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了解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的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比较。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教学难点】了解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课前准备】火柴、铁钉、蜡烛、白纸【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两个字:物和质,你们知道它们念什么吗?了解一下物质的概念: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新课学习(一)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质?我们身边的物品有桌子、书、橡皮、房屋、自来水、大树、电灯、动物、植物和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是物质。

那么,我们摸不到的物品,例如:空气、电、火、声音都是物质吗?首先让我们对它们进行辨别,从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进行辨别。

空气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混合物,是物质;电是电荷的定向运动产生的;火是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散发光和热的现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物体振动就不会产生声音。

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也是物质。

发现: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例如:烧饭的时候,米成了饭;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了水蒸气消失了;自然界的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

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被察觉。

实验一实验名称观察把易拉罐压扁、水结冰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过程把易拉罐压扁,观察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观察水结冰和冰融化水的图片,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分析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比较之后发现:相同点:形状、状态发生了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分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身边的物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基本性质,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需要在本节课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充满好奇,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能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现象的探究能力;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分析身边的物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认识和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的分类,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难点:对身边物质进行分类,运用分类方法分析物质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运用分类法,让学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固体、液体、气体样品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你们认识的物质有哪些?”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物质的分类,展示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科学《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三套)

科学《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三套)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在单元教学中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同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蜡烛1根、小纸片一张、多媒体课件等学生:蜡烛、打火机、纸、记录纸、剪刀等各一份。

【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1、同学们,我们教室有很多物体,我们具体来看其中一种:桌子,你能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木头)2、科学上,把像木头这样,做成物体的东西叫做物质。

(多媒体展示)其实,在教室中就存在很多的物质,能举几个例子吗?(塑料……)3、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你们说到的这些物质,都能被我们看到、摸到,它们都实际存在。

(副板书:物质:实际存在)4、其实在我们教室里还存在一种物质,同学们没有提到,虽然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它,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

(可提示学生:我们呼吸需要它)5、空气、电、光、火、声音它们也是物质,虽然这些看不到、摸不到,但它们是实际存在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具有前瞻性和铺垫性。

在这一课中,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理解物质是实际存在可直接观察的和间接观察到的东西,让学生得出“物质”的概念,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

通过举例例证和观察,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比较不同变化的相同之处,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的东西。

通过归纳,最终得出物质都在变化。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

重点通过对两种变化活动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体会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变化的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

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如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等常见的现象。

但学生对这些现象了解,却不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1.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1.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案标题: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物质的性质。

3. 知道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4. 领会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观察、描述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实验材料:水、冷水、冰块、热水、透明玻璃杯、塑料袋、铁块、塑料块、石头、树叶、粉末状物质、蜡烛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思考。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观察和描述身边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类物质,并带领学生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Step 3:探究(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1. 实验一:观察不同状态下的水的变化。

2. 实验二:观察铁块、塑料块、石头和树叶在火焰下的变化。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4: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关系。

Step 5:总结(10分钟)总结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6:拓展(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物质的性质。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实践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入、探究和巩固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通过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拓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概念和分类2. 固态物质:金属、非金属、合金等3. 液态物质:水、酸、碱、盐等4. 气态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空气等5.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难点:物质性质的实验验证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物质性质。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金属、非金属、盐酸、氢氧化钠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请稍等,我还需要为您提供后续章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物质的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举例说明。

4. 实验演示: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如金属的导电性、水的溶解性等。

5.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6.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性质和用途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实验观察结果。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物质性质和用途的理解。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物质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特点,如颜色、形状、气味、溶解性等。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物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固态物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固态物质,如金属、塑料、纸张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液态物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液态物质,如水、果汁、牛奶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3. 气态物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气态物质,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4. 物质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如融化、凝固、蒸发等。

5. 物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分类,如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物质,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描述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分类。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身边的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物质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塑料、水、果汁等。

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显微镜等。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与描述: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特点,了解它们的性质。

3. 实验与分析: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融化冰块、蒸发水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分析变化过程中的特点。

4.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物质的变化和分类,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答。

七、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物质,记录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描述一种物质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性质的变化。

3.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小学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能够主观感受到或者观察到的任何东西都称之为物质物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慢;有些变化剧烈,有些变化微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有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过程和方法:改变某种物质,记录下改变的方法比较不同改变的方法,彼此之间的差异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物质是一直在变化的,没有不变的物质教学重点:感受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认识到物质变化是一个过程,没有不变的物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1、认识物质()首先考考大家,你有什么方法来观察或者感受周围的事物?(看、听、摸、闻、尝)看你能看到什么?你说的完吗?听呢.....刚才你们这些方法感受到或者观察到的,我们都可以给他们一个全新的名称,叫做物质。

老师是由物质组成的吗?理由呢?这张白纸呢?现在掉到了地上,它还是那张白纸吗?有变化吗?那对于你们而言,白纸怎么样了,才叫做变化?这个变化必须所有人都能够认同的(上台演示)2、物质的变化思考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让它发生变化?(学生边说边记录)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么多种变化,有没有哪些变化相似的,或者变化差别很大的你的意思是不是纸还是原来的纸,还是原来的物质?那我们再来看看有没有纸变成别的物质的变化。

看来我们可以把这些变化分为两类,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这个分类看起来挺不错的,把这里的变化都概括进去了。

通过对纸这种物质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物质有很多种的变化。

3、改变物质()1.接下我们看看其它物质能不能产生很多的变化,请同学们先仔细阅读屏幕上的提醒和实验要求。

(要求:让蚊香、水、苹果、铁丝这四样物质发生变化,然后完成记录表也可以用你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来填写记录表提醒:一、请不要把你自己的东西放在火里烧,也不要用火去烫塑料水槽,蚊香可以在培养皿中按灭二、实验室里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可以吃的,所以请不要把那块苹果吃进去)2.现在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改变这些物质的方法。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物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种类和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

2. 能力目标:观察、记录、归纳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物质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种类等问题。

1. 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或实物,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水、石头、铁、盐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猜测它们的性质。

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由发表对物质性质的猜测,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

比如,观察不同物质的外貌、颜色、形状、质地等特点,并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测试其溶解性、导电性等性质。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物质的性质。

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是物质的表观性质,溶解性、导电性等是物质的内在性质。

5. 拓展延伸:通过展示更多的物质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再引入液体、气体等不同状态的物质。

6. 心理启发:通过讲解一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保护和珍惜物质的意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2. 实验环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意识,确保学生的安全。

3. 在总结归纳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物质的特点和性质,加深学生对物质的理解。

4. 教学反思不仅限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思考,也可以向学生征求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培养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观察和思考能力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身边的物质举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1.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举例说明3.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物质,进行讨论第二章:固态物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态物质的特点和常见类型培养学生对固态物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2 教学内容固态物质的特点常见固态物质的类型讲授法观察法2.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物质的分类和固态物质的定义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固态物质,举例说明3.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固态物质,进行讨论第三章:液态物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液态物质的特点和常见类型培养学生对液态物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2 教学内容液态物质的特点常见液态物质的类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3.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物质的分类和液态物质的定义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液态物质,举例说明3.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液态物质,进行讨论第四章:气态物质让学生了解气态物质的特点和常见类型培养学生对气态物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2 教学内容气态物质的特点常见气态物质的类型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4.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物质的分类和气态物质的定义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气态物质,举例说明3.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气态物质,进行讨论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5.2 教学内容拓展学习建议5.3 教学方法推荐学习资源5.4 教学步骤2. 分享拓展学习资源,推荐学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第六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6.2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6.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6.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2. 讲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举例说明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结果5.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第七章:物质的变化与能量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7.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与能量的关系能量的转化:热能、动能、电能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7.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变化与能量的关系2. 讲解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举例说明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过程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结果5.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第八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观察和分析能力8.2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物质的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概念2. 讲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举例说明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特点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组成和结构的结果5.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第九章:物质的用途与生活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物质用途和生活实践的观察和分析能力9.2 教学内容物质在日常生活、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物质用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观察法9.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 讲解物质在日常生活、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实例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用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 学生分组进行实例分析,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章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综合理解和探究兴趣10.2 教学内容复习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变化、用途等10.3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10.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复习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变化、用途等2.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5. 结束本章教学,鼓励学生继续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六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补充和说明: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知道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能够辨别生活中的物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类及区分。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记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实物样品。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样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4. 实例分析:教师给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实例,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和用途。

5.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的身边物质及其性质和用途。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物质定义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常见物质性质和用途的理解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和问题解答,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科学家或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物质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相关企业,实地了解物质的制备和应用过程。

3. 开展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物质的性质。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物质定义、分类、性质和用途等知识点。

2. 实物样品:包括各种常见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等。

3. 课后作业: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

4. 参考书籍:提供更多关于物质的知识,供学生课后阅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有哪些,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认知,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物质。

但他们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物质的分类意识也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性质,并培养他们分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进行分类。

2.难点: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掌握分类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样本: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铁等。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称等。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物质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些物质的性质,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盐是白色固体,糖是有甜味的固体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质的性质。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质的常见分类方法,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判断常见的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处理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方法。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2、教学难点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氧气、二氧化碳、蜡烛、水、铁、铜等;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矿泉水、空气、木材、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都是由什么组成的,从而引出“物质”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1、物质的分类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区分,如氧气是纯净物,空气是混合物。

介绍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强调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氧气是单质,水是化合物。

引出氧化物的概念,即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二氧化碳、氧化铜等。

2、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氧气展示氧气的实验,如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让学生观察现象,总结氧气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介绍氧气在医疗、工业、航天等方面的用途。

二氧化碳进行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以及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让学生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讲述二氧化碳在灭火、人工降雨、光合作用等方面的应用。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一、教案名称: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及特性。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分类及特性。

3. 教学难点物质分类的判断和应用。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5. 教学过程(1)导入:生活中的物质种类繁多,我们如何去认识它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物质的基本概念。

(2)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3)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进行分类。

(4)知识点讲解:介绍物质的分类及特性,如纯净物、混合物、固体、液体、气体等。

(5)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实例,让学生判断其所属分类。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物质分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分类及特性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分类。

二、教案名称: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1. 教学目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性质和用途。

2. 教学重点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 教学难点生活中常见物质用途的判断和应用。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实物。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分类,我们身边有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们身边的物质。

(2)新课导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用途。

(4)知识点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如水、空气、土壤等。

(5)案例分析:讲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用途,如盐的调味、水的饮用等。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生活中常见物质及其用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用途。

三、教案名称: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第三章——物质的相互作用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1.1 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质周围的物体已经有初步的了解。

1.2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标是: 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2. 扩展学生对身边物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3. 让学生初步了解纯物质与混合物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对不同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进行学习。

2.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纯物质与混合物的区别。

2.2 教学难点1.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开始认识不同物质的性质。

2.让学生辨别纯物质和混合物。

三、教学内容及建议3.1 教学内容3.1.1 认识物质•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身边的物质有哪些?•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学生们提出的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同一物质进行描述、猜测和发问。

•教师针对学生会提出的例子逐一介绍这些物质的特征和性质。

3.1.2 物质的分类•让学生自由组合物质,看看能否将它们分成几种类别。

•在黑板上画出物质的分类图。

•介绍物质分类图的基本原理:按照特征和性质将物质分组。

3.1.3 纯物质与混合物•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物质组合,询问他们是否可以拆分这些物质?•在黑板上简易的画出纯物质与混合物的图形,并介绍两者的区别。

3.2 教学建议3.2.1 利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本中的文字和图表。

遇到生动形象、思路清晰的内容要结合紧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尝试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2.2 制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问题要尽量的针对实际生活,不要过于抽象和难度过大,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理解知识点。

3.2.3 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讲解、讨论、实验以及游戏等,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内容。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固体物质: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等。

2. 液体物质:水、溶液、酸碱等。

3. 气体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4.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 物质的用途:日常用品、工业原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变化。

2. 难点:物质变化的判断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身边物质。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教学素材:课件、图片、视频等。

3. 实验试剂:酸、碱、金属等。

教案示例:第一节:固体物质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让学生找出由固体物质制成的物品。

2. 提问:固体物质有哪些特点?二、学习金属物质1. 介绍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 实验:金属的导电性实验。

三、学习非金属物质1. 介绍非金属的性质:绝缘性、不导热性、脆性等。

2. 实验:非金属的绝缘性实验。

四、学习有机物1. 介绍有机物的性质:可燃性、弹性等。

2. 实验:有机物的可燃性实验。

五、课堂小结1. 总结固体物质的特点。

2. 强调固体物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六、作业1.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质及其用途。

2. 分析固体物质的特点与其用途之间的关系。

六、液体物质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让学生找出由液体物质制成的物品。

2. 提问:液体物质有哪些特点?二、学习水1. 介绍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等。

2. 实验:水的沸腾实验。

三、学习溶液1. 介绍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等。

2. 实验:溶液的配制实验。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物质是构成我们生活环境的基本元素,我们身边的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定义、分类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定义;(2)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3)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身边的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分析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2.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质的兴趣。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1)物质的定义;(2)物质的分类方法;(3)物质的基本性质。

1.3.2 教学难点(1)物质分类的依据;(2)物质性质的内涵。

第二章:物质的基本概念2.1 物质的概念2.1.1 物质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体积、形态等特征。

2.1.2 物质的组成介绍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组成,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物质。

2.2 物质的分类2.2.1 按状态分类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征及其转化。

2.2.2 按组成分类纯净物、混合物的特点及区分方法。

2.2.3 按性质分类无机物、有机物、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类依据及特点。

2.3 物质的基本性质2.3.1 物理性质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等不改变物质本质的特征。

2.3.2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第三章:身边的物质举例3.1 生活中的物质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等,分析其性质及作用。

3.2 物质在自然界的分布介绍自然界中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分布规律。

3.3 物质的应用举例说明物质在生产、生活、科技等领域的应用,分析其作用及意义。

第四章:物质分类实例分析4.1 固体物质的分类及特点举例分析晶体、非晶体的结构及性质。

4.2 液体物质的分类及特点举例分析酸、碱、盐等溶液的性质及应用。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改变。

2、有些物质的改变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改变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能通过详细的试验,体验物质的改变。

教学难点:简介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改变教学预备:分组材料:手工纸、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粉笔、白纸、蜡烛、铁片演示材料:自制简易天平、酒精灯、课件〔教材相关内容〕,实物投影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让我们每人预备一张手工纸,今日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张手工纸进行一次小小的折纸竞赛,有没有爱好?〔讲解并描述竞赛要求:1、请同学们在一分钟之内自行设计一种你喜爱的折纸作品,做好后放到展台上。

2、看谁的作品设计的最好,用时最短,谁就获胜〕听清晰了吗?好现在开始〕同学们自行活动,老师计时〔3、2、1停〕。

师:评价同学们的表现谈话:同学们刚才用纸制作了这么多种物品特别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四周,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同学汇报:小结: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物体,而且这些物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际存在的,我们把这些实际存在的物体称为物质。

关于物质你有什么想说的?〔同学发言:〕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有关物质方面的知识,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揭示课题:〔板书:1、我们身边的物质〕二、学习新课:1、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讲解并描述:我们已经知道实际观测到的物体是物质,那在教室里有没有我们观测不到的物质呢?〔预设:空气〕争论:空气它实际存在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同学沟通,汇报:谈话:同学们用间接的方法可以观测到空气的存在,老师也有一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演示试验:边演示边讲解过程〕出示自制简易天平,用酒精灯给其中一个易拉罐加热,同学观测。

提示:留意观测,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同学汇报:〔引导:空气受热膨胀跑掉了,说明空气的存在〕小结:通过试验我们看到了空气的存在,所以空气也是物质。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

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

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

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

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

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

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定位于单元起始课,重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

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

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

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

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

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

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定位于单元起始课,重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2、保持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并保持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塑料袋、手电筒、火柴、蜡烛、锣教学用PPT
学生:火柴、火柴梗、未生锈铁钉、生锈铁钉、白纸、蜡烛、铁丝、老虎钳【教学设计】
课前互动
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问: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有谁可以说说我们教室里
有哪些物体?学生观察,举手回答。

再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观察到哪些物体?学生回答。

2、我们观察到很多很多物体,像这样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叫做物质。

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

板书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
3、出示图片:空气、闪电、光、声音、火等,问:它们是物质吗?
空气:①教师拿塑料袋装一袋空气。

问:你看空气在吗?
②拿科学书扇一扇,你感受到什么?(空气流动形成风)说明空气是
存在的。

声音:敲击锣问:声音怎么来的?震动产生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说明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火:点燃蜡烛,用手接近,遇烫逃开。

引导学生认识:火是蜡燃烧出现的。

我们能感知到火。

光:打开手电筒,照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光是一种电磁波,我们能感知到。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都是物质。

(板书)
4、小结: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5、那么物质会发生变化吗?
二、物质在变化
1、第一种变化
⑴出示图片:易拉罐(一个完好的,一个被压扁的)
⑵出示图片:一杯水一杯冰
⑶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改变了物质的形态)
2、第二种变化
出示图片:火柴、火柴梗;未生锈的铁钉、生锈的铁钉
再来看这两种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仔细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一会儿听到锣声,实验结束,材料员整理后材料,汇报员准备汇报)
请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观察填写表格。

物质在变化记录表
第()组
小组汇报
问:这两种物质的变化速度如何?
3、比较两组物质变化的不同点。

4、出示图片:房屋、岩石、马路
问:他们会变化吗?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小结:一切物质都在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出示图片:纸、蜡烛、铁丝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物质,你能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吗?
让物质发生变化记录单
第()小组
刚才同学通过了自己的活动,使物质发生了变化,可见物质的许多变化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板书:人为因素有其他的因素也能使物质发生变化吗?比如说,山上岩石的缝隙、墙上的裂缝等等。

再板书:自然因素。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一些物质的变化,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五、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都是物质。

一切物质都在变化
物质变化的速度有快有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