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民族大家庭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中华大家庭教案

三年级中华大家庭教案

三年级中华大家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2. 使学生掌握各个民族的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特色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2. 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特色文化3.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2. 使学生掌握各个民族的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特色文化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情感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性2. 如何让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个民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教学,分析具体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特色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

3. 采用讨论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 采用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析。

2. 准备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的材料和场地,以便组织学生参加实践环节。

3. 准备教案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和连贯。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地图和重要地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

2. 讲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点,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3. 分析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特色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特色。

4.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思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5. 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设计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设计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我国 56 个民族的名称,并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

学生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理解我国民族政策,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民族分布特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团结意识。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 56 个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

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各民族歌舞表演视频,如《爱我中华》,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出现的不同民族的服饰、舞蹈等元素。

提问学生:“视频中展示了哪些民族?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民族的大家庭。

2、民族构成展示我国 56 个民族的名称和图片,让学生快速浏览,初步了解各民族的特点。

重点介绍人口较多的几个民族,如汉族、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等。

强调汉族人口最多,其他 55 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

3、民族文化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少数民族,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特色服饰、独特建筑等方面的文化特色。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补充。

例如,介绍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维吾尔族的手鼓舞、藏族的藏袍等。

4、民族分布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讲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举例说明,如在某个省份既有汉族聚居区,也有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了相互交融的分布格局。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大家庭》教案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大家庭》教案
2.在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示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今后需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方面,我认为在讲解民族分布和民族文化时,举例说明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
4.关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我觉得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民族团结就在身边。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族的民族故事,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5.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普遍较为满意,但在课后反馈中,也有学生提到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适当增加民族历史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多民族的丰富内涵。
-通过设置实际问题,如模拟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传承等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分工、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收获。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过不同民族的朋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我国多民族的魅力。
-认识民族政策,树立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观念。
举例解释:
-通过生动的图文资料,详细介绍各民族的分布及特色文化,让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共存的社会现实有直观的认识。

民族大家庭教案

民族大家庭教案

民族大家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56个民族及其文化特点;2.掌握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表现形式;3.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中国的56个民族及其文化特点;2.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表现形式;3.民族团结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的56个民族及其文化特点;2.掌握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表现形式。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2.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的文化。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56个民族及其文化特点;2.体验法:通过观看、听取、亲身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的文化;3.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家庭”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

2. 讲授(30分钟)教师通过PPT、图片、视频等方式,讲解中国的56个民族及其文化特点,包括民族的名称、分布、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节日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

3. 体验(3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体验活动,如品尝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学习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欣赏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表演等。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

4. 比较(2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比较活动,如比较不同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表现形式,比较不同民族的节日庆祝方式等。

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应该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设计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设计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设计第一章: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3. 讨论如何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作业:1. 学生绘制我国民族分布图;2. 调查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了解他们的文化特色。

第二章:认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2. 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2. 藏族的风俗习惯;3.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2.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3. 讨论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

作业:1. 学生制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手抄报;2. 调查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

第三章:探索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2. 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蒙古族的语言文字;2. 藏族的语言文字;3. 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字。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字;2. 学生尝试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3. 讨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魅力。

作业:1. 学生制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手抄报;2. 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同学交流。

第四章:了解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2. 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宗教信仰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2. 我国宗教政策。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2.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3. 讨论我国宗教政策以及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宗教信仰。

作业:1. 学生制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手抄报;2. 调查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

三年级中华大家庭教案

三年级中华大家庭教案

三年级中华大家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认识中国地图上的各个省份和主要城市。

(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各个省份的特色。

(2)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地理分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中国地图上的各个省份和主要城市。

(2)让学生了解各个省份的特色,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

2. 教学难点:(1)中国地图上省份和城市的地理位置。

(2)各个省份的特色文化。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中国地图、各个省份的特色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资源:互联网、图书、报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说出自己熟悉的省份和城市。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省份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省份的特色研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自己负责的省份的特色。

3. 成果展示(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负责的省份的特色。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增强对各个省份的了解。

4.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培养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一幅自己喜欢的省份地图,并标注出该省份的特色。

2.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对我国省份和特色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成果展示评价:评价学生对省份特色的了解程度和展示效果。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绘制省份地图的准确性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一、教案名称: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知道我国的主要民族及分布情况。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

四、教学内容:1. 我国的主要民族及分布情况2. 多民族大家庭的意义3. 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4.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我国各民族的代表性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民族的名字。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的主要民族及分布情况。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多民族大家庭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

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族,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准备进行课堂展示。

2. 各组展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小组活动1. 教师提出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我国的多民族大家庭。

2. 家长签字,第二天反馈给教师。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六、教案名称: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六)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特色文化。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民族大家庭的教案

民族大家庭的教案

民族大家庭的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民族大家庭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族大家庭的教案1活动目标:1、初步认识维吾尔族、蒙古族的服饰、风俗习惯等。

2、知道维吾尔族和蒙古族是少数民族。

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3、激发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特色。

教学难点:能通过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和特色辨认不同的少数民族。

活动准备:课件、服装,《爱我中华》《娃哈哈》音乐活动过程: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坐飞机去旅游好吗?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有三个地方,我们先出发去第一站吧!(课件出示飞机飞行音乐《小飞机》幼儿同时动作飞机飞行状)飞机慢慢降落,大家下飞机,轻轻地坐下。

我们来到了维吾尔族小朋友的家乡—新疆(出示中国地图画面课件。

)二、认识维吾尔族。

1、演示课件:(1)你们了解维吾尔族,了解新疆吗?(2)他们在干什么?(跳舞。

维吾尔族喜欢跳舞,他们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3)他们还是一个很好客的民族,瞧,有两个维吾尔族的`小朋友来欢迎我们了!(维吾尔小朋友问好)维吾尔族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款式的?(都戴小帽,女的穿黑色坎肩、长裙、男的穿对襟长袍。

)(4)维吾尔小朋友端出葡萄干款待大家。

(丰富词汇:亚克西。

)新疆还有什么特产?(哈密瓜、葡萄、葡萄干)(5)维吾尔族人在干什么?他们有哪些生活习惯?(弹冬不拉、吃羊肉串、摘葡萄)(6)我们今天交到了维吾尔族的好朋友大家高兴吗?我们邀请维吾尔小朋友一起来跳个新疆舞吧。

(大家一起跳新疆舞蹈。

)(7)今天,大家在新疆的旅程就结束了,和维吾尔小朋友再见!(维吾尔小朋友:欢迎你们下次再来!)三、认识蒙古族1、听,机场在催我们登机呢!(音乐:小飞机)飞机慢慢地降落,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2、演示课件。

民族大家庭教案

民族大家庭教案

民族大家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互尊重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思维;4.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共同发展的利益;–分析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存在的多样性,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多元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介绍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了解到文化多样性是世界各地存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信仰,培养尊重他人文化差异的意识。

3.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分析历史中因为民族冲突而导致的战争和矛盾,让学生认识到相互尊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同文化交流中保持相互尊重,以及如何解决文化冲突。

4.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思维–分析多元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思维;–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各地的民族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展示出自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5.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关于不同民族的调查研究,并制作展板或PPT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多元文化的见解,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和意义。

2.案例分析法:通过历史上的民族冲突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并从中总结出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观点。

4.合作学习法: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关于不同民族的调查研究,并制作展板或PPT进行展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年级少先队活动课“民族大家庭”主题活动设计)

三年级少先队活动课“民族大家庭”主题活动设计)

三年级少先队活动课“民族大家庭”主题活动设计(第一课时)一、活动主题:“祖国发展我成长”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二、活动目的:知道社会主义祖国是各族人民温暖的大家庭,56个民族是一家,实现“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团结各族小朋友一起进步。

三、活动内容:1、了解几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主要居住地、服饰和特征,了解民族风情、民族发展。

2、与不同民族小朋友通信、发短信互动,观看“56个民族心连心”图片展等。

四、活动形式:中队主题队会五、活动准备:学生查找资料、课件、歌曲六、活动步骤与过程:从一望无垠的草原到美丽富饶的边疆。

从碧波滚滚的南海到白雪飘飘的北国。

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数相对较少,称为少数民族。

我们56个民族情同兄弟姐妹,亲如一家。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少数民族的一些知识。

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为了这次队会收集了许多有关少数民的资料,看,这是什么?(中国地图)碧绿的是草原;金色的是沙漠;蓝蓝的是大海;弯弯的是江河。

我们56个民族就生活在这辽阔的土地上。

(一)说说你知道的少数民族。

谁知道我们的祖国都有那些民族?(学生说)(二)欣赏歌曲大家想听少数民族的歌曲吗?请大家欣赏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地跳》(三)请少数民族同学介绍自己民族特色。

请咱们班侗族同学杨炅介绍自己的民族请咱们班蒙古族同学陈子航介绍自己的民族。

请大家欣赏蒙古族歌曲《吉祥三宝》(四)少数民族的特色或服装。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他们的服装也是异常漂亮,现在,我们请队员介绍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请辅导员老师出示图片。

(五)欣赏歌曲请大家欣赏维吾尔族歌曲《娃哈哈》,会唱的队员可以一起唱。

七、活动评价与激励手段争获五星红旗章: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能说出5个以上的民族名称。

收集3张以上民族图片,了解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少先队员参与度是否高。

八、活动预期效果使每名少先队员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到少数民族的一些知识,知道大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各民族亲如兄弟姐妹。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案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案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教案名称: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目标:1. 了解多民族背景的重要性以及多元文化的优势。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多民族大家庭的概念介绍:介绍多民族的概念及其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多民族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多元性。

2. 多民族文化相互学习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习和交流不同民族的服饰、食物、舞蹈、音乐等文化特色,增进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 团队合作与多元文化: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个有关不同民族文化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 多元文化的故事分享:学生自愿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故事,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思考多民族的概念,并讨论多元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

2. 课堂讲解(15分钟):a. 介绍多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和意义,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统计数据。

b. 引导学生思考多民族背景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

3. 小组讨论(20分钟):a.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民族文化进行研究,并写出相关报告。

b.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对该民族的了解和文化特色。

4. 展示和分享(15分钟):a.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报告,并向全班分享他们对该民族的认识和体验。

b.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故事。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这堂课中对多民族大家庭的理解和认识的变化,并展望未来如何尊重和促进多元文化。

教学资源:1. 多民族相关资料和统计数据。

2. 小组研究报告模板。

3.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黑板。

4. 图片、音乐或视频素材,以展示各民族文化特色。

5. 鼓励学生带来自己或他人的多元文化故事。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研究报告的质量和呈现方式。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整体讲解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3. 学生在展示和分享环节中表达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民族大家庭教案

民族大家庭教案

民族大家庭教案教案标题:民族大家庭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意识。

2. 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技巧。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在课前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习俗和传统,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有哪些不同的民族?你认为为什么要将他们称为“民族大家庭”?步骤二:学习和讨论(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民族大家庭”的概念,解释其意义和重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认识和体会。

教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探讨多元文化的优点和挑战。

步骤三:活动设计(30分钟)1. 文化展览: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一个民族文化,展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和特色物品。

学生可以使用图片、手工制品、服装等方式呈现。

2. 学生合作小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民族的学生组成。

让他们合作编写一个关于该民族的小故事或演示,传达彼此民族传统和价值观的特点。

3. 室外活动:组织学生聚集在户外进行游戏或体育活动,旨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步骤四: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强调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

步骤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所选的民族文化,并写一篇关于该民族的特点和价值观的文章。

教案扩展:1. 邀请当地的少数民族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文化分享,增加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

2. 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少数民族村落或文化中心,亲身体验和感受多元文化。

3. 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社区活动,提倡多元文化交流和合作。

教案评估:1. 学生的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对于民族大家庭的理解和表达情况。

2. 学生在文化展览和小故事演示中对于民族文化的准确表达和丰富性。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设计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设计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设计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1.5%,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各个省份。

强调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

1.3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讲解我国民族政策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2.1 汉族介绍汉族的分布情况,人口数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

2.2 少数民族介绍壮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人口数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

第三章:民族政策的意义和作用3.1 民族政策的定义和意义讲解民族政策的含义,以及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2 我国的民族政策介绍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等。

第四章: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4.1 尊重和包容的意义讲解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提出具体建议,如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歧视和排斥其他民族等。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案例一:民族团结的村庄介绍一个民族团结的村庄的案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5.2 案例二:民族融合的企业介绍一个民族融合的企业,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第六章:民族融合的社区6.1 社区背景介绍介绍一个具有多民族特点的社区,包括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口构成等。

6.2 社区民族融合活动介绍社区内举办的各种民族融合活动,如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民族特色美食节等。

第七章:民族融合的学校7.1 学校民族文化的传承介绍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举措,如开设民族特色课程、举办民族文化节等。

7.2 学校民族融合活动介绍学校内举办的各种民族融合活动,如民族歌舞表演、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

第八章:民族融合的企业8.1 企业民族员工的特点分析企业中民族员工的特点,如团结协作、勤奋敬业等。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3. 如何与不同民族的同学相处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的多民族特色,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多样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各个民族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堂讲解(3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如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等。

2. 教师介绍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如饮食、服饰、节日等。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族,深入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2. 各组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与不同民族的同学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后了解到的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实践活动(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不同民族的同学相处的场景。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如何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如尊重多元文化、与人相处的方法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评估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第一章:认识多元文化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和传承民族文化。

1.2 教学内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多样性。

故事分享:讲述各民族之间的友谊故事,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

1.4 教学活动观看民族风情视频,了解各民族的特点。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各民族文化,增进彼此的了解。

第二章:尊重民族差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差异的存在,并学会尊重。

培养学生在与少数民族交流时的礼貌和谦逊。

2.2 教学内容民族差异的表现: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

尊重民族差异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尊重民族差异的具体做法。

角色扮演:模拟与少数民族交流的场景,培养学生尊重民族差异的能力。

2.4 教学活动讨论:让学生分享在与少数民族交流时的经历和感受,增进对民族差异的认识。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学会尊重和理解。

第三章:弘扬民族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节日习俗、传统艺术、民族体育等。

学生应如何参与到民族文化传承中来。

3.3 教学方法讲座:邀请有关民族文化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在学校和社区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3.4 教学活动观看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纪录片,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建议。

第四章:维护民族团结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行动。

4.2 教学内容民族团结的意义: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繁荣、人民的幸福。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设计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设计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3. 如何与不同民族的同学相处三、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四、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2. 如何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友好相处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如何与不同民族的同学相处,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与不同民族同学相处的经验和感悟。

4.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模拟与不同民族同学相处的场景,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教案内容依次类推,每个章节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共十五个章节。

六、教学准备:1. 课件:我国民族分布图、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及视频素材。

2. 教学道具:各种民族的特色小礼物。

3. 教学材料:学生分组名单、讨论话题。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2. 讲解民族分布特点:讲解各个民族的分布特点,如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等。

3. 介绍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展示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及视频素材,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4. 分析如何与不同民族的同学相处: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提出与不同民族同学友好相处的建议。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与不同民族同学相处的经验和感悟。

6.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模拟与不同民族同学相处的场景,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7.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八、课堂练习:1. 根据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绘制一个民族分布图。

中华民族大家庭教案

中华民族大家庭教案

中华民族大家庭教案教案: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同的民族成员;3.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1.中华民族概念;2.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3.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1.课件或幻灯片;2.图片或视频素材;3.中华民族的相关书籍或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成员,介绍自己的家庭;2.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家庭”、“家庭成员有哪些”;3.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家庭”,并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

Step 2: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特点(30分钟)1.通过图片或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人民和风景,并解释这些人民都属于中华民族;2.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特点,如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共存等,并与学生进行讨论;3.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中国少数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文化。

Step 3: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3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的56个民族,比如汉族、壮族、满族等,并提供一些简要的信息;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民族进行研究,包括该民族的地理分布、语言、传统习俗等,并做一个简短的报告;3.让学生用图片或海报的形式展示各自小组研究的民族信息,并与全班分享。

Step 4:延伸活动(20分钟)1.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民族,自由发挥并完成一份小册子或海报,以介绍该民族的特点和代表性文化;2.鼓励学生使用多种媒体形式,如绘画、文字、图片等;3.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各自的成果。

Step 5:总结(5分钟)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2.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特点和多样性,以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3.鼓励学生有一种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或民族文化中心,深入了解民族文化;2.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各个民族;3.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研究项目,如调查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音乐等。

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3课《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学设计

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3课《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学设计

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3课《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3课,主题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认识到56个民族是一家,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三是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通过前期的学习,他们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民族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他们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兴趣,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认识到56个民族是一家。

2.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

3.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认识到56个民族是一家。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民族问题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问题的实质。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等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民族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的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多民族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这些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如饮食、服饰、节日等。

同时,展示一些典型的民族问题案例,让学生了解民族问题的实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风俗习惯,互相学习。

三年级下地方中华民族大家庭教案

三年级下地方中华民族大家庭教案

内容:第一课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2、知道汉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3、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汉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

教学关键:调查资料,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片土地上,你对我们的祖国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民族大家庭——汉族。

二、探究学习1、认识我们的伟大祖国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2、交流自己了解的汉族的资料人口:1042482187人遍布全国各地汉族的先民是华夏族,语言是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三、交流1、小组内互相补充自己还了解了哪些有关汉族的资料2、教师补充四、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汉族,知道了汉族的一些知识。

下节课,我们会了解东北华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请同学们课下提前调查。

内容:第二课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教学目标:1、知道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教学关键:调查资料,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汉族的相关知识揭示课题二、探究学习1、蒙古族人口4806849分布区域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河南,青海,甘肃,云南,民族特色,生读书画出来,交流2、朝鲜族人口1920597人分布区域特点: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非常注重礼节3、满族问题:满族人在生活习俗上有什么特点?自己读文,圈画4、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最有代表性的服装是什么?三、交流四、总结作业:调查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的知识内容:第三课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一)教学目标:1、知道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中华大家庭教案第一课伟大的中华民族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56个民族,知道民族分布特点。

2、知道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愿意为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尽自己的责任。

过程与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游戏、探究、采访、讨论、讲授等活动,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将重点知识与问题分析清晰,掌握牢固。

教学重点:我国是团结友爱的统一多民族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和睦相处、平等与共。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

教学材料:师:各民族的资料,挂图,课件。

生:收集有关少数民族资料,初步了解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观察了解身边同学中民族同胞情况,调查各班中民族情况;查阅资料了解各民族是怎样享有民族权利当家做主人的。

新华字典,一元人民币。

教学过程活动一歌曲导入(教学意图初步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师活动1揭示、板书课题:1 中华民族大家庭2我们中国全称是什么?《爱我中华》这首歌你会唱吗?播放歌曲。

3从这首歌曲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板书:56个民族学生活动书写课题。

齐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欣赏并学唱歌曲,回答了解到的信息。

活动二56个民族是一家(知道我国是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56个民族。

)教师活动1 民族构成。

56个民族中你知道哪些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2 认识少数民族含义,出示少数民族名称。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你知道为什么把他们称作少数民族吗?人口多汉族92%少数民族8%3 民族分布投影出示民族分布图,引导观察。

总结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大杂居:汉族遍全国;没有单一民族的县或市。

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虽小,但他们分布的地方却很辽阔。

引导阅读,做游戏。

自己所在区域有哪些少数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总结小聚居:汉集中东、中部;少~ 东北、西北、西南4 小结,引导看书画知识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回答:因为人数比较少。

汇报调查情况每班学生民族构成——汉族人数多竞赛:看谁记住的民族多。

说一说,写一写。

讨论民族分布特点。

观察民族主要分布地区。

总结民族分布状况特点。

联系实际说说大杂居,小聚居的含义。

看中国行政区划和字典民族分布,找到自己代表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区域。

游戏:找家乡。

走到自己代表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的地区。

互相看一看(知道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

他们开创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教师活动过渡:看2页一段。

读一读1 、各民族的分布引导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交流平等做主人事例。

出示政治上参与国家事务补充人民币文字常识。

引导学生观察人民币上的文字互动:请听课校长介绍,本地区少数民族学校及师生教育学习、生活情况;回民主任现身介绍平等做主人的情况。

3 民族政策。

体现了什么?4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有哪些民族自治区?出示《中国政区图》指名做贴图练习。

你还听说过哪些自治州、自治乡?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学生活动自学课文,探究。

讨论。

文化——发展民族文字;看人民币,了解有关知识。

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得到帮扶;接受同样的教育——民族大学;读画课文4页内容。

谈论完成想一想。

测一测。

查一查。

找一找。

看图,找到自治区。

贴图,介绍五个自治区。

活动四总结提升(巩固拓展延伸)教师活动1 今天我们学习了《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对中华民族的构成、分布等有了初步的了解,灿烂的民族文化绽放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为有这样优秀的团结的民族而自豪!2 出一期《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小报,表达爱国之情。

3 我们要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可以怎么办?——登录民族文化网,还可以参观中华民族博物馆……活动五唱歌曲升华感情播放歌曲《爱我中华》,齐唱歌曲,体会含义。

板书设计: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汉壮回土家苗满维吾尔蒙古藏彝布侗……人口多汉族92%-少数民族(55)8%分布大杂居小聚居汉族遍全国集中东、中部少数民族分布东北西北与西南平等做主人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64%)教学反思:1、歌曲导入激发了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课题的含义;2、小竞赛有利于记住民族名称,如果连有哪些个民族都不知道,学无所得了;3、小游戏——找家乡,找到自己所代表的少数民族分布区,有利于理解民族分布特点,化难为易;4、贴图活动有利于发现民族区域自治的面积大;5、观察人民币上民族文字,学生感到很新奇,有助于理解民族文化感悟平等。

第二课、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重点学习运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一些常见的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他们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等。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各民族之间平等、和谐的幸福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它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心声,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歌吗?(视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2、听完这首歌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3、对,今天我们学习(出示课题)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二、学习民族花园,了解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汉族分布:分布在我国各市、自治区,人口数量约为11.6亿,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内蒙古分布: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青海省、甘肃省等地,人口约为581.4万,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回族分布:主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并散居在全国各地,人口数量约为981.7万,过去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藏族分布: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四川、甘肃、云南省人口约为541.6万。

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维吾尔族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也有少量分布,人口数量约为839.9万,主要从事农业。

总结资料的形式:各名族的文字(书籍、报纸、杂志……)和非文字(图片、实物、歌舞……)6、学生尝试在图书馆里运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方法。

三、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民族知识。

1、看着你们个个笑逐颜开的笑脸,听着你们热烈的讨论,老师就知道你们的收获不小,想和大家交流吗?(想)那么老师先考考你们吧。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有关各民族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并说一说所知道的该民族的知识。

)2、除了这些民族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知识。

(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展示)四、总结谈话,激励学生共建和谐、幸福的中华大家庭。

1、同学们!不管我们身穿哪种颜色哪种款式的衣服,不管我们居住在祖国的哪个角落,我们永远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祖国永远都是我们共同的家!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万岁!中华大家庭永远和谐、幸福。

2、课后同学们自由结组,自己动手创作一期以中华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下节阅读指导课我们继续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字传统节日的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了解中华大家庭,了解伟大祖国,增进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体验各民族之间平等、和谐的幸福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课、苗族、彝族、壮族族、布衣族、朝鲜族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重点学习运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一些常见的苗族、彝族、壮族族、布衣族、朝鲜族他们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等。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各民族之间平等、和谐的幸福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它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心声,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歌吗?(视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2、听完这首歌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3、对,今天我们学习苗族、彝族、壮族族、布衣族、朝鲜族出示课题)二、学习民族花园,了解苗族、彝族、壮族族、布衣族、朝鲜族1、苗族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人口数量约为894万,主要从事农业2、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贵州、云南省,人口约为776.2万,主要从事农业等。

3、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人口约为1617.9万,以农耕为主,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4、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297.1万,主要从事农业5、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辽宁、黑龙江等省,人口数量约为192.4万,万,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而闻名。

总结资料的形式:各名族的文字(书籍、报纸、杂志……)和服饰和非文字(图片、实物、歌舞……)6、学生尝试在图书馆里运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方法。

三、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民族知识。

1、看着你们个个笑逐颜开的笑脸,听着你们热烈的讨论,老师就知道你们的收获不小,想和大家交流吗?(想)那么老师先考考你们吧。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有关各民族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并说一说所知道的该民族的知识。

)2、除了这些民族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知识。

(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展示)学生谈论、查阅完成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认一认。

参考答案:苗族人民居住的吊脚楼一般分为几层呢?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

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

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

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第六课、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重点学习运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一些常见的民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他们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等。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各民族之间平等、和谐的幸福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