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 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 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姜敌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秋 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 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那么相对来说,北国的秋应该怎 样?
寻章摘句味情思
相对来说,用作者的话说北方的秋应该是:
草木凋得快: 肃杀之气,也就是“严厉” 空气来得燥: 多风少雨,也是显得萧索 天的颜色显得深: 深沉、幽远
寻章摘句味情思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 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 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 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 上,是不合适的。
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 会意境。
•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 三、情感与态度 •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
孤独感;
•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
情之切
寻章摘句味情思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 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思之长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 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味之浓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
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
一的零头。
爱之深
寻章摘句味情思
二、对比强调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
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 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古 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但人们写 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 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 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 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 继续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荔枝湾的残荷
怎样理解文中的四个对比:
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香醇与浓烈 清润与干硬 秀丽与霸气 细巧与粗犷
这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或表现方式? 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对比,列锦。说明南秋视觉冲击不 够,印象不深。
列锦的修辞方式,在文中还 有吗?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 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 柘寺的钟声。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 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明确:
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 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 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
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 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 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 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 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
• 重点:
•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 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 静”、“悲凉”的意境。
• 难点:
•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的写作方法。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 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 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 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 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学习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 二、 过程和方法: •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
这说明南秋之于北秋,作者认为最大的 差别在哪里?
劲道不足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
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 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 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 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 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 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左上:廿四桥的明月 右上:钱塘江的秋潮 右下:普陀山的凉雾
解决生字词
识记字音(检查预习)
混混沌沌( dùn) 潭柘寺(zhè )
槐树(huái)
扫帚(sào zhou )
落蕊( ruǐ)
一椽破屋(chuán )
廿四桥( niàn) 蟋蟀(xī shuài)
嘶叫( sī)
房檩( lǐn )
平平仄仄( zè ) 普陀寺(tuó)
譬如( pì )颓废( tuí)鲈鱼( lú )
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 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朗读思考
文中作者对故都的秋充满 了怎样的感情,他是怎样表达 这种感情的?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寻章摘句味情思
一、直抒胸臆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味之殊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是作者眷恋中的北国之秋的胜景, 虽然作者对此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但 毕竟也是作者认可景象,它跟作者后 文着重描写的风物的意境是否矛盾?
芦花意象
走近秋天
郁达夫, 原名郁文 ,字 达夫 ,浙江
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
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代
表作品《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 和《薄奠》、《迟桂花》等,1930年3月,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姜敌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秋 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 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那么相对来说,北国的秋应该怎 样?
寻章摘句味情思
相对来说,用作者的话说北方的秋应该是:
草木凋得快: 肃杀之气,也就是“严厉” 空气来得燥: 多风少雨,也是显得萧索 天的颜色显得深: 深沉、幽远
寻章摘句味情思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 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 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 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 上,是不合适的。
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 会意境。
•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 三、情感与态度 •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
孤独感;
•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
情之切
寻章摘句味情思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 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思之长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 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味之浓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
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
一的零头。
爱之深
寻章摘句味情思
二、对比强调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
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 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古 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但人们写 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 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 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 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 继续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荔枝湾的残荷
怎样理解文中的四个对比:
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香醇与浓烈 清润与干硬 秀丽与霸气 细巧与粗犷
这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或表现方式? 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对比,列锦。说明南秋视觉冲击不 够,印象不深。
列锦的修辞方式,在文中还 有吗?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 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 柘寺的钟声。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 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明确:
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 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 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
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 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 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 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 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
• 重点:
•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 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 静”、“悲凉”的意境。
• 难点:
•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的写作方法。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 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 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 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 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学习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 二、 过程和方法: •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
这说明南秋之于北秋,作者认为最大的 差别在哪里?
劲道不足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
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 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 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 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 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 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左上:廿四桥的明月 右上:钱塘江的秋潮 右下:普陀山的凉雾
解决生字词
识记字音(检查预习)
混混沌沌( dùn) 潭柘寺(zhè )
槐树(huái)
扫帚(sào zhou )
落蕊( ruǐ)
一椽破屋(chuán )
廿四桥( niàn) 蟋蟀(xī shuài)
嘶叫( sī)
房檩( lǐn )
平平仄仄( zè ) 普陀寺(tuó)
譬如( pì )颓废( tuí)鲈鱼( lú )
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 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朗读思考
文中作者对故都的秋充满 了怎样的感情,他是怎样表达 这种感情的?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寻章摘句味情思
一、直抒胸臆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味之殊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是作者眷恋中的北国之秋的胜景, 虽然作者对此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但 毕竟也是作者认可景象,它跟作者后 文着重描写的风物的意境是否矛盾?
芦花意象
走近秋天
郁达夫, 原名郁文 ,字 达夫 ,浙江
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
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代
表作品《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 和《薄奠》、《迟桂花》等,1930年3月,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