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

合集下载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渗透心理教育完善学生人格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把握学科特点,挖掘心理教育因素小学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

在上第三册《地下的故事》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地下有着丑陋的老鼠和长的不是很帅气的蚂蚁正在抢夺着一点点食物。

一棵棵树根都被他们毁坏了。

在听完他们的回答后,我就出示不同的有关地下的图片(有关地铁的,还有学生想象地下城堡的等等),此时学生会啊的一声尖叫原来地下也有这么美的啊!最后在他们的美术作品中地下的故事就变的非常的有趣,连老鼠都变的可爱了。

陶行知曾说:“运用朋友的关系,彼此自由交换学识,比摆架子好得多。

你要了解学生的问题,体谅学生的困难,处处都要显示出你愿意帮助学生求学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

因此在教《梦》这一课时,我就尽量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大胆讲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并及时的给予正面的引导和点拨并给他们营造轻松和谐的作画氛围,提供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去选择,自由探索,让他们感觉在梦境般的感觉中创作着自己的梦。

让学生达到用“我手画我心”,直抒胸臆,表达情感,从而在美术中优化心理素质。

二、放飞情感,树立信心每个人都喜欢受人称赞和鼓励,渴望获得成功。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激励显得更加需要和重要。

因此,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多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美术绘画活动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落笔不够大胆,很拘束;有些学生在活动时,往往拿不定主意,不知道从何下笔;有些学生则非常紧张,还没有动手画画就说:“老师,我不会画,请你帮帮我吧。

”其实像以上这些小学生,他们不是不会绘画,而是他们在作画之前存在一定的疑虑,不敢落笔。

人美版第6册美术教案(下)儿童绘画发展心理研究

人美版第6册美术教案(下)儿童绘画发展心理研究

人美版第6册美术教案(下)- 儿童绘画发展心理研究儿童绘画是儿童时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儿童早期,绘画是儿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为孩子留下活生生形象记忆的重要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也会不断提高和发展。

人美版第6册美术教案(下)- 儿童绘画发展心理研究就是针对这一点而编写的一本教材。

为了更好地探究儿童绘画发展的心理学过程,人美版第6册美术教案(下)- 儿童绘画发展心理研究系统地剖析了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它从儿童绘画的基本构成要素(色彩、线条、形状、纹理等)入手,系统讲述了儿童绘画的不同阶段特征和相应的心理特点。

学习这本教材有利于帮助广大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和父母认识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掌握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与年龄阶段的关系是人美版第6册美术教案(下)- 儿童绘画发展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教材通过细致的阐述和生动的插图,系统讲述了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绘画表现。

例如,教材认为2-3岁的儿童尚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所以他们的绘画以形式化的符号为主,例如圆圈、长方形等;3-4岁的儿童已具备了简单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表现诸如树、房子、邮票等事物,并且在绘画中注重形像的表现,也能够表现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4-5岁的儿童开始在绘画中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表现些许的透视效果和创造性的想象等。

种种,人美版第6册美术教案(下)- 儿童绘画发展心理研究的这些描写,给了广大父母和教育者许多不一样的,有价值的思考和指导。

在人美版第6册美术教案(下)- 儿童绘画发展心理研究的内容中,针对儿童绘画特点,还介绍了一些教育引导的方法。

例如,对于2-3岁的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大自然来引导他们理解形状的意义和透过形状看物体的能力,对于3-4岁的儿童,应该引导他们在绘画中注重线条和形状的描绘,并在绘画中体现空间位置关系,对于4-5岁的儿童,可以采用色彩教育和空间表达的引导,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尝试和表达的机会。

心理绘画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绘画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德育研究214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心理绘画指的是一种以图像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及对外界事物认知的方法。

而将其运用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采用的是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用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经历事件进行记忆。

心理绘画教学创造性的融入了记忆、写作、图画等形式,有利于将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行呈现,是学生思想的直观体现,这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小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随时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动态提供了一条有利的途径。

因此,心理绘画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得到教师充分的重视。

一、心理绘画应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实际意义(一)利用心理绘画手段,有利于小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事实上,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可以从以下两种途径获得:其一,利用思维逻辑进行推理,进而认识这个世界;其二,通过对艺术的感知来认识世界。

前者是成年人认知世界的方法,后者相对而言则比较适合小学生。

由于小学生年龄很小,知识掌握的还不全面,思维逻辑能力也没有得到成熟的发展。

因此小学生在面对陌生的世界时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

在这种求知欲的迫切推动下,学生通常会选择艺术感知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而在艺术感知中最有效的方式便是绘画。

小学生也往往会通过心理绘画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想法。

所以说,心理绘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也正是这一方法的的使用才能够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以此为依据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世界。

(二)通过心理绘画手段,有利于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现阶段的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主要是利用心理活动课、手抄报、校园广播等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而这些都是很常见、很普遍的教学形式,不可否认的它们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形式上却显得十分缺乏新意。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绘画于他们而言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因此,如果能够将心理绘画合理的应用到小学心理教学课堂中,也往往对提高心理教育的课堂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充分的了解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浅谈绘画和儿童心理健康

浅谈绘画和儿童心理健康
这 些对 色彩的认识只是初级 的、 感性 的, 但绘画终究 要经过一 个 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归到感性 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 教 师要 以生动 的生活实例 、 以可感可 知的现象 引导儿童理性地认 识色彩 ,如让儿童 回忆或观察 日出云天和夕 阳照耀下的湖面 , 教 师提 出问题 : “ 天、 云、 水 面还是不是原来 的颜 色呢? 为什 么会
赫说 : “ 儿 童画 1 小时画获得的收益 , 比观看 9小时电视所获得
妈 的手 , 在色彩绚丽的背景前幸福地笑着。这位小朋友对画面 的解释 是 : 最好爸爸妈妈 不要吵架 , 我 们三个人手拉手 出去玩
儿 。图式期是儿 童对客观世界认知 的符号化特点 的图画表现 。 例如 : 把人画成正面直立 , 动物是侧 面形象 , 花是顶面观察的形 态等 , 并且在一段 时间内将 这些形象模式化 , 这是认知发 展过
般不会复制身边的事物 。儿童感兴趣 的是通过这种绘 画活动 ,
在想象中满足 自己实际 中的某种愿望 。 在绘画的立意 与构 图方 面, 儿童有 着得天 独厚 的优势 , 他们 的想象极 其丰 富 , 联 想奇
特, 有 时近乎荒诞 , 却 又极啻 情趣 , 这 些对于绘 画而 言 , 都是可
的收益还多。” 科学家认 为, 儿童绘画是健全机体 的一个途径 。
这时的绘 画不再是审美意 义上的 , 而是心理意义上 的。


绘 画是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 良好的契合点
程 的一个必经阶段 的表现式 。关于创作期 , 这个时期 的儿童画
充满 了想象和独创 , 是创造性思维 的集 中表现。 笔者在小学低年级 的美术课堂上发现 , 儿童对世 界的认知 足感性的 , 缺乏理性 的分析。在绘画上表现为 以下几个方面 : 首

绘画与儿童心理发展论文

绘画与儿童心理发展论文

浅谈绘画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摘要:在绘画活动中,儿童画的画面效果各不相同。

然而,从儿童画的表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画面的构图、内容、色彩往往与孩子的个性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那么,我们从这些画面中能够了解怎样的个性心理?不良的个性心理是否也能够通过绘画的方式得以改善呢?关键词:绘画;画面效果;个性心理;激励儿童喜欢画画,这是一种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冲动。

多年的儿童绘画教学中,我经常会将很多孩子的绘画摆放在一起欣赏,在观察的过程中我惊奇的发现每个孩子绘画的画面效果似乎与这个孩子的个性心理息息相关。

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格外关注这个问题,也开始注重研究儿童绘画的个性心理与特点。

在绘画活动中,有的孩子能够大胆用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善于表现:而有的孩子则谨慎小心,非常拘谨;有的孩子喜欢工整精细的作画风格:而有的孩子则大刀阔斧,画面气势极大。

其实,这些表象所显现的画面效果都与儿童所接触的环境,所具备的生活经验,所具有的绘画经验不尽相同是密不可分的,从而产生的个性心理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调查研究,我总结出几类不良个性心理类型,并从多方面了解其成因,具体如下:1、有恐惧感,缺乏自信心的儿童,大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没有交往经验,有的儿童在进入学前班之前根本就没有走出自己家大门口一步,这些孩子的绘画往往过于谨慎小心,琐碎,缺少关联性。

2、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在整个大家庭中是唯一的小皇帝,受到特别的宠爱,祖父母对其百依百顺,家长们经常被孩子打但一声不吭,甚至觉得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很有趣。

还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外面吃亏,让孩子主动攻击他人。

这些孩子的画面常常会出现一些具有攻击性的物品,并且儿童在表述自己的绘画时语气往往是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恶意性的。

3、在绘画过程中还有孩子喜欢吮手指、撩衣服、钻桌子等神经性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儿童缺少安全感,父母教育不当。

对孩子批评多,表扬少或工作忙经常让儿童独自在家,还有的是家庭关系不和睦。

如何在儿童心理辅导中应用绘画疗法

如何在儿童心理辅导中应用绘画疗法

文/冯纯 昆山市石浦中心幼儿园如何在儿童心理辅导中应用绘画疗法儿童心理辅导是儿童心理教育的重点,也是儿童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儿童心理辅导为研究对象,探究绘画疗法在心理辅导中的实际应用,并提出相应策略,为广大辅导者提供参考。

儿童心理辅导中应用绘画疗法的现实意义绘画疗法是儿童心理辅导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是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也是儿童提升自我、锻炼自我的方式。

辅导者借助绘画工具,能有效了解儿童内心情绪,利于处理儿童情绪障碍;能有效帮助儿童构建和谐人格,增强儿童自我效能感;还能帮助辅导者与儿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促进儿童社交,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因此,辅导者要积极将绘画疗法应用到儿童心理辅导中,切实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障碍,确保儿童心理辅导落到实处。

儿童心理辅导中应用绘画疗法的理论依据1.绘画疗法之大脑偏侧化理论大脑偏侧化理论是由著名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提出的,他的“割裂脑”实验证明了人类的思维主要靠左右脑分工合作,左脑主要负责人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右脑则管理情绪信息、艺术能力和无意识信息。

实验表明右脑主要影响人的情绪表达、音乐和绘画能力。

因此,在儿童心理辅导过程中应用绘画疗法可以检验儿童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进一步分析儿童情绪障碍等问题。

2.绘画疗法之投射技术原理投射技术原理在精神分析领域被界定为减轻焦虑感和压迫感、实现自我保护的内在人格的合理化手段。

投射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个体通过投射,将自身感觉与他人感觉归为一体,认为自咨询港湾青春期健康80身信念、价值观和主观意识与他人观念存在一致性。

而绘画疗法正是居于投射原理,将抽象的儿童心灵图画转化为可视化、可知化的图画,使儿童不自觉将心中的焦虑感、情绪障碍、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释放出来,实现有效心理辅导。

3.绘画疗法之潜意识视觉化效应精神分析领域将人的精神生活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独立部分,且二者之间还夹杂着少部分的前意识。

儿童画与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画与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画与儿童心理健康铁西区重工三校魏红岩儿童画与儿童心理健康摘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有机会和成千上万的孩子打交道。

而每一次观察儿童的绘画活动,解读他们的绘画作品,我都会被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其中的童真童趣所感动,儿童绘画的独特性就在于绘画中所蕴含的儿童思想与活动,绘画过程和绘画内容都是儿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关键字:儿童心理健康解读讲述评价一、儿童画反映出儿童复杂的内心世界艺术教育家维克特•罗思菲尔德曾说:“绘画、涂色以及构建的过程,是儿童将环境中多种所样的元素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复杂过程。

在选择、解释和改造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儿童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幅图画,而且还是儿童自己的一部分。

”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绘画,儿童不断地把自己的人格和情绪表达出来。

儿童画可以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可以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达以心理状态相关的信息,并体现出人际交往的风格。

一次,我让二年级的孩子画《我的家人》。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很聪明,又很顽皮,学习很好,而且,美术作业画得非常好。

可这次,他却画了很多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潦草杂乱的小人儿,而且不涂颜色,画的标题他起的是“傻子家庭”。

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极度的鄙视他的家庭,一方面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极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而另一个孩子的画面上却一个人也没画,只画了有一大一小两棵树的风景画,而她的讲述令人心酸:“春天来了,爷爷在院子里种了一棵大树,我种了一棵小树,爷爷像大树我像小树。

”这是一个父母离异,从小跟爷爷一起生活的孩子。

她的家庭只有爷爷和她,破裂的家庭给她带来了深深的伤害,她不愿意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家庭,于是用树来代替人物。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绘画能反射出来孩子们的心理状态。

父母和老师一定要及时了解绘画后面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虽然儿童把绘画作为探索、解决问题的工具,或者只是简单的画出观念中的事物和观察到的事物的视觉现象,但是绘画毕竟是一种很主观的(尤其是对儿童来说)艺术形式,绘画作品是一种独特的个人表达,其中既包括意识的成分,也有无意识的成分,可以反映不同孩子的许多不同特点。

绘画心理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中的运用

绘画心理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中的运用

绘画心理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中的运用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上、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应该只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法,而应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的多种途径,进行渗透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下面是搜集的绘画心理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中的运用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开展的关键时期。

因而,让小先生心思安康生长显得非常重要,预防和矫正小先生能够呈现的心思成绩势在必行。

但是,小学阶段的儿童言语表达才能正处于稚嫩期,经过言语不能精确的表达出本人的心思形态和觉得心情。

此时,绘画则成爲了儿童最好的小助手,在绘画进程中他们无拘无束、真情流露、毫不保存。

因而,本篇文章将从小先生的绘画作品动身,走进小先生的心思世界,运用绘画心思去分析不同绘画作品下小先生的心思形态,爲小学教师提供适用、无效的剖析办法,从而可以及时预防或矫正小先生能够发生的心思成绩。

绘画心思;小先生;心思安康教育1、儿童绘画心思的定义儿童绘画心思是依据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本身的心思特点,以及面对绘画所出现出来的心思形态停止研讨。

2、小先生心思安康的特点[1]一名心思安康的小先生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分明的特点:1)乐于学习。

2)心情悲观、波动。

3)人际关系调和。

4)能面对理想,顺应环境。

5)正确看法自我、悦纳自我。

6)智力正常。

1、促进先生的自我完善2、促进小先生人际交往才能的完善3、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置小先生的心情成绩1、“线条”言语与小先生心思剖析1)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楚:缺乏平安感,胆怯和自我压制。

2)画线条过于微弱,戳破画纸:行爲具有攻击性,易怒。

3)线条断断续续,方向不固定:心思犹疑,焦虑,惧怕。

2、“颜色”言语与小先生心思剖析1)过度运用白色:容易暴躁。

2)过度运用蓝色:压制、苦闷,心境高涨。

不爱说话、抑郁、有过火的自我约束的倾向。

3)冷色:构造紧密,略带消极。

4)激烈的颜色:心情动摇较大,不易控制;做事有热情,具有指导才干;易怒,缺乏耐性。

浅谈儿童绘画心理

浅谈儿童绘画心理

浅谈儿童绘画心理儿童绘画心理是指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过程。

儿童绘画是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绘画能够观察儿童的思维发展、情感表达及心理特点。

儿童绘画可以反映儿童的认知发展。

3岁以下的儿童还处于感觉期,他们对颜色、形状等进行简单的感觉认知;3-4岁的儿童开始进入表象期,能够将客观事物的某些特点进行简单的表达;5岁以上的儿童进入象征期,能够将绘画作品与实际事物进行联系,并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

通过观察儿童绘画能够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水平。

儿童绘画还可以展示儿童的情感表达。

绘画是儿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颜色、线条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儿童在绘画时使用明亮的颜色和流畅的线条可能表示开心、快乐的情绪,而使用暗淡的颜色和粗糙的线条可能表示不开心、沮丧的情绪。

通过观察儿童绘画可以了解儿童情感的变化和特点,及时关注并指导他们处理情感问题。

儿童绘画还能够展现儿童的心理特点。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在绘画中也会有所展现。

一些儿童可能绘画中注重细节、精细认真,反映了儿童个性特征中的细腻性;而一些儿童可能绘画简单粗糙,反映了儿童个性特征中的外向、大胆等特点。

通过观察儿童绘画可以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为儿童个性发展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儿童绘画也是儿童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体现。

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会不断观察、评价自己的作品,并产生对自己绘画技能的认知和评价。

儿童可能会对自己画得好的作品感到满意,而对画得不好的作品感到失望。

这种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关注并对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儿童绘画心理是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过程。

通过观察儿童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表达、心理特点以及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相关情况。

儿童绘画心理的研究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手段。

利用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

利用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

利用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绘画是幼儿们最常用的表达情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

通过绘画,幼儿们可以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表达情感和想法。

而对幼儿绘画作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在幼儿中并不罕见。

而传统的幼儿心理健康评估方法往往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难以准确把握幼儿真实的心理状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利用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心理健康效果评估,深入了解绘画分析在幼儿情绪表达、心理调适、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作用,为幼儿心理健康提供更多有效的干预手段。

通过研究幼儿绘画分析的局限性,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绘画分析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幼儿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出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促进策略,为幼儿成长和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2. 正文2.1 绘画分析在幼儿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对于有情绪问题或心理困扰的幼儿,通过绘画分析可以帮助专业人士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关介入和治疗。

通过分析绘画作品,尤其是比较幼儿不同时间的作品,可以观察到幼儿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绘画分析也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促进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可以了解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绘画分析在幼儿心理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这一手段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绘画分析的实践方法、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效果评估以及其局限性。

2.2 绘画分析的实践方法绘画分析的实践方法是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来了解其内心世界和情绪状态。

在实践中,首先需要给予幼儿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提供一些颜色丰富的绘画工具,如彩色笔、颜料等。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儿童绘画心理学》这本书是对儿童绘画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次系统探讨,读完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通过对儿童绘画的现象与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儿童绘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指导性建议。

首先,本书从儿童绘画的历史发展入手,追溯了绘画和儿童心理学的关系。

作者指出,儿童绘画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表达方式。

通过绘画,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展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儿童发泄情感,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其次,本书详细介绍了儿童绘画的心理过程。

作者通过实地观察和心理学实验,分析了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需求。

例如,从对儿童绘画的形状、颜色和线条运用的分析来看,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此外,作者还通过解读绘画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揭示了儿童内在的欲望和情感需求。

这些对儿童绘画心理过程的深入剖析,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参考。

另外,本书还探讨了儿童绘画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指出,儿童绘画不仅受到儿童个体内在发展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通过分析绘画特点和内容的变化,我们能够了解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世界的认知和心理需求的变化。

此外,儿童绘画还可以用作评估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水平的工具,对儿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引导。

最后,本书提供了一些实践指导和教育建议。

作者通过对绘画教育的论述和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些培养儿童创造力和艺术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针对一些儿童心理问题,如情绪调节、自尊心建设等,作者也提供了一些绘画治疗的方式,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通过阅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我深刻认识到儿童绘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儿童绘画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通过绘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绘画疗法的有效应用探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绘画疗法的有效应用探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绘画疗法的有效应用探析摘要:绘画疗法是一种简单、易操作,且效果理想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果能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针对绘画疗法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发表的个人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绘画疗法;一、绘画疗法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1. 绘画——初步洞察学生心理很多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尚处于萌芽阶段,学生自己并未察觉,因此当教师单纯地用语言询问他们最近是不是有心理方面的困扰时,一些学生不能准确地表述出来。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不妨鼓励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达所思所想。

绘画时,教师不设定主题,不限制学生的想法与思路,任由其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将当下的心理感受与状态呈现出来。

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主观的心理感受都会反映到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教师要认真分析与揣摩,从中感受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

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绘画,其中一名女生的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的作品中有四个人,分别是爸爸、妈妈、一个小女孩,还有一个小宝宝。

爸爸妈妈抱着宝宝开心地笑着,而小女孩则站在妈妈身边,面无表情。

很显然,这幅作品中小女孩的形象代表着她自己,而爸爸妈妈抱着的小宝宝可能是她的弟弟或妹妹。

由此,我意识到:多孩时代,有可能会因为家庭新成员的出现,导致学生的情绪出现起伏。

于是,我在随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与这名学生的沟通,了解她家庭中的一些真实情况。

确实,家中新成员的出现,让这名学生感觉爸爸妈妈不再爱自己了。

了解了这个情况之后,我便对这名学生进行了心理疏导。

与此同时,我也将这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与其父母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关注孩子,给予她更多的关爱与呵护。

就这样,我发现了这名学生自己都没有感知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了疏导。

2.“说画”——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当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绘制好了作品之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绘画时的一些感受与想法描述出来,这个“说画”过程能让教师更精准且深入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

浅谈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一、绘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益处1. 释放情感: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有利于情感的释放和情感的调节,避免情感积压导致的心理问题。

2. 增强自信: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儿童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对自己有着更积极的认知和态度。

3. 培养审美情趣:绘画作品可以让儿童观察、感受、理解和欣赏美的东西,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审美情趣。

4. 锻炼专注力:绘画需要儿童长时间的专注和耐心,能够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提高学习效率。

1. 恐惧与焦虑:绘画可以让儿童通过画笔和色彩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释放心理压力,减轻情绪不安。

2. 自卑与自尊:通过绘画,儿童可以感受到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提高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减少自卑感。

3. 情绪管理:儿童在绘画过程中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借助绘画缓解情绪,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4. 孤独感:绘画可以成为儿童在孤独时的一种自我慰藉和精神寄托,减轻孤独感和压抑情绪。

5. 自我调适:绘画可以使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均衡点,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治愈。

1. 绘画作为课程内容:将绘画纳入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引导儿童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2. 绘画作为儿童心理辅导的手段:学校心理辅导员可以利用绘画来帮助儿童缓解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让他们通过绘画找到心理平衡。

3. 绘画作为心理健康活动的一部分:学校可以组织绘画比赛、展览等活动,让儿童在绘画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

4. 家庭教育中的绘画: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与孩子共同创作绘画作品,增进亲子关系。

理解儿童心理从绘画开始读后感

理解儿童心理从绘画开始读后感

通过儿童的绘画,可以分析出很多东西:可以通过孩子的画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线条、色彩、人物、环境、图形、绘画的布局等几方面与孩子心理之间的关系,然后可以知道孩子的心理问题,以针对性的进行调整。

想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得先读懂孩子的画。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

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孩子可能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

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

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

我们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

绘画心理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绘画心理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GVANGJSIH GYAUYUZ·热点思考【摘要】本文基于绘画心理技术的基本内涵和适用范畴的探讨,论述绘画心理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应用模式,即将绘画心理技术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品质优化中,并对绘画心理技术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绘画心理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绘画心理技术心理健康心理投射【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1-0008-03绘画心理技术是一门探索和治愈人们心灵的心理技术。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们在全身心投入生命产生的自性直觉,或者通过无意识自发产生某种图案……绘制这种图案不仅使心灵事件得以表达,更像拥有魔力一般能反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和人格,帮助我们将注意力和关切回归心灵的‘神圣领域’”。

学校应引入和发展绘画这种“表征而非言语、感性而非意志、直觉而非理性”的心理技术,帮助广大师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内心,建立起无意识与意识的沟通桥梁,唤起心灵内在自性的力量。

一、绘画心理技术的概述(一)绘画心理技术的内涵绘画是人类最原始的心灵表达方式,它生动地传递着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映射出潜意识层面的种种信息。

自20世纪40年代科学的绘画艺术疗法确立以来,心理学家不断探索绘画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方式,逐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性治疗方法——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技术,帮助绘画者以绘画创作的方式分析其潜意识的情感与冲突,促进非言语的心灵表达与沟通,进而达到认知、辅导和治疗的目的。

绘画心理技术主要包含主题绘画、非主题绘画、添加画三种形式。

主题绘画就是划定绘画主题、范围进行绘画,主要包括房树人测验、雨中人心理测验、自画像及家庭图等;非主题绘画则是不规定绘画主题进行自由绘画,主要有曼陀罗、六宫格、九宫格等;添加画则是给予画者一个简单的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添加和完善,主要包括多维添加画、鸟笼添加画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 小学生绘画分析与辅导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 小学生绘画分析与辅导
整理课件
5.拟写实期(9-11岁) 这时的小学生能做简单的逻辑推理,进行较
为智慧的思考。绘画中对画的成品加以重视, 理性色彩加重。
整理课件
第二节 小学生绘画治疗/辅导的实施
一、绘画中的心理赋意 1.象征作用 象征是借用具体的有形之物来暗示某一种抽
象的意义。 2.投射作用 投射是指把自我不被接受的冲动、意念、态
紊乱错杂的,是平静安定的还是紧张躁动的, 是舒展开放的还是拥挤紧密的,是张弛和谐 的,还是波动不稳的;画中体现出什么样的 情绪?在讲什么样的故事? 同时,还要与学生交流,如:这个同学在向 我们说些什么?他想说些什么?等等。
整理课件
动态学校图言语指导: 现在请你想一想你的学校,你天天在里面
生活,还有同学和老师,现在你想到了什 么呢?(停几秒钟)现在请你把想到的学 校的样子画在一张纸上,你想怎样画,想 好了就画出来,你可以开始了。
整理课件
(一)动态绘画分析的基本要点 1.整体印象 先看看是这样的一幅画:是明快清楚的还是
(3)窗:无窗,表明退缩、妄想以及敌对 倾向;许多窗,表明开放并期待与环境接触; 窗子非常小,表明害羞、不易接近或较孤僻。
整理课件
2.树
树是有生命的,一般象征个人的成长经历、 人格结构、生命力等方面。
(1)树根:画出有根样的树或在土地上很 踏实的树都属正常;悬空状的树且没有树根, 象征着自我不确定、缺乏正常经历的安全感 和稳定感;过分强调树根,表示注意过去的 事,有“未了事件”的困扰,年龄稍大的学 生表示不成熟;树根画在纸边表示缺乏安全 感,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整理课件
有果实的树冠显示完美倾向,具有较好的养 育环境;如果在相对贫瘠的环境中画有果实 的树,显示想回到从前的状态,有依赖需要 求,依赖他人的关爱或肯定;有苹果落地显 示有被拒绝的感受,也可能显示不成熟或退 化;画出很大的树可能意味着不服从和对抗 权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状况,笔者观察儿童绘画中所蕴涵的思想,以及怎样通过儿童绘画帮助小学生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其实,学生的绘画作品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户。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心理意识状态的不完善,会毫无遮掩的表述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加上孩子语言表述的匮乏,他们会自然的涂鸦于纸上,就此产生了儿童绘画。

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于是有人提出了儿童绘画心理。

一、儿童绘画心理的概述(一)儿童绘画心理研究的历史心理学家在二十世纪初就注意到儿童绘画能力与儿童自身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儿童绘画除了可显示儿童的心智发展年龄,更是人格物质与动作发展的关系指标,有着丰富的心理内涵。

得益于当时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以及S.弗洛伊德(S.Freud)和荣格(Jung)对艺术作品、象征物和人格之间的内部联系表现出的兴趣。

(二)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状况儿童绘画心理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

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1-2年级)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方式是以游戏为主的,转为以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

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想要得到教师的认可。

因而教师在辅导时应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

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发不了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这无疑会中断他们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并且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2、中级阶段(3-4年级)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

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所以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的。

他们无法解决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

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3、高级阶段(5-6年级)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绘画的学生此时热情更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要对这阶段的学生进行区别教育,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还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

二、儿童绘画的个案心理分析及建议据精神科医师研究分析:在儿童游戏与绘画中,可看出他们的动作发展、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等重要指标。

如自闭症儿童很喜欢画重复的东西,像不断地画圆或迷宫。

心理学家说,儿童绘画可以看出他们的个人物质指标,画中缺乏人物,可能就是人际关系欠佳的警讯。

由此可见,儿童绘画中的图象表达正是孩子们的意象,并且画面中的意象比梦境更具有象征性。

通过对儿童绘画画面中意象的觉察、体验、调整,能看到其“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还能对绘画者的心理成长与心理整合起到重要的作用。

笔者就日常教学中,针对个别学生的“涂鸦式”绘画进行分析。

(一)缺乏细微观察型案例一作者:默默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线条流畅自然,层次清晰,出现了绘画区域,同时出现了事物的大致轮廓。

心理分析:作者逻辑思维清晰,对事物观察积极,但缺乏细致,对事物探索的主动性不强,缺少耐心,做事情缺乏毅力和恒心。

建议:多引导孩子对自然界事物细微的观察。

多给予孩子做事情的反复性,多给予孩子做事情的时间,表扬孩子要具体到的事情上。

案例二作者:豪达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线条自然流畅,线条连续性强。

心理分析:作者思维自然流畅,心里自然轻松,但对事物缺乏细微的观察。

建议:多和孩子去深层次的关注事物和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让孩子多关注丰富的自然事物,刺激孩子探索自然。

孩子的抗压能力强,多去挑战新的事件。

(二)缺乏丰富的想象力案例作者:双双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线条自然,点状线清晰。

心理分析:作者自控力强,做事谨慎,思维清晰、简单、利落,但孩子缺乏丰富的想象力。

建议:多给予孩子新奇的自然事物和神奇的自然现象,多刺激孩子去创造和想象,丰富头脑中的事物印象。

(三)缺乏耐性型案例作者:晨晨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线条连续性强,急速的曲线多。

心理分析:作者自控力强,逻辑性思维欠佳,对自然事物的关注和理解缺乏耐性。

建议:多给予孩子自然轻松的交流,和孩子去自然界中快乐的玩耍,减少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和限制,让孩子自己做事情有更多的开始、中间、结尾的过程。

(四)情绪不安,宣泄型案例作者:依依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以射线条为主,辅以几条自然流畅的曲线条。

心理分析:作者精力旺盛,用笔控制力强,有意识的表述内心的情感和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不能顺利地向外界宣泄,内心烦躁、不安。

建议:给予支持、鼓励,以假装游戏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使之情绪自然地向外界宣泄,让孩子内心得以平静,加强孩子对外界的探索。

由此可见,所有的真实的课堂生活,都处于一个复杂、不确定、不可预测的状态,会给上课教师极大的专业挑战。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孩子的乱涂乱画,很多符号都在传达一种信息。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敏锐观察、认真解读、沟通谈话等,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与需求,为其成长提供帮助。

三、通过儿童绘画帮助孩子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通过以上一些具体的案例,我们从画中发现了儿童心理上各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通过绘画来改善孩子,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富有生机的内心世界呢?(一)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毕加索曾经说过:“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

后来我花费了很多年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

”看似混乱的色彩和线条,在儿童眼里却是充满魅力的!他会告诉你这是某人在跑步,一只青蛙或是一团燃烧着的烈火。

孩子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没有太多格式的限制,也没有技法的约束,他们就是画自己所想,画自己所见,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

他们总是用坦率的画笔记录着生活和梦想。

教师不能无视儿童为主体的教育,更加不能扼杀了儿童天然冲动的创作,让这种冲动的、富有乐趣的绘画方式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

(二)让孩子勇敢去画“我想不出来画什么?”欠欠握着一把彩色笔,看着空白的绘画纸,固执的宣称自己就是不会画!随着孩子的成长,为什么越来越不会创作了?为什么低年级学生说:“我能画,我想画了!”高年级学生却说:“老师画什么?我不会画,老师能不能给我画个样子。

”孩子在绘画时往往习惯画自己熟悉的、画过的形象。

很多时候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学习发展的。

在儿童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常遇到自己以前没有学过的内容,有的儿童就可以顺利地开始绘画,有的就会说出:“我不会画”。

说的“会”和“不会”主要是指能否顺利地开始绘画活动。

“会”的孩子也不一定就能完成的很好。

积极主动、勇敢地接受新授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说“不会”的孩子也未必就是真的画不出来。

(三)读懂孩子的画孩子的绘画作品就是了解孩子的一扇窗户,是一把激发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钥匙。

其实一眼是看不出来的,只有通过和孩子交流和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到孩子的想法。

1、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它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需要面对的自我挑战。

由于情绪的表达对儿童而言是个抽象概念,无法用口语说明白讲清楚,因此藉助绘画来表露情绪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渠道。

例如:十岁以前的儿童,会用具体的一张脸表达出各式的喜、怒、哀、乐等五官表情;约在十岁以后,才会以身体部份,如手、脚部位的不同位置来表现情绪的互动关系。

以颜色来说:因为颜色的表现和情绪上的表露是互相连结的。

但在二至四岁处在涂鸭期的儿童而言,他们是没意识到颜色的选择,拿起手边任何颜色的笔,就开始作起画来了。

以大小尺寸来说:重点是人物的大小比例,这暗示了自我形象的象徵,是自大或自卑,是安全或不安全,是满足或不满足,是接受或逃避等。

以作画过程来说:在绘画过程中突然回忆起过去的心理创伤事件,而停滞下来。

这反映了儿童的强烈情绪,教师可从中理解其绝望或害怕的对象,以进行更为有力的介入。

种种儿童情绪的细节对解读儿童作品都是有意义的。

儿童绘画给儿童的情绪开了一扇窗,凭藉这个出口,使儿童的心理成长愈加成熟。

2、倾听孩子讲述他的作品与孩子谈论他的作品,倾听孩子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描述,听取他们想表达的意思。

例如:在一次美术课堂中,我看见一幅儿童画,描绘一个小朋友在吃水果,一颗颗的牙齿表现得非常清楚,而且牙齿被涂上了红红的西瓜颜色。

问孩子:“怎么画上那么多牙齿?”“不用牙齿能吃水果吗,要吃东西所以必须画牙齿。

”孩子答道。

“那为什么牙齿是红色的?”“西瓜很红,那牙齿当然就是红色的。

”孩子肯定的答道。

而后,我陆续的发现了这一现象,为了表示在吃面包,那个嘴巴就被夸张的描绘下来;踢足球时,一只脚被拉得很长,直接踢进了球门等等。

因为孩子受表现技术的限制,有可能想表达的和最后的画面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最好能及时与孩子交流讨论。

不仅要知道孩子在说些什么,也要观察他如何说这些事情,在语调、情绪是怎样的,以充分了解画面的真实意义。

3、了解孩子绘画的习惯儿童的绘画习惯往往与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密切的联系。

观察孩子的画画表现的是热忱、喜欢还是谨慎保守,有没有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是否充满自信还有害羞胆小。

例如:画画时,不论你给他们提供什么样规格的画纸,画什么样的内容,他们画在纸上的形象总是特别的小,特别拘谨,也就说放不开。

这一类型的孩子女孩居多,文静、细腻、画面干净,按部就班,没有创新。

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我想不能过于急迫地改变他们,对他们首先都以鼓励为主,比如说“你画得很认真,把你的想法加进去,我想要比老师画的还好”“你刻画的很细致,如果你把它画的大一些就更好了!”“把要表现的事物画大了,在里边添加细节的东西,这样画面才会生动,别人才会注意你的画”……逐渐引导他们改变原来的不足,多给予宽松、和谐的气氛。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在全班面前表扬和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学生的画就会逐渐大起来。

我们只有读懂了孩子的画,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与需求,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才能让绘画心理教育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只有拥有很好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健康良好的性格,教育者才能很好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由画看人。

通过绘画过程,让儿童感到放松,使他们的情感和压力得到宣泄;让他们的心理也由此变得更加健康。

这是我们每一个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教育者的心声。

四、结束语儿童绘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它就像一面镜子传递着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幻想,事实也已经证明许多心理问题都可以在绘画中表露,我们应该细心耐心地观察儿童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更深层的东西,以便从中发现并且通过儿童绘画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一定的改善,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参考文献】[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李晓庆.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严文华.心理画外音[M].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