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与可能-教育资料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文献意识,是说我们在作研究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弄清楚前辈和同时代的人对于相同的命题都做过哪些研究,他们研究出了哪些已经得到共识的结论。
再来看对话意识,一个问题的研究,只用引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引证不能代替论证,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问题的解决必须有这样一个过程。
志向、趣味、学识积累、学术训练,这些应该是作为研究者所必备的学术品质。
那么,教师为何要成为研究者?一是教师营造有品味的、精彩人生的需要。
研究会赋予研究者理性、客观、求真务实、严谨审慎等品格。
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应该做到:见多识广,梦想成真;丰衣足食,情有独钟;服务社会,受人尊敬。
这里“见多识广”中的“见”和“识”,绝非通过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到的,也不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传播,而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解、思考所得,是经得起质疑和推敲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融入了个性观点的,唯如此才能使之变成自己成长的资源。
二是成为更加卓越教育者的需要。
我们经常喊,要从优秀走向卓越,但究竟什么是卓越却仍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定位。
我们先看看“教师”的定义,教师就是引领学生与有教养的人实行对话的人。
这个“引领”其实就是价值引导: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
对引领者的要求有:对学生的要求合理、明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识渊博、精深;方法、手段高明;教育方向准确。
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方向要准确,即我们要为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
这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多解,所以才让教育有了太多的犹豫和徘徊。
到底准确的教育方向是什么?那就是我们要为自由、民主、法治的社会培养幸福的人。
现在不自由、不民主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虚假的信息,这样的社会环境使我们变得平庸、没有创造力。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自我教育的方向。
对于研究,与平时我们说的“想”“思考”是不同的,“研究”高于“思考”。
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不是弱智,都能够去想一想,而思考是有依据的、有系统的、有策略的、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和彻底的“想”。
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上世纪80年代,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口号”在欧美教育界广为流传,它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义语已成为一个蓬勃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焦点。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意义教师成为研究者之所以成为一种趋势,被世人倍加关注,就在于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1、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使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若仅靠经济手段来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声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自己行动起来,树立科研意识,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去,才能改变职业形象,使教师职业成为令人尊敬与羡慕的职业。
2、任何国家的教育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身上,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
要想使教育改革得能实施,就必须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正如奥尔森所言:教师研究是使学校改革取得实效的最可靠方法,是教育改革最好的道路。
3、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实践的研究,教师研究可以丰富、充实教育学的发展,从而逐步使之成为既科学又生动的一门科学。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与需要,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
知识经济时代把人类的社会生存、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了对人类自身素质的依赖。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创新能力?有专家认为:只有通过教育。
由于教育与知识创新的密切联系,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身上,则是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性让教师走出传统的樊篱,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1、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乃是最直接最适宜的方式。
外来的研究者对实际情境的了解往往很肤浅,提出的研究建议往往无法切入问题的关键。
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要让研究与实践合一成为教师教育工作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生活中,生成教师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生成学生生活和生命和意义。
这样的教育生活将是一种智慧的生活,能提升生命的境界。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是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态度和方式进入教育教学裎之中去,让研究与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让研究成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是要求教师从哲学的层面和教育学的层面,对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对每一堂课、对每一个概念、每一道题目进行反思,探寻其意义,寻找行为改进和完善的可能性。
对于教师而言,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应当是直接合一的。
成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工作中的探究意识和态度,把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有机地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
(2)实践中的理论引领和自觉,能自觉地把理论运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理论,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对于教师来说,行动是理论的结果,理论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
(3)研究能力和教育智慧的提升,形成敏感和探索的习惯,形成反思和不断改进的习惯,保持教育教学行为的持续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从事教育研究,必须明确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这三个基本的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这三个问题的基本答案是:一、研究什么?就是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即研究自己的每一天工作,研究自己的每一堂课,研究自己的每一次思考和收获二、为什么研究?就是要为了改进自己的实践而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行为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三、怎么研究?就是要坚持“反思实践+行为改进”的实践路径和基于这个操作的不断循环,这是最佳的研究方法。
用理论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实践,在实践的反思和改进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水平。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 教师节专题分享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教师节专题分享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教师节专题分享教师节是每年的9月1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是为了纪念教师们为人民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养学生、传承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等重要使命。
然而,教师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
本文将探讨教师作为研究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育科研中发挥教师的潜力。
一、教师作为研究者的重要性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促使教师不断深化对教育问题的认知、提高教育实践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研究者,担负着以下重要角色: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科研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为教育系统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3. 打破传统教学局限:通过研究,教师可以发现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教学效果。
4. 增强专业发展能力:通过研究和实践,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提高自身在教育领域的竞争力。
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方式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 参与教育课题研究:教师可以申请参与各级教育科研项目,开展与自身教学实践和学科特点相关的课题研究,深入研究教育问题,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2. 发表教育研究论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与同行交流意见,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3. 参加教育研讨会和学术会议:教师可以积极参加各类教育研讨会和学术会议,借此机会了解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与同行交流经验,扩大自己的研究视野。
4. 加强自主学习: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课程、自主阅读教育相关书籍和文献,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三、教师教育科研的影响教师参与和开展教育科研具有重要影响: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研究,教师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教育相关知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作为研究者教师演讲稿
教师作为研究者教师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深感荣幸,因为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对“教师作为研究者”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教师,这一职业,承载着培养未来社会的重任。
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
我们需要成为研究者,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领域,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那么,什么是“教师作为研究者”呢?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思维能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接下来,我想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阐述“教师作为研究者”的重要性。
案例一: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对数学中的抽象概念感到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深入研究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加以应用。
结果发现,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了,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关注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成为了我研究的重点。
我尝试将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
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案例三: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部的培训和指导,更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索。
因此,我开始研究如何通过反思、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我定期撰写教学日志、参与教师研讨、阅读教育理论书籍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这个案例让我明白,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提升。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教师所担任的角色除了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外,也包括了研究的任务。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还要不断深入研究学科,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师即研究者的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教师即研究者有助于教学的不断创新和提高。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学科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
作为研究者,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新的研究成果,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研究,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进而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其次,教师即研究者有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教师对学科的研究和推动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可以参与学科研究团队,进行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开展,推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进步。
教师作为学科的推动者,他们是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对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的线索和新的方法,推动学科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最后,教师作为研究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
教师通过进行科研项目的引领,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学习科研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技巧。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磨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会得到显著提高,为他们的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作为研究的榜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研究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即研究者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参与学科研究,推动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自身的研究工作,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贡献力量。
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当给予教师支持和鼓励,为教师的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
校本教研教师成为研究者
校本教研教师成为研究者随着教育教学中质量的不断提高,校本教研成为了现代教育的热门话题。
校本教研旨在通过学校内部共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优化学生学习效果。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校本教研教师究竟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呢?校本教研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1.学会提出研究问题教师想要成为研究者,首先需要掌握研究的本质,即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各种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校本教研时,教师需要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情况,从实践中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研究问题。
2.掌握研究方法和技能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校本教研也不例外。
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能,比如问卷调查、访谈、纪录片制作、统计分析等,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3.深入探究课题进行研究需要有一定的研究深度,教师需要通过深度探究,找到根本原因,并尝试解决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教师才能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当中。
4.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校本教研一般是由多名教师协同合作完成,教师需要在研究报告、研究团队会议等环节中有着高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才能促进团队的紧密协作及研究成果的实现。
校本教研教师需要具有的态度和思想1.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不论是自愿还是由学校组织,都要认真对待。
教师参与研究活动,是对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提高教师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学会从研究中学习研究形成的成果要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得到检验、升华。
教师应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改进的行动计划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操作,实现教师的反馈,使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作为研究者,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发掘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以此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
校本教研是教育教学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们协同合作完成研究,以期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的价值教师演讲稿
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的价值教师演讲稿今天,我站在这里,深感荣幸,因为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我们都熟知但又常常忽视的角色——教师,以及他们在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独特价值。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授学科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塑造品格的过程。
然而,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忽视了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的角色。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案例开始。
想象一下,有一位名叫约翰的老师,他在教授历史课程时,不仅仅停留在记忆战役和年代上,而是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约翰老师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也是一个教育研究者。
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发现教育的新的可能性。
再来看看另一个案例。
艾米老师是一位数学教师,她发现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数学天赋,而是因为他们对数学缺乏兴趣。
于是,艾米老师开始研究如何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艺术和音乐,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艾米老师的创新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为她赢得了教育研究的认可。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他们的价值在于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他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他们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
他们还需要研究教育政策,了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以便更好地参与教育改革。
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他们的价值还在于他们的工作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影响一个个学生,更是影响整个社会。
一位优秀的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位教育研究者可以通过他的研究成果,推动教育政策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然而,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他们的道路并不容易。
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教师应成为研究者内容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必须倡导校本研究,应着力于培养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才能会提高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研究认为,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让反思实践成为教师自主、主动的一种研究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才能提高教师工作成效,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当教师确立了作为研究者,并在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改进行动的时候,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才会培养。
关键词:教学反思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一线教师,我在与其他老师们长期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必须倡导校本研究,应着力于培养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才能会提高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当教师真正确立了作为研究者,并在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改进行动的时候,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才会真正培养起来。
一、教师为什么缺少反思的能力第一,缺少反思的意识。
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一般都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即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教学就是“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等等,周而复始,教学工作成为普通教师毫无新鲜感的简单劳动,无怪乎,不少老师总是喊累,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状态。
不少教师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
究其原因,“为什么这样教,好在什么地方”,“讲给谁听”,“题目适合谁做”等有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意识薄弱,再者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导致老师之间缺少真正的研讨交流,都导致一些教师还没有确立起反思的意识。
第二,缺少反思的氛围。
一方面,学校开始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有的在形式上还搞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仍然沿袭着太多的不符合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制度与要求,“说的都对,做起来却不行”。
教育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以权代法、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等等做法,不可能形成鼓励教师反思的氛围。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成为研究者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要求。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发展。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使教师了解更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最后,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是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和职业发展。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的方式,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过程。
教师成为研究者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发展。
其次,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教育界广为流传,它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义语已经成为一个蓬勃的研究领域和新焦点。
教师成为研究者之所以成为一种趋势,被世人所注重,就在于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使教师不但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崇高的学术地位早在60多年前,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就论证了教师研究对于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专业性的重要意义与联系,他认为: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但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动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认为教师从事研究能够增强他们的专业性。
美国学者奥尔森指出研究需要倾听教师的意见,支持教师研究者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
长期以来,从事实践的教师和实行理论研究的研究者是两种不同的形象,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形象的区别导致高度层级化的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教师总是处于无权的地位。
教师仅仅被动地听从管理人员、课程论专家、教科书编纂者的指导,而他们自己的意见则无足轻重,他们的形象毫无专业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教育家霍林斯沃斯、米勒和拉泽则表现得更为激进。
他们认为教师这个群体受到了压抑与控制,需要效法女权运动,像解放妇女那样解放教师。
他们提出把教师研究作为解放教师的武器,指导他们工作,能够使他们从无效的知识中解放出来。
教师研究对教师意味着确信自己有水平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
采取研究的态度能够从一个否认个人尊严和迷信外部权威的制度中,把教师和学生解放出来。
这些对教师研究的重要性的评价是贴切的。
如果仅仅依靠改善待遇与住房等手段提升教师的地位与声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自己行动起来,树立科研的意识与态度,积极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中来,才能改革职业形象,使教师职业成为令人尊敬与羡慕的职业。
(二)实现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包括很多方面,如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的改革、观点的转变。
所有这些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师身上,所以,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
浅谈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与可能.doc
浅谈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与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或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Researcher)目前已经作为一个有号召力的口号广为传播,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师教育改革中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运动,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作为教与学的研究者这一角色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表面上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从中小学一线反馈的信息可知,众多教师中真正投身于教育科研的人却为数不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认识不够教科研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但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又有区别。
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教师通过研究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进而完成培养人的任务。
但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和教师把搞教育科研当门面,主要表现为:一是片面追求课题立项。
把学校有没有高层次的科研课题看成是一个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是否浓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否强的标志,所以不惜采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获得科研课题,但课题拿到之后很少开展行动研究,而只是组织一部分教师做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即使有些科研课题是根据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但成果却遭遇了“结题”即“结束”之命运,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普遍存在着重立项轻研究、轻成果推广、淡化后续研究的问题。
二是过份强调撰写学术。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理论运用,有管理探索,有教学反思。
撰写一份典型案例,体验一次教育经历,组织一次校本教研,都是教育科研活动。
但教师普遍认为,只有发表学术才叫研究,而面对学术期刊用稿的要求,教师们所认为的教育科研成果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有课堂教学一线活生生的教学实践研究。
三是视教育科学研究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这些看法致使许多一线教师畏惧研究、拒斥研究,认为教育科研只是专业人员或者少数骨干教师所做的事情。
新课改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新课改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新课改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教学研究推动学校开展,教学研究促使学生成为社会人,教学研究让教师获得快乐。
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关键词】教师;新课改;教学研究一、教学研究,意义深远1.教学研究促使学生成为社会人。
围绕“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研究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
据统计,一个学生接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万节课,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90%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这一点,有的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做过分析: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田野对于农民,车间对于工人,战场对于士兵。
“课堂〞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本身确实就是一个“小社会〞。
特殊的人际关系和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个人与集体;特殊的社会文化;特定的社会标准――课堂规章制度,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各种根本的社会行为,如合作、竞争、勤奋、懒得、服从、害怕、对抗、成功、失败等。
可见,教学研究虽然重在课堂,但是其价值却很长远。
2.教学研究让教师获得快乐。
有一群年轻人询问苏格拉底怎样获得快乐,苏格拉底请他们为他造一条船。
年轻人一起干了49天,造好了船,下水那天,大家齐声歌唱,快乐无比。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围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的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教学不是严肃的说教,它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感情的投入。
教学研究无处不在: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幽默的运用,教学节奏的控制,后进生的转化,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学研究文章的发表等,每一项成果都能让老师自己获得快乐,快乐无极限。
所以,教学研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1.关注教学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
教师作为研究者
教师作为研究者教师作为研究者700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承担起教学任务,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因此,作为研究者,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
首先,教师作为研究者应持续进行教育研究。
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作为研究者的教师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研究教学理论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才能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实践,使学生受益。
其次,教师作为研究者应关注学生学习问题。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问题也各有不同。
只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
因此,教师需要进行调查和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瓶颈,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通过自己的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服务。
最后,教师作为研究者应与同行进行合作研究。
教师之间应该保持沟通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
通过与同行的合作研究,教师们可以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师还可以与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参与教育研究项目,与其他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教育问题,为教育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不仅要进行教育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还要关注学生学习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同时,教师还应与同行进行合作研究,积极参与教育研究项目,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教师持续进行研究和创新,教育才能不断进步,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教师成为研究者》课件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 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教
育改革和发展。
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与影响
学术价值
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 学术性,能够推动学科
发展和学术进步。
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具有实用性和 可操作性,能够解决实 际问题并产生实际效益
。
社会影响
研究成果对社会产生积 极的影响,提高人们的 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师成为研究者》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教师研究者的定义与重要性 • 教师研究者的素养与能力 • 教师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与路径 • 教师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与应用 • 教师研究者的发展与展望
01
教师研究者的定义与重要 性
教师研究者的定义
教师研究者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积 极参与研究,通过反思、观察、 实验等方法探究教育现象、解决
教育问题的专业人员。
他们具备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研 究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
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研究者可以是中小学教师、 高校教师或教育机构的研究人员
。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
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教育改革
教师通过研究,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 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 习成果。
教师作为实践者,通过研究能够发现 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教 育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参与教育政策制定
引领教育创新
教师研究者应关注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变化 ,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教师研究者应积极探索教育创新,引领教 育改Hale Waihona Puke 的方向和进程,推动教育的持续发 展。
02
教师研究者的素养与能力
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师为何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3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作为传授生活本领和科学技术的教师,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
教师要在工作的道路上多反思,多研究。
研究者,我认为教师要研究一下几个方面:一:研究者首先必须是一名学习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要传授知识,首先要有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师要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教给自己的学生。
二:研究者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喜好,特长,因材施教。
要眼中有爱,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三:研究者要研究教材.2011版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教材的逻辑顺序,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完成教科书,讲义,练习册等所要求的目标。
研究教材,拓展教材的知识。
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层次根据教材布置作业。
四:研究者要研究教法。
教法是一个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本领。
它包括根据教学知识的变化和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如当今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型教学等。
教师应该专研,探索更多的好的,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师成为研究者有什么意义呢?一: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无穷的有益影响。
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会把最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带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思想新颖,思维活跃。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教师热爱学习,善于研究的个人魅力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研究型的教师对于学校而言,会起巨大的模范带头作用。
研究型的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想法与同事们分享。
使学校科研氛围浓厚,使学校教学水平高,并能促进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往。
三:研究型的教师会促进教育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研究型教师不仅仅关注自身生存,关注情景,关注学生,更重要的是他关注教育事业长期的发展。
立志于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无数个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需要无数个不断探索的教师。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进步,要有教育成效,就必须边教边学,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进步,要有教育成效,就必须边教边学,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只有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找到新理,才能教诲丰富,才能学生得益。
陶行知也告诉我们说,教学要合一,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
做研究型教师是我们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们小学教师发展的目标。
近些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开展。
对学校来说,新课程将引发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其中教师是变化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第一,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
第二,教学对象的不确定发生。
不使用统一规格的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
第三,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
第四,教学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
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第五,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
分数逐渐被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
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
在这种充满多样性、变动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不能再是一位执行者和旁观者,而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与可能一、问题的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或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Researcher)目前已经作为一个有号召力的口号广为传播,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师教育改革中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运动,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作为教与学的研究者这一角色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表面上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从中小学一线反馈的信息可知,众多教师中真正投身于教育科研的人却为数不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认识不够教科研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但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又有区别。
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教师通过研究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进而完成培养人的任务。
但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和教师把搞教育科研当门面,主要表现为:一是片面追求课题立项。
把学校有没有高层次的科研课题看成是一个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是否浓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否强的标志,所以不惜采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获得科研课题,但课题拿到之后很少开展行动研究,而只是组织一部分教师做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即使有些科研课题是根据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但成果却遭遇了“结题”即“结束”之命运,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普遍存在着重立项轻研究、轻成果推广、淡化后续研究的问题。
二是过份强调撰写学术论文。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理论运用,有管理探索,有教学反思。
撰写一份典型案例,体验一次教育经历,组织一次校本教研,都是教育科研活动。
但教师普遍认为,只有发表学术论文才叫研究,而面对学术期刊用稿的要求,教师们所认为的教育科研成果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有课堂教学一线活生生的教学实践研究。
三是视教育科学研究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这些看法致使许多一线教师畏惧研究、拒斥研究,认为教育科研只是专业人员或者少数骨干教师所做的事情。
而教育科研的内在特性要求我们.“不宜用专家学者旨在建构理论的严格的学科规训,来规范教师丰富多样的个别化研究之路,不能用专家学者的研究范式来排斥、否认教师的研究及其成果的价值和水准。
”2 教师的科研素养有待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越来越感觉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但由于科研素质不高或者缺乏研究经验,感觉到无从下手。
一是缺乏问题意识。
教师习惯凭直觉或经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一些现象或问题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敏感性。
所以面对丰富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却感觉找不到研究的问题。
二是缺乏理论支撑。
教师总觉得教育理论是形而上的东西,与教育实践是两回事,对理论学习有抵触情绪,研究难以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
三是不熟悉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开展研究工作?如何撰写研究成果?很多教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是很清楚,以致于面对丰富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而感觉到无从下手。
3 教育科研的支持环境有待优化很多学校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有的在形式上还搞得轰轰烈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沿袭着太多的不符合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制度与要求,多数教师仍然对教育科研一头雾水。
教育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等等做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开展。
一是教师的教学任务重。
一线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工作量大,不少教师日复一日陷在备课本里、作业堆里,忙于应付学生管理和竞赛活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二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评职称、评优秀规定了课题、论文,但对于实实在在的研究却不太重视,学校很少围绕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所以教师把研究的重心不是放在课堂,而是放在如何获取课题、如何发表论文上。
三是教师缺乏研究经验和专业指导。
普通教师参与教研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即便有一些机会,但培训的费用自理,培训的内容不适合,教师得不到实实在在的指导。
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可以看出,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否有必要,二是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否可能。
要真正调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理所当然应该回答这两个问题。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所在1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育自身的要求教育情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教育科研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活动发生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之中,既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指向我们理想中的未来;既关乎个人发展的问题,也是一种产生社会性后果的“社会活动”。
教育对象――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尊严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即便是同龄学生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性。
教育内容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组和改造的结果,融入了教师的智慧、情感和思想观点,所以,不同的教师根据相同的教材展示给学生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为了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教师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情况,必须基于他们对实践的深思而作出许多决定,对自己行为的目标及其可能的后果进行审慎的思考和判断,而不仅仅是某种抽象指令的简单执行者。
2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教师专业化就是指把教学视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
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在对照教师职业与“专门职业标准”之后与其他众多的课程研究者提出,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传统所界定的专业特性――诸如理解本学科的知识及其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
它的内容包括把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质疑和探讨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信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愿意接受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来观察他的教学实践,并就此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
教师作为研究者,通过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
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有力保证。
3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
这些为人们传诵的关于教师形象的表述,一方面说明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对教师内在的尊严与劳动欢乐的淡漠,对教师职业的创造性与教师个体发展的忽视。
“教师成为研究者”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自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极大的空间。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师即研究者”的角色则使教师具有了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教师可以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从而持续地成长与学习,享受到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发展新知与技能的喜悦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从而享受自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师通过教育科研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无疑需要经历一番努力甚至苦恼,但问题一旦被解决.就会增添教师的胜任感、愉悦感和幸福感。
许多教师也正是在发现一些问题、研究一些问题、最终解决自己面对的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为教育专家的。
因此,教师的研究活动就是“成事”,并在“成事”的过程中实现“成人”。
4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中,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教与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增多,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变动性增强,教与学的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研究目标。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和研究,要用先进的理论来审视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把问题解决的方案融人教学实践,使整个实践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反思、自省、总结、提高的过程。
教师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得以实现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基础。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整体、根本、开放、创造的态度理解教育、教学和研究,把教育、教学、研究视为教师工作的整体构成,它们原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这种整体性的认识是对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根本性理解,适应着当今时代的需要。
强调教师获得研究能力、成为研究者绝不意味着对教学的忽视或削弱,而是在根本的整体的理解中把它们视为同一过程。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因为与研究融为一体而获得内在的、根本的推动力量。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1 教师具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愿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也感觉到已有的理论和固有的经验难以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要促进学生发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反思、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
同时,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能够更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也能够找到更多教育自觉和教育自信,增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复杂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的个人愿望。
2 教师具有广泛的教育科研机会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拥有广泛的研究机会。
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教师更应该成为研究者。
3 教师具有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在进行资格认证和上岗前,都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等课程,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了解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以及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方法;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研究步骤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面对教育实践中不期而遇的教育机缘、教学事件,教师往往无法用一种习以为常的思维去解决。
比如,“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身体早熟带来的心理阴影?”“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怎么办?”“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怎么改?”“为什么要这样理解教材和组织教学?”等等。
这种现实的压力常常困扰着教师,也促使教师必须投身于探究、解决问题的行动中去。
在这当中,教师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当事人,自觉地卷入探究活动中,既是行动的主体,又是实践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