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类风湿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具体如下:
1. 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6周)。

2. 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6周)。

3. 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区中,至少一个关节区肿胀(≥6周)。

4. 对称性关节肿胀(≥6周)。

5. 有类风湿结节。

6. 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 类风湿因子呈阳性。

以上标准中,符合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但需要注意的是,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特异性的表现,部分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呈阳性。

同时,对于早期诊断的问题,需要特别谨慎,既要避免过度诊断、过度用药,也不能耽误治疗。

风湿病最新诊断标准解读

风湿病最新诊断标准解读

至少1项临床标准 + 1 项实验室标准
诊断APS
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标准
I.口腔症状:3项中有1项或1项以上 1、每日感口干持续3个月以上; 2、成年后腮腺反复或持续肿大; 3、吞咽干性食物时需用水帮助。 II.眼部症状:3项中有1项或1项以上 1、每日感到不能忍受的眼干持续3个月以上 2、有反复的砂子进眼或砂磨感觉; 3、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3次以上。 III.眼部体征:下述检查任1项或1项以上阳性 1、Schirmer I 试验(+)(5mm/5分); 2、角膜染色(+)(4 van Bijsterveld计分法)。 IV.组织学检查:下唇腺病理示淋巴细胞灶1(指4mm2组 织内至少有50个淋巴细胞聚集于唇腺间质者为一 灶)。 V.唾液腺受损:下述检查任1项或1项以上阳性;
心脏和神经系统病变等)或典型脊柱关节病的临床表现(如炎性下腰痛、交 替性臀区疼痛、肌腱端炎或虹膜炎等)不是反应性关节炎确诊的必须具备的 条件。 Reiter综合征:关节炎(主要在下肢)+非淋菌性尿道炎+结膜炎 +排除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或其他风湿病。
反应性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 南
骨关节炎分类标准(1995ACR)
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年6月第
骨关节炎分类标准(1995ACR)
系统性硬化症
系统性硬化症 极早期系统性硬化病 CREST综合征
198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系统硬化病诊断标准
(一)主要指标 近端硬皮:对称性手指及掌指或跖趾近端皮肤增厚、紧硬,不易提起。
(二)次要指标 (1)硬皮指:上述皮肤改变仅限于手指; (2)指端下凹性结疤或指垫变薄:由于缺血指端有下陷区,指垫组织丧失; (3)下肺纤维化:无原发性肺疾病而双下肺出现网状条索、结节、密度增 加,亦可呈弥漫斑点状或蜂窝状。

风湿确诊金标准

风湿确诊金标准

风湿确诊金标准
风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 类风湿因子检查:这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用于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风湿病。

2. 抗核抗体检查: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筛选试验,常用于多种自身免疫病种的筛查,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全身性硬皮病、狼疮性肝炎等。

若出现升高,考虑存在风湿病。

3. X线检查:这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骨骼和关节的结构,从而判断是否存在风湿病。

4. 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病程至少6个星期。

5. 关节肿胀:有三个或更多,而且病程持续至少六周。

6. 腕部、掌指、关节肿胀:六周以上可见到。

7. 皮下结节的出现。

8. 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变窄的改变。

以上七项中满足四项者,可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请注意,这些标准并非绝对,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如有疑虑,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医学协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了《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旨在提供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概述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是基于大量实验和临床经验的综合指南,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制定而成。

指南的编制以循证医学(Clinical Evidence)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意见,并参考患者的实际需要和医疗资源。

二、诊断标准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根据以下几方面进行判断:1.病史表现:包括关节炎的表现和病程,如关节疼痛、关节红肿、关节功能障碍等。

2.关节检查:通过观察、触诊、活动度测量等方式对患者关节进行全面检查,确定关节受损的范围和程度。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指标的检测,协助诊断和评估疾病活动性。

4.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检查可以帮助评估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和损伤情况。

三、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指南提供了详细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疾病修饰抗风湿药等,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和职业治疗等,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关节功能。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受损的关节,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随访管理指南提供了明确的随访管理流程,包括定期复查疾病活动性和关节功能、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等。

随访管理的目的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临床应用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应用,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供医生参考,同时也提醒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010年ac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010年ac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与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共同制定了一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用于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这个标准采用评分制,总分为6分,达到6分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标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关节受累情况:根据关节受累的数量和类型,分为0-5分。

- 0分:无关节受累;
- 1分:1个中到大关节受累;
- 2分:2-10个中到大关节受累或1-3个小关节受累;
- 3分:4-10个小关节受累;
- 5分:超过10个小关节受累。

2. 血清学:根据类风湿因子(RF)和抗CCP抗体的滴度,分为0-3分。

- 0分:类风湿因子和抗CCP抗体均为阴性;
- 2分:低滴度阳性;
- 3分:高滴度阳性。

3. 急性期反应物:根据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正常与否,分为0-1分。

- 0分: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正常;
- 1分:血沉和/或C-反应蛋白异常。

4. 症状持续时间:根据症状持续的时间,分为0-1分。

- 0分:症状持续6周;
- 1分:症状持续6周以上。

类风湿诊断标准

类风湿诊断标准

类风湿诊断标准1.1.1西医诊断标准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有下述7项中的4项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同时肿胀或有积液。

这些关节包括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和趾关节。

3、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关节中至少有1个关节肿胀或有积液。

4、在二项所列举的关节中,同时出现对称性肿胀或积液的关节。

5、皮下类风湿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不超过百分之五)。

7、手和腕的后前位X线照片显示有骨侵蚀或有明确的骨质疏松。

第2--5项必须有医师观察认可。

第2--4项必须持续存在6周以上。

此标准在国外的敏感性为百分之九十一到百分之九十四,特异性为百分之八十九。

国内经初步检验此标准的敏感性为百分之九十一,特异性为百分之八十八。

以下内容参考:(8)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的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11)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栏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征:双侧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受损而远端指间关节常不受累,是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之一。

约8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有腕部多间隙受累,尺骨茎突处肿胀并有触痛和背侧伸肌腱鞘有腱鞘炎,这些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征象。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足部关节也常受累。

跖趾关节常发生炎症,而远端趾间关节很少受累。

跖骨头向足底脱位时可形成足趾翘起来的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滑膜组织。

该病无独特的生化、免疫或组织学方面的异常作为确诊的依据。

其诊断主要是依靠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国际类风湿诊断标准

国际类风湿诊断标准

国际类风湿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际类风湿病诊断标准国际类风湿病协会(ACR)和欧洲类风湿病学会(EULAR)分别发布了类风湿病的诊断标准,用于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些标准通常被用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类风湿病,并评估其疾病的严重程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国际类风湿病诊断标准的内容。

1. 疼痛和肿胀关节根据ACR/EULAR的标准,患有类风湿病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在早期出现,持续数周或数月。

关节疼痛通常会出现在多个关节,而且通常是对称性的,即两侧相同位置的关节同时受累。

2. 早晨僵硬患有类风湿病的患者通常会在早晨起床时感到关节僵硬,这种僵硬通常持续超过一个小时。

这种早晨僵硬是类风湿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可以帮助医生做出诊断。

3. 血液检查诊断类风湿病还需要进行一系列血液检查,包括测量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ESR)。

这些指标通常会在类风湿病患者身上升高,反映了炎症程度。

4. 靶器官受累类风湿病不仅会影响关节,还可能导致其他器官受累,如心脏、肺部和眼睛等。

因此,在诊断类风湿病时,医生还会考虑是否有其他器官的症状和异常,以确定疾病的全身性影响。

5. 影像学检查除了临床表现和血液检查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X射线、MRI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关节和骨骼的情况,确定是否存在类风湿病的病变。

总的来说,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相关指标,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类风湿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缓疾病进展、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建议患有可能患有类风湿病的患者定期体检,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生活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国家优势不少,中国国籍外的人也可以选择去这些国家治疗。

第二篇示例:国际类风湿诊断标准,简称ACR/EULAR诊断标准,是临床上普遍应用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准则。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一、诊断标准:1. ACR(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诊断标准:(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

(2)至少三个关节区的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

(3)手关节炎。

关节肿胀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腕关节。

(4)对称性关节炎。

同时出现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

(5)皮下结节。

(6)RF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的检出率<5%。

(7)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注:表中1-4项必须持续超过6周,符合表中7项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为RA 但是,不除外符合标准者合并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2. 国内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1988):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

并有如下分期: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

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3. 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2010)新标准:冀节受累血淸学【至少需要1采》(0-3^)0RF和ACPA均阴性02-1M大关节1FJF和/缺(:册底漓度阳件2小天廿{椁成车伴太黄节受累)2RF和/或ACPA高橋度處过正常垃3儕以上)阳性34 7叶小黄节佛敢甲侔大黄节曼JS)3冋0牛关节【至少一节小天节哽累)ZA5益性时相反应物(至少需要1条}需裁(0-1^)龊狀持读时间CRPM ES RHjiEB0<6ffl0CRP 或ESRJfl 高11总得分6分以上可确诊RA注:名词解释:①受累关节数:指评价时压痛和肿胀的关节数但不包括DIP、第一腕掌关节、第一跖趾关节;②关节大小的定义:中大关节指肩、肘、膝、髋、踝;小关节指MCP PIP、第一指间关节、跖趾关节2-5及腕;③滴度的定义:高滴度阳性指RF或抗CCP K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3倍或以上;低滴度阳性指RF 或抗CCP抗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但不超过正常上线3倍.二、评价标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案,因此可以说对疾病的活动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但是总的原则是一致的,即炎症程度、骨侵蚀的加剧和功能的快速减低均提示病情处于活动状态。

怎样判定自己患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怎样判定自己患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怎样判定自己患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为了不让自己被类风湿性关节炎困扰和折磨,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几个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1)至少一个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两个关节受累所间隔的时间应不超过3个月,这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之一。

(2)标准的X线片所见(除骨质增生外,必须有受累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存在,这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之一。

(3)对称性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同时侵犯机体两侧的同一个关节(如果侵犯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趾关节时不需要完全对称),远侧指间关节的累及不能满足此项标准。

这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之一。

(4)类风湿因子阳性。

部分类风湿阴性的也不排除,需要结合临床症状
(5)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这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之一。

以上这几种就是专题提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大家对此应该都清楚了吧,专家提醒,如果您在分不清病种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医院进行检查,不要按自己的意思乱吃药,让病情恶化或者引发其它疾病。

更多类风湿治疗与保养健康资讯请添加微信号:p580158 更有机会亲自咨询中医祛湿通络疗法创始人彭大夫。

p580158彭医生个人微信号。

2023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规范(完备版)

2023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规范(完备版)

2023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规范(完备版)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与欧洲风湿病学会(EULAR)于2023年共同制定的标准,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持续关节炎:至少有一个关节持续炎症超过6周。

2.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关节炎的疾病。

3. 临床表现:根据晨僵、活动后关节肿胀、关节部位的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进行评估。

4.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包括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联合蛋白(ACPA)的检测。

5. 影像学检查:关节超声和X光检查有助于确认关节炎的存在和程度。

治疗策略- 根据临床病情的不同,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策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非药物治疗:包括关节保护、物理治疗、应用冷热敷和使用辅助器具等方法,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2. 药物治疗:根据疾病活动性和病情严重程度,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疾病修饰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制剂或皮质类固醇等药物进行治疗,并根据需要进行个体化药物调整。

3. 手术治疗:在关节破坏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关节置换手术或关节融合手术等手术治疗。

随访和评估-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以了解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1. 随访频率:根据疾病活动性和治疗方案的变化,随访频率可在3个月至12个月之间进行调整。

2. 评估指标:通过关节炎活动性指标、功能评估和影像学检查等评估指标,来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病情变化。

3. 治疗调整:根据随访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上为2023年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规范的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权威指南和医学文献。

1987年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1987年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修订分类标准对于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要求:晨僵:每天早晨起床后,病变关节的僵硬感会持续至少一小时。

关节区关节炎:出现三个或更多的关节区,包括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至少一个关节区的肿胀。

对称性关节炎: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关节同时受累并出现炎症反应。

类风湿结节: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类风湿结节。

血清类风湿因子:血清中类风湿因子呈阳性。

X光片改变:例如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等。

滑膜炎持续时间以及急性反应物,包括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也可能作为诊断标准。

如果符合以上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但这个标准对于早期不典型,以及非活动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而言,较容易出现漏诊情况。

类风湿诊断标准7条

类风湿诊断标准7条

类风湿诊断标准7条类风湿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着世界上超过十五亿人口。

类风湿是一类涉及免疫系统的复杂疾病,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复杂多变,因而对其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

为了准确的诊断类风湿,临床上采用了根据类风湿发病机制多样化的类风湿诊断标准7条: 1. 临床既往史:回顾患者的临床症状,无论是改变的还是持续的,以及临床病变部位,所有的发病特点都被考虑在内。

2.合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以及体液免疫学检查。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类风湿病变的部位、范围、病理变化和活动度,诊断类风湿的重要参考。

4. 临床诊断:此项检查包括对患者典型症状和体征的认真检查,例如,贴近皮肤时会出现热感或者刺痛等类风湿特征性症状。

5.节穿刺:通过对患者软骨炎性关节病变部位进行穿刺,从液体中直接取样,从而能发现类风湿特征性炎性渗出液和上皮细胞,作为类风湿的诊断依据。

6.疫组织化学检查:有一些类风湿的临床表现可以通过这种检查方法发现,例如,它可以发现骨骼肌组织内的炎性渗出物,以及腱部呈乳头状的肿大改变。

7.清抗类风湿抗体测定:一般的抗类风湿抗体能够反映出患者的炎症活动水平,以及临床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类风湿疾病的重要检查和诊断手段。

以上便是类风湿诊断标准7条,这些标准是以多学科协作的形式,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运用上述诊断手段,综合判断患者类风湿病变程度,判断患者可能是否患有类风湿疾病,从而进行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最终达到控制疾病发病的目的。

此外,除了上述诊断标准外,根据类风湿发病机制的不同,临床上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定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结合各项诊断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以及治疗方案。

类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发病的疾病,治疗过程复杂多变,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和发病机制,必须采取多学科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方案,全面控制病情,提高治愈率。

总之,类风湿诊断标准7条是依据类风湿发病机制多样性的综合考虑,应用多学科协作的方法,综合判断患者可能患有类风湿疾病,以便精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最终达到控制疾病发病的目的。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1.ACR评价标准:RA的治疗反应可根据下列标准评价:1)临床症状:包括关节肿痛、晨僵时间、关节肿胀、疲劳、全身不适等。

2)体征:包括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度、畸形、皮下结节等。

3)实验室检查:包括RF、抗CCP抗体、ESR、CRP等。

2.DAS评价标准:RA的治疗反应可根据疾病活动分数(DAS)评价。

DAS包括关节肿痛、晨僵时间、关节肿胀、疲劳、全身不适等指标。

3.SDAI评价标准:RA的治疗反应可根据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评价。

SDAI包括关节肿痛、晨僵时间、关节肿胀、疲劳、全身不适等指标。

4.CDAI评价标准:RA的治疗反应可根据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价。

CDAI包括关节肿痛、晨僵时间、关节肿胀、疲劳等指标。

5.RAPID3评价标准:RA的治疗反应可根据Rapid3评价。

RAPID3包括关节肿痛、晨僵时间、全身不适等指标。

6.EULAR评价标准:RA的治疗反应可根据欧洲风湿病联盟(EULAR)评价。

EULAR评价包括疾病活动水平、治疗反应、疾病活动的持续时间等指标。

___和他的团队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主要是根据各关节软骨的面积确定各关节的指数。

他们通过称量覆盖骨骼上关节软骨原先占据面积的铝箔的重量获得了相对准确的关节指数,具体数据见表47-6.在计算疾病程度时,可以将受累关节的指数相加后除以10再乘以百分号,从而得到代表关节受损程度的一个百分比。

这个百分数对于估计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疾病进展情况(spread)有效,在发病初期也可N代表疾病的活动性,但大于关节畸形的发生率。

而随着疾病的进展,关节畸形及活动受限的发生率会逐渐超过这个值。

如果希望将关节炎症程度以及畸形程度考虑在内,则评估就变得相对复杂。

依靠影像学方法等可以较准确地确定关节受损程度,但操作上比较麻烦。

通过研究,Lansbury及其同事认为可以将症状粗略地分为4级(表47-7),但具体到一个病人时分类只能依靠临床医生的分析以及经验。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和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和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一、诊断标准:1.ACR(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诊断标准:(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

(2)至少三个关节区的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

(3)手关节炎。

关节肿胀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腕关节。

(4)对称性关节炎。

同时出现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

(5)皮下结节。

(6)RF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的检出率﹤5%)。

(7)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注:表中1-4项必须持续超过6周,符合表中7项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为RA。

但是,不除外符合标准者合并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2.国内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1988):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

并有如下分期: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

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3.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2010)新标准:总得分6分以上可确诊RA。

注:名词解释:①受累关节数:指评价时压痛和肿胀的关节数但不包括DIP、第一腕掌关节、第一跖趾关节;②关节大小的定义:中大关节指肩、肘、膝、髋、踝;小关节指MCP、PIP、第一指间关节、跖趾关节2-5及腕;③滴度的定义:高滴度阳性指RF或抗CCP抗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3倍或以上;低滴度阳性指RF或抗CCP抗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但不超过正常上线3倍.二、评价标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案,因此可以说对疾病的活动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但是总的原则是一致的,即炎症程度、骨侵蚀的加剧和功能的快速减低均提示病情处于活动状态。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A)诊疗指南是根据当前国内外RA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的,以提高RA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

以下是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的主要内容:一、诊断标准:1.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满足以下临床特征,可以诊断为RA:关节痛持续超过6周,至少3个关节受累,体征包括关节肿胀、关节红热、关节压痛。

2.在满足上述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认RA的诊断。

如血沉升高、CRP升高、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等。

二、评估指标:1.根据患者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和影响,可以使用多种评估工具。

例如,RA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身体功能评估、全身情况评估等。

2.使用多种评估工具来确定RA的活动性和疾病进展情况。

例如,RA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肢体关节肿胀评分、血清标志物(例如CRP、类风湿因子)等。

三、治疗原则:1.治疗应早期干预、个体化和综合管理为原则。

2.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3.药物治疗分为常规药物和生物制剂。

常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疾病修饰抗风湿药、低剂量皮质激素等。

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非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等。

四、治疗策略:1.对于轻度RA患者,可以尝试单药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或一线免疫抑制剂。

2.对于中度和重度RA患者,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联合使用疾病修饰抗风湿药和生物制剂。

3.对于治疗有效但不能缓解RA症状的患者,可以尝试手术治疗,如关节镜手术或人工关节置换。

五、疾病管理:1.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对药物进行调整。

2.患者需要进行心理和社会支持,了解疾病知识和如何管理关节炎。

3.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综合治疗和管理。

以上是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的主要内容。

根据专家制定的指南,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特点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

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一、关节内或周围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病程≥6周)。

二、至少3个关节软组织肿胀或积液(病程≥6周)。

三、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病程≥6周)。

四、对称性关节炎(病程≥6周)。

五、类风湿结节。

六、类风湿因子阳性。

七、放射学改变:类风湿关节炎放射学改变,必须包括骨质侵蚀或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脱钙。

以上诊断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及治疗。

类风湿诊断标准项目评分

类风湿诊断标准项目评分

类风湿诊断标准项目评分
类风湿诊断标准(Rheumatoid Arthritis Diagnostic Criteria)是用于评估患者是否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工具。

其评分系统通常使用以下项目进行评分:
1. 关节炎发病持续时间:根据患者关节炎症状的持续时间来评分,长时间的关节炎症状得分较高。

2. 关节炎数目:评估患者身体中受累的关节数目,累及多个关节的患者得分较高。

3. 关节炎部位:评估患者身体中受累的关节部位,累及特定关节(如手腕、中关节)的患者得分较高。

4. 血沉或C反应蛋白:根据患者的血沉或C反应蛋白水平来评分,测量结果较高的患者得分较高。

5. 类风湿因子(RF):通过血液检测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得分较高。

6.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抗体):通过血液检测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的患者得分较高。

以上项目分别给予不同的分数,最终总分用于评估患者是否满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具体的评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研究进行微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有下述7项中的4项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1、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同时肿胀或有积液。

这些关节包括双侧近端
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和趾关节。

3、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关节中至少有1个关节肿胀或有积液。

4、在二项所列举的关节中,同时出现对称性肿胀或积液的关节。

5、皮下类风湿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不超过百分之五)。

7、手和腕的后前位X线照片显示有骨侵蚀或有明确的骨质疏松。

第2--5项必须有医师观察认可。

第2--4项必须持续存在6周以上。

此标准在国外的敏感性为百分之九十一到百分之九十四,特异性为百分之八十九。

国内经初步检验此标准的敏感性为百分之九十一,特异性为百分之八十八。

以下内容参考:(8)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的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11)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栏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症细胞
浸润。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征:双侧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受损而远端指间关节常不受累,是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之一。

约8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有腕部多间隙受累,尺骨茎突处肿胀并有触痛和背侧伸肌腱鞘有腱鞘炎,这些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征象。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足部关节也常受累。

跖趾关节常发生炎症,而远端趾间关节很少受累。

跖骨头向足底脱位时可形成足趾翘起来的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滑膜组织。

该病无独特的生化、免疫或组织学方面的异常作为确诊的依据。

其诊断主要是依靠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AKA\APF\CCP是近几年来很重要的化验依据。

其他类型的慢性关节炎有时可酷似类风湿性关节炎。

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身,尤其是在疾病早期也可不典型。

RA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1.1.2.1RA分期:
1、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片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2、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或不同程度骨质侵蚀。

3、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
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1.1.2.2RAX线分期标准
Ⅰ期:1.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

2.可见骨质疏松的X线证据。

Ⅱ期:1.骨质疏松的X线证据,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

2.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

3.邻近肌肉萎缩。

4.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和腱鞘炎。

Ⅲ期:(严重期)
1.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的X线证据。

2.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或过度伸展,无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3.广泛的肌萎缩。

4.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

Ⅳ期:1.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2.Ⅲ期标准内各条。

1.1.3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及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新修订的《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
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拟订
的诊断标准[7],并结合临床实际,制定本研究的证候诊断标准。

(1)寒
湿阻络证。

主症:①关节冷痛重着,屈伸不利;②关节拘急,局部畏寒,
皮色不红。

次症:①神疲畏寒;②遇天寒雨湿之时发作,得热则减,遇寒则增。

舌象:胖,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

脉象:弦紧或弦缓。

诊断:主症2项+舌脉象或主症1项+次症1项+舌脉象;(2)湿热阻络证。

主症:关节红、肿、热、痛、重着。

次症: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溲黄。

舌象:质红,苔黄腻。

脉象:濡数或滑数。

诊断:主症+舌脉或主症+次症+舌脉;(3)寒热错杂证。

主症:①关节疼痛,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②关节疼痛,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

次症:全身热象不明显。

舌象:苔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

脉象:弦数。

诊断:主症1项+次症1项+舌脉;(4)肝肾亏损、痰瘀痹阻证。

主症:①关节骨蒸潮热,或拘急,腰膝酸软无力;②关节刺痛、固定不移;③关节疼痛,局部紫黯,肿胀,按之稍硬;④关节顽麻或重着。

次症:①头晕目眩,形体消瘦,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失眠多梦;②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自汗,或小便频数;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少;④关节僵硬变形,或关节附近有硬结或瘀斑或面色黧黯。

舌象:质紫黯或有瘀斑,苔白或滑。

脉象:沉细弱或沉细涩。

诊断:主症①②或①③或①④+次症1项+舌脉。

1.1.4RA的病情活动标准
采用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制定的改良疾病活动性标准(3变量)简称DAS28-3。

DAS28-3=[0.56×(压痛数)1/2+0.28×(肿胀数)1/2+0.70×ln(血沉)]×1.08+0.16。

缓解期:DAS28-3<2.6;低活动性:DAS28-3≤3.2;
中等活动性:3.2<DAS28-3≤5.1;高活动性:DAS28-3>5.1。

1.1.5关节功能分级标准
Ⅰ级:功能状态完好,日常活动不受限制;
Ⅱ级:能从事正常活动,但有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受限或不适;
Ⅲ级:关节有明显的活动受限,只能胜任一小部分或完全不能胜任一般职业性任务,或不能很好地照料自己;
Ⅳ级:大部分或完全丧失活动能力,患者被迫卧床或只能坐在轮椅上,很少或不能自理生活。

1.2.1四诊信息
(1)问诊内容18项,它们是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屈伸不利、关节发热、关节怕冷、肢体麻木、肢体困重、精神疲乏、发热、烦闷不安、畏寒、手足不温、口渴、腰膝酸软、眩晕、小便黄浊、夜尿多等。

按照症状的程度分为4级。

(2)望诊中的望舌色和舌苔11项,它们是舌淡、舌淡红、舌红、舌紫暗、舌有瘀斑瘀点、苔薄、苔厚、苔黄白相间、苔腻、苔白和苔黄;(3)切诊中的常见脉象6项:脉弦、脉数、脉沉、脉细弱、脉涩、脉紧。

1.2.3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指标7项:
(1)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C反应蛋白、血沉、晨僵、双手X线分期、类风湿因子。

(2)免疫球蛋白和血常规检测7项: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