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浓浓语文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语文课堂本色
——浓浓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语文是处变时,镇定自若的神情;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
语文就是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做堂堂正正中国人。语文,它涵盖着人类社会一切的辉煌。
这,才是语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本着以学生为本,深入研究教材,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把这块蕴涵了中华悠久文化的瑰宝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使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一、通过识字教学感受中华民族文字的悠久文化,使语文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我通过向学生渗透一些字理知识,不但使学生了解中国汉字的一些文化,而且促进了识字教学。
汉字中有一些字属于象形字,如“山、石、田、土、井”,这些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轻而易举。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汉字中有一些会意字,如“彩”这个字,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古人认为三、六、九为大数,所以“彩”右边的三撇表示颜色多,而颜料又是从植物中提取而来的,所以“彩”的左边上边是爪字头,下边是木,意思是人们从植物中提取颜料。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明白了“彩”字的意思,记住了“彩”字的字形。使学生对会意字的构字方法又有所了解。汉字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如“蝉、蜘、蛛”这一组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组字的共同点都带有“虫子旁”,
接着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带有“虫子旁”的字,发现这些字都与虫有关,又引导学生发现字的右边跟字的发音有关,这样学生不但读准字音,而且还学会了这种利用形声字识字的方法。字理识字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轻松地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同时还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先的聪明才智。
除此以外,我还尊重学生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创新识字。学生能够利用儿歌识字,猜字谜识字、对比识字,而且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
二、通过阅读课中抓语言训练,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语文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
以《雷雨》一课为例谈语言文字训练。
1、字词方面的积累
在初读课文之后,检查字词的同时进行词汇积累。如通过学习“黑沉沉”一词,对ABB 式结构的词语进行积累;通过学习“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越下越大”,对学生进行越()越()词语的积累。
2、训练学生结合板书叙述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难点,所以老师要给学生一些提示的词语降低难度,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结合板书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由于《雷雨》这篇课文结构比较整齐,特点突出。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雷雨前(1——3):乌云压下来
大风树枝乱摆蜘蛛逃走
18、雷雨闪电雷声
雷雨中(4——6):倾盆大雨
雷雨后(7——8):空气清新彩虹
学生通过板书能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大体结构,并结合雷雨的一些突出特点,说出主要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长此以往的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训练,这样学生才能牢牢的掌握这一工具性,进而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促进全面发展。
三、语文课的各个环节尽显语文本色,洋溢浓浓语文味。
以《雷雨》一课为例。
(一)“语文味”体现在课题的导入中。本课的导入具有文卷气,不是直接出示雷雨图片,而是由苏轼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引入,随后再由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雷雨的样子。古诗引入拓展了文体,使学生感受到古人写雨的手法与风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印象中的雷雨,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声更容易感受文本中的语言。
(二)“语文味”体现在朗读的环节中。“读书”是本节语文课体现语文味的重要方法。如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所说的:“语文课讲得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作过多的讲解,而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入情入理。本节课的整体课堂教学设计,采取以“读”为主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领学生以词带文,感受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色。
在课中体现阅读教学观:
1、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在阅读教学体现体验性阅读教学观,通过读来想象情境,通过读融入情境,通过读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课标》也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采取的策略是:
(1)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体验朗读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让孩子自己体味,“雨下得大吗?”“能不能再下得大点?”不过这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刚下雨的时候一定大吗?也许这时只有斜斜的雨丝,只落了几个小雨点呢?那么这种情况怎么读,我认为都可以丰富孩子的体验,丰富孩子的想像,并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重视孩子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即使这时候孩子没有产生多重想像,但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这种求异思维的意识。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丰富体验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让学生闭目想象当时雨大的程度,结合自己亲身经验,体会雨大得什么都看不清了。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
2、体现创造性阅读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