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
(教学设计)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设计)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5e96b464bd64783e09122b84.png)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2019年02月26日一、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核心素养:1.自主阅读课本,结合图片材料了解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提高对历史变化的理解能力。
2.采用列表的方法,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四方面认识传统农业的进步,感受农业在古代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3.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认识小农经济的含义、成因、特点和地位,养成史论结合的正确史观。
三、重难点:重点: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难点:认识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含义、成因、特点和地位。
四、情景设计:问题导学,层层深入,材料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学生阅读“导言内容”,运用谈话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产生兴趣,从而感受古代农业的伟大,导入新课。
第二部分:正文内容。
【板书设计】篇章一:源远流长书写农林传奇1.发轫:(原始农业)(1)起源及发展:距今一万年左右起源,距今七八千年已相当发达。
【历史材料】(1)半坡遗址碳化粟和菜籽图(2)河姆渡遗址碳化稻谷图(3)古之人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义》【设计思路】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基础上,分析一手材料和相关文献,了解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状况。
【板书设计】(2)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与石器耕锄。
补充:生产农具、生产技术、农作物和生活方式。
【历史材料】(1)刀耕火种示意图(2)双齿木耒使用示意图【设计思路】观察刀耕火种示意图和双齿木耒使用示意图,了解原始农业的两大主要耕作方式。
结合课本,从生产农具、生产技术、农作物和生活方式四个方面,了解当时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感受古代中国农业的发达和辉煌。
【板书设计】2.革新:(传统农业)(1)春秋战国:铁器、牛耕运用于农业生产。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26b34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c.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2. 教学年级:五年级3. 学科领域:历史与社会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成就;认识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掌握水稻、粟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推广情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古代农业的发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代农业的成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农业文明的伟大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认识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增强对农业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成就;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水稻、粟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推广情况。
2. 教学难点: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成就和地位;2. 展示法:展示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农业技术进步;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4. 评价法:评价古代农业的成就和不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农业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农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吗?”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讲解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成就;分析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介绍水稻、粟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推广情况。
3. 课堂互动: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农业知识;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合作,探讨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
4. 总结评价: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分享感受;教师评价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5. 课后作业:编写一篇关于古代农业的小短文;观察身边的农业现象,思考农业的发展前景。
六、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古代农业工具、水利工程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农业的繁荣。
2. 文献资料分析:提供一些关于古代农业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分析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1.1发达的古代农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1.1发达的古代农业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3169d5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8.png)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古代农业的历史氛围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立体的教学情境。通过展示古代农业生产场景、农民生活画面以及农业科技成就,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代农业的繁荣与智慧。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史料研究等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实证意识。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古代农业的成就及其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看待农业问题,认识到农业发展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影响。
2.提醒学生注意论文的结构、逻辑性,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3.强调作业的完成质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以便教师及时批改、反馈。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农业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案例亮点
1.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教学案例充分运用多媒体、实地考察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立体的教学资源。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农业的历史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9fe0977031b765ce050814ff.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刀耕火种”、“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等词语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简要情况。
(3)简述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的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课标内容全解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耕作方式的出现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农业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经历了由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的简单模仿到“火耕”的变化。
在原始农业的最初阶段,农业生产具有下列显著特点:耕作方式处于最原始的状态;生产工具只是极端简单的石器;人们受地力所限而经常迁徙,因此生活极其困苦。
总之,“刀耕火种”代表着最原始、最低级的生产力水平。
[“火耕”图片说明]课本插入了两副图片,一是云南独龙族人砍伐森林、准备火耕的场面,二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两个民族都曾经长期采用火耕的方法进行耕作。
由于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原始社会人们实行火耕的典型遗址,所以两族采用的耕作方式被认为是原始社会人们的耕作方式。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人们无法找到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有力证据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根据部分落后部族的相关情况进行推断。
例如,近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研究远古人类的社会组织情况,就是根据一个海岛上原始部族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情况来判断的,他根据自己的考察和分析,写出了著名的《古代社会》,成为研究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权威。
[概念理解] “刀耕火种”“刀耕火种”也称为“火耕”。
是在砍伐树木和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以起松土和增加肥力的作用,然后用极端简陋的木器、石器耕种的耕作方法。
这是原始农业曾经长期采用的生产方式,代表的是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例1]下面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回答下列问题:(1)图片反映的耕作方法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你能根据图片谈谈这种耕作方式的基本情况吗?(2)从精耕细作的角度看,这种耕作方式有何弊端?[解析]解答第(1)问时,可以通过观察图片中使用工具的情况及集体耕种和工具原始落后、耕作速度缓慢的劳动场面,结合课本有关知识说明黎族人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第(2)问要求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的弊端,可以结合对刀耕火种方式的理解,从生产效率、土地肥力保持的情况及环境保护几个方面说明。
教学设计1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设计1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731dcd5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d.png)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包括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辩证评价小农经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完成农业发展演变的表格,学生进一步熟悉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牛耕技术演变史实的补充讲解,学生理解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初步学会从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历史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农业辉煌灿烂的成就,起源早、技术先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同时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对农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以及评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古代的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古代文明中寻找很多农业的影子,比如文字、成语、诗歌、建筑、风俗、历法等各个方面。
例:文字:田、禾、年。
成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气象万千。
诗歌:田园诗、归园田居、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
建筑:天坛(祈谷坛)。
风俗:割谷物时不谈鬼言魔,捉鸟不捉布谷鸟,立秋不去地里,以免遇到秋白虎。
历法:二十四节气。
新课教学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师:先是原始时期,传说中原始先民们吃野兽的肉为食,到了神农的这个时代,神农教民众播种五谷,制造耒耜,教民众趋利避害就是神农尝百草。
(展示课件:于是神农乃教民众播种五谷,相土相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知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余毒。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物训》;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画之,使民宣之,顾谓之神农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卷一》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什么情况?生:中国远古就有了农业生产,并且是自己发明产生的。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09e881a0116c175f0e48da.png)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从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和经营方式等方面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理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重点:古代农业的发展。
难点:小农经济的理解。
三、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
①.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深入学习
①.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耕作方式有何变化?
②.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在经济地位上有何特点?
3.迁移运用
1.某史料记载:“所中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应的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
2.“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
······至不胜(不能忍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这说明()
A.封建社会自耕农数量较多。
B.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富足。
C.封建社会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
D.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示范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示范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77320e6b0b1c59eef8c7b42d.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设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
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整体设计本课概述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
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从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b982eb0349649b6648d747df.png)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农业起源、发展概况及古代的小农经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的归纳与总结,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
②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思路:教材从“早期农业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个方面叙述、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农业起源、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小农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小农经济的特点,树立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的唯物史观。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本教案设计的思路如下:一、在讲清楚中国农业起源知识点时,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内容,运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归纳出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特点。
二、通过阅读指导法、演板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古代农业发展简表”,让学生牢固掌握“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基础知识;通过“中国古代,人们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这一问题的探究,突出生产力发展这条线索,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三、通过讲述法及对“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和教材的“学思之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掌握、理解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等知识,了解古代农民生产生活的状况,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当前生活的幸福感。
教学内容: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①中国农业的起源②刀耕火种的农业。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①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②农业发展使人们由迁徙走向定居。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①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②小农经济的形成。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学案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2576005a8102d276a22f73.png)
题目发达的古代农业编号1【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3、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农业生产的发展;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主学习】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一)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二)发展农作物种类(三)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变化:到到。
耕作方式的变化:到到。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形成时间:。
2、产生条件:;。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难点探究】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农业起源:。
(2)内部分工:。
(3)耕作方式:。
(4)耕作技术:。
(5)基本模式:。
(6)所有制结构:。
题目:发达的古代农业编号1制作人:李鑫审核人:秦栋一、选择题: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使用。
牛力用于生产,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的一次革命,它对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A.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 B.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C.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D.土地国有制转变为个人土地所有制3、《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你认为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A.农民更加勤劳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4、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进步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D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5、我国古代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精耕细作农业,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A.农具的改进B. 技术的提高C.小农经济D. 国家政策的推动6、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0271183c1ec5da50e27053.png)
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必修一政治史内容,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经济史。
经济史主要介绍古今中外的经济发展史,共分八个专题来介绍。
现我们来了解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结构(呈现幻灯片)——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个部门和一个政策。
呈现幻灯片——2014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这是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问题,这充分说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三农”问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从历史上看,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与当前“三农”问题有着密切联系。
呈现幻灯片——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三大亮点——解读亮点。
之后呈现图片——“2014年2月关中坝建成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景”,“塘头镇关中坝2013年12月建成高规格的休闲观光长廊”。
过渡: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十一年以每年的一号文件形式发布关于“三农”的政策,可见当今政府是非常重视的。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农业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要知道这些问题,现我们来学习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板书课题)(呈现学习目标)【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阅读教材“前言”,第一部分第一段及“历史纵横”中的材料, 思考:①传说中的农业始祖是谁?②农业起源的时间?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发展概况:自主阅读教材第一栏目第二、三、四段文字材料完成表格——见幻灯片略。
呈现幻灯片:【思考】刀耕火种对人类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耕作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不得不经常迁徙。
呈现幻灯片:【想一想】房屋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提示:人们生活由迁移走向定居。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ea0b6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a.png)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教案:探究古代农业——培养学生历史关怀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农业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农业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影响。
2.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理解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关怀意识,理解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对自然的改变。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古代农业?2.农业诞生和农业革命的历史背景3.农业的发展历程4.农业技术的进步5.农业对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多重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2.多媒体展示3.小组合作探究4.展示讨论四、教学过程1.引入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人类食品供应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让学生自由思考,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社会发展中都离不开农业,农业在我们社会经济和文明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2.导入主题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古代农业,古代农业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探究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进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选取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研究重点,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
每个小组应该提供一份探究报告,包括报告的目的、探究的方法、发现的重要内容和不同的意义。
4.检查并汇报学习成果每个小组一边汇报探究成果,一边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学生应该提出一些问题,以便其他组员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5.讨论农业对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多重影响安排一些小组,让他们探讨农业对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影响。
让每个小组汇报和呈现自己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学生讨论,以得出共同的结论。
6.总结和评价带领学生回顾探究过程,总结本次学习,让他们思考古代农业对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历史关怀意识。
五、教学评估1.认真听取和评估学生在小组探究、个人呈现和大规模讨论中的表现。
2.通过小组汇报和个人呈现的方式,提供一个机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最后带领学生进行评估,以确定和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学习。
【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
![【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1060146c175f0e7cd137a7.png)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
掌握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
掌握小农经济的形成。
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课前自主学习1、中国原始农业相当发达,其耕作方式先后经历了从“”到阶段,战国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至西周,主要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我国非常注重水利灌溉工具的创制,主要有曹魏时的、唐朝的和宋代的和明清的风力水车。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人们先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晒干后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3、距今约七八千年时,松土工具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
国农业进入“耜耕时代”,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4.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只是很少使用,主要仍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等工具。
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商周时,农作物种类更丰富,后来习称的“五谷”均已种植。
人们的生活由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注意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趋势(1)生产工具的数量不断增长,还有品种也不断增加。
(2)许多生产工具自身都在不断完善。
如从牛力耕犁的出现,到犁壁的发明,再到曲辕犁的产生等。
(3)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为旧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诞生。
典例剖析【例1】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
钱、镩 D.铁铲、铁犁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精耕细作的含义: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441c3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8.png)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主要耕作技术、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从神话时代到铁器时代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了解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远古人类使用的农具,讲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农业生产情况,引出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二)讲授新课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教师提问学生:早期农业生产出现在什么时期?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原始社会时期。
(2)教师提问学生:早期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刀耕火种。
(3)教师提问学生:刀耕火种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
(4)教师提问学生:什么原因促使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
农业的独立发展(1)教师提问学生: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
(2)教师提问学生: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主要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
(3)教师提问学生:农作物种类的丰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两汉时期,种植作物品种丰富。
(4)教师提问学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耕地面积小,农作物种类单一,耕作技术落后,劳动效率低下。
耦犁和牛耕的出现(1)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耦犁和牛耕?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耦犁是一种双牛牵引的犁,适用于深耕土地;牛耕是一种畜力耕作方式,逐渐取代人力耕作。
(2)教师提问学生:耦犁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149a3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6f.png)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发展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达的古代农业不仅满足了人类温饱需求,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性和发展过程。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掌握古代农业的基本知识,包括种植、养殖、农具工具、农田规划等。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加深对古代农业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加深对古代农业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加深对古代农业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古代农业产生兴趣和好奇。
2.理论讲解(30分钟)a.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农业的起源和技术发展,从原始农业到奴隶社会农业、封建社会农业,强调古代农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b.古代农业的重要性解释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讲解古代农业在人类温饱需求、人口增长、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实地考察(4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农业遗址,如中国的汉代农田遗址、印度的印度河流域古代农田遗址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农田规划、灌溉系统、农作物种植等情况,并记录和总结所见所闻。
4.模拟实验(40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古代农业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如古代种植技术或养殖技术。
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和教师指导,进行现实世界的模拟实验,并通过实验结果和分析总结古代农业技术的优缺点。
5.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思考古代农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与现代农业进行对比和思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1.1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1.1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e1207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71.png)
4.学会运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分析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学生对古代农业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课外阅读,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了解有限,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古代农业的直观认识。
2.学生在分析古代农业发展原因和影响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思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进行分析。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古代农业产生距离感,认为与现代社会关系不大,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现实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
4.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如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问题:
1.古代农业是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
2.古代农业的特点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3.你认为古代农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现代农业有何借鉴意义?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回顾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铁犁牛耕、水稻栽培、麦类种植等核心技术,让学生了解古代农业的基本情况。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26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26](https://img.taocdn.com/s3/m/e50d4544783e0912a2162a40.png)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土地制度。
识记: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耒耜的出现和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生产力的发展史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劳动者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
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有了农耕。
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
那么实际上考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
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我国的农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生: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展示了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师: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原始经济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那么,我国早期农业生产的典型特点是什么?生:早期农业的典型特点是刀耕火种。
师:什么是刀耕火种?如何理解?生:①工具:石斧、石刀、石犁。
②方式:用石具砍伐草木,用火焚烧后播种。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e243b3f121dd36a32d82d6.png)
【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主要耕作技术、主要耕作方式。
(2)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到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疑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和阐释能力。
(2)通过展示图片、音像资料和所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去加深认识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繁荣的经济基础,也为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3)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在阶级社会却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二、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方法利用【历史纵横】中的材料以及我们今天的食物结构,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设计探究性问题,突出生产力的发展是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农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古代农业生产体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耕作方式的进步【新课讲授】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设问: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精品高中历史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精品高中历史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4dca1cfb90d6c85ed3ac6c9.png)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农业的起源:农业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配置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商周时期的农业:松土工具耒出现并普遍使用;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4)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汉朝以后,铁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4)农业灌溉:①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有翻车,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以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产生的。
(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基础练习】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阶段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考察,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农业时期。
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器、骨器。
人类现今种植的主要作物,基本是在原始农业时期栽培成功的。
在各种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第二阶段,沟洫农业时期(从夏朝开始,经商、西周直至春秋)。
当时,华北地区沼泽较多,要在低平的区域发展农业必须首先开沟排水,由此而产生了沟洫农业。
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但青铜工具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后期还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
在农时的掌握、耕地的管理、育种、施肥、除草、治虫等方面,都获得了初步的成就。
第三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型期(从战国开始,中经秦、汉、魏、晋以迄南北朝)。
这一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在农业技术方面,北方旱地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形成并日臻成熟。
耕耙耱技术形成,人工施肥受到普遍的重视,选种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病虫害防治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有了可观的成就,出现了《齐民要术》这样代表当时世界农学最高水平的著作。
第四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自隋唐至元代)。
这是我国封建经济制度逐渐成熟期,也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时期。
此一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步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以南地区,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
在农业工具方面,出现了使用轻便的曲辕犁、用于深耕的铁搭、适应水田作业的耖和秧马等,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农业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阶段,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包括明代和清代前期)。
随着人多地少情况的出现,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
美洲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在北方,二年三熟制获得了发展;在江南地区,双季稻开始推广,华南和台湾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
封建政府对小农经济的扶植原因:小农的大量存在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根本保证;稳定小农,社会秩序才能稳定。
因此,稳定小农经济关系着封建政权的安危。
措施:调整生产关系;限制工商业发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及优质农作物的种植等。
影响: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封建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基础。
这些政策一般只出现在封建王朝的早期,其中对工商业的限制和过度的垦荒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
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我国先民发明的最早松土农具是()A.铁犁牛耕B.钱和镈C.耧锄D.耒耜2.在种植业方面,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A.小麦水稻B.粟黍C.粟水稻D.黍稷3.下列对曲辕犁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B.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C.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D.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二)能力提高1.人们使用铁农具并将其逐渐推广是在()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2.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漕渠C.白渠D.龙首渠3.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A.晋朝以后B.唐朝以后C.宋朝以后D.明清时期(三)延伸拓展1.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的是()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耧车2.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是()A.筒车B.翻车C.耧车D.水车3.在封建社会,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①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求②进行交换,获取商业利润③交纳赋税④贱买贵卖,以有易无A.①②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四)模拟练习1.西汉发明的耧车是一种()A.松土工具B.播种工具C.灌溉工具D.碎土工具2.下列关于我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获取利润③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④基本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③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④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⑤农产品贸易发达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初年,人口只有9 000多万,经过一百多年,乾隆末年增为3亿。
耕地面积在1685年(康熙中叶)为6亿亩,1724年(雍正初年)增加到7.2亿亩,1766年(乾隆中叶)达到7.8亿亩。
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只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
──《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请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清代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矛盾?(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它和材料一、材料二有何关系?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5.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
”请回答:什么是自然经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三、能力拓展(一)学法指导历史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土地制度的演变、社会形态的更替,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封建制度的确立及封建王朝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题:战国时期,战乱不休,但社会经济却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各诸侯国注重发展经济B.民族融合的结果C.封建制度的确立 D.铁犁牛耕的出现(二)例题解析例题:我国犁耕技术基本完善的标志是()A.耦犁的推广B.耧车的使用C.曲辕犁的出现D.耕耙耱技术的形成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题干中的“犁耕”一词。
B项中的耧车是播种工具,不属于犁耕技术;D项耕耙耱技术属于耕作技术,也不属于犁耕技术,可以排除。
AC两项属于犁耕技术,但曲辕犁比耦犁更为先进,它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用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一直为后世沿用。
正确答案为C。
(三)学习拓展我国不仅是世界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结合本课所学,说说我国传统农业的领先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相关信息(一)历史资料在清代以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有过两次发展:一是在两汉时期,由于开发黄河流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形成了以抗旱保墒为主要内容的北方旱地农业技术;二是在唐宋时期,由于开发长江流域低洼沼泽地区,形成了以防旱、排涝为内容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
至清代,由于农区的耕地已开垦殆尽,人们便开始关注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集约经营、多熟种植的精耕细作农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
这是我国农业生产从以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产量为主,转入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来发展生产的重要历史时期,标志着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乾隆时,全国人口已达3亿,中国农业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约9亿)的三分之一。
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国外学者也都认为,18世纪的中国农业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农业。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到达中国。
据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
“(中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1。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系赵冈教授在《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一文中说:“与欧洲比较,直到明清为止,中国的农业生产是最先进的,产量遥遥领先于欧洲……比起欧洲的庄园制度,效率高出许多。
”法国著名的汉学家谢和奈在《中国社会史》中也说:“中国农业于18世纪达到其发展的最高水平。
由于该国的农业技术、作物品种的多样化和单位面积的产量,其农业看来是近代农业科学出现以前历史上最科学和最发达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时代的许多欧洲地区的农业可能显得特别落后。
”(二)学术前沿小农经济和家庭联产责任制学者认为:小农经济与社会大生产不相容,对社会生产发展有局限性,如不加以改造,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余地。
在今天我们的农村中,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经营的家庭联产责任制,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延续,是小农经济仍有潜力的反映,对这种潜力应予利用,否则不利于生产。
目前家庭联产责任制应该稳定,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发展方向。
(三)历史回响中国农民彻底告别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农业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和变化。
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
唐初继承了北魏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
安史之乱后,宰相杨炎提出了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
这一制度基本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
明初的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的,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
到了中后期,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它把赋税、徭役合并,折银征收。
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将人丁税并入土地税,实行地丁合一。
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无田无丁税。
如果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颁布“初税亩”算起,农业税在我国已走过2 600年的历史。
农业税的废止,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皇粮国税”的时代。
它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我国的农业竞争力、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