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歌曲艺进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民歌曲艺进课堂
摘要:将民歌带入课堂,这其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当今多元驳杂的文化涌动之际,我们能做的就是传承民族文化。天津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北部,地处渤海之滨,九河汇聚。
作为这样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都市,是在明清时期形成,而天津的传统民歌吸收了各个地方的音乐,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特性。本文主要对天津民歌走入课堂的必要性和传承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天津民歌;课堂;传承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音乐”。早在明清时期,民歌就成为天津人民音乐生活重要的内容之一,不少音乐界人士就开始从事民歌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如出版于清代乾隆六年的《霓裳续谱》就是其中一部代表性著作。内容极为丰富,都是乾隆年间流行于北方,特别是天津地区的民歌小曲。从内容上看,大多是情歌,它为我们研究清代前期天津民歌小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研究我国这个历史阶段的民间音乐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史科。搜集民歌的意义是重大的,深入群众生活,进行民间音乐的整理,是我们继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第一步。
在中国话剧历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早期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第一个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西城板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种,其吐自发音完全是天津话,不论说与唱都极富乡土气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壮激昂,唱法和曲调接近语言,内容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众喜爱。现在这个曲种已基本无人会唱,近于失传,殊为可惜。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深受天津人的喜爱,也为其他省市群众所喜爱。相声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清代。相声虽兴起于北京,但作为码头城市的天津,离北京近在咫尺,成为相声演员必到之地,而且逐渐形成一个新段子必先得到天津观众地认可才能进京演出的局面。许多著名的相声演员都是在天津演出过多年,成名后才走向全国的,侯宝林、张寿臣、郭荣起莫不如此。京韵大鼓是天津曲艺
中的一个主要曲种。经过于德逵等人的改革,将唱词改为京口上韵,腔调翻新,后经不断改革,最后定为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传入天津较早,以郝民一派独占优势,一致有天津西河大鼓为郝民家传之说。其中女艺人马增芬于1936年所唱的"绕口令"一曲,风靡津沽,妇孺皆唱,有如今日的通俗歌曲,想必当年西河大鼓也会有一支强大的追星族出现。
特别强调的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津时调”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明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时调在天津的四个地区盛行,并且出了不少民间艺人。这四个地区是宜兴埠,丁字沽一带,河东的沈庄子,郭庄子一带,西头的西城根、西北角一带,其中以城里最为兴盛,持久不衰。它用天津地方语的字音演唱,内容通俗易懂,腔调高亢爽朗,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除少数曲目二人对唱外,多为一人独唱,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四胡、节子板。句式以7字句为主,有长短句相间;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垛子板等。初为船夫、搬运工人、人力车夫等人的业余演唱,其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其中有欢快的《踢毽儿》、《放风筝》;也有悲凉的《光棍哭妻》、《后娘打孩子》;还有相当多的反映妓女悲惨遭遇的《秦楼悲秋》等。它最初只是人们劳动之余的演唱活动,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了职业歌手,有的在地摊、茶棚中演唱,常唱一些反映时事的曲目,如《民国六年闹大水》、《直奉战》等。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它独特的曲调唱腔和表演风格及其曲折的传承历史,在天津民间文化发展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发掘和抢救天津时调传统曲调和曲目,不仅对丰富完善天津曲艺音乐、理清天津曲艺的发展史大有裨益,对振兴天津曲艺、扩大天津曲艺在全国的影响。
那应该怎样对这样的传统民歌曲艺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研究保护,成为了回避不了的问题。今年来教育部大力推广京剧进入课堂,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将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下去。而对于天津地区,作为一个天津人,我对于本地区的音乐几乎没什么概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我认为:
一、重新架起一座通向天津音乐文化的桥梁
青少年真的不喜欢本地区的音乐么?是不是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一个创造欣赏的条件。他们的生活中大多都是流行音乐。即使天津时调在存在于生活中,他们
也未必听得懂。把天津最有特色且有意思的天津时调,京韵大鼓,快板,相声重新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通过老师演唱和欣赏曲目背后天津的历史故事,观赏相关视频中逐渐改变青少年对天津音乐文化的无知状态。
二、天津民歌进课堂是普及教育并非精英教育
将天津传统民歌带入课堂并不是培养专业演员,而是一种普及天津文化的教育,这种普及是希望青少年了解本地区文化的基本元素。如:天津时调的起源。有什么人物及代表作。天津快板的形式有哪些等等。当有人问起,我们能够非常自豪的讲述天津的特色音乐文化。但并不是照本宣科,灌输性的知识教育,包括硬性的说教、反复跟唱等。而是真正做到有兴趣去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视听效果合二为一
按照“眼看为实”的说法,假如在课堂中我们只是用口述和图片的方式,学生如何会感受到天津民歌的无穷魅力呢。我们可能无法让学生真正走入戏院,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手段去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正正的看,明明白白的听。选择名段,让学生不受课堂的局限,抛开音高、速度、音色、表情的约束,跟着视频的节奏、表演、韵味,随意的模仿他们的腔调、语言。教师再通过口传身教的示范,将正确的经典的段落拿出来展示,青少年时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很强烈。也可以通过近些年流行乐中的“中国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歌曲进行改编将天津民歌和流行乐相结合,再由老师提出意见加以完善。
要让天津最经典久远的民歌重新走进这个时代,音乐教师更应该担起这个责任,推陈出新。让天津的民歌曲艺走进课堂被新一代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