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贡充满智慧的制盐工艺

合集下载

自贡古代独特的采卤设备

自贡古代独特的采卤设备

自贡古代独特的采卤设备——天车木制井架,在四川的自贡、乐山、犍为等地又称为天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井盐生产重要设备。

这种伴随着盐井的开锉、采卤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特有设施,以其特有的姿态、结构、修造技术,成为盐场的一大奇观,被称为“东方埃菲尔铁塔”。

天车特有的雄伟,科学的结构以及奇异的修造技术,引起了历代文人和中外人士的称赞。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先生,曾用“千年盐都足称豪,井架摩天节节高”这样的诗句赞美的天车。

天车最迟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它是由古代工匠在大口盐井采辘轳架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逐渐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随着四川盐业生产的发展,盐井越来越深,汲卤筒越造越大,天车的体量和高度也随之升高扩大。

号称千年盐都的自贡,在井盐生产历史上,曾出现过天车林立,蔚为壮观的宏伟景象,该市历史上最高的天车—达德井天车,高达113米,也是当时我国最高的木结构人工建筑物,为我国井盐科技史留下了绚丽的篇章。

天车的主要功能是用以提升汲卤筒,采汲盐井中的地下卤水。

有时也用于下锉、起锉、扇泥和测量井深及修治井身弯斜。

天车的用材为杉树原木,人们将若干杉木通过加工、排列、围拢、接逗、用篾索或钢绳捆扎、加木楔楔紧后,自下而上组构而成,在四周牵拉风篾加固,按“外圆内空”、“上小下大”的原理合围排列捆扎成屹立于井口的木质井架,每架天车需要数百乃至二三千根木材,其形若一根根巨大的竹竿,有的内空大得可放下一张圆饭桌。

从结构学上讲,天车是一种高度较大、横断面相对较小的结构,即高耸结构,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现代的高耸结构。

在结构形式上,天车将塔式结构与桅式结构相结合,构成自已独创的结构。

天车一般由多条腿组成,每条腿直接安放在地表;整个天车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形成优美的轮廓造型。

在安装上,它采用分散安装法,借助天车自身的支撑将木料或木料捆扎而成的组件逐根或逐段圆装组合安装在一起,因而设备简单、费用较省。

由于天车支柱主要由多腿组成,因此腿与腿之间又采用“穿”与“剪”纵横相连,以增强稳定性。

自贡井盐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自贡井盐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笕管密布的盐场自贡井盐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随着钻井技术的演进,输卤技术亦相应发展起来。

四川早期的井盐生产中,大多是就井设灶,卤水的输送一般只有很短的距离,常靠人力挑运,输卤的技术也较为简单和原始。

随着生产的发展,井位的增多, 盐灶与卤井分离,卤水的输送量和输送距离不断增大。

因此,管道输卤技术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笕输卤工艺。

这种工艺我们最早可从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找到线索。

在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给我们刻画了一幅完整的输卤场景。

从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在采卤的楼架上,有长方形的储卤器,从储卤器有管线引出,管线按自上而下的方向向地面延伸,一直到煮盐的灶上,连结于煎盐锅旁的又一个储卤器。

显然卤水是从这一储卤器转注人盐锅,再以柴薪作燃料煎烧成盐的。

可以肯定,画像砖上从采卤楼架到盐灶的管线,是作为输卤用的。

当然,这种管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以及制作的工艺如何,现在还不能确切地断定,然而,我们却从这里清楚地看到输卤技术的萌芽,看到后来被称作笕的输卤管道的前身和雏型。

发现较早的巫溪大宁盐泉曾有“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的记述,这一“引”字即说明是一种引流或输送。

《太平寰宇记》中“以竹引入泉”的记录就更加清楚确切地说明:大宁盐泉的卤水,是以竹为管道引输的。

而这种输送卤水的竹管称作笕,则是源自于北宋淳化年间,大宁知监雷说以“横板三十窍,承以修竹,谓之笕筒。

” 的记载,当时引输盐卤的竹管就被称作笕了,可见输卤竹笕由来已久,其历史已近千年。

至明清时期竹笕输卤技术渐臻完善和合理,并在富荣、键乐等盐场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达到了非常精湛和科学的程度。

竹笕输卤是利用压差和连通器原理,在没有任何加压装置的条件下,运用竹制管道将卤水送达目的地。

这种竹笕连通之后,连绵起伏,翻山越岭,经过提高扬程等技术处理,可将卤水输往远达十数里之外的煎盐灶房。

其景象甚为恢宏壮观。

蜿蜒山间的输卤竹笕同凿井的碓架、汲卤的天车(木制井架)和开采天然气的盆一样共同被视为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象征。

古老井盐制作工艺

古老井盐制作工艺

古⽼井盐制作⼯艺古⽼井盐制作⼯艺(⾃贡灯会上的盐井天车棚,⽤啤酒瓶搭建的)(依然还在⽣产中的⽼盐灶)⾃贡号称盐都,但⼀般提起⾃贡,联想到的⾸先是灯会,恐龙,美⾷。

盐虽然每天不可缺,但和旅游好像挂不上勾。

上个周末,难得的晴朗天⽓,和朋友⼀起去⾃贡玩,发现个有趣的地⽅:燊海井。

⼀个活⽣⽣的有着160多年历史的井盐⽣产地。

(这个清朝的盐⼚规模⼤得超过我的想象,很难在镜头中将全貌囊括其中)(井盐开采的主要场地,天井棚和⼤车)柴⽶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都是⽇常⽣活必不可缺的东西。

那么,我们每天都不能缺少的盐,到底是怎么⽣产出来的呢?⼀般来说盐有海盐,湖盐和井盐的区别。

海盐在夏威夷的Kauai岛上看到过海盐⽥。

那基本就是围海圈地,制作⽐较简单。

湖盐在我⼀直向往但还没去成的青海应该能看到。

⽽⾃贡则是四川有名的井盐产地。

(当年⾃贡的天车棚。

的确看得出,已经不是作坊式,完全是⼤型⼯⼚规模了)(以前的输卤管道像过⼭车架不?⽤⽵筒拼接的,相当有四川特⾊的⼯业化^_^)⾃贡井盐⾃东汉汉章帝发端,到晋已初具规模,唐宋时期闻名全川,距今已有两千年的产盐历史。

北宋庆历年间发明使⽤的“冲击式顿钻法”,更是开创了⼈类机械钻井技术的先河。

近代以来,⾃贡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井盐⽣产基地了。

说实话,在这⾥我才真正明⽩了中学历史课本⾥所说的“明清时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

更何况这个⽼盐井直到今天仍然还可以活⽣⽣的运作。

⽵筒,⽵蔑索,原⽊做的滑轮,相当有四川特⾊,和我想象中⼯业化那种全⾦属机械完全不同。

(这个井⼝就是160多年前打出来的世界第⼀个超过千⽶井深的燊海井,打开后⼀股很浓的天然⽓味道迎⾯⽽来)(从井⾥汲取黒卤原料,倒到旁边的⽊盆⾥,有管道通向提纯井盐的地⽅。

据介绍⼀提可以⽣产15公⽄纯盐)燊海井开钻于清代道光⼗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3年,⽅始凿成。

井深1001.2⽶,是⼈类钻井史上第⼀⼝超千⽶的深井。

遥遥领先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西⽅各国。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探秘(下)文/李忠东,图/缪自平大约在2亿年前三叠系,自贡地区正处于由海而陆的转换时期。

大量的盐卤、岩盐、天然气被理藏于此,是四川盆地三叠系岩盐和卤水矿床的典型代表地区。

2000年前,生活于此的先民偶然发现了2亿前“埋藏”于此的盐卤,然后便开始了对这种稀缺物质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们凿井取卤,从大口径盐井到卓筒井,最终穿越千米岩层,创造了世界钻井的最高成就。

不仅如此,采盐业的发展与繁荣,还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并最终孕育了自贡这座城市,以及这里根植于盐卤的独特文化。

[自贡第一口盐井——富世井]位于自贡市富顺县的富世井,被认为是自贡历史上的第一口盐井,标志着自贡井盐业的开端。

这口井的发现者是一种叫梅泽的獠族人。

据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梅泽“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

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88年),人们在梅泽发盐泉地方,今富顺县城关镇开凿了这口盐井。

到了南北朝时期,富世井在蜀中已经闻名遐迩,以产量高、盐质好而富甲一方,并促使政府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以“富世盐井”为中心设置了“富世县”,这是四川省内第一个因盐设置的县。

隋唐时期“富世盐井”曾创下日产6100多公斤的纪录,一口井的赋税居然占到蜀内盐井年税总额的两成有余。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世”讳,改“富世县”为“富义县”,“富世盐井”亦再改为“富义盐井”。

到了宋代,改为“富顺县”。

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随着盐卤资源的枯竭,这口连续生产超过千年的古盐井最终废弃。

但因“富世盐井”而起的“富顺县(富世县)”却历经1446年而不变,成为自贡盐业史上及自贡置市史上的传奇。

[卓筒井——井盐开采的一次革命]四川井盐开采历史已有2300多年了,但到了宋代,就算有着悠久开采历史和丰富采卤经验的盐工,也遇到麻烦。

当浅层盐卤资源业已枯竭,埋藏于更深的三叠系盐卤,当时广泛采用的大口径浅井便已无能为力了。

古代自贡盐场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古代自贡盐场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笕管密布的盐场古代自贡盐场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随着钻井技术的演进,输卤技术亦相应发展起来。

四川早期的井盐生产中,大多是就井设灶,卤水的输送一般只有很短的距离,常靠人力挑运,输卤的技术也较为简单和原始。

随着生产的发展,井位的增多, 盐灶与卤井分离,卤水的输送量和输送距离不断增大。

因此,管道输卤技术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笕输卤工艺。

这种工艺我们最早可从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找到线索。

在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给我们刻画了一幅完整的输卤场景。

从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在采卤的楼架上,有长方形的储卤器,从储卤器有管线引出,管线按自上而下的方向向地面延伸,一直到煮盐的灶上,连结于煎盐锅旁的又一个储卤器。

显然卤水是从这一储卤器转注人盐锅,再以柴薪作燃料煎烧成盐的。

可以肯定,画像砖上从采卤楼架到盐灶的管线,是作为输卤用的。

当然,这种管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以及制作的工艺如何,现在还不能确切地断定,然而,我们却从这里清楚地看到输卤技术的萌芽,看到后来被称作笕的输卤管道的前身和雏型。

发现较早的巫溪大宁盐泉曾有“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的记述,这一“引”字即说明是一种引流或输送。

《太平寰宇记》中“以竹引入泉”的记录就更加清楚确切地说明:大宁盐泉的卤水,是以竹为管道引输的。

而这种输送卤水的竹管称作笕,则是源自于北宋淳化年间,大宁知监雷说以“横板三十窍,承以修竹,谓之笕筒。

” 的记载,当时引输盐卤的竹管就被称作笕了,可见输卤竹笕由来已久,其历史已近千年。

至明清时期竹笕输卤技术渐臻完善和合理,并在富荣、键乐等盐场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达到了非常精湛和科学的程度。

竹笕输卤是利用压差和连通器原理,在没有任何加压装置的条件下,运用竹制管道将卤水送达目的地。

这种竹笕连通之后,连绵起伏,翻山越岭,经过提高扬程等技术处理,可将卤水输往远达十数里之外的煎盐灶房。

其景象甚为恢宏壮观。

蜿蜒山间的输卤竹笕同凿井的碓架、汲卤的天车(木制井架)和开采天然气的盆一样共同被视为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象征。

自贡古代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自贡古代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

自贡古代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随着钻井技术的演进,输卤技术亦相应发展起来。

四川早期的井盐生产中,大多是就井设灶,卤水的输送一般只有很短的距离,常靠人力挑运,输卤的技术也较为简单和原始。

随着生产的发展,井位的增多, 盐灶与卤井分离,卤水的输送量和输送距离不断增大。

因此,管道输卤技术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笕输卤工艺。

这种工艺我们最早可从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找到线索。

在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给我们刻画了一幅完整的输卤场景。

从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在采卤的楼架上,有长方形的储卤器,从储卤器有管线引出,管线按自上而下的方向向地面延伸,一直到煮盐的灶上,连结于煎盐锅旁的又一个储卤器。

显然卤水是从这一储卤器转注人盐锅,再以柴薪作燃料煎烧成盐的。

可以肯定,画像砖上从采卤楼架到盐灶的管线,是作为输卤用的。

当然,这种管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以及制作的工艺如何,现在还不能确切地断定,然而,我们却从这里清楚地看到输卤技术的萌芽,看到后来被称作笕的输卤管道的前身和雏型。

发现较早的巫溪大宁盐泉曾有“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的记述,这一“引”字即说明是一种引流或输送。

《太平寰宇记》中“以竹引入泉”的记录就更加清楚确切地说明:大宁盐泉的卤水,是以竹为管道引输的。

而这种输送卤水的竹管称作笕,则是源自于北宋淳化年间,大宁知监雷说以“横板三十窍,承以修竹,谓之笕筒。

”的记载,当时引输盐卤的竹管就被称作笕了,可见输卤竹笕由来已久,其历史已近千年。

至明清时期竹笕输卤技术渐臻完善和合理,并在富荣、键乐等盐场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达到了非常精湛和科学的程度。

竹笕输卤是利用压差和连通器原理,在没有任何加压装置的条件下,运用竹制管道将卤水送达目的地。

这种竹笕连通之后,连绵起伏,翻山越岭,经过提高扬程等技术处理,可将卤水输往远达十数里之外的煎盐灶房。

其景象甚为恢宏壮观。

蜿蜒山间的输卤竹笕同凿井的碓架、汲卤的天车(木制井架)和开采天然气的盆一样共同被视为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象征。

这座最“咸”城市才是隐藏大佬

这座最“咸”城市才是隐藏大佬

这座最“咸”城市才是隐藏大佬自贡是一座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城市,在近两千年的井盐生产过程中,孕育了独特的井盐文化。

自贡城市的名字就和盐有关,“自”是自流井,“贡”是贡井。

燊海井是世界上第一口人工开凿的超千米深的大井,距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仅存的还在采取传统工艺提卤制盐的古井。

古法制盐首先要从盐井提捞卤水到灶房,然后要经过烧盐、铲盐、淋盐、抬盐等程序。

今天井盐技术不断发展,机械化早已代替了手工劳作,但自贡井盐传统熬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游强告诉梅丽莎,燊海井人还在百年如一日地沿用着传统的工艺。

这古法制取的井盐有什么特别之处?梅丽莎邀请游强辨别传统熬制的井盐和超市普通的盐,即使盐溶于水中,游强也能轻松分辨。

他的语气笃定、自信,这来自于常年的积累与日复一日的坚持。

如果说过去制盐是为了生产生活,那么现在更多是为了古老技艺和前人智慧的延续和传承。

燊海井大门口有一副联语: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

古代盐都人民的智慧和文心“跃然纸上”。

自贡井盐

自贡井盐

自贡历史悠久,因盐建镇、置县、设市。

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和70年建市史。

素以“千年盐都”的美誉而蜚声中外。

说起自贡,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盐,因为在这座城市里到处都能看到盐的影子。

走进盐都自贡,除了盐业历史博物馆的详尽陈列,除了燊海井的古盐场物证,就连它的地名也在给你讲述盐的故事。

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其悠久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

北周武帝时(公元561 年~578 年),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因大公井而置公井镇。

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因镇置荣州,改镇为公井县。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大平天国攻占南京,淮盐受阻。

川盐济楚,得以运销两湖淮盐引岸市场。

1937年抗战军兴,海盐停滞,川盐崛起,再度济楚,有设市之需。

1939年9月1日始将川盐史上称为富荣盐场的东西两场--自流井和贡井从富顺、荣县划出合并而建立省辖的自贡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钻汲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大英县的严昌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井盐四川盐业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煎盐,分工很细,工序繁难,工程费用和设备投资颇多。

每开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凿井投资,浅者以千两计,深者以万两计,甚至有费至三四万两而不见功者。

经营井灶的企业主,大多数凑资朋充,采取合伙制度,以使资力雄厚。

在富荣产区,投资者(称客人)和地主以租佃和合股的形式做井,有“年限井”(或称客井)和“子孙井”之分。

道光朝以前多为“年限井”,即凿井成功后,投资者按照比例只享有一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届期将井及其设施全部无偿地交还地主;“子孙井”在开凿成功后,由投资者与地主长期共同拥有所有权。

随着凿井技术的提高,井深相应增加,投资者付出的垫支资本数额持续上升,改变了股份结构中投资者与地主原来分占的比率,“年限井”逐步过渡为“子孙井”。

自贡燊海井心得体会

自贡燊海井心得体会

燊海井位于自贡市大安区阮家坝山下,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井位海拨341.4米。

现完好的保持着十九世纪初的布局和风貌,是一处典型的清代井盐生产现场,主要由井架和碓房,推卤水的大车房,传统熬制方法生产食盐的灶房、柜房和盐仓六大部分组成。

“燊”,喻井火炽盛,“海”,喻卤水丰富。

燊海井开凿于1832年,采用中国传统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依靠碓架和人工,历时三年,于1835年钻凿到1001.42米深时出卤水,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标志着我国钻凿科技的领先水平。

据美国权威资料记载,晚于燊海井10年,在美国卡诺瓦地区的一口创纪录卤井,井深不过只有1700英尺(518.17米),而燊海井井深达到1001.42米,早已遥遥领先,创造了19世纪中叶前世界深井钻井纪录,显示出中国古代井盐钻井技术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在世界钻井史上堪称里程碑。

燊海井天车被誉为四川自贡盐场奇观之一,是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支架,竖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

据史书记载,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遗存有一大批古井、天车,1914年仅自流井就有“水火两井共960眼”,而废井则有11800多眼,所以流传有“自流井盐井(天车)多如麻筛”的说法。

《自贡市盐业志》里的有关记载,鲜活地描绘了当时人声鼎沸的场面:“其声有人声、牛声、车声、梆声、放漕声、流涧声、汤沸声、火扬声、铲锅声、破篾声、打铁声、锯木声。

其气有人气、牛气、泡沸气、煤烟。

气上冒,声四起,于是非战而群嚣贯耳,不雨而黑云遮天。

”燊海井采用我国传统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这种方法发明于宋代。

具体为设立木质碓架,由人工3-4人一组站在碓架上一脚一脚地踩动(捣碓),足踏碓板,翘起碓头将连接着的锉头提起,然后跳开,锉头随着落下的碓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着井底猛力冲击顿钻。

如此一踏一跳,锉头一起一落,反复冲击顿钻。

然后再推动大地车,通过滑轮天车,将扇泥筒下到井底,把钻凿出的泥浆碎石提取出来,像这样凿成一口井,往往要几年甚至一、二十年时间。

古代自贡寻找盐井是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古代自贡寻找盐井是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古代自贡寻找盐井是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虽然盐卤深藏于地下,但地表仍能找寻到它的蛛丝马迹。

聪明智慧的四川先民们经过长时期的观察、实践,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出现了一批勘探盐卤矿藏的专门家,他们被称为“相度泉脉者”、“堪舆家”,秦代的李冰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李冰不仅是著名的水利专家,而且是四川井盐生产的开拓者,他在治水过程中“识齐水脉”,初步掌握了地下盐卤资源蕴藏的条件,根据治水中积累的经验,采用开凿水井的方法,组织人民有目的地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在古代,盐井的开办常常会花费盐井经营者的众多家产,有通过开盐井富起来的,也有为开盐井所累债台高筑的。

因此,这些通晓盐矿地质知识的专门家就受到井户的特别信赖,言听计从。

在测定井位时,井主完全按照这些堪舆家所说的来做。

这批专门以勘探盐矿、选择井位为职业的“专家”,其技艺往往秘不示人,人们也不知他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本领的,从而使这个职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人们通过千百次的打井实践,反复探索地下的奥秘,获得了有关盐矿地质的一些带规律性的认识。

正如云安、自贡等产盐地在民谣中记载的那样:“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两溪夹一梢,昼夜十八包”等等,人们通过对盐矿地带的自然地理形势、山脉构造、河流走向的长期观察,总结出了盐矿构造在地形地貌方面的一些表象特征:“三牛”与“马岭”相对,反映出山势奇峻,断裂构造的特征比较明显;而“两溪夹一梢”则通过地势起伏,反映了褶皱构造的某些迹象。

这两种构造都是天然卤水富集的地方。

到明代,这些认识经过人们的高度提炼,概括为带有规律性的见解“凡匠氏相井地,多于两河夹岸,山形险急,得沙势处,鸿工立石圈。

”“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

对盐卤矿藏地带地形地貌的这一正确认识,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探测矿源,以确定井位的基本依据之一。

知道地下有丰富的盐卤资源,可怎么确定开采点?又从哪儿开始下钻呢?这就是井址选择的问题了。

明代马骥写的《盐井图说》以及清代丁宝桢等人编著的《四川盐法志》中说,旧时盐场先要“相井地”。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作者: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5年第11期
自贡井盐生产源远流长,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在咸丰、同治年间成为四川井盐业中心,其井盐遍销于川、滇、黔、湘、鄂诸省,供全国1/10的人口食用。

“井鹽深钻汲制技艺”其实就是顿钻技艺,是指人们利用人、畜、机械等动力,使钻头破碎岩石,向地层深处钻进成孔,并不断捞出岩屑,达到获取盐卤资源目的的一种钻井技术。

这技术经历了东汉至宋初大口浅井的孕育期、宋代卓筒井的转型期、明代至清代小口深井的成熟期等发展阶段,有1900多年的历史。

在自贡悠久的井盐发展史中,最令人赞叹的是一整套巧夺天工的井盐钻凿、开采和煎制工艺,特别是卓筒井开创了人类机械凿井的先河,是钻井技术的重大突破,走在世界前列。

此项技术于11世纪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责编:李妍婕)。

自贡盐工的精湛技术

自贡盐工的精湛技术

自贡盐工的精湛技术虽然四川的盐工最早来自农民、无业游民、甚至刑徒,但他们顽强拼搏,不断开拓创新,解决了从堪地找井到凿井取卤、煮卤为盐等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出现了许多有卓越贡献的能工巧匠,并通过口传心授,逐渐形成了一支技术精湛的盐工队伍。

正是这样一支队伍,创造了被誉为世界钻井之父、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利用这一技术,他们在公元1835年,开凿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1001.42米),“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还发明了充满智慧、简便易行的凿井、治井、打捞、输卤、采气、煮卤等一系列技术,以及大量工具。

如:利用有“打捞工具之王”的偏肩,可将落入井中的东西从直径仅几寸而深达数百甚至上千米的井中打捞出来,堪称中华一绝。

一个在自贡广为流传的故事,印证了其神奇的功力。

据传,当年有位盐商不相信偏肩打捞的神力,与自贡盐场技术最为精湛的颜蕴山打赌,把一块手表扔进一口深达800米的井里,颜蕴山却很轻松地把它打捞了起来。

那位盐商为此支付了50两白银。

再如,让西方天然气技术专家难以置信的“(kang)盆采气技术”。

在自贡很多盐井都是在采集卤水的同时收集天然气。

按今天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标准,这是极其危险的。

因为天然气很容易与空气混合之后发生爆炸,它里面含有的有害气体硫化氢也会在悄无声息之中将人毒死。

然而,自贡历史上却极少发生这类事故,工匠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他们就是在井的工作台面之下安装了一个收集处理天然气的特殊装置,名叫盆。

所谓盆是一种上小、下大的圆木桶状木制井口装置,安装于地表下、井口上,大小视井的产气量而定,一般上口直径1.6——2米,下口径2——2.5米,高约3米。

盆的四周插了很多管道,这些管道连接着盐井之外几百口煮盐的天然气灶口,由于这些灶口都比盆高,且日夜燃烧,所以,管道内会产生很大的气压差,迫使天然气自动、快速地流向各个灶口,而不会大量泄漏到盆之外。

自贡制盐工艺流程

自贡制盐工艺流程

自贡制盐工艺流程自贡是中国古代盐业发达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就以制盐工艺闻名。

下面将介绍自贡制盐的工艺流程。

一、采卤自贡盐田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下盐水资源丰富。

制盐的第一步是采卤。

采卤过程中,首先在盐田挖掘深井,然后通入淡水,使地下盐层中的盐水溶解,然后抽取地下盐水。

二、脱除杂质采卤得到的盐水中含有一些杂质,需要进行脱除。

脱除杂质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利用沉淀法和过滤法。

沉淀法主要是通过加入适量的沉淀剂,使杂质沉淀下来,然后将清洁的盐水抽取出来。

过滤法则是通过过滤器将杂质过滤掉。

三、蒸发结晶脱除杂质后的盐水需要进行蒸发结晶。

蒸发结晶是将盐水放置在大型的浅盐池中,通过太阳的照射和自然风力的作用,使盐水逐渐蒸发,最终形成结晶的盐。

四、收获晶盐经过一段时间的蒸发结晶,盐池中的盐结晶逐渐增多,此时需要进行收获。

收获晶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收获,即用工具将结晶的盐从盐池中铲出,然后放置在晾晒场晾晒。

另一种是机械收获,即使用机械设备将结晶的盐收集起来。

五、晾晒和烘干收获的盐晶需要进行晾晒和烘干,以去除余水和增加盐的干燥度。

晾晒一般是将盐晶摊放在晾晒场上,通过太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使盐晶逐渐干燥。

烘干则是使用热风炉或其他热源将盐晶进行加热,加快盐晶的干燥速度。

六、筛分和包装晾晒和烘干后的盐晶需要进行筛分和包装。

筛分是将盐晶进行粒度的筛选,将大颗粒和小颗粒的盐分开。

包装则是将盐装入袋子或盒子中,便于储存和销售。

总结:自贡制盐的工艺流程包括采卤、脱除杂质、蒸发结晶、收获晶盐、晾晒和烘干、筛分和包装等几个步骤。

这个工艺流程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进,保证了制盐的质量和效率。

自贡的制盐工艺流程在盐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为其他地区的制盐工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流程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流程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流程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顿钻技艺)内含十分丰富,包括钻井设计程序、钻前准备、钻井、修治、打捞、气卤鉴别和钻井中气卤资源显示前兆等内容。

这一技术沿袭了宋代汲制井盐的工艺流程,包括钻井、取卤、晒卤(滤卤)、煎盐等工序。

一、钻井
以绳式顿钻钻井方法即搭一长方形木架,利用杠杆原理踏起吊在杠端的大铁棒(铁棒下端如碗口大)。

骤然将脚松开,铁头重击井底,边击边加水,然后以刮筒取出泥浆,如此反复,井便越打越深。

二、取卤
井打好之后便用大楠竹去节后下到井下隔开淡水,然后利用花车上的放蔑将吸卤筒放到井下将卤水盛满,再扳起花车,卤水便取出来了。

三、晒卤
在晒坝里,晒盐架和井筒是一对好搭档,人在筒车里走动,将盐卤水打进竹筒倒入天船(晒盐架上的木槽),流入尿杆,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小眼散落到金、竹桠,水份逐渐蒸发,当卤水浓度达到18—20度后再输入滤缸过滤。

(滤卤:滤缺将卤水中的泥沙、杂质滤掉澄清再放入盐锅内煎盐)
四、前盐
灶匠将有经过滤的卤水舀入灶房里的盐锅中,经高温逐渐成盐。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下):中国井盐科技史老古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下):中国井盐科技史老古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下):中国井盐科技史老古西秦会馆既是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中的精品,又是盐业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959年,由邓小平同志倡议,在西秦会馆内建立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该馆已成为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中国唯一的盐业历史博物馆。

该馆收藏了大量有关井盐发展的史籍、文献和档案资料以及实物、工具等藏品1322件。

其中盐井传统钻凿和修治井工具503件,是中国目前唯一保留的较为完整的古代顿钻工具群。

同时,该馆还以生动形象的手法,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以自贡为中心的井盐业在钻井、采卤、天然气开采和制盐等方面的恢宏画卷,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在人类钻井技术上的杰出贡献、卓越成就和伟大创造力。

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叫做中国井盐科技史,主要陈列在献技楼及其东西廊楼、正殿及左右客廨,整个陈列分为五个部分:序厅、中国盐的概述、人工挖掘井时期、顿钻凿井时期、旋钻凿井时期和制盐技术的发展,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单元,突出展示了中国井盐科技的“十大发明”:宋代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雨盘水溶硫化氢技术、明代的盐井修治井技术、打捞井下落物技术、背斜构造定井找矿技术和清代的卤水浓缩技术、食盐提纯技术、自然连通器输卤技术、低压天然气康(上加穴)盆开采技术、深层薄盐层多井连通开采技术。

序厅中央,塑造了一位正在凿井的盐工形象,表现了凿井工人把铁锉提出井口的情景。

盐是两个金属离子和一个酸根离子的化合物,食盐就是氯化钠,是由39.4%的钠元素和60.6%的氯元素的化合物。

盐与水、空气、阳光和食物构成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必须不断地摄入一定数量的盐,才能维系生命机体的正常活动。

古代先民靠舔食咸土来摄取盐份,后来,钻井、开采、制盐技术不断演进,人们采制和使用食盐也方便多了。

环绕雕塑的是一幅大型壁画——“井盐生产历史长河”,这幅壁画,全景反映了井盐生产的演进过程,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御盐堂千年御盐传承

御盐堂千年御盐传承

千年盐都自贡以其悠久的井盐文化享誉世界。

1500多年前北周武帝时期,自贡就因天下第一古盐卤井----大公井而设镇。

通过提取1000米以下侏罗纪时期地质层卤水熬制的井盐,品质纯正、色泽晶莹、味道纯美,堪称人间精华,历朝历代均作为宫中御用佳品。

而自贡井盐独特的炼制过程中,盐工们热衷于收集制盐锅盖上的细盐颗粒这一神秘细节被清初时期在盐场巡视的官吏发觉并密报朝廷,而后盐场定期开锅制盐时从锅盖上精心刮下的细盐颗粒就被配制成特供皇帝、贵妃们御用的清洁、美容、养颜珍品封为“御盐”。

随着自贡井盐产量的提高,这种细盐颗粒在满足朝廷所需后,被富有的盐商们作为讨好女性的美容佳品在民间深受追捧。

通过现代化的开采和加工技术,御盐堂的矿物盐系列护肤产品将更好的服务于更多的消费者变成了现实。

千年盐都自贡井盐文化源远流长,其采卤制盐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76~88年)。

因自古盐商富可敌国,名流辈出,所以对生活养生的要求与创新都达到了极致。

对以盐养生的追求从盐商的女人们身上就可见一斑:相传,南北朝时期,在今自贡的富顺县,曾有一盐工之女,唤做小玉,与当地盐商一子相爱,两人欲结连理。

可小玉品性善良却面色黯淡,肤质粗糙。

而盐商之子出生名门,相貌堂堂。

这让小玉觉得自己高攀了,于是从家中搬出,终日躲在父亲制盐的作坊里,陪着父亲取卤制盐。

一日,盐商带着儿子到盐场巡查,发现小玉竟如脱胎换骨,肤色嫩白透红,甚至美丽。

后来小玉告诉盐商之子,自己藏在父亲制盐作坊这段时间常用制卤锅烧水洗浴,并刮下蒸盖上的细盐洗脸搓身以去污渍和异味,盐商之子听闻后激动之余更是惊喜。

于是两人喜结良缘,并开始将盐养生理念推广当时的富贾阶层。

后来盐场官吏密保圣上,盐养生逐渐在宫中开始流行并将现自贡大公井的井盐封为“御盐”。

百年盐都——自贡燊海井

百年盐都——自贡燊海井

P1汽车进入四川自贡大安区的长堰塘后,两旁的建筑立马丰富起来。

在依山而建的公路边,有一处白色围墙包裹的神秘之地,那就是著名的中国古盐井——自贡燊海井。

自贡燊海井开凿于清道光十五年,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它采用传统的冲击钝钻法施工,井深达到了1001.42米,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盐井开凿后,每日可以自喷盐卤和天然气,及至百年依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更可喜的是,自贡燊海井是用自喷天然气熬制自采的盐卤,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回报丰厚。

燊海井的开凿,不仅揭开了这块三迭纪嘉陵江石灰岩地层的秘密,也由此因盐兴市,一时间周边纷纷钻井,到处呈现井架林立、锅灶密布、管道纵横、云蒸霞蔚的井盐生产景象。

其实,燊海井的盐卤,就是地壳变动后阻断在地层内部的海水,经千万年的隔绝存储,形成盐卤与天然气,经钻井探查,重新被身处内地的人类所利用,由此可见我国民众的智慧与当时科技的先进程度。

燊海井盐制作工艺依然沿袭着古老的传统,原料即为地下提取的盐卤,制盐的锅灶为圆型的翁笼灶。

制作流程还是提清净化,提取杂质,下渣盐、铲盐,最后是淋盐、验盐。

燊海井盐据说含有比海盐更多的微量元素,是制作泡菜的理想用盐,由它腌制的泡菜不臭、不生花,且清脆爽口,令人回味无穷。

有趣的是,就连提取矿盐后留下的黑色泥土,也含有钠、钾、钙、溴、碘等27种微量元素和40多种常量元素,当地百姓常用来敷在皮肤上,对防止皮肤老化,祛除老化角质、面部暗疮、粉刺、色斑都有积极功效,且可增强皮肤的弹性及色泽,提取药用后,应当是很好的护肤用品。

如今燊海井盐仍在生产,作为中国古代制盐的“活化石”,更具有遗产保护和知识普及的意义。

P2 (老伴拍摄)P3P4 (老伴拍摄)P5 高18米的井架P6P7 大地车(绞车)P8P9 灶房P10 圆形翁笼灶P11 加水P12P13P14P15 柜房P16 盐仓P17 P18P19 P20P21 (老伴拍摄)P22P23 P24P25 P26P27 P28P29 晒卤池P30 (老伴拍摄)P31 采输管道P32P33 P34P35 P36P37 P38P39 P40P41 牛拉绞车P42 (老伴拍摄)P43 (老伴拍摄)。

古代自贡充满智慧的制盐工艺

古代自贡充满智慧的制盐工艺

传统手工煮盐
古代自贡充满智慧的制盐工艺
有了卤水,并不是说一煎就能得到需
要的盐。

要得到上好的盐,这里面还有许
多的奥妙。

在传统的井盐熬制过程中,有
一道工序既简单又巧妙,盐卤在熬制前如
何尽量提高浓度以节约燃料,晒盐篷必不
可少。

将木头支成倒V 字形的架子,上面
铺满藤条或者稻草,有点像原始部落的草
房,将盐卤水浇淋在篷上,经过太阳照射
蒸发后,反复几次后再排到锅中熬制。

这木头架子相当于浓度浓缩器,想当年盐业兴盛时,巨大的盐篷一字排开,何等壮观。

熬过的盐杂质较多,盐味苦涩,如何去除杂质,得到洁白如雪、口感极好的盐呢?聪明的盐工们又想到了一种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将卤水倒入圆锅中烧热,煮沸出现盐花和悬浮物时,把准备好的黄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吸除硫酸钙等杂质,并用竹编“灶筛子”将泡沫清除,称为“提浆工艺”。

提浆之后的锅内盐卤“清澈见底”,然后下母子渣盐,以促进结晶,最后还要淋花水。

花水是卤水久煮下豆浆后提出的浓卤,等盐煎成后,放入木甑,将花水均匀地淋透,相当于再次清洗杂质,最后的花盐洁白晶莹而且口感纯美。

由此,形成了一套以自贡盐场为代表的井盐制盐生产工艺:枝条架浓卤——净化卤水——配兑卤水——篁桶存贮——温锅浓卤——兑卤——加新水——下豆浆——熬干成盐——淋花水等。

四川自贡燊海井作坊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制盐工艺—低压火花圆锅制盐,燃料为燊海盐井伴生自产的低压天然气,制盐的锅灶型采用圆灶,亦称瓮笼灶。

自贡井盐神秘的开凿仪式

自贡井盐神秘的开凿仪式

自贡井盐神秘的开凿仪式在古代,由于科学与生产力不发达,很多东西难于解释。

尤其充满高风险的井盐生产,人们难于掌控,只能祈求神灵的保佑,听天由命。

因此,为了讨吉利,井盐生产便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使井盐生产更加神秘。

凿井前,必须请“阴阳”先生择地,定井口,后聘“算命”先生根据井主的生辰八字选择破土日期。

开工当天早晨,须由井口管事宰杀雄鸡,沿选定的井口淋一圈鸡血,再破土动工凿井。

井凿好后,要摆放神龛供土地菩萨于井口坝,办土地会庆贺凿井成功,并宴请全体工人。

在开推之时(即从深井提取卤水之日),还要办酒席、宰雄鸡,敬土地菩萨,并扯下鸡毛用鸡血粘贴在天车和采架上“镇邪”,然后才正式放车提吸卤水熬盐。

凿井或淘井时,忌讳外人手摸吸卤器具,如盐水索、吸卤筒等,最忌妇女足跨凿井工具。

烧盐灶分火灶、碳灶。

建灶前,请阴阳择地、宰雄鸡、敬土地习俗与凿井同。

不同的是特别重视上中梁。

先请阴阳定上梁日期,届时老板必须到场,用大红纸一张,上书“紫薇高照”,洒上鸡血,粘在中梁上,取吉祥如意之一。

然后将中梁徐徐升起,平稳投入中柱榫位,老板给掌墨师(木工)喜钱。

如遇歪斜或差错事故则视为不吉利。

仪式,是一个地区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常指活动或典礼的秩序形式。

它是根据宗教、社会习俗等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为、举动,随各个地区人们对自然、人文认知与理解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正如在四川产盐地流行的盐井开凿仪式一样,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虽然进行井盐开凿的四川先民已从实践中得出了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但由于对自然界缺乏更全面的认知以及对凿井结果的难以判断与控制,使得凿井的工匠和井户们对这些长年从实践中得出的丰富经验与技术缺乏足够的自信,只能通过祈求上苍庇佑或计算生辰八字等迷信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安。

井盐文化——精选推荐

井盐文化——精选推荐

井盐⽂化在历史上,四川省⾃贡市是以盛产井盐著称。

⾃贡开采井盐已有2000年的历史。

据记载,历代盐⼯在⾃贡先后钻井13000多⼝,有的井深达1000⽶,即使以平均300⽶计,等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峰。

被誉为中国盐都的⾃贡市是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的发源地,这⼀技术经历了东汉⾄宋初⼤⼝浅井的孕育期、宋代卓筒井的转型期、明代⾄清代⼩⼝深井的成熟期等发展阶段,有⼀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公元1835年,世界第⼀⼝超千⽶深井——燊海井(1001.42⽶)的凿成,是中国顿钻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对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

顿钻技术包括凿井、测井及纠斜、补腔、打捞、修治⽊柱等⼯序,它在井盐⽣产上的⼴泛运⽤使⾃贡早在清朝就获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誉,民国28年⾃贡“因盐设市”,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个拥有320万⼈⼝的历史⽂化名城。

⾃贡井盐-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国家⾮常重视⾮物质⽂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20⽇,⾃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2007年6⽉5⽇,经国家⽂化部确定,四川省⼤英县的严昌武为该⽂化遗产项⽬代表性传承⼈,并被列⼊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项⽬226名代表性传承⼈名单。

如果说,城市之魂在于⽂化,那么井盐⽂化,就是⾃贡的灵魂,它更多的是⽣成传统制盐业,是漫长岁⽉的叠加和演进。

----题记在中国,盐的⽂化,可谓是源远流长,⾷盐主要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岩盐,在我⽼家四川⾃贡⼀带,就有着两个千多年的井盐⽣产历史,在这⾥,有古⽼的盐井,盐道,盐镇和现代发展的井盐业,继续演绎着它曾经辉煌的历史,在东汉年间,⼈们在今天的⾃贡市富顺县,开凿出第⼀⼝盐井,由此揭开了井盐的千年历史,在明代,更因⾃贡所产的盐,洁⽩味美⽽成贡品,盐业得以进⼀步发展。

⾃贡是⼀个移民城市,⾃元末明初开始,特别是湖⼴填四川以来,⼏百年间,⼤量的外来移民,先后进⼊⾃贡地区,在清乾隆后期,由于四川井盐业,所推⾏的听民穿井,永不加赋的盐业政策,吸引了很多外省商⼈,在促进井盐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各地井盐⽂化,正是这些历史⽂化沉淀的相互融合和发展,在不断丰富井盐⽂化内涵的同时,也极⼤地延伸了其外延,形成了井盐⽂化独特的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手工煮盐
古代自贡充满智慧的制盐工艺
有了卤水,并不是说一煎就能得到需
要的盐。

要得到上好的盐,这里面还有许
多的奥妙。

在传统的井盐熬制过程中,有
一道工序既简单又巧妙,盐卤在熬制前如
何尽量提高浓度以节约燃料,晒盐篷必不
可少。

将木头支成倒V 字形的架子,上面
铺满藤条或者稻草,有点像原始部落的草
房,将盐卤水浇淋在篷上,经过太阳照射
蒸发后,反复几次后再排到锅中熬制。

这木头架子相当于浓度浓缩器,想当年盐业兴盛时,巨大的盐篷一字排开,何等壮观。

熬过的盐杂质较多,盐味苦涩,如何去除杂质,得到洁白如雪、口感极好的盐呢?聪明的盐工们又想到了一种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将卤水倒入圆锅中烧热,煮沸出现盐花和悬浮物时,把准备好的黄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吸除硫酸钙等杂质,并用竹编“灶筛子”将泡沫清除,称为“提浆工艺”。

提浆之后的锅内盐卤“清澈见底”,然后下母子渣盐,以促进结晶,最后还要淋花水。

花水是卤水久煮下豆浆后提出的浓卤,等盐煎成后,放入木甑,将花水均匀地淋透,相当于再次清洗杂质,最后的花盐洁白晶莹而且口感纯美。

由此,形成了一套以自贡盐场为代表的井盐制盐生产工艺:枝条架浓卤——净化卤水——配兑卤水——篁桶存贮——温锅浓卤——兑卤——加新水——下豆浆——熬干成盐——淋花水等。

四川自贡燊海井作坊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制盐工艺—低压火花圆锅制盐,燃料为燊海盐井伴生自产的低压天然气,制盐的锅灶型采用圆灶,亦称瓮笼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