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计量地理学论文2-中国省际人口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

合集下载

《计量地理学》作业论文

《计量地理学》作业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作业课题:《主成份分析法在甘肃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姓名:贾斌学号:**********专业:地理科学班级:1202课程名称:计量地理学学期:2013至2014 学年第一学期主成份分析法在甘肃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贾斌(地理科学 1202 2012141234)摘要:本文采用客观赋值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一套包括4个方面26个指标的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对甘肃省14个中心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对相关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求出无量纲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及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贡献率。

在此基础上,确定作为初始因子的主成分变量,并计算出各主成分分值及综合分值。

最后根据综合分值对甘肃省14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做出了评价。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1. 引言甘肃地处我国的西北地区。

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甘肃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甘肃省的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贫困面大,甘肃省又是少数民族广泛聚居的地区。

甘肃各中心城市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实施,而且也关系到地区稳定与建立和谐社会等问题。

因此研究甘肃省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具有对于促进甘肃省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所谓“中心城市”是指所处区域内经济比较发达、功能相对完善,对区域外的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具有吸纳力,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及农村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辐射力的城市[i]。

中心城市以其地理位置、规模大小、辐射范围、影响程度及吸纳能力等的不同,区分为世界级中心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省级中心城市等等[ii]。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区域开发的重要依托,是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研究方案】标题:城市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发展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的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全市各行政区的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结合交通运输相关数据,构建相应的模型,旨在为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城市人口密度;公共交通网络;拓扑结构;数据分析1. 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和公共交通网络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人口密度直接影响城市交通需求,而公共交通网络的发展则为这一需求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研究城市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优化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索城市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观点和方法以供参考。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北京市各行政区的人口密度;(2)建立北京市公共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模型;(3)收集相关交通运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4)总结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3. 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

具体方案实施如下:(1)收集北京市各行政区的人口数据,并计算各行政区的人口密度;(2)建立北京市公共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模型,包括地铁线路、公交线路和交通枢纽;(3)收集相关交通运输数据,包括公共交通线路长度、站点分布、客流量等;(4)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5)根据分析结果,总结结论,并提出相关的观点和方法。

4. 数据采集与分析4.1 数据采集(1)人口数据:从北京市统计局、人民网站等官方渠道获取各行政区的人口数据;(2)交通运输数据: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地铁公司等渠道获取公共交通线路、站点和客流量等数据。

4.2 数据分析(1)人口密度分析:根据各行政区的人口数据,计算出每个行政区的人口密度,绘制人口密度分布图;(2)公共交通网络分析:根据收集的公共交通线路、站点和交通枢纽数据,建立公共交通网络拓扑结构,计算网络的节点度和中心性指标,并绘制网络拓扑图;(3)相关性分析:通过建立人口密度和公共交通网络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评价【摘要】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我国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发展缓慢且不平衡。

中部六省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并有良好的历史机遇,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省份之间差异明显,产业比重不合理。

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对中部崛起和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部六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崛起;主成分分析1研究背景及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上保持着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态势。

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增长一直较为缓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出现过东快、西部居中、中部最慢的格局。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的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上升一个高度,必须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相对落后和被忽视的中部地区。

只有中部发展了,才能为东部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同时确保西部能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现。

此外,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地区联动,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中部地区崛起必须打破省区间的利益局限,加强资源共享,跨区域合作,共同促进中部的崛起。

2006年,我国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

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

促进中部崛起是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连接西部发展的桥梁,是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必经之路。

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国内也已经有很多关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研究,因此关于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情况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经过了一个学期《计量地理学》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一些数据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等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计量地理学论文1

计量地理学论文1

基于集中化分析的云南省“一极集中”现象分析(地理科学13A,董一凡,134130004)摘要: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开启了举世无双的城镇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行政中心的省会首府往往创造或巩固了其所在行政区经济中心的地位,这一现象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明显。

本文是基于集中度指数研究云南省的人口集中进程,阐述本世纪初的10年,云南省城镇化进程宏观上的得失。

关键词:集中化指数,“一极集中”,云南省1.概念解析1.1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是使用累计频率曲线研究工业化的集中化程度的曲线。

与均匀分布累计频率直线相比,洛伦兹曲线是上凸的。

洛伦兹曲线上凸水平越高,就意味着数据越集中,研究对象的分布更集中。

洛伦兹曲线越接近均匀分布累计曲线,就以为数据越分散,研究对象的分布更均匀。

1.2集中化指数集中化指数是一个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的指数。

集中化指数越大,就说明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高,反之则集中化程度越低、数据分布越均衡。

通过计算集中化指数,可以定量化地比较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

只有数据个数相同、横坐标划分一致的情况下,才有可比性。

集中化指数的公式:I=(A-R)/(M-R)其中A——实际数据的累计百分比总和R——均匀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M——集中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1.3“一极集中”这一概念最早是阐述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要素从向“第一国土轴”集中,进一步变成向首都圈单独集中的现象。

一极集中往往建立在有“中央指向传统”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权威领导和国有企业发挥顶梁柱作用,我国的行政中心往往是区域内最大的城市,更容易形成省会的“一极集中”。

2.数据图像和分析2.1“五普”和“六普”1各地州常驻人口对比图一2000年和2010年云南省常住人口分布洛伦茨曲线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各地州2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累计百分比为1071.09%。

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各地州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累计百分比为1076.27%。

计量地理学论文.

计量地理学论文.

武陵源旅游业评价和发展的定量分析目录1 引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2.1研究思路 (1)2.2技术路线 (1)3 武陵区旅游评价和发展分析 (2)3.1武陵区旅游概况 (2)3.2武陵源旅游评价的数据理 (3)3.2.1数据来源 (3)3.2.2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4)3.2.3对数据进行处理 (4)3.2.4结果分析 (7)3.3武陵源旅游发展的分析 (8)3.3.1收集旅游的人数 (8)3.3.2算术级数的计算步骤 (8)3.2.3对数据进行处理 (9)3.2.4发展分析 (11)4 综合探讨和分析 (11)1 引言1.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文景观的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当代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来发展。

因此,我国要抓住这个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1.2研究目的虽然我国很多地区把旅游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对旅游业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不合理的开发和资源的浪费,甚至造成生态破坏的现象。

本文以张家界武陵源景区为对象,采取定量的方法对该景区进行了评价,以及对其发展所应解决的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为该景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1研究思路为了对探究武陵源旅游业评价与发展,本文以《旅游地理学》中楚义芳等专家对观赏性旅游地评价因子权重值和武陵源地区的得分,采取层次分析的方法(AHP决策法)对其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同时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其现阶段发展情况,分析其发展所存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对其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引言计量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理现象及其空间分布背后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

通过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和趋势,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本文将探讨计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且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计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计量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结合了地理学、统计学和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用于研究地理现象的数量性质和空间分布规律。

它使用数学和统计模型来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

计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 空间位置: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位置和空间分布。

- 数量特征:地理现象的数量性质,如面积、人口密度、温度等。

- 空间关联: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相互影响。

- 空间模式: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趋势。

计量地理学的方法计量地理学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

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包括: 1. 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地理数据,使用统计方法来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关联。

2. 空间插值:通过已知的数据点来推测未知位置的数据值,常用于生成地理现象的连续空间分布图。

3. 空间回归: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地理现象和其他变量之间的空间关系,以进一步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4. 空间聚类:通过聚类分析方法来识别空间上相近的地理现象,以便于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模式和趋势。

5. 空间可视化:使用地图和图表等可视化技术来展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以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地理信息。

计量地理学的应用计量地理学可以应用于各种地理现象的研究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1. 城市规划:计量地理学可以用于分析城市的人口分布、交通流动、土地利用等,以帮助规划部门做出科学决策。

2. 环境研究:计量地理学可以用于分析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地理现象,以帮助环保部门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

3. 经济地理学:计量地理学可以用于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和趋势,以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计量地理学论文

计量地理学论文

中国各省份居民生活水平的定量分析王彬燕(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长春 130024)摘要:本文选取2001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1个居民生活水平指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期望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识字率,人均GDP,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人均社会消费额,成年劳动力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然后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全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区域谱系图;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国省际居民生活水平的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居民生活水平;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中国1. 引言生活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所能享受到的平均程度。

现代生活水平不仅要反映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高低,而且还是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保障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生活水平问题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始终受到了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是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居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不管是在收入水平还是精费需求抑或受教育程度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现在各地区间人们的生活水平又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这其中包括各地区资源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和地方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充分了解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各地区间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找出各地区间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因子,针对相应地区提出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建议。

本研究选取了2001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1个生活水平指标,应用 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全国居民生活水平谱系图;最后结合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探讨了全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

计量地理论文计量地理 论文

计量地理论文计量地理 论文

计量技术论文力学计量论文技术进步对北京市农民收入影响的计量分析摘要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收入问题则又是当前农民问题最主要的体现,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作者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综合现有文献的研究,从若干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因素入手,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并做相应的政策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技术进步农民收入计量模型分析政策建议一、研究背景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

在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

经济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相对地缩小了农村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市场规模,造成了大量工农业产品的积压和生产能力的闲置,所以农民的收入总水平直接制约着农村乃至全国的市场规模;社会方面,农民们面对着丰富的市场供应却囊中羞涩,因而就有少数素质低劣、法律意识淡薄、好逸恶劳之徒不惜铤而走险,选择坑、蒙、拐、骗、盗窃、抢劫等不法渠道获取收入,这些人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共秩序,带来极大的治安隐患,影响着人们的安定生活。

政治方面,农民的收入状况直接决定了乡村基层政权的财政状况,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各级党政干部必须认识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查找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采取相关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北京市2008年共有农业从业人员63万人,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是目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民增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农业技术进步是众多因素中较重要的一个。

人口地理论文关于人口的地理论文

人口地理论文关于人口的地理论文

人口地理论文关于人口的地理论文2010. 6 GIS 技术遥感信息中国人口普查地理支撑技术研究刘德钦, 马维军, 程佳, 李黎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830) 摘要: 介绍了人口普查地理支撑工作, 论述了地理信息在人口普查工作中的作用, 针对目前人口普查地理信息应用的现状, 指出了其在数据收集、管理和应用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提出了 5 种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在全国人口普查试点工作中进行了检验,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 归纳了各种方案的适用性, 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参考。

关键词: 人口普查; 地理支撑; 普查区域; 网格; 地址匹配 doi:10. 3969/ j. issn. 1000- 3177. 2010. 06. 020 中图分类号: P2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3177( 2010) 112- 0101- 05 Geographic Support Technology of Population Census in China L IU De qin, M A Wei jun, CH EN G Jia( Chinese A cad emy of S ur v ey ing and M ap p ing, Beij ing 100830) Abstract: T he task o f geog raphic suppo rt of populatio n census is intr oduced and the effect o f g eog raphic spatial info rmation for po pulat ion census is discussed. In t he light of recent situation of g eog raphic spatial info rmatio n applicatio n to populatio n cen sus,its shor tages of data co llect ion, manag ement and application are indicated. T he fiv e solutions ar e put fo rw ard t o meet the new challenge o f po pulation census. T hese pr oposals ar e tested in the test pr oject for 6th N atio na l P opulatio n Census, and also co mpar ed, analyzed and ev aluated for t heir suitability fo r applicatio n in the population census. Key words: po pulat ion census; geo gr aphic suppor t; enumeratio n distr ict; g r id; address match 1 引言府行政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水平。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引言计量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分支领域,它借助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探讨计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案例,并分析计量地理学对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1. 计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计量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将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地理现象的研究。

计量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

在计量地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1.1 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是计量地理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描述了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相关性。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

1.2 空间插值空间插值是计量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用于根据已知的地理数据推断未知位置的数值。

通过空间插值,可以绘制出具有连续空间分布的地理现象。

1.3 空间回归分析空间回归分析是计量地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通过建立地理现象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揭示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2. 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计量地理学依靠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地理现象。

常用的计量地理学研究方法包括:2.1 空间统计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是计量地理学的基础方法,通过统计学的技术来揭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关性。

常用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有Moran’s I 指数、Geary’s C 指数等。

2.2 空间插值方法空间插值方法是计量地理学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用于根据已有的地理数据推测未知位置的数值。

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包括克里金插值、反距离加权插值等。

2.3 空间回归分析空间回归分析是计量地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通过建立地理现象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揭示地理现象的影响因素。

常用的空间回归分析方法包括地理加权回归、空间误差模型等。

3. 计量地理学的应用案例计量地理学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

以下是几个计量地理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3.1 城市规划计量地理学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体系研究论文

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体系研究论文

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体系研究论文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体系研究论文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是,引起流动的原因却因人而异,年轻人可能因为学业、就职而流动,中年人可能因为工作调动而迁居,少年、儿童和老人则大多是家属随迁。

对一个地区来说,流动人口的规模有多大,是以流出为主还是流入为主,同样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就业机会的多少、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劣都被看作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决定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地区间人口流动成为学术界关心的话题。

张善余(1992)、李树茁(1994)、王桂新(1993、1995、1997)和严善平(1998)都利用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研究,他们利用人口学或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地区间人口流动的总体面貌、结构变化和内在机制作了多方面的定量分析。

同时,还有很多学者通过样本调查,对人口、劳动力的地区间转移进行微观分析,加深了对人口、劳动力流动的全面理解(杜鹰、白南生,1998;白南生、宋洪远,2002)。

但是,在有关中国人口流动的先行研究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多数研究往往只利用了某一次的调查数据,没有很好地把握人口流动机制的动态变化;二是对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市场化、就业机会、信息传递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的不够。

本文利用最近几次人口普查数据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动态分析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对省际人口流动水平与经济发展、市场化、信息传递等因素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

一、省际人口流动的动向和特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内地流向沿海的人口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结构上的变化。

省际迁移人口越来越向主要的输出地和输入地集中,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倾向。

表1是根据最近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的结果。

其中,流出人口和流入人口是过去5年中发生省际迁移的全部人口,它包括户口随迁的迁移人口和户口不变的流动人口,但不包括调查期间内死亡的人口,也不包括曾经流动过的回归流动者,调查期间内的多次流动也只算一次;纯迁移人口为流出与流入之差,负数表示流入大于流出;人口迁移率为纯迁移人口与常住人口之比。

计量地理论文

计量地理论文

浙江省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2级地科一班2012013205 廖楚婷)摘要:首先选取2010年浙江省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7个指标(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浙江省个城市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谱系图;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省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分析浙江省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基于人工选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所存在的数据不易处理的缺陷,而且结果准确性高,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综合经济发展水平; 主成分分析; 系统聚类; 浙江省1、引言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综合性经济概念,它受到该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和利用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经济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经济发展为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该区域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

我们要提高某地方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更好更快地发展某个地方,就必须充分了解这个地方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

因此,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对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有着深厚的工业底子,制造也发达,对外贸易也是占据着领先地位。

但是浙江的个股区市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巨大的,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发展浙江省的经济,本文研究选取了2010年浙江省12个市的7个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应用 SPSS 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浙江省各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谱系图;最后结合各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探讨了浙江省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论文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论文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论文「内容提要」文章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等有关资料,分析了改革以来中国大规模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决定因素,及其与市场化改革之间的关系。

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中国大规模人口迁移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具有区别一般迁移理论的独特之处。

伴随经济增长的市场化改革程度和市场发育的不平衡性,是决定人口迁移基本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特别是清除阻碍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将起到引导和规范人口迁移、促进持续经济增长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人口迁移/户籍制度/市场化改革改革以来中国发生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是制度变迁和经济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围绕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形成的。

在资本稀缺的经济中,推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不可能依靠市场来引导资源配置,因而必须通过计划分配的机制把各种资源按照产业发展的优先序进行配置。

由此,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代表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既无必要,也不允许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自由流动,因此,随着20世纪50年代这种发展战略格局的确定,一系列相关制度安排把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按照地域、产业、所有制等分类人为地“画地为牢”,计划之外的生产要素流动成为不合法的现象。

其中把城乡人口和劳动力分隔开的户籍制度,以及与其配套的城市劳动就业制度、城市偏向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消费品供应的票证制度、排他性的城市福利体制等,阻碍了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在部门间、地域上和所有制之间的流动。

在这种制度下,不存在劳动力市场,农村居民没有政府的许可不可能向城市流动,劳动和人事部门通过计划来控制劳动力跨部门流动。

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使农户成为其边际劳动努力的剩余索取者,从而解决了人民公社制度下因平均分配原则而长期解决不了的激励问题(meng,2000)。

与此同时,政府开始对价格进行改革,诱导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率。

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被释放出来后,非农产业活动更高的报酬吸引劳动力转移(cook,1999),从而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的劳动力开始向农村非农产业、小城镇甚至大中城市流动。

案例——区域城市化水平化的定量分析

案例——区域城市化水平化的定量分析

案例——区域城市化水平化的定量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区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越来越明显。

为了实现区域城市化的均衡发展,我们需要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本文以国家为例,通过分析该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探索促进区域城市化水平化的有效措施。

一、数据收集与处理在定量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收集相关数据。

主要包括各地区的人口数量、城市占地面积、城市人口占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

通过数据收集,可以客观地了解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例如,计算各地区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层级(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等指标。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可以量化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可以得到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数据。

接下来,对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首先,可以绘制城市化水平的地理分布图。

通过地理分布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

例如,可以使用等级符号图来表示城市化率高低,通过颜色或符号的变化来表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其次,可以进行空间统计分析。

可以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索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

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城市化水平存在的集聚现象或离散现象,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最后,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以使用相关系数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相关关系,可以找到促进城市化水平化的关键因素。

三、促进区域城市化水平化的有效措施通过定量分析城市化水平差异,可以提出促进区域城市化水平化的有效措施。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较大,政府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力度,提升其城市化水平。

其次,推动城市化的跨区域协同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促进城市化水平的互补发展。

我国人口普查最新研究论文范文

我国人口普查最新研究论文范文

我国⼈⼝普查最新研究论⽂范⽂ 由于我国的⼈⼝众多,⼈⼝普查⼯作是极具困难的⼀项⼯作下⾯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我国⼈⼝普查论⽂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我国⼈⼝普查论⽂篇1:《⼈⼝普查档案现代化管理⼯作》 在国务院、地⽅各级⼈民政府的统⼀领导和各级普查办的精⼼组织下,⼴⼤普查⼯作者的积极努⼒⾟勤⼯作,第六次全国⼈⼝普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普查⼯作过程中形成了⼤量有价值的⽂件、表册、⾳像和实物等普查资料。

这些资料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能够全⾯、客观、系统地反映⼈⼝的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育、死亡、住房等情况,为科学制定包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民的物质和⽂化⽣活,进⼀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什么是⼈⼝普查档案 ⼈⼝普查档案指在⼈⼝普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录。

主要包括两部分:⼀是⼈⼝普查⼯作中形成的调查统计材料、表册;⼆是领导和组织⼈⼝普查⼯作中形成的⽂件材料。

(⼀)⼈⼝普查⼯作中形成的调查统计材料、表册。

如⼈⼝普查登记表、计算机编制的各种数据带、各种⼿⼯汇总表和机器汇总表等(全国⼈⼝普查条例规定:⼈⼝普查中获得的原始普查资料,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保存、销毁。

) (⼆)领导和组织⼈⼝普查⼯作中形成的⽂件材料。

如关于⼈⼝普查⼯作的指⽰、决定、通知、规定以及普查办法、实施细则、会议⽂件、⼯作计划、总结、报告、来往函电等。

⼈⼝普查登记表是直接向居民调查的原始记录,是⼈⼝普查的第⼀⼿材料,是汇总、整理⼈⼝普查资料的依据。

⼆、⼈⼝普查档案的特点 ⼈⼝普查档案是⼈⼝普查部门在具体组织进⾏⼈⼝普查⼯作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有关⼈⼝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公布出版等专门的⽂件材料。

(⼀)普查档案数据案卷多。

按照2010年⼈⼝普查的⼯作进度图,全部⼯作分为22个⼤项、121个⼩项,可形成的统计表格达35种之多,它主要包括户⼝整倾、调查摸底、⼊户登记、地址与⾏职业编码、全部⼿⼯与机器快速汇总表等,⽽且表格长短不⼀,如此众多的统计表格整理出来的数据案卷,可占⼈⼝普查全部档案的三分之⼆以上。

【优秀论文8】《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优秀论文8】《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摘要:本文基于2001-2005年中国人口统计数据,结合中国人口特点,采用改进的Leslie模型进行了中短期的人口增长预测。

鉴于城,镇,乡之间生育模式,平均寿命,年龄结构,出生婴儿性别比等存在显著差别,我们对三类人群分别予以考虑,采用差分方程的建模方法,通过对未来时间上总和生育率,死亡率,男女出生比例等的合理预测,建立了描述人口增长趋势与人口结构演变的数学模型。

同时,结合中国具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的特点,我们引入了人口迁移率的概念,对不同年龄段的迁移规模进行了预测,进而实现了中短期的人口预测。

而对于长期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则需要考虑人口长期变化的新特点。

我们在中短期预测模型基础上引入人均寿命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随时间变化的因素的影响,建立相应的模型,分析以往数据重新预测未来中国人口增长趋势。

我们利用长期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分析并得出中国人口近期将依旧保持增长,零增长将在大约20年后达到,在2024年前后将达到峰值14.2亿,在2050年以后人口总数持续降低,在2100年降至9.5亿人左右。

老龄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百分比持续增加,2051年的老龄人口百分比达到最大值32.61%。

关键词:Leslie矩阵人口迁移率总和生育率1.问题提出中国是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我国所拥有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其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然而,我们在受益于人口数量大的同时,面临着很多严峻人口方面问题,比如我国将面临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城乡人口比例失调和人口素质偏低等问题。

总之,我国正面临着比20世纪更为复杂的人口发展形势。

为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比例失衡以及稳定人口数量等问题。

人口预测作为人口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研究可给人口发展问题带来非常有意义的指导作用。

一方面,我国已经完成了5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人口数据日臻完善,另一方,人口预测理论、方法和应用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我国人口问题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我国人口问题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我国人口问题论文人口问题论文》摘要:人口问题既是发展/经济问题,如生产性贫困、需求不足型失业、老年赡养等;但又不完全是发展/经济问题,如社会性贫困、资源性贫困、人口性贫困,供给过剩型失业、适应一摩擦型失业,老龄化等;在很多情况下又是与发展/经济无关的问题,如性别比、人口一资源比、吸毒等,由是,人口数量便像魔术师那样左右着发展(以经济密度,即单位国土面积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与环境、资源、经济相关的富饶或贫瘠程度):少量人口可使贫瘠变为富饶,如澳大利亚经济密度4.9104美元/km2(瘠矣!),人口密度2.5人/km2(少矣!),人均GDP20050美元(富矣!);大量人口则会使富饶变为贫瘠,如孟加拉国经济密度32.6104美元/km2(为澳大利亚的6.65倍,富矣!),人口密度981人/km2(为澳大利亚的392倍,庶矣!),人均GDP370美元(只有澳大利亚的1.85%,贫矣!),自然资源对发展根本性最明显的展现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资源消费的巨大差异,即富裕、贫穷分别与高物耗和低物耗的对应:从人均商业能源使用量(千克石油当量,1997年,下同)来看,高收入国(人均GNP25730美元,1999年,下同)为5369,中等收入国(2000美元)、低收入国(410美元)只有1368和563;富裕的美国(30600美元)、加拿大(19320美元)、芬兰(23780美元)高达8076、7930和6435,贫穷的孟加拉国(370美元)、尼泊尔(220美元)、埃塞俄比亚(100美元)仅有197、321和287[摘要]人口问题本质上是个数量问题而非发展问题,而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为人口数量所左右。

人口和经济的关系,应如维持自动平衡的鹰与鸡。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民族主义和发展压力,发展的第一性是自然资源而非人力资本。

污染转移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假象形成的根本原因,人与自然在物质上的零和,则从根本上否定了环境与经济倒U型关系的存在;人口数量压力是环境退化的独立要素和首要原因。

我国人口控制的定量研究

我国人口控制的定量研究

我国人口控制的定量研究
陈任昭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3()1
【摘要】一九七八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我国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积极投入了人口控制的定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为我国制定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了大量科学依据;同时,对人口学中的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也获得了一些新的成果,有助于把人口学建立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对我国人口控制的定量研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跨进社会科学领域,同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研究社会科学问题取得初步成功的一个生动事例.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此作些阐述.
【总页数】11页(P29-39)
【关键词】定量研究;人口控制;定量分析;计算方法;定性研究;平均生育率;数量关系;人口发展过程;人口学;人口政策
【作者】陈任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小农经济下人口控制困难的原因和我国人口控制的新途径 [J], 贺建林
2.我国各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 [J], 苏理云;柏国应;杨晓鹤;李
凤兰
3.我国各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 [J], 苏理云;柏国应;杨晓鹤;李凤兰;;;;
4.开创我国人口理论与实践的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我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制定 [J], 任淑艳
5.我国人口指标的定量研究 [J], 陈任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省际人口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文章编号:中国省际人口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xxxxxx(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长春130024)摘要:首先选取第十套数据2001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1个人口现代化发展指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期望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识字率,人均GDP,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人均社会消费额,成年劳动力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11个指标),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全国人口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区域谱系图;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国省际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分析中国省际人口现代化发展水平,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基于人工选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所存在的数据不易处理的缺陷,而且结果准确性高,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人口现代化发展水平; 主成分分析; 系统聚类; 中国1.引言人口现代化是指人口在生产过程以及人口各方面特性发展演进过程,是指人口类型或人口变量自传统型像现代型的演进及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类自身现代化建设,代表未来人口发展的方向[3]。

人口现代化包含了生育现代化、人口素质现代化、人口结构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这四个方面中,生育现代化和人口素质现代化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赋予两者更大的权重。

具体定义是:人口现代化指数=0.3×生育现代化指数+0.3×人口素质现代化指数+0.2×人口结构现代化指数+0.2×经济发展指数[6]。

研究表明:中国及各地区人口现代化内部各方面发展极不平衡,加快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结构的调整是加快中国人口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然而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性。

这其中既包括区域自身的地理状况的原因,也包括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7-9]。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全国各省份人口现代化的具体情况,加快中国人口现代化进程,本研究选取了2001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1个指标交通,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全国人口现代化发展水平谱系图;最后结合各地区自身的地理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探讨了全国省际间人口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

2.全国人口现代化发展的“降维”分析2.1 指标选取人口现代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指标涉及面广,我们可以从中选择机组较为典型、全面、能基本反映人口现代化分布现状的指标用来分析中国人口现代化区域分布,综合目前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不同的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选用合适的可用指标。

本研究从生育现代化、人口素质现代化、人口结构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等四个方面出发,根据目的性、科学性、完整性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选取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期望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识字率,人均GDP,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人均社会消费额,成年劳动力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11个指标作为分析中国人口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并对这些评价指标作主成分(降维)分析。

X1——出生率(以%为单位)。

出生率是制约社会年龄结构的主要因素。

出生率过低会使社会出现老年化趋势,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出生率高会带来人口增长过快,社会竞争压力大。

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省份生产力高,但社会压力会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尤其是中国目前各省人口基数都较大的情况下,出生率高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

X2——人口自然增长率(以%为单位)。

该指标衡量该省未来人口数量,而一个省的人口数目制约了该省经济的发展。

人口过快、过多增长造成国家负担重、社会贫困;而会降低国民生产总值,同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X3——期望寿命(以岁为单位)。

指该年内各种年龄的人口按各自年龄的死亡率延续下去, 一个人平均能够活多少年。

用以反映人口的身体素质状况, 而按年龄死亡率由该年内社会政治经济条件、自然环境条件、医疗卫生水平和生活水平所决定。

其地位的重要性亦不言而喻。

X4——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年为单位)。

该指标体现该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年限高的省社会高知识水平群体大,能够担任高新产业工作的人多,对未来经济发展影响很大。

X5——识字率(以%为单位)。

识字率体现该省人口的总体受教育水平,识字率高说明不仅高等教育发展得好,基础教育水平同样得到较好保障。

它是文盲率的逆指标。

X6——人均GDP(以元/人为单位)。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普遍的一个标准。

一般地说,人均GDP高.社会福利水平也就高。

X7——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以元为单位)。

储蓄余额高说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最为直接的指标。

X8——人均社会消费额(以元为单位)。

消费对经济发展有强烈推动作用,人均消费额高说明经济发展较快也较好。

X9——成年劳动力比重(以%为单位)。

指15—64岁的成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它是体现人口年龄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 劳动年龄的人口比例大, 一般地说其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就相对多一些, 其社会负担就轻一些。

对未来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

X10——城市人口比重(以%为单位)。

是指城市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所占的比例。

其人口比重高说明城市化水平高。

X11——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以%为单位)。

是指城市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所占的比例。

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是第一和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去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达,往往也意味着这个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比较高。

2.2 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然后计算得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其结果见表1。

表1 相关系数矩阵Table1 The correlated matrix of 11 indices由表1不难得出,原始变量数据中,X6(人均GDP)和X7(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 X6(人均GDP) 和X10(城市人口比重) ,X7(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和X8(人均社会消费额), X7(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和X10(城市人口比重)均存在着较大的正相关。

2.3 主成分贡献率及其主成分载荷分析通过SPSS软件计算得到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687%(理论上80%--85%),所以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就可以综合代表11个指标所反映的中国各地区人口现代化的特征和基本情况。

主成分载荷矩阵(表3)表明: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48.949%)在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有较大负相关,对期望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识字率有较大正载荷,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变量的原始含义将它定义为人口社会结构和人口素质因子,第二主成分对人均GDP、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人均社会消费额、成年劳动力比重、城市人口比重以及第三产业人口比重有较大正载荷,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生活质量因子和生育模式因子。

两个主成分综合起来基本能反映人口现代化水平的一般特征,所以这种主成分分析效果较好。

第一主成分在公路、货运总量和货物周转上具有很大的正载荷(0.917、0.944、0.910、0.889、0.830),这5个指标反映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公路为主要运输方式这一事实,可以说明第一主成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交通运输业的整体状况。

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6.566%)在内河航道上具有较大的正载荷(0.822),在国家铁路上具有较大的负载荷,这说明第二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交通工具的利用方向。

第三主成分(贡献率为26.256%)在公路上存在一定的正载荷,这说明第三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第一主成分的重要性。

表2 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Table2 The eigenvalue,contribution rate and ac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of PC表3 主成分载荷矩阵Table3 The load matrix of PCA表3 主成分载荷矩阵Table3 The load matrix of PCAa2.4 全国各省主成分得分评价与分析计算各省、市、自治区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上的得分,如果一个区域在某一主成分上的得分为正,则意味着这一区域的该主成分在平均发展水平之上;反之,得分为负则表明在平均水平以下。

另外。

也可以按照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定义综合主成分得分,它反映了各省、市、自治区交通运输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中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得分前五位的省份及其得分情况,具体见表4。

表4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得分前五名的省份Table 4 The five best provinces with the high scores in PCA1,PCA2,PCA3,respectively从表4中可知,内蒙古、黑龙江、河南、吉林、四川、江苏、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山东和河北等省份的主成分得分均为正,说明这些省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均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上。

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得分上的差异,综合反映了5个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在区域结合上的差异。

内蒙古、黑龙江、河南、吉林和四川等省份在货运总量、货物周转和公路长度等方面表现的有为突出。

江苏、广东、浙江、湖南和湖北等省份在内河航道运输上表现明显。

四川、广东、湖南、山东和河北等省份公路运输的特征比较突出。

而四川的陆路运输在第一、第三主成分得分中均有明显表现,广东、湖南在陆路和水路运输方面共性表现更明显。

综合得分(表略)排名在前的13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江苏、四川、湖南、河北、浙江、山东、辽宁、河南、湖北、安徽、云南和山西。

它们交通运输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较高。

具体讲广东、江苏和浙江为中国的东南沿海省份,还有山东省和辽宁省,这些地区经济都较发达,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些省份的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各种方式,其中辽宁的沈阳,河南的郑州是铁路运输中重要的交通枢纽,而大连、青岛、宁波和连云港等是中国重要的对内对外港口,另外拥有发达的经济其前提就必须拥有便利和发达的交通,之所以这些省份经济很发达,就是因为这些省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交通发展;湖北、湖南和浙江境内拥有很好的内河运输条件;而四川,云南等省区,境内地形多以山地为主,这些省区内的公路建设较之其他地区存在更多的必要性;另外四川,河南和山东等省均为中国人口大省,其人口数量均在1亿左右,使这些地区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的输出也可促进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而象山西,其煤炭资源占全国储量的75%左右,“大秦线”就是为了运输山西省的煤炭资源而建立,而辽宁是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其煤炭和钢铁十分丰富,江苏的钢铁、四川攀枝花的矿产,以及河南平顶山等地的煤炭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都可促进交通的发展,是交通发达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