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伤寒》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课件【28页】

伤寒课件【28页】
2、疾病知识教育:讲解本病的疾病过程、治疗 药物、疗程、药物不良反应、预后等,重点讲 述并发症知识及饮食管理的重要性,以预防或 减少并发症。伤寒如不发生并发症则预后良 好。
一、控制传染源
预防措施
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体温正常后
的第15日才解除隔离。如果有条件,症状消 失后5天和10天各做尿、粪培养,连续2次阴
宣教、消毒、隔离、检验
❖ 做好自身防护和职业暴露
2.检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均有 助于伤寒的诊断
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资料 注意流行地区、季节、当地是否有伤寒
正在流行、既往病史、预防接种史以及曾与患者接触史。
❖ 临床表现 持续发热1周以上,表情淡漠、呆滞、腹胀、
便秘或腹泻,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等。并发肠出血或 肠穿孔则有助于诊断。对不典型的轻症患者亦应注意,以免 误诊、漏诊。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潜伏期带菌者、暂时带菌者、慢性带菌
者)为伤寒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 粪-口途经传播。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
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蟑螂等经消化道传 播。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少有
第二次发病者(仅约2%),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 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夏秋多见。人群中
病原学
1、伤寒沙门菌为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呈 短杆状,有鞭毛,能运动。
2、具有菌体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 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非保护性IgM 和IgG抗体 。 3、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命力较强,耐低温,在 水中可以存活1~3周,在粪便、污水中可以存活1~2 个月。其对热及一般消毒剂较敏感,60℃加热15min、 煮沸或消毒饮用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死亡。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课件

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报 告系统,及时发现并 控制疫情。
对患者粪便进行消毒 处理,以减少伤寒和 副伤寒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脸 、洗澡等,避免接触患者和污 染水源。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不洁饮用 水,尽量饮用开水或瓶装水。
对食品和水源进行消毒处理, 确保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实验室检查
血液培养
伤寒沙门菌培养阳性是 确诊伤寒的依据。
粪便培养
在病程第二周阳性率最 高,可作为伤寒的辅助
诊断依据。
肥达反应
检测血清中伤寒沙门菌 的抗体,有助于伤寒的
诊断。
其他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 有助于了解病情和鉴别
诊断。
鉴别诊断
01
其他沙门菌感染:如肠 炎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 等。
02
2023
REPORTING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 》ppt课件
2023
目录
•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后
2023
PART 01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 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 接触等途径传播。
副伤寒
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与 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地区分布
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但 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
人群分布
无特定人群易感,但儿童 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季节分布
无特定季节,全年均可发 病。
临床表现

【 传染病学】伤寒

【 传染病学】伤寒
➢ 顯著增大
➢ 肝臟
➢ 輕度腫脹 ➢肝細胞混濁變性和灶性壞死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
(一)典型傷寒
➢ 潛伏期:3~60d,一般7~14d ➢ 臨床分四期
➢ 初期 ➢ 極期 ➢ 緩解期 ➢ 恢復期
初期
病程第1周
➢ 緩慢發熱起病 ➢ 體溫逐漸升高,3~7d內達高熱 ➢ 伴乏力、食欲減退,多有便秘,偶有腹瀉 ➢ 有畏寒,少有寒戰
➢ 1.血肥達氏反應的意義。
➢ 2.傷寒最重要的傳染源是
➢ 3.傷寒最基本的病理變化是

➢ 4.典型傷寒的臨床表是 、 、 、 、 、
➢ 5.傷寒的主要併發症主要有



➢ 6.確診傷寒的主要依據是
➢ 7.肥達反應陽性是否可確診傷寒
➢ 8.經治療的傷寒病人體溫正常2-3周後,再次出現發熱 等傷寒臨床表現,此現象稱為
➢ 膽囊感染 ——可長期攜帶,慢性帶菌者
➢ 菌血症和內毒素血症 ——全身中毒症狀
病理
Pathology
腸道病理改變與四周病程關係
➢ 第1周:淋巴組織增生腫脹呈紐扣樣突起 ➢ 第2周:腫大的淋巴結壞死 ➢ 第3周:壞死組織脫落,潰瘍形成,可有併發症 ➢ 第4周:潰瘍逐漸癒合 ➢ 兒童少見潰瘍
➢ 脾臟
體格檢查
➢ T40.3℃,P100次/min,R27次/min, BP14.7/9.3kPa
➢ 神志清,安靜,聽力似稍差,回答問題遲緩、 簡單
➢ 胸部和腹部依稀可見6~7個充血斑丘疹,淡紅 色,直徑3mm,壓之褪色
➢ 腹平軟,右下腹深壓迫不適,肝肋下未觸及, 脾肋下1.0cm,質軟無觸痛,腸鳴音存在
➢ 居住條件、衛生習慣及教育程度 ➢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發流行 ➢ 終年可見,夏秋為多 ➢ 兒童及青壯年為多見

《传染病:伤寒》课件

《传染病:伤寒》课件

伤寒的预防措施
1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采取消毒措施,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伤寒的最基本方法。
2
接种疫苗
建议居住在流行地区的人群接种伤寒疫苗,可以参考医生的建议。
3
尽早就医
如果有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进行适当的抗菌治疗,以避免病 情恶化。
伤寒的治疗
对症治疗
补液、调整酸碱平衡、膳食疗法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抗生素治疗
通过对病原菌进行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杀灭细菌,控制疾病的进展。
结束语
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 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方 面,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感染 风险。
就医及时
及时就医,有助于寻找病因, 减轻病情,避免病情恶化,让 自己和家人健康。
接种疫苗
接种伤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 患病风险,建议有需要的人群 接种。
《传染病:伤寒》PPT课 件
学习传染病:伤寒,了解病因、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共同 预防和控制患病人数的增加。
什么是伤寒
疫情严重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 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疫 情普遍,仍是全球卫生领 域的重大问题。
危害性大
患者常以不明原因的发热、 腹痛、腹泻等症状为首发 症状,导致延误诊疗,病 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易感人群
伤寒多发生在卫生条件不 佳的地区,如水质差、环 境卫生差的地方,人群易 感。
伤寒的传播途径
食物污染
环境污染
饮食的不洁或饮食水被伤寒杆 菌污人流密集的公共 场所或家庭卫生状况不佳也是 传播途径之一。
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差,如洗手不彻底、 不及时更换内衣等,也可能会 引起病菌传播。

伤寒PPT医学课件

伤寒PPT医学课件
伤 寒
typhoid fever
Ø概述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 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
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可并发肠出血及肠
穿孔。终年散发,夏秋季多见。可获持久免疫力。
伤寒
2
Ø病原学
一、生物学特点 1、种属:沙门菌属中的D群,革兰阴性杆菌。
副伤寒为0.0781/10万
/
伤寒 11
Ø发病机理
伤寒杆菌 小肠并侵入肠粘膜(巨噬细胞内繁殖) 经淋巴管 肠道淋巴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致敏)
胸导管
血流(第一次菌血症,无症状,潜伏期) 血流 肝、脾、胆囊、肾、骨髓等器官内大量繁殖
伤寒 12
Ø发病机理
伤寒 5
Ø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 人 带 菌 者
典型患者:排菌量大,传染性强
患者:不易发现,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潜伏期带菌者 暂时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 水源污染重要途径 尤其慢性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
食物污染主要途径 密切接触、苍蝇和蟑螂散发流行
6
Ø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较稳固免疫力。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2、形态:呈短杆状,有鞭毛,无芽孢及荚膜。
3、生长情况:需氧及兼性厌氧菌,胆汁有助生长。 4、毒素:内毒素。 5、生存力:较强,耐低温,不耐热与干燥,对一 般消毒剂敏感。
伤寒
3
Ø病原学
二、抗原及抗体 1、脂多糖菌体(O)抗原 2、便毛(H)抗原 3、多糖毒力(Vi)抗原 相应抗体
伤寒
4
Ø病原学
伤寒沙门菌纯培养的镜下形态(革兰染色)
肠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肠穿孔:最严重并发症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伤寒或副伤寒患者 接触史,或是否在流行病区生活和工 作过。
通过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 测,如检测到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 沙门氏菌可确诊。
治疗方法
抗菌治疗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类等,以杀死体内的 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特点
伤寒和副伤寒的潜伏期较 长,一般为1-2周,病程 较长,需要积极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传播
饮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 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食物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 煮熟的肉类、蛋类、奶制 品等。
日常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其排泄物 、分泌物等传播。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
发热
持续高热是伤寒和副伤 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体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伤寒和副伤寒 患者,对患者的粪便和污染物 进行消毒处理,以控制传染源
的传播。
03
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
伤寒和副伤寒主要分布在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以及部分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

季节性
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高峰通常在 温暖的季节,可能与食品和水源
温可高达39-40℃。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便秘等症状较为常见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乏力、失眠、烦 躁等症状可能出现。
其他症状
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也可能出现。
02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持续发热、头痛、 全身乏力等症状,以及腹部不适、恶 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

伤寒教学PPT课件

伤寒教学PPT课件

血培养 骨髓 培养
+

粪培养 —
尿培养 —
肥达 反应

临床 表现
+
诊断 确诊

+



+
确诊


+


— 慢性带
菌者


+

+
+ + 确诊



+
+
++
确诊




++
+ + 临床
诊断
※确诊伤寒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与发热伴肝脾肿大,WBC减少) 1.病毒感染:起病急,病程多在1-2周内,少
2.免疫学上的回忆反应。
*肥达氏反应对诊断伤寒有帮助,但不能作
为确诊的唯一依据
七、实验室检查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1.WBC↓、 1.WBC↓、 1.WBC↓.E↓.N↓ 1. 血培(-) 肥达
E↓、N↓。 E↓、N↓
并发症时则↑ 2.骨髓培(+) 反应
2.肥达反应 2.肥达反应 2.肥达反应
肥达反应假阴性
1.早期第一周,抗体尚未产生; 2.全身情况差,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球蛋白
缺乏者,而影响抗体产生; 3.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病原菌清除早、
抗体效价可能不高; 4.有10%~30%的病人肥达反应始终呈阴性。
肥达反应假阳性
1.某些疾病如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结核 病、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伤寒 ppt课件

伤寒 ppt课件

Vi抗原(多糖毒力抗原):抗原性较弱,伤寒杆菌从人体中清除,Vi抗体
也随着消失。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流行病学
潜伏期带菌者:潜伏期已经从粪便排菌 暂时带菌者:恢复期仍然排菌但在3个月内停止者
慢性带菌者:恢复期排菌超过3个月者
胆囊带菌居多,原有慢性肝胆管疾患(如胆囊炎、胆石症)的
伤寒病人易成为慢性带菌者,是伤寒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病程第2~3周:
发病机理与 病理解剖
经肾随尿排出(尿培养阳性) 伤寒杆菌继续随血流播散到全身
经胆管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
(大便培养阳性)
部分伤寒杆菌穿过小肠粘膜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 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性反应和单核细胞侵润
累及血管 肠出血
坏死、脱落 溃疡
累及肌层、浆膜层 肠穿孔
病程第四周:
④“O”抗原为伤寒杆菌、副伤寒甲、乙杆菌的共同抗原,“O”
抗体效价增高,不能区分3个不同的病原菌感染,但三者的
鞭毛抗原(H、A、B)不同,可从3种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上
升来判断感染的菌种。
实验室检查
⑤少数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始终阴性,原因:感染轻特异性抗体
产生少;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病原菌清除早,抗体应答低下; 免疫缺陷、免疫低下。
并发症
1.
肠出血:
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饮食不当、腹泻、活动、排便用力、 治疗性灌肠等为诱因。多见于病程第2~3周,少者仅大便
隐血阳性,多者大量血便。
2. 肠穿孔: 最严重的并发症:诱因大致与 肠出血相同,多见于病程第
2~3周,好发于末端回肠,表现肠穿孔 、腹膜炎征象。
3 .中毒性心肌炎: 见于病程第2~3周,表现心肌炎症状、体征及心

传染病课件-伤寒护理学2

传染病课件-伤寒护理学2
32
伤寒的确诊依据
A、血培养出伤寒杆菌 B、骨髓培养出伤寒杆菌 C、粪便培养出伤寒杆菌 D、肥达反应O抗体及H抗体效价恢复期升
高4倍以上
E、以上都是
33
治疗(treatment)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并发症治疗 对症治疗 慢性带菌者治疗
34
一般治疗
隔离与休息:体温正常后15天或粪便培 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肠出血(bleeding):常见的并发症,多 见于病程2~3周,便血。
肠穿孔(peroration):最严重的并发症, 好发于回肠末段,腹痛,休克表现,腹 部平片膈下游离气体。
23
伤寒其他并发症
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心肌炎 支气管炎和肺炎 溶血尿毒综合征等
24
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肠穿孔 B、肠出血 C、中毒性肝炎 D、中毒性心肌炎
13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随血流播散全身 经胆囊——肠道——从粪便排出 小肠粘膜——再入肠道淋巴组织——加重
肠道病变
14
病理解剖(pathology)
病理特点: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以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 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
15
病理解剖(pathology)
第1周:肿胀 第2周:坏死 第3周:脱落------溃疡 第4周:愈合
19
玫瑰疹
20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
3、缓解期:病程第4周。临床症状逐 渐 好转
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食欲 好转
21
复发: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 血培养再度阳性
再燃: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正常,又 上升
22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孔 慢性带菌者治疗:氨苄西林、喹诺酮
类药物,治疗6周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首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注意:孕妇和儿童禁用,口服或静脉给药。 头孢菌素类:首选:第2、3代头孢,头孢曲松、头孢 噻肟 适用于:孕妇、儿童及埔乳期妇女。肾功不全者可减 量应用。 氯霉素:已少用。 25mg/Kg 1.5/d,分2-3次静滴
病程(第1周)(第2-3周)(第3-4周) (第5周)
临床表现(1)
1、初期:病程第一周,发热及全身中毒表现
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1.高热(稽留热) 3.消化道症状 5.皮疹(玫瑰疹)
2.中毒性脑病(无欲貌)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6.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
❖ 释放内毒素致病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 相应抗体,有助于诊断.
三、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 菌;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排菌3个月以
上为慢性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 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肥达氏反应:
TO TH TA TB TC
意义
发病早期
不久前患过伤寒/菌苗接种/非特异回忆
伤寒
副伤寒甲
副伤寒乙
副伤寒丙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确诊标准: 找到伤寒杆菌。 肥大反应O、H抗体均阳性;
或在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
鉴别诊断
1.病毒感染 此类患者起病较急,多 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 大或玫瑰疹,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 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2周内自愈 。

《传染病学伤寒》PPT课件_OK

《传染病学伤寒》PPT课件_OK
及多糖毒力(Vi)抗原。 • 内毒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3
流行病学
• 1. 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分潜伏期、暂时、 慢性带菌者(大于3月)。胆道系统疾病患者容易 成为慢性带菌者。
• 2.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染源排出带菌的粪、 尿,污染水,食物及日常接触等等。
• 3.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 疫。
26
肠穿孔
• 1、局限性穿孔:禁食,使用胃肠减压,加强抗感染 • 2、并发腹膜炎:加强抗感染,及时外科手术治疗
27
中毒性心肌炎
• 1、卧床休息 • 2、保护心肌药物 • 3、肾上腺皮质激素 • 4、合并心力衰竭,予洋地黄和利尿剂
28
溶血尿毒综合征
• 1、足量有效抗感染 • 2、肾上腺皮质激素 • 3、输血、碱化尿液 • 4、抗凝治疗 • 5、透析治疗
12
并发症
• 1. 肠出血 病程2-3周 诱因:随意起床活动、饮 食纤维及固体较多、过量饮食、用力排便、治 疗性灌肠。
• 2. 肠穿孔。最严重并发症。腹痛及休克症状, 腹膜炎症状。
• 3. 中毒性肝炎 肝肿大,ALT升高,可出现黄疸。 • 4. 中毒性心机炎。心率加快,心音减弱,血压
偏低等,心电图:Q-T延长,T波改变。
迷,谵妄等等。
8
•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 玫瑰疹,病程第二周出现于全身的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2-4mm,10个以下,
持续2-4天。 •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右下腹可有轻压痛。便秘多见。 • 肝脾肿大。
9
• 3.缓解期 • 病程第四周,体温开始出现波动下降,食欲好转,腹胀症状消失。肝脾肿
21
对症治疗
• 1、降温措施 物理降温为主 • 2、便秘 禁用高压灌肠和泻剂 • 3、腹胀 • 4、腹泻 选择低糖低脂食物。 • 5、肾上腺皮质激素 严重毒血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类型
1. 轻型 体温38.0度左右,全身症状轻,病 程短。 2. 爆发型 起病急剧,临床症状重,可并发 肠麻痹,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机炎,中毒 性肝炎,DIC等等。病死率高。 3.迁延型,病程大于一月,常合并有消化系 统基础疾病。 4. 逍遥型 病情轻,临床症状不明显,可并 发肠出血或穿孔。

并发症
1. 肠出血 病程2-3周 诱因:随意起床活动、饮 食纤维及固体较多、过量饮食、用力排便、治 疗性灌肠。 2. 肠穿孔。最严重并发症。腹痛及休克症状, 腹膜炎症状。 3. 中毒性肝炎 肝肿大,ALT升高,可出现黄疸。 4. 中毒性心机炎。心率加快,心音减弱,血压 偏低等,心电图:Q-T延长,T波改变。

进入肠壁的伤寒杆菌可再次进入淋巴结使 致敏的淋巴结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 溃疡形成。 伤寒的病理特点为:全身单核-吞嗜系统的 增生反应。以肠道淋巴结为主。第一周, 肠道淋巴组织肿胀;第二周,肿大的淋巴 结发生坏死;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 溃疡;第四周,溃疡愈合,但无疤痕。 肠道病变不与临床严重程度成正比。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病程〈2周 细菌性痢疾 疟疾 外周及骨髓涂片找到疟原虫 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原发感染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 结核中毒症状
一般治疗
1、消毒与隔离 2、休息 退热1周后活动量逐步过渡 3、护理 4、饮食 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食物。 忌过早进食多渣、坚硬、容易产气食物。 退热后2周恢复正常饮食。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玫瑰疹,病程第二周出现于全身的淡红色 小斑丘疹。直径 2-4mm , 10 个以下,持续 2-4天。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右下腹可 有轻压痛。便秘多见。 肝脾肿大。

3.缓解期 病程第四周,体温开始出现波动下降,食 欲好转,腹胀症状消失。肝脾肿大好转。 存在并发肠出血、肠穿孔风险。 4.恢复期 第五周,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正常。

实验检查

外周血象: 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可作 为判断病情的指标。血小板稍下降或正 常。
细菌培养
1. 血培养第 1-2 周阳性率为 80-90% ,第三 周末 50% ,第四周常阴性,且受抗生素 影响。 2.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不受药物影响。 3.大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75%。 4.尿培养:第3-4周阳性率25%。 5.其他 十二指肠引流液培养、玫瑰疹刮 取液培养

免疫学检查
肥达试验 采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0)、 鞭毛抗原(H)、副伤寒甲、乙、丙杆菌 鞭毛抗原五种,采用凝集法分别测定患 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从第二 周开始阳性率逐步增加,第四周可达 80%。结果需动态观察,O抗体一般半年 左右阴转,H抗体出现迟,消失迟。伤寒 与副伤寒的区别为H抗原不同。临床可出 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当 O 抗体效价在 1 : 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或O抗 体效价有4倍以上的升高,才有辅助诊断 意义。

1. 小儿伤寒,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并 发支气管炎或肺炎。 2. 老年伤寒 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程长, 易出现虚脱,神经系统并发症,气管炎, 心功能不全等。 3. 复发与再燃 区别为: 1.体温是否恢复正常; 2.临床症状轻重; 3. 机理前者为病灶内未清除的细菌而后 者为菌血症尚未完全控制。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分潜伏期、暂时、 慢性带菌者(大于 3 月)。胆道系统疾病患者 容易成为慢性带菌者。 2.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染源排出带菌的 粪、尿,污染水,食物及日常接触等等。 3.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 免疫。 4. 流行特征:温带和热带多见,夏秋季节多 见。儿童及青年多见。
分子生物学检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DNA探针
用于菌种鉴定及分离

2、PCR方法
诊断
1、 流行病学特点:当地的伤寒疫情,疫 苗接触史,伤寒病史,伤寒病人接触史, 流行季节。 2、临床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依据 血和骨髓培养有确诊意 义。外周血象变化。肥达氏试验。

鉴别诊断
1. 2. 3. 4. 灶 5.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与感染量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 有关 7-14天 典型临床表现分四期 初期 第一周起病缓慢,临床症状无特异 性,全身不适,食欲下降。发热,热度呈 阶梯形上升。39-40度。腹部有压痛,部分 患者肝脾肿大。

临床表现
极期 第二至三周 出现典型临床表现 发热:持续性,多为稽留高热,少数可 出现不规则发热。 神经系统表现:中毒性脑病 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听力下降,重者可出现昏迷, 谵妄等等。

并发症
5.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多发生第1周 表现为溶 血性贫血及肾功能衰竭,并有纤维蛋白降解产 物增加,血小板减少及红细胞碎裂现象。与伤 寒杆菌内毒素诱发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有关, 与伤寒病情轻重,红细胞 G-6PD 缺陷以及氯霉 素应用无关。 6. 其他如支气管炎、肺炎、胆囊炎、骨髓炎、 肾盂肾炎、脑膜炎等等。

王树民

丽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 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 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及白细 胞减少。 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 症。
病原体
伤寒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普通培 养基可培养,含胆汁的培养基更佳。 自然环境中抵抗力较强,但对一般消毒 剂及热抵抗力不强。 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临床意义较大,脂 多糖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 多糖毒力(Vi)抗原。 内毒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发病机制
取决摄入细菌的数量、致病性及宿主的 防御能力。 伤寒杆菌进入消化道 - 小肠黏膜中被巨嗜 细胞吞噬并在其胞浆内繁殖 -淋巴结(回 肠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结及肠系膜淋 巴结)-入血(第一次菌血症)-肝、脾、 胆囊、肾、骨髓大量繁殖- 入血(第二次 菌血症)出现临床症状 -进入肠道和随尿 液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