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色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句式特点

再别康桥句式特点

再别康桥句式特点“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篇诗歌的语言优美,表达深刻,尤其是其中的句式,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再别康桥”的句式特点吧。

1. 双音节词的重复“再别康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三句中,都包含有双音节词的重复,如“别”、“渐宽”、“消得”。

这种双音节词的重复,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流畅,更加具有感染力。

2. 句子的倒装结构“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这四句中,都包含有倒装结构。

这种句式的使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优美,而且也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感情和思考。

3. 形容词的修辞“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些句子中,都包含有形容词的修辞。

这种修辞手法,能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更加具有形象感。

4. 对比和排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四句中,对比和排比的手法被充分运用。

这种手法,不仅能够突出主题,而且也能够使得诗歌更加有力、更加有感染力。

5. 对象的拟人化“江南江北路漫漫,/回首天涯,/天涯路漫漫。

”这三句中,江南、江北、天涯都被拟人化了。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能够使得抽象的事物更加具体化,更加形象,更加生动。

6. 句子的并列和长句的运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四句中,运用了并列和长句的手法。

这种手法,不仅能够增加诗歌的节奏感,而且也能够使得诗歌更加有力、更加有感染力。

7. 修辞手法的多样性和深度“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望君如流水,/流水又何止?”这四句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这种手法的多样性和深度,不仅能够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而且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再别康桥”这篇诗歌,不仅在语言方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而且在句式方面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深入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之处

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深入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之处

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深入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之处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其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以此展现出其独特的美学之处。

本文将从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对再别康桥的美学特点进行深入解读。

1、语言运用的深刻之处再别康桥的语言运用十分精妙,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首先,诗中所运用的形容词和修饰语深入人心,使得诗歌中的情感更加饱满。

例如,诗中的“白狐”、“春风”、“绿杨”等词语,通过形容词修饰使得诗歌中的景象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其次,徐志摩运用了反问句和排比句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诗中的“别离就这样发生了,多情的你”以及“别离也如此潦草地进行了,多情的我”等句子,通过反问句的运用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迷惘和无奈;而排比句的使用,则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别离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最后,诗中的意象运用十分巧妙,给人以深入的印象。

例如,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及“美人一阵香风过,我心却在风中断”等意象,通过运用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的对比,使得诗歌更具张力和感染力,读者不禁陷入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慨之中。

2、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富有韵律和美感。

首先,诗中的押韵和韵律变化多样,给人以强烈的听觉感受。

例如,“江南岸”与“照我还”、“或不辞”与“清泪已”等押韵词搭配,使得诗歌流畅而优美,读者在朗诵或阅读时更能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其次,徐志摩在诗中运用了对偶和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例如,“别离”与“离别”、“多情的你”与“多情的我”等对偶词语呼应,通过反复的使用对偶手法,使诗歌的表达更加贴近人心,读者更能理解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和矛盾心理。

最后,徐志摩还在诗中使用了夸张和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春风又绿”,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诗歌中的景象更加绚丽多彩;而“白狐”和“美人”等借代词的运用,则通过借代的意象,进一步表达出诗人对爱情的憧憬和无奈。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诗歌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景物描绘、语言艺术、节奏韵律和创作背景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情感表达《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

诗人通过离别康桥这一场景,表达了对母校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时而轻快、时而低沉,但始终都围绕着对康桥的深情。

这种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起伏,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二、景物描绘《再别康桥》的景物描绘十分优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营造出康桥独特的美景。

从“轻轻的我走了”到“不带走一片云彩”,从“河畔的金柳”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些景物描绘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三、语言艺术《再别康桥》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

诗人运用了优美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使得诗歌的语言既简练又生动。

同时,诗歌中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

四、节奏韵律《再别康桥》的节奏韵律十分和谐。

诗人通过运用平仄、韵脚等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十分鲜明。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韵律更加优美。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创作背景《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徐志摩对英国剑桥大学的怀念之情。

徐志摩曾在这所大学学习,并对这里的景色和氛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他再次来到这里,离别之际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

《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

《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篇一:《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恋人分别时的深情感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不舍之情,也表现了对时间、对爱情、对生命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语言审美的角度对《再别康桥》进行赏析。

一、简洁明了的语言《再别康桥》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

诗中的用语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繁琐的词语,而是采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以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例如:“红雨初收,柳暗花明”,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红雨”和“柳暗花明”两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所见所感的景象。

又如:“轻轻挥别,漫漫长夜”,这句话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份深情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沉重和不舍。

二、细腻的情感表达《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充满了诗人对恋人的深情思念和不舍之情。

诗中的语句充满了诗意和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例如:“你走之后,雨打在我的脸上,我感到了寂寞”,这句话通过描写雨水拍打在脸上的感觉,表现了诗人对恋人离开的悲伤和不舍。

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句话通过描写花瓣飘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三、意境的构建《再别康桥》的意境构建非常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和离别的场景,营造出了一种深情、伤感的氛围。

例如:“康桥,如一朵盛开的花朵,静静地躺在河水的怀抱中”,这句话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

又如:“斜阳照墟落,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话通过描绘夕阳西下、流水人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

《再别康桥》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细腻,意境构建出色,这些都是这首诗歌所具有的语言审美特点。

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篇二:《再别康桥》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所写的一首著名诗歌,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爱情诗歌之一。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诗歌鉴赏《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

该诗以徐志摩远离康桥的离别之情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回忆的留恋和对未来事业的憧憬。

以下将从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进行鉴赏分析。

一、情感表达《再别康桥》以深沉而哀怨的情感表达,将诗人内心的离情别绪与对美好过去的追忆融为一体。

诗中第一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表达了诗人轻轻离去的意境,同时也唤起读者对诗人心灵的感受。

接下来的几段描写,诗人将诗意悠长的康桥与诗人曾经的美好时光相结合,表达了对过去的眷恋和感慨。

比如“雪落下了,有一个差距,我一生也无法逾越”、“鸿雁在云和天空中描绘着永恒”等诗句都展现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主题思想《再别康桥》的主题思想包含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往。

诗中以康桥为背景,诗人以康桥为象征,表达了对曾经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悲叹,并将这种情感延伸到对未来事业的向往和憧憬。

通过诗人对康桥和云彩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鸿雁的比喻,诗人既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伤感与思念,又表达了对未来追求和希望的渴望。

整首诗以一种温柔而深情的方式,将诗人的感受与读者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康桥与远离、回忆与向往之间的交织感。

通过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的结合,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引发读者对人生、命运和回忆的思考。

总之,《再别康桥》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冀的交织,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相连,引起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蕴丰富,通过诗人的内心感受和真挚思考,展现出了诗歌的魅力与力量。

再别康桥诗歌评论

再别康桥诗歌评论

《再别康桥》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唯美的语言描绘了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离开康桥的感受和离别的伤感。

这首诗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从语言和形式上来看,《再别康桥》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和朴素的形式,通过抒发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一共七节,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其次,从感情表达上来看,诗中蕴含着作者对英国康桥的怀恋和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的真挚、深刻和具有共鸣力,是《再别康桥》得以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此诗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

全诗一共七节,总的说来,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此外,《再别康桥》既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感情,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同时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现实。

例如,“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诗,正是25岁的徐志摩在离开康桥时的真实心情写照。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再别康桥诗词鉴赏

再别康桥诗词鉴赏

再别康桥诗词鉴赏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作,也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此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一、三行稍短,二、四行稍长,每行六至八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鲜明,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欣赏。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原创版】目录1.引言2.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3.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4.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5.结论正文【引言】《再别康桥》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

自问世以来,该诗以其优美的诗句、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三个方面,探讨再别康桥诗歌的魅力所在。

【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首先,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再别康桥》具有显著的美感。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每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一部分,诗人描述了康桥的美景,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第二部分,诗人通过金柳、青荇等自然景物的比喻,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第三部分,诗人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收尾,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和对康桥的感激。

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其次,《再别康桥》在语言运用上也具有独特的美感。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康桥的美景跃然纸上。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对仗等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再别康桥》的语言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最后,从诗歌的意境来看,《再别康桥》同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诗人以康桥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在这个意境中,康桥的美景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深邃、悠远的感觉。

特别是诗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更是将离别的意境推向了极致,令人回味无穷。

【结论】总之,《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在结构、语言还是意境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徐志摩的才华,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康桥画卷。

第1页共1页。

再别康桥的诗歌风格

再别康桥的诗歌风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其结构形式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绝句、欧洲传统的十四行诗以及现代诗的特点,经由徐志摩选择集合各诗之所长而创造出的“三美”“混血儿”。

此诗全篇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在内容上,《再别康桥》以意象为表达手段,语意含蓄,富于朦胧美;表达方式以借景抒情为主,也可以叙事,可以说理,但忌直白。

它主要抒发了三种情感: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此外,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特点在《再别康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可以说《再别康桥》充分展现了徐志摩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诗歌《再别康桥》 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 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是中国杰出的现代诗人朱自清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广泛传诵,深受读者欣赏和喜爱。

本文从诗歌的题材、意境和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伟大的诗歌。

首先,要谈到诗歌的题材。

《再别康桥》是朱自清在上海临别时所作,也正是以此表达了他对康桥的告别,这也是题目的由来。

在这首诗中,朱自清把自己的心情融入自然之中,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塑造出一幅风景秀丽、富有哀愁的图画。

其次,要谈到诗歌的意境。

《再别康桥》是一首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诗歌,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离别的痛苦。

诗歌中的“康桥”这一背景不仅是朱自清的青春回忆,更凝聚着人们对崇高、美好、永恒的向往。

在康桥这个充满哀愁和美好的地方,作者似乎不仅想挥别一段人生,也更展现出了关于生命、时光、爱情的种种感慨和思考。

最后,要谈到诗歌的语言。

《再别康桥》语言优美,简洁明快,使用了大量富有文学性的修辞手法,如暗喻、排比、对偶等,使整首诗歌意蕴十分深刻、富有感情。

每一句话都是如此雄辩与生动,每一字都具有深刻的内涵。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极为谨慎地挑选了每一个符号,让诗歌从字面上就展现出悠然的情怀与慈悲的人性。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传达了朱自清的内心,同时也传递了人类对美好、永恒的向往。

它是一首思乡怀远、抒发情感、追寻意境的诗篇,展现了作者的感人之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首诗歌以它朴实的语言和深入的探讨,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面对生命和世界的诸多变幻并处理自己的情感。

同时更带领我们理解了朱自清这样的伟大作家,如何通过诗歌来记录他内心的情感、展示他对生命的思考。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三美特色的诗歌,这三美包括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绘画美:《再别康桥》通过运用一系列色彩明亮、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词语,如“金柳”、“柔波”、“星辉”、“青荇”等,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仿佛置身于康桥的美景之中。

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音乐美:《再别康桥》在音节、音尺和压韵方面表现出音乐美。

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者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

此外,还有压韵的运用,例如“轻轻的我走了”和“正如我轻轻的来”,词与词之间形成和谐的音韵。

建筑美:《再别康桥》在排列和字数上也展现出建筑美。

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诗歌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意境美:《再别康桥》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其情感与景物的完美融合。

诗歌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唯美、梦幻的氛围,这既是作者对康桥的怀念,也是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这种意境之美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再别康桥》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其清新自然、流畅优美的表达。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诗歌既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诗歌中的用词也十分考究,既贴切自然,又富有表现力,使得整首诗的语言都充满了美感。

结构美:《再别康桥》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其紧凑有序、层次分明的布局。

整首诗由离别康桥的惜别之情引出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抒发,再通过描绘康桥夜色和金柳倒影等意象来展现康桥的独特魅力。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不仅在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方面表现出色,还在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等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诗歌《再别康桥》 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 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是徐志摩创作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歌以经典的形式、深沉的意境、洗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离别时对青春和爱情的深切思考,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首先,诗歌《再别康桥》主要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遗憾。

从诗歌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深知此时此刻是青春的告别,爱情的离别,“别后”“别时之景象”极为惨烈,“荒草”“闲庭”等荒湮的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离别后,作者再也不能与自己的爱人并肩走过康桥,与自己共度浪漫的时光,这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感情。

其次,诗歌《再别康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歌中的诗句抒发了作者对爱情和青春的思念和怀念,如“小桥流水人家”,“康桥横欲断,天涯咫尺之间”,“别时茫茫江汉上”,“更上一层楼”,许多诗句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内涵。

这些诗句在作者生前就已经被广为流传,被称为经典之作,在现代文学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再次,诗歌《再别康桥》的语言简练、意味深刻。

徐志摩在诗歌中用诗意的笔触艺术地描绘出了离别时自己的内心感觉,诗语简单清新,却表达了无法言语的绝望和失落,诗歌的意境非常深刻。

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文艺复兴的阴影和情感冲突的震撼。

最后,诗歌《再别康桥》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再别康桥》被广泛学习和传颂,它表达了作者和时代的情感和思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志摩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为后来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诗歌《再别康桥》通过深切的情感表达出离别时的遗憾和痛苦,同时其深刻的意境、简洁的语言、独特的风格、经典的内容也使它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在生活中感受到最纯粹的情感和生命的意义。

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1000字

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1000字

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1000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色鲜明,值得深入探讨。

以下是对该诗艺术特色的详细分析。

一、情感表达的含蓄与深沉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情感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他没有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康桥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实、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意象的独特与鲜明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意象,如“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康桥的美景,也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鲜明、生动,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

三、节奏的和谐与优美徐志摩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烈。

在《再别康桥》中,他采用了押韵和反复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更加和谐、优美。

这种节奏感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使得诗歌更加易于记忆,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四、主题的深刻与独特《再别康桥》的主题是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忆。

徐志摩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和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怀念。

这种主题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使得该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也使得该诗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文化底蕴的深厚与丰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

该诗的文化背景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英国文化和现代文学等多个领域,这种跨文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该诗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强的艺术魅力。

同时,徐志摩在诗歌中引用了许多中外文化元素,如“轻轻的我走了”这句诗就源于中国古典诗词,这种引经据典的手法也使得该诗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修辞手法的多样与创新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再别康桥,菩萨蛮。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平地一声雷,震撼了我的心灵。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首诗以其简练、深情、苍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离别康桥的心情,并描绘了他在离别时的内心情感。

1. 朗诵的节奏这首诗的朗诵节奏是比较明显的。

整首诗被分为四个部分,描述了四个不同的情感状态。

首先是“再别康桥”,表达了离别之情,语言平缓而舒缓;接着是“菩萨蛮”,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语言温柔而悠扬;然后是“此情可待成追忆”,语言开始紧凑,情感逐渐升华;最后是“只是当时已惘然”,语言平缓而有力,情感达到高潮。

整首诗随着情感的变化而有明显的节奏感,使朗诵者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流动。

2. 朗诵的情感表达这首诗的情感主要包括离别、回忆和心痛。

通过描绘康桥与作者的离别,诗歌传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思念和对未来的不安。

在“再别康桥”这一部分,朗诵者应该注意抓住离别之情,表达出作者绵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在“菩萨蛮”这一部分,朗诵者应该注意调整语调,让诗歌的音乐性通过朗诵表达出来,以展现作者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珍视。

在“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部分,朗诵者应该抓住情感的升华,通过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让诗歌表达出作者思绪万千的心情。

最后,在“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一部分,朗诵者应该调整语气,表达出作者的心痛和内心的伤感。

3. 朗诵的节奏感与语气朗诵这首诗时,应尽量保持整首诗的节奏感与语气的变化。

在每一部分切换时,朗诵者应注意调整节奏和语气,以使诗歌的情感更加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首先,在“再别康桥”这一部分,朗诵者应保持平缓而舒缓的语气,让听众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离别和留恋。

然后,在“菩萨蛮”这一部分,朗诵者应注意抓住音乐性,让诗歌的抒情之感流淌出来,让人感受到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眷恋。

接着,在“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部分,朗诵者应注意调整语速和语调,以展现作者思绪万千的心情,让听众能够感受到诗歌中情感的升华。

再别康桥赏析写作特色

再别康桥赏析写作特色

再别康桥赏析写作特色《再别康桥》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

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

《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

2017.09备赏析《再别康桥》,不能不说它的形式美,而它的形式美,除了一般所讲的新格律诗的“建筑美”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精妙而又自然的语言表达。

依愚之见,《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整齐匀称,节律恰切传情《再别康桥》的结构之美,主要表现在它的七节诗,每节四行,每行六至八字,首尾二节,以反复相呼应,形似回环,婉曲而又整饬。

这一点无需再作过多的分析,这里主要分析一下诗中的韵律之美。

这首诗共分七节,大体上每节一韵。

以十三辙衡量,首尾二节押怀来辙,韵脚均为“来、彩”;第二节押江阳辙,韵脚为“娘、漾”;第三节押遥条辙,韵脚为“摇、草”;第四节押中东辙,韵脚为“虹、梦”;第五节“溯”属姑苏辙,“歌”属坡梭辙,依作者方言可能是协韵的;第六节押遥条辙,韵脚为“箫、桥”。

所以总体来讲,全诗每节一韵,节内隔句押韵。

每节首句不入韵,为次句换韵创造条件,因此各节间转韵非常自然。

此外,四、六两节可看作“交韵”,即除偶数句押韵外,奇数句之间也是押韵的。

第四节一、三句押言前辙,韵脚是“潭、间”;第六节一、三句押坡梭辙,韵脚是“歌、默”。

全诗各节换韵,“听起来灵动变化,显得有生气。

同时也是对诗章形体整齐、对称的‘建筑美’及统一有序的节奏的有意调整,使得规整中有变化,从而避免了诗歌的平板单调。

”[1]全诗各节的用韵,采用平仄通押的办法。

如果把每节四行,首二行称为上句,后二行称为下句的话,那么,一、二、三、四、七节,上句平收,下句仄收,前扬后抑,这种形式适宜表达低抑委婉的感情。

而在第五节,诗人则采用了上句仄收、下句平收的形式,第六节更采用了上下两句全部平收的形式,这种形式往往适合表达激越、高亢的思想感情。

从全诗的感情线索上来看,的确第五、六节属于感情的高潮之处。

其中第五节是作者畅想在康河里撑篙寻梦的欢乐,幸福陶醉之情达到顶峰。

而下一节则是写即将别离的现实使诗人内心充满激烈的冲突,四行末尾的用字从平仄上看分别为平、平、仄、平,辞情真切地表达了自己不愿告别又不得不告别的复杂情感。

《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

《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

《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
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杂八字句),于参差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音节上也轻盈柔美,“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再别康桥》作为徐志摩的代表作,典型的体现了徐志摩的为文风格,诗的语言清新华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随情而动。

外在形式之美与内在感情之美和谐统一,让读者的心弦随之波动。

诗歌语言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成功全面的体现了诗歌音乐美、建筑美、和形象美。

从语音方面看看,《再别康桥》极具音乐之美。

这首诗在长短、多寡、酌定上都有规律的曲折,存有节奏感。

《再别康桥》语言特点教案

《再别康桥》语言特点教案

《再别康桥》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曾经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为著名的诗篇之一,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的认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非常突出的,表现出了徐志摩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写作风格,同时也反映出了他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详细介绍《再别康桥》的语言特点和教学方法。

一、诗歌结构的特点《再别康桥》的诗歌结构是典型的现代诗歌形式,直接反映了现代人生活的格局和节奏感。

诗歌的结构非常简洁明了,使读者能够很快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诗歌的韵律和语言运用十分严谨,既律动优美又富有感染力,表现出了徐志摩精湛的诗歌表达能力。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十分精妙,既具有可读性又富有深意,传递了徐志摩深刻的哲理和态度。

二、语言特点的分析1、用词趋向简洁徐志摩的语言非常简洁明了,他追求用最少的言语传达最深的思想,使人产生强烈的印象。

在《再别康桥》中,他刻意省略了大量的形容词、副词和连词,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极少使用。

这种极简的语言风格让人感到清新脱俗,同时也凸显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自然的意象古典诗歌中常常使用花鸟虫鱼等自然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在现代诗歌中,自然意象的使用更加直接简明,而且注重诗意和符号的意蕴。

《再别康桥》中的自然意象非常精彩,包括草地,云彩,小花等,这些自然景观既有实际的存在,同时也代表了徐志摩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3、借物抒情,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借物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常见修辞手法,现代诗歌也有这种传统的延续。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也使用了这种手法,以草地、云彩、小花等自然景观代表他的思念和情感,这样的手法深刻表达了他对康桥和朋友们深刻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三、教学方法的探讨1、注重语言理解和韵律感的培养学习《再别康桥》时,首先要注意对语言的理解和韵律感的感受。

可以划分出诗歌的不同段落,注重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同时注意韵律和节奏感的体验。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音乐性和美感,并从语言层面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再别康桥语言特点

再别康桥语言特点

再别康桥语言特点再别康桥语言特点《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以下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再别康桥语言特点,更多资料请点击(/wenxue)。

曾有古人谆谆告诫过我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

我喜欢包括古诗词在内的所有诗歌、韵文,也曾有过“无韵不成诗”的武断认知,对于深沉、含蓄、委婉、精炼的诗词歌赋,虽不能熟读成诵,却也是爱不释手。

诗人贾岛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卢延让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以及李、杜"语不惊人死不休”等对作诗的感悟之言,无不透露出诗人们吟诵锤炼、呕心沥血的襟怀。

只有领悟其中的声、韵之美,领悟其中的深远意境,才能真正感悟到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近年来,我除了读那些古、近代诗词外,也读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王蒙、徐志摩等作品,其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几乎粉碎了我那“无韵不成诗”的传统理念,他虽然不很注重平仄、韵脚,其语句依旧如诗如画,他的那首《再别康桥》是曾经广泛流传于网络和诸多文化受众、令大家非常熟知和喜爱的诗作。

他借写景抒发情怀,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是一副具有浓厚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其意境深远,发人深思。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不断用我们对生活、对知识的积累,去详细解读和赏析这首诗才能真正地读懂。

《再别康桥》中那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是这首诗开头的诗句,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那“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就是为后面的描写伏下了绚丽的一笔,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衬托和意境延伸。

《再别康桥》中的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也把对情人的思念和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作了淋漓尽致表达。

再别康桥的意境特点

再别康桥的意境特点

再别康桥的意境特点在我们上学期间,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的意境特点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情真意切,细腻含蓄。

徐志摩一贯主张诗应表现作者的“性灵”,表现“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流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

”《再别康桥》即是这一诗论的结晶。

诗中写了三方面内容,情感极为丰富:一写康桥之美,抒发深爱之情;二写心境之变,表现理想已碎、今非昔比的无奈心态;三写离别之苦,流露出欲厮守而不能的缠绵情思和难言隐忧。

三者浑然融为一种缱绻而凄惘的复杂心绪。

全诗共七节,首节连用三个“轻轻的”,以轻盈跳跃的节奏托出含泪缓步而去的形象,透露了一种“更行更远还生”般难舍难分的离情,为全诗定下伤离别的基调。

2至4节,借对康桥优美风光的具体描绘,表达了对康桥往昔生活的回味和对康桥发自内心的挚爱。

“夕阳中”绿油油的水草向将别的诗人招手致意;“榆荫下”,清潭倒映着天上的彩虹,沉淀着令人神往的梦境!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真切细腻的情思,完全融入康桥景物之中。

第5、6节,表现了感情的明显起伏。

诗人为追寻“彩虹似的梦”,便欲撑篙漫溯,甚而“在星辉斑谰里放歌”。

此时诗人已忘情到“不知今夕为何夕”了,然而梦幻倏忽即逝,惜别的苦哀爬上心头,他已“不能放歌”,只能在心灵深处悄悄地吹奏起“别离的笙箫”。

尾节与首节相呼应,融进了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诗人的缠绵、惆怅和幻灭之情萦绕再三,回荡不已。

这感情是何等的柔细、真纯!诗贵含蓄。

《再别康桥》运用多种方法隐蔽意向,蕴蓄感情。

如以“彩虹似的梦”象征理想,以虹影之碎暗示理想破灭。

再如第6节,通过比喻、拟人、对偶等手法,把无声的“悄悄的”、“沉默”与有声的“笙箫”、“放歌”等相对立的听觉内容,重叠、凝聚在一个意象中,委婉地道出了复杂的别离之情,避免了表达之直露。

尤其是,诗人没让伤感一味上涨、泛滥,而是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去彩”轻轻煞住,使真切的爱恋之情深藏心底,无限的凄惘之愁止流心头,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再别康桥》的文本语言特色
摘要: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在其诗歌创作中遵循音乐美、建筑美、形象美的三美理论,《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三美理论成功体现的典型代表。

本文从《再别康桥》的文本语言进行简要分析,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分析评论再别康桥的语言之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再别康桥语言特色
《再别康桥》的语言分析
《再别康桥》作为徐志摩的代表作,典型的体现了徐志摩的为文风格,诗的语言清新华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随情而动。

外在形式之美与内在感情之美和谐统一,让读者的心弦随之波动。

诗歌语言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成功全面的体现了诗歌音乐美、建筑美、和形象美。

从语音方面看,《再别康桥》极具音乐之美。

这首诗在长短、高低、轻重上都有规律的起伏,有节奏感。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各句长短不一,整散结合,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也体现出诗歌一种建筑的结构之美。

全诗十分讲究押韵,且用韵细密精巧,产生了和谐回环之美。

全诗的韵,是双线交织或勾连的。

节内双行各自都押韵,基本上每节换一韵。

如第一节两句”来”和“彩”押“ai”韵,第二节换韵,押”ang”韵。

诗的单行比较灵活,有的只在节内押韵,而单行间不押韵,如第6节单行的“放歌”同“沉默”,与双行的“笙”同“康桥”交错编排;有的节与节之间前后勾连,如第1节的“招手”,与第2节的“金柳”,第2节的“艳影”与第3节的“青荇”。

双行与单行之间有时也前后承接相联,如第4节末行的“梦”与第5节的开头的“寻梦”,第5节末行与第6节首行的“放歌”,第6节两个“沉默”的顶真,第1节与第7节首尾的反复和照应,都构成了音乐的美感。

而叠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也使离别的愁绪愈浓。

同时,文学作品的语音渗透着情感,传达着意义。

在这首诗中,作者所奠定的语调基础是低沉的。

从第1节便写出了作者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踮起脚尖无声无息的走出母校,夹杂着极深的不舍和悲凉作别“西天的云彩。

”所传达的这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悲沉的抒情基调。

此篇目的朗诵作品常常用低沉的语调来传达诗人缠绵凄婉的
依依惜别之情。

与此同时,此类写法和意象也能够达到那种飘渺清婉的意境之美、形象之美。

从语义方面看,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追求一种朦胧美。

既具有表层含义,也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剖析到其比喻义、象征义等深层含义。

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一句里,表面是写柳树,作者用金色进行奇特想象的柳树,也用到了柳留谐音,衬其离别的不舍之情。

而实际上,诗人的这一幻影最根本的是用这一意象来表达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对甜蜜爱情的再现,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表面上是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实际上这种自由和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似乎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又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句诗是写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写他在康桥的两年悠哉的生活,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美好而充实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全诗作者仅通过含蓄的表达,用了极其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出自己的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梦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作者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出出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的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的真挚、浓郁、隽永。

而这些感情并非作者直白的用语言写出,而是通过意象的描绘和含蓄的表达需要读者自己去领悟、去体会。

作者将这种朦胧美,将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结合融入全篇。

《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色
《再别康桥》作为一首诗歌必然具有文学语言的特点。

首先,它具有内指性和自炫性,是自足性的语言。

它是一种艺术,具有审美功能,它的语言本身就是人们关注的中心。

该诗通篇运用大量意象,作者奇特的想象通过华美生动的语言进行表现,极具美感。

例如,“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康河的柔波”等意象,都是都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读来温婉,想来唯美。

而该诗中的色彩形容词,如“青荇”“金柳”“青草”等也更增添了诗歌的色彩美,既是诗又如画。

又如“满载一船星辉”等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更增添了诗歌语言本身的美感。

读者的目光自然而然被吸引到诗歌自身语言之上,使其获得审美意义。

其次,《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语言具有心里蕴含性,也用到了一些符号化的语言。

如“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中的“沉默”一词,在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情感积累中,它是一个表达不快、不满或者忧伤的词语,诗人用在这里就可以让读者明白而真切的体会到诗人那种忧伤与不舍的惜别之情和梦想破碎的绝望、痛苦之情。

此外,《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语言具有陌生化的典型特征,诗人多处使用十分新颖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一种独特的新鲜的心理感受。

打破了自动化的语言模式。

如“金柳”一词,柳树是绿色的,作者却用金色来修饰,更表现出作者那种对美好过去的回忆,对爱情甜蜜的再现回忆的幻影。

更衬托出作者现在的哀伤之情。

又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既然已是悄悄又何来笙箫,这种悖理达情的方法更反衬出诗人痛苦的心境。

总之,《再别康桥》是我国诗歌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优秀作品,它的语言唯美,韵律和谐、含义丰富,使文章生动、优美、感人。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都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为以后的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语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因为语言美,文章才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