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与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展开全文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
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对仗.如:七律《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凡叠字处也要对称。
各类词性的对仗划分愈细,对仗则愈工致,例如名词,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l、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8、动物 9、人伦10、人事 11、形体。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
例如:无题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律诗对仗详解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1.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再看: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符合对偶的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
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

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露珠在语言学中,所谓修辞,就是一种语言活动,是利用各种语言手段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
格律诗是追求美的,有形式美、音律美、意境美,而音律美和意境美都需要语言美来作为保障。
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增强诗句的感染力,也能增强诗句在语言上的美感。
现在可知的语言修辞手法多达六七十种,这一讲里,介绍若干种格律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对仗。
我们知道,律诗的中间两联是需要对仗的。
长律除了首尾两联,均需要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
虽然绝句不要求对仗,但我们在创作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应用一些对偶句。
对仗的基础知识,前面的老师已经讲解过,就不重复了,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对仗的特殊形式。
1、流水对,也称串对或走马对。
流水对的特点是,单独一句不能完整地把意思表达出来,需要两句合并,才能使要表达的意思连贯一气。
一般上下联之间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故在构建流水对时一般会有一些连词出现。
比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一种承接关系;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一种递进关系;江畔渔火的“欲起蛟龙清积弊,纵横狐兔叹台臣”,是一种转折关系;江畔渔火的“若教龙剑云中合,便取闲心花下移”,是一种假设关系;江畔渔火的“前世当投石,今生可画眉”,既有假设关系,又有因果关系。
2、当句对,也称自对或句中对。
就是在一个句子里一些词与另一些词相对。
有时字数不等,亦被认可。
黄庭坚的“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野水自添对田水满,晴鸠却唤对雨鸠归属于字数不等的当句对。
比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对水复,柳暗对花明,属于字数相等的当句。
3、借对。
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借字义。
比如江畔渔火的“酒最伤人无月夜,情难回首少年期”,少年对无月,就是利用了少的另一种含义来对无,用月的另一种含义来对年。
另一种是借字音,也称谐音对。
比如孟浩然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用杨谐羊的音来对上句中的鸡。
律诗押韵规则和对仗规则

律诗的押韵规则和对仗规则
律诗的押韵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押韵的位置:律诗通常在句尾的三个位置押韵,即第二句和第四句、第六
句和第八句的末尾字。
2.押韵的声调:律诗的押韵声调通常遵循平仄交替的原则,即第二句和第四
句、第六句和第八句的末尾字的声调必须是平声或仄声,且不能连续使用相同的声调。
3.押韵的字数:律诗的押韵字数通常为三个字或五个字,不能超过五个字。
4.押韵的韵脚:律诗的押韵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即属于同一韵母的字的集
合。
对仗规则则是律诗中的另一种重要规则,主要用于增强诗歌的对仗工整和美感。
具体规则如下:
1.对仗的规则:律诗的对仗通常是在颔联和颈联之间进行,即第三句和第四
句、第五句和第六句之间。
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并且平仄相对。
2.对仗的类型:根据对仗的严格程度,可以将对仗分为工对、宽对和流水对
三种类型。
工对要求最严格,必须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并且平仄相对;宽对则相对较为宽松,只要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即可;
流水对则是指两句之间没有明显的对仗关系,而是通过整体的意义和情感来表达一种连贯和流动的感觉。
总的来说,律诗的押韵和对仗规则都是为了增强诗歌的美感和表达效果,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6.律诗的对仗

六、格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
“对仗”就是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这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子”、“对联”、“对偶”、“楹联”都是对仗。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
一般,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对仗。
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
(中间两联全不对的、颔联不对的、颈联不对的,或者八句全不对的、或者首尾两联对仗,而中间两联不对的等等情况,只要不失粘,都可以称作律诗。
失粘的就不是律诗了。
)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不对仗外,中间部分都要对仗。
对于绝句来说,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可以不用,可以用在首联,可以用在尾联,也可以两联都用。
这在唐诗中都是可以找到例证的。
对仗要求句型一致,词性相对,平仄对立。
在词性相对中,还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等。
在名词对名词中,我们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比如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宫室、服饰、人事等等。
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数目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颜色对)“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方位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既有天文又有地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时令)一、对仗有许多形式,一般地分为以下几类:1、工对:出句和对句的句型一致,词性也一致,对得工整就叫工对。
凡是工对,词性不但一致,而且在同一类词中又按细分的小类相对,比如颜色对、天文对、地理对等等。
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在平常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平列使用的词,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等也算工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义词也算工对(《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相对比正对更差一筹);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句中自对又两句相对的也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律诗要精于对仗

律诗要精于对仗陈中寅律诗中二联对仗必须工稳,这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
律诗作者只有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才能创作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崭新篇章。
为此,律诗作者必须精于对仗,坚持“三审四避”。
“三审”是,审音:字声是否平仄相对;审词:词性和词类是否同性相对,是否门类相对;审句:句型是否构句一致。
“四避”是:避“合掌”;避“正对”;避“同字对”;避“四言一法”。
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律诗精品来。
一、精于对仗,先得看重实字对(此处的“实字”依旧说,指意义比较实的名词),在名词的门类上分清高下,力避“合掌”等毛病。
旧时的《词林典腋》一书把名词划分为天文、地理、人物、飞禽、走兽、昆虫等三十个门类。
根据名词的这种分类,同一门类的事物相对被认为“最工”,相邻或并列门类的事物相对只能算“工整”。
试举近代小说《镜花缘》涉及的有关对仗加以说明。
该书提到“云中雁”索对,有人对以“水上鸥”,有人对以“水底鱼”。
还有人对以“鸟枪打”,惹得众人发笑。
依过去的标准看,“鸥”对“雁”是同一门类的事物相对仗,最工;“鱼”对“雁”是相邻门类的事物相对仗,只能算工整。
因此,“水上鸥”对“云中雁”比“水底鱼”对“云中雁”要工整一些。
但依今天的看法,两者都很工整。
况且,同一门类的事物相对,极有可能造成两个意义相近的名词互为对仗,从而易犯“合掌”的毛病(此系狭义的“合掌”,广义的“合掌”是指出句和对句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
人们熟知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便是如此,联中“豪杰”与“英雄”同属人物门类,两者相对似乎“最工”,但细加考察,两者皆指才能勇武过人者(今有词“英豪”和“英杰”),这就犯了“合掌”的毛病。
又如:“狂澜滚滚侵江岸,猛浪滔滔撼海峤”。
“浪”与“澜”皆属地理门类,但两者同义反复,亦属“合掌”。
合掌乃诗家大忌,必须避免。
有鉴于此,为了少犯合掌的毛病,今天不宜力倡同一门类的事物相对仗,而应提倡相邻门类或并列门类的事物相对仗。
如何写好律诗对仗

如何写好律诗对仗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7263 更新时间:2005-10-04 20:12:43如何写好律诗对仗一、什么叫对仗?对仗亦名对偶,即出句和对句形成对偶、联语,如古之仪仗队,故名对仗。
它是古代诗歌语言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
原则上说,对仗就是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格式。
为什么说“原则上”?因为从发展角度来看,早期的对偶形式和晚期的对偶形式是很不相同的,这里的定义,主要是从晚期的对偶形式来考虑的。
二、对仗的来源对仗,作为一种形式美,自然是来源于生活。
刘勰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早就发现了在自然界存在着种种对称现象,如据科学家说,中国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知道雪晶体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了。
当然,对称不等于对仗,但是对仗是对称的一种形式,对称性,起初只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觉而产生的一种概念,后来才逐浙把这种认识应用到美术、音乐、建筑和文学等许多领域中去。
在诗歌语言中,除对仗外,其他如回文等等也都是对称美的表现形式。
三、为什么要用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一个重要要求。
也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
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
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
诗人的艺术功底,文学才气,在对仗中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
在古代诗歌语言里,对仗具有很高的修辞效果。
产生对仗辞格的心理基础是联想。
对仗通过匀齐的形式,表达了凝练的内容,使读者读后易于感知、联想、记诵,和谐的节奏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如: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李白《送友人入蜀》)“山”、“云”相对,“从”、“傍”相对,“人面”、“马头”相对,“起”、“生”相对,整个句式是主状谓对主状谓。
又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浮云”、“落日”相对,“游子意”、“故人情”相对,整个句式也是主(谓)宾对主(谓)宾。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摘要:一、律诗概述二、律诗的对仗特点三、律诗对仗的应用示例四、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正文:一、律诗概述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唐代,主要特点是五言或七言,每首诗句数为八句,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四句和后四句,前后两部分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每句中的字数相同,同时要求诗句的平仄、押韵和对仗都要符合一定的规则。
二、律诗的对仗特点律诗的对仗是指诗句中字与字、义与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具体来说,律诗的对仗有以下几个特点:1.字数对应:对仗要求诗句中字数相同,如“春风十里”对“秋雨三更”。
2.词性对应:对仗要求诗句中字词的词性相同,如“山高”对“水长”。
3.义类对应:对仗要求诗句中字词的意义类别相同,如“花草”对“树木”。
4.平仄对应:对仗要求诗句中字词的平仄相同,如“平仄平平仄”对“仄平平仄平”。
三、律诗对仗的应用示例以下是一首五言律诗《登鹳雀楼》中的对仗应用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白日”对“黄河”,表示自然景象;“依山尽”对“入海流”,表示动态变化;“欲穷”对“更上”,表示意愿和行动;“千里目”对“一层楼”,表示目的和手段。
这些对仗关系使得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四、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美:对仗使诗句字数整齐、词性相对、义类相同,形成优美的诗歌形式。
2.内容丰富:对仗使诗句的意义更加丰富,通过对比、映射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3.音韵美:对仗要求诗句的平仄对应,使诗歌在朗读时具有和谐的音韵之美。
律诗的基本常识

律诗的基本常识
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遵守一定的平仄规律和韵脚安排,注重对仗和声律协调。
以下是律诗的基本常识:律诗的分类: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
律诗的字数:律诗限定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首八句。
每句五个字的律诗每句被称为“五言”,每句七个字的律诗每句被称为“七言”。
律诗的押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韵的字称之为“韵脚”。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第五句则一般不需要押韵。
律诗的起承转合:古人作诗,讲究章法,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把握诗歌的起承转合特点,就能够从诗句之间的关系上去理解诗意,古诗的起承转合皆关“情”。
一般意义上,律诗的首联即“起联”,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颔联”承笔衔接,承接开头,应点明题意;“颈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或写意、或写景、或写事、引证,转笔到第三句,是第三句的起笔之处;“尾联”合,是结句,点明题旨,或抒发情感,或议论明理。
律诗的对仗: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上对仗,基本上一句对一句。
但对仗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
诗词创作基础词的对仗

诗词创作基础词的对仗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
词调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只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能对仗;律诗格式一致,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调成百上千,对仗依词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相邻两句字数相同,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调而定。
所以说,词的对仗,既广泛又灵活。
说广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对仗,凡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对仗,而且普通对、扇面对均可。
说灵活,这些地方也可以不对仗,对仗方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
(一)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有可能对仗:三字: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转朱阁---低绮户(苏轼《水调歌头》)天地转---光阴迫(毛泽东《满江红》)四字: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晏殊《踏莎行》)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五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六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七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如《浣溪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毛泽东《满江红》)八字和八字以上的句子相邻者几乎没有,但是有两句对两句的八字扇面对。
如《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
五言律诗及对仗

五言律诗及对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律诗物征是律句八句,组成四联,依次名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称首、颈、腹、尾联),中间两联上下句(出句、对句)要对仗。
对仗即对偶,形同古代仪仗,两两相对。
依据“对”、“粘”规则,五律的平仄格式有以下四种:A、仄起,首句不入韵(等于五绝A式两首相加):(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其中“两”字不依平仄又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其中“别”字系入声字B、平起,首句不入韵(等于五绝B式两首相加):(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石:入声字C、仄起,首句入韵(等于五绝C式加A式):(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访频。
平生原有分,况是蔡家亲!*白:入声字D、平起,首句入韵(等于五绝D式加B式):(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是指在律诗中,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的句子要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
对仗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反的意思,使语言更加优美、工整。
对仗的基本要求是:
1. 字数相等:对仗的句子字数要相等,一般要求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句子都是七言或五言。
2. 结构相同:对仗的句子结构要相同,即语法结构和词类要相对应。
3. 意义相关:对仗的句子意义要相关,即表达的意思要有一定的关联或对比。
4. 平仄相对:对仗的句子平仄要相对,即平声和仄声要交替出现,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对仗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工对、宽对、流水对、正对、反对等。
其中,工对是指对仗的句子结构、词类、意义、平仄等都完全相对应,是对仗的最高境界。
宽对是指对仗的句子在某些方面可以放宽要求,如词类可以不同,但意义要相关。
流水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连,像流水一样自然流畅。
正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近或相似,反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反或相对。
律诗的对仗是律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还可以使诗歌更加严谨、工整。
律诗对仗

律诗对仗意义上:【正对】:。
事异而义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反对】:理殊而趣合。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牧羊驱马虽胡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杜牧]【流水对】:“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其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孟浩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李白<春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宽严程度:【工对】:1. 天文类: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2. 地理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锦江春色来天地,蓝田日暖玉生烟。
3. 时令类曉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几时杯重来,昨夜月同行。
曉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 动物类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庄生曉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 植物类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此外还有人体类、宫室类、服饰类、器皿类等。
【邻对】: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白居易)岭上晴云披絮冒,树头初日挂铜钲。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宽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位置上:【扇面对】: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白居易)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
律诗的基础:对仗

二言的要么是平仄,要么是仄仄,而对句可以是仄平,也可以是平平。如:赤岸对朱崖、碧草对苍苔,这是用平平对仄仄;九经对三史、麟薮对鹊巢,这是用平仄对仄平;银鹿对铜驼、天地对山川,这是用平平对平仄。
三言的,出句可以是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但对句只能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不能出现平平平这样三平相连的句子。如三尺剑对六钧弓,冯妇虎对叶公龙,是平仄仄对仄平平;八千路对廿四桥则是仄平仄对仄仄平;四目颉对一只夔是仄仄仄对仄仄平;伯乐马对浩然驴是仄仄仄对仄平平。(以上例出《声律启蒙》)
律诗的基础:对仗
程滨,字子浔,号矫庵、反客生,1978年生,天津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师从叶嘉莹教授,现执教于南开中学。当代著名青年诗人,吟诵家。著有《矫庵语业》,2021年中华诗词青年峰会屈原奖得主。
作律诗,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对仗,对仗是作律诗的基础,一定要好好掌握。
对仗,也叫作对偶、偶对、排偶(排比对偶)、骈俪、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俪语、俪辞、对句、对文、对语、对子等等,总之是成对出现的语句的意思。对仗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出句的最后一字,一般是仄声,对句的最后一字,一般都是平声。
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仗卫左右分设,相对而立,因此叫对仗。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引万柘坡《金鳌玉蝀桥》诗:“晓来浓翠东西映,也算蛾眉对仗班。”用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古代的塾师,开馆授徒,启发童蒙,都要让学生学着对对子。通过对对子,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字词的平仄、虚实,对词性用法也有更深的领悟。而科举时代,读书人要想应举出仕,必须要写好试帖诗和八股文,这两者都要求对仗。今天科举废除,也不再有人作试帖诗和八股文,但在很多场合,仍需要悬挂对联,倘若不了解对仗的基本规则,把上下联挂反,或是弄上根本不对仗的两句放一起,就会被有文化的人耻笑,而倘若下定决心要学作诗,对仗的基本功就更不可缺。
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仗的规则

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仗的规则咏怀古迹其三
该律诗的押韵规则是AAABB,以七言句组成,两句间有上下对仗,如第一二句、第三四句、第五六句均有对仗,最后一句为总领句。
形式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浒风采处处闻,
山河悠悠万古愁。
碧落黄泉两孤坟,
青冢白骨坐相忆。
洛阳城里多少秋,
相思恨更深刻时。
其中对仗的规则是:同一句中的字句在意思上要相近、相互呼应,下一句往往是前一句的延伸或补充。
例如第一句中的“风急”,和第二句的“哀”,表达出一种萧瑟悲怆的感情;第三句的“水浒风采”,和第四句的“处处闻”,表达出水浒风采的广泛传播。
- 1 -。
钱塘湖春行律诗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钱塘湖春行律诗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1、在押韵方面。
全诗押的是上平八齐韵,首句押韵并且一韵到底。
一二四六八句分别用西、低、泥、蹄、堤五个字作韵脚,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
律诗属于近体诗(格律诗),要求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偶句必须押韵,奇句不押韵。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完全符合这些要求。
2、在对仗方面。
七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
《钱塘湖春行》中,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都是工整的对仗句。
上下两句的所用的词语,词性相同,平仄相反。
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

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有着独特的韵律和对仗方式。
律诗对仗是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诗句之间的音韵、字数、意义等方面都要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
1. 音韵对仗。
律诗对仗的第一要求是音韵对仗。
律诗中的韵脚必须相同,而且要求韵脚的音韵相近,如平声韵脚要求平声相对,仄声韵脚要求仄声相对。
2. 字数对仗。
律诗对仗的第二要求是字数对仗。
律诗中的每一句都要求字数相等,这样才能保证诗句的平衡和和谐。
3. 意义对仗。
律诗对仗的第三要求是意义对仗。
律诗中的每一句都要求意义相对,相互呼应,这样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4. 词语对仗。
律诗对仗的第四要求是词语对仗。
律诗中的每一句都要求词语相对,相互呼应,这样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5. 语言对仗。
律诗对仗的第五要求是语言对仗。
律诗中的每一句都要求语言相对,相互呼应,这样才能表达出诗人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6. 韵律对仗。
律诗对仗的第六要求是韵律对仗。
律诗中的每一句都要求韵律相对,相互呼应,这样才能表达出诗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7. 修辞对仗。
律诗对仗的第七要求是修辞对仗。
律诗中的每一句都要求修辞相对,相互呼应,这样才能表达出诗人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8. 意象对仗。
律诗对仗的第八要求是意象对仗。
律诗中的每一句都要求意象相对,相互呼应,这样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意象和意境。
9. 情感对仗。
律诗对仗的第九要求是情感对仗。
律诗中的每一句都要求情感相对,相互呼应,这样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感受。
10. 篇章对仗。
律诗对仗的第十要求是篇章对仗。
律诗中的每一句都要求篇章相对,相互呼应,这样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整体构思和艺术效果。
律诗对仗是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诗句之间的音韵、字数、意义、词语、语言、韵律、修辞、意象、情感和篇章等方面都要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
只有符合这些基本要求,才能写出优美的律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与对仗》讲师诗梦凝香
在诗经流行的年代
作品里常见到对偶句
在正式开讲前,我简单说一下: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
对偶句,在远古时就常被用于诗歌里
对偶的上下句,允许有字的重复
后来,人们将对偶严格规范了一下,就出现了不允许在上下句有字的重复,而且上下句同字位必须平仄相谐,词性相对,句子结构相应。
这就是对仗。
可以说,对仗一定就是对偶,但对偶未必是对仗。
至于对联,就是在对仗的基础上,将上下句以某种关系联系起来的对仗。
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楹联”的文体。
我们今天着重讨论对仗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中,只有律诗要求中间二联对仗,绝句可以不对仗。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
(一)平仄声相对。
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
这是格律诗的音律调和所必须的
(二)词性词义相对。
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
比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今天汉语对词性的划分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等等
但古汉语,是以词类来划分的
词类相比词性来说,更具体更细微
比如,山水,风云,都是名词类
按现代汉语来看,词性相同,可以对仗
按古汉语来看,山水属于地理类,风云属于自然类
不同类别的词,如果相对了,不属于工对
古人把名词分成了若干的小项
如:天文对;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
等
我用古诗中的对仗举例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月=云《闻笛》张巡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关=海《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太华=中条《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阁=窗《晚晴》李商隐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莲《山居秋暝》王维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鹰=马《观猎》王维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其实,律诗中的对仗也是为诗意的营造服务的
因此,不必太拘泥于对仗是否非常工整
如果对仗很工整,但诗的表达一团糟,又有何意义呢
所以,按今天现代汉语的词性划分,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就足够了
(三)语法句式相对。
所谓句式相对,指的是句子成分中,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
例如,出句的结构是:“主----谓---宾---补”,那么对句的结构也必须是:“主----谓---宾---补”
这方面,我不多说了,大家应该能明白的
在古人的律诗中,还有种特殊的对仗形式,称为“借对”。
借对,又分为“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
例如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白=玄因“玄”有黑色的意思,所以用来借对“白”。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王维
这就是“借义对”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是杜甫的名句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个含义为“平常”,另外一个含义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也是“借义对”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这是孟浩然的名句。
鸡=杨因“杨”与“羊”同音,所以用来对“鸡”。
这就是“借音对”。
对仗常见的都是正儿八经地对词性对句子结构
借对,虽然不多见,但也是可以应用的,这样的对仗,能让律诗生色不少。
刚才讲了对仗在律诗中应用时的三个要求。
这些都是基本要求,相信大家都很容易明白。
现在继续讲对仗在律诗中的五种形式。
(1)并肩对两句意思并立,不分主次,不相连贯。
这样的对仗最常见。
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杜甫
写过律诗的人,也许对这种形式的对仗最熟悉了。
(2) 映比对两句意思相映比,有主次,一为正意,一为旁衬。
如:“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闻笛》张巡
这对仗,上句为衬,下句为正。
又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空流。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这对仗,上句为正,下句为衬。
(3)反比对上下句整句或局部意思相反,常用有反义词。
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李商隐
这是名句啊,大家都曾听说过的
对仗中,以“有”对“无”
(4)顺接对下句承接上句之意,多见前后相承。
如:“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观猎》王维
又如:“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这是出句与对句在承接上有关联的对仗
(5)流水对两句一意贯通,如一道水流,不能颠倒不能分割。
如:“不辨风云色,安知天地心。
”《闻笛》张巡
有些朋友会将流水对与顺接对混淆。
两者是有共同点:出句与对句的动作衔接紧密
但两者也有不同点。
顺接对,出句与对句的动作可以颠倒,也就是可以先做对句的动作,再做出句的动作。
可是流水对就不一样了,只能是先有出句的动作,才能有对句的动作。
这是二者的区别。
说完了对仗的五种形式,我也来说说对仗的忌讳。
第一个忌讳是:合掌。
相信平时玩对联的朋友都很熟悉这个忌讳了。
神州滋雨露,赤县灿春花。
比如这对仗,神州与赤县,意思相同,都是指中国。
关于合掌的例子,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忌讳:对仗方式雷同。
所谓雷同,指第二联和第三联的语法句式相同。
比如:第二联的语法句式为:主。
谓。
宾。
补第三联也一样是:主。
谓。
宾。
补
假如一首律诗中,两联对仗的句式相同(或者接近),那么就显得很呆板了。
律诗中的对仗,必须时刻要为表达诗意服务,时刻围绕主题的表达,千万不要为了对仗而对仗,否则,就失去了对仗的意义了。
因此,写对仗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工整”,而是要考虑能否表达诗意,能否向着主题“靠拢”
刚才说了律诗中的对仗。
接着,我说说绝句方面的对仗。
很多人说,绝句没有要求对仗啊。
是的,没有要求,但古诗中,绝句有对仗的情况也不少见,我这里就介绍一下对仗在绝句中的应用。
绝句使用对仗有三种情况:
1)首二句对仗,即所谓“对起”。
绝句首句不入韵时,前两句平仄完全相对,适合对仗。
对于律诗,首二句也有对仗的
对仗一般要求首句不入韵
五言格律诗(绝句和律诗)中,首二句对仗比较多见
例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独坐敬亭山》李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杜甫
这是绝句首二句对仗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送友人》李白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
这是律诗首二句对仗的
2)后二句对仗,即所谓“对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前两个例子是绝句,后一个例子是律诗。
都是“对结”的。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对结,还是个“流水对”。
3)四句全对仗。
(律诗是八句全对仗)
这种真的很少见,七绝尤其少。
因为全篇具严整对称之美,兼具流动飘逸之姿,实非易事。
例如: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上两个例子,一个是五绝一个是七绝
陈后宫
作者:李商隐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这个例子,是律诗八句全对仗(四联皆对仗)
绝句全对仗的已经难找了,律诗全对仗的更少之又少。
我们写格律诗,对仗固然能为诗添色彩,但也容易为对仗而对仗,使得诗意表达受阻。
因此,为了诗能写得更灵动感人,请大家能灵活应用对仗的各种形式。
今晚的讨论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