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国城市社区研究

合集下载

社区概述

社区概述

流动 当代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地,是政 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的工商服 务业比农业劳动的体力消耗少,工作 条件好,收入较高并且相对稳定,城 市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城市的这些 优势强烈地吸引着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以摆脱农村生活的贫乏、单调的环境。
(三)过度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1.过度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 从而造成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城市发 展的速度,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 并导致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现象。 过度城市化几乎在所有经历城市化过程的 国家都出现过,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主要是:住宅问题、污染问题、交通问题、 公共设施不足、社会治安问题。
(三)城乡融合
1.优先发展农村 2.优先发展城市 3.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二、社区变迁的趋势: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城镇化或都市化,
指人口由农村社区向城镇和城市社区集中、农 村社区不断转化为城镇和城市社区的过程和现 象。城市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和城市 数量的增加,二是城镇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实 质上是城市人口增加。
3.集镇社区
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与城市
社区之间的中介性社区,其典型特征 就是“二元化”或“双重性”。我国
著名社会学费孝通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 对集镇社区作过界定。他认为集镇社区是 “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的社会实体”。 “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不从事农业生产 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 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 既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 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
2.社区的定义
关于社区的定义,在研究社区问题的
社会学家中尚未取得共识。对社区的 各种理解和界定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 类型: 一是功能主义的社区观。认为社区是 由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 组成的共同体。 二是地域主义的社区观。认为社区是 一个在特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共 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历程
• 2000年11月《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 导思想 、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这一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并得到国家最高层面的认可。预示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开始进入全 面推进的阶段
六、示范全面推进阶段的城市社区建设(2001-2009)
• 1962年,各地又恢复街道办事处Leabharlann 居民委员会,表面城市公社化的尝试失败


文革时期(1966-1976)

一方面是无序的社会运动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另一方面是单位的生产秩序受到严重破
坏,最终导致单位生产、社会服务、保障功能的削弱
三、社区服务时期的城市社区建设(1976-1991)
• 1986年,国家民政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了城市 管理 • 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 召开的城市社区服务座谈会,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内容和任务,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工作推进会在2010年密集的召开,显示了党和国家开展社区建 设的决心和力度,这必将推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进入下一个高潮
END
服务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社区服务发展。 • 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已有3267个城市街道开展了社区服务工作,占全国街道总数的
66.9%,社区服务设施达9.2万个
四、探索时期的城市社区建设(1991-1998)
• 此阶段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 二是理论界的努力与探索不仅推动了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发展,也反映在地方实践的社区
• 为进一步激发地方政府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了更大程度上总结和推广城市 社区建 设各地的实践探索经验,民政部决定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建立“全国社区建设示 范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建设、工 作人员队伍、社区服务硬件设施、社区组织等各方面有了明显增长

2010-国内外城市社区服务研究综述

2010-国内外城市社区服务研究综述

城市科学
·25·
《城市问题》2010 年第 11 期
国内外城市社区服务研究综述
经济学研究揭示了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的缺陷, 为政府干预经济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提供了理 论依据。
2. 市场失灵理论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危机引起人们 对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怀疑。有人开始认为,在很 多场合下现实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并不满足亚当·斯 密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 定条件 ( 无共用品、完全的信息、资源完全自由流 动) ,因此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最优配置达 到“帕累托最优”,即存在“市场失灵”现象。通过逐 一放松理想化的假定条件,学者们分别从垄断、公共 物品、外 部 影 响、不 完 全 信 息 四 个 方 面 对“市 场 失 灵”进行 研 究。 研 究 结 果 表 明,市 场 失 灵 主 要 表 现 在资源配 置、经 济 稳 定 和 收 入 分 配 公 平 三 个 方 面。 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和失灵,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让出了空间。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 控,已经成 为 现 代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正如萨缪尔森所说: “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 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经济。问题是,市场既 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 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 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3]。 3. 政府失灵理论 政府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即政 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 能够弥补“市 场 失 灵 ”下 维 持 市 场 机 制 正 常 运 行 的 合理需要;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的过度干预,即 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 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 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 干预市场内部的运行秩序,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 失灵,反而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8]。市场失 灵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是,政府干预 也非万能,同样存在“政府失灵”的可能性。关于政 府失灵的原因,学界普遍认为政府存在以下几方面 的缺陷: 第一,政府干预的公正性并非必然; 第二,政 府的某些干预行为效率较低; 第三,政府干预易引发 政府规模的膨胀; 第四,政府干预为寻租行为的产生 提供了可能性; 第五,政府决策失误[6]。正因为政 府的干预存在上述缺陷,所以让政府干预成为替代 市场的 主 导 力 量,其 结 果 表 明 只 能 导 致“政 府 失 灵”,用“失灵的政府”去干预“失灵的市场”,必然将 使失灵的市场进一步失灵。正如林德布洛姆所说: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Tonnies提出,其含义是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20世纪30年代初,以费孝通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系的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先使用中文“社区”一词。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社区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参照西方社会学家对社区的定义,所谓社区,就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构成这种共同体的要素包括:社区的主体,即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地域,即主体的社会活动条件和活动场所;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一定的社会群体和组织;一定的文化和意识,即社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等。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因而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

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必然选择。

是扩大民主、促进城市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同时也是巩同国家政权的基础。

' 一、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现状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化、动态化、多样化,单位体制逐渐萎缩,其所具有的社区的功能也逐渐淡化,而政府行政机构、市场、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成为部分社会资源的主体。

为此,政府提出“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城市社区的发展对于深化城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强化城市基层基础工作,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和促进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或改善。

一、现状推进城市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社区管理体制的不断理顺。

201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一件》。

各个城市社通过建立健全和且有力的社区组织体系、共享公平的社区保障和救助体系、利益协调的社会稳定体系、服务便利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有利的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以西部地区社区服务为例1、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1.1国外有关“社区”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其标志为滕尼斯1887年发表的《社区和社会》一书。

“社区”概念是滕尼斯首先提出的。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大发展的时代,存在着社会转型和由此造成的两种社会组织的分野。

一种组织是传统的,以农村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熟悉、同情、信任、相互依赖等特性;另一种组织是现代的,以城市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陌生、反感、不信任、相互独立等属性。

他把前一种传统组织称之为“社区”,后一种现代组织称之为“社会”。

并且他看到,在社会转型中,前者正在为后者所取代; 在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社区”与“社会”对立起来看,社会是以目的、利益为基础,社会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契约、交易和计算关系,其制约因素通常是依据正式法律:而社区则是以认同的意愿、价值观念为基础,社区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其行为控制通常是依据习惯、传统或乡规民约、良风民俗。

(2)“区域”论时代以麦基文1917年发表的《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为标志,麦基文把社区看作是人类在其中共同生活的区域,它可大可小,在这里,社区不再是绝对的,它与社会的界限不再是刚性的。

(3)“综合”论时代以1958年桑德斯的《社区论》的发表为标志,对社区的研究进入了“综合”论时代,既把社区既看作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又看作是“一个行动的场所”。

“综合社区”论把冲突论和行动论引了进来,打破了“组织社区”和“区域社区”的均质、平衡状态,全面地反映了社区的属性,科学地揭示了社区发展,同时为社区发展提供了过程、运动、方案和方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1.2城市社区服务的概念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引领着社区建设的发展。

简言之,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政府、社区内的各种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对策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对策

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社区为代表的基层单位日益承担起居民日常活动的社会空间。

本文以我国大陆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公共组织在社区公共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入手,来考察当前公共治理在城市社区的存在的问题; 最后再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三方面入手,就如何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治理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希望借此为社区建设或者社区公共治理方面的实证研究提供借鉴。

本文主要包含:一:本文选题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二:列举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等概念。

三: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选题的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1、选题的意义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切实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转换,就是要建立由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政府和社区组织、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互动的良性治理结构。

而这种体制转换的实质,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相互依赖的转型,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

为此,我国要建立政府依法行政和社会各个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互动机制,逐步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框架。

党和政府必须以切实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自身创新为先导,以培育和壮大城市社区自治能力、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治理格局为前提条件,最终实现城市社区健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法语完善的社区自治体系的完美结合。

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全面整合的各种组织和社会协作,以达到有效的管理城市社区的目的。

2、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从理论上来看,城市社区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还没有抽象出一定的理论,本文在梳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对其制约要素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对其理论的完善以及分析,同时“合作均衡型”社区治理实践,在一定程度和理念上融合了“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等社区治理模式的合理的一面。

都市与社区研究代表人物:费孝通人物简介

都市与社区研究代表人物:费孝通人物简介

• 他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中国都市与社区研究奠定了基础
• 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思路
费孝通的都市与社区研究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 费孝通的都市与社区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政府更好地理解和
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 他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这部著作为中国农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04
费孝通的都市与社区研究影响与评价
费孝通的都市与社区研究对学术界的影响
开创了中国都市与社区研究
对中国都市与社区研究的推动作用
• 费孝通是中国都市与社区研究的开创者,为中国社会学
• 费孝通的都市与社区研究对中国都市与社区研究的发展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分析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
• 费孝通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分析了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
• 认为城乡关系的变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
探讨城乡关系的未来发展
• 费孝通关注城乡关系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思路
• 认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3
费孝通的都市与社区研究实践
强调社会史与文化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费孝通认为,社会史与文化史是不可分割的,强调社会史与文化史相结
合的研究方法
• 通过这种方法,他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
费孝通的城乡关系研究

强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性
• 费孝通认为,城乡关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 城乡关系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概论】精讲五

【社会学概论】精讲五

02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考试题型:选择、名词、简答、论述题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第一节什么是社区第二节社区类型第三节社区发展一、什么是社区【单选】【名解】1.社区的概念和功能:(1)概念: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提出:滕尼斯在1887年所著《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得到经典阐述(2)社区功能:【选择】【简答】②社会化 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 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③社会控制 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单选题】1.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社会化B.社会保障C.社会控制D.经济生活2.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 )A.斯宾塞B.马克思C.滕尼斯D.齐美尔3.社区能够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社区的( )A.社会控制功能B.经济生活功能C.社会参与功能D.社会保障功能【单选题】1.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社会化B.社会保障C.社会控制D.经济生活2.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 )A.斯宾塞B.马克思C.滕尼斯D.齐美尔3.社区能够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社区的( )A.社会控制功能B.经济生活功能C.社会参与功能D.社会保障功能二、人文区位学理论1.同心圆理论【选择】(1)提出:美国学者伯吉斯(2)内容:他把城市划分为五个同心圆区域(中心商业区、过渡区、工人居住区、较高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

2.扇形理论 【单选】(1)提出:霍伊特(2)内容:中心商业区位居城市中心;轻工业区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由于中心区和轻工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居住区呈现为由低租金向中等租金住宅的过渡,高房租则沿一条或几条城市交通干道从中心区向郊区成扇形延伸3.多核心理论 【单选】提出:哈里斯、厄尔三、社区全貌研究【单选】1.提出:美国学者林德夫妇在社区研究中开创了以小市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在1929年发表了名著《中镇》2.含义:所谓全貌研究,就是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来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四、中国社区研究【单选】中国学者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乡村建设运动期间9.2 社区类型一、农村社区 【选择】【简答】【名解】1.概念: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2.特点:(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传统的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慢。

社会学概论 第十章 社区

社会学概论 第十章 社区

三、农村社区的类型 (一)按从事的主要产业划分:农业社区、 渔业社区、牧业社区、林果业社区、工矿业 社区、狩猎业社区和综合社区。 (二)按所处的地理位置划分:为平原、滨 湖、沿海农村以及山村等不同的社区。 (三)按聚落形态划:散村、路村、街村、 沿河村、团村。 (四)按居民分布状态和村庄组成社区的形 式划分:散村社区、集村社区和集镇社区。 (五)按社区的发展水平划分:初级社区与

二、社区的构成因素
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而组织起来
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机构和设施 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社区的结构
1、社区的生态环境结构 社区生态环境结构的自然排列、组合、分布状况、社区地理 环境、资源和交通状况,直接影响社区中人们活动的主要 内容、生存方式、对服务的需求以及社区发展前途。 2、社区的人口结构 社区人口数量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职 业结构和阶层结构等对社区服务和管理直接影响。 3、社区的经济结构 社区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 构、所有制结构、交换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区 经济的空间分布结构以及社区资源结构等直接影响社区生 活和发展。 4、社区的区位结构 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在空间位置上的排 列、组合、分布状况影响着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区的 正常发展 。

二、农村社区的特征 1、地域特征:具有更为广阔的地域,自然环境的 直接支配作用较强。 2、人口特征: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流动率小,居 民以农业为主要职业 。 3、经济特征: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 林业、牧业、渔业等,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和商品 经济的发展程度低于城市。 4、文化特征:在组织方面,重视血缘关系、家庭 关系、家族关系;在社会规范方面,传统取向,以 传统的道德、习俗来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 的关系;在社会交往方面,与外界交往少,居民流 动性不大,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传统的文化色彩。 5、心理特征:趋于保守和情感型,地方观念重, 乡土观念浓,家庭至上及祖先崇拜。

第十章 新版社会学概论 社会结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PPT课件

第十章 新版社会学概论 社会结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PPT课件
▪ (10)过渡性的特殊阶层:主要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 (排除在校学生)。
五、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 (一)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即谁是改革的最大收益者 ▪ (二)中间阶层的走向问题,即中间阶层能否成为我国社会分
层结构中的主题 ▪ (三)弱势群体问题 ▪ (四)阶层范畴与阶级概念的关系问题
▪ (2)经理人员阶层:主要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 层管理人员。
▪ (3)私营企业主阶层:主要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 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 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
▪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主要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 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 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和科学技术工 作的人员。
▪ 精英人物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 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 力的成员。 精英在原则上是不能世袭的。
四、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一)分层方法 ▪主观法:自我评分法 ▪声誉法:别人对其评分 ▪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例如收入、 教育程度等。
(二)分层标准
▪收入 ▪职业 ▪教育程度 ▪权力
▪ (二)角色 ▪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一
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 ▪ 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当来自于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
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一种角色冲突或紧张的状态。 ▪ 角色与自我认同: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
的认同。
▪(三)社会群体和组织
▪ (一)身份或地位 ▪ 身份或地位指的是在某以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 先赋地位: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

我国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上海梅陇三村社区的个案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上海梅陇三村社区的个案分析
海推进社区生活垃圾治理的典范社区,同时在 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治理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本文着重探讨梅陇三村在社区垃圾分类 治理领域所形成的“梅三模式”的特点,以及 “梅三模式”在国内垃圾分类与社区治理层面 所具有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梅陇三村在社区 垃圾分类回收方面进行改造实践前后状况的介 绍比较,研究社区对于垃圾分类模式在设施、制 度、组织等多方面实施的变革,以及所获得的低 碳环保的社区公共设施、独特的垃圾分类制度 与激励制度、作为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中重要 的组织——“绿主妇”委员会等众多成就。
1.2. 1.3成立“绿主妇”组织 早在2010年,社区自发注册了上海凌云绿
主妇环境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绿主妇”),人员
由居委干部兼任,此后,“绿主妇”持续获得众 多环保公益组织和基金会的帮助与扶持,渐渐 成长为一支专业的ENGO,在推进社区垃圾治 理以及社区建设中起到了多元行动系统中的 枢纽性作用问。“绿主妇”的前身是在世博会期 间由十名家庭主妇志愿者组成的行动小组,在 世博会期间就对于社区的环境改善工作有着 突出贡献,而后在上级街道的引导支持下正式 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自成立以来,“绿主 妇”在社区推进垃圾分类信息宣传、呼吁居民 践行低碳生活、策划社区活动等有关垃圾分类 工作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曾组织策划利用
Hale Waihona Puke 1.2社区垃圾分类治理措施
1.2. 1社区自身建设方面 1.2. 1. 1改善基础设施
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中,社区确立 “低碳环保”的建设理念,增添低碳展示设备和 体验项目设施,如“凌云生态家”、芽菜种植暖 房、绿主妇工作室等。“生态家”的建设理念源 于上海世博会期间,梅陇三村与上海市政府当 时外派的单位之------ 基层街道社区学校达 成一致的建设目标,同时社区内软硬件设施也 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此后在政府的政策 与资金的支持下,社区与学校共同打造了社区 学校低碳创新屋、生态多样性校园、小区环境 质量监测中心、家庭废旧物品交易平台,以及 科普种植基地等具有生态环保性质的社区基 础设施,社区生态建设的设施条件与教育环境 得到极大的改善叫已有学者在对居民垃圾分 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居民对于垃圾 分类的认知度会影响垃圾分类行为叫此前,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思考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简单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献综述社区是社会结构中较为基本的社会单元,而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

目前,我国社区治理改革已取得较大成绩,逐步形成了多元合作治理的新格局。

但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仍存在政府与社区互动不足、治理结构设置不合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

本文综合梳理国内外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思考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简单建议。

一、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观点(一)社区支持系统(CSS:Community Support System)社区支持系统在美国的社区医疗保障制度构建方面贡献突出。

目前,较为明确的社区支持系统概念是由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提出的:社区支持系统是一个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帮助,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的服务网络,它可以使弱势人群免于在社区内遭遇歧视或排挤。

美国学者Judith Clark Turner、William J. TenHoor(1978)指出了社区支持系统需要包含的几大要素:对目标人群需求状况进行严格评估;协助目标人群获取受助资格;社区支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可以持续满足人们生存、工作的需要,直到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严格保护目标人群的权利,包括社区内及社区外,例如社区成员在社区外医院、企业的权利也要得到该支持系统的保护。

(二)社区能力建设(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国外对于社区能力建设的定义较多,角度也各不相同。

社区能力建设的代表性观点主要由Labonte R.、Laverack G.等学者提出。

Labonte R.及Laverack G.(2011)认为社区能力建设是社区领导组织为了向社区成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在完善社区议事流程、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社会学概论要点

社会学概论要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识记(名词解释)1、社会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1)孔德(法国)—《实证哲学教程》: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同时也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社会学眼界的开拓者”。

(2)斯宾塞(英国)—《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其中《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于1903年在中国出版发行,成为中国从西方最早引进的社会学经典著作之一。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1)马克思(德国)—《法兰西内战》、《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著作,更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的社会学鸿篇巨著;马克思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2)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年鉴》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

代表作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3)韦伯(德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把所有权威分为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科层制(官僚制)是法理型权威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4、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代表人物有:斯莫尔—美国社会学会的主要创办者;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布鲁默。

5、战后欧洲社会学发展的特点(1)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2)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3)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4)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6、苏俄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列宁、普列汉诺夫、布哈林、斯大林7、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及代表人物(1)传入时期: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章太炎翻译的日本社会学家崖本能武太《社会学》是中国最早全文翻译出版的社会学著作。

社区调研报告范文(精选20篇)

社区调研报告范文(精选20篇)

社区调研报告范⽂(精选20篇)社区调研报告范⽂ ⼀、什么是社区调研 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的调研。

社区是指⽣活在⼀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体所组成的相对独⽴的社会共同体。

它的基本要素是:共同⽣活的⼈群;赖以⽣产、⽣活的地理位置和⾃然环境;组织和管理社会⽣活的制度和机构;满⾜社会⽣活需要的各种服务设施。

社区调研是指运⽤科学的⽅法和⼿段对具体社区的资料进⾏搜集,以了解社区⼈⼝集体与特定⽣活环境、社会条件与社会管理相互关系的⽅法。

⼆、社区调研报告范⽂(精选20篇) 在⼈们越来越注重⾃⾝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成为⽇常⽣活的常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要准确、简洁。

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社区调研报告范⽂(精选20篇),欢迎⼤家分享。

社区调研报告1 ⼀、社区基本概况。

xx社区居委会管辖⾯积xx平⽅公⾥,东起xx,西⾄xx,南起xx,北到xx;辖区总户数xx户,常住户xx户,总⼈⼝xx⼈,流动⼈⼝xx⼈,出租房xx户,“五类”⼈员xx⼈,残疾⼈xx⼈,低保xx⼈;社区办公及活动⽤房总计xx平⽅⽶。

社区党员数xx⼈,在职党员xx⼈,退休党员xx⼈,复员党员xx⼈,下岗辞职党员xx⼈,⾃主择业党员xx⼈,其他党员xx⼈;社区活动组织xx个,辖区单位xx个,社区楼院长xx ⼈,xx个院落。

⼆、认真动员,组织学习。

领会“四知、四清、四掌握”⼯作精神。

三、确⽴社区党组织在“四知、四清、四掌握”⼯作中的中坚作⽤。

四、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制定详实的实施⽅案,全⾯部署“四知、四清、四掌握”⼯作的开展。

1、营造宣传氛围。

2、制定实施⽅案,⼒求做到客观、务实、操作性强。

3、要求社区⼯作⼈员努⼒掌握社情民情。

4、逐步形成“四知、四清、四掌握”的⼯作机制。

5、以社区⼯作⼈员为主,发挥楼院长作⽤,分⽚包⼲,⼊户调查,重点了解,详实登记。

6、认真执⾏错时⼯作制,克服困难,确保为辖区居民24⼩时服务。

论文例文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自治的发展及其影响

论文例文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自治的发展及其影响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自治的发展及其影响摘要:近年来,社区建设和管理在城市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社区自治是我国城市社会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社区民主是中国民主发展的新生长点。

社区自治的形成与发展,对政府管理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社区;社区自治;基层民主;政府管理;民主政治一、社区自治是我国城市社会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

社区是社会学与基层政治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将“社区”这个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来研究的,起于德国的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年)。

滕尼斯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主要是指那些存在于一定区域的具有共同价值趋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

随着现代社会学的发展,社会学家们更多地从一定地域社会关系结构的角度来研究社区。

我国社会学界在学术研究中使用“社区”的概念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将其引入城市管理的实践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

由于受美国社会学界的影响,我国也强调社区的地域性。

“所谓社区就是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它是基于同类型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

”[1]“城市社区是人类社会另一大基本的社区类型。

城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工商业及其它非农社会活动的居民所组成的、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地区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1]社区自治是我国城市社会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

政治学上所说的基层民主就发生在最底层的政治权力组织与运行中,以及最底层政治权力所组织和管理的最小行政区域的社会中。

在中国基层民主实际上由两个层面的政治生活构成:一是以基层政权为主体所形成的政治生活;二是以基层群众自治为主体形成的政治生活。

这两个层面政治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基层民主的基本面貌。

基层民主对于国家来说,是国家组织和管理社会的最直接途径;而对于社会来说,则是社会大众自我管理、表达利益和参与国家事务的最直接舞台。

(完整版)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

(完整版)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

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Urban Open Space)★城市公共空间概述★广场★步行街★中心区★滨水区★公园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概述城市公共空间概念(Open Space):开敞空间、开放空间、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相对于城市中专用空间(服务于特定建筑物、特定人群的空间)而言,如相对独立的社区、工矿企业、福利院、机关单位等,其为面向广泛的市民大众开敞的空间,它具有公共性与大众性。

——城市中存在于建筑实体之外的面向广泛市民大众服务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等多重功能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空间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1。

1 概念表述1.2 关键词1.3 四层涵义大众化的服务对象,所有人均可使用,自由进出,没有阶级分化和贫富之嫌。

开敞空间体的概念,外部空间的形态特征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一切自然要素及人工要素都是其研究对象;具有生态、娱乐、文化、美学等多重目标和功能,研究中建立目标、进行价值取向的过程很重要;载体的概念,承载了自然界或人类多种活动与联系。

2. 城市公共空间类型2。

1 空间型制2.1.1 典型型制 -—六大典型型制广场、中心区、步行街、公园、滨水区、街头绿地2.1.2 非典型型制随着城市绿化要求共享及开敞化-—“拆墙透绿",一些大型开敞的社区正以一种全新的户外空间类型显示着其重要性。

eg:穿插于老年住宅区内用于散步、小坐和娱乐的绿化区;供医院探视者、病人和工作人员使用的庭院、花园;幼托中心的户外游戏、学习和锻炼的区域;大学校园里建筑之间用于休息、交往、学习的空间等。

2.2 形状点状、线状、面状3. 城市公共空间特征3.1 功能的广泛eg:休闲、娱乐、游憩、购物、交流、生态、锻炼、观览、晒太阳等3.2 人员物资的流动性城市公共空间,于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人群分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呈现着一定的肌理性. 3.3 空间结构的开放性(民主性、大众性)所有人都可使用,保证行动自由,无阶级分化、贫富之嫌。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一、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告形成和发展规律,世界各地区的城市化过程。

2、城市环境。

主要指城市的自然环境,如地域水源气候:绿地、自然资源等,也包括城市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区位形成的过程、城市人口地域分布的过程、城市土地的利用状况等。

有些社会学家将对城市环境的研究称为城市生态学或城市区位学。

3、城市的社会结构。

主要指城市的经济结构、劳动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阶级和阶层结构等。

城市社会学还探讨影响城市社会结构变化的社会因素。

4、城市社会组织。

城市社会组织十分复杂,大体可分为经济类、行政类、文化类、政治类、社区类、家庭类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

诸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构成许多不同的网络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城市社会的发展。

城市社会学着重研究城市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

5、城市生活方式。

包括城市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特点以及影响城市生活方式变革的社会因素等。

6、城市社会心理。

城市社会学非常重视城市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家庭社会学主要特点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

概括起来主要有:①农村区位结构研究。

包括研究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在农村社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中心地区对农村区位布局的影响。

②农村社会结构研究。

这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课题。

农村经济结构、阶级与阶层结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群体结构、家庭结构等是构成农村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家庭经营是许多农村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对家庭和以家庭为核心的农村群体结构的研究,在农村社会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③农村社区体系研究。

农村社会的基本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范围内形成不同的农村社区,各社区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农村社区体系。

农村社区体系研究主要包括村庄、村镇和集镇的特点和作用,村际联系和社区格局等方面。

④从农村的角度研究城乡关系,包括城乡文化传递的条件与方式。

⑤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和水平的研究。

旨在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第10章 乡村与城市

第10章  乡村与城市
16
第二节
世界城市社会
17
城市(city): 是一种主要由非农业人口组成、规模较 大且结构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18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500年, 由于农业发展和出现了社会分工在两河 流域的低地平原(今伊拉克和伊朗)、 印度西北部和中国北方、中美洲(墨西 哥和秘鲁)以及非洲尼罗河流域出现了 人类最早的城邦和城市
15
人类学的农民研究不只是关于宗族和家族形 态成因的学理问题,也包括农民社会系统和 全球化进程衔接的未来问题。 消除农民的不满除了考虑农民道义经济的基 线、调整农业发展政策以外,保持和契合小 传统基础上的农业社会发展线索将排除文化 替换的不得已的、生硬的努力,这是发展中 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最为痛苦的文化转换历 程。
30
4 芒福德: 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他将城市 的本质看作是其文化功能的体现 城市符号互动论:城市环境不是纯自然的, 而是渗透着价值和意义的,城市从一定 意义上讲,是一个符号环境
31
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与人类学利用 “社区研究”(community research)的 方法,开展了对城市“社区”的研究 林德夫妇在30年代对美国中部城市的探 索,他们合著的《中镇》
51
6 7 8
谈谈中外学者对中国城乡连续体的研究成 试解释都市化过程中城乡互动的推拉因素。
9 10
和国外对比讨论中国特定的城市现象。
52
1 沃尔夫(Eric R Wolf). 198 2 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2000 4 1992 5 1996 6 1920—1990). 北京: 三联书店,2000 7 版社,2002 8 [美]W F 怀特(Whyte). 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 社会结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街道办事处的结构和特点 (1)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 国家的法律、法规; (2)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指导街居经济工作; (5)社会闲散劳动力的管理;

(6)民政福利工作; (7)市政建设和管理; (8)指导社区居委会的工作; (9)完成市、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务。
第十章 中国城市社区研究
第一节 中国城市社区的概况与历史 第二节 城市社区组织的结构与特点 第三节 新型社区:商品房小区
第一节 中国城市社区的概况与历史
一、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的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得到了较快 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到 2008年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 45.68%;城市总数为655个,其中1 000万 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3个,400万~1 000 万人口的城市有8个。
二、城市社区组织的历史发展
(一)第一阶段: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 城市基层政权和管理组织的建立与初步发 展
(二)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至1979年 左右,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成为阶级斗争 的工具
(三)第三阶段:1979年左右至20世纪80年 代中后期,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职能得 到恢复,其工作性质得到宪法的肯定和有 关法律的明确
第三节 新型社区:商品房小区
一、商品房小区的社区性质
商品房小区作为一种新兴社区,是一个利 益共同体,所有的居民对于居住质量和生 活环境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和目的,社区 成员甚至也具有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地位。
二、商品房小区管理制度的变化
由于我国长期的住宅分配制度,商品房小 区出现后,其管理是一个崭新的问题。管 理制度的建立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但 是,后来这方面的管理制度经历了很大的 变化。
改革的要点是:
(1)“一个确立” (2)“两个赋予” (3)“三分开”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结构与特点

1.居民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 2.社区管理组织的结构的新变化 3.社区居委会管理的辖区和范围的变化 4.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结构的变化
三、社区制与街居制的比较
应当讲,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城市社区 管理体制,基本上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对 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模式。
3.社区建设产生的社会背景与主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移向城市,虽 然街道 并未成为改革的目标,但是,社会转型过 程中所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变迁以及由此出 现的问题,促使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 的职能和工作重点开始产生重要变化。
第二节 城市社区组织的结构与特点
复习思考题
9.请阐述业主委员会的特点,你怎样看待 这些特点? 10.谈谈对“自治”概念的看法,以及你认 为的自治组织的特点。 11.你如何看待目前我国城市商品房小区管 理的主要问题?
复习思考题
12.谈谈你对中国社区的看法,你认为社区 对于居民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有哪些意 义?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 13.试比较社区制与街居制的不同点。 14.当前社区制还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三、业主委员会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业主和业主委员会产生的主要背景当然是 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但是,直接 的原因 是城市旧的住宅体制的变革。
四、业主委员会的特点
业主委员会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就 是它是一个真正的居民自治组织。
基本概念
街居制 居民委员会 社区服务 社区建设
复习思考题
(四)第四阶段: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至 2000年,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管理职能 开始发生重要变化,社区服务兴起和开展
1.政府开始在城市管理方面向下放权 2.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3.民政部提出在全国开展城市社区服务工 作
1.我国城市管理组织结构的三种类型分别是 什么? 2.我国城市社区的五种类型是什么? 3.什么是街居制? 4.社区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的联系与区别 是什么?
复习思考题
5.社区建设产生的社会背景与主要原因是 什么? 6.开展社区建设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结构 与特点是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7.你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看待商品房社区的属性? 8.请阐述业主委员会产生的社会背景。
(五)第五阶段:始自2000年年底在全国范 围内正式开始的社区建设
1.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2.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

(1)社区组织建设。 (2)社区服务。 (3)社区卫生。 (4)社区治安。 (5)社区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