给水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城镇给水工程课程设计

城镇给水工程课程设计

城镇给水工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城镇给水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和运行管理,培养学生解决给水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给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包括水源选择、取水方式、水处理工艺、管网设计和运行管理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给水工程设计和计算,具备分析和解决给水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城镇给水工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给水工程概述:包括给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和我国给水工程现状。

2.水源选择与取水工程:介绍水源的选择原则、各种取水方式及其适用条件,以及取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3.水处理工艺:包括水质标准、常用水处理方法和技术,如沉淀、过滤、消毒等,以及水处理工艺的优化与选择。

4.管网设计:介绍给水管网的布局原则、管材选择、管网计算方法和设计步骤。

5.运行与管理:讲解给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原则、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给水工程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活动。

5.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完全版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完全版

目录第一章设计资料第二章设计要求第三章用水量计算第四章界限流量计算第五章管网定线第六章水力计算第七章管网平差计算及校核第八章清水池容积计算第九章参考文献资料第一章设计资料一.设计题目:某市给水管网设计二.原始资料1.城市总平面图一张,比例1:50002.城市总人数6.5万人,用水人数:100%3.城市属于二区4.城市平均房屋层数:5层,折旧系数为5%5 城市有下列工业企业,其具体位置见平面图:(1)甲工厂,生产用水量1000吨∕天,工厂人数12000人,分三班工作,其中热车间人数占60%,一般车间人数占40%,热车间人数中使用淋浴者占90%,一般车间使用淋浴者占10%(2)乙工厂,生产用水量500吨∕天,工厂人数7000人,分两班工作,每班3500人,一般车间每班人数1000人,热车间每班人数2500人,热车间人数中使用淋浴者占90%,一般车间使用淋浴者占10%三.设计资料1.《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一册2 .给水工程教材四.设计成果1.给水管网说明书一份2 .城市给水管网平面布置图一张第二章设计要求一.根据所给资料,确定取水建筑物和净水建筑物的地点。

二.分析全城用水量和一天内流量变化情况,确定清水池容积。

三.确定城市主要供水方向,并进行管网定线。

四.初步分配流量,确定管径。

五.进行管网平差。

六.按平差结果确定水泵扬程七.绘制管网平面图。

八.整理报告,装订成册。

第三章用水量计算一.城市最高日用水量的计算:城市总用水量计算时,应包括设计年限内该给水系统所供应的全部用水;居住区综合用水,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职工生活用水,消防用水,浇洒道路用水和绿地用水以及未预见水量和管网漏失量。

其中综合生活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及设施用水。

厕,洗澡等日常活用水;公共建筑及设施用水包括娱乐场所,宾馆浴室,商业,学校和机关办公楼等用水,但不包括城市浇洒道路,绿化和市政用水。

1.城市居住区最高日生活用水量:=qNfq—最高日生活用水量,/(d•人)查附表1得最高日生活用水量标准为150~240L/人〃d,这里取200 L/人〃dN—设计年限内规划人口数, 6.5万人f—自来水普及率,100%∴=qNf=200××6.5×10000×100%=13000/d2.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职工生活用水①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城市中甲工厂生产用水量1000吨∕天,乙工厂生产用水量500吨∕天∴工业企业生产用水Q2=1000吨∕天+500吨∕天=1500/d②职工生活用水及淋浴用水:职工生活用水标准:热车间取35L/人〃班,淋浴用水量为60 L/人〃班,冷车间取25L/人〃班,淋浴用水量为40 L/人〃班甲工厂工厂总人数12000,热车间人数为7200人,一般车间人数为4800人,热车间使用淋浴人数为6480人,一般车间使用淋浴人数为480人。

给水水厂课程设计完整版

给水水厂课程设计完整版

给水水厂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给水水厂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给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运行管理,从而提高他们对给水工程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给水的基本概念、水源保护及水质标准;(2)掌握给水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3)熟悉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及水质监测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给水厂的运行状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具备给水处理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水质采样、分析检测等;(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给水工程的设计和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给水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思考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给水的基本概念:水源保护、水质标准、给水厂的组成及功能;2.给水处理工艺: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基本工艺及其组合;3.给水厂的运行管理:运行模式、水质监测与控制、设备维护与检修;4.给水工程设计计算:水量计算、工艺选择、设备选型及工程造价。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给水水厂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给水水厂的运行管理和设计计算;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给水工程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给水工程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动画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准备完善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活动;5.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给水课程设计

给水课程设计

给水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给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给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2)了解给水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熟悉给水工程的常用设备和材料。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给水工程实际问题;(2)具备给水工程的基本设计和计算能力;(3)掌握给水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给水工程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给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2.给水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给水工程的常用设备和材料;4.给水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5.给水工程案例分析。

6.导论:介绍给水工程的概念、分类和组成;7.设计原则和方法:讲解给水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8.设备和材料:介绍给水工程常用的设备和材料;9.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讲解给水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10.案例分析:分析给水工程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给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2.案例分析法:分析给水工程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给水工程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给水工程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给水工程参考书籍;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给水工程的图片和视频;4.实验设备:准备给水工程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给排水技术的课程设计

给排水技术的课程设计

给排水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给排水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给水、排水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功能。

2. 学习并了解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维护的相关知识。

3. 掌握我国给排水行业的技术标准及规范。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给排水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简单的给排水系统故障排查。

2. 学会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简单的给排水系统设计与计算。

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等环节,掌握一定的给排水设施操作与维护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给排水技术行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为我国给排水事业做贡献的愿望。

2. 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给排水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为未来从事给排水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给排水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以上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涵盖以下方面:1. 给排水系统基础知识:包括给水系统的水源、水质处理、输配水设施;排水系统的污水收集、输送、处理及排放设施。

2. 给排水工程设计:涉及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及案例分析。

3. 给排水工程施工与运行维护:介绍给排水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及运行维护要点。

4. 给排水技术标准与规范:学习我国给排水行业的相关法规、标准及规范。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第一周:给排水系统基础知识(教材第一章)第二周:给水系统设计及计算(教材第二章)第三周:排水系统设计及计算(教材第三章)第四周:给排水工程施工与运行维护(教材第四章)第五周:给排水技术标准与规范(教材第五章)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给水设计课程设计

给水设计课程设计

给水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给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给水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

1.掌握给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了解给水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3.熟悉给水工程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给水工程实际问题。

5.具备给水系统设计和优化能力。

6.掌握给水工程的施工和管理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设计和实施给水工程时注重环境保护。

2.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给水工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为我国给水工程事业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给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给水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给水工程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具体内容包括:1.给水工程概述:给水工程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2.给水水源:地表水、地下水、组合水源的特点和选择。

3.给水处理:水质标准、水质处理方法和技术。

4.给水输配水:输配水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管理。

5.给水工程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的给水工程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给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给水工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典型的给水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给水工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4.实验法:进行给水工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给水工程教材,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水厂课程设计含图纸

给水厂课程设计含图纸

给水厂课程设计含图纸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给水厂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2)掌握给水厂的主要处理工艺及其作用;(3)熟悉给水厂的设计步骤和方法;(4)了解给水厂运行管理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给水厂的工艺流程,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2)具备给水厂图纸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掌握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4)具备给水厂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给水厂行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4)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包括给水厂的定义、分类、组成及其在供水系统中的作用。

2.给水厂的主要处理工艺:包括原水预处理、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以及各工艺的作用、原理和操作条件。

3.给水厂的设计方法:包括给水厂规模确定、工艺流程选型、主要设备选型、构筑物设计、自动化控制等。

4.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包括给水厂运行参数监测与控制、水质管理、设备维护保养、安全生产等。

5.给水厂项目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的给水厂项目,了解其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给水厂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参观给水厂或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对给水厂工艺的认识。

4.讨论法:学生就给水厂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给水厂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给排水课程设计设计书

给排水课程设计设计书

给排水课程设计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给排水系统的相关知识,包括给水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以及排水系统的组成、运行机制和维修技巧。

在技能方面,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排水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并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应认识到给排水系统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给排水工程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相关知识。

给水系统部分将介绍给水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包括水源、水处理、输配水、用户连接等环节。

排水系统部分将讲解排水系统的组成、运行机制和维修技巧,包括污水产生、收集、输送、处理和排放等过程。

三、教学方法针对给排水系统的特点,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在讲授法中,教师将系统地讲解给排水系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案例分析法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法则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给排水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用合适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将选用权威、实用的给排水工程教材,确保学生掌握准确、全面的理论知识。

参考书方面,将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给排水工程著作,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多媒体资料方面,将收集与给排水系统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示给排水系统的运行原理和实际工程案例。

实验设备方面,将准备齐全的给排水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估。

作业部分将布置相关的给排水系统设计和分析练习,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考试则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内容将涵盖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所有知识点,以考察学生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给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工艺流程,理解水源选择、水质评价、水处理技术等关键知识点;2. 使学生了解我国给水工程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政策法规,认识水资源保护与节水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解决给水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等软件绘制给水工程图纸的能力;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给水工程设施、进行水质分析和处理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给水工程专业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给水工程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积极参与节水活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未来从事给水工程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给水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给水工程定义、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阐述水源选择、水质评价、水处理技术等基本原理。

2. 给水工程工艺流程:详细讲解水源取水、水厂处理、输配水等工艺流程;分析各类水处理方法(如沉淀、过滤、消毒等)的优缺点。

3. 给水工程设计:教授CAD等软件在给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绘制给水工程图纸的能力。

4. 水质分析与监测:介绍水质指标、分析方法及监测技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5. 给水工程设施运行与管理:讲解给水设施运行维护、故障排除及安全管理等内容。

6. 节水与水资源保护:分析我国水资源现状,探讨节水技术、政策法规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教学大纲安排和进度:1. 第1周:给水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2. 第2周:给水工程工艺流程;3. 第3周:给水工程设计;4. 第4周:水质分析与监测;5. 第5周:给水工程设施运行与管理;6. 第6周:节水与水资源保护。

给排水给水课程设计

给排水给水课程设计

给排水给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给排水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2. 掌握给水系统的分类、特点和适用范围;3. 了解给排水系统中水泵、管道、阀门等设备的作用及选型;4. 掌握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给排水工程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给水系统设计;3. 能够运用绘图软件绘制给排水工程图纸;4. 能够对给排水工程进行初步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给排水工程建设的兴趣和责任感;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给排水工程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4.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给排水工程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给水系统设计和施工管理能力,同时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给排水系统基本概念:介绍给排水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功能;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2. 给水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分析给水系统的组成部分、工作流程及主要设备;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3. 给水系统分类与特点:阐述不同类型的给水系统及其适用范围;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

4. 给排水设备与选型:介绍水泵、管道、阀门等设备的功能、性能参数及选型方法;教材章节:第二章。

5. 给排水工程设计原则与步骤:讲解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流程和关键环节;教材章节:第三章。

6. 给水系统设计实例:分析实际给水系统设计案例,使学生掌握设计方法;教材章节:第四章。

7. 给排水工程施工与管理:介绍施工流程、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教材章节:第五章。

8. 给排水工程绘图:教授运用绘图软件绘制给排水工程图纸的方法;教材章节:第六章。

办公楼给水排水课程设计

办公楼给水排水课程设计

办公楼给水排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中涉及的关键参数和计算方法;3. 学生能够了解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中应遵循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进行初步设计和计算;2. 学生能够分析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3.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工具,绘制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图和施工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的兴趣和热情;2. 学生能够认识到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在建筑领域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建筑基础知识和给水排水工程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之成为具有责任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概述- 系统组成与功能- 系统设计原则与要求2. 办公楼给水系统设计- 给水系统分类及选择- 给水管径计算与设备选型- 给水管网布置与水泵房设计3. 办公楼排水系统设计- 排水系统分类及选择- 排水管径计算与设备选型- 排水管网布置与污水处理设施4. 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施工图绘制- 施工图绘制规范与要求- 给水排水系统图绘制方法- 施工详图绘制及标注5. 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实例分析- 实例项目背景与需求- 设计方案分析与评价-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6. 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与标准- 相关法规、规范及标准介绍- 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定- 施工验收及质量控制要求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一、引言该文档为给水工程课程设计的说明书,旨在提供给水工程课程设计的详细指导和规范。

本设计说明书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方案、设计实施、验收标准等主要内容。

二、需求分析1.项目背景描述给水工程的背景信息,包括设计的具体背景、目标和意义等。

2.用户需求分析用户对给水工程的需求,包括供水量、质量、供水形式等方面的要求。

三、设计目标1.总体目标确定本设计的总体目标,包括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供水效率、降低供水成本等方面的目标。

2.具体目标根据用户需求和总体目标,确定本设计的具体目标,如供水管网布置合理、水源保护有效、供水压力稳定等。

四、设计内容1.水源选择根据用户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水源,并进行详细的水源调查和评估。

2.供水管网设计设计供水管网的布置方案,包括主管线路、分支管线、阀门、消防设备等的规划和设计。

3.水处理设施设计水处理设施,包括净水设备、消毒设备、水质监测设备等的选择和配置。

4.水泵站设计设计供水系统的水泵站,包括泵选型、泵站布置、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设计。

五、设计方案1.概述对设计方案进行总体概述,包括整体布局、主要设备配置等。

2.水源选择方案详细描述水源选择的方案,包括水源的选择依据、水源的调查与评估结果等信息。

3.供水管网设计方案详细描述供水管网设计的方案,包括管网布置方案、阀门设置方案、消防设备配置方案等。

4.水处理设施设计方案详细描述水处理设施设计的方案,包括净水设备选择方案、消毒设备配置方案等。

5.水泵站设计方案详细描述水泵站设计的方案,包括泵选型方案、泵站布置方案、自动控制系统方案等。

六、设计实施1.实施步骤描述设计的实施步骤,包括前期准备、设计细化、设备采购、施工实施等。

2.建设规范根据相关的建设规范,对设计实施进行规范和指导。

七、验收标准1.设计验收描述设计的验收标准,包括工程质量、设计要求等方面的验收指标。

2.工程验收描述工程实施的验收标准,包括工程质量、设计要求等方面的验收指标。

宿舍给水课程设计

宿舍给水课程设计

宿舍给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宿舍给水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其主要部件的功能及工作原理。

2. 学生能描述给水系统中涉及的水质标准及相关环保法规。

3. 学生能运用基本的物理原理,解释给水系统中压力、流速等参数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宿舍给水系统图,并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给水系统改进方案,提升系统的效率与安全性。

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常见工具进行给水设施的日常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给水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节能减排和环保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在团队项目中沟通交流的能力。

3. 通过对给水系统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水利工程和科技创新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结合物理、环境科学和工程技术,以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为导向,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为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课程设计注重将复杂知识简化,以互动和实操的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标准。

二、教学内容1. 宿舍给水系统的基本构成:- 系统组成:水源、输水管、给水泵、水箱、分配管网等。

- 功能与工作原理:介绍各部件的作用及其协同工作原理。

2. 水质标准与环保法规:- 水质指标:学习pH值、硬度、悬浮物等基本指标。

- 环保法规:了解与宿舍给水相关的环保法规及其实施要求。

3. 物理原理的应用:- 压力与流速:掌握流体力学基本概念,理解在给水系统中的应用。

- 能量转换:分析给水泵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4. 故障排查与维护:- 故障分析:学习常见故障现象及成因。

- 维护方法:介绍日常维护方法,如清洗过滤器、检查阀门等。

5. 给水系统改进方案设计:- 提高效率:探讨如何优化系统设计,降低能耗。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1. 引言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给水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掌握给水工程设计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给水工程课程设计,包括设计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方法等。

2. 设计目标给水工程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 掌握给水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 熟悉给水工程设计的相关软件和工具; - 具备设计给水工程的能力,包括水源选择、水质处理、给水管网设计等;- 独立完成给水工程设计项目,并能进行设计方案的评估和改进。

3. 设计内容给水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水源选择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水源选择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考虑地理、水文、水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水源,并进行水资源评估。

3.2 水质处理学生需要学习水质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根据水质分析结果,设计出合适的水质处理工艺流程,包括颗粒物去除、消毒等。

3.3 给水管网设计学生需要学习给水管网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和水质要求,确定管网布置方案,并进行水力计算和压力分析。

3.4 设备选型与布置学生需要学习给水工程设备的选型和布置。

根据设计要求和设备性能,选择合适的设备,并进行设备布置和管道连接设计。

3.5 总体设计方案学生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设计要求,制定出总体设计方案。

方案应满足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并经过可行性分析和经济评价。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 ### 4.1 理论学习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给水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水资源评估、水质处理原理、管网设计原则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4.2 软件和工具学习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给水工程设计软件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实践课程,指导学生使用软件进行水质分析、管网设计等实际操作。

教师可以组织给水工程设计项目,要求学生按照设计要求和流程完成设计任务。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

给水排水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给水排水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重要性和应用。

3. 引导学生掌握给水排水工程中的水质标准及处理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给水排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的给水排水系统的方案和施工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进行水质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给水排水事业的关注和热爱,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旨在让学生掌握给水排水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特点:初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但给水排水专业知识相对薄弱,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设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1. 给水排水系统概述-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给水排水工程的重要性2. 给水系统- 给水水源及取水工程- 水质标准与处理技术- 输配水工程3. 排水系统- 城市排水设施- 污水处理技术- 再生水利用4. 水质分析与评价- 水质参数及检测方法- 水质评价标准- 案例分析5. 给水排水工程设计- 设计原则与流程- 简单给水排水系统设计- 施工图绘制6. 水资源保护与节约- 水资源现状与问题- 节约用水措施- 水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按照教材章节进行教学。

具体教学内容如上所述,涵盖给水排水系统的基础知识、工程技术、水质分析、设计方法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知识。

给水系统中课程设计

给水系统中课程设计

给水系统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给水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 学生能描述给水系统中水处理、输送、分配等过程的基本原理。

3. 学生能了解我国给水工程的发展概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给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给水系统,并进行初步的效益评估。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给水工程建设的兴趣,激发其探究自然科学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给水系统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良好习惯,提高其沟通、表达和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以实际给水系统为研究对象,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给水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系统介绍给水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 分析给水系统的组成,包括水源、水厂、输水管网的等功能模块。

2. 给水系统的主要过程- 详解水处理技术,如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

- 介绍水输送、分配过程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3. 给水系统设计原理- 探讨给水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安全、经济、环保等。

- 学习并掌握简单给水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4. 给水系统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给水系统案例,了解实际工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

- 结合案例,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给水系统与环境保护- 讨论给水系统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范本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范本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范本1. 引言本文档为给水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范本,旨在明确课程设计的目标、要求和进度安排,以便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设计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掌握给水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任务概述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个给水工程系统,该系统应能够满足特定场景中的用水需求。

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考虑给水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因素,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

3. 任务要求3.1 设计范围本次设计任务的范围包括以下内容:1.给水工程系统的整体布局与结构设计;2.水源选择与水源工程设计;3.水处理工艺与水处理设备的选型;4.水供应与配水网络的设计。

3.2 设计目标本次设计任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能够满足特定场景用水需求的给水工程系统,具体要求如下:1.确定可靠的水源,并设计相应的水源工程,保证水源的稳定供应;2.设计合适的水处理工艺,以确保供水水质符合相关标准;3.确定合理的水供应方式和配水网络,保证各个用户的用水需求能够得到满足;4.考虑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性,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设计成本。

3.3 设计要求设计方案应满足以下要求:1.水源必须满足所设计场景的用水需求,并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2.水处理工艺应采用合适的工艺流程,以确保水源的净化和杂质去除;3.水供应方式应能够满足用户的用水需求,考虑到供水压力和流量的要求;4.配水网络的设计应合理,保证各用户的用水需要得以满足;5.设计方案应考虑进口设备的选型,以满足设计要求,并兼顾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6.设计方案应考虑系统的可持续性,采用节能措施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进度安排本次课程设计的进度安排如下:任务时间任务分配与启动第1周初步调研第2周 - 第3周设计方案第4周 - 第5周设计实施第6周 - 第7周结果汇总第8周设计报告第9周 - 第10周课程展示第11周备注:以上进度为参考,具体安排以实际情况为准。

宿舍给水课程设计方案

宿舍给水课程设计方案

宿舍给水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宿舍给水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原理,掌握相关的水力学基础知识。

2. 学生能了解给水管网的布局及其在宿舍中的应用,理解不同管材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3. 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给水设施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宿舍给水系统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给水系统改造方案,提升宿舍的给水效率。

3. 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测量,能够进行简单的给水管路布局设计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基础设施的科学认识,增强对节约用水的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以实践性和生活化为主线,提高学生对给水系统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明确,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同时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宿舍给水系统概述- 了解给水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

- 学习水力学基础知识,如压力、流速等。

2. 给水管网的布局与设计- 研究宿舍给水管网的布局原则,理解不同管材的性能。

- 学习给水管路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

3. 给水设施的使用与维护- 介绍常见给水设施(如水泵、阀门、水表等)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 学习给水设施的日常维护、故障排除及简单修理技巧。

4. 实践活动- 实地观察宿舍给水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

- 小组合作设计给水管路改造方案,提高给水效率。

5. 节约用水与环保意识- 探讨节水的重要性,学习节水措施。

- 分析水污染原因,了解环保法规,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详细规划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与教材章节紧密结合。

关于给排水的课程设计

关于给排水的课程设计

关于给排水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给排水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给排水工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给排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了解各种给排水设施的工作原理。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给排水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给排水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简单的给排水系统设计、故障排查等。

2. 提高学生进行给排水设施操作、维护和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创新能力,为未来从事给排水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 增强学生对给排水行业的职业兴趣和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3.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给排水工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实际需求。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给排水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职业素养,为我国给排水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1. 给排水系统概述:介绍给排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涉及课本第一章内容。

- 给水系统:水源、输水管道、水厂、配水管道等组成部分。

- 排水系统: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厂、排放管道等组成部分。

2. 给排水设施与设备:讲解各种给排水设施的工作原理及功能,对应课本第二章。

- 给水设施:水泵、阀门、水箱等。

- 排水设施:排水管、检查井、污水处理设备等。

3. 给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分析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参考课本第三章。

- 设计原则:满足用水需求、确保水质安全、考虑经济效益等。

- 施工方法:管道铺设、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等。

4. 给排水系统运行与管理:介绍给排水系统的运行原理、常见故障及维护管理方法,涵盖课本第四章内容。

- 运行原理: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的运行机制。

水泵给水课程设计

水泵给水课程设计

水泵给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水泵给水的基本原理,掌握水泵的分类、性能及适用场合。

2. 学生能掌握水泵给水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及主要参数。

3. 学生能了解水泵给水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步骤。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水泵的基本原理,分析水泵给水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水泵类型并进行简单的系统设计。

3. 学生能运用水泵给水系统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究水泵给水技术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具备节能、环保意识,关注水泵给水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为后续学习及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工程技术类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实践经验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来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泵给水系统的知识。

2. 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水泵给水基本原理:水泵的工作原理、水泵的分类及性能特点、水泵的选用原则。

2. 水泵给水系统组成:水泵、管道、阀门、控制系统等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水泵给水系统设计:- 设计原则: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环保性。

- 设计步骤:确定用水需求、选择水泵类型、计算系统参数、设备选型及布局。

4. 水泵给水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居民区给水系统、农田灌溉系统等。

5. 水泵给水系统的节能与环保措施:变频调速、水泵优化组合、系统优化设计等。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水泵给水基本原理及分类、性能特点。

第二课时:水泵给水系统组成及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计算书设计题目: D市某城区给水管网工程设计学院: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答辩日期:目录1.基础资料 (1)1.1设计原始资料 (1)1.1.1城市平面图 (1)1.1.2城市概况 (1)1.1.3气象资料 (2)1.1.4水文地质资料 (2)1.2设计内容 (2)1.3设计成果及要求 (3)1.3.1绘制图纸 (3)1.3.2设计说明与计算书 (3)1. 4进度安排 (3)1. 5评分标准 (3)1. 6参考资料 (3)2.给水管网 (4)2.1输配水系统布置 (4)2.1.1水源与取水点的选择 (4)2.1.2取水泵站的位置: (4)2.1.3水厂厂址选择 (4)2.1.4输水管渠定线 (4)2.1.5配水管网 (4)2.2设计用水量及其调节构筑物相关计算 (5)2.2.1设计用水量计算 (5)2.2.2设计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确定 (6)2.2.3清水池调节容积的计算 (7)2.2.4清水池和水塔容积设计 (8)2.3经济管径确定 (9)2.3.1沿线流量及节点流量 (10)2.3.2初始分配流量 (10)2.3.3管径的确定 (11)2.4管网水力计算 (13)2.4.1管网平差 (13)2.4.2水泵的选定 (18)2.4.3水塔高度设计 (20)2.5管网设计校核 (20)2.5.1最高时加消防时校核: (20)2.5.2水塔转输工况校核: (26)2.5.3最不利管段发生故障时的事故校核: (32)2.6管材及管道附件: (38)课程设计总结 (41)参考资料 (41)1.基础资料1.1设计原始资料1.1.1城市平面图城市总平面图一张(1:5000),设计年限按10年考虑。

1.1.2城市概况(1)城区地形平坦,城镇人口密度为225cap/ha,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120L/(cap·d),用水普及率为95%,室内均有给排水卫生设备,但无淋浴设备,房屋平均层数6~7层。

(2)该城市有工业企业,其位置见城市总体规划布置图,用水量情况见表1.1.1:表1.1.1 集中用水量情况统计表(3)其他1)绿地面积以规划图为准,道路面积按城市规划总面积的2%计。

用水量可参考规范:浇洒道路用水可按浇洒面积以2.0~3.0L/(m2·d)计算;浇洒绿地用水可按浇洒面积以1.0~3.0L/(m2·d)计算。

2)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按规范要求计。

3)消防用水量不计入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

4)公路桥旁均可吊装管道,铁路桥不让吊管。

(4)城市用水每小时用水量占最高日用水量百分比情况见表1.1.2所示。

表1.1.2 该城市每小时用水量占最高日用水量百分比情况表1.1.3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20.2℃,最热月平均气温36.3℃,最冷月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1027.3毫米,常年主导风向东北风,风速1.7(m/s)。

1.1.4水文地质资料该城市土壤种类为黏质土,工程地质良好,适宜于工程建设,耐压力15kg/cm2以上;地面以下8m见地下水。

1.2设计内容(1)根据城市的特点,选定用水量标准,确定城市给水管网的设计流量;(2)根据地形特点,按照管网的布置原则进行给水管网方案的选择和管线布置,计算供水区域的比流量、管段流量和节点流量,并进行流量分配;(3)最高日最高时的管网平差计算,(包括枝状管线及输水管,应标出节点编号、节点流量以及水流方向、各环闭合差、各节点的水压线标高、地形标高及实际自由水头)直至闭合差满足规定的精度要求(手算时:基环△h<0.5m,大环△h<1~1.5m;电算时:= 0.01~0.05m;(4)消防工况校核时的平差结果表(要求同最高日最高时);(5)最不利管段发生事故时的平差结果表(要求同最高日最高时);(6)最大转输时的平差结果表(若无对置水塔则不做此校核);(7)确定控制点,计算从控制点到二泵站的水头损失,确定二级泵站的水泵扬程和流量;(8)根据平差结果确定各管段的水力参数、确定各个节点的自由水头,并进一步绘制等水压线。

1.3设计成果及要求1.3.1绘制图纸(1)给水管网设计总平面图(总平面图包括管网布置、等水压线图、并标出管道的水力计算参数)(2)给水管网节点详图(手工绘制)绘图要求:设计图纸所采用的比例、管径、编号、标高、图例以及幅面规格、图标格式、剖切线、指北针等画法应符合“给水排水制图标准”的有关规定。

1.3.2设计说明与计算书概述设计任务和依据;给水管网布置的依据和理由;设计流量、管段流量和节点流量及管网平差的计算,包括下述内容:①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平差结果;②最不利管段发生事故时的平差结果;③消防校核时的平差结果。

二泵站扬程和流量的确定;并附平差结果示意图。

内容要求:不少于5000字,文句通顺,段落分明,计算准确,论证充分合理,字迹工整;用统一的报告纸书写。

1.4进度安排(共1.5周)表1.1.3 进度安排表1.5评分标准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五级分制):1.考勤;2.学习态度;3.成果质量1.6参考资料1. 严煦世、刘遂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严煦世、范瑾初.《给水工程》(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 赵洪宾.《给水管网系统理论与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第1,3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6. 张志刚主编,《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 《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第2,5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 给水管网2.1输配水系统布置根据所给资料,结合城镇规划并考虑经济性和供水可靠性的要求,决定了采用城区环状给水、郊区及河边树状给水的布置形式,水厂至管网双管输水。

2.1.1水源与取水点的选择所选水源为城市中部的河流。

取水点应该选在水质良好的河段,也就是河流的上游,并且要靠近用水区。

2.1.2取水泵站的位置:定在取水点附近,即上游河岸,用以抽取原水。

2.1.3水厂厂址选择水厂厂址应该选在不受洪水威胁,卫生条件好的地方,也就是河流的上游。

由于取水点距离用水区较近,所以水厂设置在取水泵站附近,或者与取水泵站建在一起。

2.1.4输水管渠定线(1)沿着现有道路(2)尽量缩短输水距离(3)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优先考虑重力输水。

但是由于取水点选在城市中部的河流,地势较低,两边地势较高,所以输水方式只考虑压力输水。

(4)本设计是单水源供水,为保证供水的安全性,采用双管输水。

过河采用倒虹管过河 2.1.5配水管网(1)干管延伸方向应和二级泵站到大用户的方向一致,干管间距采用500—800m 。

(2)干管和干管之间有连接管形成环状网,连接管的间距为800—1000m 左右。

(3)干管按照规划道路定线, 尽量避免在高级路面或重要道路下通过;尽量少穿越铁路。

(4)干管尽量靠近大用户,减少分配管的长度。

力求以最短距离铺设管线,降低管网的造价和供水能量费用。

(5)本设计采用环状网。

(6)干管布置的主要方向按供水主要流向延伸。

管网中输水干管到大用户如工厂、 火车站的距离要求最近。

(7)管网布置必须保证供水安全可靠,尽可能布置成环状。

干管尽可能布置在两侧有大用户的道路上,以减少配水管的数量。

2.2设计用水量及其调节构筑物相关计算2.2.1管网设计用水量基本数据:D 市城区地形平坦 ,总面积为515ha (不包括绿化和工厂面积),城镇人口密度为225cap/ha ,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120L/(cap ·d),用水普及率为95%,室内均有给排水卫生设备,但无淋浴设备,房屋平均层数6层。

(1) 居民最高日生活用水量(包括公共设施生活用水量)Q 1 :d m qNf Q /132101000%95225515120100031=⨯⨯⨯==∑式中, f ——给水普及率,%;q ——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m 3/d ; N ——计划人口数。

(2)工业企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为Q 2:dm q Q i /72002000120012002800322=+++==∑(3)绿地、道路用水量Q 3:绿地面积为9ha ,道路面积为城市规划总面积的2%,城市规划总面积为555ha ,所以道路面积为11.1ha 。

绿地和道路浇洒用水都以浇洒面积3L/(m 2·d)计算。

d m d m N q N q Q b b a a /603/10001000093100001.11310003333333=⨯⨯+⨯⨯=+=式中,q 3a ——城市浇洒道路用水量定额[L/(m 2·d )]; q 4a ——城市绿化用水量定额[L/(m 2·d )]; N 3a ——城市最高日浇洒道路面积(m 2); N 3b ——城市最高日绿化用水面积(m 2)。

(4)管网漏失水量Q 4: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管网漏失水量按居民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之和的10%~12%计算。

这里按10%计算。

()dm Q Q Q Q /3.2101603720013210%10)(%1033214=++⨯=++⨯=(5) 未预见水量Q 5: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未预见水量按居民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管网漏失水量之和的8%~12%计算。

这里按10%计算。

()dm Q Q Q Q Q /5.23113.2101603720013210%10)(%10343215=+++⨯=+++⨯= 从而可以算得最高日设计流量Q d :dm Q Q Q Q Q Q /8.254255.23113.2101603720013210354321d =++++=++++= 根据实际情况取Q d =26000m 3/d 2.2.2设计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确定根据所给资料,绘制出日用水量曲线,见图2.2.1。

图2.2.1 最高日用水量变化曲线由图并结合资料可求得: (1)时变化系数,K h :55.110046.62424=⨯==d h h Q Q K (2)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s L Q K Q Q d h h s /56.4664.862600055.14.86=⨯===(3)通过供水管网设计计算,可以确定个供水设施的设计流量。

1)若管网中不设水塔或高位水池,供水泵站设计供水流量为: s L /56.46636001000%46.626000=÷⨯⨯2)若管网中设置水塔或高位水池,供水泵站设计供水流量为: s L /45.37836001000%24.526000=÷⨯⨯3)水塔或高位水池的设计供水流量为: s L /11.8836001000)5.24%-%46.6(26000=÷⨯⨯4)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最大进水流量为: s L /84.7536001000)4.19%-%24.5(26000=÷⨯⨯ 综合实际情况,决定采用泵站和水塔供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