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

合集下载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1.引言本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的,用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术语和定义2.1 居住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社区。

2.2 居住用地:专门供建设居住建筑的土地,包括住宅、公寓、别墅、集体宿舍等。

2.3 居住建筑:专门用于人居住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公寓、别墅、集体宿舍等。

2.4 生活配套设施:指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而设置的设施,包括商业综合体、健身房、娱乐场所、公园绿地等。

2.5 交通配套设施:指为满足居民出行需求而设置的设施,包括道路、非机动车道、公交站点、停车场等。

3.总则3.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当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考虑到城市的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居民需求等因素。

3.2 城市居住区应当具有多样性,包括居住建筑类型、户型、装修风格等。

3.3 城市居住区应当设置充足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交通配套设施,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出行。

4.规划设计4.1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城市规划基础上,考虑到宏观和微观的影响因素,如城市的发展规划、资源利用、交通网络等。

4.2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3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注重社会效益,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5.建筑设计5.1 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符合相关建筑规范,注重人文环境,既要考虑到室内外的美观和空气质量、噪音、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又要考虑到居住者的日常需要和习惯。

5.2 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注重节能、环保,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避免不合理的消耗和浪费。

5.3 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隐私问题,通过合理的间距和通风等方式,保护居民的私人空间。

6.生活配套设施6.1 城市居住区应当配备充足的生活配套设施,包括商业综合体、健身房、娱乐场所、公园绿地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要。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2.街巷制
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 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 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 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 “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第第十十一一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北 宋 东 京 开 封 城 平 面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 置方式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 模;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 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 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第二第十二十三三页页,,共共11141页4。页。
我国50年代建设的上海曹杨新村规划平面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 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 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
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第二十八页,共114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 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 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 居室的作用。
9.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 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第第四四十十三三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产生背景: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安全性和私 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 、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 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 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居住区的规划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它涉及到居住区的布局、绿化、交通、设施等方方面面,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居住区的规划应该合理布局。

合理的布局能够使居住区内的道路、建筑、绿地等各项设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宜居的环境。

同时,布局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尽量避免交通拥堵,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其次,绿化是居住区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充足的绿地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给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设置公园、绿化带等绿地设施,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居住区规划还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中应该设置商业设施、教育机构、医疗服务等配套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设施的合理设置,能够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

最后,居住区规划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应该注重节能减排,采取环保措施,建设低碳、环保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居住区规划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居民的需求,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才能建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居住区规划

城市居住区规划

二、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 开发(简称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 发(简称TOP)。它们共同的出发点是建立公 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 新城市主义带来的新生活是具有传统特色、高 密度、小尺度和亲近行人的建筑空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节 居住建筑的规划布置
一、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
行列式布置 围合式布置 混合式布置 自由式布置
二、影响居住建筑布置的因素
项目规模 项目高度 项目性质 周边环境 日照、采光、通风、地形
第四节 居住区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方便原则——方便居民出入、车辆出入、邻里 沟通、各建筑体之间联系,既便于对外联系, 又便于内部交流; 经济原则——路网设置应当合理有序,体现效 —— 率要求,同时又要减少对土地空间的占用; 安全原则——人车分流方式便是基于安全的考 虑。
第五节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一、常用指标
居住区总户数与总人数 居住区的人口密度和绿地率 公建用地、公建面积 居住用地、住宅建筑面积 居住区容积率=居住区总建筑面积/居住区总用地面积 居住区建筑密度= 居住区总建筑基底面积/居住区总用地面积房型或户 型
二、居住区规划节约用地 主要方法﹡
住宅底层布置公共建筑 住宅建筑间距一端插建公共建筑 借用空间 采用L 采用L型、E型等住宅平面形式 高低层搭配组合、 高低层搭配组合、混合布置 充分利用边角用地和住宅的阴影区 商业服务尽可能适当合并建成楼房,合理分区分层 商业服务尽可能适当合并建成楼房, 适当增加房屋长度、加大进深、 适当增加房屋长度、加大进深、降低层高
1、居住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 居住区 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一般由3~5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 组团组成。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 居住小区 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它由若干 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道 居住组团 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 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4、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 住宅街坊 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 区之间。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安排,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城市规划中,居住区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包括其意义、原则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居住区规划的意义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之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居住区规划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科学规划居住区的位置、面积和布局,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此外,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还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此外,居住区规划还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二、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设计和布局。

1. 合理的地理位置选择:居住区的选择应基于地理位置和城市布局的实际情况。

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市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周边的配套设施等因素,确保居住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的良好连接。

2. 多样化的住房类型:居住区应考虑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住房类型,包括经济适用房、商品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等,以满足不同收入和家庭结构的居民的需求。

3. 完善的公共设施: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公园等。

这些设施的布局要合理,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4. 人性化的设计:居住区规划应注重人性化设计,提供良好的社区空间和环境。

同时,应注意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营造宜居的绿色环境,提供良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三、居住区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加快,居住区规划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体现以下几个趋势。

1. 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

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居住区的能源效率,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至关重要。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居住体验,还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呢?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简单来说,就是一套为了确保居民能够在安全、舒适、便利的环境中生活而制定的规则和标准。

这些规范涵盖了从居住区的选址、布局,到各类设施的配备,以及环境的保护等诸多方面。

首先,在选址方面,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要避开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像地震带、洪水淹没区等。

同时,也要尽量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居民出行。

而且,周边的基础设施,如医院、学校、商场等也应该相对完善,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

在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到采光、通风等问题。

不能让建筑物过于密集,导致居民的居住空间阴暗潮湿。

合理的建筑间距可以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和空气流通,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此外,还要规划好公共空间,比如公园、广场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居住区的道路交通规划也是规范中的重要内容。

道路的宽度和布局要能够满足车辆和行人的通行需求,同时要保证交通安全。

要有明确的人车分流设计,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停车场的设置也要合理,既不能占用过多的居住空间,又要方便居民停车。

各类设施的配备是衡量居住区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教育设施,从幼儿园到中小学,要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人口数量进行合理配置,保证孩子们能够就近入学。

医疗设施方面,要有社区诊所或者小型医院,能够处理常见的疾病和突发状况。

商业设施要满足居民的购物需求,包括超市、菜市场等。

在环境方面,要注重绿化和生态保护。

增加绿化面积可以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还能美化居住环境。

同时,要做好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而且,规范还对居住区的安全性提出了要求。

要有完善的安保设施,比如门禁系统、监控摄像头等。

建筑物的设计要符合防火、抗震等安全标准。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需求也逐渐被纳入到规范当中。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我国城市居住地区一般分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两级。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地、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好综合的全面安排。

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居民的生活需要和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二)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包括:①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②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或根据必建地区的用地大小来决定人口的数量);③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④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建筑和用地)、分布和布置方式;⑤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⑥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⑦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⑧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1、适居性原则适居性原则要求按照人的居住生活、社会生活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规划设计。

充分考虑各类居民居住生活的不同需求,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和文明的居住环境。

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卫生,包括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包括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方面。

安全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身安全,包括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二是治安安全,包括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

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上学、人学等)、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级道路和各类设施的项目设置、空间布局和通路的联系。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居住区进行合理规划,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城市居住区时,需要考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便利度、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包括绿化率、环境卫生等方面,使居住区成为一个宜居的生活空间。

其次,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在规划中要合理规划绿地和水系,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营造宜居的生活氛围。

另外,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还应当注重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学校、医院、公园、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还应该注重社区建设,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最后,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还应当注重建筑风格和品质。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要注重建筑的风格和品质,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建筑群,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同时,还应该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住区的品质。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合理规划城市居住区,才能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希望相关部门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时,能够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注重建筑风格和品质,共同打造宜居的城市居住区。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1.人性化设计:城市居住区应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性化设计。

这包括设置适宜的公共设施、完善的交通网络、多样化的商业和文化服务,以及绿化景观等。

人性化设计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居住区的吸引力。

2.住房供应:城市居住区规划需要考虑居民的住房需求,并配套提供适量的住房供应。

住房供应应包括不同类型、不同价格和不同面积的住房,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确保每个居民都能够得到适宜的居住条件。

3.公共设施:城市居住区规划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布局。

这包括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

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和质量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应充分考虑居住区的规模和人口分布来确定公共设施的布局和数量。

4.交通规划:城市居住区的交通规划是保障居民出行便利的关键。

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互联互通,包括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等。

此外,还需要合理规划道路和停车设施,以确保交通流畅和停车位供给的充足。

5.绿化和景观: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绿化和景观的营造。

绿化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居民的心理健康,并且增加居住区的美感。

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住区的特色和文化,营造出宜人的生活环境。

6.社区建设: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社区建设,建立居民自治的机制和平台。

社区建设应包括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社区组织的发展和居委会的运作等。

社区建设有助于增强居民对居住区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提高居住区的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

7.环境保护: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节能减排、水资源管理、垃圾处理、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环境保护能够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

总之,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人性化设计、住房供应、公共设施、交通规划、绿化和景观、社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等。

而且,不同城市的居住区规划要点可能会有所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关乎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个合理规划设计的城市居住区应当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要评估地形地貌,是否存在山坡、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

充分利用这些自然元素,既能增添居住区的美感,又有助于打造独特的生态环境。

比如,临近河流的区域可以规划休闲步道和亲水平台,靠山的地方可以设计成与山体融合的景观带。

交通便利性也是关键要素之一。

居住区周边应当有完善的道路网络,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以确保居民能够便捷地出行。

同时,要考虑公共交通的覆盖,如公交线路、地铁站等,方便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停车场的规划也不能忽视,要根据居民的户数和车辆拥有量,合理确定停车位的数量和位置。

在功能布局方面,要做到合理分区。

将居住、商业、教育、医疗、休闲等不同功能区域进行科学划分,避免相互干扰。

例如,将商业区集中设置在交通便利的地段,方便居民购物;学校和幼儿园要靠近居住区,保障孩子上学的安全和便捷;医疗设施要分布均匀,确保居民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得救治。

建筑设计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的风格应当与城市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同时也要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

建筑的高度、密度和间距要合理,以保证充足的采光和通风。

户型设计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需求。

此外,建筑的节能和环保性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绿化景观的打造对于提升居住区的品质至关重要。

要有足够的绿地面积,种植多样化的植物,形成四季有景的效果。

公共绿地可以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同时,要注重景观的细节设计,比如小径的铺设、花坛的布置等,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居住区正常运转的保障。

水、电、气、暖等供应系统要稳定可靠,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要高效环保。

居住区规划设计完整方案

居住区规划设计完整方案

居住区规划设计完整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良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和谐宜居的社区。

本文将以____字篇幅,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选址和土地利用规划1. 选址:优先考虑距离城市中心较近、交通便利的区域。

这样便于居民的出行和生活,减少通勤时间和交通压力。

2.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居住区的用地比例,确保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等区域的平衡发展。

同时,保留一定比例的绿地,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空间。

三、社区布局与交通规划1. 社区布局:以功能分区为主,将居住区划分为居住区、公共服务区、商业服务区和休闲娱乐区。

同时,根据居民的需求和综合配套设施,合理规划社区内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2. 交通规划: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合理规划社区内的地铁、公交线路,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

同时,保证社区内道路的连通性,设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

四、住宅区规划设计1. 住宅布局:以小区为单位,规划出合理的住宅单元,保证每个住宅单元附近都有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注重社区的人文景观设计,使小区环境美观宜人。

2. 住宅类型:结合实际需要,规划不同类型的住宅,包括公寓、联排别墅和独立别墅等。

确保住房供应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3. 公共设施:规划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包括儿童游乐场、社区健身器材、篮球场等。

这些设施能够促进邻里关系的融合,增加居民的社交活动。

五、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1. 教育设施:规划社区内的教育设施,包括学校、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等。

确保居民的子女能够就近上学,减少通勤时间和家长的精力负担。

2. 医疗设施:规划社区内的医疗服务设施,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诊所等。

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减少外出就医的时间和费用。

3. 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社区内的图书馆、文化中心和博物馆等。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1.合理土地利用: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分配。

这包括确定居住用地的主要区域和比例,同时留出足够的公共空间和绿地,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

2.多样化的住宅类型:城市居住区规划要重视住宅类型的多样性,包括高层住宅、公寓楼、别墅、联排别墅等。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住宅类型,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经济能力,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便捷的交通网络:城市居住区规划需要考虑交通网络的布局和设计,包括道路、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道等。

合理规划交通系统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并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此外,要注重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以提供便捷、经济、环保的出行方式。

4.宜居的环境条件: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创造宜居的环境条件,包括提供优质的空气、水质和声环境。

通过合理的绿化和植物种植,提供充足的阳光和通风,并避免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5.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城市居住区规划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的建设,包括学校、医院、商店、休闲设施等。

这些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充足供应,可以提供人们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并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社会互动。

6.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包括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和水体,提供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7.合理的社区规模:城市居住区规划要合理确定社区规模和人口密度。

社区的规模不宜太大,以便人们在社区内能够相互熟悉和交流,形成邻里关系和社会互动。

适当的人口密度有助于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

8.增加自给自足能力:城市居住区规划要鼓励自给自足能力,通过设置农业用地、蔬果园等,为居民提供本地生产的食品和农产品。

这不仅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性和居民的健康水平,还有助于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和跨区域交通。

总之,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土地利用、住宅类型、交通网络、环境条件、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社区规模和自给自足能力等方面的统筹考虑。

城市居住区规划

城市居住区规划

城市居住区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旨在合理安排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提供优质的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个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能够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于住房及社会设施的需求,从而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规划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的挑战,城市居住区规划成为了当务之急。

良好的居住区规划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规划的原则和目标在规划城市居住区时,有几个原则和目标是需要遵循的。

首先是宜居性原则,即要优先满足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住房环境。

其次是社区感原则,即要在规划中融入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设施,培养健康、和谐的社区氛围。

此外,还要兼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三、规划方案的制定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方案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土地利用、人口规模、交通布局等。

首先是确定规划的范围和边界,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划定合理的规划区域。

然后是进行土地利用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

接着是确定人口规模和密度,合理配置人口,使每个居住区有足够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

最后是设计交通布局,确保不同居住区之间的连通性和出行便利性。

四、规划的实施与管理一旦规划方案确定,就需要进行实施和管理。

城市居住区的建设需要协调各个部门的合作,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环保等。

同时,要加强对开发商和建筑商的监管,确保他们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保障居民的权益。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社区管理体系,加强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五、规划的挑战与前景规划城市居住区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挑战,如城市土地紧缺、人口增长过快等。

因此,需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灵活调整规划方案,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4)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5)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
车的坡道;
41
3、
•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 径、车路和街道。
• 道路在住宅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在规划
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
28
公共服务设施
•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 两大类。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 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见下表:
29
公共服务设施
30
公共服务设施
31
公共服务设施
• 社区中心(中心会所):是一种集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社区活 动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它是达到住宅区社区发展目标和 社区系统组建的重要物质设施。
4、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 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24
5、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
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 扰;
不宜小于10m; 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
不宜小于8m; 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9
2、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
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首先是小区规划。

一个良好的小区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的用地布局,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用地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合理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使小区不显得拥挤,同时也能保护居民的隐私;合理的交通布局,包括道路、步行道、自行车道等,以方便居民的出行。

其次是建筑设计。

城市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风格和外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整个小区的风貌统一;建筑的高度应与周围建筑相适应,避免出现高低悬殊的情况;建筑的内部布局应合理,充分利用空间,使居住舒适。

再次是公共设施。

城市居住区应配备一定的公共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中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娱乐设施等。

这些设施应尽可能分散布局,以方便居民就近使用。

另外,城市居住区的绿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绿地能提供居民的休闲和娱乐场所,同时也能改善环境质量。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应要求一定比例的绿地用地,并注重绿地的布局和景观设计,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此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还应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建筑和公共设施应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同时,要注重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建筑设计、公共设施配置、绿化等措施,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同时,也要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指对城市居住区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它涵盖了居住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区域布局、道路交通、绿地公园、建筑物等。

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生活质量,促进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感。

首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

考虑到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应优先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

在规划和设计中要保留或改造现有的水域、绿地、山坡等自然景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和景观面积。

同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交通便利。

合理布局道路网络和交通设施,确保便捷的交通出行。

规划和设计中应考虑到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非机动交通的需求,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同时,也要合理规划停车场和公共停车位,解决停车难问题。

另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绿地公园建设。

绿地是城市居民休闲和健身的重要场所,规划和设计时应注重绿地覆盖率和绿化率。

合理规划绿地的位置和大小,设计具有多功能的绿地设施,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同时,加强绿地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其利用率和质量。

最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建筑物的风格和品质。

合理规划建筑物的布局和高度,打造统一的建筑风格和形象。

注重建筑物的功能和品质,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度。

同时,也要注重节能环保,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涵盖了区域布局、交通、绿地公园、建筑物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生活质量,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不仅可以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相关规范,注重各个方面的平衡和协调,创造一个宜居、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

居住区规划最新规范标准

居住区规划最新规范标准

居住区规划最新规范标准居住区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居住区规划规范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以下是最新的居住区规划规范标准:1. 规划原则:居住区规划应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居民的居住环境安全、健康、舒适。

2. 功能分区:居住区应合理划分居住、商业、教育、医疗、文化、绿地等不同功能区,实现功能互补,提高居住区的综合服务能力。

3. 交通规划:居住区内部交通应以人车分流为主,确保居民出行安全便捷。

同时,应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接入,提高居住区的可达性。

4. 绿地系统:居住区应设置足够的公共绿地,包括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以满足居民的休闲、运动需求,并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5. 建筑密度与高度: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避免过度开发,保证居住区的通风、采光和视野。

6. 住宅设计:住宅设计应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和实用性,合理布局居室、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同时考虑节能和环保。

7. 基础设施:居住区应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排水、通讯、垃圾处理等,确保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8. 安全防护:居住区应有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消防、防盗、防灾等,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9. 智能化管理:鼓励居住区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居住环境。

10. 可持续发展:居住区规划应考虑长远发展,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建筑和生态社区的建设。

11.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居住区规划和管理,通过社区协商、民意调查等方式,收集居民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 法规遵守:居住区规划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实施的可行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居住区规划规范标准的更新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规范,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推动城市的和谐发展。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人口密度和居住环境。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合理控制居住区的人口密度,避免因过高的人口密度导致居住区内部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

同时,要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宜居性,包括绿化率、景观设计、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要保证居住区内的基础设施完善、便利。

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业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等,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提高居住区的综合服务水平。

另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居住区内的交通组织和交通设施规划。

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道路布局、交通枢纽、停车设施等,以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和交通秩序。

同时,要鼓励绿色出行,推广公共交通、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最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居住区的安全和环境保护。

要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安全疏散通道、消防设施等,确保居民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组织、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打造宜居、便利、安全、环保的城市居住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位城市规划者能够认真考虑这些标准,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引言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因为居住区的规划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居住环境、社会秩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影响。

第一部分:居住区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居住区规划对城市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合理的居住区规划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通过绿化带、公园和湖泊的合理规划,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居住区规划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住宅、商业区和公共交通设施的位置,可以减少人们的通勤时间,降低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居住区规划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城市居住区规划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合理的居住区规划可以提高社会安全性。

通过规划安全通道、监控设施和社区警务站点,可以增加居民的安全感,减少犯罪率。

其次,居住区规划还可以促进社会融合和社区互动。

通过规划社区中心、公共广场和社区活动场所,可以提供居民交流的场所,增加社区凝聚力,促进邻里关系的发展。

第三部分:居住区规划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城市居住区规划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合理的居住区规划可以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通过规划住宅区、商业区和公共设施的布局,可以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和优质的居住条件,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其次,居住区规划还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生活选择。

通过规划文化设施、教育机构和娱乐场所,可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娱乐资源。

结论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居住区规划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社会秩序,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生活选择。

因此,政府和城市规划者应当重视城市居住区规划,注重科学规划和实施,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层居住区
·多层居住区
· 高层居住区
2020/4/3
13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一)现代居住区规划的演变过程
1、邻里单位 基本原则
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为尽端式道路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人口规模 中心建筑是小学,与其它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
社会要素-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
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
2020/4/3
4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二)居住区的组成内容
根据工业类型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两类:
建筑工程——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 性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以及小品建筑 等。
室外工程——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工程 管线以及挡土墙、护坡等。
2020/4/3
3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一、居住区的组成
(一)居住区的组成要素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居住区环境主要有三大要素构成。自然要素、人工 要素、社会要素三大要素。
自然要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和植物等。
人工要素-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工程设 施等各类建筑物以及工程设施。
(四)居住区的环境组成
(1)内部居住环境
(2)外部生活环境
①空间环境
②大气环境
③声环境
④视觉环境
⑤生态环境
⑥小气候环境
⑦邻里和社会环境
2020/4/3
10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二、居住区的规模
1、居住区规模的影响因素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及合理的服务半径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居住小区”内应设置一整套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 务设施和机构,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得到解决。
“居住小区”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而是以小学 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 最大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
住宅建筑的布置要求较多地考虑朝向和间距
2020/4/3
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应在600~1000M之间
城市干道间用地在36~100hm2左右
(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4)住宅的层数
2、居住区规模:
用地指标: 50—100hm2左右
人口指标: 5万人为宜
2020/4/3
11
公共设施的经济性:
·人口≤3.5万时,设施如要成套配置,则不经济。 ·人口为4.5万时,设施项目配置可全,但要合并。 ·一般人口为6万人左右才合理
2020/4/3
18
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一)基本组成单位
1.居住区 2.居住小区 3.居住组团 4.住宅街坊
2020/4/3
19
1.居住区 居住区一般由城市干道围合而成。是一个城市
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 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定地域范内 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 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 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 户,用地50~100公顷。
道路用地: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以上两项内的道路的
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
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
2020/4块/3 绿地、成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
6
2020/4/3
居住区规划7图
2020/4/3
小区内道路8
2020/4/3
小区内绿化9
第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第三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 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第五节 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
2020/4/3
1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
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 安宁、优美的环境。
16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3、扩大小区
为适应现代城市交通的需要和更齐全的配置公 共服务设施,提出扩大小区理论。 是在城市干道用地内(一般为100-150hm2)不明确 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公共服务中心结合 公交车站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 城市干道的交叉口之间的距离加大,车速可以提高。 另外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余地。
2020/4/3
17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4、居住综合区
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组织形式。
居住综合区使居民生活和工作更加方便,节约了上 下班的时间,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同时,由于 不同建筑功能的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的空间组 合更加丰富多样。
居住区组织形式演变过程:规模由小到大,内 容由简到繁,质量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而且 今后还将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公共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
居住区公建使用时,步行15分钟为宜
则服务半径R=800-1000M
2020/4/3
返回
12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三、居住区类型
(一)按居住区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
·城市内的居住区 ·独立的工矿企业的居住区
(二)按建设条件不同分为:
·新建居住区
·城市旧居住区
(三)按住宅层数的不同分为:
2020/4/3
5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三)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住宅用地: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
出的一些空地,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 和杂务院等。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
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
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2020/4/3
2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二、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 6、拟定绿地、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占地约160英亩,保证儿童上学不超过0.8km
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020/4/3
14
2020/4/3
15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2、居住小区
是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 的完整地段。“居住小区”内部的道路与外部道路有明显的 不同和分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