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 学生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学案2018年5月9日星期三

一、文学文化常识

1.韩愈名句积累:

2.“杏坛”和“杏林”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前者指,后者指。“杏坛”是传说中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3.说:是一种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说”是古代的一种,与“论”相比要随意一些,往往带有杂感性质。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是“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

4.韩愈(768~824)字,著名、、是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后人称其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苏轼赞誉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意思是。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相对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二、文本研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该中心论点展开的?

2.第三段中,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这种论断有何价值?

3.本文开头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

6.

三、习题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 .圣人无常师 常:一般的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知道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学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择师.

而教之

C.吾从.而师之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

4.下列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何陋之有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形象又具说服力的举例论证

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师生关系,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人们眼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虽用寥寥数语却把孔子的言行写得很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

定义:举例论证是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2.写法指导

举例论证要“三要”

(1)举例要简练概括。

(2)举例要紧扣论点。

(3)举例要析理透辟。在引用事实论据后,要充分讲道理,道理讲透彻了,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3.迁移应用

以“人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为论点,以以下两则材料为论据,写一段话。(300字左右)

材料一世界拳王阿里每逢比赛时,总是要先出钱雇一些人,作为自己的反对者,在比赛时给他起哄,骂他,羞辱他,这样,阿里的搏斗欲望才被刺激起来,力量充满全身,肌肉膨胀,精神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

材料二在挪威的一个海港,出海渔船返回时,渔民们捕获的大部分沙丁鱼,总是等不及卖掉就已奄奄一息,只好低价处理。但一个叫汉斯的渔民捕的鱼却个个活蹦乱跳,人们竞相高价买走,原因何在?原来,汉斯捕到鱼后,就故意把一条窜来窜去的鲇鱼放进鱼槽,其他鱼感到惶恐不安,四处游动,因而保全了生命。某老板看到这个故事后,深受启发,他给自己管理松弛的公司请来几条“鲇鱼”——以管理严格著称的人,担任新主管。于是,公司的人立刻产生紧张感,纷纷活跃起来,每个人的工作达到了最佳状态,公司经营面貌焕然一新。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博采众长,超越前人

《师说》一文,针砭时弊,针对当时人“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迷信的观念。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应用角度】“尊敬老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长与少”“贵与贱”等。

2.精彩应用

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师徒之情看作父子之情,反映了古人对老师的尊重。像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宁可受冷,也不忍打扰老师午睡,体现了杨时对老师的无比尊重。

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后,声望极高,当她回到波兰参加华沙镭学研究院落成典礼时,看到人群中的小学老师,她疾步走到老师身边深吻老师,推着老师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居里夫人成功后不忘恩师,受到赞誉。

居里夫人之所以如此尊重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她深深懂得,没有昔日老师的启蒙、教育,就不可能有自己今天辉煌的成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试想一下,没有老师,怎能传授知识、发展文化?没有老师,怎能培养人才?没有人才,怎能使国家强盛?国家不强盛,怎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尊师重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