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合集下载

峨眉山月歌分句赏析

峨眉山月歌分句赏析

峨眉山月歌分句赏析
摘要:
一、峨眉山月歌概述
二、分句赏析
三、结语
正文: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描绘峨眉山美景的诗篇。

诗中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示了峨眉山月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我们将对诗中的分句进行详细赏析。

一、峨眉山月歌概述
峨眉山月歌以峨眉山为背景,描绘了山间明月的美丽景象。

诗中通过叙述月亮从峨眉山升起到江边的过程,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整首诗意境优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分句赏析
1."峨眉山月半轮秋":这句诗描绘了峨眉山月的秋天景色。

半轮明月高悬在峨眉山之上,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

2."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句诗描绘了月光倒映在平羌江水中的美景。

诗人以江水为背景,将月光与流水相映成趣,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句诗叙述了诗人夜晚从清溪出发,思念远方的情感。

通过描述行程,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结语
峨眉山月歌通过对峨眉山月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对家乡的
眷恋。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通过对诗中分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诗人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

古诗峨眉山月歌赏析

古诗峨眉山月歌赏析

古诗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峨眉山秋夜的月光景致,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山水名胜的赞美之情。

该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艺术追求。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峨眉山月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首先,峨眉山月歌以明月出山为开篇,毫无废话,直接进入主题。

作者描述了苍茫的云海和长风吹过玉门关的情景,丰富的自然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磅礴壮丽、苍茫广阔的山川风景。

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接着,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他提到了汉下白登道和胡窥青海湾,暗示了古代战争的悲壮和蛮族侵略的残酷。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更加突出了峨眉山的秀丽和安宁,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痛有所感触。

接下来,白居易把目光聚焦在边塞的戍客身上。

戍客望着边塞的一片苍茫,心中思念归家的痛苦可见一斑。

这里作者通过描绘戍客的心情表达了对战争年代下的普通百姓的关怀和同情。

戍客们在边关辛苦守卫,为国家的和平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们内心却饱受思乡之苦,这种矛盾和心理冲突使得整个诗篇更加生动和饱满。

最后,诗篇达到了高潮。

作者提到了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通过描写高楼和心中的叹息,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逝去的追怀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内心对于美好时光的渴望和不舍。

这里作者利用叹息二字,或许也在表达人生的无奈和难以抗拒的现实,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忧伤的意味。

总结来说,白居易的《峨眉山月歌》通篇以山水描写为主线,通过描绘神秘莫测的月色,诗人展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对戍客思乡的描写和对时光流转的追怀,诗人又表达了对历史、对人民生活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写,又富有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峨眉山月歌赏析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赏析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赏析题及答案
前言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峨眉山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描绘这片美丽山区夜晚景色的诗歌,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首作品。

本文将对峨眉山月歌进行赏析,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峨眉山月歌赏析题
1.峨眉山月歌的主题是什么?
2.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诗歌的调子如何?
4.作者通过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观?
5.诗歌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答案
1.峨眉山月歌的主题是赞美峨眉山的夜景之美。

通过诗人对月光的描绘
和对峨眉山各个景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壮丽山水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2.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比如,“夜笼嵩岳群峰
磅礴”中的。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赏析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分类标签: 描写秋天初中作品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峨眉山月歌解读

峨眉山月歌解读

峨眉山月歌解读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舟中夜行的所见所感。

下面是对诗文的解读:
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峨眉山是四川省乐山市的一座著名山岳,秋天夜晚,山上的月亮呈现出半圆形状。

这里的“月”寓意着诗人的思乡之情,以月之形象寄托了对家乡的眷恋。

次句“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了月影映照在江水中的美景。

平羌江源于芦山县,流至乐山市入岷江。

李白通过月影的动态和江水的流动,展示了秋天夜晚的美丽景色。

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表明诗人在夜晚从清溪出发,乘船向三峡方向行进。

这里的“清溪”是四川省乐山市的一个地名,而“三峡”则是长江的一个著名景点。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借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渝州是四川省重庆市的古地名,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远游他乡,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总的来说,《峨眉山月歌》通过描绘秋天夜晚的景色和诗人的行踪,展示了青年李白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未来旅途的憧憬。

诗中意境清朗秀美,语言自然流畅,展现了李白的艺术才华。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1. 《峨眉山月歌》呀,就像一幅静谧的山水画,月亮悄悄地悬在峨眉山上,带着一种柔和的光芒,好像为夜晚披上一件轻纱。

你可以想象,那种宁静就像是秋天傍晚,连风都带着丝丝凉意。

2. 峨眉山的月亮多像一位温柔的老友,远远地望着你,又不打扰,就像小李在他喜欢的姑娘面前,总是默默守护,但从不打扰她的生活,仿佛怕打破那份美好。

3. 你看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月亮的影子啊,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平静的江面上轻轻荡漾,好像月亮也在和江水玩游戏,不争不抢,只是享受当下的宁静。

4. 李白写月亮入江的景象,就好像把诗人自己的思绪托付给了江水,让它们随波逐流。

你想想,这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在烦恼时,听着一首舒缓的音乐,把心事交给旋律,让它带走那些沉重的情绪。

5. “夜发清溪向三峡”,这种描写啊,就像小吴下了班决定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地,只是想去寻找一种自由和放松。

李白在那样的夜晚,离开清溪,面对未知的旅程,心中一定是充满期待的。

6. 顺着诗中的意境,清溪、三峡、长江一路相连,就像是人生的旅途,总有新的风景在前方等着你,虽然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但有时候,正是这份未知才让人充满希望。

7. 李白写的这首《峨眉山月歌》呀,整首诗就像是一个人的心灵独白,有思念,有向往,也有一份静静的释然,就像小孙独自在星空下思考人生,一边感受孤独,一边享受那种难得的宁静。

8. 诗中那份对月亮的深情,就好像小冯在异地他乡时看到故乡的特产,眼中流露出一丝温柔的怀念。

峨眉山的月亮,仿佛就是李白的一个精神寄托,带来了故乡的感觉。

9. 《峨眉山月歌》里的山月与江水,有一种和谐的美感,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小确幸,微小但却足以让人心头一暖。

李白笔下的画面感如此清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10. 所以说,这首诗呀,其实就是李白在旅途中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的融合与表达,就像小胡偶尔停下来看看路边的花草,放松心情,让自己与自然合而为一。

高一语文阅读材料《峨眉山月歌》

高一语文阅读材料《峨眉山月歌》

一、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境界明亮,语言浅显,音韵流利。

诗从“峨眉山月” 写起,点出了远游的季节是在秋季。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天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手到擒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 ,令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盛情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听凭江水如何流,月影倒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水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单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境界堪称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难免流连忘返。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其他无穷情思,堪称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睁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详细的光景描绘;除“思君” 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怀。

但是“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起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触更加深邃。

明月可亲而不行近,可望而不行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沉醉。

原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所以一般写法是不一样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王麟洲语),其原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浸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拥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一致同来。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

4)平羌(g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5)夜:今夜。

6)发:出发。

7)清溪:地名,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8)三峡:指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9)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10)下:顺流而下。

11)湔洲:今重庆一带。

【古诗今译】半轮秋月挂在高高的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在平羌奔流不息的江水中。

在天光月影的"陪伴下我离开了清溪,一路向三峡顺流而下,皎洁的明月啊,思念你却看不见你了,原来我已经到了湔州。

【赏析】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因依恋家乡山水而写下的一首小诗。

诗人乘着小船儿在夜里离开清溪,向着三峡沿江顺流而下。

高县于峨眉山头的半圆秋月映入平羌江中,随着奔流的江水一路跟随着诗人跳跃前行。

当小船儿转入湔州以后,家乡的月亮就再也看不见了。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用了五个地名,同时还通过“半轮秋”月一线贯穿,巧妙地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写出了时间,从清溪出发的时间是在夜晚;"半轮秋”交代了季节,此次出行是在秋天,并且是个与象征团圆的“月满”相反的“月缺”的时候--“半轮秋"足见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不舍和眷恋。

作品把“"半轮”与“秋”连在一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带着几分凉意,另外秋也含有残缺之感,不难看出这里多少渗透了些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显沉重。

"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一句诗人将目光从天上、山间回到船边,从写高挂于峨眉山头的“山月”转而写映入“平羌”的"水月”。

李白《峨眉山月歌》译文及鉴赏答案

李白《峨眉山月歌》译文及鉴赏答案

李白《峨眉山月歌》译文及鉴赏答案《峨眉山月歌》李白所创作的,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峨眉山月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峨眉山月歌》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峨眉山月歌》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李白《峨眉山月歌》的翻译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的翻译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的翻译赏析《峨眉山月歌》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描写了一幅峨眉山夜间的优美景象。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名,即今青衣*,在峨眉山东。

3、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5、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即今青衣*,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水,又随*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峨眉山月歌 赏析

峨眉山月歌 赏析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对于这首诗的赏析:
1. 意境清朗优美:诗中以峨眉山月为背景,描绘了秋天夜晚的美丽景色。

作者通过富有想象力的笔触,展现了月光、江水、山水交融的优美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

2.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诗中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秋高气爽,月亮半轮,呈现出一片明亮的光辉。

这一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更具层次感,让人陶醉于月色的美丽。

3. 影入平羌江水流:此句形象地描绘了月影映入江水,随江水流动的优美画面。

这一生动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和谐,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领悟。

4. 夜发清溪向三峡:诗句中透露出作者夜晚乘船出发,前往三峡的情景。

这里的“夜发”与“江水流”相呼应,展现了作者行程的匆忙和壮志豪情。

5. 思君不见下渝州:诗的末句表达了作者对峨眉山月的依依惜别之情。

语短情长,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浅近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成为了李白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诗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高度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最新《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最新《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峨眉山月歌》简要赏析

《峨眉山月歌》简要赏析

《峨眉山月歌》简要赏析
一、原文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三、注释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四、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描写了峨眉山月的美丽和多情,以及作者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了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和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中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则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自然。

诗人通过描写峨眉山月的美丽
和多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1]峨眉山半轮秋[2],影入平羌江水流[3]。

夜发清溪向三峡[4],思君不见下渝州[5]。

[ 注释][ 1 ]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

[ 2 ]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 3 ] 平羌: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自宝兴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

本诗所指当在乐西北、峨眉县东一段。

[ 4 ] 清溪:应在平羌江边。

过去说是犍为的青溪驿,或说在纳溪县西。

君:指峨眉山月。

[ 5 ] 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 古今点评]1.“君”指月。

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

(《唐诗笺注》)2.刘须溪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缥缈之音。

(高棅《唐诗品汇》)3.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首二句下)? (《唐诗广选》)4.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

(《诗法易简录》)[赏析]1沁人心脾的幽美境界——读李白《峨眉山月歌》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秀丽峻伟,李白二十几岁就游览过,写过一首《登峨眉山》。

这次远游途中,再次一过。

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

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

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

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

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

《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是年青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晴明,说话浅易,音韵流利.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天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好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涯经验告知我们,定位不雅水中月影,任凭江水如何流,月影倒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不雅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但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动身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祖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此外无穷情思,可谓语短情长.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如许渐次为读者睁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述;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分散的艺术形象贯穿全部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激发的意蕴相当丰硕: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叹愈加深邃深挚.明月可亲而不成近,可望而不成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沉醉.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示时空变更上颇受限制,是以一般写法是不合时超出时空,而此诗所表示的时光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地步.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入渗出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辽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光同一路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更.“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适用,而在句中地位亦有不合.读起来也就觉不着陈迹,妙入化工.《峨眉山月歌》常考题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想精致,不着陈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3.作者在诗歌中描述了如何的风景?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情感?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晴明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同伙一样,陪同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怀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朋故乡的怀念之情.4.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前两句点清楚明了写作的时光和地点,作者应用了动静联合的写法,不但描述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5.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诗人连夜从清溪动身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应用拟人手段,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密切的同伙对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6.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举世无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联合诗歌内容说说如许写的感化.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睁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入渗出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同伙)的怀念之情.7.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入”和“流”两个动词描述出如许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但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8.三四句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惟情感?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怀念之情.9.划出峨眉山月歌的朗读节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也可以细划分为二二三节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0.前两句展示的画面:绵延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吊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跟着江水徐徐流淌.11.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动身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何等怀念你啊!。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的诗意赏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峨眉山月歌》【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作品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中国诗词大会诗文赏析 - 峨眉山月歌

中国诗词大会诗文赏析 -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疑难注解]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高峻秀丽,为天下名山之一。

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流至乐山汇入氓江。

清溪:清溪驿,属键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一说位于乐山板桥溪,在平羌峡口附近。

三峡: 指长江三峡一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一说指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

渝州:今重庆一带地区。

[古文今译]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诗文赏析]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

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人”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对“思君不见”的“君”,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
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做伴,如见故人。

融人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峨眉山月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峨眉山月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专题05《峨眉山月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

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二、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原文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注释《峨眉山月歌》: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

峨眉山月歌: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半轮:半边,半个。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五、诗意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着诗人远行。

诗人乘船连夜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

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六、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此诗是作者李⽩于开元⼗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诗意境明朗,语⾔浅近,⾳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然天成,为李⽩脍炙⼈⼝的名篇之⼀。

下⾯是⽆忧考分享的李⽩诗词《峨眉⼭⽉歌》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峨眉⼭⽉歌》 唐代:李⽩ 峨眉⼭⽉半轮秋,影⼊平羌江⽔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 半轮明⽉⾼⾼悬挂在峨眉⼭前,平羌江澄澈的⽔⾯倒映着⽉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 峨眉⼭: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即上弦⽉或下弦⽉。

影:⽉光的影⼦。

平羌:即青⾐江,在峨眉⼭东北。

源出四川芦⼭,流经乐⼭汇⼊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说指四川乐⼭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

⼀说指作者的友⼈。

下:顺流⽽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带。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于开元⼗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诗意境明朗,语⾔浅近,⾳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然天成,为李⽩脍炙⼈⼝的名篇之⼀。

“峨眉⼭⽉半轮秋,影⼊平羌江⽔流。

”前两句是说,⾼峻的峨眉⼭前,悬挂着半轮秋⽉。

诗从“峨眉⼭⽉”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爽,⽉⾊特别明亮。

以“秋”字⼜形容⽉⾊之美,信⼿拈来,⾃然⼊妙。

⽉只“半轮”,使⼈联想到青⼭吐⽉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江,源出于四川芦⼭县,流⾄乐⼭县⼊岷江。

次句“影”指⽉影,“⼊”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影映⼊江⽔,⼜随江⽔流去。

⽣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中⽉影,任凭江⽔怎样流,⽉影却是不动的。

“⽉亮⾛,我也⾛”,只有观者顺流⽽下,才会看到“影⼊江⽔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船之事。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的诗意赏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峨眉山月歌》【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作品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5《峨眉山月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

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二、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原文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注释《峨眉山月歌》: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

峨眉山月歌: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半轮:半边,半个。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五、诗意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着诗人远行。

诗人乘船连夜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

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六、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作者:周啸天)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八、问题探究(1)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明确:同意。

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是诗歌的意象,是诗情的触发点,写“月”是为了抒发“思君”之情。

所以,“月”是本诗的关键。

(2)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这一评价,赏析本诗。

明确: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明确: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九、诗歌主旨《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十、课堂小结熟读成诵。

【基础过关】1.《峨眉山月歌》作者是(朝代)的(姓名)。

【答案】唐朝/唐代李白【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平羌()②渝()州【答案】①qiāng②yú【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

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半轮:(2)影:(3)发:【答案】(1)半边,半个。

(2)月光。

(3)出发。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分)【答案】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解析】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实战过关】一、默写记忆型默写:1、峨嵋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2、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答案】1、影入平羌江水流2、思君不见下渝州【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羌”“渝”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2分)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2分)【答案】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注意“峨”“羌”“渝”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一)阅读古诗,完成5-6题。

【经典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

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3分)【答案】秋俯视对朋友的思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中“思君”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第三空对朋友的不舍、牵挂等具体化且意近词语均可,若只答“复杂”这样不具体的不得分,或只答“不舍”或“思念”等这样不准确的也不得分)(前两空全对方可得1分,第三空1分)6.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3分)【答案】深秋时节,仰望那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月影荡漾在船头,我的船儿也跟着江水缓缓流动。

【解析】】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只描绘出半轮明月高挂山头和月影倒影在湖水中得2分,在此基础上,能够发挥想象的得3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7——9题。

(5分)【经典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7.这首诗的作者是。

(1分)【答案】李白【解析】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难度不大。

8.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答:【答案】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解析】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9.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2分)答:答案:【答案】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1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理解能力,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三)阅读《峨眉山月歌》,回答问题。

【经典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解析】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