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杜甫诗三首学案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5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4、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学习重点1、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1、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了解诗歌表现手法,准确把握诗人之情感。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秋兴八首(其一)》的学习;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咏怀古迹(其三)》的学习;第三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登高》的学习。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学习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学习难点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关于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一般每首8句。

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节拍一般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2、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于是买舟东下,准备返回故乡河南。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压在他的心头。

杜甫的这些诗作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秋兴八首》这组诗意境阔大深邃,悲壮苍凉。

它把诗人的故国之思、伤时之念、身世飘零之感和眼前萧瑟的秋景融为一体,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也充分显示了雄浑沉郁的风格。

《秋兴八首》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

正如前人所评:“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课文选的是第一首,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咏怀古迹》(共五首)也是一组结构严密的组诗,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课文选的是第三首,写昭君出塞的不幸遭遇。

作者曾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这首诗也是旅居夔州时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所闻之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2:第5课 杜甫诗三首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2: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

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

5.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杜甫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了解近体诗相关知识。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4.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2.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进文本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人们多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作为美女的代称。

同学们知道这几个词分别对应的是哪几个美女吗?(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2.近体诗相关知识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1)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律诗①每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句数固定。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讲究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押韵严格。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 5 课( 杜甫诗三首 ) 导教案3、古诗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的确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怎样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伙掌握,我们以唐朝为界来说。

唐朝平时的诗基本上古体诗,这包含《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朝及唐朝此后,诗人们也写了很多古体诗,比方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朝及唐朝此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基本上古体诗。

也的确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 “行”“吟”“引”“弄”“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舍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朝初年正式形成。

它包含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一定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相同,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相同。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无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律诗的、两联一定对偶学习过程一、知识积蓄⑴、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朔漠〔〕省识〔〕环珮〔〕暮砧〔〕⑵、解说下边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去紫台连朔漠〔〕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江间波浪兼天涌〔〕绘图省识春风面〔〕渚清沙白鸟飞回〔〕落魄新停浊酒杯〔〕寒衣到处催刀尺〔〕无边落木萧萧下〔〕⑶、课文朗读,重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联合说明理解诗的作者与内涵,一定走进作者心里。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二、鉴赏诗歌《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颔联描绘了怎么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2、首联“凋伤”中的那个“伤”字换成“凋谢”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原由3、颈联“丛菊两开改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么样的情怀?4、尾联“寒衣到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怎样突显“故园心”的?《登高》5、前两联描述了怎么样的自然情形?创造了怎么样的境界?6.颈联,尾联是怎样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像点?《咏怀遗迹》〔其三〕8、联合说明、感知诗歌思虑: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要旨的词语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10、《咏怀遗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么样的感情?中间两联重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1、《咏怀遗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恼恨,并没有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否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讲堂检测12.以下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学案--杜甫诗三首学案.doc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学案--杜甫诗三首学案.doc

《杜甫诗三首》学案(《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第一板块:忘情吟诵(1)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二、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CD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C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C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三、第三板块:品析妙点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

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句, 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

例:(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昼犹昏。

“割”字提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课前预习【教材助读】一、认识背景《咏怀遗迹》是作者于唐朝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遗迹,杜甫正是借这些遗迹先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遗迹,挨次是庚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遗迹抒发诗人的出身之感。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不过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互相抢夺地盘,造成社会混乱,民生凋零。

在这类局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

他的愁闷是多种要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磨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挚友李白、高适、严武的接踵辞世。

为了排解浓云同样不时压在心头的愁闷,他患病登台,但凄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加了新的悲痛。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研究【学始于疑】——我思虑,我收获1、学习《登高》:经过意象掌握作者的感情、赏析情形交融、气象雄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邃的苦痛与忧思。

2、学习《咏怀遗迹》(其三):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怀疑研究】一、《登高》5、前两联描绘了如何的自然情形?创造了如何的境界?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像点?二、《咏怀遗迹》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1、所描绘的先人、旧事是如何的。

(弄清史实)2、为何要描绘古人的这段旧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类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剖析技巧)【当堂检测】西施滩(崔道融)西施(罗隐)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五、《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的1. 理解作者,体会晚年诗人心境,深刻理解悲秋情结。

2. 简介律诗,掌握其特点。

3. 强化背诵默写。

4. 了解三首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设想:在强化朗读默写的基础上采用解说、讨论、比较等方法组织教学,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透过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

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

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诗风沉郁(以精练字句表现广阔内容,反映深刻社会现实,抒发深沉苍凉情感)顿挫(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歌音节铿锵,愤激难抑)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

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

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7岁学诗,15岁扬名。

24岁进士试未中。

漫游齐赵梁宋,与高适、李白打猎取乐,把酒论文,过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

存诗20余首,多五律、五古,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十载(746-755)。

到长安求官,奸臣当道,仕进无门,挨冻受饿,卖过药,直到44岁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存诗100余首,多五七言古体诗,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

流亡时期(756-759),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长安沦陷,北上武陵奔肃宗,被俘陷贼,后冒死逃出,到凤翔肃宗行宫,授左拾遗,不久因救房琬上书直言,几乎一死,贬为华州司功,永别长安。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初中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学案(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学案(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二)生平及写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教案一、教课目的:1.认识近体诗的有关知识和杜甫的出身经历;2.掌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感情的有机联系||,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形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觉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悟诗人感时伤世 ||,伤时感事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一)对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此诗始于唐朝 ||。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把产生于唐从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

每首诗不拘字数 ||,不求对仗 ||,不讲究平仄和押韵 ||,节奏也较自由 ||。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朝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 ||,地点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朝从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实 ||,故名||。

发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 ||。

八句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 ||,凡两句相当 ||,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一定切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往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究竟 ||。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一定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当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同样||,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近似的规则 ||,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二)平生及写作背景杜甫( 712— 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具体章节为第五课,内容包括《春望》、《月夜忆舍弟》和《登高》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三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3. 通过对三首诗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家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三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读。

4. 实践情景引入:以《春望》为例,让学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5. 例题讲解:针对《月夜忆舍弟》,设计题目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杜甫诗三首》2. 内容:《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杜甫在《春望》中是如何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

2. 答案: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是否能体会到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杜 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 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学习其诗歌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的运用、对仗的工整等。

2、难点(1)深入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悲愤、无奈、忧思等。

(2)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三、知识链接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四、诗歌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新人教版必修3湖南省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 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湖南省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 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理解《杜甫诗三首》中所蕴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

2.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着重理解杜甫诗中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3.背诵《杜甫诗三首》,并体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和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3个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猜一猜,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知识链接:1.了解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_,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________。

伟大的_____________诗人,人称“_________”;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________”。

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__________为主。

有《杜工部集》。

2.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

3.诗歌常识:(1)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2)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4.背景介绍:《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

《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日清检测:“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人们时常把李白和杜甫并称,一为诗仙,一为诗圣。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了解杜甫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内容】【素材积累】(1)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________,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被称为________。

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________的独特风格。

(2) 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近体诗又称________,是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通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
第5课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技能目标: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情感目标: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自学方法指导】
1、根据课下字词解释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梳理每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2、熟读成诵,在背诵的过程中体味诗歌的情感
3、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
4、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一、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
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二、背景介绍: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发展学生个性,追求教育品质!
高一语文
三、古诗常识:律诗的 、 两联必须对偶。

四、基础知识积累 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青冢( ) 朔漠( )省识( )环珮( )暮砧( )
品味诗歌 自我提升
鉴赏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3、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4.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弘,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咏怀古迹》(其三)
研习文本自我提升
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
研习文本自我提升
1、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其作用是什么?
2.本诗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颈联“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发展学生个性,追求教育品质!
高一语文
试比较初中学过的杜甫年轻时期的诗歌和本文在老年时期写作的诗歌在内容上的不同。

【当堂检测】
1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课后反思 本节困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