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人教版必修2
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p(pt课件王维《山居秋瞑》)
故都的秋
郁达夫
ppt课件
学习目标:
1. 欣赏秋景 体会感情
2. 品味语言
ppt课件
导学预习
搜索信息:
故都的秋有何特点?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是 什么情感?
ppt课件

静 悲 故都的秋 凉
ppt课件
不辞千里 愿付出生命
眷恋、热爱、痴迷
ppt课件
解读秋景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 味,作者描绘了几幅秋 景?
ppt课件
意民 居 秋
ppt课件
• 郁达夫先生是用自己的心去品味故都的 秋味,是“一物一景总关情”。
ppt课件
手法归纳:
1.烘托、对照 南方之秋烘托故都之秋 2、5、6、13段
2.复沓、跌宕,反复咏叹 多种句式,整句短句为主
3.结构上,叙描议抒结合,因情生景,借景发情 “物”“我”“主”“客”统一到“意境”
4.清新典雅,酣畅淋漓的语言 ppt课件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赴日 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 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 文学”,写的也是“pp静t课件止如水似的文学。”
读第2段,对照 南北“秋味”
南国之秋:慢、润、淡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对比Βιβλιοθήκη 色 形 情 声 味形散—神聚
ppt课件
以景显 情景结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现代散文充分体现作者个性的特点。

二、从语言入手,赏析散文融情于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

三、认识平常生活平常景物所蕴含的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点难点】品味散文景物的特点,从而深入探究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及审美情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作品的行文线索、景物特征,并搜集古代诗文中赏析秋的名篇名段名句,结合课文进行赏析。

2.每位同学就阅读中的疑惑提出1-2个问题。

3.教师将学生的提问分类整理归纳。

4.根据学生的提问设置教学过程,做好ppt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学生举例。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有关秋的名句名篇。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1.交流初读感受。

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全文的感受。

找找看,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课件展示】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2.体会写景抒情散文的辞美、景美、情美。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五个句子。

师生共同品味辞美、景美、情美。

完成练习二:仿写三、细读品味(一)品味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故都的秋》(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 果奇 景
破屋
10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北国的槐树
11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12
牵牛花
13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
14
秋晨小院
破屋、浓茶 、小院 碧天、漏光、 鸽声 残垣、蓝朵、 秋草
(清、静、悲凉)
1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幅 小院秋晨
住 —— 一椽破屋 (一座大厦); 泡 —— 一碗浓茶 (一杯香茗); 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火红的日出); 听——驯鸽的飞声 (喜鹊的叫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一团团耀眼的光芒); 静对——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红朵); 长——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郁郁葱葱的春草)
(清爽、清冷)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境的宁静)
破屋、破壁腰 (冷落、萧条, 境的悲凉)
牵牛花、秋草
(悲凉)
“静对”、“细数”“一碗浓茶”
(心的宁静18 )
第二幅 秋槐落蕊
景: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
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
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 丝纹;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2
相似点:味 比喻
本体——南国秋、北国秋
喻体—— 黄酒与白干 稀饭与馍馍
比喻形象突出南国 之秋味淡北国之秋 味浓的特点
鲈鱼与大蟹
黄犬与骆驼
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 对比,以南国之秋的“淡” 衬托北国之秋的“浓”,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 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
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 悠闲的感觉;“落寞”,抒发 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题目释义
•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含着一种 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了描写 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意境。题目明确而又深 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静”、“悲凉” 落笔,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信手写
“秋中有情的眷念, 来,情景浑然一体。
情中有秋的寂寞。”
小结
文章开头与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 国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 的向往之情。中间部分则从记叙和 议论两个方面描述故都的清秋景象。 记叙部分用并列结构根据 “清”“静”“悲凉”三个层次, 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议论部 分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 之秋,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 往复。
第一课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 分析借 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 感。
•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思考问题
• 1、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描 写了几幅 秋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每幅图画的内容。
• 2、作者从那些方面描写秋天特点的? 怎样体 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 3概括课文层次,分析课文内容.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故都的秋景图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清 晨 静 观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故 都 的
记叙 分写(3~11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品味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2~13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眷恋
自学任务二
1. 内容:精读课文主体部分(3-12)。
2. 思考:
(1)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 面?
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 赏。
写给秋天 佚名 寂然的夜万籁无声,将睡未睡之际,窗外忽然响起了“唧唧”的虫 鸣,不似白昼的蝉鸣那么尖锐,也不像傍晚的蛙鼓那么嘈杂。“唧 唧”“唧唧”的虫声此起彼伏,婉转柔和,富有节奏,它们是秋天的 精灵。 暗夜中我想象不出它们的模样,据说这种秋虫生命十分短暂,朝生 暮死。若真是这样,今夜的鸣叫,该是一曲挽歌了。这些小可爱让 人无端生出怜惜和一丝敬意,它们唱着歌和这个世界告别,同时用 歌声告知这个世界,秋天到了。 万物有灵,而这灵一定是被一颗心包裹着的,即使草芥一般的秋虫, 也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
思考讨论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
南国的秋——慢、润、淡
对比
对比的作用:
更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让人
觉得尤为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高中语文 第02课 故都的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02课 故都的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2课故都的秋(第02课时)1.解释下列词语。

(1)混混沌沌:(2)一椽破屋:(3)一叶知秋:(4)不能自已:2.用下列形近字组词嘶()厮()蓝()篮()萧()箫()衬()忖()蕊()芯()陀()驼()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1)几场秋风刮过,学校东南角园子里变得疏疏落落的高大树木在枯草的映衬下显得更高了。

理由:__________(2)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广东汕头迎来了新春。

走在汕头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张灯结彩欢喜迎新春的热闹景象,年味十足。

理由:__________(3)一场秋雨过后,山野里顿时出现了一派混混沌沌的清新景象。

理由:__________(4)回顾中华民族幽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深刻厚重的生存智慧,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自豪。

理由:__________1.(1)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2)一椽破屋:一间破旧的屋子。

(3)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4)不能自已:已,停止。

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2.嘶叫/厮打蓝朵/篮球萧索/笙箫衬托/忖度落蕊/芯片普陀/骆驼3.(1)√(理由:)“疏疏落落”意思是稀疏零落,指在空间或时间上间隔远。

符合句中表现秋景的语境。

(2)√(理由:)“十足”指成色纯,十分充足。

侧重于成分纯,特别充分。

常跟信心、干劲、风头、神气、理由等词语搭配。

到处欢喜的热闹景象表明年味充足。

符合语境。

(3)×(理由:)“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也指景象模糊,不分明。

句中既然要表现雨后的清新景象,再用该词与语意相矛盾。

(4)×(理由:)“幽远”意即深远;远而幽静。

多用来形容意境或环境幽深静谧。

句中要表现的是时间长,应该用“悠远”。

“悠远”有两个意思:①离现在时间长;②距离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课件(4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课件(42张PPT)

请同—— ⑴家国多舛、身世浮沉使然。 ⑵创作风格、审美倾向使然。
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 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 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 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 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 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 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 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 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
一曲悲凉的颂歌。含泪的微 笑
2、“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
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 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 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 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 如水似的文学。”
现手法 ?
鸽声
风雨声 人声
以动衬静
蝉声
钟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 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 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 这个地方寂静无声。这是运用了衬 托的手法,具体地说是反衬,以动 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来取得更强的 表达效果。
小结: 以上我们从色彩等方面鉴赏 了郁达夫笔下的秋景。郁达夫写景、状 物、抒情选取的景物多带有凄凉、破败、 萧瑟的特点。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分析文中景物色彩和声音的特点, 对文字的敏感度和写作能力。
2、分析作者的感情以及如何以情选 景的。
3、感受祖国的秋之美。
秋景
秋情
预习检测
厦xià 门
槐 huái 树
混沌 dùn 点缀 zhuì
潭柘zhè寺 落蕊 ruǐ
一椽 chuán 梧桐 tó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共4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共44张PPT)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秋槐落蕊图
思考与探讨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 落蕊?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 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 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 “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郁文
•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 和散文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 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 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 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 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 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 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 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 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 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直率,热情、明丽、酣 畅的风格。有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迷
解读秋景: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 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 分别给每幅秋景图命名
小院秋景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秋味
一椽破屋 —— 衰败 沧桑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闲 落寞
整体感知:
1、“故都的秋”具有 什么特点? 2、郁达夫先生对北平 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整体感知
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 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 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 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 这秋,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 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 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的零头。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就是吵闹、拥 挤的,如果写这些地方,与本文“清、静、 悲凉”的基调就不吻合了。
课堂小练
微写作:任选一幅图片,抓住景物 特点,用语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秋 天的味道。 要求:①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调 动各种感官来体会图片中“秋”的选取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来展现 “清”“静”“悲凉”的特征?
示例:
鸽声、日光:“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写 出了城市的XXX,还有作者内心的安宁。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写出了环境的清 静。
作者没有详细描画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等景物,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 等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为什么?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小院清秋,秋蝉嘶鸣,秋有味。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课文初探
自由诵读课文,找出总写故都秋味的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 悲凉。
课文再探
浏览课文,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 取了哪些景物?
驯鸽、牵牛花、秋草、槐树、落蕊、秋蝉、秋 雨、秋果……

2020高中语文 第02课 故都的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高中语文 第02课 故都的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2课故都的秋(第01课时)1.作者作品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1930年参加。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

2.时代背景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落蕊()细腻()柘树()椽子()着凉()颓废()鲈鱼()譬如()驯养()萧索()混沌()廿四桥()1.现代作家创造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3.ruǐ;nì;zhè;chuán;zháo;tuí;lú;pì;xùn;xiāo;dùn;niàn1.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喜爱的。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 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 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姜敌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秋 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解决生字词
识记字音(检查预习)
混混沌沌( dùn) 潭柘寺(zhè )
槐树(huái)
扫帚(sào zhou )
落蕊( ruǐ)
一椽破屋(chuán )
廿四桥( niàn) 蟋蟀(xī shuài)
嘶叫( sī)
房檩( lǐn )
平平仄仄( zè ) 普陀寺(tuó)
譬如( pì )颓废( tuí)鲈鱼( lú )
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 会意境。
•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 三、情感与态度 •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
孤独感;
•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
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 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朗读思考
文中作者对故都的秋充满 了怎样的感情,他是怎样表达 这种感情的?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寻章摘句味情思
一、直抒胸臆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味之殊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重点:
•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 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 静”、“悲凉”的意境。
• 难点:
•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的写作方法。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 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 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 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 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 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古 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但人们写 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 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 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 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 继续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荔枝湾的残荷
怎样理解文中的四个对比:
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香醇与浓烈 清润与干硬 秀丽与霸气 细巧与粗犷
这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或表现方式? 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对比,列锦。说明南秋视觉冲击不 够,印象不深。
列锦的修辞方式,在文中还 有吗?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 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 柘寺的钟声。
学习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 二、 过程和方法: •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
这是作者眷恋中的北国之秋的胜景, 虽然作者对此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但 毕竟也是作者认可景象,它跟作者后 文着重描写的风物的意境是否矛盾?
芦花意象
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 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那么相对来说,北国的秋应该怎 样?
寻章摘句味情思
相对来说,用作者的话说北方的秋应该是:
草木凋得快: 肃杀之气,也就是“严厉” 空气来得燥: 多风少雨,也是显得萧索 天的颜色显得深: 深沉、幽远
寻章摘句味情思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 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 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 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 上,是不合适的。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 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
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 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 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
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 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 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 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 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
这说明南秋之于北秋,作者认为最大的 差别在哪里?
劲道不足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
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 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 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 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 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 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左上:廿四桥的明月 右上:钱塘江的秋潮 右下:普陀山的凉雾
走近秋天
郁达夫, 原名郁文 ,字 达夫 ,浙江
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
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代
表作品《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 和《薄奠》、《迟桂花》等,1930年3月,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情切
寻章摘句味情思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 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思之长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 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味之浓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
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
一的零头。
爱之深
寻章摘句味情思
二、对比强调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