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悖论论述人民币汇率改革
“三元悖论”视角下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效应分析
![“三元悖论”视角下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866fe5910ef12d2af9e725.png)
3 7
济稳 定 ;另 一方 面也 会 改变 国 内贸易 品与 非 贸易 品相对 价格 ,改 变产 业 间资源 配置格 局 ,改变 生
产要素价格 ,最终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
一
、
“ 三元悖论” 视 角下人 民币汇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历程
“ 三 元悖论 ” 是 由 以克 鲁格 曼 为代表 的一 些 学者 在 M —F模 型 的基 础 上 提 出 ,认 为 在 开放 经 济条 件 下汇率 稳定 性 、货 币政 策独 立性 以及 资本 自由流动 三个 政策 目标 不可兼 得 ,即一 国在宏观 经济 政 策制定 中只能 同时 选择 其 中两 个 。因此 一 国在 汇率 制 度 选 择 中也 将 “ 三元 悖 论 ” 作 为基
础理论而广泛应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从 1 9 9 4年确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有管理 的浮动汇率制度 以来至今 已有 2 O多年 ,根据汇率制度变动的特点可将人 民币汇率机制市场化改 革过程分为两个 阶段 ,即外部经济环境动荡冲击下的危机汇率机制阶段和汇率机制市场化改革阶
段。
1 . 危 机 汇率 机制 阶段
值 ,为了维持汇率稳定 ,央行需要在外汇市场卖出外币买人本币操作 ,进而冲销原有的货币扩张
政策 ,导 致货 币政 策无 效 。 因此 ,我 国政 府 一方 面对 资本跨 境 流动进 行更 为严 格管 制来 抑制 人 民
币贬值 ,另一方面采取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来抑制经济衰退 ( 如2 0 0 8年政府投入 4 万亿基础设施 建设以拉动内需) 。这表明在危机汇率机制阶段 ,我 国实施的是事实上的固定 汇率机制,为提高
三元悖论与我国的货币政策
![三元悖论与我国的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2a1091136c175f0e7cd1379a.png)
一、 资本自由流动、 货币政策的自主有效 性、 汇率稳定的内在矛盾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 “ 保持货币币 值 稳 定 ,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 实现这一目标, 需以货币供 给量为中介目标, 利率为主要的操作目标。 首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量 ( &’() ( 其中, !"#$%#$ !" 为货币供给总量, $ 为货 币乘数, %为 基 础 货 币 , &为 国 内 经 济 发 展 所 决 定 的 基础货币量, (为 国 际 储 备 变 动 所 决 定 的 基 础 货 币 量) , 在货币乘数稳定不变的条件下, 货币 供 给 量 的 增减变化主要取决于 & 和 ( 。国际储备的增减变化, 缘于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买入与卖出,中央银 行何时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或卖出外汇?以多大 规模买入或卖出? 在浮动汇率条件下, 取决于国内经 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货币供给需求的增减情况, 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取决于外汇市场上汇率预期变 化的情况。也就是说, 在浮动汇率条件下, 中央银行 买卖外汇成为调控本国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工具之 一, 在固定汇率条件下, 成为维持汇率稳定的必要手
!"
广西金融研究
!""#$!
银行 实务
! 支出业务处理流程
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 对应不同类型的支出, 分 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财政直接支付。 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 通过国 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 ( 商品和劳务供应者) 或用款单位账户。 财政授权支付。 预算单位根据财政授权, 自行开 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 款人账户。实行财政授权支付的支出包括未实行财 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
浅谈三元悖论下中国资本流动和汇率制度
![浅谈三元悖论下中国资本流动和汇率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740f2b7b9d528ea81c7793b.png)
浅谈三元悖论下中国资本流动和汇率制度摘要:本文对三元悖论的提出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并讨论了三元悖论中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稳定的汇率制度这三个经济目标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三元悖论对我国政策组合的选择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必须在资本流动和汇率稳定之间有所取舍、找到平衡。
关键词:三元悖论;汇率制度;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一、开放经济下的三元悖论三元悖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
该理论认为对一国而言,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这三大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只能取其二。
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助于达到低通胀且稳定的经济增长;稳定甚至固定的汇率制度降低了汇率风险,有助于价格稳定,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资本自由流动则能分散本国的金融风险。
因此,这三个目标对政府而言都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
三元悖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的二元冲突。
米德在其著作《国际收支》一书中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必须运用政策搭配才能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政府选择固定汇率制度时无法运用汇率政策,仅依靠支出改变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导致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发生冲突。
米德认为如果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就必须实施资本管制,特别是对短期资本自由流动的控制。
米德的二元冲突指出了在支出改变政策有效的前提下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冲突。
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弗莱明提出了著名的M-F模型,论述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和汇率是否固定对一国货币政策的使用产生的影响。
当一国资本完全流动并实行固定汇率制时,若央行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下调利率,利率下降至低于他国会导致资本外流,本国的货币供应量故而减少,容易造成国际收支逆差。
此时央行必须抛售外汇资产并购买本国货币直至货币供应量回到最初水平。
可见在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的前提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无法实现。
基于_三元悖论_的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思考
![基于_三元悖论_的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fcefb1ffc4ffe473368aba0.png)
时本币有升值的压力。为了维持固定汇 年至 2006 年,这一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
率制度,一国政府要抛出本币,收回外 转为紧缩性政策。2006 年至今,这期间我
币,货币供给增加直到利率恢复到世界 国的货币政策逐步转向稳健和宽松。
水平,从而货币政策无效。
2. 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的
(三)(1,1,0)组合,此时政府希望采 历史考察。加入 WTO 后,随着我国资本
理论与实践
基于“三元悖论”的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思考
熊 剑 王贵美 曾 根
摘 要:三元悖论揭示了稳定汇率、开放的资本基础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三元悖论日益受到 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在金融经济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也越发重要。本文证实了三元悖论中各变量关系,分析当前我国货 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和缺陷,并提出关于汇率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钱荣堃,陈平,马君潞 《国际金融》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11
【2】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 国家统计局网站 【4】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5】 张礼卿 人民币汇率制度现状改革方向 和近期选择 [J] 国际金融研究 2004 10 【6】 江承金,赵亮 从“三元悖论”看中国汇率 制度的理性选择 [J] 商业经济 2004 01 【7】 王光伟 货币 利率与汇率经济学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8】 保 罗 , 克 鲁 格 曼 萧 条 经 济 学 的 回 归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9】 刘剑,乔桂明 现代国 际金融学 [M]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10】 易纲 汇率制度的选择 [J] 金融研究 2000 年第 9 期 【11】 易纲研究 2001 年第 8 期 【12】 侯杰,雷日赣 “三元悖论”理论研究评 述 [J] 湖北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5 期 【13】 朱耀春 各国汇率制度比较研究及对中国 汇率改革的启示 [J] 经济体制改革 2003 年第 5 期。
三元悖论-人民币国际化与货币政策目标
![三元悖论-人民币国际化与货币政策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3d2c80b71a37f111f1855b4b.png)
从“三元悖论”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浅层联想国际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论断,即“三元悖论”原则,该原则由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提出,克鲁格曼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政策有三个基本目标,即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与资本自由流动,而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
他用一个三角形来表示其中的关系。
三角形的三个角表示金融政策的三个基本目标。
而每一条边则代表了一组货币政策目标,位于其对面的政策目标无法实现,这就是“三元悖论”。
例如,位于右侧的边,表示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独立性与资本自由流动,但必须放弃汇率稳定,也就是实行汇率浮动制。
底边表示政策目标是汇率稳定与资本自由流动,但必须放弃国内对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是欧元区各成员国现在的情况,对于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的香港也是如此。
就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来说,比较接近左边的边,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汇率的稳定性(即固定汇率制,虽然我国的汇率制度号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国际上对我国界定为固定汇率制),而放弃资本自由流动,即实行外汇管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坚守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按照三元悖论理论,冲突难以避免,事实上也却是有种种迹象显现。
所以,如何协调好三者的动态关系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我们暂不去评价当前对三元悖论是否真实存在的评论,我们只是按照其理论,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
)众所周知,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及其随后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欧美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后果至今仍难以估量。
而中国能够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固然与经济实力等其他相关因素有关,然而明显的一个原因,也是较为讽刺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金融体系较为落后,国际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因而能够幸免于难。
如果一旦实行了资本自由流动,那么大量投机资本的进进出出,将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再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
从_三元悖论_看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从_三元悖论_看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https://img.taocdn.com/s3/m/43d0d9fff705cc1755270907.png)
由流动+固定汇率制+放弃货币政策的
独立性(货币政策无效)”。
模式二,即三角形的右边: “货币政
策的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放弃固定
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模式三,即三角形的左边: “固定汇
率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放弃资本自
由流动(实行资本管制)”。 模式三与我国 2005 年 7 月 流动,可以免除 国际资本市场对国内利率水平的影响, 并排除货币投机冲击的可能性。这样,当 局便可以在实现固定汇率目标的同时, 灵活的运用货币政策解决宏观稳定问 题。但是实行资本管制是存在巨大的机 会成本的,这会将生产经营性资本流动 和货币投机性资本流动一同管死,不利 于 该 国 失 去 全 面 参 与 国 际 经 济 活 动 ,阻 碍该国的国际化进程,从而导致经济结 构的扭曲和经济效率的下降,并最终使 该国在国际竞争中失去竞争力。
图 1 我国 PMI 与工业增加值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作为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变化能 很好地对未来的经济走势进行预测。PMI 的经济容衰界限是 50% 。当 PMI 高于 50% 时,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信号。当指数 低于 50% ,尤其是非常接近 40% 时,则经济萧条的可能性将增 大。因此,从我国 PMI 的变化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做出一 个合理的判断。 由图 1 可以看出,从 2008 年 7 月开始,我国的 PMI 开始 在低于 50% 的经济容衰界限上徘徊。其中,去年的 11 月更是下 降至 38.8% 。PMI 连续低于容衰界限,清楚地反映了制造业企 业对我国经济下滑的预期。 虽然今年的一季度 PMI 重新踏上 50% 的界限,但是据国 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的统调数据显示,一季度发电量同比下滑 2.25% 。由于得不到用电量等先行指标的支撑,PMI 的短期反弹 可能是企业去库存化的原因,我国经济的全面回暖仍然存在不 确定性。 (二)货币政策困境分析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汇率制度选择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汇率制度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caab666d1ed9ad51f01df2ac.png)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汇率制度选择[摘要]“三元悖论”作为经典的金融理论之一,反映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定性、资本自由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的矛盾。
在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是货币政策得到独立性的必由之路。
本文基于“三元悖论”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汇率制度情况及金融整体发展状况,并且对未来我国汇率制度的调整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三元悖论汇率制度政策选择困难建议[正文]一.“三元悖论”理论(一)理论简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深入探讨了固定汇率或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以此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论”,他认为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构成了三极,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好的兼顾到三方目标[1](图1)。
(图1)如图1所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代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条边分别代表三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即三个顶点)的对立面,依据该理论,一国只能实现三角形中其中一条边上的三个目标:如一国若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和资本自由流动,则必然要放弃汇率的稳定;同理,当一国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稳定目标,必然要实行资本管制。
“三元悖论”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各国的汇率制度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该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最突出的缺陷在于角点解假设过于严格。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该理论只给人们展示了三个宏观经济目标完全实现的情况,如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完全固定或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却没有告诉人们如果各个政策目标实现不完全会是怎样的情况;其二,该理论假定“三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完全的且无溢出效应,忽略了其它因素对“三元”的作用,如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资本自由流动。
(二)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及现实政策含义早在1930年,凯恩斯就指出,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会限制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2]。
而米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二元冲突”揭示了在货币政策有效前提下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的冲突。
三元悖论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困境
![三元悖论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12b2257b1711cc7931b716a3.png)
证券时报/2007年/9月/15日/第B02版主题调查“三元悖论”和货币政策失效江南金融研究所张志标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一克鲁格曼“三难困境”理论指出: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者中,一国政府只能选择其二,必须放弃其中之一,否则政策之间就会发生冲突。
目前央行所面临的政策困境,是这一理论最直接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选择的都是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种目标,并对资本实行严格的管制。
人民币的缓慢升值,打破了我国原有的政策平衡,损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难困境”困扰央行。
当前,CPI-PPI的联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选择投资策略的主线:CPI的上涨,必将引起上游资源价格的联动,物价上涨引起价值重估,资源成为了资金最好的避风港。
我们认为资源类行业,如有色、煤炭、钢铁板块,将会成今后一段时期资金追逐的热点;而一些具有价值洼地优势和资产注入概念的股票也可重点关注。
2007年以来,CPI指数屡创新高,8月最新出炉的增长幅度达6.5%,创10年来新高,这在3个月前是不敢想象的。
由于本次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以猪肉、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引起,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影响较大,因此,“中国是否会进入全面通胀阶段”,也成为老百姓近段时间最为关心的话题。
分析CPI走高的成因,猪价上涨只是导火索,大量外汇占款引起的流动性过剩才是根本因素。
为治理流动性泛滥,央行频频出手,4次加息、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1200亿定向央票、背后还藏有财政部万亿特别国债的利器。
央行虽不断推出各路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通胀形势却愈演越烈:在CPI连创新高的同时,8月份PHI上涨2.6%,较7月份增长0.2个百分点,CPI-PPI 联动效果隐现;股市依然火爆,目前已突破5300点高位;外汇储备、M1继续攀升。
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央行的调控措施收效不大。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货币政策无效?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克鲁格曼的“三难困境”理论: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者中,一国政府只能选择其二,必须放弃其中之一,否则政策之间就会发生冲突。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三元悖论”下大国开放经济体的政策选择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三元悖论”下大国开放经济体的政策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9f77e129eefdc8d376ee326b.png)
财经智库FINANCIAL MINDS 058冯 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三元悖论”下大国开放经济体的政策选择冯 明*内容提要 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讨论不应脱离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这一主线索,而后者又应放在“大国开放经济体”宏观政策选择的大框架下统筹设计和推进。
作为一个大国开放经济体,中国在“三元悖论”下的政策选择应当确立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优先的大原则,汇率和资本项目管理都应配合这一首要目标。
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形成机制会造成人民币汇率缺乏灵活性,违背了上述原则。
特别是在当前主要国家经济周期不同步、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单一钉住美元使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被动跟随美元指数变动,无法反映国内外经济基本面的相对变化,会产生扭曲,造成资源错配和福利损失。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应当朝着市场化和更加灵活的方向推进。
关 键 词 “三元悖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大国开放经济体一、引言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加大,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
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CFETS 人民币汇率指数”,中国人民银行(PBOC )表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今后将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保持一篮子汇率基本稳定。
紧接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一步贬值,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较大的震荡。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努力通过外汇市场干预和加强沟通等手段引导市场预期,但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并未减退,市场对央行的意图或能力尚存在疑虑。
* 冯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路28号中冶大厦12层 100028 电子邮箱:fengfreeman@ 。
作者感谢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 )程浩博士的讨论及建议。
第1卷第2期2016年3月号,58-76页冯 明与此同时,资本外流也成为宏观经济管理者不得不密切关注的棘手问题。
面对人民币贬值的趋势,企业部门开始加快偿还美元负债、减少美元信贷,不少居民也在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发酵下换汇持有美元资产。
从“三元悖论”谈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从“三元悖论”谈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9ee8407648d7c1c708a14598.png)
从“三元悖论”谈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开放经济的研究中发现,在资本的完全流动条件下,一国的汇率稳定与其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将出现明显的冲突。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论”认为,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是三个不可调和的目标,各国只能实现这三个目标中的两个。
如果把“三元悖论”用到我国,那么“三元悖论”告诉我们:如果把我国中央银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视为我国的内部均衡目标、把我国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视为外部均衡目标,一旦我国国际资金流动不稳定情况发生,我国将难以实现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
然而,这个经典的“三元悖论”并不能保证:在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完全开放后国际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以及在浮动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情况下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自主一定能够实现。
本文下面将分别用Mendel-Fleming-Dormbusch模型和存在货币替代的情况来具体说明。
并得出结论: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不能以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自主作为主要依据,在浮动汇率制下,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样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因此,不能用它来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一、Mendel-Fleming-Dornbusch模型模型假定:1、在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完全自由流动;2、我国人民币当前的汇率水平可变,人民币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制;3、我国公众具有理性的预期;4、国内外生产部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滞后,即国内外产品价格变化缓慢;我国货币市场对价格的变动反应迅速,即我国资本市场对利率变化的反应较为迅速。
模型表达式:y=h×(s+p+p*)+j×y-f×i+g(1)m=k×y-l×i(2)h×(s+p+p*)-r×y+n×(i-i*)=0(3)其中:y代表国民收入;h代表经常项目差额对我国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反应敏感程度;s代表当前汇率(用直接标价法表示);p代表我国商品价格,p*代表国外商品价格(s、p、p*均为对数形式,s+p+p*表示单位国外商品所换取的本国商品数量,即真实汇率的对数式);j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进出倾向之差;f代表利率对投资的反应敏感系数;g代表政府支出;m代表我国国内的货币需求量;k代表货币需求量对收入的反应敏感系数;l代表货币需求量对利率的反应敏感系数;r代表我国边际进出口倾向,并假设为正,这在marshell-lerner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可以成立。
“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三元
![“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三元](https://img.taocdn.com/s3/m/729db6cf89eb172ded63b7c5.png)
“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元悖论”理论发展的简要阐述,总结了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汇率制度安排的政策选择空间,并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以汇率目标区制为代表的中间汇率制安排为我国的选择方向。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安排当今,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很少有哪个国家不是处于开放经济之中。
各国或积极的参与而融入全球化,或被动的为全球化所溶。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经济都面临着内外两种均衡的严峻考验。
内部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低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三大目标;外部则要寻求国际收支的平衡。
因此资本的自由流动性、汇率制度的稳定性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一国政府追求的三个难以居首的目标,也就是学术界所称的“三元悖论”。
本文立足我国经济现状,试图阐明“三元悖论”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性,并提出相应的汇率政策选择。
一、理论阐述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于1951年在其著作《国际收支》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
米德认为,开放的宏观经济的运行,有时会使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要解决这个矛盾,同时实现两个均衡,就要采用两种独立的政策进行适当的搭配。
米德发表这个论断时,各国仍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
其隐含的一个推论是,货币政策有效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是不能共存的(2006,侯杰、雷日赣)。
可以将这个“二元冲突”看成是三元冲突的理论前身。
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蒙代尔和J •马库斯•弗莱明创立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对汇率、利率、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他综合了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米德的政策搭配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问题。
其所得出的结论是: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即改变实际产出水平上是极其有力的;而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则显得无能为力。
新时期_三元悖论_与我国汇率制度再选择
![新时期_三元悖论_与我国汇率制度再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7a2b2e6925c52cc58bd6be52.png)
新时期“三元悖论”与我国汇率制度再选择○ 成学真 陈小林[摘要]“三元悖论”,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及汇率稳定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该原则为一国汇率制度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已成必然趋势,同时由于货币政策受到货币替代和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的影响,其独立性逐渐减弱。
因此,昔时的“三难困境”如今应不复存在,在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本身不独立的前提下,一国实施何种汇率制度取决于对本国经济状况的权衡。
对于中国而言,汇率制度的选择不应局限于“三元悖论”原则,应跳出该理论的约束,从现在开始,密切关注本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为将来实施何种汇率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三元悖论;资本管制;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制度[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09)—02—0116(05)[作者]成学真,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陈小林,硕士研究生,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深入探讨了固定汇率或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以此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论”,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以及汇率稳定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1]该理论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认同,并迅速成为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理论依据。
但是克鲁格曼“三元悖论”原则是有严格的假设条件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金融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代社会,“三元悖论”发展趋势如何,其“三元目标”是否发生了变化,能否继续成为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依据,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应极具意义,也是本文的根本目的。
一、理论研究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克鲁格曼在《亚洲发生了什么》一文中明确提出“三元悖论”原则。
其后他又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这一原则,形成较为完善的“三元悖论”理论。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浅析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0bf8c95022aaea998f0fd5.png)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浅析【摘要】: 2005年,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施了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文章从”三元悖论”角度出发,对本次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汇率改革; 悖论自2005年起,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施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参考一篮子货币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更富弹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一、三元悖论1999 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M -F 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论”,也称为“三元冲突”理论,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即一国不能既采取固定汇率制(以使经济活动不至于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又开放资本市场(以吸引国际资本),同时还能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应付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等国内经济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同时实现以上三个目标,它们最多可以达到其中两个目标。
(1) 若实行固定汇率制,并完全开放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将趋于无效;(2)若在固定汇率制下追求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必须对资本严格管制;⑶若追求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考察国际汇率制演变史,发现不同时期的汇率制都受到“三元悖论”的约束。
在金本位制下为(1) ,但各国丧失了货币政策自主性;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为(2) ,但各国须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在目前的牙买加体系下多数发达国家为(3) ,但均实行浮动汇率制。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https://img.taocdn.com/s3/m/8d0b55c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15.png)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是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着三个矛盾的主张,这三个主张是:货币主权、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无法同时实现。
这个悖论表明,在国际经济中,政策制定者面临着一种无法解决的权衡问题。
首先,货币主权强调的是国家有权自主决定货币政策。
国家可以根据国内经济状况来调整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工具,以实现国内经济增长和稳定。
然而,如果国家同时希望实现固定汇率,即希望自己的货币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兑换比率,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持这一汇率。
这些措施包括频繁的外汇干预和资本管制等手段,这些手段抑制了资本的自由流动。
其次,固定汇率则是指国家的货币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保持稳定的兑换比率。
固定汇率通常可以使国际贸易更加稳定,因为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汇率波动,并更好地规划他们的进出口业务。
然而,要实现固定汇率,政府需要频繁地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货币兑换比率的稳定。
这种外汇干预可能导致金融市场不稳定,并且需要大量外汇储备来支持。
最后,资本自由流动则是指资本可以自由地在国际间流动,包括货币、股票和债券等。
资本的自由流动通常可以增加经济效率,并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然而,当资本自由流动时,资金可能会快速流入或流出某一个国家,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这种资本流动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和货币崩溃等风险。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表明,货币主权、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在国际经济中很难同时实现。
政策制定者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权衡和选择。
例如,一个国家可能通过采取资本管制的方式来维持固定汇率,但这将抑制资本的自由流动。
另一个国家可能选择让货币自由浮动,从而保持资本的流动性,但这可能导致汇率的不稳定。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权衡不同的目标,并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经济政策。
总之,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揭示了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的权衡问题。
货币主权、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的实现存在矛盾和冲突。
_三元悖论_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浅析
![_三元悖论_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105222aaea998fcc220ec9.png)
中国经济金融观察
“三元悖论”与人民币汇率 制度改革浅析
从表 2 可以看出, 我国的净误差与遗漏账户 余额在 2001 年以前都保持负值, 表明存在隐性 资本的流出。据估计, 1989 ̄1997 年我国资本外 逃累计余额在 634.4 亿 ̄1915.3 亿美元之间。而 在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由于存在人民币 贬值的预期, 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进一步扩大, 其数额在 1997 年和 1998 年分别为 364.74 亿美 元和 386.37 亿美元。到 2002 年净误差与遗漏账 户余额成为正值, 并逐年递增, 并在 2004 年已 达到了 270.45 亿美元。但到 2005 年开始却又回 到了负值, 高达 167.7 亿美元。
刘敏李颖
内容提要: “三元悖论”作为经典的金融理论之一, 反映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定
性、资本自由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的矛盾, 为我国 2005 年 7 月 21 日开
始实行的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提供
了理论依据。
通过对我国经济中的 “三元”即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独立性以及汇率制度进行 分
- 155.47
2826.2
- 5.50
1997
- 219.64
3191.2
- 6.88
1998
- 165.76
3239.3
- 5.12
1999
- 148.04
由“三元悖论”探讨我国的外汇占款
![由“三元悖论”探讨我国的外汇占款](https://img.taocdn.com/s3/m/ae3eee908e9951e79a892731.png)
由“三元悖论〞探讨我国的外汇占款摘要:“三元悖论〞理论揭示了开放条件下经济体系内部制度选择之间的矛盾,即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性、资本自由流动性三者的不可兼得。
这说明宏观调控当局面临多重相互交织、相互矛盾的目标时必须有所取舍,这种取舍需要针对本国的现实状况。
以三元悖论理论为根底,结合当前中国货币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宏观调控方如何通过使用和调整外汇占款这一环节与对策,来实现对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改革和优化。
关键词:三元悖论;外汇占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的“三元悖论〞理论说明:一个国家在经济金融开放中在固定汇率制下,如果选择资本的自由流动,那么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这一政策虽然能很好地保持汇率的稳定,但是货币当局失去了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国内总需求以及取得宏观经济稳定的能力。
并且容易受到汇率投机的冲击进而引发货币危机。
如果选择资本的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须放弃汇率的稳定。
我国1994年对汇率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事实上还是在努力维持汇率的稳定;同时,我国一直强调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和货币政策的调整。
可以说,在理论上我国选择了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
对资本流动严格控制。
这样可以防止国际资本市场对国内利率的影响,降低汇率风险。
但在现实中我国的结售汇制度使资本流动呈现单向自由化,即人民银行的外汇储藏增长是以人民币等值投放为代价的。
随着我国经济开展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本钱越来越大,外汇储藏增长成为本币投放的主要闸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已经严重削弱。
也就是说,我国当前事实上被迫实行了汇率稳定和资本单向自由流动(流人)的政策组合。
这一组合造成了根底货币通过外汇占款大量被动投放。
在开放型经济中,外汇市场运行与整个经济运行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一方面,外汇市场的波动能够影响到经济运行状况和趋势;另一方面,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汇市场的波动趋势。
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制度稳定性三元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三元悖论理论
![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制度稳定性三元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三元悖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3cbb22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63.png)
第20卷第2期2021年4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J 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0No.2Apr.2021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制度稳定性三元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三元悖论理论王大卫,叶蜀君(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1)摘要:三元悖论论述的是各国央行必须在货币政策独立性、自由的资本流动和稳定的汇率这三个元中做出取舍,为央行的政策组合选择提供理论约束。
但是,该理论并没有对三个元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做出明确论述。
根据对三个元的理论拆解和历史沿革分析发现,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这三元分别存在着独立发展逻辑、历史发展路径和未来发展趋势,资本自由流动是三个元中主动变化的主元。
1970年到2016年全球183个国家金融开放度指数和2008年到2019年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等实证检验论证了这一研究结论。
因此,央行选择政策组合时,应明确资本自由流动这一主元,逐步推进资本自由流动,放宽金融管制,同时根据实际国情选择适合该国的货币和汇率的政策组合。
小型经济体可选择放弃部分货币独立性以保持该国汇率的稳定,大型经济体可选择放宽部分汇率波动区间,保留部分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关键词:三元悖论;二元悖论;资本自由流动;央行政策组合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06(2021)02-0050-09一、引言与文献三元悖论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理论(Mundell,1963;Krugman,1998)[12],该理论反映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
三元悖论也为资本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提供了一个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分析框架。
三元悖论理论论述的是各国央行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自由的资本流动和稳定的汇率这三个元,最多只能同时选择其中两个,所以该理论也被称为“不可能三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三元悖论论述人民币的汇率改革
马吉元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的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3年。
这一阶段内,国家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两次重大的调整,第一次是1979年至1984年,开始实施人民币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的并存;第二阶段是1994年至2007年7月年底,此次改革决定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第三阶段是20057月至今年,此次改革提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纵观人民币的改革历史,可以发现,每次改革的内容和侧重都有所不同,这是由中国当时所处的国内社会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中国将继续推进人民币的汇率改革。
但是,要强调的是的是中国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只会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
我国今后汇率改革的原则主要坚持主动性、渐近性、可控性。
从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到这次汇率制度改革之间,人民币汇率虽然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
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出发,在资本趋于自由流动的过
程中,货币政策只有同浮动汇率相配合,才能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仅在短期内有效,从长期来看无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固定汇率制度的安排与我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
特别是在此轮经济过热中,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其中主要运用了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从几年前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但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和美元的持续走低等原因,使得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币值的低估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货币政策独立性降低
在开放经济中,存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的矛盾,即三元悖论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我国选择的是固定汇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
在一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善,抗金融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安排无疑是符合中国当时的经济实际。
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开放经济的大趋势下,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强,合法和违规的资本大量涌入,致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我国无法实现。
事实上,在此轮经济过热的治理过程中,我国政府虽然稳定了人民币汇率,但却是以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代价,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多的依赖于行政手段,而不是货币政策。
(二)外汇储备的激增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和主动性提出挑战
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源自于贸易顺差和热钱流动。
由于人民币币值被低估,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和国外热钱的蜂拥而至引起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激增。
外汇储备的激增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为了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不得不加大力度进行冲销操作来阻止货币供给的增加,但这又会造成信贷收缩,进而增大人民币利率上升的压力,反过来又迫使央行买入外汇储备,最终增加货币供给,导致央行试图改变货币供给的努力会大打折扣。
上半年,我国出现了宽货币、紧信贷的局面,在信贷收缩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
M2由国内信贷和外汇占款组成)仍然大幅增加,这说明央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受到了外汇储备的干扰,大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其有效性面临严峻挑战。
(三)利率工具的运用受到约束
在我国,由于固定汇率原因,利率政策手段的效果十分有限,再加之国际社会和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使得利率工具的运用受到约束:
(四)热钱流动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加剧,大量热钱通过各种合法及非法渠道涌入中国。
热钱的流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首先,热钱的流入增加了外汇储备,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削弱了适度从紧货
币政策的力度;其次,热钱具有高度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它的快速流入流出会对我国金融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因而加大了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的难度;最后,在我国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势必有大量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这将直接影响我国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效果。
二、汇率制度改革增强了货币政策有效性
此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改变了汇率过于固定的状况,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具灵活性,增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在三元悖论中,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使我国的汇率波动区间变宽,意味着我国在资本自由流动程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通过放弃汇率稳定的目标而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可以独立的行使自己的货币政策,通过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改变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因受多种因素牵制而被动行使货币政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