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康德的文论和美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康德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批判哲学”,这 里的所谓“批判”,是指批判地研究人的 认识能力,确定认识的方式和限度,这主 要是针对着理性派的。因为,理性派无限 制地强调理性的作用,在没有事先考虑人 的认识能力之前就预先断定,理性无须经 验的帮助,单凭自身的力量就可认识事物, 对各种问题作出理论上绝对正确的证明。 康德将其称为独断论,他不同意这种“独 断论”,而要给思辫哲学领域内的研究以 “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 (2)崇高和美的异同 崇高和美的异同 • ★同: • 就它们同属于审美判断来说,它们却有些相同: 它们都不仅是感官的满足。都不涉及明确的目的 和逻辑的概念,都表现出主观的符合目的性,而 这种主观的符合目的性所引起的快感都是必然的、 可普遍传达的。 • ★异: • 第一 就对象来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 第一,就对象来说 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 就对象来说, 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 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 • 第二,就主观心理反应来说,美感是单纯的快感, 第二,就主观心理反应来说,美感是单纯的快感, 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 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
第八讲 康德的文论和美学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一、康德的哲学思想体系
• 1,康德(Kant,1724—1804)康德深居简出, ,康德( , )康德深居简出,
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 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 1804年去世为止 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年去世为止, 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再加上当时德国大学 在来布尼兹、 在来布尼兹、伍尔夫派理 性主义哲学统治之下, 性主义哲学统治之下,哲 学的研究一直充满着玄学 思辨的经院气息。 思辨的经院气息。在这种 学风影响之下, 学风影响之下,康德一直 就只坐在书斋里玄想。 就只坐在书斋里玄想。
• 1,美的分析 ,
• 康德一开始就花了很大篇幅来分析审美判断和 美的特质。他根据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 系和方式四方面来分析审美判断。 • 第一,从质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从质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 康德就审美判断的质的方面,对美下了如下的 定义: • 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 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 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 的。 • 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因而不涉及欲 念和概念。
• 2,崇高的分析 崇高的分析
• (1)崇高分析的重要性 崇高分析的重要性 • 康德把审美判断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两部分。 “崇高的分析”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主要在于两点:第一,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所得到的关于纯粹美的结论基本上是 形式主义的: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它的内容意义、 目的和功用”。而在“崇高的分析”中,他却不仅承认崇高 对象一般是“无形式;的,而且特别强调崇高感的道德性质 和理性基础,这就是放弃了“美的分析”中的形式主义,因 而等到继分析崇高之后再回头进一步讨论美时,康德对美的 看法就有了显著的转变,“美在形式”转变为“美是道德观 念的象征”,美的基本要素毕竟是内容。在写作《判断力批 判》的过程中,康德的思想在发展,所以其中有许多前后矛 盾的地方。 • 其次,康德对于美学思想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天才、审美意象 和艺术创作的讨论,这部分的结论也突出地显得与“美的分 析”背道而驰,而这部分却是摆在“崇高的分析”里的。康 德没有说明这种安排的理由,可能是由于在涉及理性内容上, 崇高与艺术天才有它们的共同点。
• 审美的快感虽是个别对象形式在个别主体心里所引起的一种 私人的情感,却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可以普遍传达的, 是人就必然感到的,因为是人就具有“共同感觉力”,这 “共同感觉力”既可以在某一人身上起作用,就必然也能在 一切人身上都起作用。 • 审美判断因此现出一系列的矛盾或二律背反现象,它不 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不是实践活动,却产生类似实践活动 所产生的快感;它不涉及概念,不是认识活动,却又需要想 象力与知解力两种认识功能的自由活动,要涉及一种“不确 定的概念”或“不能明确说出的普遍规律”;它没有明确的 目的,却又有符合目的性,它虽是主观的,个别的,却又有 普遍性和必然性。最重要的还是它不单纯是实践活动而却近 于实践活动,它不单纯是认识活动而却近于认识活动,所以 它是认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判断力 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间的桥梁。
• 情感上隐约地感觉到,康德为着显示出它和第二种 目的有别,把它叫做“主观的符合目的性”,第二 种目的是自然界有机物(即动植物)各有本质,如 果它们的结构形式符合它们的本质,它们就是“完 善”的而不是畸形的或有缺陷的,就显出“客观的 目的”。对于一种有机物按本质应该具有何种结构 形式,我们先须有一个概念,才能判定它是否完善, 所以和前一种主观的符合目的性(不涉及概念)有 明显的区别。从情感上感觉到事物形式符合我们认 识功能,这就是审美判断;从概念上认识到事物形 式符合它们自己的目的,因而显得是“完善”的, 这就是审目的判断。这两种判断都不同于逻辑判断, 都是对个别对象所起的感觉(即“反思判断”), 而在对象是美的或完善的时候,这感觉都是愉快的
• 符合审美判断的上述条件的就是纯粹美,凡是在 单纯形式之外还涉及欲念、利害计较、概念和目 的(即带有内容意义)的美都只是依存美,但理 想美只能是依存的。 • 评价 • 从上面的概述看,康德比从前人更充分地认识到 审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审美现象中的许多矛盾对 立,而他的企图不是忽视或否定矛盾对立的某一 方面,而是使对立双方达到调和统一。 • 就康德的个别论点来说,它们大半是从前人 久已提出过的,如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的说法, 中世纪圣托玛斯就已明确提出。
• • • • • •
• 2,康德企图来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康德企图来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 3,康德在哲学史、美学史与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 ,康德在哲学史、 地位,主要由其在批判时期的成就决定的。 地位,主要由其在批判时期的成就决定的。这个 时期,他写了著名的三大批判, 时期,他写了著名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 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相《判断 、 实践理性批判》 相 力批判》 力批判》(1790)。 。 • 学习、研究康德的美学与文艺思想必须首先学习、 学习、研究康德的美学与文艺思想必须首先学习、 研究其哲学思想。这是因为, 判断力批判》 研究其哲学思想。这是因为,《判断力批判》是 其整个哲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康德把《 其整个哲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康德把《判 断力批判》看作是沟通和统一他的认识论(真 和 断力批判》看作是沟通和统一他的认识论 真)和 伦理学(善 的中介 他通过写这部美学著作, 的中介。 伦理学 善)的中介。他通过写这部美学著作,结 束他的全部的“批判”工作,构成他的哲学体系。 束他的全部的“批判”工作,构成他的哲学体系。
• 二、关于《判断力批判》 关于《判断力批判》 • 康德对“判断力”一词所了解的意义是从来没有 第二个人用过的,它不是知解力所用的逻辑判断, 即康德所说的“定性判断”,而是“反思判断”。 “反思判断力”(即《判断力批判》中所讨论的 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在这 里就须把康德所常用的“目的”和“符合目的住” 两词弄清楚。康德所说的“目的”如上所述,是 指造物主在造物时设计安排中所存的目的。这 “目的”分两种,一种是事物的形式符合我们的 认识功能(想象力与知解力),它们具有某种形 式,才便于我们认识到它们的形象并且感到愉快。 这是对于人(主体)而言,所以是主观的目的; 因为这“目的”不是作为概念而明确地认识到, 只是从。
• 第二,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 从审美判断的量方面看,康德替美下 了如下的定义: •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 的。 • 审美判断虽是单称的、主观的,而仍 有普遍有效性的矛盾。
• 第三,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
• (1)美的事物虽没有明确的目的而却有“符合目 的性”。没有明确的目的,因为审美判断不涉及 概念;有符合目的性,因为对象的形式适合于主 体的想象力与知解力的自由活动与和谐合作,这 仿佛是由一种“意志”(康德没有明说“天意”) 来预先设计安排的。 • (2)从关系方面,康德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纯粹 美”与“依存美”: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有 符合目的性而无目的的纯然形式的美,是“纯粹 的美”或“自由的美”;如果涉及概念、利害计 较和目的之类内容意义,这种美就叫做“依存的 美”,即依存于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类内容 意义。
• 第二,关于第二种崇高,力量的崇高,康德也把它 局限在自然界。 • 他所下的定义是这样: • 威力是一种越过巨大阻碍的能力,如果它也能 越过本身具有威力的东西的抵抗,它就叫做支配力。 在审美判断中如果把自然看作对于我们没有支配力 的那种威力,自然就显出力量的崇高。 • 所以就对象说,力量崇高的事物一方面须有巨大的 威力,另一方面这巨大的威力对于我们却不能成为 支配力。就主观心理反应来说,力量的崇高也显出 相应的矛盾,一方面巨大的威力使它可能成为一种” 恐惧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如果真正使我们恐惧, 我们就会逃避它,不会对它感到欣喜,而事实上它 却使我们欣喜,这是由于它同时在我们心中引起自 己有足够的抵抗力而不受它支配的感觉,
• 关于康德的哲学体系,他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存 在而是主观意识,是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功能和 实践功能。依传统的分类,他把人的心理功能分 为知、情、意三方面,他虽承认这三方面的互相 联系,而在研究中却把它们严格割裂开来,分别 进行分析。在他的三大批判之中,第一部《纯粹 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哲学或形而上学, 专研究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之下 才是可能的,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就 是一般所谓伦理学,专研究意志的功能,研究人 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第三部《判断 力批判》前半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美学,后半是 目的论,专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 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美(美学) 和完善(目的论),这三大批判合在一起就组成 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 从关系方面,即从目的方面,康德对美下 了如下的定义: • 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 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 表现 。
• 第四,从方式方面看审美判断 从方式方面看审美判断
• 美是无概念的必然性。 • 从审美判断的方式看,康德替美下了如下的定义: • 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 是美的 。
• 第三,他认为“最重要的分别”还在于美可以说 是在对象,而崇高则只能在主体的心灵。 • (3)两种崇高:数量的和力量的 两种崇高: 两种崇高 •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的崇高,特点 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 特点在于对象既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 的力量或气魄。 • 第一,关于数量的崇高,所涉及的主要是体积。 • 对崇高事物进行体积方面的审美的估计,所见到 的却是“无限大”或“无比的大”,即不根据某 种外在的单位尺度或概念来进行比较,我们就在 对象本身上见出无限大,它本身的无限就是估计 的标准。
• “美的分析”的总结 美的分析” 美的分析 • 综合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方面分析审美判断中所得 到的四点关于美的结论,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概括叙述: • 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所以有别于一般快感 和功利的以及道德的活动,这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实践活 动;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所以有别于逻辑判断,这也就是 说,它不是一种认识活动;它不涉及明确的目的,所以与审 目的判断有别。美不等于“完善”。 • 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不是存在)所引起的一种愉快 的感觉。这种形式之所以能引起快感,是由于它适应人的认 识功能即想象力和知解力,使这些功能可以自由活动并且和 谐合作。这种心理状态虽不是可以明确地认识到的,却是可 以从情感的效果上感觉到的。审美的快感就是对于这种心理 状态的肯定,它可以说是对于对象形式与主体的认识功能的 内外契合,见出宇宙秩序的巧妙安排(即“主观的符合目的 性”)所感到的欣慰。这是审美判断中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