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垄断行业特征分析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经济学分析及探讨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经济学分析及探讨引言自然垄断行业是指某些行业的市场结构使得一家或少数几家大企业能够以效率较高的方式提供产品或服务,并且其他竞争者无法在该市场中生存。
由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特殊性质,中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改革,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促进市场竞争。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中国的自然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和铁路等领域。
这些行业的特点使得少数大型企业能够通过规模经济和技术优势来垄断市场,例如,在电力行业,少数大型电力公司可以通过投资建设大型电厂和电网来实现成本优势,而且电力供应必须持续稳定,其他竞争者很难进入该市场。
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必要性虽然自然垄断行业存在着一些优势,例如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自然垄断行业可能存在低效率和高成本问题,因为没有竞争的压力,垄断企业缺乏动力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其次,垄断企业可能滥用市场力量,例如,通过提高价格获取超额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
因此,改革自然垄断行业是必要且迫切的,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监管在自然垄断行业中,政府监管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监管机构来监督垄断企业的行为,确保其不滥用市场力量和提供公平合理的价格和服务质量。
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垄断企业的行为,以确保其公平竞争和市场透明度。
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竞争尽管自然垄断行业存在一定的市场垄断性质,但政府也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来降低市场壁垒。
一种方式是引入竞争性企业,通过竞争来促使垄断企业降低价格和提高质量。
另一种方式是分拆垄断企业,将其分为多个独立的子公司或部门,以增加市场竞争性。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外国企业进入市场,增加市场竞争度。
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价格管制是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
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创新思考.
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创新思考.自然垄断的概念自然垄断概念源于西方经济学。
所谓自然垄断,就是一个企业能够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自然垄断行业一般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显著。
规模经济效应就是产品成本随着企业产量规模的扩大而降低。
但是,规模经济效应也不是无限制的,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企业,它取决于特定的技术条件和产品特性。
自然垄断行业是规模经济效应十分强烈的极端形态,平均成本总是随着产量规模的增加而降低,因此,自然垄断的特点是独家垄断、效益最高。
第二,需要大量启动资本,且一旦资本投入,就“沉淀”在该行业里而很难再行退出。
行业外的厂商很少有兴致来替代自然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行业内也很难维持多家竞争的局面。
当多家规模相近的企业在一个自然垄断的行业内自由竞争时,两败俱伤是最可能的结局。
正是在此意义上,可将自然垄断的这个特点称之为“竞争无利性”。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的必要性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的控制,一是出于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考虑,二是出于对产业发展的正确引导,三是出于政治上稳定的考虑。
政府进行管制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其中政府管制执法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
在政府管制的实际过程中,应当考虑边际成本的边际收益情况,如果政府管制的收益大于政府管制成本,则这种政府管制是十分必要的。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各国政府颁布的管制法规都属于公共产品,政府管制本身也是公共产品。
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管制的必要性在于:抑制企业垄断价格,维护社会分配效率。
市场活动中普通商品的定价,是通过多个买方和卖方的竞争自动形成的,一般不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往往只有一家企业,垄断企业本能地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如果任由垄断企业自行定价,就会出现远远高于实际成本的垄断高价。
这种情况既损害了整体经济效率,也损害了社会公平。
防止破坏性竞争,保证经济效率和供应稳定。
自然垄断行业需要巨额投资,投资回报周期长,资产专用性强,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垄断经营能使社会效率最大化。
7.自然垄断详解
由传统理解看管制的必要性:
1、竞争矛盾:平均成本递减,自由竞争会带来低效率。因此,将某种产品 的全部生产交给一家垄断企业来生产,对全社会的总成本最小。但对于应该 由哪家企业来垄断生产,传统经济理论认为需要对市场的进入进行管制,只 允许一家企业从事生产,其他厂商不得进入。 2、定价矛盾: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使社会福利最大的价格是需求与边际成本相等时 的价格。由于自然垄断企业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 本,若按边际成本定价,则企业的总收入必然小 于总成本,从而导致企业亏损无法继续经营。但 如果任由企业自由定价,虽然可以避免亏损,却 会出现垄断者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换取垄断 利润的现象。因此需要政府进行价格管制。
产整个行业产品的成本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分别生产该 产品的成本总和更低,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的。
2、自然垄断特征的现代观点
传统经济学对自然垄断观点的缺陷:传统观点对自然垄
断认识不够全面, 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一
个企业生产多个产品的情况非常普遍。
若企业生产两种产品,规模经济既不是弱增成本的充分条件,也 不是必要条件。即生产两种或以上的产品的行业,规模经济与自然垄
自然垄断的可持续性
1、自然垄断的强度
决定一个产业是否是自然垄断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弱增性,只要成 本是弱增的,就一定是自然垄断,不管单一企业的平均成本上升还是 下降,都是自然垄断,如此自然垄断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
P
D1 D2 D3 MC AC
0 Q1 Q2 Q3
Q
(1) 需求曲线为D1,产量为Q1,
根据平均成本递减的特征,可以推导出自然垄断的两个特征:
(1)由一家企业生产的成本小于由两(多)家企业生产的成本 【成本弱增性】。 弱增性:如果在某行业中某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 成本小于若干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则该行业 的成本就是次可加的。它表明由一个主体提供整个产业的产量 的成本小于多个主体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成本方程具有弱增 性。 (2)边际成本(MC)小于平均成本【大量沉没成本的行业】。
自然垄断知识点总结图表
自然垄断知识点总结图表一、自然垄断的定义自然垄断是指在某一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中,因规模经济的存在,只有一家企业能在市场上生产并销售这种产品或服务,形成一种垄断现象。
这种垄断并非通过垄断行为形成,而是由于生产和销售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规模足够大,可以使一家企业以较低的平均成本生产这种产品或服务,并具有足够的市场能力以自然垄断的形式存在。
二、自然垄断的成因1. 规模经济效应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这种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在生产一些产品或提供一些服务时,只有一个生产者能够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并销售这种产品或服务。
2.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间的差异在自然垄断行业中,产品的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非常大,而可变成本的比重较小。
这意味着一旦企业能够覆盖固定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量,就会使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使得只有一家企业能够生产和销售这种产品,并形成自然垄断。
3. 技术和专利壁垒在某些产业中,部分技术或专利的壁垒使得只有一家企业能够生产和销售这种产品或服务,从而形成自然垄断。
4. 市场需求规模一些市场上的需求规模非常大,使得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满足这种需求规模,从而形成自然垄断。
三、自然垄断与政府政策1. 竞争政策在自然垄断行业中,政府需要通过竞争政策来确保垄断企业的市场行为不会对消费者和其他企业造成不公平的影响。
这包括对垄断企业的价格进行监管,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通过法律手段对垄断企业进行限制。
2. 价格管制政府可以通过价格管制手段来防止自然垄断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对消费者进行不当收费。
价格管制可以包括对垄断企业的价格进行限制,以及对其利润水平进行监管。
3. 公共监管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监管机构来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监管,以确保垄断企业的市场行为符合公共利益。
这包括监督垄断企业的价格、服务质量、投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行为。
四、自然垄断的利与弊1. 利(1)降低生产成本:自然垄断使得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服务,从而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成本。
用实例说明自然垄断和其特征
1、用实例说明自然垄断及其特征(一)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
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
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
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82年,鲍莫尔、潘泽和威利格用部分可加性重新定义了自然垄断。
假设在某个行业中有X种不同产品,Y个生产厂商,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生产任何一种或者多种产品。
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该行业的成本就是部分可加的。
如果在所有有关的产量上企业的成本都是部分可加的,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的。
换言之,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依然最小,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
平均成本下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新定义扩大了自然垄断的范围,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垄断即强自然垄断,还包括了所谓的弱自然垄断。
现代法学一般认为: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市场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垄断,经营这些部门如果进行竞争,则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或者市场秩序的混乱。
法学上的自然垄断概念不仅涵摄了经济学上自然垄断的内容,还突出了现代竞争法的精髓。
这是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
(二)自然垄断产业的特征1、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单一企业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单个企业进行生产会导致成本最低。
如果任由多个企业同时生产,由于产量较低,每家企业的平均成本会居高不下。
这时就应该由政府出面对市场的进入进行干预,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
规模经济之所以导致自然垄断,还因为在边际成本递减条件下,一方面,原先进入该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规模越大,边际成本持续下降,因而必须把生产规模扩大到独占市场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垄断企业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政府不干预,任何新企业试图进入该产业,其初始成本必然很高,无法与垄断者展开竞争,即规模经济成为其他企业进入该产业的壁垒。
论我国自然垄行业的经济特征及其规划改革
“自然垄断”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是指一个企业能够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简言之,“自然垄断就是组织生产的最有效率方式是通过单一厂商的行业”。
进入该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越多或越有竞争,该行业的效益越低。
自然垄断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按传统的管制理论,自然垄断行业应由政府直接投资、垄断经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自然垄断行业基本上实行了政府直接投资、垄断经营的管制体制,这种政企高度合一的管制体制对建国初期集中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弊端日益显露。
严格的管制极大地抑制了企业的经营活力,使企业丧失了进取精神和应有的竞争力,效率极其低下。
同时,发达国家放松管制带来了自然垄断行业供应能力的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自然垄断企业势必到全球寻找市场,以释放其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将使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特征 1.规模经济效应。
自然垄断行业的最显著特征是“成本函数的弱增性”,即产品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企业生产规模越大,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就越小。
因此,只需一个或几个生产者就能满足市场需求并达到最佳经济状态。
在市场消费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避免重复浪费,需要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进入管制。
2.资本沉淀性。
自然垄断行业所需投入的资金庞大,而且一经投入,短期内无法收回。
如在电力行业中,经营者投入大量资金建造基础设施.而只有在长期进行供电服务时才有可能使所投资金收回。
行业外的厂商很少有兴致来替代自然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行业内也很难维持多家竞争的局面。
当多家规模相近的企业在一个自然垄断的行业内展开竞争,可能导致两败俱伤以及巨大的资源浪费。
用实例说明自然垄断及其特征
1、用实例说明自然垄断及其特征(一)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
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
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
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82年,鲍莫尔、潘泽和威利格用部分可加性重新定义了自然垄断。
假设在某个行业中有X种不同产品,Y个生产厂商,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生产任何一种或者多种产品。
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该行业的成本就是部分可加的。
如果在所有有关的产量上企业的成本都是部分可加的,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的。
换言之,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依然最小,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
平均成本下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新定义扩大了自然垄断的范围,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垄断即强自然垄断,还包括了所谓的弱自然垄断。
现代法学一般认为: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市场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垄断,经营这些部门如果进行竞争,则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或者市场秩序的混乱。
法学上的自然垄断概念不仅涵摄了经济学上自然垄断的内容,还突出了现代竞争法的精髓。
这是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
(二)自然垄断产业的特征1、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单一企业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单个企业进行生产会导致成本最低。
如果任由多个企业同时生产,由于产量较低,每家企业的平均成本会居高不下。
这时就应该由政府出面对市场的进入进行干预,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
规模经济之所以导致自然垄断,还因为在边际成本递减条件下,一方面,原先进入该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规模越大,边际成本持续下降,因而必须把生产规模扩大到独占市场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垄断企业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政府不干预,任何新企业试图进入该产业,其初始成本必然很高,无法与垄断者展开竞争,即规模经济成为其他企业进入该产业的壁垒。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思考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思考提要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自然垄断产业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现状和特征,结合该行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自然垄断产业;市场机制;行政改革20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了初步改革。
到目前为止,我国电信、电力、铁路、民航、邮政等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以引入和强化竞争为主题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市场结构、管理制度、政府规制等方面的建设仍然严重滞后,从适应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需要角度看,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绩效还非常有限。
所谓自然垄断产业是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网络经济效应较强的产业。
自然垄断产业具有以下特征:(1)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形成了庞大的网络系统。
(2)在生产时拥有极大的范围经济。
(3)固定成本的积淀性。
(4)普遍服务性。
一、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现状、特征1、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现状。
从1998年我国拉开了对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序幕到今天,我国对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等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以分拆为主要方式、以引入和强化竞争为主题的变革。
总的看来,我国垄断行业的改革取得了如下方面的进展:(1)在部分垄断性行业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行政性垄断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经过新一轮的改革,电信、电力、民航、邮政等部门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2)在部分垄断性行业形成了有利于引入竞争的市场结构,其中有些行业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
为了打破垄断的市场结构,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将原有独家垄断的企业,采取“横向”分拆的方式,将其重组成能够在相同的业务领域展开相互竞争的公司;二是将垂直一体化垄断的公司,将竞争环节和自然垄断环节分开,在竞争环节引入竞争机制。
(3)垄断性行业中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电信、民航、电力等行业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组建了公司或企业集团;电信等行业通过上市(尤其是海外上市),推动了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在法人治理结构、公司运行机制、内部管理制度,以及透明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自然垄断.DOC
自然垄断行业一、什么是自然垄断行业?所谓自然垄断性,是指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使提供单一物品和服务的企业或联合起来提供多数物品和服务的企业形成一家公司(垄断)或极少数企业(寡头垄断)的概率很高。
我们把这种由于技术理由或特别的经济理由而成立的垄断或寡头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自然垄断行业通常具有这样一种生产技术特征:面对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与两家或更多的企业相比,某单个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供应市场。
现实中的自然垄断行业以公用事业为主,如供水、供电、煤气供应等,辅之以其他一些特殊产业。
这些自然垄断行业的初始投资往往十分巨大,如果任由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政府不加以适当规制,可能会产生不利于社会福利改进及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
常见的后果有两种:一种结果是市场竞争无法实现优胜劣汰,任何企业都达不到经济规模,恶性竞争持续不断。
另一种结果是市场竞争达到了均衡,某个企业独占市场份额,达到规模经济,行业生产成本因此而大幅度降低,但是无数其他企业被竞争淘汰。
二、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合理性: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合理性在于:第一,自然垄断企业目标的双重性。
一方面自然垄断行业多具有普遍服务性特征,决定了该类行业应将公益性目标摆到一定的位置上;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企业,它要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
如不进行适当规制,垄断企业会倾向于制定垄断高价,掠夺消费者。
第二,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
相对于垄断生产者,消费者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地位。
第三,市场经济秩序条件的缺失。
我们的市场秩序条件并不是令人十分满意的,如不加以适当规制,难免会出现垄断欺市、特权经商的现象。
为了营造公平交易的秩序,规制是必要的。
为了节约交易成本,更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各国政府纷纷选择了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规制的方式。
自然垄断规制是指在竞争很弱的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一种类似竞争机制的激励机制,以导向垄断型企业的经济决策;或者采取强制性措施,对垄断型行业的市场准入、价格、产量、质量、环保标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自然垄断行业的特征分析
自然垄断行业的特征分析一个行业只存在一个厂商的原因在于,自然垄断企业具有网络经济的特征,追求以效率为目标的供求状态,并且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使得自然垄断企业的资产具有专用性以及沉淀性,另外,自然垄断的产品或服务还具有普遍服务的特征。
自然垄断企业的具体特征如下:1.自然垄断存在的基础是为了追求效率的提高从自然垄断的理论基础来看,不管是规模经济还是范围经济抑或成本的次可加性,自然垄断主要取决于经济效率而非其他因素。
规模经济意味着生产更多产品时平均固定成本被逐渐摊销,变得越来越小:而范围经济则意味着在追加生产相关新产品和服务时进行联合生产要比单独生产的成本低:成本次可加性则意味着独家垄断经营的总成本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
自然基断通过以上所述的三种模式,建立在效率目的基础上并且有效地保障了产品供给效率的实现。
如果多家企业进行生产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那么整个市场中只存在一家企业进行生产是有效率的。
2.自然垄断企业生产的产品呈现出网络经济的特征一方面,很多自然垄断行业在提供产品或服务时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
比如一个城市的电力与热力供应、电信、煤气、自来水和邮政等行业,都属于网络性行业,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必须具备一个完整统一的网络才能提供社会化服务。
纵观世界各国存在自然垄断的行业,如供水、电力、煤气、热力、电信、铁路和航空等,我们不难发现采取自然垄断经营的行业一般具有网络经济的特征,即依赖一定的产业网络来为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如果没有这些产业网络、那么企业所生产或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无法流转到社会消费领域的。
衡量这些产业网络作用的最佳指标是网络上的流量(交通、电力和通信信号等)。
而网络上的流量将随网络节点的增加而呈几何级数增加。
网络节点数量越多,实际投资收益就越大。
另一方面,自然基础行业在提供服务时:存在一系列的复杂工序。
这些工序之间要求相互稳定接,即在技术上是连接在一起的、在具体的产业组织上,往往要求全程全网协同作业和统一兼容性、虽然从理论上讲可以将不同阶段的作业交由不同的企业分别完成。
自然垄断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垄断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垄断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如下:一、特征和成因1. 唯一性:自然垄断行业中只有一个企业能够生产和出售特定产品或服务。
2. 高度规模经济:特定行业要求高度规模经济,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成本则越低。
3. 技术优势:自然垄断行业的技术要求较高,企业拥有独有的技术或专利,其他企业无法轻易进入市场。
4. 障碍进入:由于生产规模经济和技术要求的高度,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导致垄断地位。
5. 趋势稳定:自然垄断行业内的企业在市场上处于长期垄断地位,市场格局很难改变。
6. 收益稳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能够通过限制供应、提高价格来获得较高的利润,利润能够长期稳定。
二、自然垄断的例子1. 电力行业:由于电力行业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高度规模经济,且技术要求较高,导致很少有企业能够进入市场与现有的电力公司竞争。
2. 自来水行业:自来水行业需要巨大的基础设施和高度规模经济,且具有技术优势,使得只有一家或几家企业能够垄断市场。
3. 铁路运输:铁路运输需要大量的铁路线路和车辆设备,且规模经济性很强,使得很难有其他企业进入市场与现有的铁路公司竞争。
4. 垃圾处理行业:垃圾处理行业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高度规模经济,且具有技术优势,使得很难有其他企业进入市场。
5.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由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需要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使得在某些地区只能有一家或几家企业垄断市场。
三、自然垄断的影响1. 价格歧视:自然垄断的企业通常能够通过限制供应、提高价格来获得高额利润,从而对消费者实行价格歧视。
2. 低效率:自然垄断的企业由于没有竞争对手,缺乏刺激,可能导致低效率和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3. 创新不足:自然垄断的企业由于垄断地位,可能缺乏对外界的接触和刺激,导致创新不足。
4. 限制选择:自然垄断的企业可以通过限制供应来限制消费者的选择,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5. 社会成本增加:由于自然垄断的企业通常通过限制供应、提高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可能导致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增加社会成本。
从自然垄断性的变化看我国电信产业的改革
从自然垄断性的变化看我国电信产业的改革关于从自然垄断性的变化看我国电信产业的改革一、引言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电信产业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其中,自然垄断性的变化,成为电信产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自然垄断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电信产业的改革现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二、自然垄断性的定义与特征自然垄断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垄断形式,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市场上只能存在一个供应商,即在电信产业中存在的自然垄断是由于投资成本、规模效益等原因导致的。
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商之间存在障碍;2、市场的规模和效率存在限制;3、新供应商进入市场的成本较高。
三、我国电信产业改革现状1、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过去,我国电信市场只有中国电信一个运营商,市场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垄断状态。
但是,随着国家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开放政策以及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电信市场已经呈现出竞争状态。
2、改革重点的转移过去,我国在电信产业改革中主要是通过制定法规、规章制度等措施来促进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但是,随着技术的升级以及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从重视产业竞争转向了打造网络提供商的目标。
3、电信产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在电信产业改革中,仍然存在着部分地区网络建设不足、网络速度不快等问题。
四、自然垄断性的变化及其对电信产业改革的影响自然垄断性的变化是推动我国电信产业向全面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电信产业高速发展;2、市场机制优化,带来了更多竞争者,用市场机制替代了政府的垄断行为,降低电信费用3、网络的范围和质量得到了提升,受益于自然垄断性的变化,更多普及到为一般大众提供服务。
五、电信产业改革案例分析1、LTE技术的推广随着4G LTE技术的推广,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在变得更加公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电信行业技术的升级和人才的引进。
2、产业链的优化我国电信产业合理的产业链配置和技术进步,提升了整个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3、网络中立性的加强目前我国电信企业的网络中立性在加强,尤其是在谷歌撤出中国市场之后,我国的搜索引擎百度占领了搜索市场的垄断地位,但是,我国的网络中立性不断加强,有望推动市场竞争。
浅析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反垄断法规制
浅析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反垄断法规制[摘要]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由于自身特点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被视作反垄断法的例外。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正式颁布施行,这部“经济宪法”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现状如何,未来怎样进一步完善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垄断;自然垄断行业;法律规制一、自然垄断行业的概念、成因及特点(一)自然垄断行业的概念自然垄断是一个传统的经济学概念。
早期的自然垄断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决定论的片面性日渐显露,经济学家在法罗和亚当斯的规模经济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传统的自然垄断的概念:单位产品或者服务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提高而下降,要求该行业从最小有效规模出发,只是由一个企业进行生产。
[1]20世纪七八十年代,规模经济决定论又受到了范围经济和成本可次加性的影响。
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企业的成本方程就是部分可加的;如果在所有有关的产量上企业的成本都是部分可加的,某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
即使规模经济不存在,在平均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只要单一企业供应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就仍然最小,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
[2](二)自然垄断行业的成因如前所述,自然垄断行业经历了从经济学上讲受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成本可次加性理论的影响。
以经济学为基础,法学进一步对自然垄断作了深层次的思考。
1.竞争与垄断的相互性竞争是市场的灵魂,但过度的竞争可能带来资源的浪费;垄断虽然可能限制和排斥竞争,但它会带来效率提高。
竞争与垄断的相互性必然要求法律对竞争和垄断作出思辩性的规定,在反对垄断的同时也要建立合理的反垄断法适用例外制度。
2.社会本位的需求人类社会经历了由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再到社会本位的变迁。
社会本位的确立促使国家、个人与社会组织必须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
自然垄断名词解释
自然垄断名词解释自然垄断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由于某种技术或资源的特点,只有一家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能够有效地提供该领域内的产品或服务,并且进入者的成本非常高,不具备与现有企业竞争的能力。
自然垄断通常出现在电力、燃气、水务、电信等基础设施领域。
自然垄断的形成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1. 比较优势:某个企业在特定领域内,由于其规模经济、技术先进或资源丰富等优势,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产品或服务。
这使得其他竞争对手很难与之竞争。
2. 重复投资:由于特定领域的成本投入巨大,例如铁路、电网等,新进入者想要在短期内复制现有设施是不现实的。
这导致市场上只能存在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
自然垄断的特点包括:1. 垄断者的效率:自然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由于买方市场竞争的缺乏,垄断者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
2. 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自然垄断意味着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这对消费者不利,因为他们无法选择其他供应商,并且不具备议价能力。
为了避免自然垄断对市场和消费者造成不利影响,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监管:政府可以通过监管机构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监督,确保其提供公平的价格和服务质量。
监管机构可以制定价格管制、服务质量标准等规定,避免垄断企业滥用其市场地位。
2. 公共所有:政府可以将自然垄断企业转变为公共所有制,由政府出资运营。
这样可以确保企业为社会公众提供合理价格的产品或服务,不以牟取利润为目的。
3. 鼓励竞争:政府可以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新进入者进入市场,以增加竞争。
这样可以降低市场的集中度,促进效率和创新。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垄断并不是所有领域都会出现的现象,它只存在于某些特定的行业和市场结构中。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现状、管制和竞争引入.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现状、管制和竞争引入.摘要:自然垄断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本身的低效率,又造成了社会生产资源的浪费和福利的损失,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状况的发生。自然垄断行业如何发展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目前,我国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带有行政垄断色彩,并存在服务价格高、法律法规滞后、进入壁垒难以突破等问题,需要在政府价格管制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通过垄断、竞争和管制协调配合,最终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关键词:自然垄断;价格管制;可竞争市场理论一、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在西方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组织的类型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均衡状态,一般认为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而完全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最低。也就是说,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资源配置就越合理、越优越。相反,垄断程度越高,市场就越缺乏效率,并有可能造成“市场失灵”的状况,导致社会生产资源的浪费和福利的损失。垄断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国家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对某种行为实施保护,从而形成垄断。典型的是政府特许和专利制度,以及国家对铁路运输、供水供电等公用事业的垄断。这种垄断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国家利用立法等国家权利造成的进入壁垒。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也可形成垄断,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使某些厂商拥有大量的稀缺资源,从而具有先天性的垄断力量。比如,矿泉水生产厂商、石油生产厂商等。有些垄断是因为某一个或极少数厂商垄断了一些特殊的原材料,其他厂商无法购买,形成对生产资源的独占而垄断了整个行业。还有一种垄断的形成并非由于人为的或历史的地理的原因限制进入,而是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资源稀缺性、沉淀成本等“自然”技术条件和经济环境的限制而使提供单一物品和服务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家公司(垄断)或极少数企业(寡头垄断),这样形成的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人们对其认识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地租是“自然垄断的结果”,最早提出“自然垄断”这一概念。但他所提出的自然垄断仅仅是在土地这一要素层面上定义。亚当•斯密在论述市场理论时也已开始涉及垄断,但他所提到的垄断一词是指享有法律保护的多厂商行为。他们所说的自然垄断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垄断含义相距甚远。随后,一些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自然垄断的特征(如法罗、埃利)。一般认为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性有两种:一种是规模经济,另一种是成本弱增性。自然垄断行业大多数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生产具有极大的范围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能够享受到成本递减的好处,极大的节约生产费用,因而习惯上被认为只适合独家经营。由于市场需求有限,行业中只需一个或几个生产者就能满足市场需求并达到最佳的经济均衡状态。另一种观点认为,规模经济并不是自然垄断形成的必要条件,即使产业不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只要存在着成本弱增性,仍可认为该产业是自然垄断产业。成本弱增性指成本函数C(q),如果对任何产出向量q1,q2……qk (qi≠qi=1,……,k)且满足要求S qi=Q,都有C(Q)ΣC(qi),则成本函数C(q)在q满足成本次可加性。即使没有规模经济的作用,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仍然最小,该产业就仍然是自然垄断产业。二、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现状(一)带有浓厚的行政垄断色彩现实生活中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垄断,而是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混杂一体,政企不分,官商一体,有着行政特权的呵护,甚至有些还披上了法律的外衣。这种“自然垄断”往往实力强大,资金雄厚,并且已形成集团利益,普遍享受垄断所带来的巨额超额利润,表现为高工资、高福利。这种带有行政垄断色彩的自然垄断维护了企业利益,企业依托的是行政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了潜在的竞争压力,出现严重的低效率现象。企业无经营自主权也不承担风险,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二)服务价格居高不下,服务质量差,大大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垄断市场在达到长期均衡时PLMC,也就是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大于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相对于该商品的需求而言,该商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如果增加生产,社会净福利可以得到好转,从而达到P=LMC。但当P=LMC时,MR≠MC,破坏了长期均衡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这与“经济理性人”的假设相违背。垄断厂商不会为了社会净福利的增加而损失自己的利润。不会增加产量,而会在PLMC的状况下停止生产。与其他市场结构相比,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产量不足,缺乏效率,而价格又高,造成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和生产资源的浪费,社会福利的损失。又由于垄断厂商不存在竞争压力,经济效率低,缺乏创新动力,市场绩效差,在一些自然垄断行业中就出现了价格高昂、额外收费多的现象。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差,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三)自然垄断产业存在腐败问题和不正当行为垄断可以使厂商获得更多利润,为了保持这种超额利润,垄断厂商往往会采取各种形式的措施来维持垄断,从而造成寻租、腐败现象滋生。一些自然垄断行业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权钱交易以及不正当竞争,通过有悖于市场原则的手段,如垄断高价、掠夺性定价、歧视行为、搭售、串谋等来限制竞争,从而达到维护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的目的。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以及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阻碍了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四)缺少规范有效的法律体系立法是规范市场经营的有效手段。如果没有法律准绳,市场秩序就会杂乱无序,一些改革措施也难以彻底实行。而目前我国现存的法律不尽适应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比如说1993年9月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自然垄断产业有关规定相对简单粗糙,涉及反垄断的内容也不是很多。又比如《电力法》、《铁路法》、《航空法》、《电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滞后,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差,无法有效规范产业中各市场主体的行为。另外,各管理部门执法尺度不一,相互推诿,严重影响了法律法规的适用性。(五)产业进入壁垒难以突破目前我国垄断市场的进入壁垒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经济性进入障碍。因为高昂沉淀成本的存在阻碍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大部分自然垄断行业初始投资大,实力薄弱的小企业很难进入。市场需求是既定的,容量有限,在这种条件下,行业中不可能有太多厂商提供供给,只能容纳部分企业生存。企业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取得垄断地位。如果行业中只有一家或少数几家厂商,就形成了完全垄断或寡头垄断。另一种是体制性进入障碍。对某些特定行业以及进入行业厂商的投资规模建立严格市场准入管制制度,投资项目规模如果超过规定,必须获得政府审批。民间资本受到歧视,在银行、保险证券、石油石化、汽车(主要是整车)等行业,民间资本一直难以进入,民间资本面临比国有资本和外资更多的烦琐复杂的审批手续。另外,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对本地区以外的企业和产品实行与本地企业不同的政策。这种体制性进入壁垒一般是由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目的在于通过限制竞争,保护部门权益,但对市场机制乃至产业发展通常造成较大伤害。三、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与竞争引入(一)价格管制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垄断利润也被认为是不公平的。同时,垄断又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经营的好坏对经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矫正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措施进行干预。政府对自然垄断的干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对自然垄断厂商实行价格、产量双控制,既规定厂商索要的产品价格又确定厂商的产量,如图所示: 在图形中,分别有三种价格与产量:第一种是E1所对应的价格P1和产量Q1,这时的价格和产量是厂商在不受管制的情况下根据既定的需求曲线确定边际收益曲线,并依照MR=MC的原则来自行定价和确定产量的。这时垄断厂商收益大于成本,获得超额利润。第二种是E2点,E2点是按照边际成本定价法来决定管制价格水平的。在D曲线与MC 曲线的交点E2所对应的价格P2上来定价。对应于价格P2,确定产量为Q2。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AR小于平均成本AC,从而出现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补贴垄断厂商的亏损。不然,该价格最终会把垄断厂商逐出该行业的经营。这种补贴要么来源于政府,要么来源于消费者。对政府来说,对私人企业进行补贴不大可能;对消费者来说,没有购买和使用自然垄断商品的消费者也不愿意去补贴边际成本的购买者。这时必须按照平均成本定价法,按照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方法来定价。第三种是E3点,也就是按照D 曲线与AC曲线的交点来定价。如图中E3点所对应的价格P3和产量Q3。在这一价格和产量水平下,AR=AC,厂商获得正常利润。这样,既控制了在价格为P1时厂商的超额利润,又避免了在价格为P2时厂商的亏损,保证了正常利润。(二)引入竞争在实践上,为了解决自然垄断行业的低效率和市场失灵问题,各国一般都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其中包括价格管制。但政府行为效果难以测量和监督,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很难建立和实施。另外,政府具有多元函数目标,不仅仅要考虑经济效果,同时还要维护社会安定、政体稳固、执政效果等社会政治目的。这样,政府在强化管制时就会充分权衡各方面利弊,势必造成经济效果的一部分缺失,导致管制失灵,为引入竞争提供了理由和依据。可竞争市场理论最初由鲍莫尔、潘扎和威利格提出。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自由放任政策比政府管制政策更为有效。对于自然垄断产业,潜在进入的竞争威胁能阻止垄断行为的产生而不需政府管制。这种潜在竞争压力促使垄断厂商制定适当价格来获得平均利润,而不是制定垄断高价。这样,政府所需做的不再是管制价格或者是市场进入限制,而是要为市场竞争扫除障碍,废除各种竞争壁垒,建立能够自由进出的可竞争市场。但竞争机制的引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一些强自然垄断产业难以引入实质竞争,在引入竞争过程中,新的进入者仍然要面临各种形式的进入障碍。比如,现有的规制机构为了维护其权力可能会反对引入竞争政策;现有企业强大的沉淀成本具有先行优势。可见,在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考虑很多情况,权衡竞争是否可行或者竞争是否值得。一般来说,对于自然垄断行业中的非自然垄断业务,政府可放松管制,交由市场竞争。对于极端自然垄断业务,政府应把其从非自然垄断业务中分离出来,由一家或极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政府以这类业务作为管制重点,建立模拟竞争机制。还可以引入激励性规制,比如价格上限规制、区域间标尺竞争、社会契约制、特许权投标制,等等,既可以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又可同时兼顾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垄断、竞争和管制三者协调配合和共同作用来实现有效竞争的理想状态。:[1] 刘儒,孟书敏.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理论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李俊,李增森.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规制与竞争引入[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8).付光新.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研究[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0).李建春.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和引入竞争机制分析[J].甘肃农业,2005,(11):114.戚聿动,柳学信.中国垄断行业的竞争状况研究[J].经济管理,2006,(2):16-23.。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
国外在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通过立法确定公共利益 目标,设立独立的规制机构,以及制定详细的经济和技术规制等。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效果分析
促进竞争
通过实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可 以促进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 ,降低成本,增加消费者福利。
防止市场失灵
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特殊性,市 场机制往往不能很好地调节其资 源配置,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05
结论与展望
总结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经验与不足
经验总结
保护消费者利益: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旨在保护消费者免受不合理的价格和高额利润的剥削,确保市场价 格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维护市场稳定:通过限制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有助于维护市场稳定,避免市场波动对经 济造成的影响。
总结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经验与不足
质量规制
对自然垄断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进行监管,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标 准和规定,保障消费者利益。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经济学分析
01
成本效益分析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确定规制的合理性和有效
性。通过比较规制的成本和效益,判断规制是否能带来社会分析
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竞争状况和潜在竞争者等因素都会影响规制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
汇报人: 2023-12-02
目录
• 自然垄断产业概述 •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理论基础 •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实践经验 •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改革与创新 • 结论与展望
01
自然垄断产业概述
自然垄断产业的定义
• 自然垄断产业是指具有网络型产业特征,主要提供基础性、公 共性、公益性服务的产业,如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这 些产业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自然垄 断特性。
自然垄断知识点总结归纳
自然垄断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自然垄断的概念自然垄断是指在某种市场条件下,由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具有固有的技术优势,使得市场上只能存在一个生产者或提供者,因此只能形成垄断局面。
自然垄断是一种特殊的垄断形式,它的形成并非由于企业行为或政府干预,而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所导致。
二、自然垄断的特征1.技术条件限制:自然垄断的形成和存在是由于某种产品或服务具有固有的生产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市场只能容纳一个生产者或提供者。
2.固定成本高:由于生产规模大,设备和设施的投资巨大,导致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相对较低。
3.市场进入障碍:由于设施的高投资和技术要求,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形成了市场的进入障碍。
4.产品同质性:自然垄断情况下,垄断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是同质的,消费者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5.政府监管:由于自然垄断市场缺乏有效竞争,需要政府进行监管,以保证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利益。
三、自然垄断的原因1.规模经济:一些行业或市场存在规模经济,即生产规模扩大会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这使得市场只能容纳一个生产者或提供者。
2.固定成本高:由于技术和装备的投资巨大,使得市场上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导致了自然垄断的形成。
3.技术壁垒:一些行业或市场存在技术壁垒,即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和设备,其他企业难以模仿或复制,导致市场上只有一个生产者或提供者。
4.市场需求:由于市场需求有限,只能容纳一个生产者或提供者,其他企业的进入将对市场造成过剩和浪费。
五、自然垄断的影响1.效率:自然垄断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能够实现较高的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使得消费者受益。
2.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存在较强的市场支配地位,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影响资源配置和消费者福利。
3.政府监管:由于自然垄断市场的特殊性,需要政府进行监管,以保护公平竞争和消费者利益,同时避免垄断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4.创新动力:自然垄断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可能会削弱企业的创新动力,影响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国内自然垄断产业革新.docx
一、自然垄断产业概念及特征传统的自然垄断是指由于生产技术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最小有效规模要求只有一个企业生产。
自然垄断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经济非常明显,独家垄断经营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二是有大量的沉淀成本,资金一旦投入,就很难收回,也很难改作他用;三是这些产业中的多数服务和产业是公众所需要的基本服务,需要保证提供的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依赖性。
一个国家的电力、煤气、电信、邮政、铁路、航空等产业,一般是传统意义上较为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和改革的深入,自然垄断产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注重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在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离、业务分拆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对国有经济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必要性自然垄断产业容易产生的问题和固有的弊病基本有以下三种第一,经营目标双重性导致利益难以协调。
自然垄断产业的经营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他的经营目标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作为经营者他要追求经济目标;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垄断的公益性,他又要追求公共目标。
公共目标要求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质量服务于公众,让利、施惠于公众,自然导致其经营性亏损,这样使其处于两难的境地。
第二,垄断地位的滥用。
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特殊性,经营者往往会利用其独有地位,收取垄断高价,服务质量低下,甚至附加种种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第三,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不足。
自然垄断产业大多数是国有国营的,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其内在的经济扩张与私人企业相比,明显显得不足。
另外,由于没有实际和潜在的竞争者,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往往不注意加强管理,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垄断产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的领域。
我国垄断产业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性垄断,而是行政体制与行政权力造成的垄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自然垄断的定义............................................................. . . 1 2自然垄断的理论基础....................................................... . . 2 2.1规模经济................................................................... (2)2.2范围经济................................................................... (2)2.3成本次可加性 (2)3自然垄断的特征............................................................. . . 3 3.1效率主导型.. (3)3.2呈网络经济特征......................................................... . . (3)3.3资产具有沉淀性与专用性................................................... . 3 3.4产品的日常性............................................................... ..4 4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分析.. (4)参考文献..…………………………………………………………….. . . 5自然垄断行业特征分析摘要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
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
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
自然垄断通常是指这样一种生产技术特征:面对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与两家或更多企业相比,某单个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供应市场。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垄断理论在不断变化,自然垄断行业也在不断的改革。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大范围的自然垄断产业改革。
从自然垄断产生与发展的理论角度讲,我国目前分拆的改革模式并不科学。
关键词:自然垄断自然垄断定义自然垄断特征国内垄断行业1自然垄断的定义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
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
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
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但到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82年,鲍莫尔(Baumol)、潘泽(Panzar)和威利格(Willig)用部分可加性(subadditivity,又译为次可加性、劣可加性)重新定义了自然垄断。
假设在某个行业中有X种不同产品,Y个生产厂商,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生产任何一种或者多种产品。
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该行业的成本就是部分可加的。
如果在所有有关的产量上企业的成本都是部分可加的,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的。
换言之,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依然最小,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
平均成本下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新定义扩大了自然垄断的范围,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垄断即强自然垄断,还包括了所谓的弱自然垄断。
2自然垄断的理论基础西方自然垄断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大概经历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成本次可加性三个阶段,它们各自解释了自然垄断出现和存在的原因。
从总体上推进了社会对自然垄断的认识。
2.1规模经济。
任何企业进行社会生产时,它总会面临生产成本问题。
如果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过高,则其必然会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如果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则它就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但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除了技术等因素的作用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也可以随着生产总产量的增加而趋于下降,原因在于当企业的总产品不断扩大时,原先的固定成本被逐渐摊薄。
这在固定成本投资较大的企业表现的尤为明显。
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时,规模经济就出现了。
当社会对某些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的降低速度与幅度提出要求时,这个行业往往就是自然垄断。
规模经济很好地解释了产品单一领域行业的自然垄断。
2.2范围经济。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并不仅仅生产或提供单一的商品和服务,往往是多元化经营。
如果由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几个企业分别生产它们的成本,就表明存在着范围经济。
由于单独生产某一产品的企业的单位产品定价高于联合生产的企业的相应单位产品定价,因此单独生产的企业就会亏损,这些企业或者退出该生产领域或被兼并,这也会形成垄断的局面。
因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指出,有着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的产业也可产生自然垄断。
对此,我国的大部分学者是持相同的观点。
从理论上来讲,范围经济很好地解释了产品具有综合性领域存在的自然垄断。
2.3成本次可加性。
这是产生自然垄断新的基础。
198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夏基(Sharkey)、鲍莫尔(Baumol)、潘泽(Panzar)与威利格(Willig)等人认为,即使规模经济不存在,或即使平均成本上升,但只要单一企业供应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个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最小,该行业就仍然是自然垄断行业。
自然垄断的定义或者最显著的特征应该是其成本的劣加性(Subadditivity)。
换句话讲,就是平均成本下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平均成本下降一定造成自然垄断,但自然垄断不一定就是平均成本下降。
只要存在成本弱增性,就必然存在自然垄断。
成本的次可加性理论的提出,掀起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自然垄断理论的变革,从理论上进一步解释了自然垄断存在的根源。
我国的学者对之基本持赞同和认可的态度。
3自然垄断的特征3.1效率主导性。
从自然垄断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来看,无论是规模经济还是范围经济或者是成本的次可加性,自然垄断主导取决于经济效率而不是其它因素。
规模经济意味着生产更多产品时固定成本被逐渐摊薄越来越小,范围经济意味着在追加生产相关新产品和服务时进行联合生产要比单独生产的成本低,成本次可加性则意味着独家垄断经营的总成本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
自然垄断主导建立在效率目的基础上并且保障效率的实现。
3.2呈现网络经济特征。
综观世界各国的自然垄断存在的行业和产业,如供水、电力、煤气、热力供应、电信、铁路、航空等。
我们不难发现采取自然垄断经营的产业一般具有网络经济的特征即依赖一定的产业网络为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
如果离开这些产业网络,企业所生产或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无法流转到社会消费领域。
衡量这些产业网络作用的最佳指标是网络上的流量(交通、电力、通讯信号等),而网络上的流量将随网络节点的几何级数增加。
网络节点数量越多,边际投资收益越大。
3.3资产具有沉淀性与专用性。
由于自然垄断依赖于网络经济为整个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企业在经营自然垄断行业时,将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产业网络的建设。
这些产业网络形成了大规模的固定资本,它们折旧时间长,变现能力差,从而导致了整个垄断产业大量的资本沉淀。
另外,由于基础产业网络占有的资产往往具有相应产业或者行业的专用性,所以资金一旦投入也就很难收回,所形成的企业资产也难以改为其他用途。
3.4产品的日常性。
供水、电力、煤气、热力供应、电信、铁路、航空等垄断行业,他们所提供的产品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须品,具有日常性与必须性的特征。
自然垄断行业通过它们的网络触角将这些日常生活必须资料转流到千家万户去以保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有序。
4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分析自然垄断通常是指这样一种生产技术特征:面对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与两家或更多企业相比,某单个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供应市场。
以中国电信为例,细察当前热闹非凡的电信竞争格局,与其说是有效竞争,倒不如说是电信垄断的延伸。
自1994年中国联通进入电信市场启动电信竞争序幕以来,从邮电分离到原中国电信一分为四,再到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我国电信服务业的改革措施频频出台。
然而,这种旨在引入和强化竞争为主题的变革,远未真正建立有效竞争机制,也没有从本质上破除自然垄断,它甚至使电信垄断全面延伸到了移动、长话、数据等竞争性业务,产生了新的重复投资、效率低下等社会经济问题。
目前全国小灵通用户已逾千万户,且增长势头迅猛。
小灵通的竞争力是资费低廉。
信息产业部曾几次发文要求提高小灵通的资费,但各地并不执行。
至今,各地小灵通仍按照市话价格收费,这成为小灵通抢占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潜在市场的法宝。
预计今后五年,中国手机用户最多只能发展到占人口总数的30%,而手机用户中的一半将同时是小灵通用户。
显然,无论是按业务领域进行的纵向分拆还是按地域范围进行的分拆,都没有彻底终结电信业的自然垄断。
企业拆而不分,电信本地网相互进入没有实现,市话没有引入有效竞争;全国长途干线网没有拆分出来;在原北方10省市的电信公司、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基础上组建的网通集团在组建后还没有做到真正融合。
从我国电信业的分拆式改革来看,反垄断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决不是一拆了之那么简单。
实际上,市话领域具有天然垄断性,破除电信垄断并非要打破市话垄断,而是破除利用市话在电信其他领域的垄断延伸。
依国外电信改革的经验看,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市话的天然垄断性仍然难以打破。
1996年美国新《电信法》的核心是在市话引入竞争,此后一些国家也提出了打破市话垄断的目标,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未能如愿。
我国在电信改革中利用行政手段在自然垄断的市话中强行引入竞争,不仅会导致电信基础网络的分割,而且会使电信垄断变相延伸,导致不公平竞争行为。
这种惨痛的教训在我国已经不止一次出现。
早几年前,中国电信就曾利用市话垄断优势挤垮了瀛海威等网络接入服务商,使垄断延伸到了竞争性很强的因特网增值业务领域。
再如寻呼业务划拨给中国联通后,中国电信又采取低价策略,迫使其他寻呼企业纷纷倒闭。
至今,中国电信仍然利用传统的长话、市话垄断优势打压其他运营商的IP业务等等。
目前“小灵通”又凸现市场。
由于南北拆分没有将市话剥离出去,电信的垄断延伸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可以预见电信服务市场其他不公平竞争行为还将大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