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喻修辞

合集下载

关于隐喻的论述

关于隐喻的论述

关于隐喻的论述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类比等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以达到形象生动、意义深远的表达效果。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和广告等领域。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分类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于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与直喻相比,隐喻通常更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它可以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他是我生命中的灯塔”,这句话通过将一个人比喻为灯塔,表达了他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性和指引作用。

隐喻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它可以通过比喻、类比、拟人等方式来实现。

比喻是最常见的隐喻形式,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直接的比较,来传递隐含的意义。

类比是通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似之处。

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或概念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以便更好地描述和理解。

隐喻可以分为两类:常见隐喻和创造性隐喻。

常见隐喻是指在语言和文化中广泛使用和接受的隐喻形式,如“时间就是金钱”。

这些隐喻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大家共同理解的象征。

创造性隐喻则是指通过创新和个性化的方式使用隐喻,以表达独特的思想和感受。

这种隐喻往往需要读者或听众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才能理解其隐含的意义。

隐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文学中,隐喻是构建形象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使用隐喻,作家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故事。

在艺术中,隐喻可以通过视觉形象和符号来传递意义。

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常常使用隐喻来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广告中,隐喻是吸引消费者和传递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产品或服务与某种形象或概念进行隐喻,广告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表达效果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通过比喻、类比等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以达到形象生动、意义深远的表达效果。

隐喻修辞功能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体现论文

隐喻修辞功能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体现论文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有些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可能所有的词都源自于隐喻。

目前隐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语言学、心理学、符号学、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隐喻在文学作品、日常及科学语言中的广泛使用充分展示了其美学和实用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是隐喻呢?一、隐喻的概念及其特征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

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

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

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被各个学派普遍接受的隐喻概念,理论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隐喻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一)、隐喻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隐喻是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原则,是人以隐喻化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知觉、理解的产物,许多文化现象以隐喻的方式联系起来。

隐喻的类别包含理论认为,隐喻是人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分类的过程,通过隐喻化手段,将原本不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

喻体与本体不是同一范畴,但属于包含两者的另一范畴。

在该范畴中,喻体是典型例证,类别的显著特征被赋予本体。

跨文化研究表明,恰当的隐喻其本体和喻体属于同一属性类别。

研究表明,类别包含理论符合已知的隐喻理解模式。

认知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概念化和推理的工具。

隐喻可分为属层和种层两种。

前者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后者则恰恰相反。

(二)、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任何语言的词汇相对于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言都是极其贫乏的。

隐喻化是增强语言表达力,保持语言系统开放性和活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隐喻可表达不可表达的事物和思想。

另外,新出现的事物在现有语言资源中没有适宜的词来表示,常用熟悉的事物来描述。

第二,隐喻富有表现力,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复杂的思想。

浅析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

浅析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

浅析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隐喻是文学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和引人深思的意味,成为了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的艺术手段之一。

隐喻并非简单的转喻,而是通过感官的描写和象征意义的转化,从而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获得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多层次的体验。

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分类和作用三个方面浅析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

一、隐喻的定义隐喻,在汉语中通常被称为隐喻语言或比喻,在英语中通常称为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对客体进行象征性的比拟,使客体表面的形式和深层次的内涵之间产生联想,通过映照、寓言或暗示的方式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美感。

由于隐喻的意义在表达过程中并非直接呈现,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需要读者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二、隐喻的分类隐喻在文学中可以根据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视觉隐喻、听觉隐喻、嗅觉隐喻、感觉隐喻、心理隐喻等多种类型。

视觉隐喻是通过视觉形象的比拟来传递语言含义,如“月亮像一只银盘”、“流云像个飘忽不定的梦幻世界”。

听觉隐喻则是通过声音形象的比拟来传递语言含义,如“小河水哗啦啦流动声像是一首悠扬的歌曲”、“雷声轰隆隆远去,像是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

嗅觉隐喻则是通过气味的比拟来传递语言含义,如“花香在微风中飘来,像是一团柔软的云朵”。

感觉隐喻则是通过感官的比喻来传递语言含义,如“风吹过面颊,像是轻柔的拥抱”、“阳光洒在身上,像是温暖的火炉”。

心理隐喻则是通过心理模拟的比喻来传递语言含义,如“失落的心情像是一栋摇晃的房子”、“幸福的感觉如同走在一处明亮的花园”。

三、隐喻的作用在文学表达中,隐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强化语言的表现力隐喻通过客观形象的抒发,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使抽象概念更加具体且直观,感官的形象更为鲜明。

通过隐喻的表达,文学作品在情感、意义等方面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拓展意义的深度和广度隐喻作为一种比喻手法,通过将客体与其他物体进行比拟和呼应,拓展了意义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

如何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

如何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进行隐含和暗示,赋予作品深层次的意义和表达力。

要理解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需要在阅读中敏感地捕捉作品中的暗示,并通过合理的分析来揭示其深层含义。

本文将介绍如何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并提供一些实用的解读技巧。

一、捕捉隐喻的线索在阅读作品时,我们应该注重细节,并密切关注与其它事物之间的特殊类比关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隐喻线索:1. 比喻语言:作品中出现的比喻词语,如“像”、“如同”等,往往是作品中隐喻的关键。

2. 修辞手法: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拟物等,往往默示着某种隐喻关系。

3. 主题线索:作品所追求的主题往往与其中的隐喻有着密切联系,通过理解作品的主题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隐喻。

通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隐喻线索,从而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二、分析隐喻的象征意义在解读隐喻时,我们需要从与之相联系的事物中寻找其象征意义。

例如,一部作品中描述的风景可以通过隐喻来表达人物的情感状态。

此时,我们需要用心体会隐喻所传达的情感,并将其与作品的情节、人物性格等进行联系,从而揭示隐喻的象征意义。

另外,作品中的隐喻还可能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有关。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背景知识的了解,来分析隐喻所指涉的具体意义。

例如,一件特定的物品可能在作品中意味着某种社会制度或人们的价值观念。

通过揭示隐喻的象征意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要表达的深层思想。

三、借助上下文理解隐喻的意义在解读作品中的隐喻时,我们需要注意隐喻所处的上下文。

作品中的隐喻往往和其它事物或情节相互呼应,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隐喻的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前文和后文的内容来推断隐喻的意义。

有时,作品中的隐喻并不直接明示,而是需要借助上下文来进行解读。

阅读作品时,我们要紧密联系前后内容,研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隐喻的意义。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摘要: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英汉隐喻的例子,从隐喻的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理解途径等方面来讨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普遍性,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指出其认知实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模式。

一、简介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

隐喻对于语言长期的发展和构建、人类巩固和延续自己的观念、人类关系以及人类认识世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隐喻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的兴趣,而且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

传统的研究把隐喻认为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格,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 人们对它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这种修辞手段在语言运用上所表现出的修辞功能和审美效果上。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进一步认识、研究隐喻。

二、修辞与认知概述I. A. Richards 是较早对隐喻的分析涉及到认知领域的英国哲学家,他在《修辞哲学》 (1936) “论隐喻”一文中指出隐喻是思想间的借用,当人们使用隐喻句时就是把表示两个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

现代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学者G. Lakoff。

他的研究重点就是Richards 提出的,但未进行深入研究的“用一物来理解另一物”这种思维上的认知关系。

在他和Johnson 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以及与Turner 合著的“More Than Cool Reason” 中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及系统性,并明确指出隐喻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

Lakoff 和Johnson的理论是革命性的,他们的理论把众多的概念减少到通过隐喻来涵盖人类整个认知域的经验型基本概念。

浅析文学中的隐喻

浅析文学中的隐喻

浅析文学中的隐喻一、引言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段将具体的事物、形象或概念与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形象或概念相联系,以达到表达和传递多重意义的目的。

隐喻是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它能够使作品更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分类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探讨文学中隐喻的作用和美学价值。

二、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段将不同的事物、形象或概念相联结,以达到表达和传递多重意义的目的。

隐喻的实质是通过语言上的替代和转换,将一个语义域中的概念用另一个语义域中的概念来表达,使得原意和隐喻之间产生联系和互动。

三、隐喻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和作用效果的不同,隐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1. 比喻比喻是隐喻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传达某种意义。

比喻的基本结构是“A是B”,其中A为被比喻的对象,B为比喻的对象。

比喻能够通过对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进行类比,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意义。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黛玉是林黛玉,深院雪隐遗香”的比喻手法,将黛玉与林黛玉相联系,表达了黛玉内心深深的痛苦和孤独。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生物事物赋予人的性质和行为的隐喻形式。

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得非生物事物展现出人类情感和行为,增加了作品的情感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李白将月亮和自己的影子拟人化,将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伴侣,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喜爱和对孤独的抒发。

3. 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的程度进行放大或缩小,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强调某种特征的一种隐喻形式。

夸张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例如,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形容他“毫毛变千里,雷霆万钧”。

这种夸张的形象描写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鲜明和有力。

隐喻意义一段的赏析

隐喻意义一段的赏析

隐喻意义一段的赏析隐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联系和表示。

它能够给文学作品增添意象,提升表达的深度和美感。

下面我们来赏析一段隐喻意义的文学作品。

闪电般的速度划破夜空,如一道银色的光束贯穿云层,迅捷而短暂。

这一刹那间,大地仿佛被点燃了,映照出被暗夜掩盖的小路和草地。

随即,一阵阵雷声隆隆,如同巨兽的低吟,震动着周围的一切。

这段文字通过运用隐喻手法,将闪电与刹那间的明亮相联系,描绘了一幅壮丽夺目的景象。

闪电的特点是瞬间的爆发和迅疾的移动,作者通过隐喻将其与速度、光束等形容词相联系,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闪电带来的瞬间亮光和耀眼光芒。

同时,作者运用象征的方式,将闪电比喻为一道银色的光束,使得读者能够从中联想到闪电的神秘性和力量感。

此外,这段文字还通过描述雷声,将其比喻为巨兽的低吟,进一步增强了整个场景的氛围。

雷声高亢而威严,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读者能够感受到雷声的震撼力和恢弘之感。

整段文字通顺自然,语言流畅,使读者能够完整地感受到隐喻所传递的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常常被用于描绘景物、表达情感和传递主题。

通过运用隐喻手法,作家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世界的多样性和意义,使读者在接受作品时产生深刻的共鸣。

总之,隐喻是一种强有力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联系和表示。

通过描绘闪电与雷声的隐喻意义,本文让读者体会到闪电的瞬间亮光和雷声的震撼力,进而体会到隐喻所传递的深刻意义。

隐喻的运用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思考和思想的启发。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隐喻是修辞的一种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或联想,从而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喻常常能够为语言增添一种艺术感和表
现力,同时也能够提供一种新颖、贴切的观点。

隐喻的修辞功能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此外,隐喻也能够引起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和思考。

隐喻常常通过比较
两个事物的共同点或相似之处,从而启发人们对事物的更多思考和联想。

例如,“他的言辞像一把利剑,直刺人心。

”这句话通过隐喻,让人们联
想到利剑的锋利和直击人心的犀利,从而进一步思考这个人的语言的力量
和影响力。

除了修辞功能外,隐喻还具有认知功能。

隐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
概念和抽象事物。

通过将一个抽象概念或事物与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类比,隐喻能够使抽象概念或事物更加具体和可感知,从而更容易被理解。

例如,将“时间”与“流水”进行类比,可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时间的流逝和不
可逆转性。

此外,隐喻还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推理和抽象思考。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
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或类比,隐喻能够启发人们进行类比推理,从而得到
新的见解和认识。

例如,将“生活”与“旅程”进行类比,可以启发人们
思考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总而言之,隐喻在修辞上具有强调观点、增加感情色彩和引发联想与
思考的功能。

而在认知上,隐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事物和抽象概念,
以及进行推理和抽象思考。

隐喻的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相互交织,共同为
语言和思维提供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和认知路径。

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修辞及解析

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修辞及解析

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修辞及解析隐喻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它将不可能的事物比作可能的事物来描绘对象的特征和内容,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表达情感。

一般而言,隐喻一般以形象的语言比喻物体的抽象特征和复杂的事物,如果有以象征的意义,则使其美感强烈,深刻地传达出思想。

例1:
来自英国文学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经典语句:“海水无声地是德黑兰博士衣袖子里的一条流动的河。

”这一句话乃至于全书中,英国文学大师斯蒂芬·金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将博士的神经衰弱症来比做流动的河,以此来表达他有多么可怜。

例2:
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作品《新教育法》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智慧就像一枚钥匙,能破开所有的大门。

”这里培根将智慧比作一把钥匙,通过这句隐喻,把智慧的作用广泛展示出来并且提高誓读智慧之路的热情。

解读语言中的隐喻词

解读语言中的隐喻词

解读语言中的隐喻词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隐喻来丰富语言表达的形式,增加表达的深度和感染力。

本文将对语言中的隐喻词进行解读,探讨其用法和效果。

一、隐喻的定义和作用隐喻是指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某个概念或观点,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表达的感染力和深度。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使得语言更具有形象感。

隐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语言表达形式:隐喻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2. 增加表达的感染力和深度:隐喻能够使读者或听众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中所表达的意义,增加表达的感染力和深度。

3. 激发联想和想象力:隐喻能够通过比喻的方式激发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得交流更加丰富多彩。

二、隐喻的常见用法1. 基于空间的隐喻:这种隐喻通过将一个概念与空间位置或方向进行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前进”、“后退”等词语就是基于空间的隐喻,用来表示事物的发展方向。

2. 基于动物的隐喻:这种隐喻通过将一个概念与某种动物进行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狡猾如狐狸”、“勇敢如狮子”等词语就是基于动物的隐喻,用来形容人的某种特征或行为。

3. 基于植物的隐喻:这种隐喻通过将一个概念与某种植物进行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如同藤蔓般扩展”、“像松树一样坚韧”等词语就是基于植物的隐喻,用来形容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状态。

4. 基于物体的隐喻:这种隐喻通过将一个概念与某种物体进行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头脑如计算机”、“思维如放大镜”等词语就是基于物体的隐喻,用来形容人的某种认知能力或思维方式。

5. 基于自然现象的隐喻:这种隐喻通过将一个概念与某种自然现象进行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像暴风雨般的痛苦”、“如同春天的阳光般温暖”等词语就是基于自然现象的隐喻,用来形容人的某种情感或状态。

三、隐喻的效果和注意事项1. 增强记忆效果:隐喻能够通过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读者或听众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表达的意义。

隐喻的手法

隐喻的手法

1.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用一个事物或概念来暗示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以达到
隐含意义或形象化表达的目的。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2.隐喻的运用常常是通过比喻的方式进行,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以另一个事物或概念的形象
来描述,使读者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联想和引发共鸣。

隐喻可以用来突出某种特点、显露情感、揭示道理,或者创造富有想象力的意境。

例如,我们常说“爱情是一朵盛放的花”,利用盛放的花作为隐喻,来形容爱情的美好和绚丽。

这种隐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使读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共鸣和情感体验,加深对爱情的感受和理解。

3.隐喻的运用还可以通过概念的转换或象征的使用来表现。

例如,“时间是一把无情的
刀”,利用时间和刀的关系来暗示时间对人生的无情和残酷。

这种隐喻通过形象的象征意义,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4.隐喻的运用并不是简单地使用类似的事物进行类比,而是在比喻的基础上,通过隐含意
义和象征来丰富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通过隐喻,作家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以生动而丰富的方式刻画人物、描绘景色、传达情感,使作品更加富有创意和感染力。

5.隐喻的运用也需要注意合理和恰当。

过度的隐喻可能使表达变得晦涩难懂,影响读者的
理解和沟通。

因此,在创作时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体验,选择恰当的隐喻来达到表达目的,以形象鲜明、感知饱满的方式吸引读者,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课文中的隐喻,是指通过比喻或象征等修辞手法,隐含表达出特定含义的修辞手法。

本文将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隐喻,揭示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一、隐喻在课文中的运用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手法,以表达深层含义。

首先,在第一段中,“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话中的隐喻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向往,以及美好的景象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

此外,在第二段中,“他是一颗孤独的星星,照亮了整个黑夜”,这句话通过将人比喻为孤独的星星,强调了个人的独立与重要性。

二、隐喻的作用隐喻在文学作品中起到多重作用。

首先,隐喻可以使作品的意义更加深刻。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隐喻能够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作品表达的含义。

其次,隐喻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隐喻的修辞手法,作品中呈现出的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使读者更容易被作品所打动。

此外,隐喻还可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通过隐喻的运用,作品可以呈现出更多层次的含义,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

三、课文中的隐喻与读者的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可以引发读者对作品的思考和联想。

通过深入理解隐喻所呈现的形象和含义,读者可以更好地品味作品。

同时,读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受,对作品中的隐喻进行个人理解和解读,从而赋予作品更丰富的意义。

四、结语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隐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含义。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同时也给予读者更多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通过深入探究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价值。

浅谈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浅谈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为“ 我们 已经发现我们 的 日常生 活中充满了隐喻。它不仅存 舟于语言 中 , 而且存在 于思维和行动 中。我们进行思考 和行
段 。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 》 修辞学 》 , 隐喻性质 、 和《 中 对 功能 和 阐释方法作 了系统 论述 。在《 诗学 》 , 中 他指 出 : 隐 喻字 “
大脑 、 心智 、 活 经验 的产物 , 生 因此不 具有任 意性 。l 纪 9世 胡骂莱 ( hB y 在 《 S e e ) 诗之辩护》中阐述 了隐喻不是 脱离语 言 的一种装饰物 , 而是人类体验世界 、 思维和生活 的一种 方式 。 理查兹较系统地对 隐喻的认知特征进行 了阐述 。在《 修辞哲 学》 , 中 理查兹认 为 隐喻是 人类 “ 言元 所不在 的原 理” 并 语 ,
出, 在我们的 1常生 活 中充满 了隐喻 , 3 我们 的 口头 交际 中 每三句话 中就会 出现一 个隐 喻。理查 兹认为 隐喻不 仅是一 秒语言现象 , 还是人类思维 的一种方式。Lkf&Jh sn认 ao ono
由于隐喻是“ 我们对抽象 范畴进行概念化 的有 利的认 知 工具” “ , 是理解人类认知能 力的 唯一 方法 , 也是解 决语 言理
从一个认知领域 向另一个 认 知 域 的映 射 ” “ 人类 思维 的 ,是
偏离现象 , 只用于诗歌和写作 中。隐喻是一种起修 饰作用 并
的修辞手段 , 它能使诗歌或其他文章华 丽奇特 , “ 使其 风格不
致流于平凡与平淡 ” 。亚里士多德对 隐喻 的定义和功能的讨
论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哈尔滨 师范大学 斯 拉夫语学院 , 尔滨 10 2 ) 哈 5 0 5

要: 对隐喻 的研 究有很 多, 迄今 为止 , 究成果颇丰 , 研 然而 , 学术界 对 隐喻 本质仍无 一致观 点。从 目前 的几

如何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如何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如何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手法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正确地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作品中隐喻手法的分析和解读。

一、理解隐喻的含义和作用隐喻是通过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以此传达出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喻常常用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力,使得作品更具有趣味性和思考性。

在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手法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隐喻的基本含义和作用。

二、辨别隐喻的类型和表达方式在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手法时,首先要辨别隐喻的类型和表达方式。

隐喻可以分为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

直接隐喻是指作者直接通过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暗示出隐藏的意义。

间接隐喻则是通过一系列线索将隐喻的意思逐渐传达给读者。

辨别隐喻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三、寻找隐喻的线索和上下文信息要准确地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手法,需要寻找线索和上下文信息。

作品中可能暗含多个隐喻,通过细读作品,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键词语、比喻和象征等线索。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作品的语境和叙述方式,这些都是分析和解读隐喻手法的重要参考信息。

四、分析隐喻的意义和象征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手法时,需要深入理解隐喻的意义和象征。

隐喻常常通过对事物的象征意义进行暗示,传递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综合作品的内容和上下文信息,解读隐喻的意义和象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五、注重隐喻与作品整体的联系作品中的隐喻手法往往与作品的整体结构和主题密切相关。

在进行隐喻分析和解读时,不能只停留在隐喻本身的意义上,还需要将其与作品的其他要素相结合,寻找其中的关联和关系。

只有将隐喻与作品整体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六、举例分析和解读隐喻手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手法,下面举例进行分析和解读。

隐喻手法在唐诗中的运用

隐喻手法在唐诗中的运用

隐喻手法在唐诗中的运用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唐诗被誉为古诗的巅峰之作,被奉为经典。

唐代的文人墨客们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法和技巧,使得唐诗充满了艺术性和表现力。

其中,隐喻是一种在唐诗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

隐喻是一种通过暗示和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抽象概念的手法,它使得唐诗中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内涵丰富。

本文将详细探讨隐喻手法在唐诗中的运用。

一、隐喻的定义和作用1.1 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和联想,以暗示和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感受的手法。

相对于直接陈述,隐喻能够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抽象概念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2 隐喻的作用隐喻在唐诗中的运用起到了多重作用。

首先,隐喻使得唐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使读者更容易被作品所打动。

其次,隐喻丰富了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使得诗歌更加深远和富有启示性。

此外,隐喻还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形象感,使得抽象概念更容易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二、隐喻手法在唐诗中的具体运用2.1 比喻隐喻比喻是隐喻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通过对比和类比,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或概念更加形象化。

在唐诗中,比喻隐喻常常出现在描绘自然景物、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表达情感等方面。

以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秋夜将晓出篱门,忽觉一庭鸟影来。

果然是鸟草莓花外,又是人家报晓啼。

诗中的“鸟草莓花”就是通过比喻隐喻的手法,将鸟儿的歌声与草莓花的绚丽色彩进行比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清晨的宁静和美好。

2.2 拟人隐喻拟人是一种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思维和行为的隐喻手法。

通过拟人,唐诗中的抽象概念可以通过人物形象来表达和诠释,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感受。

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的“白日”、"黄河"被拟人化,它们不仅成为了具体的事物,而且具有了走向目标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追求更高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2.3 借物隐喻借物隐喻是一种通过具体物品来隐喻抽象概念的手法。

阅读理解解析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阅读理解解析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阅读理解解析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手法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以此来传递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本文将对阅读理解中解析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手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隐喻手法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将其比喻为其他事物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喻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象征性和抽象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二、隐喻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比喻隐喻比喻隐喻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通过明确的比喻关系来表达作者的意图。

例如,我们常见的“他如同一只狮子般勇猛”,就是通过将一个人与狮子进行比喻,以强调他的勇猛和威猛。

2.拟人隐喻拟人隐喻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人的形象和感情。

通过给事物以拟人化的特征,可以更深刻地表达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例如,我们常见的“风咆哮着,大地颤抖着”可以将风和大地拟人化,以增强描写的力度和效果。

3.暗示隐喻暗示隐喻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与明示的隐喻不同,暗示隐喻常常需要读者去理解和解码,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理解。

例如,在小说《1984》中,作者乔治·奥威尔通过对“大哥”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暗示了权力对个体的压迫和控制。

三、如何解析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手法1.注意上下文语境在解析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手法时,首先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理解事物之间的比喻关系。

通过分析上下文的一致性和逻辑性,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隐喻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隐喻手法往往用于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因此,在解析隐喻手法时,要深入研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经历,分析作者通过隐喻所借用的形象和意象,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与其他修辞手法的配合运用隐喻手法往往与其他修辞手法共同使用,以此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表达强度。

在解析隐喻手法时,要注意与其他修辞手法的配合运用,理解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作品。

隐喻 修辞手法和言外之意的探索

隐喻 修辞手法和言外之意的探索

隐喻修辞手法和言外之意的探索隐喻: 修辞手法和言外之意的探索隐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段,将某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以达到表达深层含义的目的。

它不光是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用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引发情感共鸣。

一、隐喻的定义和特点隐喻是一种比喻的形式,是将某一概念或事物用另一概念或事物来表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与直喻(直接比喻)相比,隐喻使用了含蓄的方式,需要读者进行联想和解读。

隐喻的特点是多样性和灵活性。

它可以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被使用,如诗歌、小说、散文等,也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辞中。

通过运用隐喻,作家和说话者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表现力,让读者和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所表达的意义。

二、隐喻的分类和例子隐喻可以分为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

直接隐喻:直接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

例如,"他是一只鹰"表示某人具有鹰一样的锐利目光和迅猛动作。

间接隐喻:通过比喻的比喻,间接表示某一概念。

例如,"他是一颗石头"表示某人非常冷静和坚定。

除了上述常见的隐喻形式,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隐喻,如拟人化隐喻、典故隐喻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隐喻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三、隐喻的功用和效果隐喻的使用可以起到两种主要的功用:表达和启发。

在表达方面,隐喻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更具体、形象的形式,使表达变得更生动、有趣。

通过运用隐喻,作家可以有效地传达情感、描绘场景和刻画人物。

同时,隐喻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启发方面,隐喻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通过暗示和象征,隐喻在表面意义之外暗藏着更深层的思考和观点。

这种言外之意激发了读者对于作品的解读和思考,促使读者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欣赏作品。

四、隐喻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尽管隐喻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

修辞手法知识:运用多重象征的艺术——浅析修辞手法中的隐喻和象征

修辞手法知识:运用多重象征的艺术——浅析修辞手法中的隐喻和象征

修辞手法知识:运用多重象征的艺术——浅析修辞手法中的隐喻和象征修辞手法是指在作文、文学作品和口语表达等语言活动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安排和修辞手段来传达信息、表达感情、塑造形象等目的的技巧和方法。

在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两种手法是隐喻和象征。

隐喻是指通过一个事物来隐含另一个事物的意义,而象征则是通过某个特定的符号来代表某种特定的意义。

本文将就隐喻和象征两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阐述。

一、隐喻隐喻的运用在修辞手法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为人类社会每天都在变化,而且变化无穷无尽,因此也就容易引起隐喻的运用。

隐喻是一种运用词汇和语言的艺术,可以使与陈述比喻相同的重要事物得到解释和理解。

例如,“他的嘴像一座火山喷发”这句话就是一个隐喻。

这里的“他的嘴巴”用“火山”的形象来加以修饰,形成一种比喻的表达方式。

这是因为火山可以释放大量的鲜艳火光,而这句话的对象却是“人”,因此表达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情感体验。

隐喻有时也会用于口头表达。

比如,有些人在形容自己的情感时,会说“我的心疼”,“我的心亏”,“我的心难过”等等。

这些表达都是以“心”作为核心词汇,来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感受。

又如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运用更加常见,可以起到很好的表现效果。

如“雄鹰高飞”、“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夜深人静”的表达,都运用到了隐喻。

不难看出,隐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因为它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体验和意境,使读者能够通过词汇对隐喻所涵盖的主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和理解。

二、象征在修辞手法中,象征的作用至关重要。

不同于隐喻,象征更侧重于用语言符号来代表一些抽象或具体的事物。

在文学艺术中,象征常常被用来呈现作者创造出来的世界,以及读者在感知这些事物时所激发出来的思维。

例如,“鲨鱼”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作人类劣性情感的象征,因为它具备凌厉、嗜血等负面特点。

而“太阳”则被使用为温暖、光明与希望的象征,可能正是因为太阳在大众心中代表阳光、生机和生命力。

再如,“火把”在文学创作中也有广泛运用,它可以代表着知识、光明和希望等等。

隐喻修辞的概念

隐喻修辞的概念

隐喻修辞的概念隐喻修辞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非字面意义和直接说明外在的关系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和隐含的象征意义。

在隐喻的修辞表现中,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或通过一个事物的特点、属性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使得文学语言更加灵动优美,富有韵味。

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比如“黄金时代”、“放下包袱”、“山川秀美”等等,它们有些带有明确的意义,有些则是需要从语境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

隐喻虽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法来表达,但是它的基本特征是:隐含性、暗示性和象征性。

隐喻修辞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它可以给文学作品带来更丰富、更抽象的表现形式,例如《红楼梦》中的“荣府玉宇琳琅满目,弄堂石板花纹难题。

宝钗道:‘和尚念经,无门可入,我两眼碌碌,这就是来看寨儿了。

尔等倒好,就是寨儿装成翠袖红裙样儿,老身也认不出是寨儿了。

’”通过寓言经典的比喻和隐喻,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象征内涵。

隐喻修辞的使用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不同的背景会对隐喻的理解方式和效果产生影响。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春天往往被人们看做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因此春天常用来表达新生、希望等概念,这种文化背景下的隐喻会更具有代表性和共鸣。

隐喻修辞的运用需要注重语境和效果,适当的运用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触,但是过度使用则会降低文本的可读性和表现力。

因此,在具体的修辞表现中,需要根据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文本的需要进行调整和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隐喻修辞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其深度和广度都需要通过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和分析来获取更为精细和深刻的视角,只有在跨维度的表现下,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隐喻修辞摘要:从语言机制和认知机制了解隐喻,再从基本理论分析隐喻,继而通过举例论证隐喻的功能和影响,最后总结出隐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机制理论功能影响正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隐喻热”的掀起使人们对隐喻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观点,隐喻的研究从修辞功能延伸到认知功能领域。

而在我们的第十次课程学习中,也有包括隐喻的描述。

在《忏悔录》中,保罗·德曼发现,卢梭通过隐喻的方式以达到其自我辩解的目的。

由于替代是隐喻的本质,于是卢梭叙述的“丝带”其实正是卢梭欲望的替代。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隐喻”。

从语言机制角度,汉语词典中对隐喻的阐述:《辞海》(修订本·1980年)关于隐喻的解释是这样的: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本体与喻体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2002年)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汇,而用“是”“就是”“成为”“变为”,把某一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从认知机制角度,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束定芳,2000:19);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Lakoff&Johonson,1980:5);隐喻是一种映射,即从始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两个领域的具体特征具有系统的本体对应(Lakoff&Turner,1989:207);隐喻的中心不是语言,而是思维,隐喻不是修辞格,而是思维方式。

它使经验概念化并加以诠释的工具(Lakoff&Turner,1989:209);隐喻可以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次上体现,可以体现在单词、词组、句子(Koller,2003:36)。

隐喻研究虽多,但若细察之,其基本理论不外三个,分别是:比较理论、替代理论和互动理论。

(廖美珍,2007:177)比较理论认为:本体和喻体有相似之处,隐喻的实质就在于两者在语义和语境中具有一些相似点。

这一理论的特点就在于本体和喻体具备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预先存在的,隐喻的根本就是通过喻体的特征,映射本体的一个过程,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相似点上来。

替代理论认为:在生成隐喻的时候,喻体被用来替代本体,本体是真正的内涵,喻体用来使语言更具吸引力。

替代理论的本质是:隐喻意义不能直接表达,是喻体对本体的一种替代作用。

而互动理论则认为:把本体和喻体看做相关的常识系统。

在比喻中,与喻体相关的一些常识性项目被应用到本体上,从而改变本体的常识系统。

互动理论实质上,把隐喻的成因看作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它改变了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的角度,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隐喻是一种抒情的工具,用于抒发人的情感。

人类丰富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是一种存在,人类认知、理解这种存在并进而表达这种存在的方式也许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加以把握,但从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看,其基本的方式有两种——隐喻和转喻。

人类内心世界中的喜、怒、哀、乐、忧、愁、怨、恨等情绪,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它们是无形、无声、无嗅、无色的存在,要想抒发这些情绪并为他人所感知,只能借助于隐喻和转喻,以“紧锁双眉”写人愁,以“咬牙切齿”说人恨,都是借助了转喻,较为枯燥和乏味;还可以通过隐喻表达人类内心复杂的世界,日常语言中所谓的“分忧”、“积忧”、“解愁”、“添愁”、“抱怨”、“消恨”、“饮恨”都是如此,仿佛忧、愁、怨、恨像某些实实在在的物体一样可以与他人分享、积累、消解、增减、积结、怀抱甚至像饮料那样喝掉。

①愁是古代人最喜欢描写的一种情感。

如以山喻其重,“伤心朝恨暮痕,回首千山万山“(窦弘余),“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孝友《玉楼春》;以海喻其深,“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颀),“春去也,春红万点愁似海”(秦少游);以流水喻其绵延不绝、无穷无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采用博喻,连续以几个隐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愁之深重和绵延不断,“攻许愁城中不破。

荡许愁门终不开。

何物煮愁能得熟?何物烧愁能得然?”(庾信《愁赋》)等。

很难设想,如果离开这些至今看来还极富创造力的隐喻,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将如何得以把握和表达,中国的抒情传统将以何种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隐喻的修辞还可以把历史变为惊奇,通过隐喻的修辞,历史质变成寄托人情人性的令人惊奇的气氛和格调。

如《红高粱》中的人性解放(余占鳌和九儿的故事)与人性羁绊(李大头和日本鬼子的客观阻挠)之争、过去时态的个体成人故事(余占鳌获取了心爱的女人)与现在时态的社会成人故事(余占鳌为罗汉大叔报仇,带领村民打日本鬼子)的串接,等等。

“令人惊奇”的历史本身就蕴含一种冲突,庸常的经验、价值以及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文化的断裂和文化的隐喻密切相关。

“隐喻是重新划分所指的一种语言努力,通过否认约定俗成的意义分类,它打破旧有范畴而指涉了新的所指。

用奈尔森·古德曼的话讲,即隐喻使语词撤离‘初始应用’而在相同或不同的‘界域’中促成新的‘分类’。

不过这种分类只是刚刚启动而已,尚处于‘象而未形’的阶段,远未得到公认而固定下来。

”②典故也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典故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怀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典故对构成隐喻的“彼类食物”和此类事物作出限制:隐喻中的“彼类事物”在典故中变成了神话或历史事件,隐喻中的“此类食物”在典故中变成了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

因此,典故能够借助于历史与现实在相似性基础上的相互映照表现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并能达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如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上阕首句袭用孔子晚年的感慨语“甚矣吾衰也。

”(《论语·达而》)第二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

第三句暗含的故事见《世说新语》:王询和帮超两人在做桓温的幕僚时,“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第四句“妩媚”一词化用李世民评魏征语,见《新唐书·魏征传》:李世民说魏征“我但见其妩媚耳”。

下阕第一句巧妙地将陶渊明的姓名、诗题《停云》及诗意组合成句,因陶渊明有《停云》诗云:“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第二句化用苏轼《和陶》诗“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的诗意。

第三句源自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最后一句是对张融语“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南史·张融传》)的加工改造。

短短百字的一首词中,竟八处用典,不仅从不同角度烘托、反衬了满腔热血、志存高远的一代豪杰的英雄气概,乃至对“甚矣吾衰也”仍落拓不展、白发垂泪的深重悲慨,而且将读者引向不同的历史境遇、不同的文本意境、不同的人生境界。

读者除了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仰视英雄的形象、感悟英雄的心境外,还实现了与历史人物的对话(“甚矣吾衰矣”),想象中“亲见”了历史人物在一个非常具体的时空点那活灵活现的生活情态(“问何物能令公喜”、“一尊搔首东窗里”),实现了从当下文本到一系列历史文本的拓展阅读和交互性的理解效应(“白发空垂三千丈”、“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以及对作者人生观与另一种对应人生观的哲学反思(“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隐喻总是这样,寥寥数语即可达到非常效果。

正如西班牙作家奥尔特加·卡赛特在《两个伟大的隐喻》所说的,隐喻“不只是表达手段,而且也是重要的思维手段”。

美国语言学家乔治·拉柯夫和马可·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也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只是诗歌和修辞学中的表现手段,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象,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生活中完全可以不要隐喻。

与这种流行的观点相反,他们断言:隐喻充满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只表现与我们的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个不同概念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在本质上便是隐喻性的。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语言行为、心理行为和文化行为,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对人类的重要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离开隐喻人类就失去了认识世界的可能;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离开隐喻人类就无法赋予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以价值;从美学的角度看,离开隐喻人类丰富的内在感受和审美体验就难以言表。

隐喻是无所不在的,它已渗透到人类语言的方方面面;隐于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隐喻人类就失去了表达内在情感、把握抽象事物的工具。

在一定程度上,隐喻是人类的空气和水,是点铁成金的魔杖,是阿拉丁的神灯。

人类的生活与隐喻密不可分。

注释:①这些都是“死隐喻”。

死隐喻是指这样一些隐喻:它们在历史上一度是隐喻,但长期的使用已经使它们沉淀为普通的日常语言,其认知功能和修辞功能已经为人习焉而不察的淡忘,也没有多少情感上的冲击力了,但毕竟又有别于一般平面化的日常语言。

由于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现代汉语中的死隐喻比比皆是,以致于给人这样的感觉:现代汉语是一片土地辽阔的隐喻墓场。

②张沛:《转换生成:隐喻的辩证生命形态》,《国外文学》2003年第2期。

参考文献:《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季广茂著《文化视阈中的摄像叙事》陈林侠著《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研究》冯奇主编《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李凤亮著《从辛弃疾<贺新郎>看典故的两个艺术效应》赵维森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