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十二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
第十二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第十二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复习内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复习重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复习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及对中国造成的危害自主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日本后,蓄谋侵华。
导火线:朝鲜爆发2.过程:爆发:年海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清军陆战失利,退出。
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
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日军控制黄海权。
进攻中国:日军进攻半岛和半岛,占领、等地;年初日军攻占,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年4月被迫签订《》。
(1)割:内(2)赔:容(3)开:(4)允:影响:使中国的和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大大加深。
巨额赔款新通商口岸允许投资设厂刺激列强的侵略野心,列强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引发列强,使中国加深,日益高涨。
1.背景年打着“”的运动在地区形成高潮。
列强借口镇压,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1)爆发:年6月,八国联合发动战争,由向进犯。
(2)顽强阻击:和清军官兵在和英勇抗击侵略者。
(3)攻陷北京:年7月,率领八国联军占领,8月攻陷。
(4)妥协投降:携西逃,并命令清军镇压,部署与侵略者“”。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内容:(1)赔:(2)设:(3)拆:(4)惩:(5)改:影响:(1)巨额赔款(2)“”成为列强侵华的。
(3)清朝腹地至地区置于列强之下。
(4)列强通过加强了对的控制。
(5)清政府成为统治中国的。
(6)标志着中国陷入的境地。
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材料1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
2.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法,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士兵的牺牲和奉献。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我国其他历史战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3.小组竞赛:设计有关战争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1.归纳战争原因: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日本的侵略野心、清朝的腐败等。
2.归纳战争过程: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过程,让学生对战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作业展评:组织作业展览,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案例亮点
1.故事导入的亮点: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这种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的亮点: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讨论战争遗址:组织学生参观战争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的历史痕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链: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提高学生的军事素养。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长春市十一高中侯星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了解《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时间、国家和结果。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历史学习三步曲,即“情景—探究—感悟”,配合运用多媒体引入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耻辱。
、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肯定义和团的爱国主义精神,明确理性爱国的必要。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
、从世界近代史的宏观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在世纪末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背景下爆发的。
、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列强侵华的新特点,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个重要步骤,同时,也促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各阶级阶层纷纷行动起来,寻求答案,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从中日关系的现实角度来看,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
深入认识这两场战争,对于认识当前中日关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所以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一.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而蓄意发动。
2.过程①日军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②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8月,清政府迎战。
这一年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③退出朝鲜: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④黄海大战a.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b.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
c.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⑤进攻中国a.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b.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
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①内容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记忆方法:割赔开厂。
②影响a.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b.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f.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易错点】《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学案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背景。
(2)了解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3)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2.能力目标:1840-1900年,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数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通过对其各自原因的分析,培养和增强学生“在联系中学习历史、在对比中学习历史”的意识。
3.情感目标:明确这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性质并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学习难点】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与中国社会性质演变的关系一、知识链接邓世昌,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
广东番禺人。
自小立志做一名海军,以御强敌。
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
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毕业,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1888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任中军中营副将兼“致远”舰管带。
在他精心训练下,“致远”舰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后在多艘日舰的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军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日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
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标落实课程标准课标细化课标分解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学会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
3. 激情投入,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概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民斗争的主要事迹。
二、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1. 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这一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 学情分析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六、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中国近代史又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堂堂泱泱大国一次次地承受着西方侵略所带来的侮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竟然败给了“蕞尔小国”小日本。
这可以说是对东方大国最后一点体面的摧毁。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打出第1张幻灯片(一)预习案◆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1、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涉及到两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与之相关的文史资料、影视资料都很多,尤其是最近几年,中日关系一直以来是焦点热点,2019年又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120周年纪念,怎样利用好这节课的知识,做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最终归宿。
所以,在本节课中,以中日关系的变化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理性的反思当今的中日关系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级:A级为必须达到目标;B级为绝大部分都能达到的目标;C级则是需要通过锻炼,才能逐渐达到的目标。
课前利用导学案,基本达成A级目标。
课堂以讨论题作为引导,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升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达成B级和C级目标。
二、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2课,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的加深到完全沦为,上接鸦片战争,后启辛亥革命,尤其为理解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可回顾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对近代中国前期历史做一简单回顾总结。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两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和耻辱;但同时又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
因此也可以说,这两场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
同时,这两场战争也反映了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新特点,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逐渐形成了世界体系,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的侵略正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
从现实的角度看甲午中日战争,中日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可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日本却是离我们最遥远的国家,昔日黄海大战演变成今日东海之争,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历史必修ⅰ人教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
年级学科高一历史课题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备课人教学目标基础知识: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能力培养: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情感、价值观: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重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难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课时1课时时间2013年10月20日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课前自主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目本借机派兵,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1)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8月,清政府迎战,这年是农历甲午年,故称这次战争为。
(3)不久,清军在朝鲜陆战失利,接着又在中遭受损失。
中国战败。
3.《马关条约》(1)割、及附属岛屿、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两白银。
(3)开放、、、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产品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
4.影响,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的发展。
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的狂潮。
(2)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运动兴起。
2、过程(1)1900年6月,八国,借口,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3)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
(4)8月,占领。
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3.《辛丑条约》(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计两,分39年还清,以做抵押。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_1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过程与方法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_第12课__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师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2、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3、掌握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二、教学重点甲午终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三、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②直接原因:年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①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②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③黄海大战,由于保船避战,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④日军进攻,占领大连、旅顺;⑤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全军覆没。
3、结果: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
(1)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钓鱼岛)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③开埠:开放、重庆、苏州、为商埠。
④特权: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
(2)影响:中国程度大大加深。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影响:①大片领土割让,使中国和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③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列强争相划分“”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了。
教学设计6: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清朝统治腐败无能(希望“调停”);展示史料:赫德说:“北洋舰队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炮有弹无药。
汉那根想要凑集够打几个钟头的炮弹以备一次海战,迄今无法到手。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
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重点突破】:《马关条约》的影响。
(1)割地——破坏主权,刺激瓜分;(2)赔款——加重负担,控制经济;(3)通商——侵略势力,深入内地;(4)设厂——加深掠夺,阻碍资本;总之,它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结果: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重点突破】:《辛丑条约》的影响。
【小组讨论】列强侵略的影响。
(1)政治上:①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②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他们的烧杀抢掠使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
(2)经济上:①列强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和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列强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3)文化上: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课堂总结:(1)从世界近代史的宏观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背景下爆发的。
(2)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列强侵华的新特点,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个重要步骤,同时,也促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觉醒,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从中日关系的现实角度来看: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
深入认识这两场战争,对于认识当前中日关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4.组织小组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例如,小组成员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报告,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你觉得本节课所学内容有哪些启示?”“你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战争?”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战争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增强他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思维态度,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例如:“我觉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更大,因为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化,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四)总结归纳
1.课堂总结: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例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这两场战争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深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和地图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悲惨。这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战争背后的历史原因,增强他们的历史直观感受。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本节课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背后的历史原因。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人教版必修)
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
②通过对义和团运动起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但因它仍属于旧式农民战争,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所以最终无法阻挡住帝国主义的侵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②通过对两次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难点:甲午战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跨度大,理论要求较高,针对高一年级新生的特点,应注重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构建知识联系,建立和巩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方式,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质疑答疑、原始史料阅读、论从史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
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提供新的材料,注意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课前准备结合PowerPoint课件,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调研存在疑惑和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组织学生观看《甲午风云》片段,——提问:“今年是纪念甲午中日战争多少周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
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2)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3)理清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与八国联军侵华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明治维新前后的中国与日本的漫画,让学生从对比中掌握日本之所以能发动侵华战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2)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动漫、图片及视频,生动形象的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甲午战争背景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及中国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2)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学会理性爱国。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
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
……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1)丰岛海面之战(2)平壤战役——左宝贵(3)黄海大战-—邓世昌(4)旅顺、大连战役(5)威海卫战役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3.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4.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三)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难点突破】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高一历史组林乾【设计依据】1、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为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强调历史学科学习“以人为本”,历史教学始终不能离开历史活动的主体,本课要用黄海海战诸战将、反割台的台湾民众、义和团民众英勇不屈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事迹,来体现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来唤起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动。
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2、设计特色: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
本课体现历史学习三部曲:“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创设情境问题式教学法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前端分析】(一)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灾难。
概述甲午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
启发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注意通过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来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过程。
2、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全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
从列强侵华过程看,继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并逐渐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以后中国更加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清王朝腐朽不堪的本质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3、学情分析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个人阅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很好地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原因等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因而很难正确看待历史与现实,及从理性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1
同样地,教师从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四个方面,详细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主题包括:
1.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给予反馈。这种关注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5.知行合一,强调学以致用
案例强调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思考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使学生将历史学习与国家发展、个人成长紧密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教师还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课后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教师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你、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甲午中日战争和你、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标要求:列举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招架日本和八国联军入侵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全然缘故②朝鲜暴发农人起义——引火线二、通过:①暴发:丰岛海战平壤战役——日军占据平壤黄海战役——日军操纵制海权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戮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3、结果:中国惨败;签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内容阻碍割三地: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中国领土损失严峻,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两亿:白银2亿两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四埠: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列强进一步深切中国内地许设厂:许诺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严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展△《马关条约》签定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朝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二、通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军民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攻下北京→慈禧携光绪仓促出逃→慈禧在出逃途中下令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联军和议→八国联军与清军一起镇压义和团(中外反动势力再次勾结,镇压人民招架)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定《辛丑条约》(1911年)↓内容阻碍赔款:白银4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设立“使馆界”△作业:《全品》时作业(十二)成为列强策划入侵中国的大本营拆毁炮台,许诺驻军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操纵之下禁止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强之外交途径增强了对清政府的操纵《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如何的进程?时期标志开始形成鸦片战争(或《南京条约》的签定)程度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或《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或《马关条约》的签定)完全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辛丑条约》的签定)△随堂练习——《全品》第12“典题探讨”(见《全品》第12,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到民族自强、振兴中华的重要性。
2.通过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批判,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视频播放:播放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大致经过,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背景:详细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包括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为学生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剖析经过:详细讲解甲午战争的经过,重点分析黄海海战、平壤战役、旅顺攻防战等主要战役,使学生了解战争的发展脉络。
步骤四:小组讨论,深入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
步骤五:总结归纳,提炼要点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提炼本节课的要点。
步骤六:课后拓展,提高能力
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提问法: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吗?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甲午战争的思考。
2.图片展示:展示甲午战争的历史图片,如北洋水师战舰、黄海海战场景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气息。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课件说课及详细教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在教材你举足轻重:这两次战争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加重了中华民族的灾难,一次是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另一次则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损失惨重超过了历次外货总和,中国被迫全方位开放,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
这两次战争彻底暴露了清王朝腐朽不堪和积贫积弱。
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之民族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
危机也是转机,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列强发动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剖析列强侵华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列强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侵华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明白对于历史重大事件的学习是围绕着“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三部曲展开的,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学习历史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对比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于不平等条约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归纳和概括其危害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一)教法讲授法、对比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本课内容学生已在初中粗浅学过,已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本课教学有利。
但如果不设置“创新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就只是简单的重复以前内容,不能是学生深化知识,培养能力。
本课按照“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三部曲的主线展开,加上以上教学方法展开。
教学设计7: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中国军民的抗争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培养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讲述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可先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让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
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
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
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
”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分析:综上材料可以看到:日本征韩侵华早有预谋,是日本既定国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方案一(普通校)【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
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教学要点: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②《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导入设计: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2.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目(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利用导入所用材料以及适当补充材料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
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
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
(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到列强侵华从沿海到内地的过程,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
阅读【历史纵横】体会台湾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争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思之窗】让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感受。
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体会《马关条约》的影响,同时导出“八国联军侵华”一目。
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一目(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阅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为什么是反帝爱国运动?如何看待“扶清灭洋”口号?运用材料研习法,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
客观评价义和团。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列表的方法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国家、目的、进程、结果。
运用图片讲述义和团战士、清军爱国将士的抗争。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和【历史纵横】说明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4.学习“《辛丑条约》的签订”一目:(1)《辛丑条约》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影响。
提出问题:总结《辛丑条约》和前面所学过的条约相比较,其内容特点是什么?(更突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2)《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探究“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可以和前几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从条约内容上体会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5.小结: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
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
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五、教学资源建议书目: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改革出版社 1998年梁为楫,郑泽民,《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
李文海,《世纪恶梦——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写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网络: (中国史学网) (近代中国网) (历史在线)六、学习评价建议完成【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方案二(示范校)【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理解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
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教学要点: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②《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导入设计: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适当补充材料,进一步说明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或者探究问题:中国在洋务运动后实力上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经过30年发展的中国为何在外国侵略,甚至是日本侵略面前失败。
)2.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目(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利用导入所用材料并补充有关战前日本的实力及对战争的准备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的蓄谋已久。
(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
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
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讨论、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进一步认识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
(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通过《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的对比;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来理解认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