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一、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难点)【课前预习】1.一杯水若一分为二,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2.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情境导入】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什么呢?二、自主探究:【阅读】教材第49页至50页,图3-6、7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和等构成的。

【阅读】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千克,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以20滴水为一毫升计算,这个数字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如果拿一个水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象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所以,分子的和都很小。

【实验探究】1、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一现象:所以,分子总是在。

【思考】水能蒸发,受热后蒸发加快,这是为什么呢?2、[演示1] 将50mL 水与50mL 酒精混合的实验。

现象:所以,分子间是有的。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氨分子的扩散实验浓氨水酚酞溶液水空气[演示2]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再吸入等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现象:结论:3、1个水分子由1个和2个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构成。

所以,分子是由构成的。

【交流讨论】1.试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一般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的微观理解。

3.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实验完毕忘记盖上酒精灯的灯帽,结果下一次使用时很难点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1号卷一、研学目标1、通过对实验3-1及有关数据、苯分子硅原子图像、探究实验的分析,认识物质的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构成的,能归纳出分子、原子的特征。

2、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的运动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识记分子的概念。

二、研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会应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现象。

难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识记微观粒子的性质。

三、自主研学(阅读课本P48-49)1、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解释下列生活现象:(1)为什么湿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2)为什么糖块放到水里会“消失”:以上现象可证明物质是由看不见的、等微粒构成。

2、我们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说明花香分子会。

四、互动研学【任务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实验3-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实验现象;结论:物质是由。

【任务2】分子的基本特征1、分析以下数据:①一滴水中约含1.67ⅹ1021个水分子,② 1个水分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千克。

结论: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2、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运动着呢?1.向装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滴入5~6mL的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烧杯中溶液结论:。

(内容填在书本P49表中)2.将少量烧杯A中的溶液倒入试管中,再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试管中溶液结论。

(内容填在书本P49表中)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内容填在书本P49表中)(分组实验)结论:1、分子是不断地。

2、氨分子也能使酚酞,同时也说明氨水..的化学性质是。

(填..与氨.分子“相同”或“不相同”)分子是。

【任务3】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间隔?取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吸入部分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向里推进,气体会被,结论:证明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其实是分子的。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新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新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试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新课引入: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经过花园能闻到花香,经过厨房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打开酒瓶能闻到酒香这是为什么呢?湿衣服为什么晾在阳光下啊容易干?这些现象你能从分子的角度来分析吗?一、自学课本体验成功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2、分子的基本特征a、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b、分子在不断的,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加,运动速度;c、分子间有,受热时间隔,遇冷时间隔;物质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其中分子间间隔最大的是态,分子间间隔最小的是;d、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种分子性质;e、分子是由构成的。

有些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如O2、H2、N2、Cl2,大多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如CO2、NO2、SO2、P2O5;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变化的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变化的是。

(50页)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对学群学组内合作1、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具有的特点是。

2、“酒香不怕巷子深”、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品红在空气中的扩散说明分子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三、【课堂探究1】请按照课本49页活动与探究实验步骤进行小组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1)酚酞溶液、浓氨水是什么颜色?浓氨水什么气味? 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___ _,比酚酞更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3.2 分子和原子目标要求: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2、认识分子、原子的观点及性质3、经过实验,培育学生抽象思想能力,想象力和剖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习惯。

学习要点、难点:分子的性质是要点;难点是:分子的观点,分子与原子的差别与联系一、研究导航1、知识回首: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常温下减少了,做何解说?,假如受热会减少更快,为何?2自主学习,合作沟通:昨天洗的湿衣服今日干了,有同学说水蒸发了,我怎么看不见水蒸发?你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小资料:(1)1 滴水大概含有 15 万亿亿个小水分子, 1 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 经过以上资料,你对分子有何认识?(2)活动与研究实验 1向40ml蒸馏水加入5-6酚酞试液,搅拌察看颜色实验 2取少许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此中慢慢滴加深氨水,现象实验 3酚酞溶液(1)现象,结论(2)试管 C 的作用是什么?思想 1 升黄豆和 1 升小米混淆后等于2升吗?实验 2 10mm 水和 10mm 酒精混合后是否为 200mm?察看课本 P51 图 3-10,你知道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都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的吗?我会总结:经过以上学习,我知道分子的性质有:(1)(2)(3)(4)(5)(6)议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图)。

试剖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响、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状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仍是原子?(3)经过以上议论,你以为分子是,原子是,两者的区是,系是。

二、学致使用我会解:从分子的角度剖析并解以下:(1)混淆物与物有何不一样?(2)水蒸后,化学性没有,我国古代的人 ,从上学之日起 ,就日不 ,一般在几年内就能几千个字 ,熟几百篇文章 ,写出的文也是咬文嚼字 ,琅琅上口 ,成腹的文人。

什么在代化教课的今日 ,我念了十几年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 ,竟提起作文就疼 ,写不出像的文章呢 ?叔湘先生早在 1978 年就尖地提出 :“中小学文教课成效差 ,中学文生文水平低 ,⋯⋯十几年上数是 9160 ,文是 2749 ,恰巧是 30%,十年的 , 二千七百多 ,用来学本国文 ,倒是大部分不关 ,非咄咄怪事 ! ” 根究底 ,其主要原由就是腹中无物。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学习本文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学习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前预习】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构成水和氧气的最小微粒分别是什么?2、分子是保持物质( )性质的( )粒子。

3、原子是( )中的最小微粒。

4、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_________,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3)分子间有___________,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温度升高,间隔。

【课内探究】【一】自主探究:根据课前预习以及课本内容,解决以下问题:1、分子的概念思考感悟:水蒸发与过氧化氢分解有什么本质区别?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思考感悟:分子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2.分子的构成:如1个水分子由构成。

3.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与原子的关系(1)区别:化学变化时,可分,不可分。

(2)联系:是由构成的。

(3)相同点:①质量、体积都②都在不停地③微粒间都有④同种微粒性质,不同种微粒性质⑤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

5.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反应物的分子分解结合聚集生成物。

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如: )。

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许多聚集成金属汞。

【二】精讲点拨1.分子的存在:(1)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生产、生活实例来证明分子的客观存在?2.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科学事实: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 ) P48、49页活动与探究:实验1现象:。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doc2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doc2

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分子和原子>>导学案年级:初三学科:化学备课人:袁堂忠课型:新知探索课【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预习】自学课本,体验成功1、有些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如氧气;有些物质是由_____直接构成的,如汞。

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能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首先分解成_______然后这些______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3.2 分子和原子目标要求: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及性质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分子的性质是重点;难点是:分子的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一、探索导航1、知识回顾: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常温下减少了,做何解释?,如果受热会减少更快,为什么?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昨天洗的湿衣服今天干了,有同学说水蒸发了,我怎么看不见水蒸发?你知道水由什么构成吗?小资料:(1)1滴水大约含有15万亿亿个小水分子,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通过以上材料,你对分子有何认识?(2)活动与探究实验1 向40ml蒸馏水加入5-6酚酞试液,搅拌观察颜色实验2 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深氨水,现象实验3 酚酞溶液(1)现象,结论(2)试管C的作用是什么?思维1升黄豆和1升小米混合后等于2升吗?实验2 10mm水和10mm酒精混合后是否为200mm?观察课本P51图3-10,你知道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吗?我会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我知道分子的性质有:(1) (2)(3)(4)(5)(6)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图)。

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3)通过以上讨论,你认为分子是,原子是,二者的区别是,联系是。

二、学以致用我会解释: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1)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不同?(2)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分子和原子

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分子和原子

丹江口市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第三单元)课题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执笔张审核张授课人时间姓名班级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能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等粒子是客观存在的,记住分子的性质。

学习重点:认识分子的概念和特性。

学习难点:能利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自主空间情景导入:一、自主学习,感受新知(学习阅读教材,独立完成问题)(一)体验微观粒子的存在::反思1:夏天,如果你被蚊子叮咬后,会涂一些花露水,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反思2:过年时,来客冲糖水时,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反思3:滴一滴红墨水到一杯水中,静置一会儿,会看到什么现象?若用一杯热水作对比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

他们提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组成的设想,并用以解释这些现象。

:物质确实由构成。

(二)认识微观粒子::阅读课本第48-49页,探究分子的特点及性质:分子(原子)的特点及性质举证说明1、分子(原子)是的。

2、分子(原子)的和都很。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10-26Kg,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

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3、分子(原子)是不断运动的,其运动的速率与有关。

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红墨水滴在热水中,水杯中的水更快变红?4、分子(原子)间是有的。

且态物质的间隔最,固态物质的。

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会?物质可以被压缩,但态物质更易被压缩。

5、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种分子性质氧气能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二、互助合作,共同进步——同伴互助,交流分享: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课本第49面“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实验。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对所填写内容的答案核对和“生活反思”的微观解释。

三、展示引导学习——主动展示,张扬个性1、全班展示(重点是生活反思的微观解释)2、组间补充、质疑3、教师点拨四、评价提升学习:(随堂检测,小组评价)1、水结成冰是由于()A、水分子的运动停止了B、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C、水分子变小了D、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2、小明将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发现总体积小于200ml,这说明()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可分成原子C、分子间有间隔D、分子的质量、体积小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4、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九年级化学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物质是由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原子的特性。

2. 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原子的概念。

三、学法指导:(一)预习检测:让学生阅读课本P50—51内容,结合图3—6和图3—7,,完成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

2. 分子的定义: 。

原子的定义: 。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

(二)自主学习,分组讨论:1.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 ..。

2.分子是由构成的.。

3.原子必须先构成分子再构成物质吗?4.`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吗?四、基础检测:1.下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关于对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氧分子B.氧原子C.氧离子D.氧气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1)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2)空气中氧气、氮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4.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A.水结成冰B.水分蒸发C.水的电解D.水汽化5.用粒子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并能用分子原子解释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酒精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2、讲授新课:[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1)草叶上的一颗小露珠,就有1021个水分子。

假如有一个微小动物,每秒钟喝去10000个水分子,喝完这滴露珠,要用30亿年!(2)把1克酒精倒入容积100亿立方米的水库(三峡水库的库容积是300亿立方米)中,酒精分子均匀分布在水中以后,每1cm3的水中的酒精分子数仍然在100万个以上!(3)其实你很厉害,为什么呢?因为你一口就能将6000万亿个水分子喝下去。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三单元 物质组成的奥秘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责任编辑:曾建容 使用者:九年级【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难点)【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湿的衣服为什么经过晾晒会变干?2.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二、【自主探究】:(一)、学习任务1:物质的微粒性【观察】教师演示实验3-1《品红的水中扩散》现象: ,结论: 。

【科学证明 】: 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学生观察P49的图3-2和图3-3,加深理解:物质的微粒性(二)、学习任务2:分子的特点【阅读】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千克,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以20滴水为一毫升计算,这个数字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如果拿一个水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象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1)所以,分子的 和 都很小。

【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一现象:所以,(2)分子总是在 。

举例:【思考】水能蒸发,受热后蒸发加快,这是为什么呢?温度越高, 。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氨水酚酞溶液 水空气[演示1] 将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现象:,所以,分子间是有的。

[演示2]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再吸入等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现象:;结论:(3)。

【交流讨论】1.试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一般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的微观理解。

3.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实验完毕忘记盖上酒精灯的灯帽,结果下一次使用时很难点燃。

试用分子的观点对此进行解释。

《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及性质。

3、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学习重点1、分子、原子的概念。

2、分子、原子的性质。

三、学习难点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对微观粒子的想象和理解。

四、知识准备1、回顾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

2、思考:物质是如何构成的?五、学习过程(一)分子的存在1、实验探究(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整杯水变红。

(2)将 50mL 酒精和 50mL 水混合,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现象:总体积小于 100mL。

2、分析与讨论(1)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品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50mL 酒精和 50m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10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3、结论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²⁶kg,一滴水(以 20 滴水为1mL 计)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例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1)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2)物质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分子间间隔的改变。

例如: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降温结成冰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三)分子的概念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例如: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它们的分子不同。

(四)原子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精品导学案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精品导学案分子和原子

2011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精品导学案课题编写人授课人课型时间课题2 分子和原子吕书生新授一、自主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质具有可分性,进而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2.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徜徉书海探究发现模块(一)构成物质的粒子1、问题情境导学:(1)湿衣服晾干后水怎么会消失呢?(2)一勺白糖放入中搅拌后,为什么白糖没了水反而变甜?(3)教室内窗台上的茉莉花盛开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香气又是什么物质?2、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明: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原子等。

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

如: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等。

3、想一想议一议:列举你所知道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哪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哪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硅、铁、汞、等。

模块(二)分子的性质问题情境导学(一):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基本性质之一:分子的和非常小问题情境导学(二):(1)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2)湿衣服放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干,为什么?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目的: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实验仪器及用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试管、蒸馏水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向盛有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酚酞溶液变能使酚酞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变红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5mL浓氨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教案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课设计(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细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互相联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平时现象与课本理论相联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平时现象。

(2)充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剖析、概括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渐提升抽象思想的能力、想象力和剖析、推理能力。

(3)浸透物质的无穷可分的辩证唯心主义的看法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法剖析分子、原子关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其实不完整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可是,分子、原子终究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少正确的内部表象。

因为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切成立清晰的分子、原子看法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课内容的特色和学生的实质状况,主要采纳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协助教课相联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式教课。

教课策略剖析1、本课题初次指引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课时,要充足利用学生熟习的宏观现象,创建好教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研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行触摸,所以,一方面能够借助生动的比喻、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另一方面,在进行研究活动时,能够改变研究的步骤,让学生体验研究的乐趣,并在剖析现象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抽象思想能力。

要点与难点要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分子的基本特色。

难点:培育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想、察看,剖析、等研究能力。

教课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烧杯酚酞浓氨水等学生小烧杯水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形赏析图片1、遥知不是雪,为有幽香来。

2、酒香不怕小巷深(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何会变少?(学生察看图片思虑、议论。

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及分子原子的性质,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识图获取信息,运用想像类比分析,讨论,归纳推理等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探究的意思,初步树立微观意识。

【重点难点】分子原子性质,能运用微观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法指导】分组合作,注重实验,讨论。

导学过程方法导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自主检测: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构成水和氧气的最小微粒分别是什么?2、分子是保持物质( )性质的( )粒子。

3、原子是()中的最小微粒。

4、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_________,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3)分子间有___________,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温度升高,间隔。

我的疑惑:【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实验3—1说明了什么?2、教材是如何说明分子的体积小,质量小?3、p50实验探究,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填写下表和讨论。

烧杯A 烧杯B现象解释讨论(1)此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2)湿衣服为何在太阳下比阴凉出易干?(3)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气体易压缩又是为何呢?(4)气体的水和液体的水化学性质相同吗?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吗?【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事实是( )A、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B、1L 芝麻和1L绿豆混匀后体积小于2LC、走近花园,闻到花香D、2LH2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后体积小于2L2、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做饭时炊烟袅袅,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间隙阅读教材P48到P49完成,并找出自己的疑惑。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3,教材P52第二题【总结提炼,知识升华】一:本节课我们应该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分子的性质有:二: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新)第3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新)第3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精品导学案

课题 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4、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1、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学习用品】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和水【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教师导,学生学)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和等。

2、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

3、分子总是不断地,温度升高,运动速率。

4、分子间有,温度升高,间隔。

二、合作学习(一)分子的基本性质探究1、P48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看演示实验)现象:;结论:。

讨论:(1)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2)当整个烧杯中的水的颜色一致时,分子是否停止了运动?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分子有何特点?A、分子的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P49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做氨水的扩散实验小组讨论: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讨论:(1)步骤一中向20ml蒸馏水中加5-6滴酚酞溶液实验现象是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步骤二你又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小组总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该实验说明了:B、分子在不停地。

小组讨论: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 举例子?3、分子间有间隔的探究小组讨论:(1)1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100ml呢?(2)为什么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3)夏天自行车的气能打得太足吗?(4)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对吗?小结:C、分子间有。

小组讨论: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自主检测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二氧化锰B.高锰酸钾C.氧化镁D.液氧2、将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100ml,对此现象的解释最科学的是()A.分子之间有间隔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3、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C.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4、.水结成冰是( )A.分子变大了B.发生了化学变化C.分子间的距离变了D.物质种类变了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二氧化锰B.高锰酸钾C.氧化镁D.液氧6、A、B、C三只小烧杯内分别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下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B、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D.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易溶于水7、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总是在,分子间有一定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组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下列有关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是:(“”表示氢原子,“
H2+Cl2
质只能由分子、原子构成
如下图所示,在中盛有浓氨水,有关现象和解释正
中,氨气溶于水,氨水呈

10.用分子观点解释“干冰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不停地运动 B
.以下事实对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冰受热变为水,水
毫升水和
气体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酒香不怕巷.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一、学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运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认识物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二、课前预习:1、分子是保持物质( )性质的( )粒子。

2、构成水的微粒是( ),氧气是由氧( )构成的。

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 )。

三、知识归纳与总结
(一)分子
1.分子的存在:(1)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2)用生产、生活实例来证明分子的客观存在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
(2 ) P50页活动与探究:
实验1现象:。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
(3)分子间有间隔,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温度升高,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3.分子的概念
思考感悟:水蒸发与水通电分解有什么本质区别?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思考感悟:分子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
4.分子的构成:如1个水分子由构成。

(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1)区别:化学变化时,可分,不可分。

(2)联系:是由构成的。

(3)相同点:①质量、体积都②都在不停地
③微粒间都有④同种微粒性质,不同种微粒性质
⑤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

3.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反应物的分子分解结合聚集生成物。

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

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许多聚集成金属汞。

四、跟踪练习
1.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氧分子B.氧原子C.氧离子D.氧气
2.小明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能缩身,甚至能缩小到分子大小,他到水世界旅行一趟,并报告了见闻。

他的报告不正确的是()
A.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水分子之间有间隔C.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D.电解水就是把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开来
3.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A.大小不同B.能否直接构成宏观物质C.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D.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4.小李同学测得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后的体积小于100毫升,这个事实说明()A.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有空隙B.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质量很小
C.酒精和水发生了分解反应D.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都变成了原子
5.右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
关于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6.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速度加快B.分子间隔变小C.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D.一种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之间去
7.食物腐败;花得四溢;热胀冷缩,分别体现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
8.已知一个氨气(NH3)分子的质量小于一个氯化氢(HCI)分子的质量,
且分子运动速率和其质量成反比。

已知氨气和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又知氨
气和氯化氢相遇发生如下化学反应:氨气+氯化氢→氯化铵(白色固体)。

A中充满HCI气体,B中充满NH3气体。

当反应发生时会看到有大量白烟
生成。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白烟现象,应怎样操作?
白烟首先产生在瓶(填“A”或”B”),原因是什么。

这种白烟是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化合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铵晶体。

从这个实验你能获得的信息是(任写两点):,。

(2)若要在B瓶中产生喷泉现象,应怎样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