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模仿说差异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模仿说差异
一.引言:“模仿说”简介“模仿”(mimesis)一词大概源于古希腊时期宗教祭祀、典礼的礼仪活动。
公元前五世纪,这一术语应用到哲学和艺术领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艺术是“模仿”,但二人的“模仿说”却有很大不同。
柏拉图的“模仿说”主要集中在《理想国》第十卷。
他认为这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神创造的,是真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模仿理念世界而来,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因此认为模仿的艺术是不真实的,而且还会“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继承了柏拉图的“模仿说”,但更多的是对柏拉图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集中体现在《诗学》中,他认为艺术是对于实物的模仿,但因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种类的艺术。
他还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模仿的艺术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快感,还可以帮助人们“求知”。
二、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差异这一部分将从从模仿的对象、艺术才能的来源、艺术的功用、对艺术的态度等方面讨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差异。
1.模仿的对象柏拉图认为,艺术家模仿的是现实世界可感的实物,而现实中的实物并不是本质,不是真理,这些实物是理念世界的复制品。
柏拉图将理念世界中的概念称为理式,每种物体都有一个理式,而且这个理式是唯一的。
他认为,理式“先于现实世界、高于现实世界,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式然后才有个别的具体事物”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用“床”的例子阐释了艺术、实物以及理念世界三者的关系。
他认为,床有三种:“神制造的”、“自然中本有的”、“画家制造的。
”同样,制作者也有三种:创造理式的床的神,制作床的形的木匠,以及模仿床的形的画家。
神根据自己的意志,制作了床的理式,那个就是床的真实体。
木匠根据这个理式,用一定的材料做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床。
而画家再根据木匠做出来的床的形,画出不同的床。
这三种床只有床的理式——床之所以为床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一切床都依照它而成,包括木匠做的床和画家画的床。
柏拉图模仿说论文
论再现理论之“模仿说”——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主何修身“模仿说”是由古希腊“艺术模仿自然”的思想发展而来并逐步形成其理论体系的,它作为西方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丰富的发展和变化。
在哲学开端的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先认为美是对数的模仿,而赫拉克利特却以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基础,第一次明确指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艺术模仿自然显然也是如此: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
后来的德谟克利特则将社会的“人”加入到了模仿对象中去,认为人类许多诸如织布、造房子等技能都是模仿动物取得。
到了苏格拉底时期,他继承了前人观点并对“模仿说”加以丰富,认为艺术不但要模仿美的形象,还要借形象来模仿人的感情和性格。
这些观点的提出,为“模仿说”在古希腊时期的成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模仿说”成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在“模仿”学说体系中做出巨大贡献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来说,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模仿说”理论。
柏拉图是在前人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系统提出了他的“理式—现实—艺术”的模仿理论,并由亚里士多德将此学说推向了它的第一个高峰,形成了系统化理论体系。
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体系(一)柏拉图以理念为基础的“模仿说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谈到了木匠制床和画家画床的问题。
“木匠不能制造理式,他所制造的就不是真实体,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
如果有人说木匠或其他木匠的作品完全是真实的,他的话就不是真理了。
”由此可见,床的本质只有一个,是床的理念,涵盖了床所具有的普遍性,而木匠的床只是理念所具有的普遍性的具体化,是理式的影子,而不是真正的理式。
然而画家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制造床,但制造的却连床的实体都不是,只是在外形上制造了床。
由此可见,画家只是在对木匠制造出的实体进行模仿。
因此,柏拉图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床:“第一种是在自然中本有的,我想无妨说是神制造,因为没有旁人能制造它。
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
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摹仿说”是关于文学起源和文学本质的学说,它起源于古希腊。
“摹仿说”认为艺术作品起源于对于现实的摹仿,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都持这种观点。
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此进行了精妙的论述,两人对文艺创作活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但作为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二者都具有完整的、个性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摹仿说”只是建立在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上的一部分,因此具体阐释和最终结论都存在较大的不同。
(1)相同之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的本质在于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世界。
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是模仿感觉世界的活动,艺术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是低于现实世界和理式世界的。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文艺是创造性的模仿。
他认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的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从质料发展成为形式的有机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不同之处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摹仿,而现实世界本身是对于“理念”的摹仿,因此艺术作品就是对摹仿的摹仿,距离真理性的“理念”隔了两层。
正是因为这样的艺术本质观,使得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是缺少“真知识”的无能的人,包括荷马这样伟大的诗人亦不过如此,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摹仿“理念”,只会制造出一些和“理念”相隔甚远的影像。
而且,艺术家对自然——即“理念”的影像的模仿,不过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
因此,他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也只是机械的临摹者,至多是“影像”的复制者。
后世的一些理论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把艺术家称作“仿造者”。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在柏拉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虽然同样承认艺术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但不同于柏拉图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而对于现实世界进行摹仿的艺术作品本身也是具有意义的。
高教自考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题一
高教自考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题一1.莱辛的诗画界限论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
2.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
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
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
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鲍姆加登的“理性类比”概念“理性类比”是“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于1739年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理性类比”肯定了感性的东西,其内容包括:感性洞察力,即洞察相同之点的能力;感性敏锐性,即洞察差别的能力;感性记忆;想像力;感性判断;对类似情况的观察;特殊感觉力。
“理性类比”反映了鲍姆加登把纯粹认识论的美学转到艺术和艺术理论的美学。
4.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5.尼采的日神、酒神论尼采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
日神代表着对生命个体的肯定,酒神代表着对生命本原的肯定;日神代表梦的形象世界,酒神代表醉的现实世界;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是造型艺术和史诗,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是音乐和抒情诗。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论上的异同
摹仿论之文艺本质一、摹仿论的哲学基础不同“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基础。
他认为:“理念不仅有本领创造出一切器具,而且造出一切从大地长出来的,造出一切有生命的,连他自己在内;他还不以此为满足,还造出地和天,各种神,以及天上和地下阴间所存在的一切。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故此,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只能算“影子的影子”。
在《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以三种床为例阐述自己得观点:木匠所造之床依存于床之为床的“理念”,而画中床则摹仿了木匠所造之床。
和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的唯心哲学体系相反,亚里士多德肯定具体存在的事物是“第一实体”。
例如柏拉图所言的“木匠所造之床”,从而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
不仅如此,他进一步确定,艺术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还要真实,“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换言之,艺术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文学的含义不同首先是摹仿的外延不同,柏拉图的“摹仿”不包括颂歌,他把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叫做“非模仿艺术”。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摹仿;其次是内含不同,虽然柏拉图完成了“摹仿论从自然观点到社会观点的转变”,但是他给“摹仿真实的本体论定位低于被摹仿对象的定位”艺术被看作是“属于游戏性质”的虚假。
亚里士多德直截了当地指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
摹仿论之文艺活动在《伊安》篇中,柏拉图借其师苏格拉底之口告诉伊安:“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是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依柏拉图之见,诗人写诗依靠的是灵感,即诗神的迷狂,“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其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
另外,他还认为,,灵感的获得是完整的灵魂“见到尘世间的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是对理念世界的直接摹仿,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和真理隔了三层”的摹仿。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一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众城邦中雅典处于最重要地位,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后经克利斯梯尼和伯里克利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希腊的民主政治。
浓郁的民主气氛,追求自由的精神既体现在生活环境中,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更是体现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
古希腊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商品货币经济也较发达,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已出现。
古希腊经济既有维护奴隶主自然经济,又有对商品货币经济的探索。
发达的交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融,使希腊文化获得了发展。
希腊人的哲学观念脱胎于宗教观念,而对文学艺术的自觉意识又受着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正反映了文论的演变历程,它们各自在后来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二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有着丰富的遗产。
早在柏拉图前,希腊的思想家、文艺家们就曾对文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而这些许多都是柏拉图以来思想的源头。
荷马在他的史诗“序曲”中曾祈求诗神缪斯给他灵感,并在史诗中多次论及诗要给人以快感。
色诺芬尼责备荷马把神写成与人一样有道德败坏的行径。
这一点,被柏拉图所继承和发扬。
哥奇亚斯认为悲剧通过神话传说和情感描写使观众坠入迷魂阵中,所以能迷人的悲剧比不能迷人的画更高明,而被迷的观众比不被迷的更聪明。
哥奇亚斯从观众心理的角度探索文学艺术的效果,对亚里士多德有一定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对文艺的看法,主要包括灵感说和摹仿说。
他从经验论的角度总结出文艺和人的其他活动是起源于摹仿的。
关于灵感,德谟克利特继承传统的看法,承认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把灵感的来源归结为神。
苏格拉底也继承了当时流行的摹仿说。
主张艺术不但是对对象形象的忠实描绘,而且还是对人物心灵和性格的表现。
苏格拉底还强调天才和灵感,认为诗人处于灵感状态,自己不知其所以然。
他的文艺思想得到了弟子柏拉图和徒孙亚里士多德的发扬。
三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过很好的教育,并就学于苏格拉底八年,直到苏格拉底逝世。
浅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异同作者:张旭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5期摘要: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并与其师柏拉图一同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柏拉图通过“理念论”建立起自己的“三一式理论”,指出诗和艺术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它们远离真理,对人的心灵很难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对柏拉图的“模仿说”进行了继承、突破与改变,将诗和艺术的模仿定义为积极的、带有创作者主观活动的创造活动。
清楚了解二者“模仿说”的含义与区别,有助于解答二者模仿说产生不同原因的问题。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模仿说”一、阐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一)柏拉图的“模仿说”柏拉图循着其师苏格拉底的脚步,依照苏格拉底从具体事物之后去寻找一般定义的方法,将关于普遍本质的一般定义称为“理念”。
在柏拉图的学说中,“理念”并非人的眼睛可以观察到的某个具体存在,而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具有“统一性”的共相和普遍的概念。
尽管来源苏格拉底,但是柏拉图的“理念”较之前者的“定义”范围更广,且将普遍本质和个别事物彻底割裂开来。
在“理念论”的基础上,柏拉图构造起“三一式理论”。
“三一式理论”即三重世界,一种模仿。
三重世界指“理念”世界、现象世界以及影像世界。
第一个世界是柏拉图所认为的世界的本源和本质——“理念”世界。
“……其他事物按照这个类型的形象制造出来,与这个模型相似,所谓事物对相的分有无非就是按照相的形象把事物制造出来。
”从《巴门尼德篇》中的这句话就可以看出,“理念”世界是现象世界背后的真实和本质,现象界的所有事物都是由“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
而现象界的事物之所以拥有具体的某个形象,是因为它们对“理念”进行了一种“分有”。
第二个世界现象世界建立在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上。
柏拉图的著作中多次谈及过“分有”这个概念,如《理想国》中“认识美自身的存在,并能区分理念及分有物的人,是既不会把分有物当作理念,也不会把理念当成分有物的。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模仿论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摹仿论比较文学院0802 刘凤琴20081110058在西方文论史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而这二人的关系匪浅,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不免要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只是止步于他的老师,他又有自己的观点,绝不因为柏拉图是老师就不批判,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切东西都不能阻止他追求真理的脚步。
因此,他的很多观点都不同于柏拉图。
下面我们就“摹仿论”这一观点进行比较。
先了解一下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
首先,柏拉图所说的“理式”并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理式是神的创造,这个精神的理式世界创造了现实世界,因此,现实世界是和天上的理式世界相对应的,现实的“床”是理式的床的影子,是理式创造出来的具体特殊的外在现象。
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可靠性,否定人可以通过感觉经验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靠的只能是灵魂对理式的“回忆”和“领悟”。
其次,柏拉图认为,文艺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他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其中“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
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最后,我们可以看出,理式摹仿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它从本体论看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是反映论。
虽然这样说贬低了艺术,但是从客观上揭示了文艺还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等的关于文艺是摹仿的说法,但对其理论含义做了新的开掘,比此前的哲学家对文艺的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是人的行为的摹仿。
但是他所说的“摹仿的艺术”与柏拉图的“摹仿的艺术”含义不同。
第一,他把职业技艺与今日称之为美的艺术加以区别,称史诗、戏剧、音乐、绘画、雕刻等美的艺术是“摹仿”或“摹仿的艺术”。
西方文学理论 古希腊古罗马文论 知识点
西方文学理论第一章古希腊文论第一节柏拉图一、模仿说一系列个别事物拥有一个共同名称,这个名称就是这一类事物的理念(idee)。
理念是最真实的存在。
所有现实事物是对理念的模仿,而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因此,艺术是对理念的模仿的模仿。
二、诗的道德尺度柏拉图认为诗具有三大罪状:1、以假乱真;2、亵渎神灵;3、伤风败俗。
诗只涉及灵魂的低贱部分,唤醒且滋养情感,损害理性,所以要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
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敬神的颂诗和歌颂名人的诗,才能进入理想国。
三、艺术创作的迷狂说诗人陷入迷狂状态,才能代神立言。
诗人创作不是凭借技艺,而是在迷狂中代神说话。
柏拉图的模仿说开启了理性主义诗学的先河,而迷狂说则开创了非理性主义诗学的渊源。
第二节亚里士多德一、为模仿正名《诗学》的一个重要就是为模仿正名。
模仿是人的一种天性,具有普遍性。
亚氏与柏拉图模仿说的差异:1、模仿的对象。
柏拉图将诗画并举,模仿没有生命的对象,亚氏将行动确立为模仿的对象。
2、模仿的性质。
柏拉图认为模仿是真实的幻影,而亚氏则认为模仿是真实的。
二、悲剧论1、定义: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2、悲剧六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
位居第一的是情节,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人生。
情节安排以完整为美。
情节的两个要素:逆转和发现。
悲剧人物在道德上应当是好人和坏人两个极端之间的第三种人,而且地位显赫。
三、净化说“净化”的希腊文原文是“卡塔西斯”(katharsis),最初用作医学术语,意谓泻导的疗术,用在精神治疗方面,就是一种疏引和宣泄的方法,还是一种宗教上的洁净仪式。
“katharsis”在《诗学》中转化为作为悲剧目的的情感宣泄,借情节以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这两种情感得到净化。
四、阅读书目: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理想国》2.亚里士多德:《诗学》3.《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4.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5.欧里庇得斯:《美狄亚》西方文学理论第二章古罗马文论朗吉弩斯《论崇高》作者从五个方面论述崇高语言的来源:1、构思庄严伟大观念的能力,2、强烈的灵感、激情,3、修辞的适当形式,包括思想的修辞和表达的修辞形式,4、高雅的言词,5、高贵的优雅的结构。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很多对于文艺的论述几乎都要论及摹仿,这成为这一时段文艺理论形态的显在话语。
以往一般把柏拉图关于摹仿的文艺思想视为西方文艺理论摹仿论的起点,其实,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学者们就已经开始论述摹仿了。
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相联系的。
从原始巫术的“摹仿”观念,到描述与僧侣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摹仿数”,构成了古希腊早期摹仿观念的发展轨迹。
其中的代表学者有克塞假设芬尼、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他们的理论反映了早起古希腊对文艺的朴识,但是只是从外部触及了瘟疫的本源,显得十分片面。
柏拉图是古希腊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般说来,古希腊人的“艺术蓦仿自然”的看法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艺术观,到了柏拉图手里才起了本质的变化,成了他的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式”(即共相、一般、普遍)才是真实的,一切具体的个别事物都只不过是“理式”的影子。
在他的哲学理式思维里,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他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李秀斌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论要》中对柏拉图蓦仿说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从探求艺术的本质看,柏拉图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由蓦仿观念世界来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感性的现实世界来的。
因此,艺术世界就成为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这就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他以前所流行的艺术幕仿现实的传统观点所给予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柏拉图的‘幕仿说’。
”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摹仿说”。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坚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可以说,“蓦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
试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试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作者:曹淑蕾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5期山东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50014摘要:“模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研究文艺起源、解释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学说。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同有异。
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模仿说原因世界观认识论见解【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5-0186-2“模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研究文艺起源、解释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学说。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同有异。
一、对模仿说见解各异之原因1.生活环境不同,对现实态度各异出身于雅典贵族阶级的柏拉图,站在贵族阶级的一方,与代表民主势力的诡辩学派在艺术思想上处于势不两立的地位。
当时雅典社会动乱,贵族党与民主党的阶级斗争激烈化,旧的传统动摇,新的制度风行。
在这种环境中,柏拉图对现实十分的不满。
社会动荡不安,道德沦丧堕落,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诬陷致死,这件事在他内心里留下了阴影。
对现实的不满影响了他的哲学观和文艺观,他从政治的角度来解决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柏拉图反对希腊文艺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和高涨的民主精神,他本来重视文艺,想让文艺为他的理想王国服务。
但文艺按照自己应有的规律发展,因此他憎恨文艺。
否认文艺的真实性,认为文艺与真理隔着两层,只是“影子的影子”,并且要把诗人赶出理想国,他反对模仿者诗人,把他们视为靠记忆写诗的下等人。
而亚里士多德则对现实持肯定态度,作为贵族中产阶级,他不像柏拉图对现实不满,对文艺否定。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总是冷静的客观的对客观世界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
正是这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让他更清醒理智的认识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他承认艺术反映现实,并且认为艺术可以高于现实。
亚里士多德对模仿现实的文艺给予很高的肯定,肯定文艺的认识作用。
2.世界观、认识论各异柏拉图是纯粹的唯心主义者,其“理式世界”正是宗教中的“神的世界”的摹本。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学批评的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学批评的异同王朝晖摘要:在研读西方文学时,由于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两人文学批评的异同常常被忽视,然而,在西方文论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都赞成文艺模仿说,但两者对文艺模仿的对象看法有本质的不同,柏拉图是唯心主义的模仿说,而亚里士多德是唯物主义的模仿说。
这篇文章旨在澄清两者文艺批评的异同。
另外重温一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关键词:柏拉图,理式,模仿,灵感,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悲剧,艺术创作A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1.文艺是对理式的模仿柏拉图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21时就学苏格拉底,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师生友谊非同一般,对民主派政治立场一致。
柏拉图的著作都用对话写成。
他的文艺理论是其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
而理式理论是其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因此只有理解理式论,才能深刻理解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思想。
柏拉图的理式有三个含义:①理式是非物质意识的永恒不灭的本体,②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再往上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念,更高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念,最高的理式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
这种理式叫做事物的原型。
③只有理式才是真实存在。
从这一点上他否定了经验的可靠性和以理式为蓝本的现实世界真实性。
在此基础上,柏拉图提出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模仿:①文艺模仿自然,自然以理式为蓝本,理式第一性。
自然第二性。
②柏拉图由此认为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现实世界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再现,而艺术世界则从更低的层次再现自然、现实世界。
③把艺术摹仿自然贬低为照镜子,只是复现事物外貌,不能模仿本质。
因此他把诗人和艺术家列为理想国里的下六等公民。
对诗人和艺术家极其反感。
他列出了模仿艺术的三条罪状:①与真理隔三层,没有真知灼见;②以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③模仿人性低劣部分讨好群众,助长感伤癖和哀怜癖,摧残理性。
由此,柏拉图反感悲剧和喜剧,他认为悲剧迎合了无理性的情感,通过给人快感助长感伤癖和哀怜癖。
从模仿说看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
从模仿说看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张倩倩【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美学和其他领域都占据重要地位。
就现有流传的版本内容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重点介绍了史诗和悲剧,其中“悲剧”更是他这部著作中的重中之重。
由于历史的变迁,古希腊的众多专业术语如今已鲜有准确对应的词汇,这为古希腊经典著作的解读带来重重困难。
《诗学》同样如此,作为一本独创性的著作,它受到特别的关注和评析。
一直以来,《诗学》重点阐释的“悲剧”究竟包括怎样的内容,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文本中的“悲剧”,学者们争论不休。
文章在这些争论的基础上,试图从“模仿说”出发把握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
%Aristotle’ s“Poetic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omain of aesthetics and other fields,in which epic and tragedy are introduced where “tragedy” is of the core impor-tance. Due to the change of history, many terminologies are lack of equivalent counterparts. This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to interpret the ancient Greek classics. A main research focus is what “tragedy” should include and how to interpret which is also an arguable subject. It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ragedy theory in “Po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itation theory”.【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诗学;悲剧;模仿【作者】张倩倩【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5从模仿说看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张倩倩(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美学和其他领域都占据重要地位。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探析
46(下)2018.11的精神违背;事物能生灭,能生灭的“相”就与“相”的精神违背;没独立的类的东西如关系、性质等的“相”是怎样的。
第三,有一些论证引入了第三者。
个别事物是第一者,个别事物的“相”是第二者,他们的共性,另外一个“相”就是第三者,引入无限多第三者,就有逻辑问题。
第四,一个事物可以有多个“型”,同时分有“一”和“多”,增加解释问题的难度。
第五,“相”和具体事物既然是同“多”的,它们之间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那么,它们是具有共同的实质还是共同的名字?这一点柏拉图并没有解释清楚。
第六、柏拉图是为了解释“这个世界如此存在”的原因,在现实世界之外假定一个“相”的世界。
其目的是为了有效解释具体事物,但实际上反而毁坏了具体事物。
因为“相”对于具体事物的存在没有帮助,不能运动的“相”如何解释运动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看,“相”不能帮助我们认识具体事物。
针对《枚农篇》中柏拉图所探讨的具体的美德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枚农篇》中所讨论的美德其实是通过习惯而养成的,也就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但并不是说亚里士多德完全否认美德是可传授的和出于本性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里,每个正常人在本性中都具有获得美德的潜能和资质。
同时,他也在著作中提出为了教化城邦的公民,应该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众多美德。
这样看来,亚里士多德似乎认为美德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方面是可传授的。
亚里士多德也拒绝柏拉图把灵魂和身体分离开来的观点,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完全把人类看作自然的造物,是理性动物。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而上学不是对另一个世界的研究,而是对自然以及同样重要的我们自身的研究。
参考文献:[1]郝亿春.德性即知识?——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问题的应答及其根底[J].天津社会科学,2013(3):32-39.[2]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作者简介:沈继发,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模仿说”的历史古希腊“模仿”一词与远古时期的宗教典礼活动有密切关系,指巫师所表演的舞蹈、音乐等。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比较 --毕业论文
【标题】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比较【作者】刘菲菲【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较摹仿说文艺的功能文艺的创作【指导老师】张红兵【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生活于古希腊雅典奴隶时期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博学多才,不仅是古希腊时代名声显赫的伟大人物,而且至今他们对后世产生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他们对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走向有重大的牵导作用,他们提出了哲学范围内对美和艺术进行多角度研究的入点,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指出了“美”的哲学含义和构成美的本体要素。
虽为师徒关系,但各有千秋,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以前所有的知识开创了新的哲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比柏拉图大得多;但如果没有柏拉图思想承前启后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也难以为继。
他们的文艺思想一样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探讨了艺术本体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逐渐完善了艺术思想体系的构建。
后世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研究有很多,他们文艺观的异同历来是各学者研究的焦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艺术从而得到不同的结论。
二者的文艺思想有较多的可比性。
后世大多数是通过对文艺的本质即“摹仿说”这一方面来对比探讨,当然这是二者在文艺观上最大的区别之处。
但是本文主要从二者对文艺的本质论,文艺的功能论,文艺的创作论方面作较系统的比较。
深入理解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思想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西方古典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了解。
一、摹仿说(一)摹仿的摹仿柏拉图是文艺史上对文艺和文艺家谴责最厉害的一个人,他的“模仿说”也必将导致对文艺的否定。
他认为,存在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世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而文艺是“摹本的摹本”。
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文艺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即“浸润心灵”,并把它称为“诗的魔力”,因而,他尽管将“模仿的诗”斥为“影子的影子”,但仍主张在理想国中保留一部分“颂神的赞美好人的诗歌”。
总的来说,他的观点是唯心的。
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认为文艺是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并指出,这就是文艺的本质特征:“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是摹仿者”。
浅议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的异同
客 观存 在的 、感知过 的事物 的再 现 。亚 里士 多德 明确 肯定 了艺术 的实质 就 是 模 仿 。 人 的模 仿 并非被动 的 复制, 但 人天 生就有 艺术模 仿 的能力 。 而且那 些模 仿 的艺 术品高 于现实 , 是现实 的 内在 本质 规律 。亚 里士 多德肯 定了人 的能 力, 把 人的地位 提 高 了。 人拥有 创造 美的 能力, 人才 是艺 术的创造 者 。 他主张 的模 仿 论, 核心 是艺术 对 自然 的忠诚 , 即古 希腊人 那种 艺 术乃 自然 的直接复 现或
教 育 时空
I ■
浅议柏拉 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论 的异 同
任 洁 玉
( 安音乐 学 院 西 陕西 西安 706 ) 10 1 [ 摘 要] 章 从 “ 文 模仿 ”的概 念 定义 入手 , 柏拉 图和亚 里 士 多德两 位 哲 学大 师关 于 “ 仿 ” 的不 同 阐释进 行 了 浅显 的论 述 。 对 模 [ 关键词 】 仿论 柏 拉图 亚里 士多 德 异 同 模 中图 分类号 :8 A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9 94 (0 0 3—3 80 10— 1X 21 )3 06— 1
所谓 “ 仿 ’ 模 作为心 里 学术 语是 指 依照 别人 的行 为 样式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进行 效仿, 出同样 或类 似 的动作 或行 为的过 程 。塔尔 德认 为 : 做 模仿 是社会 赖 以存 在和发 展 的基 本原 则之一 。 过模仿 产生 了群体 的规 范和价 值 。 世 界 通 “ 重 演规 律 ”在 动物 中通 过遗 传实现 , 在人 类社 会则 通过 模仿 - 。而 我们 这里 所讲的 “ 模仿 论 ”实质 是 一种认 识论 , , 是关 于艺 术起源 和 艺术性 质 的学说 之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的相同点两者共同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摹仿的本能”。
柏拉图认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们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柏拉图说过,摹仿成了习惯之后,就会变成天性,而当亚里士多德谈论艺术摹仿之时,所提及的天性,恰好与柏拉图的“第二天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的不同点1、两者对于艺术摹仿的真实与虚假认识不同。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般来讲,技术有一部分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完成的东西,有一部分是摹仿自然”、“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结合这两段话,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可以是真实的,并且高于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真实性的肯定就在无形之中批判了柏拉图关于艺术是虚伪的“摹仿的摹仿”的观点。
2、两者对于艺术摹仿对象界定不同。
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摹仿对象是“理式”,但亚里士多德以“并没有什么事物之外的运动。
变化的东西,总是在实体方面的变化,或者在量、质或位置方面发生变化。
我们说过,不可能找到一个东西为这些范畴所‘共有’”这一观点否定了“理式”的存在,他还肯定了感官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感性认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3、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而柏拉图的摹仿说是唯心而又神秘的。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贡献亚里士多德为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对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学习与批判的基础上,走上了自己的文艺理论道路。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多为推理性和归纳性的,他的《诗学》,是世界上最早有完整体系的文学理论著作。
具体文艺理论贡献如下:1、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自然”基本观点进一步阐释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模仿说”简介“模仿”(mimesis)一词大概源于古希腊时期宗教祭祀、典礼的礼仪活动。
公元前五世纪,这一术语应用到哲学和艺术领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艺术是“模仿”,但二人的“模仿说”却有很大不同。
柏拉图的“模仿说”主要集中在《理想国》第十卷。
他认为这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神创造的,是真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模仿理念世界而来,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因此认为模仿的艺术是不真实的,而且还会“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继承了柏拉图的“模仿说”,但更多的是对柏拉图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集中体现在《诗学》中,他认为艺术是对于实物的模仿,但因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种类的艺术。
他还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模仿的艺术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快感,还可以帮助人们“求知”。
二、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差异这一部分将从从模仿的对象、艺术才能的来源、艺术的功用、对艺术的态度等方面讨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差异。
1.模仿的对象柏拉图认为,艺术家模仿的是现实世界可感的实物,而现实中的实物并不是本质,不是真理,这些实物是理念世界的复制品。
柏拉图将理念世界中的概念称为理式,每种物体都有一个理式,而且这个理式是唯一的。
他认为,理式“先于现实世界、高于现实世界,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式然后才有个别的具体事物”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用“床”的例子阐释了艺术、实物以及理念世界三者的关系。
他认为,床有三种:“神制造的”、“自然中本有的”、“画家制造的。
”同样,制作者也有三种:创造理式的床的神,制作床的形的木匠,以及模仿床的形的画家。
神根据自己的意志,制作了床的理式,那个就是床的真实体。
木匠根据这个理式,用一定的材料做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床。
而画家再根据木匠做出来的床的形,画出不同的床。
这三种床只有床的理式——床之所以为床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一切床都依照它而成,包括木匠做的床和画家画的床。
木匠的床是这种理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而画家的作品是木匠的床的反映,是反映的反应,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两层。
画家仅仅是个模仿者,他们虽然能把人物画得很像,却对所模仿的知识却一无所知。
诗人也如此,虽然可以把事情描述得很逼真,却对所描述的事件并不清楚。
比如,荷马很擅长写战争,但他却没有亲自“指挥或参谋”过哪一场战争。
艺术所模仿的只是“影子”,因此艺术是“影子的影子”。
不仅如此,艺术模仿的东西还是丑陋的,是“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是应该禁止的。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艺术主要指诗和音乐。
他也认为艺术是模仿,“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一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模仿。
”但是他并不像柏拉图那样认为艺术是虚假的,和现实世界“隔着两层”。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真实的,艺术所模仿的不是现实世界的外形,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本质和规律。
关于诗的真实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九章做了详细阐述:“诗人的指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_2J(附。
由此可见,诗模仿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事物,不是偶然性的现象,诗要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要在个别事物中显现必然性。
至于模仿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模仿的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有必然是好人或坏人一只有这种人才具有性格…他们所模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坏”这点与柏拉图的诗模仿“人性中的低劣的部分”的观点也不一样。
2.艺术才能的来源艺术模仿自然的发展过程,而上帝是一切自然界运动的原动力,包括艺术创造。
柏拉图认为模仿的诗人对所模仿的事物一无所知,本身也不具备什么艺术才能,而是要靠神来给予启示和“灵感”。
在《伊安篇》中,他用磁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
“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附着。
”因此,诗歌的最终创作者并不是诗人,而是神,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
当然这些由神创造的诗是应该推崇的高尚的诗,如酒神诗、颂神诗、合唱诗、史诗等,并不是所谓的通过模仿“影子”、迎合非理性的东西。
有了神的依附,再愚蠢、平庸的诗人也能“唱出美妙的诗歌”。
在这里,柏拉图把一切功劳都归功于神,贬低人的力量。
相反,亚里士多德则很重视人的智慧与能量。
他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人与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善于模仿。
他在《诗学》第四章中提到,“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2](P53-54)。
由此看来,创作诗歌的才能来自于人本身,而且这种才能是天生的。
模仿也不像柏拉图说的那样都是低劣的,而是有高尚的也有低劣的。
“比较严肃的人模仿高尚的行动,即高尚的人的行动,比较轻浮的人则模仿下劣的人的行动”[ibid]。
尽管有些作品是模仿低劣的行动,如喜剧,但它同样能给人带来快感,“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
3.艺术的功用柏拉图认为艺术不仅不能反映真实,还会欺骗人,使人远离真实,阻碍人们对真实的认识。
如,他在《理想国》中说:“我们必须考虑这些争辩着是否碰上了魔术般的模仿者,受理他们的骗”…’。
柏拉图对模仿本身也是鄙视的,“模仿术是卑贱的父母生出来的卑贱的孩子”…。
诗歌能激起人性中的低劣部分,因此应该驱逐出境,“他会把灵魂的低劣成分激发、培育起来,而灵魂低劣成分的强化会导致理性部分的毁灭,就好比把一个城邦交给坏人,就会颠覆城邦,危害城邦里的好人”…。
这里的“人性中的低劣部分”是指诸如爱情、愤怒、悲伤等纯粹的感情,柏拉图认为这些感情是毒药,应该控制,而诗歌却偏偏助长它。
“当我们必须让这些情感枯萎死亡的时候,诗歌却在给它们浇水施肥…诗歌却让感情统治了我们”由此可见,柏拉图是推崇理l生,反对隋感的。
情感会让人生活得更糟糕,甚至会腐蚀人、毁灭人。
而诗歌则是激起人罪恶的情感的导火线,因此必须禁止。
但是,柏拉图却没有否定所有的艺术,而留住了他认为是高尚的艺术,“只有歌颂神明和赞扬好人的颂歌才被允许进入我们的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不仅不应该受到谴责,反而应该发扬光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 (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而来的)”。
模仿不仅能让人获得知识,还能让人感到快感。
有些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会让人痛苦,但却也能让人快乐,其原因在于求知。
求知是一件最快乐的事,哲学家如此,一般人也如此,只是一般人求知的能力比较薄弱罢了。
“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
悲剧在观看时让人感到痛楚,但是人的情绪却可以由此得到放纵,“也就可以得到减轻、缓和或解除”。
另外,艺术还能让人的情感得到宣泄以达到平衡,让灵魂得到“净化”。
艺术中的音乐可以营造让人愉悦的气氛,让疲惫的人获得必要的休息,让苦闷的人忘却痛楚。
悲剧能够“陶冶情操,使人对喜怒哀乐形成正确的感应”J(n踮)。
“(悲剧)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脚’亚里士多德并不像柏拉图那样反对一切情感,而是认为健康的、平衡的情感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而艺术刚好就是平衡情感的催化剂。
4.对艺术的态度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两人对艺术的态度截然同。
柏拉图认为文艺应为贵族统治阶级服务,反对现实主义,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其“模仿说”带有一定政治色彩。
他认为艺术只是对虚假的现实的模仿,它无法超越理念世界而得到其中的真实与那种纯粹的美。
他甚至认为那些模仿的艺术都是低劣的,会毁掉人的理性,甚至毁灭一个城邦,因此应该将其赶出自己的城邦,而只保留一些“歌颂神灵或好人的颂歌”。
诗人也应该被驱逐出去,因为他“种下恶因,逢迎人心的无理性的部分,并且制造出一些和真理相隔甚远的影像”。
而亚里土多德承认艺术反映现实,具有高度真实性,并且认为艺术可以高于现实。
与柏拉图截然相反的是,亚里士多德对艺术持肯定态度,认为艺术可以“教育”人,“净化”人的心灵。
“净化”指通过艺术,让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而恢复和保持心理的健康。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到,“音乐应该学习…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 (1)教育,(2)净化”l2J(’。
此处指宗教的音乐可以净化过度的热情和“受其他情绪影响的人”。
而《诗学中》提到悲剧可以爱怜和恐惧两种情绪。
另外,艺术还可以激发人求知,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因此应该加以发扬。
三、小结尽管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师徒关系,两人的思想却有很大差异,尤其是“模仿说”。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它与真理——神所创造的理式——隔着两层;艺术创作需要依靠神的启示和“灵感”;艺术毁灭人性甚至一个国家,应该禁止。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是真实的,模仿的是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艺术创作是人的本能;艺术能让人获得快感;艺术应发扬光大。
可以说,柏拉图对人通过模仿形成的艺术持否定态度,将一切归因于神的创作,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持肯定态度,更重视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