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 学生版
师说学案 学生版
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学案2018年5月9日星期三一、文学文化常识1.韩愈名句积累:①②③2.“杏坛”和“杏林”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
前者指,后者指。
“杏坛”是传说中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3.说:是一种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
“说”是古代的一种,与“论”相比要随意一些,往往带有杂感性质。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是“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
4.韩愈(768~824)字,著名、、是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后人称其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苏轼赞誉他。
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意思是。
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相对的散文。
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二、文本研读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该中心论点展开的?2.第三段中,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这种论断有何价值?3.本文开头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6.三、习题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 .圣人无常师 常:一般的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知道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学于.余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择师.而教之C.吾从.而师之乃大惊,问所从.来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4.下列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B.师不必贤于弟子C.何陋之有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四、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形象又具说服力的举例论证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师说优秀学案1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自学,掌握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区别古今异义词,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精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说”这一文体的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资料库】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理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事侍郎、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道。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写作背景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的话看出。
他说:“由魏晋化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笔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肖辉学习目的一、掌握本文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
二、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理解“惑、下、句读、遗、相若、盛、不齿、专攻、拘、嘉、贻”等词语。
四、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乃、则、于、所以”的义项。
学法指津一、本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因学习时要注意对写作背景的了解。
二、本文体裁为“说”。
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学者必有师“是此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时要围绕中心着重学习。
另外,注意其对比的写法。
学习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一、明确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
三、粗理文章的整体思路。
学习步骤一、解题(教师行为)1.板书:师说韩愈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救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就属这种文体。
3、《师说》写于公元802年,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韩愈写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合效矣。
”由此可见,韩愈针对当时的弊俗写了此文,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束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博士、刑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提倡儒家思想。
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后来古文的基础。
三、学生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借助提示、注释,粗读一遍课文。
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高一语文《师说》学案
11. 师说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整理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学问,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观点,感受论证特点。
4、点燃同学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忱,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育虚心好学的风气,并积累写作素材。
一、说标题
“师说”的含义:
“说“这种文体:
二、说
我所知道的韩愈:
三、说文本内容【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及语气变化;读出韩愈文章气概磅礴,感情充足的特点,读准蕴含的感情。
(二)、设疑争论沟通,了解课文内容
1、本文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无信息?
第1页/共3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一代宗师为何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千古流芳的佳作呢?
、
3“行古道”详细指什么?文中如何体现?
4、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5、当时的社会风气怎样?从那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四、说感想(思绪拓展)
1、文章虽说是写给李蟠的,现在你还会只是这么认为吗?你觉得他还写给谁看的呢?为什么?
2、说说我心中抱负的师生关系或抱负的老师。
五、说素材
展现我所收集到的有关“尊师重道“的名人名言、事迹、典故等。
付缘
第2页/共3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3页/共3页。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师说》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身份。
理解并掌握《师说》中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师说》的背景介绍。
韩愈的生平和思想。
《师说》的主要观点和结构。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韩愈和《师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师说》,理解文意。
讲解: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讨论:分组讨论《师说》中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总结:总结《师说》的核心观点和思想,强调重点。
2.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讲解与问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提高理解能力。
写作与表达: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师说》原文文本。
韩愈的生平介绍资料。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批判性思维培养activities。
3.2 教学材料笔记本和笔。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教学PPT或幻灯片。
小组讨论记录表。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师说》文意的理解程度。
写作与表达:评估学生在写作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4.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表达自己的看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细致的批改和评价,给予建设性的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第1周:介绍韩愈和《师说》的背景,自主阅读课文。
第2周: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分组讨论课文。
第3周:总结《师说》的核心观点和思想,进行写作练习。
第4周:学生展示和讨论写作成果,进行课程总结。
5.2 教学安排每节课时:45分钟。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师说》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
分析并理解《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师说》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指导。
对《师说》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和背景介绍。
第二步:阅读《师说》并理解文意。
第三步:分析《师说》的论证结构和论点。
第四步:小组讨论和分享。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点。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师说》原文文本。
韩愈的生平介绍资料。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批判性思维引导资料。
3.2 教学材料笔记本和笔。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教学PPT或黑板。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师说》观点的分析能力。
4.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章,进行比较和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师生对话,深入理解《师说》的观点。
5.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师生关系的变迁,讨论师生关系的现状和问题。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师说》中的核心观点和理论。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应用。
6.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难词和句式理解。
对《师说》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七章:教学活动设计7.1 教学活动第一步: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步:学生自读《师说》,标记出生僻字词。
第三步: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师说》导学案学生版(讲课用正式版)
————————————————————————————————————————————《师说》韩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从师学习的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区分古今异义词。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学习对比论证手法【学习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课时安排】两课时使用说明: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2、完成【课前预学】中的自测题目和【整体研学】中的问题,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填写到“我的疑问”处,如有其它问题一并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课前预学】教材助读1、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师说》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师说》的背景和意义。
2. 《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师说》中的经典语句和重点词汇。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师说》的背景和意义。
2. 阅读理解:《师说》的逐段解析。
3. 论证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4. 小组讨论:学生对《师说》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拓展:对《师说》的深入思考和应用。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师说》的背景和意义进行讲解。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师说》并理解其中的观点。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并对《师说》进行论证分析。
4. 反思法: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并进行拓展思考。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师说》原文文本。
2. 《师说》注释和译文。
3. 相关论文和评论文章。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3.2 教学材料1. 《师说》学习指南。
2. 《师说》讨论问题。
3. 《师说》论证分析模板。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论证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反馈。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周:导入和背景讲解。
2. 第二周:阅读理解和论证分析。
3. 第三周:小组讨论和总结拓展。
5.2 时间安排1. 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6课时。
2. 每课时45分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预习《师说》原文,了解其内容。
2. 让学生收集有关《师说》的背景资料,加深对文章背景的理解。
6.2 课后活动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师说》的观点和感悟。
10-2《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学案(附练习+答案)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故称昌黎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先后任节度使判官、监察御史。
因上书言免徭役赋税,被贬为阳山令。
宪宗时,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叛乱,升刑部侍郎。
因劝阻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量移袁州。
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历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等职。
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以复儒学为己任。
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俪文风,提倡散体,领导了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我国古代语言巨匠之一,对古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韩愈要求文章写作要语言独创和“文从字顺”。
他的诗歌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亦能自成一派。
有《韩昌黎集》。
文章解读《师说》这篇论说文,是针对当时以从师为耻的不良社会风气而发的。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此文的写作背景时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可见,韩愈写这篇文章体现了极大的反抗错误潮流的勇气。
文章开篇立论,第一段正面提出从师之重要、师之作用以及从师之道等论题。
“学者必有师”“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
“传道、受业、解惑”阐明了师之作用。
不以贵贱少长为准,而以闻道之先后和“道之所存”为本,是从师之道的基本原则。
作者以干脆利索的语言,提出了这些论点,句句言之有理,语带感情,体现了极强的逻辑力量和感情力量。
又间以有力的反问句式,显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使文章具有不可反驳的特点和巨大的说服力。
第二段以破论为主,先慨叹师道之不传,再逐层批驳当时流俗耻于从师的错误风气。
在驳论时,主要使用了对比的方法,一是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论证了从师或耻于从师,是造成“圣益圣”与“愚益愚”的原因所在。
通过对比,使耻于从师之谬不言自明。
二是将为子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进行对比,使耻于从师者的昏聩糊涂昭然若揭。
《师说》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师说》学案(学生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2.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二课文鉴赏: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3. 第一段学习:(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师说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吾师道也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惑而不从师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乎:①生乎吾前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内容学习:①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②为什么要从师?从师学习有什么必要?③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④讨论: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4)熟读第一段。
开江中学高2011级师说学生版导学案
开江中学高2011级《师说》导学案(学生版)第一课时基础知识一、背景、作者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识记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之首。
唐宋八大家: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听朗读,熟读并疏通课文句读()针砭()阿谀()郯子()苌弘( ) 老聃( )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贻( )[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小学而大遗4.今之众人5.吾从而师之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译:4.不拘于时,学于余译:自主学习一、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概括每段的内容。
二、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并解释说明,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第二课时研读全文复习:“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初中学过的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师说”的意思是。
一、研读第一段。
1、诵读本段,读出语气。
(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
朗读时力求把语势读出来。
)2、翻译这段文字,找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
(提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明确:(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3、根据文意,填写内容。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三语文 师说 第二课时学案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三语文师说第二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2.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学生背诵全文【重点难点】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不拘(jū)于时或不(fǒu)焉贻(yí)之谀(yú)郯(tán )子苌(cháng )弘老聃(dān )李蟠(pán )2.每日成语言传身教: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
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狗尾续貂: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
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
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淬,议论纷纷。
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3.读背任务(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红楼梦》)(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4)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放言》)(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游(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4.文体知识关于“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 导学案(学生稿)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师、道、传”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乎、于、所以、也、则”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3、体会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借鉴论证艺术。
课前自习学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或师焉,或不.焉④官盛则近谀.⑤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⑥李氏子蟠.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⑧作《师说》以贻.之2、归纳整理师在文中出现26次,请结合工具书归纳整理它的意义。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襄()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道在文中出现11次,请结合工具书归纳整理它的意义。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3、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4、质疑问难请在此处写下你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相关链接】●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关于作者韩愈(?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的散文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第一篇:《师说》学案《师说》学案编写人:刘坤审批人:王丹日期:2012.4.8 第14期【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背诵全文。
5、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学风。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内容及方法】1、结合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大声朗读课文,做到音准句通,标注重点字词句。
3、自己疏通文章第一、二段大意,积累文言知识。
【相关资料】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写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高一语文必修三学案师说学生版
高一语文必修三学案师说课时:第一课时编写人:李健鷦审核人:白香莲编号:16【学习目标】字字落实翻译,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重点积累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情景导入】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
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 ,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
【问题导学】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句读()或不焉()经传()从师 ()读书()不能()传道()从容 ()老聃 ()蟠()苌弘()近谀 ()作师说以贻 ( )之冉 ()潘( )长幼 ()须臾 ()怡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字字落实翻译全文。
一. 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古义:;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一词多义1师①②③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2.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道相似也4.惑① 惑之不解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 惑而不从师5.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其皆出于此乎(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6.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2)惑而不从师(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6)小学而大遗(7)则群聚而笑之(8)如是而已7.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2)人非生而知之者(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7)圣人之所以为圣(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1)郯子之徒(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3)作师说以贻之8.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9.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而耻学于师(3)于其身也(4)皆出于此乎(5)不拘于时10.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其可怪也欤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2.名词作动词① 吾师道也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 吾从而师之② 孔子师郯子(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 小学而大遗② 吾未见其明也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五、翻译下列句子(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二)被动句不拘于时(三)倒装句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不拘于时,学于余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吾从而师之(3))群聚而笑之(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思维导图】总结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并举例【达标检测】一、选择题(共 36 分,每题 3 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数罟(ɡǔ))洿池( kuā)阿谀奉承( yú)师襄( xi āng)B .跬步( guǐ)经传( zhuàn)以贻( wèi) 之苌( cháng) 弘C .骐骥( qí)句读( dòu)颁白( bān)老聃( dān)D .驽马( nú)郯子( t án)针砭( bi ǎn)无长 (zh ǎng) 无少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 .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D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3.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教案模板6篇
师说教案模板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docu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师说教案模板6篇我们的教案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教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发展阶段,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师说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韩愈《师说》学案
韩愈《师说》学案《师说》是韩愈作于唐贞元十八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提供了《师说》学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学习要点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语句解析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判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字,以表示提顿(待解释),在句末用助词“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谓语是“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所”字结构。
“所以”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
“以”当用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译作“(是)用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所以”的这种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以”当“用”讲,“所以”即“用来……的地方”。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以”当“因”讲,“所以”即“……的原因”。
)“所”字结构之所以是名词性的,是因为它以定语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词。
在这里,中心词省略了;若要补出来,可用“者”来代替(参看本篇第六句的说明)。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课本的注释是:“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生年。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这个注释虽然把意思说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译,结构关系未能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单句,动词“知”的主语“吾”承前省略了,“知”的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的一个成分,即作“知”宾语。
《师说》学案_1
《师说》学案学习要点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语句解析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判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字,以表示提顿,在句末用助词“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谓语是“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所”字结构。
“所以”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
“以”当用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译作“用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所以”的这种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以”当“因”讲,“所以”即“……的原因”。
)“所”字结构之所以是名词性的,是因为它以定语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词。
在这里,中心词省略了;若要补出来,可用“者”来代替。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课本的注释是:“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生年。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这个注释虽然把意思说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译,结构关系未能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单句,动词“知”的主语“吾”承前省略了,“知”的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即作“知”宾语。
“于吾”作“生”的补语;“于”作“比”讲,介绍比较的对象。
这句话按结构可以译作:〔我〕哪里追究他们的生年比我先出生还是后出生呢?象这样的句子,中学生是比较难于理解的。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单照课本注释串讲一下显然不够,最好是通过句法分析,即通过成分划分来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方能事半功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学案2018年5月9日星期三一、文学文化常识1.韩愈名句积累:①②③2.“杏坛”和“杏林”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
前者指,后者指。
“杏坛”是传说中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3.说:是一种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
“说”是古代的一种,与“论”相比要随意一些,往往带有杂感性质。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是“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
4.韩愈(768~824)字,著名、、是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后人称其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苏轼赞誉他。
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意思是。
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相对的散文。
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二、文本研读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该中心论点展开的?2.第三段中,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这种论断有何价值?3.本文开头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6.三、习题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 .圣人无常师 常:一般的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知道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学于.余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择师.而教之C.吾从.而师之乃大惊,问所从.来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4.下列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B.师不必贤于弟子C.何陋之有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四、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形象又具说服力的举例论证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师生关系,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在人们眼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虽用寥寥数语却把孔子的言行写得很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
定义:举例论证是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2.写法指导举例论证要“三要”(1)举例要简练概括。
(2)举例要紧扣论点。
(3)举例要析理透辟。
在引用事实论据后,要充分讲道理,道理讲透彻了,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3.迁移应用以“人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为论点,以以下两则材料为论据,写一段话。
(300字左右)材料一世界拳王阿里每逢比赛时,总是要先出钱雇一些人,作为自己的反对者,在比赛时给他起哄,骂他,羞辱他,这样,阿里的搏斗欲望才被刺激起来,力量充满全身,肌肉膨胀,精神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
材料二在挪威的一个海港,出海渔船返回时,渔民们捕获的大部分沙丁鱼,总是等不及卖掉就已奄奄一息,只好低价处理。
但一个叫汉斯的渔民捕的鱼却个个活蹦乱跳,人们竞相高价买走,原因何在?原来,汉斯捕到鱼后,就故意把一条窜来窜去的鲇鱼放进鱼槽,其他鱼感到惶恐不安,四处游动,因而保全了生命。
某老板看到这个故事后,深受启发,他给自己管理松弛的公司请来几条“鲇鱼”——以管理严格著称的人,担任新主管。
于是,公司的人立刻产生紧张感,纷纷活跃起来,每个人的工作达到了最佳状态,公司经营面貌焕然一新。
[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博采众长,超越前人《师说》一文,针砭时弊,针对当时人“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迷信的观念。
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
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
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应用角度】“尊敬老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长与少”“贵与贱”等。
2.精彩应用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把师徒之情看作父子之情,反映了古人对老师的尊重。
像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宁可受冷,也不忍打扰老师午睡,体现了杨时对老师的无比尊重。
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后,声望极高,当她回到波兰参加华沙镭学研究院落成典礼时,看到人群中的小学老师,她疾步走到老师身边深吻老师,推着老师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居里夫人成功后不忘恩师,受到赞誉。
居里夫人之所以如此尊重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她深深懂得,没有昔日老师的启蒙、教育,就不可能有自己今天辉煌的成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试想一下,没有老师,怎能传授知识、发展文化?没有老师,怎能培养人才?没有人才,怎能使国家强盛?国家不强盛,怎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尊师重教。
(节选自《尊师重教谈》)[佳作·领悟]读韩愈梁衡①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
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
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
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
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
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②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
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
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③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
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
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
三是赎放奴婢。
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
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
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④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
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
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
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
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
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
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
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
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⑤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
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而为。
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而为。
⑥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学习角度提示:1.学铺垫开篇从韩愈的遭遇写起,通过其耿耿忠心与其遭贬潮州作比,一个宦途悲剧形象立于世人面前,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民如子的高尚品格做铺垫。
2.学比喻第②段用登山来比喻韩愈、李白、柳永的遭遇,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他们悲剧的不同程度,从而突出韩愈遭受挫折之严重,也是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民如子的高尚品格做铺垫。
3.学列举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要赞美韩愈身处逆境仍能心系百姓的高尚品格。
为此,第③段采用了列举手法,列举了韩愈在潮州做的四件关系民生的大事。
这四件事典型、具体,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学联想第④段写韩愈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儒家道德,由此,作者联想到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这种联想,使韩愈的形象得到升华,文章的内容得到拓展,文章的主旨得到深化。
5.学总结作者对作品人物的艺术开掘,正显示出了作者本人对这些历史伟人由衷的情感和深沉的怀念,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心灵在伟人的情怀中陶冶、共鸣。
文章结尾提出人生四逆境:“生活之苦”“心境之苦”“事业受阻”“存亡之危”,又颇有见地地揭示处逆境之势的心态:“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见心明志”“泰然处之”。
我们看到了作者深邃的洞察力,也看到了“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内在意义。
6.我的感悟: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文言知识点总结2018年5月9日星期三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或师焉,或不焉()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5)吾从而师之(6)今之众人(7)小学而大遗三、一词多义1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吾从而师之()④吾师道也()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道相似也()④有碑仆道()⑤不足为外人道也()4.惑①惑之不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惑而不从师()5.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其皆出于此乎()(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6.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2)惑而不从师()(3)吾从而师之()(4) 择师而教之()(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6) 小学而大遗()(7) 则群聚而笑之()(8) 如是而已()7.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2)人非生而知之者()(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7) 圣人之所以为圣()(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1)郯子之徒()(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3)作师说以贻之()8.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9.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而耻学于师()(3)于其身也()(4)皆出于此乎()(5)不拘于时()10.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其可怪也欤()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②孔子师郯子()(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②吾未见其明也()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二)被动句不拘于时()(三)倒装句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不拘于时,学于余()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5. 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