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一至二讲作业题参考答案-标准答案
大学语文(专升本)作业1及作业2
平时作业11. (单选题) 《蒹葭》选自《诗经》中的( )(本题2.0分)A、国风B、大雅C、小雅D、颂学生答案: 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 22. (单选题) 《陌上桑》中,罗敷拒绝使君“共载”的要求所表现的性格特征是( )(本题2.0分)A、机智B、坚贞C、善良D、豪爽学生答案: 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 23. (单选题) 《战国策》的最后整理编订者是( )(本题2.0分)A、孔子B、左丘明C、刘向D、司马迁学生答案: C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 24. (单选题) 下列加点的词为语气助词的是( )(本题2.0分)A、曰归曰归B、三十而立C、之二虫又何知学生答案: 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 25. (单选题) 《前赤壁赋》为苏轼被贬何处所作( )(本题2.0分)A、黄州B、永州C、沧州学生答案: 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 26. (单选题) 下列诗(词)句属于李清照的有( )(本题2.0分)A、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B、闺中只独看C、怕人寻问,咽泪装欢学生答案: 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 27. (单选题) 《采薇》中“忧心孔疚”的“孔”的意思是( )(本题2.0分)A、很B、指“孔子”C、洞学生答案: 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 28. (单选题) 下面是提出了“三美”主张的作者的作品是( )(本题2.0分)A、《死水》B、《蛇》C、《乡愁》学生答案: 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 29. (单选题) 《采薇》是选自《诗经》的( )(本题2.0分)A、《大雅》B、《小雅》C、《国风》学生答案: C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 010. (单选题) 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作者是()(本题2.0分)A、范仲淹B、张先C、柳永D、欧阳修学生答案: C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 211. (单选题) 《蛇》的作者是( )(本题2.0分)A、刘以鬯B、余秋雨C、余光中学生答案: 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 212. (单选题) 《道士塔》的作者是( )(本题2.0分)A、余秋雨B、莫言C、金庸学生答案: 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 213. (单选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出自( )(本题2.0分)A、《对酒》B、《滕王阁序》C、《饮酒》学生答案: C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 214. (单选题) 《前赤壁附》中用来写景、抒情、说理的主要自然景物是(本题2.0分)A、江水、明月、乌鸦B、江水、清风、白露C、江水、明月、清风D、清风、明月、麋鹿学生答案: 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 215. (单选题) 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大门内亮起的灯”是象征着( )(本题2.0分)A、大家庭的没落B、生活的悲剧C、走向新生学生答案: 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 216. (多选题) 下列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有( ) (本题4.0分)A、屈原《湘夫人》B、杜甫《秋兴八首》C、白居易《长恨歌》D、杜牧《早雁》E、贺铸《鹧鸪天》学生答案: B,D标准答案:BD解析:得分: 417. (多选题) 《湘夫人》所描写的湘君的心情有( ) (本题4.0分)A、期约不遇的忧伤B、向往理想的爱情C、终成眷属的喜悦D、反复追寻的执著E、暂且逍遥的自慰学生答案: A,B,D,E标准答案:ABDE解析:得分: 418. (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对《婴宁》评述正确的有( ) (本题4.0分)A、天真爱笑是婴宁的自然天性B、作者对于婴宁的自然天性赞赏有加C、迫于社会规范的约束,婴宁“矢不复笑”D、作者对婴宁的性格转变由衷赞赏E、婴宁性格的转化意味着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顺应学生答案: A,B,C,E标准答案:ABCE解析:得分: 419. (多选题) 《吃饭》的艺术特点有( )(本题4.0分)A、长于演绎B、善于类比C、旁征博引D、妙喻联珠E、幽默风趣学生答案: B,C,D标准答案:BCD解析:得分: 420. (多选题) 下列诗词,借秋景抒情的有( ) (本题4.0分)A、陶渊明《饮酒》B、李白《行路难》(其一)C、柳永《八声甘州》D、李清照《声声慢》E、辛弃疾《摸鱼儿》学生答案: A,C,D标准答案:ACD解析:得分: 421. (多选题) 下列关于《我的世界观》的描述,正确的有( ) (本题4.0分)A、倡导“为别人活着”的人生观B、主要运用类比方法来阐明道理C、对专制独裁和战争妖魔深恶痛绝D、宣扬献身科学的“宗教感情”E、演讲风格坦诚自然,深刻锐利学生答案: A,C,D标准答案:ACD解析:得分: 422. (多选题) 《我与地坛》中,作者赋于地坛的象征意义有( ) (本题4.0分)A、深沉的母爱B、建筑的壮美C、“我”倔强的“心魂”D、复杂人生和沧桑命运E、死亡的慰藉学生答案: A,B标准答案:ACD解析:得分: 023. (多选题) 《麦琪的礼物》的结构精巧的体现有( ) (本题4.0分)A、一实一虚,双线并行B、结局巧合,出人意料C、先抑后扬,以小见大D、运用倒叙,制造悬念E、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学生答案: A,C标准答案:AB解析:得分: 024. (多选题) 下列《前赤壁赋》的语句中,包含使动词的有( ) (本题4.0分)A、舞幽壑之潜蛟B、寄蜉蝣于天地C、泣孤舟之嫠妇D、挟飞仙以遨游E、哀吾生之须臾学生答案: A,C标准答案:AC解析:得分: 425. (多选题) 《秋夜》所写的动植物中,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味的有( ) (本题4.0分)A、枣树B、蝴蝶C、小粉红花D、小青虫E、蜜蜂学生答案: A,C,D标准答案:ACD解析:得分: 426. (问答题) 《短歌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题15.0分) 我的答案:抒发了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以及思贤爱贤求贤若渴,急于想招纳贤才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
大学语文(作业一)答案
导读:第一个答案:,第二个答案:,1、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毛、韩四家,东汉以后,其中三家先后亡佚,仍然存在的只有(毛诗)2、《陌上桑》中诗句"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用来表现罗敷的美属于(侧面描写)3、李长吉体是指哪位作家所形成的独特诗风?(李贺)4、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的人是(孟子)5、李白诗歌的主要风格是:(豪放飘逸)61、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毛、韩四家,东汉以后,其中三家先后亡佚,仍然存在的只有(毛诗)2、《陌上桑》中诗句"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用来表现罗敷的美属于(侧面描写)3、李长吉体是指哪位作家所形成的独特诗风?(李贺)4、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的人是(孟子)5、李白诗歌的主要风格是:(豪放飘逸)6、被称为唐代词人之冠的作家是(温庭筠)7、在我国先秦历史散文中,艺术性最高的著作是:(《左传》)8、辛弃疾《摸鱼儿》中有这样一句话"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句话的寓意是(表现了作者对日渐衰落的国事的关切与忧虑)9、下列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作家是(元稹)10、现代诗歌流派中强调"纯诗"理念,力求将东西方诗歌审美艺术融为一体,并且重视诗的思维诗的情绪诗的内在韵律,而不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的是(现代派)11、《前赤壁赋》的作者是(苏轼)12、戏曲《西厢记》表现的是(崔莺莺和张生冲破封建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故事)13、1906年,李叔同等人受日本的欧化戏剧影响,在东京成立春柳社,成为中国最早的新式戏剧社团,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的该剧团公演的剧目是(《黑奴吁天录》)14、下列代表了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是(《聊斋志异》)15、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6、下列元杂剧作品不属于历史剧题材范围的是(《窦娥冤》)17、下列不属于现代文学散文集中发表的刊物是(《燕山夜话》)18、中国小说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不包括(轨迹清晰)1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20、王安忆的"三恋"不包括(《倾城之恋》)判断题:1.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商代,终于出现了题材成熟、内容丰富、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大学语文第一至二讲作业题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第一讲、第二讲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诗经》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 C )A.风、雅、颂B.赋、比、兴C.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韵律和谐自然D.层次错落,富有节奏2.按音乐形式,《诗经》可分为( A )A.风、雅、颂B. 赋、比、兴C.以四言为主, 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3.《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B)A.风、雅、颂B.赋、比、兴C.以四言为主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4.下列诗作中不表现“在水一方”意境的诗是( D)A.《诗经·汉广》B.《诗经·蒹葭》C.《九歌·湘夫人》D.《九章·橘颂》5.《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 B )始称为“《诗经》”。
A.周代B.汉代C.唐代D.秦代6.关于《蒹葭》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请选择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D )A.讽刺秦襄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指朋友。
C.描写思念“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D.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不可即的惆怅的心情。
7.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以屈原的作品为主B.是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C.大多是叙事作品D.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8.下列作品属于屈原创作的有( ABC )A.《九歌》 B.《离骚》 C.《九章》 D.《风赋》9.下列作品,属于楚辞体的是( B )A.《蒹葭》 B.《国殇》C.《饮酒》(其五) D.《行路难》(其一)10. “楚辞”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AC )A.以六、七言为主 B.重章叠句C.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D.以五言为主11.《国殇》一诗之“国殇”的含义是( A )A.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B.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C.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士 D.感伤楚国国势的衰败12.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儒家的有(ABE)A.《荀子》B.《论语》C.《庄子》D.《墨子》E.《孟子》13.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哲理散文的有( ACD )A.《论语》B.《左传》C.《孟子》D.《庄子》E.《战国策》14.《季氏将伐颛臾》选自( A )A.《论语》 B.《战国策》 C.《孟子》 D.《庄子》15.《季氏将伐颛臾》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ABD)A.分崩离析 B.祸起萧墙 C.井底之蛙 D.开柙出虎16.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有(ABC)A.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B.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C.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D.江南金锡不为用。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1、写作《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提问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
(2)这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
2、写作《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提问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这段话主要阐释了什么问题?答案: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用了排比句式,进一步增强文章的气势。
3、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狗彘甲壳类人食而无人知晓检,涂抹存有馋莩而无人知晓播发。
人死去,则曰:“非我也,岁也。
”就是何异于刺人而杀死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有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狗彘甲壳类人食而无人知晓检,涂抹存有馋莩而无人知晓播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对照(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充分反映了贫富悬殊、锋利阶级矛盾的现实。
同时也揭发了统治者罔顾百姓的非要。
(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
答案:喻体:刺人而杀死之,曰:“非我也,兵也”。
本体(被喻体):人死去,则曰,“非我也,岁也”。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说理的论证方法是()a.演绎论证b.归纳论证c.对比论证d.投影论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分为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三种,其中比较法又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
《大学语文》习题与答案
《大学语文》习题与答案上编阅读能力培养第一单元人•交往•阅读1、人以外的动物也有交往活动。
据科学家们考察,蚂蚁能用头上的触角指示寻觅食物的方向;蜘蛛则靠网丝发出的波来辨别触网物是不是猎物;西班牙的鹿能用尾巴发出信号:尾巴下垂不动表示平安无事,尾巴抬起一半表示提高警惕,尾巴完全挺直则表示危险来临等。
那么,这些动物的交往是否也具有社会性呢?问题提示:其他动物的交往不具有社会性。
这些动物虽然也可通过发出和接收信息来进行交往,但却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它只是一种求生、自卫的本能,不可能与人通过语言来进行交往相比。
人的语言能独立于人而存在,并能成为社会人所共同遵守、共同使用和不断共同创造的一门社会科学。
这即是人的交往具有社会性的关键。
2、精神状态世界(世界2)与精神产物世界(世界3)的异同如何?提示:相同者,都属于精神世界范畴,与物理世界(世界1)明显不同。
不同者,精神状态世界仍然依附于主体,是指主体精神活动中的某种状态情况。
精神产物世界则已经脱离于主体,是精神之产物,诸如电影、绘画、文学作品等。
所以,人的交往往往就是在精神产物世界中的一种交往。
3、构成“前结构”的三个层次,它们有何主次?可结合某一作品讨论。
问题提示:“前结构”的三个层次包括身心感觉(生理)层次、文化修养(文化)层次和生活阅历(社会)层次,在具体的阅读接受活动中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的,三者之间没有主次,不能偏废。
4、结合自己经验谈谈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障碍。
问题提示:结合本次课课堂讨论回答。
障碍可能各不一样,但往往与“前结构”相关,注意不能偏废。
5、“文本始终是敞开的,其意义读不完、读不尽,这是因为读者不断参与阅读实践的缘故。
”你是如何理解的?(证据支持)提示:相对而言,文本是客观的,其意义本是稳定的。
然而,文本接受者因时空的不同和主体语文及生活修养之差异,就会导致阅读理解上的差异,另外,说话者本身也有一个具体时空的问题。
诸如“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此等等,证据很多。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记叙文燕昭王求士【思考练习题答案】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
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
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
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
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
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
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
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篇: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樊迟、仲弓问仁》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礨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D;试题难度: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食品071班注:由于字数原因。
具体分析及古文诗歌翻译请参见老师教案一.大同练习题1.选择题(1)《大同》一文选自是 ( )。
A. 《论语》B. 《孟子》C. 《礼记》D. 《尚书》答案:C(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C.人事制度 D.所有制形式答案:D2.填空题《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句中“观”指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读音是_guàn_ _。
3.翻译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
4.论述题(1)概述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社会特征。
“大同”社会同与它相对应的“小康”社会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色:一、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有;二、“选贤与能”——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且“贤”而且“能”,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以至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亦可君临天下;三、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的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思想,有着“爱无差等”的“兼爱”精神,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四、这儿没有私产,人们各尽其能,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五、因为大同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于是阴谋诡计就断了门路,抢劫偷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甚至大门只要从外面合上即可,用不着关闭,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要用仁、义、礼、信等封建道德来巩固封建秩序,甚至“城郭沟池以为固”……(2)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答: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大一上学期语文课文课后习题答案
《山鬼》1分析山鬼的形象?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
既真实生动,又浪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
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苦、失望、哀怨交织的更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一一惆怅一一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1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俳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女: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
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
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
但与此同时,诗人又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思考与练习答案第一单元议论文寡人之于国也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答:1反对兼并战争;2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3注重教育;4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5以民为本;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是本文说理的特点;抑扬兼施表现在先对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进行批评,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加多,这些都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循循善诱表现在抓住惠王的心理,先易后难、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方面;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此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秋水节选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思想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文章中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陪衬河伯与海神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答:本文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出叠见,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例如:“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以“稊米之在大仓”比喻“中国之在海内”;“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毫末之在于马体”比喻人与万物的关系,结论是微不足道,不必自多;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答:本丈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在论证中又多用形象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其中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其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已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五代史伶官传序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答: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两企警句告诫后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一个人为事业奋斗,都必须勤勉、发奋;不可贪图安逸、意志消沉;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答: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勤勉及成功时意气的雄壮,接着写失败时形势的衰弱,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令人信服、发人深省;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答:1文章第二段选用了事实论据,用庄宗先成功后失败、先强盛后衰微的历史事实恰当、准确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文章第三段的论点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论据有二:其一是理论论据,尚书上的一句话“满招损,谦得益”;其二是庄宗“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围之,而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本段是对全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阐释和论证,强调“人事”因素对国家“盛衰”的决定作用;论毅力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答:本文论述毅力对事业成败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并强调只有毅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其意图在于激励当时从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志士仁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而应以坚忍的毅力去战胜逆境,争取成功,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其思想认识及其所阐发的事理,对我们如何处置人生道路上的不同境遇,如何面对工作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可结合自身求学、工作过程遇到的具体困难、挫折来谈感受;2.本文是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答:本文说理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运用正反对举的方法;文章的2、3、4三个自然段始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方法,说明事业的成与败、境况的顺与逆、毅力的强与弱、别人和自己的种种不同,总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作用;答:运用层递的语句有:“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这一段中“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形成了层递,这样写层次清楚、语义轻重分明,逻辑性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你怎样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答:1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学习贵在自己探索,老师只起引导、指导作用,要坚持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2做学问是为国家、民族的进步发展,而不是升官发财;要勇于探索真理,为社会服务;2.本文的说理有何特点答:本文说理特点有二:1说理简要明白,情理并重;2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在讲述“三事”时总是与当下社会或北京大学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对比着论述,这样论述,观点鲜明突出,说理有力;容忍与自由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答: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容忍,每个人的行为、言论才不受限制,才会有自由;自由是需要以容忍为前提的,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自由比容忍更重要;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答:赞同胡适的观点;原因有二:1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总是很有限的,不可能有“绝对之是”;2不存在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条件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真理也会变化;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答:第一例证:少年时自己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封神榜;当时自己是一种不容忍的做法;自己是无神论者,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信神的,他们容忍了我这个无神论者四十多年的言论,说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是容忍的;没有他们的容忍,就没有我的言论的自由;这一例证恰当地论证了“有容忍才有自由”这一分论点;第二例证: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基于“深信自己不会错”的心理;有了“自己不会错”的心理,就容忍不下“异己”的人和事,这样就不会有自由可谈,就只有专制;从而论证了“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一论点;第三例证: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陈独秀“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的态度是不宽容的,其实这种态度最易引起别人的恶感,引起别人的反对;说明在社会问题、政治思想上也应提倡宽容的胸襟和度量;4.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答: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咬文嚼字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答:中心论点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第一,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第二,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主要采用了归纳论证法;3.本文有些自然段的开头是这样的:“这是炼字的好例”,“这番话不免噜嗦”,“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试问,这些话在文章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答:这些句子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使行文流畅而又紧密关联的作用;吃饭1.“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这里实际涉及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人类所有的活动不外这两个方面,“穷则思变”,物质生活不满足时会催人生发变革、创新,去开创新的生活;“肠胃空虚”才能“精神充实”,我同意这种观点;2.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谈比喻时说的:“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答:比喻句有: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这是一个明喻,本体与喻体看似不名边际,但经钱钟书一生发,“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就直奔主题,让人恍然大悟,新奇而巧妙;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这是一个明喻,好菜与乐曲看似没有可比性,但作者抓住“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做可分不可离的综合”这一共同特征,就使这一比喻显得合情合理,又妥帖得当;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这是明喻;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统治者与民众,虽有不同,但又都相成相济,像厨房一样,把各种菜品搭配成美味佳肴;阐发了作者“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把深奥的道理演绎得浅显易懂;3.本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它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有何联系答:文章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方法;从吃饭说到结婚,说到艺术,说到政治,都是通过相似性联想展开的;其中,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如“吃饭有时很像结婚”、“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广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乐趣;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这与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直接相关,也是他任性挥洒的个性的体现;我的世界观1.作者认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答:因为这在作者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并不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由于其他的人的付出和劳动,他常常为“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那么作者也就自然地得出了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答:这里的“客观世界”是指艺术和科学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永远探索不尽的,永远发展着的,所以作者说是“永远达不到的对象”;这里的“宗教感情”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作者献身科学研究探索科学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那种执着、坚毅,犹如宗教徒的信仰一般;3.谈谈这篇演讲词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答:这篇演讲词思想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特而态度谦虚、坦率自然而又真情涌动,这同作者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深邃见识、朴素的生活作风、谦虚的态度、坦荡的胸襟、高尚的人格息息相关,是他高尚人格的自然流露;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1.概括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答:要避免愚蠢的见识,首先要找到造成这种愚蠢的原因;文章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主要原因;由于文章从三个层面阐述了避免愚蠢见解的方法;第一层面讲科学的认知态度;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第二层面讲听取不同意见;除了类似我们经常说的“兼听则明”这一层意思,作者还提出了“心理想象力”,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第三层面阐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谦虚慎重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2.本文是如何通过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答:本文在论述自己观点时,常常援引具体事例,用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在论述要坚持科学的认知方法时,就举出了亚里士多德误以为男人的牙齿比女人的多;自己以为刺猬爱吃油虫;古代作家谈起麒麟和火蛇来头头是道却并未见过它们等等;3.本文的行文风格有什么特点答:本文逻辑层次清晰,行文要言不烦,论述周密严谨;作者将一个关涉哲学认识论的大论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读者侃侃而谈,尤其是从头到尾使用了一般文章中较少采用的第二人称“你”,又引入“我”的生活经验作为论述的依托,使文章形成了“你”“我”,之间面对面谈话的表达风格,产生了亲切、贴切的效果;文中还大量运用了以“如果”开头的句式,还有“也许”、“说不定”、“设想一下”等表意委婉的虚拟语,体现了作者谨慎的作风与谦和的态度,这也正是对自己文章观点的身体力行的表现;第二单元记叙文冯谖客孟尝君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冯谖初为门客无功而频频要求增加地位,仿佛他是一个无能又不知满足的贪婪之徒,等他感受到孟尝君礼贤下士后,后来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显示出冯谖超人的才智;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更能突出冯谖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鲜明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衬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看法;答:本文记叙了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对冯谖注重民心向背在今天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其中的权术观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等意识,则还须进行现代理性分析,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垓下之围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第一个场面写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第二个场面写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第三个场面写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2.指出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答: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嗔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3.结合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答:太史公的一段评议我认为是正确的;项羽在起兵灭秦的重大政治斗争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他专恃武力、缺乏政治远见和政治头脑是其致命的缺点,也是他从威武的“西楚霸”的成功而一步步走到众叛亲离而终于“乌江自刎”的根本原因;张中丞传后叙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答: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答:一是细节描写,二是让正面人物的不同性格互相映衬,三是用反面人物来反衬正面人物;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首先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其次,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3.本文为什么叫做“后叙”答:因为本文是韩愈读了李翰所写张巡传之后,感到叙事、议论、评价都有所不足,又精要、传神地补写张巡等人守城的英勇事迹,同时给予客观的赞扬,因而名为“后叙”;4.概括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答: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可概括为: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作者用“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两个典型的细节形象地突出了南霁云对贺兰进明等人为了个人私利而置国家存亡于不顾的卑劣行径的愤怒以及南霁云忠贞刚烈的性格;种树郭橐驼传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答: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作者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2.说明文章的类比方法; 答:本文说理,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用种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层次内容;答:第三自然段可分两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这是以正面阐述郭橐驼成功的种树经验;这一层又可分三个小层次:1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则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2树木的天性;3郭橐驼恰当的植树态度和方法;第二层:从“他植者则不然”到结束这一层主要写“他植者”错误的种树方法,与郭橐驼的成功经验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中心;这一层又分两个小层次:1马马虎虎、不认真的种树态度;2“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种树态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1.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行答: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一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二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三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四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于是取得了成功;2.赵武灵王是怎样说服公子成的答:赵武灵王首先以国家利益为重,派人去说服公子成,公子成不同意;赵武灵王又亲自登门拜访,耐心地分析国家周边形势,以国家的发展、强盛为目的,细心地向公子成陈述,有理有据有情,终于说服了公子成;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答:这则故事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前赤壁赋。
大学语文课后题及答案(完整版)
1、王蒙的()这部作品给使他被错划为右派。
答:《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2、大学语文主要培养的是()。
答:语感3、《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是王蒙的一篇演讲词。
答:是4、一般来讲,作家的理论思考能力都很好。
答:否5、王蒙第一部作品是()。
答:《青春万岁》6、()真正带来了长篇小说的繁荣。
答:电脑写作7、()因写作京剧《沙家浜》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答:汪曾祺8、王蒙写作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校园小说是()。
答:《青春万岁》9、画国画的对墨色的分辨能力要强于画油画的。
()答:是10、王蒙提出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语言。
()答:否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1、黑格尔提出,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
答:语言2、《人论》是()的作品。
答:卡西尔3、“幸福”一词在中国的广泛使用源于()国家的影响。
答:苏联4、语言有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
答:是5、王蒙认同语言工具论的提法。
答:否6、王蒙总结了语言的三种功能,其中不包括()。
答:区别功能7、()提出了“如果说不清楚就说明没有想清楚,如果写不清楚就说明没有说清楚”。
答:闻一多8、下面诗句中的月亮不代表思乡之情的是()。
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9、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很多时候会受到语言的影响。
()答:是10、作家写作都是事先在脑子里构思好情节大纲才开始写的。
()答:否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的作品。
答:李商隐2、“言不尽意”最早是()意识到的问题。
答:老子3、《日喻说》是()的文章。
答:苏轼4、语言的“狗屎化效应”指语言说得多了,语言往往就失去意义了。
答:是5、语言会激发思想,但也会扼杀人的创造力。
答:是6、《侠客行》中,只有不识字的小孩认出了蝌蚪文,这体现了语言的()。
答:对思想的束缚7、下面()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
答:老子8、下面不能体现语言性别歧视的是()。
答:女人不能骂人9、任何时候言过其实都会让人反感,要尽量避免言过其实。
()答:否10、“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体现了言不尽意的魅力。
[整理版]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红楼点滴(1)北大的独特魅力:课堂的散漫,教学的严正,学术的容忍“北大人”独特的性格特点:散漫,求真,容忍(2)这种站起来提问或反驳的举动,有时还会有不礼貌的。
如有那么一次,是关于佛学某问题的讨论会,胡适发言比较长,正在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个姓韩的同学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胡先生,你不要讲了,你说的都是外行话。
”胡说:“我这方面确是很不行。
不过,叫我讲完了可以吗?”在场的人都说,当然要讲完。
因为这是红楼的传统,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
根究起来,韩君的主张是外道,所以被否决作者笔下充满感情的形象。
对于校长、名师、青年学生、校外评论的人,作者都以朴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赋予同样感情。
作者饶有兴趣地谈论教师间和师生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趣事,但是并没有厚此薄彼,他并没有站在某一方的立场,没有对名师仰视,也没有对其他人贬低,而是以同样饱满的情感回忆这些曾经发生在身边的可爱人的可爱事。
甚至对校外人士的评论,也平实地陈述,然后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述说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师生间涉及某学术问题时坚持己见互不相让,作者也以饱含的情感不失偏颇地表现师生的形象。
(3)读红楼点滴红楼点滴,即北大的二三事。
作者以北大为中心的旧人旧事、生活点滴表现了北大的一代学风,更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和对旧人旧事旧情的无限美好的回忆,是一篇感情充沛的记事抒情散文。
《红楼点滴》层次结构简单分明。
点滴一谈课堂的散漫,二谈教学的严正,三谈学术的容忍。
然后又分别从各方面说明各层次所表现的主题。
课堂的随随便便,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再说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教学的严正,先谈教师之间如此,师生之间也如此;学术容忍通过一件件事例说明红楼的容忍风气的根深蒂固。
作者叙事与说理相结合。
在层次递进过程中,又分别对事件进行因果分析。
如课堂散漫,不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出于几方面的因缘和合;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出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原因。
在层次说理过程中,又分别举事例进行说明分析。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X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D;试题难度: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第一讲、第二讲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诗经》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 C )A.风、雅、颂B.赋、比、兴C.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韵律和谐自然D.层次错落,富有节奏2.按音乐形式,《诗经》可分为( A )A.风、雅、颂B. 赋、比、兴C.以四言为主, 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3.《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B)A.风、雅、颂B.赋、比、兴C.以四言为主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4.下列诗作中不表现“在水一方”意境的诗是( D)A.《诗经·汉广》B.《诗经·蒹葭》C.《九歌·湘夫人》D.《九章·橘颂》5.《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 B )始称为“《诗经》”。
A.周代B.汉代C.唐代D.秦代6.关于《蒹葭》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请选择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D )A.讽刺秦襄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指朋友。
C.描写思念“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D.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不可即的惆怅的心情。
7.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以屈原的作品为主B.是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C.大多是叙事作品D.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8.下列作品属于屈原创作的有( ABC )A.《九歌》 B.《离骚》 C.《九章》 D.《风赋》9.下列作品,属于楚辞体的是( B )A.《蒹葭》 B.《国殇》C.《饮酒》(其五) D.《行路难》(其一)10. “楚辞”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AC )A.以六、七言为主 B.重章叠句C.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D.以五言为主11.《国殇》一诗之“国殇”的含义是( A )A.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B.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C.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士 D.感伤楚国国势的衰败12.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儒家的有(ABE)A.《荀子》B.《论语》C.《庄子》D.《墨子》E.《孟子》13.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哲理散文的有( ACD )A.《论语》B.《左传》C.《孟子》D.《庄子》E.《战国策》14.《季氏将伐颛臾》选自( A )A.《论语》 B.《战国策》 C.《孟子》 D.《庄子》15.《季氏将伐颛臾》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ABD)A.分崩离析 B.祸起萧墙 C.井底之蛙 D.开柙出虎16.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有(ABC)A.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B.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C.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D.江南金锡不为用。
(《谏逐客书》17.先秦诸子中,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风格的是( B)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18.先秦诸子中,善于采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的是( B )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19.下列先秦著作中,属于诸子散文的有(ABD)A.《论语》B.《孟子》C.《左传》D.《庄子》20.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的有(ABD)A.未之有也 B.无乃尔是过与?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又奚以自多?21.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C)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2.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有(CD)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B.我之谓也C.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3.《秋水》一文选自( D )A.《论语》 B.《战国策》 C.《孟子》 D.《庄子》24.庄子《秋水(节选)》的主旨是(C)A.阐发为政以德的政治道理 B.阐明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C.阐析人的认识有限的思想 D.阐述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2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庄子是(A)学派的代表。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名家26.“望洋兴叹”这一成语出自(A)A.《秋水》 B.《季氏将伐颛臾》C.《赵威后问齐使》 D.《郑伯克段于焉》27.先秦诸子中,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的是(C)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28.《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姜氏何厌之有?”一句的正确解释是( A )A.姜氏有什么满足的? B.姜氏有什么讨厌的?C.姜氏厌恶什么? D.姜氏有厌恶的事情吗?29.《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所塑造的“纯孝”者形象是(D)A.庄公 B.祭仲 C.共叔段 D.颍考叔30.“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成语出自(A)A.《左传》B.《战国策》C.《论语》D.《孟子》31.《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描写郑庄公所用的方法是(ABD )A. 语言描写B.心理描写C.侧面衬托D.行动描写3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属于意动用法的是(B)A.庄公寤生,惊.姜氏。
B.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C.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D.蚕.食诸侯33.《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所表现的庄公的性格特征有( ADE )A.阴险狠毒B.贪婪狂妄C.愚昧无知D.工于心机E.残忍虚伪34.下列先秦散文属于历史散文的有( BE )A.《论语》B.《左传》C.《孟子》D.《庄子》E.《战国策》3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用作动词,译作“往”或“到”的有(BC)A.姜氏何厌之.有?B.大军不知广之所之.。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36.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有(ABC)A.敢问何谓也?B.其是之谓乎?C.君何患焉?……。
D.江南金锡不为用。
37.《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几句中“无生民心”的意思是( D)A.没有引起人民多心 B.没有影响人心。
C.不要影响人心D.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
38.将各国史料进行考订整理,定名为《战国策》的是( C)A.司马迁 B.左丘明 C.刘向 D.李斯39.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著作是( B )A.《左传》 B.《战国策》 C.《春秋》 D.《国语》40.苏秦和张仪被称为(B)A.政治家 B.纵横家 C.游说家 D.投机家二、翻译题1.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顺流而下(或跳入河中逆流而上)去寻找她,她仿佛在水中的小沙滩。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身已死亡精神不灭,您的魂魄是鬼中的英雄!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对所任的职位要尽力施展才能,不能忠于值守就放弃职位。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译:盲人站不住了不去扶持,盲人摔倒了不去搀扶,哪里还用得着那个扶助盲人的相呢?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邻国的老百姓没有更少,我的老百姓也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译:猪狗吃人吃的东西(或穷人吃猪狗食)而达官贵人不知道约束(自我约束);路上有饿死的人,达官贵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
7.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译:以孔子的学识为少,以伯夷的高义为轻(或:认为孔子的见识浅,伯夷的仁义轻)。
8.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译: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深奥的道理,是因为他们受到教养的束缚。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译:大叔完成了军事的集聚,修好铠甲兵器,准备好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的都城。
10.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译:(姜氏)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11.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译: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到有泉水的地方,在隧道里相见,难道谁会说你违背誓言呢?12.其是之谓乎!译: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13.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译: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鸟,不能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难以施行诛罚;德行不高的人,不能够役使百姓;政治教化不曾修明,不可以烦劳大臣。
14.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译:当今如果想吞并天下,凌驾大国之上,威震敌国(或使敌国屈服),控制海内,统治黎民,臣服诸侯,就非用武力不可!三、简答题1.《蒹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征?答:《蒹葭》抒写的是主人公对的执著追求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它在艺术上有以下特征:(1)每章首二句都以蒹葭起兴,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
(2)重章叠句,层层推进。
(3)意境的整体象征:可望不可即的境遇,“湖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
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具有丰富的人生哲理意味。
2.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答:在语言形式上,《楚辞》以六言、七言为主,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语言词采绚烂,意味深长,多用”兮“字以助语势;《诗经》基本是四言诗。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多采用浪漫手法,想象奇特无羁,感情热烈狂放;《诗经》多现实主义风格。
3.《国殇》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征?答: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不像屈原的其他作品,它不靠想像奇特、辞采瑰丽取胜,而是“通篇直赋其事”,以促迫的节奏、扬厉的抒写,抒深挚炽烈的情感,给人以亢直阳刚之美。
4.《季氏将伐颛臾》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答:表现孔子反对战争,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是什么?答:第一是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
这层比喻义有力地揭露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
其二是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
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自已学生的严肃批评。
6.概括《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答:尊重客观规律,关心百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反对战争,体现了“恒产”思想和“民本”的治国方针。
7.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答: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并非仁政,只是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
8.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这段话说明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生存环境,因而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这里运用了类比论证。
9.《秋水》(节选)的主旨是什么?它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答:文章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阐明这样一个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收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它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特色:(1)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用寓言形式阐述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