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第五章社会认知

合集下载

第五章 社会认知

第五章 社会认知

虚假一致偏差
• 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 这种倾向称为虚假一致偏差,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 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 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 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 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 为别人好交际。 • 罗斯等人在一项经典研究中,问大学生是否愿意在身 上戴一块写有字的大广告牌子在校园里漫步30分钟,有些 人同意,而有些人则拒绝了。可是两类人都认为大学生中 有2/3的人同意他们的选择(同意或拒绝)。显然,他们 的估计都不是正确的。这种偏差存在于许多人身上,正是 由于认为有很多人的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同自己的一致, 所以人们才坚信自己的判断及行为的正确性。吸烟的中学 生普遍认为大多数中学生也同他一样吸烟。在西方的社会 调查中,常常发现持有一定政见的人认为大多数其他人的 观点同自己一致。

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 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 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 下表:
评定特征 高吸引者 一般吸引者 无吸引力者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职业地位
65.39
1.70 2.25
62.42
内向(被 试判断 %) 3 86 11 63
单独外向 单独内向 先外后内 先内后外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 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 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0.71 2.02

05社会认知

05社会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选择性 互动性 防御性 认知的完形特性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 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 认知。 认知。 泰勒和克劳克把图式分为四种: 泰勒和克劳克把图式分为四种: 人的图式: 人的图式:指人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结构 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指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 角色图式: 角色图式: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 知结构 事件图式:指人们对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 事件图式:指人们对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 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返回
第五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素朴心理学 海德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行为的原因源, 海德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行为的原因源, 即关注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 即关注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这一套理论我们已经 提及,简单说,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个 提及,简单说,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 体自身之外的原因, 体自身之外的原因,在作归因时将行为的原因归之 于此就称作情境归因; 于此就称作情境归因;另一种是个体自身之内的原 因,在作归因时将行为的原因归之于此就称作个人 倾向归因。海德认为, 倾向归因。海德认为,每个人都会投入大量的精力 去寻求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解释。 去寻求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解释。
由此他提出了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归因所应遵循 的三条原则: 的三条原则: 差别性原则。如果将“ (1)差别性原则。如果将“结果归因于那样一种事 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 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 便不出现” 此时,可以认为差异性高;反之, 便不出现”,此时,可以认为差异性高;反之,则 差异性低。 差异性低。 一贯性原则。 (2)一贯性原则。“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 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 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则 一贯性低。 一贯性低。 一致性原则。 (3)一致性原则。在“所有的认知者都以同样的方 式作出反应” 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 式作出反应”时,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

第5讲 社会认知

第5讲  社会认知
第5讲 社会认知
核心问题
❖ 人们是如何看待社会的?
面对社会,人们怎么摄入信息、记忆信息、 加工信息?
每个人的选择和加工过程是否一致?大多 数人是怎么做的?有什么规律?
不同选择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对人们的心理 感受及行为决策有什么影响?
在选择和加工信息的过程中,会不会犯错? 会犯什么错误?如何避免这些错误?
注意:图式指导我们关注什么样的信息。在这个阶 段,图式的作用像过滤器。
编码:大脑存储我们所关注的信息的过程,即什 么样的信息被记忆和保存。
提取:大脑中恢复信息的过程。提取的目的是为 了以某种方式使用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
❖例子: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社会认知图式的积极作用
❖ 图式能帮助记忆
当我们对过去的人或事物形成图式化表征时,记忆效果最佳。
宽容的
有技能的
平易近人的
聪明的
幽默的
不懈的
不幸福的
愚蠢的
不好的评价
自负的 易怒的
轻浮的 动摇不定的
令人讨厌的
不可靠的
不受欢迎的
笨拙的
阿希的实验
❖ 时间:1946年 ❖ 研究目的:人格印象的形成过程 ❖ 实验方式:
实验1:
❖ A组:精干、坚信、健谈、冷酷、机智、进取、有说服力 ❖ B组:精干、坚信、健谈、热情、机智、进取、有说服力 ❖ 实验结果:A组说该人是“冷型”的人;B组说该人是“热型”的
❖ 平均模式
对一个人印象的形成等于形容该人的全部特性的平均值。
❖ 加权平均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会对他人身上的典型特性采取 增加模式,而又依据平均模式综合对方的所有特性。
❖ 先行信息的加权作用:先行发现的特性,会影响后来的信息 ❖ 消极否定信息的加权作用:更注重不好的特性

第五章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

一、印象的内涵
• 印象(impression):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 • 对人的看法、认识 • 1、持维度观(dimensional View)的学者(如Osgood, 1977) 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几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 • 评价(evaluation):一个人品质的好坏(good-bad 们喜不喜欢这个人及程度如何。 • 能量(potency): 一个人能力的强弱 尊重 • 活动水平(activity): 一个人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 决定着我
• Asch (1946) 的经典研究:
• 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 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Asch 就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征称 为“中心特征”,
• 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 缘特征”。 (联想) • 但中心特征与边缘特征是相对的 我国文化
•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 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 为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 “先入为主”。“新官上任”
• 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 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 • 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
3、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 统一一致的认识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Brewer(1988) 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
• 此模型(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impression formation)认为, 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使用两类加工操作: • 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category-based processing ), • 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attribute – based processing )。

第五章 社会认知

第五章 社会认知

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印象整饰的正面性 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调节与润滑人际关 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 行下去。 印象整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结果。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行为和语言也 在变得越来越文雅而有修饰,人们的欲望和 要求开始摆脱赤裸裸的表达方式,变得含蓄 和曲折。
脸面的社会文化功能
社会规范制功能。 印象整饰功能 社会交换功能
四、 认知的偏差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 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S.E.阿希是最早进行有关首因效应对认知影响 的社会心理学家 印象形成是所有人格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这些人格要素中有一种是左右印象形成的 主要因素
人的体态表现 体态指的是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 状态,又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人的行为方式 了解一个人如何行动、怎样行动和有什 么行动、表现怎么样,对于正确地认识 和评价此人,形成关于此人的一个准确 的知觉印象,都会是十分有益的。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对人的知觉或人际知觉,是 社会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 社会认知过程的第一步。它是关于他人和 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 性的知觉,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社会印象 和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行为作出有 根据的归因。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基本概念 社会认知的内涵 社会认知就是指人们解释、分析、记忆及 使用社会环境信息的方式。 是我们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的感知与认识。 是研究人们从社会环境获取信息,并如何 形成推理的过程。
就认知对象而言,社会认知指的是对人及其 行为的认知,而不是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 在的认知。 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 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 其中的某一过程。

社会认知PPT教案

社会认知PPT教案
• 把失败归因于内在因素,则会使人感到内疚与无助;若把失败 归因于外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把成功归因于稳 定因素如任务容易或能力强,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若把 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好或努力,则以后工作积极性既 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难和能力 差,会降低其以后工作的积极性;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 不好或努力不够等,则可能提高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认知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态、情境等,对他人
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认知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境的知觉。
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
2.几种控制性思维
• ⑴自动化相信,控制性怀疑 • 过程: • 第一步:初步接受资讯 (自动化过程) • 第二步:评估真实性 (控制性过程) • 第三步:必要时加以拒绝 (控制性过程) • 身体疲惫、心不在焉或缺乏动机时,第二、第三步不能启动,往往可能接受很多错误信息。
⑵思考抑制
• 试图避免想起一些我们宁愿忘记的事物。(分手的情人、不喜欢的老板、美味的食物等) • 监控过程:在意识中搜寻要避开的事物。
表2-6:改进后的归因模型(Weiner 1982)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可控制 特定的努力 针对某事的暂时努力 老师的偏见 来自他人的偶然的帮助
不可控 特定的能力 心境与情绪
考试难度 一个人的运气
归因与情绪
• 把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 若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 外的和感激的心情。

社会认知理论理解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理论理解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理论理解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进行认知和解释的一种理论框架。

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包括社会认知过程、社会知觉、社会集体记忆等方面。

社会认知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意义,以及个体如何通过社会认知来与他人互动,共同构建社会现实。

一、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认知和解释的过程。

它涉及个体的感知、注意、记忆、思考等心理过程,通过这些心理过程,个体能够对社会世界进行理解和解释。

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有社会知觉、社会记忆、社会认知偏差等。

1.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和加工过程。

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通过感官接收来自社会环境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的过程包括选择性注意、感官加工、信息整合和认知选择等。

2. 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存储和检索过程。

个体通过对过去经验的存储和整合,构建了自己的社会记忆系统,从而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

社会记忆对个体的社会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个体对社会现象进行分类、比较和解释。

3. 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在信息获取、加工和解释中存在的偏倚。

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常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这些偏差可能来自于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性加工和记忆、对社会现象的主观解释以及对他人行为的推断和判断等等。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原则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中如何进行认知和解释。

这些原则包括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比较、认知即情感、社会对比等。

1.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个体通过社会认知的过程所共同创造的。

个体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往往是基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观念,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体的主观经验在社会认知中的重要性,个体通过社会认知来共同构建社会现实。

大一新编心理学知识点笔记

大一新编心理学知识点笔记

大一新编心理学知识点笔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作为大一新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点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简洁而重要的心理学知识点笔记。

一、认知心理学知识点1. 感知:感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并处理外部刺激。

感知过程包括感观觉、注意力和知觉。

2.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如何接收、处理、储存并使用信息。

认知心理学探索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3. 记忆:记忆是指人类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记忆分为感性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

4. 学习:学习是一种通过经验或训练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学习方式包括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等。

5. 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语言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知识点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其中包括情绪、态度、自我和自尊等概念。

2. 遵从与顺从:遵从是指人们服从权威或他人的要求,顺从则是指人们随群体行为。

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研究这方面现象的经典实验。

3.利他主义与合作:利他主义是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而采取行动的倾向,而合作是指个体与他人一起完成共同目标。

4. 团体行为:团体行为研究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

集体智慧、群体决策和社会规范是团体行为的重要概念。

5.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出于同情、爱心和关怀而采取行动,如捐赠、志愿者活动等。

三、发展心理学知识点1. 儿童发展:儿童发展研究人类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各个阶段的身体、认知和社会变化。

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 青少年发展:青少年发展研究人类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变化。

它涉及身份探索、自我认同和叛逆行为等问题。

3. 成人发展:成人发展研究人类在成年期的身心变化。

成人发展包括事业发展、婚姻关系和生育决策等方面。

4. 老年发展:老年发展研究人类晚年的身体、认知和心理变化。

老年发展关注健康老化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社会认知-管理心理学

社会认知-管理心理学
我们观察某一个体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它是由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造成的。
指个体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5–*
归因理论
一贯性:不论时间的变化此人都表现出同样的行为 .
一致性 :每个人面对相似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 .
区别性 :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 .
5–*
归因理论
5–*
维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
5–*
部门汇报通用简约风格模板
单击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第一节 知觉
5–*
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他们是靠什么感觉到的?
听到声音
闻到气味
看到文字
感觉温度
尝出味道
(耳)
(鼻)
(眼)
(口舌)
(皮肤)
5–*
一、什么是知觉
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对象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没有人看到真正的事实 我们只是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作出解释并称其为事实 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我们愿意听到的。
3).情绪
研究表明,在雨天参加电话调查的被试比晴天参加调查的被试报告的生活满意度更低,表明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心情对于社会判断的影响。
5–*
4)认知偏见
1种:晕轮效应
”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知 觉 闭 合 原 则
5–*
骑马者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01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在运用已有经验把当前的知觉对象纳入已知的相应的一类事物的系统之中,知道它是什么。

第五章 社会认知

第五章 社会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途径
面部表情
表情 愉快 美国(92人) 97 人 巴西(40人) 95 人 厌恶 92 97 惊讶 95 87 悲伤 84 59 愤怒 67 90 恐惧 85 67
相信 遗传说了 吧?
在面部表情中, 在面部表情中,眼睛被认为是最能明确表 达内心活动的, 有人将眼睛比作是“ 达内心活动的 , 有人将眼睛比作是 “ 心 灵的窗户” 灵的窗户 ” , 它在非语言交往中用途最 广 , 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目光 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接触( 也称视线接触) 接触 ( 也称视线接触 ) 是人际沟通中极 为重要的手段。 为重要的手段。
1、好坏评价的重要性
人们在初次相遇时, 人们在初次相遇时, 彼此最先做的判断就是相互 喜欢或不喜欢。对他人所做的好坏评价在很大 喜欢或不喜欢。 程度上影响着对这个人的整体印象。 程度上影响着对这个人的整体印象。
奥斯古德 C.E.Osgood) (C.E.Osgood) 描述他人印象的形容词, 主要涉及到三个基本的维 描述他人印象的形容词 , 即评价( 力量( 度 , 即评价 ( 好 —坏 ) 、 力量 ( 强 —弱 ) 、 活动 坏 弱 积极—消极 消极) 其中, ( 积极 消极 ) 。 其中 , 好坏评价这一维度在印 象形成中最为重要
• 请你想象一下,中国交通部发现, 请你想象一下,中国交通部发现, 一种美国产汽车在车祸中导致对方 车内死亡的概率可达普通家用汽车 的8倍。中国政府正在考虑限制此美 倍 国车的销售和使用。 国车的销售和使用。请回答以下两 个问题: 个问题:你是否认为应该禁止在中 国销售此美国车? 国销售此美国车?是否认为此车应 该在中国道路上禁行? 该在中国道路上禁行? • A是 B否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狐狸,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狐狸, 也不时地在经历狐狸的尝试。 也不时地在经历狐狸的尝试。

社会认知教案

社会认知教案

社会认知教案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能够:1.理解并解释社会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要素和技巧;3.运用社会认知技巧来解决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中的问题;4.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下所示:1.什么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社会认知与情绪智力的关系–社会认知技巧的作用2.社会认知的基本要素–自我意识与情绪认知–他人意识与共情能力–情绪调节与冲突解决3.社会认知技巧的培养–情绪识别与情绪表达–非语言沟通和身体语言的运用–积极倾听和沟通技巧的训练4.运用社会认知技巧解决问题–合作与协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解决与他人的冲突–情感管理和情绪调节的实践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示范:通过示范展示社会认知技巧的实际应用,并与学生互动讨论;2.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3.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促进互动和合作。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导入与概念解释(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分享相关的实例。

2.社会认知的基本要素(15分钟)–分别介绍自我意识与情绪认知、他人意识与共情能力、情绪调节与冲突解决的概念和作用。

3.社会认知技巧的培养(20分钟)–通过示范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情绪识别与表达、非语言沟通和积极倾听等社会认知技能。

4.运用社会认知技巧解决问题(15分钟)–引导学生理解合作与协作的重要性,并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运用社会认知技巧解决与他人的冲突。

5.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学生今后在社会认知方面的发展。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方式如下:1.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有效地运用社会认知技巧解决问题;2.学生提交的小结和反思,了解他们对社会认知概念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PPT课件:–社会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社会认知的基本要素和技巧–示范和实例•情景模拟题和角色扮演题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小组活动和讨论与分享,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合作意识。

社会认知的社会教案

社会认知的社会教案

社会认知的社会教案简介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和他人在社会互动中的认知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对于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社会教案,用于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 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 发现和解决社会交往中的问题 - 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课程内容1. 情感识别•讲解情感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如喜怒哀乐等•演示不同情感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练习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识别情感2. 情绪管理•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情绪的原因和后果•探讨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如深呼吸、积极思考等•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情绪管理的场景,进行实践和反思3. 社交技巧•教授积极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技巧•探讨有效沟通和互动的原则,如尊重和合作•练习在小组活动中运用社交技巧,如组织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4. 解决问题和决策•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问题,如与朋友吵架、团队合作中的困难等•教授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权衡利弊、寻求他人意见等•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模拟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5. 同理心和合作•解释同理心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关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进行合作游戏和团队活动,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6. 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探讨社会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存在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差异•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教学方法•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社会认知知识和技巧•练习实践: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社会认知能力•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和讨论,总结经验和教训•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社会交往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认知能力的应用评估方式为了了解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情况,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 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 - 问卷调查:向学生发放问卷,让学生自评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情况 - 项目评估:对学生完成的小组项目和角色扮演进行评估,评估学生在社会认知能力上的应用水平结语通过本社会教案的实施,我们有信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培养其在社会交往中的自信和适应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1947年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认知的完形特性三、认知启发❖认知启发就是人们经常用以快速、简便的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

1.表征性启发2.获得性启发3.调整性启发四、社会认知的图式(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涵义: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

它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其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社会角色、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

❖图式的分类:人的图式——是一种心理上的认识类型,它描述了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

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

角色图式——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群体和角色的心理类型。

事件图式——是指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2. 加快信息的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3. 可以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五、内隐社会认知(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含义一般而言,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基于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结构的驱使,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在意识层面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

(二)研究内容❖1、内隐自尊: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然而这种态度效应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

❖2、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的认识、情感倾向和行为反应。

Greenwald等人将内隐自尊和内隐态度归列为内隐社会认知最重要的情感结构。

❖3、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大多围绕内隐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来进行。

(三)研究方法❖反应时范式基本程序是给被试事先规定好一定的刺激,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后既快又准确的做出反应,同时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期间的时间延迟即为反应时。

1.内隐联想测验(IAT)提出者:Greenwoald它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

2.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指先前经验对当前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其实质是反应了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现象,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启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非反应时范式:指不以反应时为因变量的其他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1.刻板解释偏差(SEB)刻板解释偏差是基于归因范式的内因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人们在面对与自己期望不一致的情境下会做出更多的解释行为,以试图使不一致得到合理解释。

一致与不一致情况下的解释偏差如果存在,就可以推断存在着内隐的刻板印象。

SEB问卷有25个题目,其中16个是SEB测题,其他9个是无关项目。

每个题都只有半句的原因,留后半句让被试填写。

16个SEB测题中,有一半是与靶子的刻板印象一致的测题,另一半是不一致的。

2.投射测验即让被试根据一张模棱两可的照片或图片讲一个故事,或对一个抽象的刺激(如墨迹)进行联想性描述。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一)仪表的认知(二)表情的认知(1)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2)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3)眼神(4)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二、对他人人格的认知人格是个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形成的较为稳固的心理品质,而且看不见、摸不着,要通过人们的言谈举止去推断。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急难时刻见真情”“利动小人心,义动君子心”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第三节社会认知偏差、印象形成与管理一、认知偏差❖光环作用(Halo effect)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

❖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 assumption)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

❖类化原则(generalization)认知者总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

在认知具体个人时,一旦发现对方所属的群体类别,就会将群体的特性加诸对方身上。

❖积极偏见(positive prejudice)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

举例:在为各类文娱会演、演讲赛中评奖时,评委常遇到这个宽大效应的干扰:前面演出的节目,由于给了高分,以致于不得不提高后面所有节目的评分❖隐含人格理论(recessive personality theory)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一套关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述出来,甚至个人自己也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新近感知到的信息对认知过程同样具有影响作用,能够改变已有印象并促进新印象形成。

卢钦斯的实验实验设计:研究者设计了两段描写一个叫吉姆的男孩一天活动的文字。

一段称为E,一段称为I,研究者将两段文字分别作为E-I、I-E、只有E和只有I四种排列,让被试看完文字描述后在人格特质表上评价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E段文字吉姆与朋友们一起去上学、在阳光下取暖、在商店与熟人聊天、与前几天刚认识的女孩打招呼。

❖I段文字吉姆独自一人回家、走在街道阴凉的一边、在商店里静静地等候买东西、见到前天刚认识的女孩不打招呼。

实验条件及结果条件被试的评定E-I 78%的人认为吉姆友好热情I-E 18%的人认为吉姆友好外向只有E 95%的人认为吉姆友好外向只有I 3%的人认为吉姆友好外向后来卢钦斯改变了实验条件,其一是提醒被试不要受第一印象的误导,其二是将E、I两段描述隔开呈现给被试。

念完一段后花5分钟时间让被试作无关的工作,然后再将另一段呈现给被试。

在这种条件下,大部分被试根据后面一段的描述去评价吉姆的特征。

❖标签效应在认知所感知的信息中,其中某些信息会比其他信息对认知过程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能够左右和改变认知形成的整体印象,这类信息称作中心特征,其所具有的影响作用即是“标签效应”。

❖刻板印象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在经验累积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不同社会身份、地位、背景的人的各种看法、判断、推测和猜想。

印象——就是我们最初在遇到某一个人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而形成的对别人的评价。

二、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一)一致性(二)评价的中心性奥斯古德(C.E.Osgood)等人在一项实验中发现,被试用于描述印象的形容词涉及三个基本范围,即评价(好—坏)、力量(强—弱)和活动(积极—消极)。

罗森伯格等人进一步对评价范围加以区分。

他们认为,人们是根据社会特性和智能特性来评价他人的。

(三)中心特性作用在我们形成印象的时候,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就称为中心特性。

三、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一)平均模式这种模式表明人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别人的印象的。

(二)增加模式这种模式表明人们形成印象是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的。

(三)对上述两种模式分析安德森(N.Anderson)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了支持平均模式的有力证据。

他曾经设想了一个加权平均模式。

按照这种模式,人们除了看重影响力很大的极化特性之外,还通过平均所有特性去形成一种综合的印象。

四、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的定义印象管理是指行动者透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试图操纵、控制知觉者对其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

琼斯和皮特曼将印象管理的行为成分分成五部分:(1)逢迎(2)模范(3)威胁(4)自我提升(5)恳求(二)印象管理的理论1.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代表人物:库利和米德主要观点:人从出生到成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由语言、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之后,能意识到自己的外观和别人对他的评价,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看待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相位,塑造良好印象。

2.自我表现论代表人物:戈夫曼主要观点:人际交往的一条基本规则是互相承诺、互相谅解,每个参与者都会通过印象管理,使其参与者能够保住面子。

在交往过程中,个体不仅彼此向对方表现自我,还努力进行特殊的印象处理。

把社会交往看成类似于舞台表演,每个人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行动。

3. 情景认同论代表人物:亚历山大主要观点:•对于每一个社会背景、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自己最为恰当的最为满意的情景认同。

(三)印象管理的过程1.印象管理的动机(1)与个人目标的相关程度(2)目标的价值(3)一个人期望留给他人的印象与他认为自己已经留给他人的印象之间的差异。

(四)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自我表现是印象管理的重要途径1.交往对象影响人的自我表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2.交往的情境影响自我表现3.参照群体认同(五)印象管理的策略❖保持形象的一致性1.“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effect)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

2.“门面”效应(the door-in-the-face effect)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

❖讨好琼斯提出了四套赢得他人喜欢的讨好策略:1.恭维或抬举他人2.在意见、判断和行为上遵从别人3.自我表现4.给予好处(施惠)❖恰当的自我表露(六)印象管理的识别认识他人时不仅要看其外表的言谈举止,更要注意诸如面部表情、声调及身体运动等非言语行为,它们是判断认知对象的真实情感、态度和动机的有力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