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件动脉
病理学基础 (中职示范)课件 教学配套课件 许煜和 主编 第7章 常见疾病1-4节
![病理学基础 (中职示范)课件 教学配套课件 许煜和 主编 第7章 常见疾病1-4节](https://img.taocdn.com/s3/m/197a579d16fc700abb68fce5.png)
20:24
临床表现
1.心绞痛 2.心肌梗死 3.心肌纤维化 4.冠状动脉性猝死
20:24
1.心绞痛
概念 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使心肌急剧、 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特点 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压迫紧缩 感,用硝酸酯制剂或稍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20:24
2.心肌梗死(MI)
概念 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而引起 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坏死
(二)饮食因素:膳食中钠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病 患病率呈显著相关 。
(三)社会心理因素:紧张或暴怒、惊恐、忧伤等 应激状态,可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
(四)其他因素:肥胖、吸烟、年龄增长和缺乏体 力活动等 。
20:24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按病变发展可分为三期:
(一)功能紊乱期 (二)动脉病变期 (三)内脏病变期
20:24
(一)功能紊乱期
为高血压病的早期阶段:
病理变化:
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挛,无器质性病变。
临床表现
血压值呈波动状态,可伴有头晕、头痛 等,经适当休息和治疗血压可恢复正常 。
20:24
(二)动脉病变期
病理变化
血管持续痉挛,全身细、小动脉硬化。
临床表现
血压持续升高,休息后不易缓解。
1.细动脉硬化:
20:24
(一)脂纹期
脂纹是AS的早期病变:
肉眼观:
动脉内膜面 出现平坦或 微隆起的黄 色斑点或条 纹。
20:24
镜下观:内皮细胞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 集,还可见细胞外基质、平滑肌细胞、少 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20:24
(二)纤维斑块期
肉眼观: 突出于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后呈瓷白色。
心脏冠状动脉解剖与CT诊断优秀医学PPT课件
![心脏冠状动脉解剖与CT诊断优秀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f8dc5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4.png)
(3) 后室间支(后降支),为右冠状动脉的终支。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评估
➢ 冠状动脉斑块的部位、范围 ➢ 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 ➢ 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形态学改变,包括
狭窄程度、重塑情况。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右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起自右主动脉窦,经肺动脉根部及右心耳之间,沿 右冠状沟行走,绕过心右缘,继续在膈面的冠状沟内行走,在房室交
点附近发出后降支,即后室间支。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冠状动脉分段
• 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的冠状动脉树状 结构模型,把冠状动脉分为15段。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病理学教学课件:心血管系统疾病-1
![病理学教学课件:心血管系统疾病-1](https://img.taocdn.com/s3/m/85c1f93476a20029bc642d22.png)
0小时
2小时
24小时
5、病变:
地图状,贫血性梗死 (1)病理形态变化: 呈动态演变过程。 6h内:无 6h后:苍白 8—9h后:土黄色、地
图形
新鲜心肌 梗死灶
镜下:
心肌纤维凝固性坏死. 胞核:碎裂、消失 胞浆:红染或不规则粗颗粒状 间质: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
心 肌 梗 死
正常心肌
正常心肌
4d后:充血、出 血带
斑块内钙化
(6)血管腔狭窄 正常冠状动脉
(二)主要动脉的病变
1、主动脉粥样硬化: (1)后壁和分支开口处 (2)腹主A>胸主A>主A弓>升主动脉 (3)早、广、重 (4)管径大、血流急→不易发生血流障碍及
血栓 (5)溃疡、A 瘤
i Xuenong
髂
腹主动
动
脉血栓
脉 瘤
形成
3、颈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40岁以上出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习惯上称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炎症冠状动脉狭窄冠心病只有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病变时才可称为冠心病chd时心肌缺血缺氧的原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心血管系统疾病:
Cerebral Infarction
4、肾A粥样硬化
肾A开口处或主干近侧端 狭窄:
高BP 萎缩
合并血栓形成:
梗死 反复瘢痕 动脉粥样硬 化性固缩肾。
5、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上肢; 间歇性跛行 坏疽
6、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肠系膜动脉粥样斑块 闭塞 梗死
足 干临床症状:剧烈腹痛、腹胀、发热等 性 坏 疽
(1)常见部位:颈内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大脑 中动脉、Willis环
2024版病理学ppt课件
![2024版病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3bb46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1.png)
病理学ppt课件目录CONTENCT •病理学概述•细胞与组织的适应与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01病理学概述病理学的定义与任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尸检、活检、细胞学检查等,对疾病进行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01020304形态学观察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动物实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PCR 、基因测序等技术,研究疾病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和调控。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等技术,研究疾病过程中的免疫机制。
运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技术,观察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
通过建立动物疾病模型,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与基础医学的关系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与预防医学的关系与法医学的关系病理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病理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基础医学学科提供疾病研究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通过病理诊断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病理学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预防医学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指导。
病理学在法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尸检和活检等技术手段,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客观依据。
02细胞与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细胞体积增大,常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如妊娠期子宫平滑肌细胞肥大和高血压时心肌细胞肥大。
肥大细胞数量增多,通过细胞分裂实现,如再生和肿瘤性增生。
增生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功能降低,如老年性脑萎缩和废用性肌肉萎缩。
萎缩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如上皮化生和间叶组织化生。
化生细胞适应的表现形式01 02 03 04 05缺氧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供应,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ATP 生成减少,进而引发一系列损伤。
物理因子包括机械力、高温、低温、电流、激光等,可直接破坏细胞结构或影响细胞代谢。
病理学9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ppt
![病理学9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ppt](https://img.taocdn.com/s3/m/4103966e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6.png)
发病机制
平滑肌增殖和突变学说:
平滑肌的迁移和增殖 平滑肌的突变
慢性炎症学说:AS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
参与AS的形成,引起血栓、斑块破裂等并发症。 c-反应蛋白(CPR): 一种炎性介质,可信性最 高的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临床检测指标
发病机制
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MC吞噬作用 MC促进增殖作用 MC分泌氧化代谢产物
定 义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致供血区持续
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多支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高度狭窄(>75%)并多
有复合病变及痉挛 剧烈而持久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不能缓 解,可出现严重并发症
心肌梗死-类型
依病变范围、深度分为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透壁性心肌梗死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特 点
心室壁内侧1/3心肌,并波及肉柱及乳头肌 。
AS性固缩肾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多见 间歇性跛行:狭窄→缺血→下肢疼痛→休息→好转 萎缩:长期慢性缺血 干性坏疽:管腔完全阻塞,侧枝循环不能代偿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后 果:
麻痹性肠梗阻 肠梗死 休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器官 缺血
粥样
斑块
形成
动脉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细动脉硬化 动脉中层钙化
发病情况
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 好发于中老年人 40-50岁发展最快 弥漫性病变
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吸烟 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 遗传因素 年龄和性别 代谢综合征
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hyperlipidaemia)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PPT演示课件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30065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b.png)
目 录
• 病理学概述 • 病理生理学基础 • 常见疾病类型及其特点 • 诊断方法与技术应用 • 治疗策略与原则探讨 • 预后评估及生活质量提升建议
01
病理学概述
病理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病理学定义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疾病 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功能代谢 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 科学。
复发和转移情况
观察患者疾病复发和转移 的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和 预后。
生活质量改善途径探讨
疼痛管理
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 ,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
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合 理的饮食计划,提供营养支持。
运动康复
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计划,帮助 患者恢复体力,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在康复过程中作用
病理学作为医学科学的基础学 科,为医学科学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撑和实验手段。
02
病理生理学基础
细胞损伤与适应机制
01
02
03
细胞损伤原因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因 素等外部损伤,以及代谢 障碍、缺氧、中毒等内部 损伤。
细胞适应机制
细胞通过肥大、增生、萎 缩、化生等方式适应环境 变化。
细胞损伤表现
细胞损伤后表现为细胞膜 通透性增加、细胞器功能 障碍、代谢异常等。
结核病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最常 见。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 毒症状。治疗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的原则 。
艾滋病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 统。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可出现 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预防艾滋病的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 ,如避免不洁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等。
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症(下部分)
![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症(下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732f073a31126edb6f1a102a.png)
病变特点: 粥样硬化斑块
在冠状血管近侧端分支开口处重 靠近心室壁侧,斑块呈新月形增厚可 伴血栓形成 管腔狭窄 1级 :<25%
狭窄程度分
2级: 25~50%
3级: 50~75%
4级 :>75 %
3、病理变化:
强调冠状A粥样硬化最常好发左前降 支,次右后降支,再其次右主干、左主干 及左旋支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五)冠状A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1、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概念 广义——是指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 或中断,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绝大多数是由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狭义——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脏病
2、病因
冠状动脉 AS致冠状动脉狭窄(最常见) 部位:最常好发左前降支,次右后降支, 再其次右主干、左主干及左旋支 冠状动脉痉挛 炎症性冠状动脉狭窄
正常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
4、冠心病的类型:(三种表现形式)
概 念
(1)心绞痛
诱 因
临床表现 类型
心 绞 痛 病 人
(2)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cyion) 概 念 原因及诱因 病理变化(肉眼观、镜下观) 临床表现 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后果
肉眼观(心肌梗死)
镜下观(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后果: ①心律失常 ②心力衰竭(左心衰) ③心源性休克
④心脏破裂
⑤室壁瘤
急性心包填塞
猝死
⑥附壁血栓形成
栓塞
心肌梗死伴破裂
心室附壁血栓
(3)心肌硬化(myocardial fibrosis) 概念:广泛的心肌纤维化称为心肌硬化。 病变:由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造成心肌 长期慢性缺血,心肌萎缩,间质纤维组织 增生,致心肌硬化。
医学PPT课件:病理学(全套课件335页)
![医学PPT课件:病理学(全套课件335页)](https://img.taocdn.com/s3/m/98515d31b0717fd5370cdc45.png)
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特异性 能反映组织和细胞化学成分
各种蛋白质,酶类,核酸,糖原等 5.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运用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了解组织细胞的免疫 学性状 --- 病理学研究和诊断. 6.其他方法: • 形态测量(图像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 • 流式细胞仪技术(flow cytometry), • PCR、原位杂交技术、基因芯片和组织芯片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等
2. 积累医学科研资料,为发展病理学作贡献 3. 协助公安部门破案,帮助解决医疗纠纷 4. 是医学生学习资料的重要来源
(二).活体组织检查 (biopsy)
概念: • 取活体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明确诊断
(diagnostic pathology) 方法: 局部切除 钳取 搔刮 摘除 优点: 组织新鲜 保持病变真相 诊断准确
•
病模型
(五)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
(tissue and cell culture)
• 将某种组织或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
• 体外进行培养
五.观察方法
1大体观察:肉眼 放大镜 量尺 • 病变的性状(大小.形状.色泽.重量 • 表面.切面状态.病灶特征及坚度等 2 光镜观察: • (1)组织切片 HE染色 • (2)细胞学涂片 3电子显微镜观察:透射及描电子显微镜
二.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1. 总论: 普通病理学 (general pathology)
研究各种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 2. 各论: 系统病理学
(systemic pathology) 研究各个器官或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
病理学(全套课件328p)ppt课件 - 副本
![病理学(全套课件328p)ppt课件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0b6b0bb831b765ce0408143e.png)
• 炎症灶的病原微生物或某些毒性产物可侵 入血循环或被吸收入血,引起:
• (1)菌血症(bacteremia) • (2)毒血症(toxemia) • (3)败血症(septicemia) • (4)脓毒血症(pyemia)
• 肉芽肿: 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
• 类型:
– 坏死—他杀 – 凋亡—自杀(cell suicide)
•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 细胞坏死的标志: 细胞核的变化-固缩、碎裂、溶解
• 凝固性坏死(coagulation necrosis) • 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on necrosis) • 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 • 特殊类型坏死
3.肺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肺组织肿胀,重量 增加,质地变硬。光镜下纤维组织增生,肺 泡壁增厚,可见巨噬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 最可能的诊断是: A.尘肺 B.细菌性肺炎 C.肺结核 D.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E.病毒性肺炎
第四章 炎 症 (inflammation)
一、炎症的概念
•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损伤 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病理反应过程。
纤维母细胞,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
肉芽组织功能: (1)填补伤口缺损,或连接断裂的组织 (2)抗感染保护创面 (3)机化和包裹坏死组织,血栓、血凝块、
及其他异物如虫卵、缝线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改变: 1、血液量改变:
增多→充血: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瘀血);
减少→缺血;
2、血液质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 血液内出现异物→栓子→栓塞→梗死;
• 肥大:因细胞体积增大,导致该器官体积增大 生理性肥大:如妊娠子宫增大,运动员肢体 肥大。 病理性肥大: 代偿性: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大 内分泌性:肥胖症
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讲义
![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a5c7cfd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c.png)
动脉粥样硬化在西方国家中较为常见,其发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 素相关。
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
02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
脂质浸润与泡沫细胞形成
脂质成分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由胆固醇酯、甘油三酯、磷脂等脂质 成分组成。
泡沫细胞形成
脂质在动脉壁内沉积,被单核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进 一步促进病变进展。
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病理学主要从组织形态学、细胞生 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层面揭示病变特征、发生机制和进 展规律。
病理学研究方法与应用
病理形态学观察
01
通过观察组织切片、细胞培养等手段,研究病变的形态学特征
和发生发展过程。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02
利用细胞培养、基因转染、蛋白质印迹等手段,研究相关基因
与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促进动脉
粥样硬化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 血糖等代谢异常,这些因素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 进程。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影响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者容易出现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增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05
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策略
、蛋白的表达和功能。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
03
通过对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研究病变过
程中相关分子的变化规律。
病理学新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
病理学新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病理学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活 体成像技术、多光子显微镜技术等,为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动脉性充血基础知识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动脉性充血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334bf3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9.png)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动脉性充血基础知识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病理学知识-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概述
动脉性充血是指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原因
1.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细动脉扩张是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于血管,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的结果;
3.许多动脉性充血是器官和组织的正常的生理性活动,如进食后的胃肠粘膜充血,体力运动时横纹肌充血等。
这种由于生理性代谢增强所引起的局部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
4.有些病理过程的某一阶段,也有动脉性充血的参与,例如炎症反应的初始,由于致炎因子的刺激所导致的轴索反射和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局部组织的细动脉扩张,这时的充血,是动脉性充血;
5.此外,体内还有不少反应性的动脉性充血,例如局部器官和组
织长期受压(如绷带包扎肢体或腹水压迫腹腔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乃发生反射性扩张,发生局部充血,称为减压后充血。
动脉性充血病变及后果
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内血量增多,体积可轻度增大。
充血如发生于体表,可见局部组织的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迅即恢复正常,不遗留不良后果,对机体无重要影响。
炎症反应的动脉性充血,是一系列血管反应的初始,它参与炎症血管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例题:
急性炎症过程中,下列的哪种变化最先发生?
A.静脉性充血
B.动脉性充血
C.细动脉痉挛
D.白细胞附壁
E.液体渗出
正确答案:B。
病理学脑动脉病理学图片
![病理学脑动脉病理学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079380c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4.png)
脑动脉瘤 cerebral aneurysm
azan染色见动脉右上方有一 突出的动脉瘤,瘤壁非常薄。
脑动脉粥样硬化症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1
动脉内腔纤维增生,肥厚,sudanⅲ染色阳性。
脑动脉粥样硬化症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大脑白质小动脉硬化,血管壁均匀的嗜 伊红染色,血管周脑实质星形细胞增生。
脑动脉
脑动脉瘤 cerebral aneurysm 1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呈草莓状。
脑动脉瘤 cerebral aneurysm 2
右大脑后动脉分支部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
脑动脉瘤 cerebral aneurysm 3
椎动脉造影,脑底动脉终末侧见巨大囊性阴影。
脑动脉瘤 cerebral aneurysm 4
脑动脉粥样硬化症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1
小动脉中膜纤维化,肌纤维消失,内弹力膜断Leabharlann , 半月形组织填充管血管腔。管腔缩窄。
脑动脉粥样硬化症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脑内小动脉,肌层完全变性,由玻璃样变纤维组织构成。
最多发于前交通动脉,囊状 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出血。
脑动脉瘤 cerebral aneurysm 5
左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形成大血肿。
脑动脉瘤 cerebral aneurysm 6
左大脑中动脉分支处动脉瘤约绿豆大。
脑动脉瘤 cerebral aneurysm 7
左后交通动脉上颈内动脉分支处见囊状动脉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绞痛分类
根据引起的原因和疼痛的程度,国际上习惯分为三类: ①稳定性心绞痛:又称轻型心绞痛,一般不发作,仅在体力 活动过度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时发作。冠状动脉横切面可 见斑块阻塞管腔>75%;
病史摘要
患者,男,62岁,工人。因头痛,心慌1+月, 尿少伴神志恍惚、语言不清3天入院。入院前1 个多月感头晕、头痛、心慌,伴恶心、呕吐, 食欲明显下降,服中药后呕吐停止。入院前3 天上述症状加重,同时出现视物模糊,尿少、 神志恍惚,反应迟钝,语言不清而急诊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7.3℃,脉博72次/min,呼 吸18次/min,血压190/112mmHg,慢性病 容,神志恍惚,反应迟钝,答非所问,双瞳孔 等大,对光反射不明显,眼底视神经乳头边界 不清,视网膜动脉变细,视网膜可见散在片状 出血。双肺(-),心尖区第二心音亢进,心 电图:左室肥厚,左室侧壁陈旧性梗死。尿: 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1个/ 高倍,血像:血红蛋白40g/L,白细胞 8.6×109/L,
3~4天的心肌梗死:出现充血出血带,镜下可见血管充血、出 血,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纤维肿胀,细胞核消失。
1~2W的心肌梗死:上面 为残留的正常心肌纤维, 下面为大量的巨噬细胞 和毛细血管
心肌梗死的临床生化检测:
心肌缺血坏死后,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肌红蛋白及 各种酶均进入血液
1)30分钟内,心肌内糖原减少或消失; 2)6~12小时,肌红蛋白出现峰值: 3)24小时后,GOT、GPT、CPK、LDH达峰值。
心肌梗死合并症:心脏破裂
心肌梗死合并症:室壁瘤
心肌梗死合并症:乳头肌功能不全
Li Xuenong Papillary muscle rupture
三﹑心肌纤维化: 心肌慢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心肌细胞萎
缩或脂肪变性,间质反应性增生的结果。
肉眼心脏重量增加, 心腔扩张,以左心 室明显,临床出现 心率失常及心力衰 竭
其中CPK(肌酸磷酸激酶)具有临床诊断意义,对心肌 梗死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合并症: 1)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心力衰竭及休克:比较常见。 3)心脏破裂:最严重并发症,约在MI两个月内发生。 4)室壁瘤:可继发附壁血栓、乳头肌功能不全、心律
失常及左心衰竭。 5)急性心包炎和附壁血栓形成。 6)乳头肌功能不全。
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
MI属贫血性梗死,其形态变化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
1)梗死后6h内,肉眼无变化; 2)6h后,梗死灶呈苍白色; 3)8~9h后呈土黄色,光镜下:心肌纤维早期凝固性 坏死、核碎裂、消失,胞质均质红染或不规则粗颗粒状。 4)4d后,梗死灶外周出现充血出血带,光镜下:该 带内血管充血、出血,有较多N浸润。 5)7d~2W,边缘区开始出现肉芽组织,呈红色; 6)3W后,肉芽组织开始机化,逐渐形成瘢痕组织。
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光镜下: ①病灶表层为大 量胶原纤维、SMC、细胞 外基质;
②斑块表面为纤维帽 (SMC+细胞 外基质+胶原纤
维 );
③深层: 脂质+增生SMC、 Mφ、泡沫C+基质
3.粥样斑块
大量泡沫细胞坏死释放脂质,形成脂质池 及游离的胆固醇首先形成粥样物,继而形成粥 样斑块(粥瘤)。
心肌梗死(大体标本)
心肌梗死:室间隔可见大片心 肌梗死,呈浅黄色( ),周围 是红色的出血反应带()
心肌梗死:左室前壁及室间隔 可见大范围心肌梗死( )
早期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
心肌纤维凝固性坏死、核消失, 早期心肌梗死灶,心肌细胞内 胞质红染或不规则粗颗粒状, 肌浆凝聚成红染的团块 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I级(≤25%); II级(26~50%); III级(51~75%); Ⅳ级(>76%)。
正常冠状动脉
管腔狭窄Ⅰ级
管腔狭窄Ⅲ级
管腔狭窄Ⅳ级
临床冠心病类型包括:
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冠状 动脉性猝死。
一 ﹑心绞痛
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剧增 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 征。典型特点是胸骨后或心前区阵发性压榨感或紧 缩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持续数分钟,休息或 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4 肾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累及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干近端,亦可累及弓形动脉和 叶间动脉。
粥样斑块造成肾动脉缩窄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亦可因斑 块继发改变造成肾组织梗死,机化后形成较大瘢痕,使肾 脏体积缩小,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因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引起心肌缺血、缺 氧所致的心脏病,占冠心病绝大多数,所以通 常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其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见于中老年人。
②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一般由稳定性心绞痛转化而来,是 一种进行性加重的心绞痛。临床上颇不稳定,在负荷时、休 息时均可发作。光镜下常可见心肌纤维化;
③自发型变异性心绞痛:多无明显诱因,常在休息或梦醒 时发作。患者冠状动脉明显狭窄,亦可因靠近斑块处动脉痉 挛所致。
二﹑心肌梗死 是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心肌严重而
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动脉硬化泛指动脉管壁增 厚并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硬 化和动脉中膜钙化。
发病情况:我国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上升态势,多见 于中老年人,但以40-49岁发展快。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 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
AS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 AS主 要累及大中动脉,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 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 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 特别是发生在心、脑、肾等器官,引起缺血性 改变。
镜下:心肌间质广泛纤维化,形成瘢痕, 心肌细胞萎缩,残留的心肌细胞肥大
四﹑冠状动脉性猝死
概念:猝死是指自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 亡。 冠状动脉性猝死是心脏性猝死中最常见的一种。 较常见,多见于中年人,男女之比为5:1,有两种情 况: 一是某种诱因所致,如饮酒、劳累等。 二是夜间睡眠中发生。 主要是由于心肌急性缺血、缺氧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 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所致。
6.其他 年龄、性别、肥胖、病毒感染说和炎症学说 ; 2、脂质渗入学说; 3、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脂质代谢异常 高脂血症(AS发生的物质条件)
血管内膜损伤 脂质渗入内膜下增加(AS发生的结构基础)
分泌生长因子 脂质发生氧化修 饰(OX-LDL?) 单核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迁入 内膜( AS进展期) 吞噬OX-LDL等形成泡沫细胞 脂纹、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以腹主动脉病变为重,可形成动脉瘤,动脉瘤破裂 造成致命大出血。
3脑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主要累及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Willis环。粥样 斑块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可因继发改变使管腔闭塞。 长期供血不足导致 脑实质萎缩。急性供血中断导致 脑 梗死。如形成脑小动脉瘤,破裂可致脑出血。
脂纹(fatty streak)
肉眼观:点状或条纹 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 于内膜的病灶。常见于 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出 口处。
人主动脉内膜动脉开口周围有 略隆起的脂质条纹
光镜下:病灶处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泡沫细胞体 积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大量小空泡。
2.纤维斑块
肉眼观:初为灰黄色斑块,突出于内膜表面, 后随着表面胶原纤维增多及玻璃样变性而 转为瓷白色(蜡滴样,隆起斑块) 。
2.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易发生,且早而严重,好发于血管 分叉,弯曲的地方。
3.吸烟 吸烟可破坏血管壁,诱导SMC增生。
4.某些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等 使LDL升高有关。
5.遗传因素 冠心病具有家庭聚集现象。约200种基因可 能对脂质的摄取、代谢、排泄产生影响。 HDL受体基因突变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肉眼观:内膜表面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 可压迫中膜使该处变薄。
镜下观:纤维帽深部为染色呈粉红色无定 形物质,其内含大量细胞外脂质、坏死物及胆 固醇结晶,并可见钙盐沉积。中膜SMC受压萎 缩,变薄,外膜毛细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淋 巴细胞浸润。
粥样斑块:左侧为纤维帽,中间为胆固醇结晶
粥样斑块:泡沫细胞
ECG上一般无病理性Q波。
(2)透壁性心肌梗死: 也称区域性心肌梗死, 多见,病变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支供血区一 致,病灶较大。累及心室壁全层或未累及全层 但已深达室壁的2/3 。部位:左前降支供血区 (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区域)约
占50%。 其次,25%MI发生于右冠状动脉
供血区,此型MI常有相应的一支冠状动脉病 变突出,并常有动脉痉挛。
持久 的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坏死。表现 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或含服 硝酸制剂不缓解,可并发休克、心率失常、 心衰,多发于中老年人。
心肌梗死病变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导致管腔高度狭窄。
心肌梗死的类型
(1)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少见,病变主要累及 心室壁内侧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及乳头 肌,梗死灶常为多发、小梗死灶,梗死区不 局限于某一支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严重者病 灶扩大融合形成环状梗死。常有休克、心动 过速、不适当的体力活动等作为发病诱因。
纤维斑块形成 泡沫细胞坏死崩解 粥样斑块形成。
三、病理变化与病理临床联系
(一)基本病变:
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的形成。好发于大动脉(主动脉)、中 动脉(冠状动脉)。
病变过程包括: 1.脂纹 脂纹是AS的早期病变,是一种可逆性改变,
最早见于儿童期。泡沫细胞聚集于内膜下而成;肉眼 观:在动脉内膜表面可见长短不一的微隆起、黄色的 条纹。镜下观: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基质及少量 炎症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