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国的金融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英国的金融发展

摘要:从17世纪起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系,是世界金融资本的首要供应者。作为经济上称霸的大国,英国管理着世界金融体系,直到该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崩溃为止。本文主要从近代英国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形成、发展过程等方面对近代英国的金融发展做一概述。

关键字:近代英国金融革命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

一、引言

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英国农业、工业、贸易的飞速发展,“光荣革命”后,信贷工具、国债制度、银行网络、伦敦证券交易所相继应时而生,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已初具雏形,此乃后世史家所称的“金融革命”。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英国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工厂”,首先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并通过对外扩张从海外殖民地掠夺了巨额利润,号称“日不落帝国”,英镑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结算货币,伦敦率先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但是,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却逐渐走向衰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缓慢,先后被美德超过,丧失了世界金融霸主的垄断地位。

二、金融体系的发展

17世纪以后的英国,深受新航路开辟及由此发生的“商业革命"的影响,贸易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其时恰逢英国历史上的“重商主义”时期,通过特许贸易、创建殖民地、关税倾斜甚至发动商战等政策,英国开拓了庞大的世界市场。这不仅为英国近代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及制度基础,并且也顺应了建立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的资本主义的金融体制的内在要求。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到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英国初步形成了一个由国债制度、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三者构成的近代金融体系。

在17 世纪中后期,由于战争、宫廷开支等巨大耗费,英国政府遂将国债制度作为其缓解危机的主要手段。在此期间,英国财政署与国有化英格兰银行的建立,国债发行数额、国债利率以及国债发行相关保障体系的创制与日趋完善,使得国债制度日臻成熟。国债制度满足了英国政府的财政需求,促进了英国国内的政治稳定和对外扩张,为英国登上欧洲霸主地位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自从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确立了英国世界金融霸主地位,英国支配了世界金融体系,直到该体系在1914年崩溃为止。该体系一方面为英国在世界各地的经济扩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英国开始赚取大量无形信用收益——商业佣金、海外汇款和来自投资等方面的收益。1914年,英国境外投资总值居各国之首,约占西方国家对外投资总值的41.8%,英国从海外投资中获得了高额利润;另一方面,英国通过英格兰银行管理着世界金融体系,维护其金融霸权。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前,伦敦证券市场发展缓慢规模很小,交易零星而且无组织。除了少量的国库票据和海军票据交易,股份公司股票和债券交易也非常有限。随着现代政府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发展,英国政府借款的机会与债务的规模大大增加。英国的公债在1697年时为1450万英镑,以后每经历一次战争(与西班牙、奥地利的战争以及七年战争)公债就稳定增加一大块,到1720年时,英国国债超过5千万英镑,政府债务持有人数量达到4万左右,而且政府证券也有相当大的二级市场换手率,逐步形成了规模比较庞大的政府债券市场。

伦敦证券交易所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证券交易所,其前身为17世纪末伦敦交易节的露天市场,当时进行交易的主要是政府债券。1773年,露天市场迁入司威丁街市内,并

更名为伦敦证券交易所,沿用至今。至1802年,英国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了伦敦证券交易所,随后,各地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交易所。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兴起了产业革命,并陆续波及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到了19世纪,产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完成。欧美各国为了确立其产业资本优势,竞相在伦敦证交所发行债券。在英国国内也掀起了创立股份公司的高潮,伦敦证券交易所通过与各地方交易所的合并,不断地扩大其规模,英国证券市场的股票交易和债券交易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规模。19世纪上半期,英国证券市场继续成长,市场中国债的比重逐步缩小,外国证券增加,公司证券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在伦敦之外的地方性证券交易所也发展起来。

三、金融机构的发展

(一)英格兰银行

英格兰银行是英国的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委员会对英国国家的货币政策负责。1694年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募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到1833年英格兰银行取得钞票无限法偿的资格。1844年的《英格兰银行条例》赋予了英格兰银行基本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利,是其成为中央银行的决定性一步。1872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对其他银行负起在困难时提供资金支持即“最后贷款人”的责任,确立了“银行的银行”地位。由此,英格兰银行转变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随着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因应实际需要,英格兰银行形成了有伸缩性的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活动等调节措施,成为近代中央银行理论和业务的样板及基础。

(一)发行银行

17世纪中期英格兰开始使用银行券,代表着立即可实现的求偿权,被用作有限区域内比较方便的支付手段,这样便产生了接受存款(硬币和黄金)与发行银行券创造信用的“发行银行”。1844年的《银行牌照法案》规定:今后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不再批准成立新的发行银行,初步确立了英格兰银行作为英国中央银行的地位。到1921年最后一家私人发行银行被劳艾德银行合并后失去了发行权,英国的银行券发行权完全集中于英格兰银行。

(二)股份制银行

《1826年银行法案》允许在伦敦65英里外的地区成立私营股份制银行。这些股份制银行接受存款、发行银行券并提供短期商业信贷。1826年到1844年的《银行法案》通过之前,英格兰和威尔士有大量股份制银行成立,其中72家发行银行券。1862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司法案》对原来的股份公司法律进行修正,英国股份制银行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股份制银行的成长带来了英国银行体系在19世纪后半期空前的银行业集中进程,经过并购浪潮的洗礼,英国的银行机构数量大幅度减少,1844年时存在的2千多家股份制银行到1913年仅有43家是独立的机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形成了“五大银行”导英国银行体系的局面。

四、金融危机

近代初期英国金融体制和公共信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绝非一帆风顺,18世纪20年代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即对英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1720年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投资者趋之若鹜,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