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与对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与对仗》讲师诗梦凝香

在诗经流行的年代

作品里常见到对偶句

在正式开讲前,我简单说一下: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

对偶句,在远古时就常被用于诗歌里

对偶的上下句,允许有字的重复

后来,人们将对偶严格规范了一下,就出现了不允许在上下句有字的重复,而且上下句同字位必须平仄相谐,词性相对,句子结构相应。

这就是对仗。

可以说,对仗一定就是对偶,但对偶未必是对仗。

至于对联,就是在对仗的基础上,将上下句以某种关系联系起来的对仗。

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楹联”的文体。

我们今天着重讨论对仗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中,只有律诗要求中间二联对仗,绝句可以不对仗。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

(一)平仄声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这是格律诗的音律调和所必须的

(二)词性词义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

比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今天汉语对词性的划分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但古汉语,是以词类来划分的

词类相比词性来说,更具体更细微

比如,山水,风云,都是名词类

按现代汉语来看,词性相同,可以对仗

按古汉语来看,山水属于地理类,风云属于自然类

不同类别的词,如果相对了,不属于工对

古人把名词分成了若干的小项

如:天文对;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等

我用古诗中的对仗举例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月=云《闻笛》张巡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关=海《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太华=中条《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阁=窗《晚晴》李商隐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莲《山居秋暝》王维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鹰=马《观猎》王维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其实,律诗中的对仗也是为诗意的营造服务的

因此,不必太拘泥于对仗是否非常工整

如果对仗很工整,但诗的表达一团糟,又有何意义呢

所以,按今天现代汉语的词性划分,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就足够了

(三)语法句式相对。

所谓句式相对,指的是句子成分中,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

例如,出句的结构是:“主----谓---宾---补”,那么对句的结构也必须是:“主----谓---宾---补”

这方面,我不多说了,大家应该能明白的

在古人的律诗中,还有种特殊的对仗形式,称为“借对”。

借对,又分为“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

例如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白=玄因“玄”有黑色的意思,所以用来借对“白”。《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王维

这就是“借义对”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杜甫的名句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个含义为“平常”,另外一个含义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也是“借义对”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这是孟浩然的名句。

鸡=杨因“杨”与“羊”同音,所以用来对“鸡”。这就是“借音对”。对仗常见的都是正儿八经地对词性对句子结构

借对,虽然不多见,但也是可以应用的,这样的对仗,能让律诗生色不少。

刚才讲了对仗在律诗中应用时的三个要求。这些都是基本要求,相信大家都很容易明白。

现在继续讲对仗在律诗中的五种形式。

(1)并肩对两句意思并立,不分主次,不相连贯。这样的对仗最常见。

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杜甫

写过律诗的人,也许对这种形式的对仗最熟悉了。

(2) 映比对两句意思相映比,有主次,一为正意,一为旁衬。

如:“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闻笛》张巡

这对仗,上句为衬,下句为正。

又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空流。”《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这对仗,上句为正,下句为衬。

(3)反比对上下句整句或局部意思相反,常用有反义词。

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李商隐

这是名句啊,大家都曾听说过的

对仗中,以“有”对“无”

(4)顺接对下句承接上句之意,多见前后相承。

如:“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观猎》王维

又如:“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这是出句与对句在承接上有关联的对仗

(5)流水对两句一意贯通,如一道水流,不能颠倒不能分割。

如:“不辨风云色,安知天地心。”《闻笛》张巡

有些朋友会将流水对与顺接对混淆。

两者是有共同点:出句与对句的动作衔接紧密

但两者也有不同点。顺接对,出句与对句的动作可以颠倒,也就是可以先做对句的动作,再做出句的动作。可是流水对就不一样了,只能是先有出句的动作,才能有对句的动作。这是二者的区别。

说完了对仗的五种形式,我也来说说对仗的忌讳。

第一个忌讳是:合掌。

相信平时玩对联的朋友都很熟悉这个忌讳了。

神州滋雨露,赤县灿春花。比如这对仗,神州与赤县,意思相同,都是指中国。关于合掌的例子,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忌讳:对仗方式雷同。所谓雷同,指第二联和第三联的语法句式相同。

比如:第二联的语法句式为:主。。谓。。。宾。。补第三联也一样是:主。。。。谓。。。。。宾。。。。补

假如一首律诗中,两联对仗的句式相同(或者接近),那么就显得很呆板了。律诗中的对仗,必须时刻要为表达诗意服务,时刻围绕主题的表达,千万不要为了对仗而对仗,否则,就失去了对仗的意义了。因此,写对仗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工整”,而是要考虑能否表达诗意,能否向着主题“靠拢”

刚才说了律诗中的对仗。

接着,我说说绝句方面的对仗。很多人说,绝句没有要求对仗啊。

是的,没有要求,但古诗中,绝句有对仗的情况也不少见,我这里就介绍一下对仗在绝句中的应用。

绝句使用对仗有三种情况:

1)首二句对仗,即所谓“对起”。绝句首句不入韵时,前两句平仄完全相对,适合对仗。

对于律诗,首二句也有对仗的

对仗一般要求首句不入韵

五言格律诗(绝句和律诗)中,首二句对仗比较多见

例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李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杜甫

这是绝句首二句对仗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李白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王湾

这是律诗首二句对仗的

2)后二句对仗,即所谓“对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孟浩然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前两个例子是绝句,后一个例子是律诗。

都是“对结”的。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对结,还是个“流水对”。

3)四句全对仗。(律诗是八句全对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