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4课《中国画树的画法》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树的画法》说课稿
自我介绍: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教材北京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4课《中国画—树的画法》,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趣味性,且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理论依据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基于此,本课教学设计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逐层探究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

充分探索中国画树的表现手法和要领,最终绘制有笔墨韵味的国画树作品。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中国画—树的画法》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也是小学阶段山水画的起始课,与六年级上册《中国画—建筑画法》《中国画—山水画法》共同构成山水画单元,掌握树木的基本画法和规律是学习山水画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山水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同时感受笔墨之美,体验笔墨情趣,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

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

他们对树有一定的了解,且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中国画荷花、青蛙、熊猫等画法,对于国画用笔用墨方法已经有所了解,但如何利用笔墨画出形态生动的树,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本课的采用的教学方式是
教学方式:探究式体验式
教学手段:通过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台、文字、图片、国画作品等
依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技能:
知识:初步了解中国画画树的基本方法和要领,感悟其艺术美。

技能:尝试画一幅以树为主的水墨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国画树木画法的探究学习和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的基本知识,提高对笔墨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欣赏画家作品的过程中,感悟画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体验水墨表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画树的画法和要领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中国画笔墨画出形态生动的树
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作品、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动作表演等体会并尝试表现树刚柔结合(刚柔顿挫、遒劲有力)的生动形态
重点的突出: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探究有代表性问题的作品竞猜并由学生归纳画树的方法要领
下面说说我设计的教学过程
我是按这几个环节来上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课件
1、首先我设计配乐欣赏树的摄影作品和国外名家树作品,(配乐:裸舞者)
请学生根据问题发表欣赏感受,教师小结树的视觉美感,引出古今国画大师画树2、其次我设计配乐欣赏中国画树的名家作品(配乐:踏古)
请学生再次发表感受,教师小结国画树的精妙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从而导入学习主题(板书:中国画—树的画法)
【设计意图】摄影和名家树作品欣赏,体会树带给人们的视觉美感,和心灵体验;
中国画树的名家作品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国画技法画树的兴趣。

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驱动下,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二)探究国画画树的方法要点
1、树的基本结构
师:请学生仔细观察,一棵树有哪些特征?
2、已学过的国画笔墨知识
3、对比法探究画树的方法、要领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

本环节我设计采用“国画收藏鉴赏竞猜”的抢答比赛形式,增加学生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例如第一步“勾树”学习环节,我设计了一组探究选择题:〈线索〉这四幅作品中只有一幅可能是真品,其他幅的勾树形态方法都有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出正确方法勾树的那件藏品,并说说选择它可能为真品项的理由,说说其他赝品的勾线缺陷在哪。

(抢答错误或不全面其他组可补答加分) 具体过程:(1)勾
a对比观察讨论给每幅作品的勾线找问题:用墨太湿、用笔太柔、太刚
b学生由找到的问题归纳勾树法要领:(浓干)用墨、重(刚柔结合)用笔即:直中带曲、曲中带直(有遮挡)
C说说选要领的原因
D学生体验尝试浓干用墨、刚柔结合用笔
e教师示范引导
f学生再实践
照这样,皴、擦、点、染这三步也各设一组看图探究选择题,请学生直接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国画画树方法和要领,使学生能较深入领会要点。

(2)皴擦
a给皴法找问题:湿、不按树的纹理特点、杂乱皴
b学生归纳正确皴法:浓干用墨、(按树的纹理特点)规律用笔皴
cef同上
(此过程:对比观察——探索要点和原因——教师示范——实践)
(3)点
a给点叶法找问题:无浓淡和疏密变化
b学生归纳正确点叶法:浓淡变化用墨疏密变化用笔点叶
(此过程:对比观察——探索要点和原因——教师示范——实践)
cef同上
(4)染
a染法找问题:墨过浓染或湿度不够
b学生生归纳正确染法:淡湿用墨
cef同上
(此过程:对比观察——探索要点和原因——教师示范——实践)
经历的探索过程:
对比观察、讨论选择、归纳要领、探索原因、尝试交流、示范引导、实践体验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探索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竞赛形式,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对比观察、体验等全过程探究各类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品,使之加深知识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造型表现欲望,为实践打下扎实基础。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交流,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教学重点。

4、再度欣赏名家作品和同龄人作品(配乐:踏古)
介绍:补充简单没骨法和夹叶法画树知识,鼓励学生课下尝试;边体会技法边体会中国山水画蕴含着中华民族高尚的审美胸襟,也体现了中国人豁达、恬淡的自然观。

(三)、教师引领回看示范步骤巩固画树方法要点(板书要点)布置作业要求:用中国画画树的方法、要领画一幅以树为主的水墨画。

(四)、指导艺术实践(配乐:古琴曲)
指导要点1、勾———浓干墨—重刚柔结合(形态美)
2、皴擦——浓干墨—重纹理规律(结构美)
3、点——浓淡墨—重疏密浓淡(层次美)
4、染——淡湿墨—重节奏淡染(气氛美)
(五)、展示与评价
展示:师生联合展示“京春新居图”
学习效果评价:学生自评(粘星或发言)、互评,教师点评
出示评价量规
1、方法得当
2、形态生动
3、积极探索
(六)、拓展延伸与总结
1、学科专业拓展临摹结合写生
2、人文性总结
愿同学们像我们画中的树木一样,虽千姿百态但都积极向上、英姿勃发,不怕风雨茁壮成长。

七、教学特色
1、教学设计中构建了完整的学习探究体系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基于此,本课教学设计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技能的问题设置、对比观察、讨论选择、归纳要领、探索
原因、尝试交流、示范引导、实践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

探索中国画树的表现手法和要领,经过较深入领会,最终绘制有笔墨韵味的国画树作品。

经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造型表现的欲望,体验享受造型活动的乐趣。

3、教学设计符合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理念,和艺术课程有感而发的特性
基于此本课设计从欣赏、实践到展示始终贯穿于一条借树抒情的线索。

4、课程具有趣味性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应具有趣味性且要求教师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于是最重要的探索环节我设计学生采用“考古收藏知识竞赛”形式,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板书设计:
白板可运用的技巧:延展、拍照、局部放大等
可运用的学具:带画轴国画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