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玉米起源进化及现代玉米诸多返祖现象的研究探讨_杨献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5 关于玉米分蘖会不会影响产量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 分蘖会影响侧根发育,会不会是倒伏的一个因素,会不会是 古人选择现代玉米形态的一个原因,尚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生命现象是蛋白质的存在形式,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 排列顺序和空间构象决定生命的存在方式,而这些又是细 胞中遗传物质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翻译和表达。生命体的 组织、器官乃至新陈代谢过程,都受其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和环境共同控制,玉米的分蘖、分枝、多穗是在什么环境 条件下,何种基因表达还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证明。
发现导致玉米出现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一个名为“秃
茎1”的基因出现了变异。正常玉米中的“秃茎1”基因
控制着作物的分枝,而该基因在玉米基因图谱中的位置正
好处在一个特殊的遗传区域,该区域对玉米被驯化起着关
键作用。在更深入的研究中,科学家将墨西哥现存的野生
类蜀黍与现代玉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野生类蜀黍中
普遍存在着12个“秃茎1”变种,每个变种会影响类蜀黍
生长出不同类型的枝杈。而在现代玉米中,只存在一种
“秃茎1”基因。这说明,美洲印第安人在驯化玉米的过
程中将具有其他“秃茎1”变种的类蜀黍筛除了。研究人
员说,他们的下一步工作是将现有的所有“秃茎1”基因
变种引入现代玉米
中,这样做有望使科
学家推测出,在筛选
图4
玉米果穗是否是分枝的变态,尚没有充分的科学依 据,但从玉米穗柄和茎秆形态相近、果穗包叶数和植株叶 片数大致相同这两点似乎可以得到一点点证明。
关于栽培玉米返祖问题,通常玉米果穗长在雄穗上的 现象叫作返祖,通过上面的试验,我们认为现代玉米出现 分蘖、分枝、多穗均属“返祖”现象。
4 讨论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对侧芽萌发、 侧枝生长的抑制作用,也包括对侧枝、叶子生长角度的影 响,它和生命体内“生长素”的分布及浓度有关。我们认 为野生大刍草同样受到顶端优势的影响,由于野生大刍草 分生分化能力与顶端优势相互制约,在顶端优势较强时只 能分蘖生长,一但分蘖受阻,便分化成侧枝。分子生物技 术证明,在现代栽培玉米中有许多不能表达的基因,这 些是否就是玉米祖先的远古基因,基因“秃茎1”和12个 它的变种,会不会是控制“生长素”表达的基因,如果现 代栽培玉米中同时存在“秃茎1”及其变种就不会有侧枝 出现,自然也就不会有果穗。科学家在南美洲发现的植株 不分枝也不开花的玉米变异品种或许就是变异基因在特殊 的遗传区域与“生长素”表达相关。相反“秃茎1”基因 完全不能表达或表达不够充分,就会出现分枝到多穗的返 祖,即生产上的“香蕉”穗,这都是基因与环境互作而导 致的差异性状表达。科学研究证明,根的顶端优势依然存 在,即根优先生长,而侧根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可见 分蘖同样会影响侧根的生长。我们认为在现代栽培玉米中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能控制玉米植株分枝的特殊基因,
ຫໍສະໝຸດ Baidu
该基因有望揭示古人在驯化玉米的过程中是如何选种的。
从进化的过程看,美洲印第安人7000年前首先将墨西哥
类蜀黍驯化为现代玉米。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在南美洲
发现了一种植株不分枝也不开花的玉米变异品种。美国加
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对这种玉米进行了研究,结果
科学实验
Scientific Experiment doi:10.3969/j.issn.1000-8071.2015.01.016
对玉米起源进化及 现代玉米诸多返祖现象的研究探讨
杨献才1 陈玉香2 郭 昕1
(1 吉林银河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公主岭 136100 2 吉林省公主岭市粮食局)
摘 要 用大刍草作受体和现代玉米杂交,对产生的“中间型”种子进行种植观察,其后代出现分蘖、分枝、 多穗;由此我们认为玉米的进化过程是:分蘖→分枝→多穗→现代玉米;现代玉米出现分蘖、分枝、多穗均属 “返祖现象”。 关键词 玉米 大刍草 起源 进化 返祖
株授粉自交,收
获的种子留做下
一步试验。
图2
2 研究结果
“中间型”
在北方光敏性很
强,绝大多数不
能正常开花,苗
期分蘖极强,两
次剔出分蘖长成
高大植株,有分
图3
32 种子世界 205 .
科学实验
Scientific Experiment
枝,有多穗。最后收获的果穗雌雄同穗,种子同正常玉米 (图3)。
3 结果分析
古代类蜀黍的过程
中,古人为什么做出
了选择,从而影响了
现代玉米的形态。
返祖是指有的
生物偶尔出现了祖先
的某些遗传现象。通
常人们把玉米雄穗长
出雌穗的现象称为
“返祖”(图1),
分蘖、分枝也同样应
该是“返祖”,尽管
图 返祖
“分枝”很少见,但
它的确存在,我们曾经用钴60-γ射线照射玉米种子时就 出现过,起初我们认为是基因突变,现在看来不过是射线 刺激下的返祖现象。
(收稿日期:2014—11—16)
2015 . 1 种子世界 33
材料与方法
. 材料及来源
野生大刍草,来自海南岛;栽培玉米,来自吉林银河
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骨干自交系。
.2 研究方法
在海南岛以大刍草作母本和栽培玉米作父本杂交,获取杂
合体种子(图2),我
们称其为“中间
型”。将杂合体
种子“中间型”
在北方种植,苗
期二次剔出分
蘖,并对其生育
性状调查记载,
对正常结穗的植
参考文献 [1] 杨献才,陈玉香. 远缘杂交对玉米种质创新及起源 进化的试验初报[J].种子世界,2014,9. [2] 唐祈林, 荣廷昭, 潘光堂, 黄玉碧, 李晚忱. 用玉米近 缘材料创造玉米新种质[J]. 中国农业科学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0,21. [3] 陈洪梅,汪燕芬,徐春霞,段智利,番兴明. 玉米野 生近缘种——大刍草的研究与利用[J].种子,2007,02. [4] 刘进平. 植物腋芽生长与顶端优势[J].植物生理学通 讯,241(3):575-582. [5] 唐祈林,杨克诚,郑祖平,荣廷昭. 玉米与玉米近缘 种可杂交性研究[J].作物学报,2006,01.
野生大刍草受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这在我 们用大刍草和现代玉米正反交试验中已得到证实,因此,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自然变化下,现代玉米和 大刍草中不可能包含玉米祖先的全部遗传信息,只能存留 不表达的休眠基因。就是说,如何挖掘野生资源的有利基 因,淘汰有害基因,这对野生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具有十 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远缘杂交选育中,就选育出 了根系发达的优良性状(图5)。对此,发现更多野生有 利基因表达的性状,使现代栽培玉米的形态更趋于完美, 还需要科研工作者做更多的努力。
关于玉米起源和进化问题,大刍草是玉米的祖先或它 们有共同的祖先,通过上面的试验我们认为玉米的进化过 程是:野玉米分蘖受阻,形成侧枝,侧枝变态成果穗,多 个侧枝形成多穗玉米,自然选择,人工驯化变成现代栽培 玉米,即:分蘖→分枝→多穗→现代玉米(图4)。
同样存在所谓的远古基因,即玉米祖先保留下来的“闲置 基因”,只是正常的现代环境条件下处于休眠状态,不能 正常表达,一但被外部条件激活,便出现返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