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贸易失衡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贸易失衡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直接投资近70 亿 美元 。国际产业加速 向中国转 50 移 ,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出 口规模 , 另一方面也使中国 ‘ 承接”了大量顺差转移。中国 贸易顺差结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分工格局的变 化。一是加工贸易顺差 占比高 ,20年加工贸易顺 08 差 占中国顺差 总额的10 %;二是外 资企业顺差 0. 4 占比高,20 年 ,外商投资企业顺差占中国顺差总 08
2 0 年 6月 09
经 济 论 坛
Ee n mi F r m o o c ou
Jn 09 u .2 0
Ge . 5 . l n 4 9 No 1
总第 4 9 5期
第 1 期 1
中国贸易失衡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文来自 张冠彬 闫仲 勇 李 海 波
【 摘 要】 本文在对影响 中国贸易失衡 相关因素进行 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运 用格 兰杰因果检验和 广义最小
额 的5 . 78 %。如 图2 示 ,上 世纪 9年 代 中期 以来 , 所 0 国际直接投 资和 贸易顺 差均呈 持续 增长态 势 。
3 中国加入 世 贸 组织 。2 0 年 l 月 1 日 ,中 . 01 2 1
上式 中 ,x、M分别 表示 出 口额 和进 口额 ,i 表 示 某 国 、某 产 业或 某 一 产 品 ,t 示某 一 时 期 。 由 表
二乘 法回归模型分析 了1 8 "0 7 9 0 2 0 年影响 中国贸易失衡 的主要 因素,并量化 比较 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研 究 发现 ,除 国内需求因素外,本文选取的其他 五方面因素均 为影响 贸易失衡的显著性 因素。其 中,中国产业竞
争力提升的影响最明显,而出口退税政 策及人 民 币汇 率变动影响相对较小。 中国贸易失衡状况 由于其结构性

影响外贸出口的因素分析

影响外贸出口的因素分析

影响外贸出口的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外贸出口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外贸出口也存在着很多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影响外贸出口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内部因素1.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外贸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

无论是商品的外观还是内在品质,都会影响到消费者是否购买该商品。

如果一款商品的质量不过关,即使价格再低,也难以拥有良好的购买体验和口碑,从而影响销量。

2.竞争力只有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竞争力不仅与产品本身相关,还与国家的产业集群、企业规模、研发实力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这需要企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生产技术和不断推出具有独特功能和特点的新产品。

3.营销策略营销策略是影响外贸出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企业应该根据产品特点和消费者需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包括价格、渠道、宣传、品牌和售后等。

这些策略既可以增加品牌知名度,也有助于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4.贸易政策贸易政策是影响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

如进出口税、关税、外汇政策等都会对企业出口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企业应该及时掌握和了解相关政策,并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政策环境更加有利。

二、外部因素1.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是影响企业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际市场的形势和竞争格局会对企业出口产生很大的影响。

企业需要不断了解市场和竞争情况,制定不同的市场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2.海关检验在出口商品时,海关检验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检验结果会直接影响商品是否被允许出口。

如果商品未通过检验,则意味着其无法出口。

因此,企业需要提前了解相关海关检验规定,严格遵守,确保商品符合出口标准。

3.国际运输国际物流是企业出口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

国际运输能否及时到达,费用和效率等都会影响企业出口的成功。

企业应该选择合适的国际物流服务商,确保货物安全快捷地达到目的地。

4.外汇政策外汇政策也是影响外贸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驱动因素

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驱动因素

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驱动因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货物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下面将就其中一些主要因素展开论述。

一、经济增长与需求扩大首先,经济增长是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扩大,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需求。

例如,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出口国之一。

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也对国际货物贸易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二、技术进步与国际分工其次,技术进步与国际分工也是推动国际货物贸易增长的关键因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交通、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国际货物贸易的快速增长。

同时,不同国家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也推动了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

比如,东南亚国家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和外商投资,推动了该地区货物贸易的繁荣。

三、贸易自由化与多边合作此外,贸易自由化与多边合作是推动国际货物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

自由贸易协议的签署与实施,消除了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措施,促进了国际货物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使各国能够通过协商,实现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货物贸易的发展。

此外,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也有助于降低成本,推动贸易自由化。

比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区域贸易协定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地区国际货物贸易的繁荣。

四、金融与投资的发展金融与投资的发展也对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全球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为国际企业开展贸易提供了广阔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机会。

例如,跨国公司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供应链网络,实现了货物贸易的全球化。

此外,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也为国际货物贸易的融资和支付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方式,推动了贸易的增长。

五、政策与制度环境最后,国家政策与制度环境对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起到了重要影响。

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1980-2012年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总体上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建立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德国、南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恶化中国的净易货贸易条件,台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改善中国的净易货贸易条件。

中国工资水平的上升会改善中国的净易货贸易条件。

美国和日本劳动生产率及工资水平变动对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的影响不显著,德国、南韩和台湾工资水平变动对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的影响不显著。

文章最后给出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净易货贸易条件;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净易货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也称为价格贸易条件,表示为NBT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反映了该国一个单位的商品出口能够换回多少个单位的商品进口。

NBTT走高,表明一国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单位商品出口能够为该国换回更多单位的商品进口;NBTT走低,表明一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单位商品出口只能为该国换回更少单位的商品进口。

贸易条件改善表明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贸易条件恶化表明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图1 中国1980-2012年净易货贸易条件变化情况(2000=100)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STAD数据库。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STAD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如图1所示,从1980-2012年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NBTT)总体来看是趋于恶化的。

具体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1-1986)贸易条件急剧恶化,第二阶段(1986-1998)贸易条件逐步改善,第三阶段(1998-2012)贸易条件急剧恶化。

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中国需要出口更多的货物才能换回与之前等量的进口货物,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越来越便宜,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越来越昂贵。

图2显示了1980-2012年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EX )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PIM )的变化情况。

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极值边界分析

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极值边界分析

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极值边界分析王立平;韩笑【摘要】对外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一直非常显著,因此对贸易出口量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依据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引入极值边界分析方法(Extreme Bounds Analysis , EBA ),采用2003~2012年省际区域面板数据,对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各省外商直接投资、进口额、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收入、最终消费是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稳健性(Robest )”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Abstract〕 Exportation is one of the three engines which drive the national economy . Since China’ s export trad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economic , an intensive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trade export volume is essential .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 this article extends the trade “gravity model” by using the extreme bounds analysis (EBA ) .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2003~2012 provincial paneldata , to make the empirical test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rade export volume in China . 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of each province ,value of import ,value of grossoutput ,fixed-asset investment (FAI) ,tax rev-enue , and final consumption ar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obustness” of trade export volume in China .In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 relevant policy proposals have been mad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8页(P73-80)【关键词】贸易出口量;引力模型;极值边界分析模型;“稳健性” 检验【作者】王立平;韩笑【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合肥 230601;合肥工业大学,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52.62引言对外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一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影响我国贸易条件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贸易条件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贸易条件的因素分析内容摘要:贸易条件反映一国的贸易状况以及实际资源的流入流出,反映一国实际福利的变动,是衡量一国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

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这一国家每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减少,近十几年间我国的贸易条件呈现出一种先升后降的趋势。

本文据此对影响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因素做出分析。

关键词:对外贸易结构改善经济增长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国际贸易战略,是一国进行国际贸易的指导方针,主要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加快引进项目,大力促进进口替代工业的建设,一些基础原材料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这时,我国出口及贸易收汇主要依赖农副产品及矿产品。

出口的目的是为了支付基本的进口所需的外汇,而进口则主要是为了建立自主的工业基础,这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从政策内容来看,与旧的进口替代相比,混合型贸易战略的确有许多改进。

这两种战略的同时实施,使中国避免了其他单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恶果。

但从实质上讲,我国现行的混合型贸易战略仅仅属于一种改良的进口替代战略。

它保留了进口替代的核心内容,即继续机制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仍然通过过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排斥进口。

实际上,如果以世界银行的多指标法对我国现行贸易战略进行分析,结论是我国目前执行的战略属于温和的进口替代性。

在贸易战略上虽然实施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却是过度的进口保护和无序的出口自由。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我国的对外贸易策略表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强劲增长态势,外贸规模迅速扩大。

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55.9倍,年均增长20.72%,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处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贸易国。

贸易结构改善。

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影响贸易形势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影响贸易形势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影响贸易形势的因素及应对措施贸易形势是全球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贸易的繁荣与否,对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来说,都至关重要。

然而,贸易形势不仅受到自身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还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影响贸易形势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一、国际政治形势国际政治形势是影响贸易形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全球贸易的运行。

全球的贸易关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海运、航空等运输业的发展使得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可以更加方便、快捷。

但是在国际政治形势紧张的时期,货物的运输等方面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比如在COVID-19疫情期间,各个国家之间往来的措施有限制,使得贸易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通过有力的外交手段和政策手段来处理,制定出有效的贸易政策,加强与有关国家的贸易合作,增加出口渠道,拓宽贸易市场,提高国家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扩大贸易的同时,加强对贸易往来过程的管理和监管,提高对贸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防范和掌控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局势的变化。

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影响贸易形势的另一个因素。

例如:洪水、台风、地震等天灾,以及瘟疫等疾病的爆发,都会严重影响到贸易的运行。

有些灾害会导致物流运输的受阻,有的则会导致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政府应该根据灾害的情况以及其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同时,对于当前的贸易往来,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扶持,提供灾后重建货物的优先运输服务,帮助受灾地区的企业尽快恢复生产,保证贸易往来的顺畅进行。

三、技术变革技术的进步和变革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对各种行业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广泛。

在贸易行业中,技术的变革也会影响到相关的产业链,进而引起贸易形势的变化。

例如,物流行业中物流智能化、物流数据化等技术方法的出现能够使得贸易的物流运输变得更加高效、快捷;而工业行业中3D打印、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则会导致某些商品的价格下降,对贸易的市场价格和产业链有很大的影响。

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因素分析



实 证方法 的确定 与指标体 系 的选 取
面 提 到 的我 围进 出 口的 多 个 影 响 素 并 不 是 独 立 地 作
进 r额 从 19亿美元升至 5 1 1 0 4亿荚兀 , 长了5 倍 , 6 增 1 年均增
长 1. 6 %,跃 居 世 界第 三 位 ,占世 界 进 口的 比重 达 5 %f 4 . 见表 9
资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等多种 因素 的影响 , 种闪素都在不同程
度上影响着外贸进 出口。 本文 以 19—2 0 年这 1 9 1 O5 5年间的数 据为例 , 运 因子分析方法对 以 卜 这些 素进行分析 , 探究我 国进 出口贸易增 K的动力 , 同时对我 对外贸易发展提 出~些
律议
长 r 2 . 其 巾出 L 76 0亿 美元 , K 2 . 进 口 66 1 32 %, J 2 增 84 %; 0
亿 美元 ,增 长 1.%,在 世界 贸 易中的 比重进 一 步提 高到 7 6 67 . %。随着 f国加入 wT)改革的深化和开放 的扩大 , { , 【、 对外 贸 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2 一 i
- 1

、 “
I ”
也 , : 、 , r敞 凡 H “ L : , 第
, ~ 一 一 ,

1 一 — .



j 一 二 ¨ 二
一 ~
一 二 -一 - 1
t— I _
. . . .
一 ,

二、 实证 分析过 程
为避免量纲的影 响, 在进行分析之前 , 先将数据杯准化 , 使


我国进出口长期顺差的原因、影响

我国进出口长期顺差的原因、影响

我国进出口长期顺差的原因、影响(一)中国进出口长期顺差的原因1.人口基数大中国人口基数巨大,且经济发展迅速,带动了消费和投资需求的爆炸式增长,这不仅刺激了国内市场和投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进口需求,而此时比较成熟的生产体系和技术等优势,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进出口的发展。

2.国内投资力度大,加快了生产力发展中国的国内投资力度大,这直接推动了一系列基建项目及生产型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为出口提供了大量的产品支持,让中国制造的品牌闯入了世界市场,并在竞争中得到了一定的优势。

3.政府对出口制造业的支持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对出口制造业保持高度关注,给予各种扶持政策,如免税、退税、信贷等,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企业制造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出口竞争力,而且也带动了一定的出口货物增长。

4.国内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及廉价劳动力,这让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这直接促进了企业的出口贸易,并在出口中占据了领先优势。

5.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技术研发、品牌建设、产品升级等手段提高国内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这有利于让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使进出口贸易额长期保持顺差。

(二)中国进出口长期顺差的影响1.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进出口长期顺差可以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同时带动了出口国家的经济增长,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国内制造业竞争力的增强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长期保持顺差,源于其强大的生产力和优势的制造成本,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这使中国得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商机并实现更高的利润。

3.对国内消费商品市场的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市场有着重要影响,进口商品的流入不仅让国内消费者更易获得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也刺激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和创新。

4.巨额外汇储备的积累中国进出口顺差使得大量外汇收入进入国家,从而抓住了外汇储备的历史机遇,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为国家金融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繁荣,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也日益复杂多变。

在这个背景下,探讨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化推动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加强,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货物贸易影响因素也变得复杂多变,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1、全球化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国际货物贸易得以迅速增长。

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降低了贸易壁垒,为国际货物贸易创造了更为开放的环境。

2、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对国际货物贸易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关税、贸易限制、汇率等方面。

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将对国际货物贸易的走向产生直接影响。

3、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和价格变化也会对国际货物贸易产生影响。

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影响国际商品贸易的数量,还会对贸易方向产生影响,也会给贸易带来价格变化的压力。

4、国际供应链和物流国际供应链和物流的发展对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资源和生产能力通过供应链进行联系和协调,推动了国际商品的快速流通。

同时,物流运输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也为国际货物贸易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二、国内经济和政策的影响国内经济和政策对国际货物贸易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国家经济结构和竞争力国家经济结构对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非常明显。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等因素会改变国家对外贸易的需求和资源配置,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产出和出口。

2、外汇政策和汇率国内外汇政策对国际货物贸易也有较大的影响。

汇率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成本和利润,影响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内政策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内政策对国际货物贸易也会产生影响,比如通货膨胀、利率、就业和税收等。

国内外贸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外贸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外贸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互联依赖程度的提高,贸易已经成为国家间合作的重要方式,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国内外贸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内贸易特征国内贸易是指在国境内范围内进行的货物流通活动,是国家经济内部各区域和部门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互相交换。

国内贸易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差异较大。

我国的地域差异很大,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有所不同。

因此,不同地区间的商品禀赋、价格和消费需求都存在差异,这是国内贸易的重要特征。

2、行业差异较大。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行业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差异较大。

因此,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着产品差异、价格差异和市场需求差异,这也是国内贸易的特点之一。

3、政策差异较大。

我国各省市之间的政策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在进出口政策、税费政策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了贸易流通的畅通程度。

二、对外贸易特征对外贸易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实行的货物和服务贸易。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出,对外贸易越来越重要。

对外贸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外贸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2、结构性差异较大。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工艺等有所差异,导致贸易品种存在结构性差异。

尤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存在着客观难以消除的现实结构性差异。

3、受外部因素影响大。

对外贸易受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国际经济体系、关键商品价格等多种外部因素影响,请参考Covid-19的影响。

三、国内外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国内外贸易的流通业是一片充满竞争的市场,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政策环境因素。

政策环境是影响贸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进出口政策、税费政策、外汇政策等方面。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的变化二、全球化趋势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推动作用和挑战三、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五、数字化经济时代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新机遇与挑战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的变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一直是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最主要因素。

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进程放缓等因素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现出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首先,出口转型升级。

出口贸易增速放缓,我国出口产品的仅重技术含量,更加注重品质与品牌,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例如,设备、机械类产品的出口规模大幅增长;而传统的加工贸易逐渐减少。

其次,进口结构调整。

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发生一些变化,进口商品种类和规模发生了调整,进口高新技术产品逐渐增多,对外依赖度下降。

例如,进口原材料、机电产品、等领域实现了较快增长,而进口日用消费品的规模则较少。

三、全球化趋势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推动作用和挑战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前提下,科技、信息技术、流通渠道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球供应链日益健全,企业跨国经营方式不断提升,这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契机。

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不稳定、贸易摩擦的加剧也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挑战。

四、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贸易保护主义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单边主义和贸易摩擦事态加剧的关键原因之一。

贸易保护主义无疑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加、关税的提高以及反倾销措施的频繁使用等方式。

针对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挑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如果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应加强企业竞争力、打造知名品牌、不断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等。

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潜力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潜力分析

作为一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潜力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多集中于某一地区或某些国家,系统地、全面地对其外贸进行分析的文献尚显不足,基于此,本文旨在构建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来对影响中国外贸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测算其对外贸易发展的潜力。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特点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贸易规模已居世界前列,2000年至2008年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3%,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有所减缓,但2009年中国出口贸易额占据全球之最,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并且在进口贸易额中位居全球第二。

在此后两年外贸持续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2013年中国跃居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进出口贸易额高达4.16万亿美元。

尽管受世界市场需求低迷和国内经济转型等因素影响,2015年开始货物贸易总额连续两年出现下滑,2016年被美国以204亿美元的优势反超失去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但2017年中国又以4.1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额重回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并且在全球进出口中的占比由0.77%提升至10%。

尽管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多以增长为主,但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2006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最高值64.24%,但随后却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2016年时中国的货物贸易总额在GDP 中的占比降至32.73%。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说,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从严重依赖于对外贸易转向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

从贸易结构来讲,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结构在不断地优化,根据Lall (2000)对产品技术含量分类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中国低技术含量制成品的比重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由2000年的41.21%下滑至2016年的30.92%,而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的比重不断提升,由19.64%上升至24.53%,高技术含量的制成品比重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保持稳定的趋势,2016年的占比为32.59%。

贸易顺差原因及影响

贸易顺差原因及影响

一、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原因分析1.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是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使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势头更加迅猛。

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说明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分工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发展吸引了国际分工中越来越多的生产活动、进口更多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出口更多的产品。

由于国际分工决定的生产活动地域转移始终存在,那么,在未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仍然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没有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的贸易顺差将无从谈起,因此,这是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基础条件。

2.国际分工使贸易顺差成为一种必然国际贸易的发展伴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分工对中国的贸易顺差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国际分工使贸易顺差的结构产生变化,使我国对不同经济体贸易顺差的差异巨大。

其次,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使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迅速,从而扩大了贸易顺差。

再次,国际分工使中国出口产品结构迅速升级,从而扩大贸易顺差。

因此,已有比较优势的持续发挥作用,是我国贸易顺差稳定增长的基础,新的机械和运输设备等方面的实力的迅速提升,则快速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的规模。

3.国内产能过剩国内产能过剩来自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促成个别行业的盲目扩张,忽视居民收入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长期处于低水平。

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逐步严重起来。

4.人民币升值预期使企业尽量提前出口推迟进口在人民币升值的现实和预期下,对于用美元结算的出口来说,提前出口等于在出口同样数量产品的情况下,可以换回更多的美元;对于用人民币结算的进口而言,推迟进口等于在进口同样数量产品的情况下,支付更少的人民币。

这样,在人民币升值大趋势和预期的背景下,提前出口和推迟进口成为了企业合理的选择,在每一个时间段内,出口都被尽量地放大了,进口都被尽量地缩小了。

因此,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趋势和升值预期,是贸易顺差扩大的原因之一。

中国出口美国货物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出口美国货物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出口美国货物贸易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对美国的货物出口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然而,中国出口美国货物的贸易存在许多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市场需求: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中国出口美国货物的数量会受美国市场需求的影响。

美国的经济增长、消费者信心和进口政策等因素都会对中国出口美国货物的数量产生影响。

2.外汇汇率:中国的外汇政策对中国出口美国货物的贸易也有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的汇率政策会直接影响到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高汇率有助于提高中国货物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

3.贸易壁垒和关税政策:美国对中国货物的贸易壁垒和关税政策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美国政府对中国货物征收的关税,特别是针对特定产品领域的关税,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出口美国货物的数量和价格。

4.成本和劳动力:中国出口美国货物的成本和劳动力水平也是重要因素。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5.质量和品牌形象:中国出口美国货物的质量和品牌形象对于贸易的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使得中国货物的质量得到了提高,然而,品牌形象的建设仍然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

6.双边贸易政策和协定:中美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政策和协定对中国出口美国货物也有重要影响。

中美之间签署的贸易协议和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中国货物在美国市场上的贸易状况。

总之,中国出口美国货物的贸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美国市场需求、外汇汇率、贸易壁垒和关税政策、成本和劳动力、质量和品牌形象以及双边贸易政策和协定等。

只有综合考虑和分析这些因素,中国出口美国货物的贸易才能够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

当前外贸进出口形势、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当前外贸进出口形势、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责任编辑〇张振〇中国经贸导刊■贸7易当前外贸进出口形势、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郝洁张一婷受全球经济逐步回暖、国内经济率先复苏的双向 拉动,叠加去年的低基数效应,今年年初我国对外贸易 表现强劲,对主要贸易伙伴顺差大幅扩大,预计年初的 外贸激增将逐步恢复常态。

后续应进一步关注全球疫 情趋势下国际市场需求走势,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出 口产品品质,强化对中小企业支持,优化进出口结构, 积极推进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签署和实施,构建更加 稳固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对外贸易新格局。

一、今年以来外贸进出口形势(一)低基数.高需求,多重因素推动对外贸易开门红今年1 一2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8344.9 亿美元,同比增长41.2%。

其中,出口 4688.7亿美元,增 长60.6%;进口 3656.2亿美元,增长22.2%;贸易顺差 1032.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逆差72.1亿美元。

从环比 看,今年1 一2月进出口额为去年11—12月的88.2%, 出口为85.3%,进口为92.2%,均高于往年水平,_续 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复苏态势(见图1)。

除去基数效应外,支撑我国开年贸易复苏的主要动力:一是美欧等 主要经济体刺激政策带动消费和生产回暖;二是我国 经济稳定恢复拉动进口持续扩张;三是“就地过年”政 策支撑外贸企业在春节期间如期复工,实现订单按时 交付。

(二)东盟、欧、美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贸易顺 差大幅扩张今年1—2月,我国与东盟进出口额为1205.1亿 美元,同比增长41.9%,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4.4%, 自去年6月起连续9个月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 中,出口增长53.0%,进口增长29.9%,顺差扩大 352.8%。

与欧盟进出口额为1196亿美元,增长49.6%, 占比14.3%,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出口增长 62.6%,进口增长32.5%,顺差扩大160.3%。

与美国进 出口额为1098.0亿美元,增长81.3%,占比13.2%,为 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其中,出口增长87.3%,进口增 长66.4%,顺差扩大101.8%。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分布等。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优势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区域,这主要受到其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最主要的水路交通线上,便于与国际贸易伙伴进行海运贸易,降低运输成本。

此外,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如上海、深圳、天津等重要港口城市,这些港口不仅提供了良好的码头设施,还能处理大量的货物流通。

因此,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便利的物流渠道,吸引了国内外企业在此开展贸易活动。

另外,东部沿海地区还受益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产业链完备等因素的影响。

这里有许多大型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外资的引入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产品质量,使东部沿海地区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二、内陆沿边地区的对外贸易特点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国的内陆沿边地区对外贸易存在一些不同的特点。

这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交通条件的相对落后,以及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等因素,对外贸易发展较为困难。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内陆沿边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

政府的支持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积极地改善当地的贸易环境。

例如,中国西部地区通过开展陆路贸易与临近的中亚国家和欧洲等地进行贸易往来。

在这些地区,铁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网络逐渐发展完善,使得货物运输更加便捷。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边境口岸的投资,提高通关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

另外,中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如能源、农产品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出口也成为了促进当地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

同时,内陆沿边地区还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合作园区等新型贸易模式,拓宽对外贸易渠道,提高地区的贸易竞争力。

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贸易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贸易利益重要指标,通过研究国家当前贸易条件形式和变化趋势,我们可以比拟清楚了解这个国家的经济开展走向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了解其贸易条件所处阶段,还可以为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提供相应的依据。

本文系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的贸易条件开展变化进行分析,并考察其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对在历史趋势和未来因素影响下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方向做出预测。

【关键词】贸易条件影响因素一般意义而言,贸易条件的开展趋向无非两种,一种是贸易条件的恶化,一种是贸易条件的改善。

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一国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的减少,同时也就意味着其贸易伙伴国家贸易利益的增加,而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的增加,同时也就意味着其贸易伙伴国家贸易利益的下降。

因而,贸易条件主要研究国家之间究竟按什么样的比例来相互交换商品,它反映一国或某一行业或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或竞争地位的指标,其经济学含义是每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如果在一定时期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基期有所增加,那么该国贸易条件改善,反之那么恶化。

因此,贸易条件也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贸易条件的不同形式理论上而言,贸易条件有三种不同形式,即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

价格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也称商品贸易条件,纯易货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指数之比。

实际上,价格贸易条件反映了一国的进口能力,即出口一个单位价值的产品能够进口多少单位价值的产品。

当贸易条件恶化时,这说明出口同一个单位价值的产品能换回的进口产品单位价值比过去少了,也就是出口商品进口能力的下降。

当贸易条件改善时,那么意味着一国贸易利益的增加。

这是一个最具实用价值的指标。

不过,它并没有反映出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品结构和质量的变化,也不能说明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的原因。

中国外贸数据分析报告(3篇)

中国外贸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合作的加深,中国外贸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报告通过对中国外贸数据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外贸的现状、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为我国外贸政策制定和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中国商务部的官方网站以及国内外权威的经济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

三、中国外贸现状分析1. 外贸规模近年来,我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9.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3%。

2. 结构分析(1)贸易方式:我国外贸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为辅。

2022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1.5万亿元,占比为54.5%;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1.8万亿元,占比为29.8%;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2万亿元,占比为5.5%。

(2)贸易国别(地区):我国外贸市场分布广泛,主要贸易伙伴包括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韩国等。

2022年,我国与欧盟、美国、东盟的贸易额分别达到5.6万亿元、5.3万亿元、4.6万亿元。

(3)产品结构:我国外贸产品以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2022年,机电产品出口额为8.5万亿元,占比为21.5%;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4万亿元,占比为6.1%;家具出口额为0.9万亿元,占比为2.3%。

3. 外贸依存度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02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34.5%,较2021年略有下降。

四、中国外贸发展趋势分析1. 贸易方式多样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外贸贸易方式将更加多样化。

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边境小额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将共同发展,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2. 贸易伙伴多元化我国外贸市场将进一步拓展,贸易伙伴将更加多元化。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将不断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学生姓名崔莉婉学号 20081218102专业统计一班完成时间 2011年10月17日目录前言 (2)1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 (3)1.1中国货物出口贸易的发展 (3)1.2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发展 (3)2中国货物贸易结构 (4)3中国货物贸易存在的问题 (4)4中国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7)5应对贸易摩擦的建议 (8)附录一:数据 (10)附录二:因子分析结果 (11)前言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1974年修订本,国际贸易商品共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68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10类商品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饮料及烟类(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机械及运输设备(7);杂项制品(8);没有分类的其他产品(9)。

其中初级产品:0-4类;制成品:5-9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二、中国货物贸易结构三、中国货物贸易存在的问题四、中国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五、应对贸易摩擦的建议1 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1.1中国货物出口贸易的发展⏹1950-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货物出口增长规模扩大,但是出口增长波动较大:⏹年增长率达到10.8%⏹1953——第17位;1978——第32位⏹1978-2001年,改革开放新时期: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②出口依存度提高(出口依存度:是从外贸依存度发展而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是用本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表示。

)⏹2002年至今,入世后:货物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货物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大1.2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进口贸易水平低(一般消费品和奢侈品)20世纪5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中国一方面开展反封锁、反禁运斗争,一方面积极从苏联、东欧国家进口短缺物质。

60年代:上升继而下降的波动70年代: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过程80年代后:持续稳定发展入世后:进口贸易额稳定增加2 中国货物贸易结构对外贸易货物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

改革开放前货物贸易商品进出口结构——新中国成立前:出口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进口绝大部分是一般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

新中国成立后: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

进口:50年代:生产资料所占比重大,主要是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60年代,消费资料比重上升;70年代:生产资料比重上升,消费资料比重下降。

生产资料进口主要是成套设备、新技术以及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改革开放新时期货物贸易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1)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主导地位;(2)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3)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进口商品结构:(1)工业制成品进口稳步上升;(2)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大增;(3)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下降,但国内短缺的投资类、资源性商品进口大幅增加3 中国货物贸易存在的问题(1)我国的出口结构仍存在着技术档次及附加价值低的问题中国出口竞争力强的工业产品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及日用消费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产品的产品链条短,附加价值低。

目前,中国出口量最大的10类产品中有9类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如鞋、玩具和运动用品,以及布料和服装等)。

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虽快,但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而且我国机电产品一般档次较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不高,缺乏有后劲的支柱产品,支柱产业的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规模。

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已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很小,只有15%(世界十大出口国平均为40%左右),且多数还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

此外,中国的服务贸易(包括银行、保险、电信、法律、会计、资讯行业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十分薄弱,出口创汇能力不强。

(2)中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非市场化的问题:第一、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

我国的外贸经营权仍然是由国家控制的,(注:政府对外贸经营权的管制实际上是一种非关税壁垒。

)只有少数生产企业有权可以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大多数企业并不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

这些没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要出口产品,就只能通过国有外贸公司代理。

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没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来说,它们并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而同国际市场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着“隔层第二、我国在进口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政府管制,进口的市场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我国对进口进行管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某些行业或企业(特别是保护了国有企业),但却因减弱了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同时使国内企业得不到低成本的生产投入品,从而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

(3)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缺乏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按照新贸易理论中的基本观点,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是为了通过进入国际市场,以扩大产品的市场销售,使企业能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价格,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但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经济,许多企业完全只是为了出口而出口,为了创汇而出口,而并不一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或创造利润而出口。

由于我国企业(包括外贸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因此,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较高,生产率普遍较低,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换汇成本也就自然很高。

(4)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产权问题第一、中国贸易非市场化的根源是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既然国际贸易的实质实际上是产权在国际间的交易,因此,国际贸易市场化或自由化的实质则是产权在国际间的自由交易。

这意味着,一国要真正实现对外贸易的自由化,最根本的是本国的微观经济主体不但完全有权在国内外独立地获得或拥有财产,而且还能在国内外自由地进行产权交易。

可见,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前提是财产权分散化的产权制度。

第二、传统的产权制度人为地限制了我国企业规模的扩张在传统的产权制度中,由于国家为保护自己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及控制权,并不鼓励其他财产所有者对国有企业投资入股,而且,由于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和职工对企业净财产并没有所有权,因此,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和职工也没有内在的动力不断扩充企业的净资产,这就导致国有企业缺乏内在的规模扩张机制。

同时,由于国有企业并不是拥有独立财产的产权主体或市场主体,国有企业对其所占用的财产并不享有所有权,因此,国有企业之间不可能进行真正的会发生所有权转移(所有权永远掌握在国家手中)的兼并或收购活动,这又使得我国的国有企业缺乏外在的规模扩张机制。

此外,由于私营企业的财产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护,因此,私营业主对其财产所有权的长期归属也缺乏信心,这样,我国的私营业主也没有内在的动力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等等。

总之,由于我国的企业缺乏内在和外在的规模扩张机制,因此,这就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缺乏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

第三、中国出口品技术档次低下的根源是制度的限制由于在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中,国有企业之间不可能有真正激烈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且国有企业因没有独立的财产而不可能真正承担经营风险或亏损的财产责任,同时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及职工对采用先进技术所形成的企业财产并不拥有所有权,技术并不能通过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变成有回报的投资(杨小凯,1998),因此导致国有企业既没有外在的压力,同时又没有内在的动力和压力不断地开发和采用更先进的技术。

这一切都从根本上决定了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动力及压力,从而自然会导致我国出口品的技术档次低下。

第四在本国企业竞争力低下的情况下,政府也难以完全实现进口的自由化。

由于传统的产权制度导致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产品生产成本过高且质量较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现进口贸易的自由化,则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就有可能因无法同国外企业竞争而面临破产倒闭的命运。

这样,政府就不得不对进口实行事实上的管制政策,以保护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

可见,中国对进口进行管制的实质是为了保护国内的国有企业,保护传统的产权制度。

总之,以上分析充分证明:阻碍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及真正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根本原因是传统产权制度的限制。

⑸产权改革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产权改革基础上的贸易自由化,不但不会出现能在国际市场上盈利的产品难以出口,而不盈利或亏损的产品又大量出口,以及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企业相互之间因进行没有成本约束的无序竞争,导致出口秩序混乱和出口换汇成本不断上升等“一放就乱”的现象。

其次,在合理的产权制度中,由于企业成立的首要前提是拥有独立的财产,因此,这就将从根本上奠定企业规模扩张的市场机制。

再次,由于产权改革将使我国的所有企业必须真正由自己承担亏损的财产责任,这样,我国的所有企业就会有真正的内在压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以避免亏损。

最后,由于产权改革将使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国际竞争实力不断提高,因此,这就为我国真正实现进口自由化奠定基础。

总之,只有产权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自由化,才能使中国人均出口额得到最大限度的增长,并真正提高中国出口品的技术档次,从而最终真正使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及经济强国。

4 中国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随着世界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各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的确,近年来,中国遭遇了较多的贸易摩擦,尤以国外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最为严重。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遭受国外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成为影响中国产品出口的障碍。

而且,近年来,国外的贸易壁垒不断翻新,正在从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涉及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等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比较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都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严重。

中国产品向发达国家大量出口,不仅挤占了发达国家当地企业的份额,也挤占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份额。

而中国产品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使得这些国家的企业更加困难。

但是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很多产业也同样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压力和阵痛。

在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工的过程中,各国经济必将在碰撞和冲突中走向融合。

由附录二可知,在人民币汇率、GDP、和关税三个因素中,第一个主因子是人民币汇率,第二个主因子是GDP.针对上述分析结果,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提高我国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