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说课稿3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说课稿3人教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以下我就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是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第四方面是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②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③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④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对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展开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因此,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询知识的热情高涨。

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本课的难点。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介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讲述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将中亚、蒙古高原的黄土颗粒搬运到中国北方,堆积形成了黄土高原。

3.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貌分为丘陵、沟壑和高原三种类型,其中沟壑地貌是黄土高原的代表性地貌。

4.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5.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讲述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兴趣。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治理方法的分析、评价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参与程度。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黄土高原与其他地貌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2. 探讨黄土高原的治理对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第1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板块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东北三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的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别于其他地形区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为今后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临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段的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特别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

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及思维深度、发散思维等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学生对本节课有了一定基础,但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辅导为主,帮助学生实验,自主学习。

三、教学目标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设置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3、了解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原因。

4、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实验活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学会辨证思考问题,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上述学习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一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四、教法与学法教法:本节采用的主要有读图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等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掌握所学内容。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对于本地区,而且对于全国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有着借鉴意义,因此教材选择黄土高原作为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对八年级上学期和北方地区的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如:知道黄土高原大致的位置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

同时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备了阅读使用地图、整合资料、分析归纳等能力。

通过黄河的学习认识了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存在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但不清楚为什么会发生水土流失。

因此,本节课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概况、感受黄土风情;小组论证黄土成因;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分组讨论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分析。

人教版8下地理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说课 教案设计

人教版8下地理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说课 教案设计

《第六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节课课标解读: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的地形特征3、举例说明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4、另外,本专题还可以承载中国“文化特色”部分以下内容: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二)本节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前半部分内容。

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从人地和谐、可持续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安排,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了教材重组和资源整合,突出讲授“黄发展的角度讲,对学生的今后理论与实践活动会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课土高原地域文化”,“位置、范围”,“地形、地貌特征”以及“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等。

至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章节将做一专题放在下一节课学习。

二、说学生: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六章“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等中国区域地理专题。

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北方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一定的认识,这为本节黄土高原的学习打下较好地学习方法和知识基础;另外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候,尽可能的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的“黄土风情”2、结合地形图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3、学会识别和描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黄土高原基本地貌,认识和了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

4、认识和了解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收集整理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资料,”,以课件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也有不少学生没兴趣,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希望能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看一看这是哪个地区?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播放——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最新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教师招聘精品获奖完美优秀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教师招聘精品获奖完美优秀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内容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好本节能为今后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依次介绍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景观、黄土的来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在课时安排上,本节课是此节内容的第二课时,内容上主要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他们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

因此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已有的知识结构看,学生前面第一节、第二节已经学习过东北地区,对区域地理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了解,但还不够系统,因此,还需注重对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中学文科组初中地理第*号说课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选自八年级地理下册的第一章,黄土高原是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一个地形区,围绕着黄土的形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进行编写。

二、说学情:在分析完教材之后,简单的分析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上学期已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所以针对以上的学生特点,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标的理念,我设定如下的教学目标(过渡)。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文明的理解和情感加深。

四、教学重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第一篇:《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知道黄土高原上中国文明的摇篮。

能说出当地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当地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注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认识到各地的文化都与当地的环境密切相关,培养全局考虑问题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重点】黄土文化、黄土的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讲解法、举例说明、资料分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提问:视频中所呈现的是什么地区的景观?(黄土高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去感受一下黄土的风情与文化。

二、新课学习(一)文明的摇篮说起黄土高原,你会想到什么?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革命圣地延安宝塔下的空洞;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1.位置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范围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3.黄土文明的发源地(1)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2)曾经的辉煌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里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这里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

在坛中供奉的“五色土”中,黄土位居中央,体现了黄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6.3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6.3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6.3 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的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基本概述,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黄土高原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貌、气候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等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黄土高原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课本和教师讲解,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讲解,以及地貌特征的形成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4.地貌特征讲解: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5.生态环境介绍:介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章:黄土高原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3. 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保护意义。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 黄土高原的特点: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3.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力沉积作用,水力侵蚀作用,地壳运动等。

4.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5. 黄土高原的保护意义: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 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4.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保护意义。

5. 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提出防治措施。

第二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 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3. 了解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地表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土壤抗侵蚀能力弱。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地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下降。

4.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现状: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产业结构调整。

5.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成效: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 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3. 分析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4.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成果。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种类和分布。

2. 掌握黄土高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 了解黄土高原自然资源的保护措施。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地理区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3. 课堂讲解: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4. 案例分析: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课堂讲解:讲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分享各自的观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教材,总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黄土高原治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意义,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的合理性。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分析、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五个板块进行阐述.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地理区域,是在学生对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为学生日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中学生半成熟、半幼稚;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做支柱的心理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一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②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③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

④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②通过读图简要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③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特别是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并在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归纳分析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的进一步学习。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生态环境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水土流失的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黄土高原相关资料及案例。

3. 小组讨论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讲授新课:(1)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地理特点。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阐述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3. 案例分析:展示水土流失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危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5. 总结课程:总结黄土高原的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强调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水土流失原因、危害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环保部门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及防治成果。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了解水土流失现象。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内容补充1.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变迁: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从古至今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加深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认识。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分析和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介绍一下这堂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是本册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非常具有典型性。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解决措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准确的人地观点。

二、说教法本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已有一定的储备,也掌握的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原因,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增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法、直观展示法、归纳整理法、读图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读图分析水平和合作探究水平,还有根据前面所学内容,构成本节课学习的有利因素。

但是绝大部分学生的归纳整理水平还有待提升,尤其是开放性、多角度归纳整理更是他们的弱项,这会给本节课的重、难点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图分析并创设了些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实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他们合作学习水平。

四、课后反思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为主体,教师持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自学、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教学准备比较充分,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但作为一名新老师,因为教学经验不足,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备课不够扎实。

2.学生的的参与水准与广度不够,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明确突显。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章:黄土高原的地理概况1.1 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中部,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起长城,南抵秦岭。

掌握黄土高原的总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

1.2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认识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如黄土丘陵、黄土塬、黄土茆等。

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形成原因,包括风力堆积、水力侵蚀等自然因素。

第二章:黄土的成因与特性2.1 黄土的成因学习黄土的来源,了解黄土主要由风力从中亚、蒙古高原等地搬运而来。

掌握黄土的风化过程,以及它在搬运和堆积过程中的变化。

2.2 黄土的特性描述黄土的主要物理和化学特性,如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等。

分析黄土的工程性质,如强度低、抗冲性差、易侵蚀等。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3.1 黄土高原的植被了解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如草原、灌木丛、落叶阔叶林等。

认识植被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保持水土、减缓侵蚀等。

3.2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学习黄土高原的水文地质特征,了解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分布。

掌握水资源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短缺对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4.1 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了解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旱地农业、梯田农业等。

分析农业生产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4.2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学习黄土高原治理的主要措施,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

理解治理措施在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黄土高原的文化与旅游5.1 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了解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特点,如民居建筑、饮食习惯、民间艺术等。

分析民俗文化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潜力。

5.2 黄土高原的旅游资源认识黄土高原的旅游资源,如壶口瀑布、华山、延安等。

探讨旅游资源在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旅游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的影响。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说课课件八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1)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说课课件八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1)

5
()
A.安徽省
B.山东省
C.河北省
D.山西省
意图: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成果,实现堂堂清的教学理念
(五)课堂小结 单元回归
生态问题
地表形态
意图:这样可以让学生重新回顾本节课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课后作业
❖ 观察植被茂盛地区的地表与稀疏地区地表的 区别
“风成说”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生物措施 自然因素 千沟万壑
_______
_______
3
()
A.水土流失造成的破碎地形 B.降水集中在夏季
C.黄土高原土层深厚
D.黄河流经黄土高原
景观。8 _______等生
物措施与建梯田、_______
4 A.平整土地 C.深耕改土
B.修筑梯田 D.植树种草
放牧的牲畜数 量。
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地方减少
学法
合读 作图 探分 究析 法法
教 学 过 程
(一)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
在导入新课时,用了《黄土高坡》的flash,在感受黄土地 粗狂的音乐的同时浏览黄土高原地区的景观及风俗习惯, 这样的情景导入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 状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黄土高原》对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通过一段动画来进 行的,通过看动画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 的更直观,更有趣。在学生的兴趣中让学生思考黄土高原 这种形态特征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是什么,让学生在思考中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以 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具有典型性。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 探究能力,求知欲和好胜心也更加突出,这些都构 成本节课学习的有利因素。而且她们在上册学习黄 河的时候,对黄河中游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以及黄河 泥沙你的主要来源--黄土高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 以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可以联系以前所学对黄土高 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归纳整理 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开放性、多角度归纳整理 更是他们的弱项,这会给本节课的重、难点处理带 来一定的难度。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独特的地貌形态和生态环境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兴趣。

本节内容以黄土高原为主题,通过对其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其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黄土高原的美丽和脆弱,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于地理区域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其地貌和生态环境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掌握黄土高原的开发与保护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其环境的影响,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难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引出本节内容。

2.知识讲解: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相关图片和图表。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提 出问题
“这些图片展示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以 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导入新 课。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这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 原。”然后提出另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黄 土高原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吗。”以此引导 学生进入“风吹来的高原”的学习。在学习 完“风成说”后,介绍几种其他形成学说, 如“风水混合说”、“水成说”等,培养学
• 风吹来的高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原 因,引出“风成说”的概念。然后通过一段动画演示来形象地展示黄土高原的 形成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有趣地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机理。接着介绍其他 形成学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 文明的摇篮: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和读图能力。然后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历史和地貌特征,让学生了解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 害,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和方法。通过质疑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培 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最后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入,拓宽学生 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再 次强调人地关系相互作用过程 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
提出一些练习题或思考题,让 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巩固提高 。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为后 续学习打下基础。
CHAPTER 05
黄土高原的介绍
风吹来的高原
• 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主要是因为季 风气候的影响。在冬季,黄土高原的寒冷干燥气候 使得该地区的风力强劲,大量的尘埃和颗粒物被风 卷起并运输到黄土高原地区,经过漫长的岁月累积 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其中,“风成说”是最普 遍的学说。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

”基于此,我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以学生的视角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关于黄土高原的相关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嘴说图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学生学情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还比较薄弱。

所以,本课教学将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力求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2 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3 能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形成的严重后果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分析及归纳、总结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初步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重点难点课堂教学要讲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古语云“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一黄土高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分析、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五个板块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一黄土高原》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地理区域,是在学生对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识区域发展与
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为学生日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坚实
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中学生半成熟、半幼稚;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做支柱的心理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一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②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③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

④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

②通过读图简要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③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通过分析,认识
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
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特别是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并在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归纳分析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
发散思维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的进一步学习。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给予一
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本节课。

三、说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运用PPT课件,辅以读图分析、归纳、讲授法,化
简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采用合作探究式,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实际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法:为更好的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有自主学习、信息提取与交流、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新课导入、我是小小解说员、我是科学家、科学实验室、出谋划策、我爱记知识 6 个环节。

1、新课导入:播放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视频(通过奇特的景观吸引学生的眼球,顺利把学生带入新课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我是小小解说员: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地形图(图6.25 ),在地图上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并分析其地形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3、我是科学家:通过展示黄土高原“风成说”相关证据,让学生探讨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科学实验室:通过阅读图文,并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做水土流失与植被、土质、坡度和降水强度的模拟实验,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5、出谋划策: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农农民、学校学生、企业老板、政府官员等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及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6、我爱记知识:总结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说板书设计本节课我将采用纲目式的板书,使得本节课的各个知识点的条理更加清晰,直观的反应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方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说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