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7. 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评价指南
医疗器械产品的材料选择与性能评估
![医疗器械产品的材料选择与性能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90c67b8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56.png)
医疗器械产品的材料选择与性能评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其中,材料选择与性能评估是确保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有效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探讨医疗器械产品的材料选择原则、常用材料及其特性,以及性能评估的方法与标准。
一、材料选择原则在选择医疗器械产品的材料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 生物相容性:材料必须与人体组织相容,不会引起过敏反应或排斥反应。
2. 物理性能:材料需具有足够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以确保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损坏或失效。
3. 化学稳定性:材料不能与药物或生理液体发生不良反应,也不能释放有毒物质。
4. 可加工性:材料易于加工成所需形状,并且具有良好的表面光滑度。
5. 成本效益:材料的成本要合理,并且能够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
二、常用材料及其特性常用于医疗器械产品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1. 不锈钢: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常用于制作手术器械和植入物。
2. 聚乙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广泛应用于输液管道和注射器。
3. 聚碳酸酯:具有优异的透明度和抗冲击性,常用于制作透明的医疗器械零件。
4. 硅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常用于制作植入式医疗器械。
5. 聚氨酯: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磨性,常用于制作人工心脏瓣膜和血管支架。
三、性能评估方法与标准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性能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相容性测试:包括细胞毒性测试、皮肤刺激测试和致敏性测试等。
2. 物理性能测试:包括强度测试、硬度测试和耐磨性测试等。
3. 化学稳定性测试:包括药物相容性测试和溶出物测试等。
4. 可加工性评估:评估材料的加工难度和成型效果。
5. 成本效益评估:考虑材料成本与产品性能之间的平衡。
医疗器械产品的性能评估通常需要符合相关的国际标准,如ISO 10993系列标准和ASTM标准等。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产品的材料选择与性能评估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物理性能、化学稳定性、可加工性和成本效益,并符合相关的国际标准和法规要求。
常见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评价举例
![常见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评价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d9eb3e575fbfc77da269b193.png)
2.面部植入材料
整形用面部假体由膨体聚四氟乙烯变更为硅橡胶,属于医疗器械主体材料类型发生变更。两类材料制备的面部植入体在理化性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属于高分子树脂,表面有微孔,具有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硅橡胶材料属于弹性体,存在较好的弹性,表面往往较光滑。鉴于两者化学组成、生产工艺、高分子结构完全不同,此种变化情况,注册申请人应提交产品理化性能的研究资料、生物学评价资料等。考虑到整形用面部假体材料的变化对于填充整形效果、局部植入异物反应等安全性指标存在较大影响,还需要进行规范的临床评价。
3.球囊扩张导管
球囊扩张导管外管材料由聚氨酯变更为聚醚嵌段聚酰胺,应开展实验室研究评价产品性能的变化情况,重点关注物理性能(模拟使用、推送性能、抗扭转性、追踪性能等)及化学性能,另外应重新开展生物学评价。评价产品是否有新增的临床风险时,注册申请人可重点关注变化前后产品性能的对比分析数据,分析变化情况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是否造成不利影响。
4.椎间融合器
椎间融合器作为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是实现脊柱相邻椎间隙融合的永久植入物,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相邻椎体骨性融合的效果。
由于融合器是属于与人体骨/组织发生直接接触的产品,如材料类型发生改变,如钛制椎间融合器变为PEEK椎间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器,按照附录中评价流程,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除此之外,由于新材料的使用,其对产品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均产生影响,还应进行其他实验室研究,如:沉陷试验、动静态压缩、剪切试验等。但实验室研究和生物学评价并不足以证明其有效性,比如,由于新材料选用,融合器植入后的椎体间骨融合效果无法通过实验室研究及生物学评价完全验证,因此还需要通过临床评价的方式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29号——关于发布医疗器械注册申请电子提交技术指南的通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29号——关于发布医疗器械注册申请电子提交技术指南的通告](https://img.taocdn.com/s3/m/4a7845d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1.png)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29号——关于发布医疗器械注册申请电子提交技术指南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公布日期】2019.05.28
•【文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29号
•【施行日期】2019.05.2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药政管理
正文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
2019年第29号
关于发布医疗器械注册申请电子提交技术指南的通告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厅字〔2017〕42号),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医疗器械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节约医疗器械注册资料流转的时间,减轻医疗器械行政相对人的申报负担,医疗器械电子申报信息化(eRPS)系统即将建成启用,实现各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事项按照RPS格式进行电子申报和在线审评。
为指导电子申报用户正常使用eRPS系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注册申请电子提交技术指南(试行)》,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医疗器械注册申请电子提交技术指南(试行)
国家药监局
2019年5月28日。
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评价指南
![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评价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a0dfc39af1ffc4ffe47ac8d.png)
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评价指南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后,注册人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法规及标准要求,或完善供应链等原因常需要对产品的生产设备、原材料、生产工艺、检验方法、质量控制标准等进行改变。
根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当选用的材料、零件或者产品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到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有效性时,应当评价因改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必要时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同时应当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注册人建立有效的变更控制程序是确保生产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以实现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关键,也是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变更控制程序包括变更的识别、发起、分析、评审、验证、确认、批准、实施等环节。
其中,对变化内容进行分析、验证和/或确认、评审是企业应着重完成的工作。
原材料是医疗器械产品实现其预期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使得医疗器械原材料变化的变更控制在各项变更事项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当生产产品所用的原材料发生变化时,注册人应充分评估原材料变化对最终医疗器械产品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将变化引起的风险降低至可接受范围,并根据法规要求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注册审批。
本指南旨在给出系统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进行风险分析的指南性文件,用于指导注册人规范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注册申报及质量控制,同时也用于指导监管部门对相关无源医疗器械原材料变化引起的注册申请的技术审评。
本指南是对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的一般评价流程,注册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评价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南是对注册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它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南。
医疗器械生产中的原材料质量控制与风险评估方法与实施指南
![医疗器械生产中的原材料质量控制与风险评估方法与实施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02a8e2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d.png)
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价,包括其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能力、产品质量 等方面的考核,确保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识别潜在风险
通过对原材料的生产过程、存储 条件、运输方式等方面的分析,
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评估风险等级
根据潜在风险对医疗器械质量和 安全性的影响程度,将风险划分 为不同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
强化监管力度
为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来监管部门将加大对原材料质量 控制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和抽检频次,对违规行为进行 严厉惩处。
对企业的建议和期望
提高对原材料质量 控制的重视程度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原材料质量 对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 重要影响,加强对原材料质量 控制的投入和管理。
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风险评估及应对案例
识别潜在风险
该企业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原材料质量风险点,如 供应商不稳定、原材料性能波动等。
制定风险评估标准
针对识别出的风险点,企业制定了相应的风险评估标准和方法,对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和评 估。
实施风险应对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企业采取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如加强供应商管理、优化来料检验 流程等,有效降低了原材料质量风险。
部分企业对原材料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缺 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惩罚机制,导致劣质原材料 流入生产环节。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统一原材料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未来有望建立统
一的原材料质量控制标准,确保原材料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2 03
完善风险评估方法
针对原材料风险评估的不足之处,未来将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方法,包 括引入新的评估指标、建立风险数据库、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技术等, 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子目录13“无源医疗器械”相关产品临床评价推荐路径
![《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子目录13“无源医疗器械”相关产品临床评价推荐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2d47844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1.png)
同品种临床试验01单/多部件金属骨固定器械及附件通常由一个或多个金属部件(如板、钉板、刃板)及金属紧固装置(如螺钉、钉、螺栓、螺母、垫圈)组成。
一般采用纯钛及钛合金、不锈钢、钴铬钼等材料制成。
其中金属部件通过紧固装置固定就位。
用于固定骨折之处,也可用于关节的融合及涉及截骨的外科手术等。
可植入人体,也可穿过皮肤对骨骼系统施加拉力(牵引力)。
金属锁定接骨板、金属非锁定接骨板、金属锁定接骨螺钉、金属非锁定接骨螺钉、金属股骨颈固定钉、金属接骨板钉系统、金属U型钉Ⅲ13-01-01 金属锁定接骨板由符合GB 4234、GB/T 13810、ISO 5832-1、ISO 5832-2、ISO 5832-3、ISO 5832-11等标准规定的不锈钢、纯钛、钛合金材料,通过常规的机械加工、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艺(例如钝化、电解抛光、阳极氧化等)制成,不包含全新结构设计的产品,不包括3D打印等创新工艺。
适用于四肢骨折内固定。
13-01-01 金属锁定接骨螺钉产品由符合GB 4234、ISO 5832-1标准规定的不锈钢和符合GB/T 13810、ISO 5832-2、ISO 5832-3、ISO 5832-11标准规定的纯钛、Ti6Al4V、Ti6Al4VELI、Ti6Al7Nb钛合金材料,通过常规的机械加工、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艺(例如钝化、电解抛光、阳极氧化等)制成,不包含全新结构设计的产品,不包括3D打印等创新工艺。
适用于四肢骨折内固定。
13-01-01 金属接骨螺钉(非锁定) 该类产品结构参见 YY 0018,产品由符合GB 4234、ISO 5832-1标准规定的不锈钢和符合GB/T 13810、ISO 5832-2、ISO 5832-3、ISO5832-11标准规定的纯钛、Ti6Al4V、Ti6Al4VELI、Ti6Al7Nb钛合金材料,通过常规的机械加工、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艺(不包括3D打印等创新工艺)制成。
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评价指南2020版
![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评价指南2020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c04d463186bceb19e8bb93.png)
附件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评价指南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后,注册人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法规及标准要求,或完善供应链等原因常需要对产品的生产设备、原材料、生产工艺、检验方法、质量控制标准等进行改变。
根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当选用的材料、零件或者产品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到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有效性时,应当评价因改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必要时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同时应当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注册人建立有效的变更控制程序是确保生产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以实现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关键,也是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变更控制程序包括变更的识别、发起、分析、评审、验证、确认、批准、实施等环节。
其中,对变化内容进行分析、验证和/或确认、评审是企业应着重完成的工作。
原材料是医疗器械产品实现其预期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使得医疗器械原材料变化的变更控制在各项变更事项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当生产产品所用的原材料发生变化时,注册人应充分评估原材料变化对最终医疗器械产品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将变化引起的风险降低至可接受范围,并根据法规要求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注册审批。
—2 —本指南旨在给出系统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进行风险分析的指南性文件,用于指导注册人规范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注册申报及质量控制,同时也用于指导监管部门对相关无源医疗器械原材料变化引起的注册申请的技术审评。
本指南是对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的一般评价流程,注册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评价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南是对注册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它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南。
医疗器械生产中的原材料质量控制与风险评估方法与实施指南
![医疗器械生产中的原材料质量控制与风险评估方法与实施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6fd303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b.png)
南
目
CONTENCT
录
• 原材料质量控制概述 • 原材料采购与供应商管理 • 原材料入库检验与存储管理 • 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质量控制 • 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 • 实施指南与建议
01
原材料质量控制概述
医疗器械原材料分类
01
02
03
04
金属类原材料
质量控制目标
确保原材料符合医疗器械生产的法规和标准要求,降低产品缺陷 率和召回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质量控制原则
坚持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相结合,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强化供应商管理和进货检验等环节。
法规与标准要求
国家法规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 范等。
国际标准
ISO 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等。
存储环境
根据原材料的特性和要求,提供适宜的存储环境 ,如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
标识清晰
对原材料进行明确的标识,包括名称、规格、批 次、生产日期等信息,防止混用或错用。
分类存放
按照原材料的种类、规格和批次进行分类存放, 便于查找和取用。
定期盘点
定期对库存原材料进行盘点,确保账物相符,及 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流程
针对不同类型的原材料,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 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等环节,确保每一步都有 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标准。
建立质量档案
对每一批次的原材料建立质量档案,记录其来源、质量证 明文件、检验结果等信息,以便追溯和管理。
加强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
提高质量意识
无源医疗器械技术文档和设计档案材料指南
![无源医疗器械技术文档和设计档案材料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1c15c61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c.png)
无源医疗器械技术文档和设计档案材料指南无源医疗器械技术文档和设计档案材料指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换代,医疗器械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无源医疗器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
无源医疗器械指的是不需要额外能量输入就能够发挥作用的医疗器械,如血压计、听诊器、医用灯具等。
设计无源医疗器械需要具备多个方面的技术知识和理解,并且需要有严谨、可操作和实用的技术文档和设计档案材料来支持。
本文将探讨无源医疗器械技术文档和设计档案材料的指南,以帮助医疗器械设计师和制造商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信息。
无源医疗器械技术文档指南1. 产品介绍:简要介绍无源医疗器械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场景。
2. 技术规格:详细介绍无源医疗器械的各项技术规格,如测量范围、测量精度、响应时间等,并指出这些规格的重要性和限制性。
3. 使用说明:详细介绍无源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例如如何正确配戴、如何保养,如何诊断结论等。
4. 维修保养:详细介绍无源医疗器械的维修保养方法和周期,包括常见故障及其解决方法,以及维修保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5. 安全警示:指出使用无源医疗器械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禁止任意拆卸、禁止使用过期产品、禁止自行修理等。
6. 包装与运输:说明无源医疗器械的包装及运输方式,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标识、运输要求等。
无源医疗器械设计档案材料指南1. 设计说明:包括产品设计意图、设计目标及各部分设计说明。
2. 组成部分:列出无源医疗器械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分别进行标注和说明,包括整体结构、主要零部件、附件等。
3. 工艺制造:详细介绍无源医疗器械的工艺制造过程,包括选择材料、加工工艺、装配顺序、质量控制等。
4. 系统测试:描述无源医疗器械的系统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包括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
5. 相关证明:提供无源医疗器械所需的相关标准证明,如ISO质量体系证书。
这些证明文件是产品上市和销售的必要条件。
6. 设计变更记录:记录无源医疗器械设计及相关决策的变更记录,以备未来追溯、故障排除、维护维修、和技术升级等情况。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20号——关于发布国家医疗器械监督抽检结果的通告(第3号)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20号——关于发布国家医疗器械监督抽检结果的通告(第3号)](https://img.taocdn.com/s3/m/611dc30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7.png)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20号——关于发布国家医疗器械监督抽检结果的通告(第3号)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19.04.28•【文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20号•【施行日期】2019.04.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20号关于发布国家医疗器械监督抽检结果的通告(第3号)为加强医疗器械质量监督管理,保障医疗器械产品使用安全有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医用X射线防护用具(防护衣、裙、围脖等)、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血袋)等7个品种共151批(台)的产品进行了质量监督抽检,其中25批(台)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
具体情况通告如下:被抽检项目不符合标准规定的医疗器械产品,涉及17家企业的6个品种19批(台)。
具体为:(一)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2家企业2批次产品。
浙江福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γ-谷氨酰转移酶测定试剂盒(连续监测法)、浙江泰司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γ-谷氨酰转移酶(GGT)测定试剂盒(GCANA底物法),线性不符合标准规定。
(二)接触性创面敷料2家企业2批次产品。
河南汇博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藻酸盐医用敷料、广州市科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藻酸盐敷料,酸碱度试验不符合标准规定。
(三)无创自动测量血压计(电子血压计)2家企业2台产品。
武汉璟泓万方堂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台电子血压计,最大袖带压、可重复性、压力传感器准确性不符合标准规定;江苏中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1台数据传输型电子血压计,指示灯的颜色不符合标准规定。
(四)一次性使用无菌阴道扩张器4家企业5批次产品。
新乡市康民卫材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2批次、南昌市康洁医用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一次性使用无菌阴道扩张器,环氧乙烷残留量不符合标准规定;常州市环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一次性使用无菌阴道扩张器,抗变形能力不符合标准规定;常州市创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一次性使用无菌阴道扩张器,结构强度不符合标准规定。
无源植入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及常见问题举例分析
![无源植入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及常见问题举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b307fd81c758f5f61f6778.png)
医疗器械注册法规要求
质量体系核查(境内)
第三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组织产品技术审评时可 以调阅原始研究资料,并组织对申请人进行与产品研制、 生产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核查。 境内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其中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由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审评机构通知相应省、自治区、直 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核查,必要时参与核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30个工 作日内根据相关要求完成体系核查。 境内第二类、第三类体系核查,均由省局开展。第三 类由总局器械审评中心发起, 2015年6月8日,总局组织制 定了《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工作程 序(暂行)》
无源植入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要求 及常见问题举例分析
研发部 朱立武
2016年10月
主要内容
医疗器械注册法规要求;
植入类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动物源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要求;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要求及常见问题举例分析。
医疗器械注册法规要求
注册与备案
第八条 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管理,第二类、第
医疗器械注册法规要求 说明书、标签
第二十七条 医疗器械应当有说明书、标签。说明书、标签的内容应当与经注 册或者备案的相关内容一致。 医疗器械的说明书、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通用名称、型号、规格; (二)生产企业的名称和住所、生产地址及联系方式; (三)产品技术要求的编号; (四)生产日期和使用期限或者失效日期; (五)产品性能、主要结构、适用范围; (六)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其他需要警示或者提示的内容; (七)安装和使用说明或者图示; (八)维护和保养方法,特殊储存条件、方法; (九)产品技术要求规定应当标明的其他内容。 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还应当标明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和医疗器 械注册人 的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 由消费者个人自行使用的医疗器械还应当具有安全使用的特别说明。
医疗器械技术评价指南解读
![医疗器械技术评价指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9f1ac5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7.png)
医疗器械技术评价指南解读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医疗器械的技术评价变得愈发重要。
为了规范和统一医疗器械技术评价的标准,国家相关机构发布了医疗器械技术评价指南。
本文就对医疗器械技术评价指南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指南。
一、医疗器械技术评价的概念和目的医疗器械技术评价是指对医疗器械的技术性能、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医疗事业。
二、医疗器械技术评价指南的组成和结构医疗器械技术评价指南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评价原则和要求,第二部分为技术评价的具体要求。
1. 评价原则和要求:本部分主要介绍医疗器械技术评价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包括评价的目标、范围、方法、流程等内容。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医疗器械的种类、用途、适用人群、使用环境等因素,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评估。
2. 技术评价的具体要求:本部分则对技术评价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包括医疗器械的性能评价、安全性评价、有效性评价等内容。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医疗器械的结构、材料、工艺等技术要素,并通过实验室测试、临床试验等方式进行评估。
三、医疗器械技术评价指南的应用医疗器械技术评价指南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管理,也可以帮助医疗机构进行医疗器械的采购和使用。
1. 对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通过按照医疗器械技术评价指南的要求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管理,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同时,医疗器械企业还可以根据指南中的要求,对已上市的产品进行技术再评价,以确保产品的持续合规性和性能优化。
2. 对于医疗机构:医疗器械技术评价指南为医疗机构提供了选择和采购医疗器械的参考依据。
医疗机构在采购医疗器械时,可以参考指南中的评价要求和方法,选择符合自身需求和要求的医疗器械。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无源植入性和动物源性医疗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无源植入性和动物源性医疗](https://img.taocdn.com/s3/m/66e707b3680203d8ce2f243f.png)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无源植入性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的通知【法规类别】医疗器械药品药材进出口【发文字号】食药监办械函[2009]519号【发布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撤销)【发布日期】2009.12.30【实施日期】2009.12.3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无源植入性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的通知(食药监办械函[2009]519号)各有关单位:为加强对医疗器械注册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全面提高注册工作水平和审查质量,国家局组织制定了无源植入性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
现印发给你们,供医疗器械注册相关机构和人员参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一、前言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是由各种生物医用材料加工而成的产品,且大多风险高、生产工艺复杂,涉及多学科领域。
该类医疗器械在注册时需要提供较多的技术支持性资料。
为了进一步明确对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要求,指导申请人/制造商对该类医疗器械的注册申报资料进行准备,特制订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系对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一般要求,除适用于一般意义上的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外,还适用于与人体的骨、组织、组织液或血液接触,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或其中之一的医疗器械:一是接触时间大于30天;二是由可吸收/可沥滤材料制成。
本指导原则未涉及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含药医疗器械等产品的具体要求,对于这些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撰写,还需参见相关的指导原则。
申请人/制造商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并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若不适用,应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系对申请人/制造商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
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技术审评要求及申报资料常见问题
![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技术审评要求及申报资料常见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e9e31d23186bceb19e8bb65.png)
注册产品标准
注册产品标准应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有关 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生产者应根据产 品的特点制定保证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技 术要求。注册产品标准中技术指标及试验方法均 应经过验证 注册品标准
编制说明包括下列内容:
与人体接触的材料是否已在临床上应用过,其安全性、 可靠性 是否得到证明; 引用或参照的相关标准和资料; 管理类别确定的依据; 产品概述及主要技术条款确定的依据; 其它需要说明的内容
三、产品说明书
不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 定》中相关要求,如: 未提供完整说明书 宣称的性能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持 适用范围与临床试验结果不一致 在贮存、运输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在说明书中未 进行具体说明
三、产品说明书(续)
境外产品: 1、中文说明书内容混乱,翻译不准确,缺乏专业性 2、中文说明书内容与原文说明书相应部分不一致 3、英文说明书中产品英文名称与申请注册产品英文名称、 注册产品标准中产品英文名称不一致,从而难以确认 提交的是此次申请注册产品的产品说明书
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技术审评指南
《接触镜护理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1年04月) 《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1年04月) 《牙科种植体(系统)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1年04月) 《含药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 (报批稿) 《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报批稿)
二、产品标准(续)
支架的显微结构、抗挤压性能和轴向回缩性能等项目, 因与产品的安全有效性密切相关,需在标准中进行要求
二、产品标准(续)
无源医疗器械CE技术文档和CE设计档案材料指南(中英文 也是极好的)
![无源医疗器械CE技术文档和CE设计档案材料指南(中英文 也是极好的)](https://img.taocdn.com/s3/m/470181d389eb172ded63b745.png)
无源医疗器械技术文件和设计文档指南Whereas the term “Technical File“ is used for Medical Devices of class I, class IIa and class IIb, the term “Design Dossier“ is used for the class III products.标题中的“技术文件”适用于I类,IIa类,IIb类医疗器械,“设计文档”适用于III类医疗器械。
Technical Files are retained in the premises of the manufacturer or the Authorized Representative for potential review of Competent Authorities and Notified Body.Part B of the Technical File may be available at the manufacturer only.技术文件是保留在制造商或授权代表单位的主管部门和认证机构。
部分技术文件B部分只保留在制造商处。
Whereas Design Dossiers have to be submitted to the Notified Body for review prior to CE-Marking of the product (use form Application for CE Conformity Assessment (Product)MED_F_03.03). We will assign a project manager who will entrust one or more further experts with the review of particular modules. All experts are at your disposal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rough the project manager. After successful review, the Notified Body issues a design examination certificate according to Annex II.4 of the Council Directive certifying compli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Annex I of the MDD.设计档案材料已被提交到公告机构用于需要CE认证前的产品审查(用CE合格评定(产品)MED_F_03.03规定的格式)。
无源医疗器械注册材料变更指南
![无源医疗器械注册材料变更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19015b5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b.png)
无源医疗器械注册材料变更指南一、变更范围分类
1. 重大变更:可能影响器械安全性或性能的变更。
2. 一般变更:不会影响器械安全性或性能的变更。
二、重大变更申请材料
1. 变更申请表
2. 变更申请理由
3. 对比原注册资料和变更后资料
4. 风险管理报告
5. 临床评价报告(如适用)
6. 产品说明书、标签变更后资料
7. 其它相关支持资料
三、一般变更申请材料
1. 变更申请表
2. 变更申请理由
3. 变更项目明细表
4. 产品说明书、标签变更部分资料
5. 其它相关支持资料
四、变更审评结果通知
补充材料期限通知或注册证效期内可以使用通知
五、变更记录保存
按规定期限内保留所有变更记录材料进行查询和追溯
以上为无源医疗器械注册材料变更指南的一个初步框架,具体操作请参照国家药监部门有关规定。
常见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评价举例
![常见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评价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d9eb3e575fbfc77da269b193.png)
一般来说,原材料类型的改变需要结合原材料变化情况、原材料所在组件在器械中发挥的作用、材料变化对产品性能产生的影响程度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具体示例如下:
1.中空纤维血液透析器
中空纤维透析器一般由外壳、透析膜、封装胶、端盖、密封圈等组成,用于肾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
中空纤维膜与人体循环血液发生直接接触,是透析器产品发挥作用的基本载体,因此膜材料发生改变,按照附录中评价流程,则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以确保不会产生生物学风险。除此之外,由于新材料的使用,其对产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能均产生影响,还应进行其他实验室研究,特别是对产品有效期、可沥滤物等都需要重新评估。但充分的实验室研究和生物学评价并不足以消除其所有潜在的风险。比如,由于该类产品与循环血液接触,材料与血液的相互影响以及临床清除性能等无法通过实验室研究及生物学评价完全验证,因此还需要通过临床评价的方式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四)其他相关变更
生产医疗器械用原材料除前述材料类型、材料组分的改变、制备工艺外,实际还会存在其他具体涉及原材料的改变形式,这些变化形式可能涉及前述三种变化情况,举例如下:
1.原材料制造商发生改变
出于生产的需要,对于同一种原材料,注册人常常会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材料制造商供货,或在产品获批后对其材料制造商进行变更,以确保生产的稳定进行。但对于某些材料特别是对于高分子材料而言,不同制造商商的同一种原材料的组分可能差异较大,甚至相同的高分子聚合物和添加剂组成及比例的不同、聚合物的聚合方式、聚合度等的不同,也会对产品的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医疗器械原材料制造商改变应区别对待。
5.人工关节用丙烯酸骨水泥
该类产品一般由粉体与液体两部分组成,粉体中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均聚物或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或者两者的混合物构成的聚合物粉体、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显影剂二氧化锆或者硫酸钡、抗生素、着色剂等;液体中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活化剂N,N-二甲基对甲苯胺、阻聚剂对苯二酚、着色剂等。
总局2019 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核查指南-征求意见稿
![总局2019 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核查指南-征求意见稿](https://img.taocdn.com/s3/m/77fd4cf655270722182ef7df.png)
附件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核查指南(征求意见稿)一、目的和依据为规范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核查工作,强化审评与核查环节的衔接,保证医疗器械注册现场核查工作质量,根据《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附录制定本指南。
二、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医疗器械监管部门对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核查。
三、基本原则(一)应当在遵循《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配套文件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南。
(二)应结合注册申报资料,重点关注与产品研制、生产有关的“设计开发”、“采购”、“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内容,以及真实性核查要求。
(三)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建立与产品实现过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负责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设计开发、生产等过程数据真实可靠、完整、可追溯,并与注册申报资料一致。
(四)核查结论的判定按照《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工作程序(暂行)》的要求施行。
四、重点核查内容(一)机构与人员应配备与产品要求相适应的医疗器械设计研发人员,人员应具有与所开发产品相适宜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工作技能。
(二)厂房、设施、设备1.产品研发应当在适宜的厂房与设施进行,用于注册检验和临床试验样品生产的厂房与设施,应当满足研发与生产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
2.应当配备与研究项目相适应的场所、设备和仪器,包括用于注册申报检验和临床试验的样品试制的生产和检测设备,设备能力应当能满足样品试制要求。
3.申报注册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核查的生产地址应当保留用于注册检验和临床试验的样品试制的厂房与设施,并满足试制量、型号规格的要求。
(三)文件管理1.对于委托生产的产品,申请人应当确保受托方的文件符合委托方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并有效控制,包括移交的全部研发资料和技术文件。
2.设计开发原始资料应当纳入文件管理。
申请人应当保留产品研制或技术转让后验证的研究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除直接输出的试验数据外,还应当保留研制过程中的辅助记录,如主要物料领用记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称量记录、配制记录等,增加研发过程的可追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评价指南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后,持证人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常需要对产品的生产设备、原材料、生产工艺、检验方法、质量控制标准等进行改变。
持证人建立有效的变更控制程序是确保生产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以实现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关键,也是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持证人应对变化对最终医疗器械产品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充分评估,并实施有效的变更控制,以将变化引起的风险降低至可接受范围。
一般来说,变更控制程序包括变更的发起、分析、评审、验证、确认、审批、实施等环节,其中,根据不同变化内容进行分析、验证和确认是企业应着重完成工作,对需进行审评审批的变更事项,这也是技术审评环节的重点关注。
由于原材料是医疗器械产品实现其预期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使得医疗器械原材料的变更控制在各项变更事项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指南旨在给出系统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进行风险分析的指南性文件,用于指导持证人规范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注册申报及质量控制,同时也用于指导监管部门对相关原材料变更引起的变更申请的注册审评。
本指南系对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的一般评价流程,并结合相关示例进行概述,持证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南是对持证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它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南。
本指南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南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适用范围本指南仅针对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变化的要求,不适用于无源医疗器械产品的适用范围、规格型号等非原材料改变的其他变更,也不适用于有源医疗器械及诊断试剂产品。
其他因生产工艺的改变而带来最终产品的生物相容性和物理特性等的改变,也可以参考本指南执行,比如对金属骨科材料喷砂工艺的改变、牙种植体的表面酸蚀处理工艺的改变等。
本指南不对因材料变更而导致的注册形式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注册审批进行界定,企业应参考《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单元划分指导原则》等相关法规及指南要求并根据企业产品变化情形进行判定。
由于不同产品的风险差异及篇幅所限,本指南亦不可能将所有产品的所有材料变化的事项进行穷举,仅对因材料变化而应进行的评价思路进行阐述,希望通过对不同变更事项进行分析,帮助持证人更好地做好相关分析及验证工作。
对未列举到的材料变化情形,持证人可按照评价流程图要求参考相关示例并根据企业产品特点参考执行。
二、基本原则持证人在医疗器械原材料变化时应严格遵循企业设计开发及变更控制要求。
变更控制应符合质量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程序要求,特别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再评价等,针对风险控制措施,应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并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分析(其中包括确认活动)。
在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后,对于任何剩余风险,都应使用风险管理计划中规定的准则进行评价,如果剩余风险使用这些准则判断为不可接受,则应采取进一步的风险控制措施或进行风险受益分析。
变更控制还应充分考虑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基本要求清单中的基本要求。
清单以基本要求、采用的方法、客观证据三个方面,企业应对照清单,考虑变更是否对基本要求造成影响,适当时应通过一定的方法证明其不会带来新的风险。
实验室研究、生物学相容性评价或临床评价等均是评价并验证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的手段。
持证人宜尽可能的通过前期研究(如实验室研究等)对已识别风险所实施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只有在实验室研究不足时,才考虑通过动物实验开展进一步验证,必要时还应进行临床评价,对于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评价的决策可参考相关指南规定。
三、变更决策评估路径需要明确的是医疗器械的种类多样,所用材料也各有不同,即便是同一种原材料的改变,其在同一器械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当材料改变时对产品的风险影响也各不相同,需要进行评估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想通过一个通用的路径评估所有材料改变带来的风险是不大现实的,但可以通过某些相似的方法进行简化。
本指南即对常用的路径进行了描述。
评价的基本原则要基于风险管理的要求进行,即首先根据医疗器械自身的特性和预期用途,并对照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基本要求清单识别所有变更可能带来的危害或风险事件,然后对每种风险进行评价,生物学相容性危害、无菌(如适用)、生物安全性危害、有效期的改变等均是可能带来的风险,应针对不同的风险进行不同的验证和评估,比如通过实验或文献资料的搜集论证等,必要时还应通过动物实验甚至临床评价进行论证。
当风险被评价不能接受的时候则应制定措施降低或控制风险,甚至拒绝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完成变更后还要继续重复评价危害或损害的风险,不断重复进行这种评价以及必要的控制,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有效。
一般来说,常见的因材料变更带来的可能风险包括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灭菌/消毒效果及残留、有效期及包装等危害,同时不同产品有很多专有的要求和可能的风险,此处不对每种产品特有的性能进行阐述,统一以实验室研究代替,具体评价项目企业可参考相关行业标准、指导原则及产品的设计开发文件等资料。
其他非生物学评价、动物实验的研究也统一在实验室研究部分进行阐述,比如有效期和包装材料、灭菌/消毒效果及残留、生物安全性等。
3.1 判断材料变化形式首先,对于原材料的变化可参考附录1决策路径进行评估,持证人应首先判断产品原材料是否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有义务获得原材料变化的具体内容,但当某些情况下不能获得原材组分信息时,可通过相关标准及文献或者适当的化学分析提供进一步的证据,化学分析的过程、方法及要求等可参考GB/T 16886系列标准及相关指南。
对于化学分析,不仅需要判断主体材料是否发生改变,还应通过适当的可沥滤物研究评价材料是否发生了改变。
3.2 生物学评价应分析变化材料是否与人体组织或体液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某些器械可通过关联路径(如液体或气体)接触人体组织或人体成分,那么这种材料应被认为与人体间接接触,例如,用于药液输注的导管、用于呼吸麻醉用的管路等。
尽管大多数植入物材料与患者接触,也存在例外情况。
例如,某些植入式产品会与人体组织或体液直接接触,但植入物内部的某些组件由于被密封不与患者接触,那么这类材料的改变可被认为不与人体接触。
评估该变化是否引发任何新的生物相容性风险。
持证人应对任何可能与患者或用户接触的材料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器械毒理学和理化特征的评估)以决定是否存在任何新的生物相容性问题。
例如,当在材料中加入新的化学成分,而已有文献将该成分记录为存在潜在遗传毒性时,则需要对该成分进行遗传毒性分析。
具体可参考GB/T 16886.1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估-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估和试验中的相关生物相容性的风险评估要求。
如果由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的人员审核化学成分或物理特征差异并判定变更程度微小,不足以引起与生物相容性相关的新问题,那么对新增生物相容性的顾虑可以排除。
在进行生物学评价风险消除判断过程中,持证人应判断是否使用了与类似已上市器械相同的材料。
如果持证人使用的材料与获得批准的类似器械相同,并且,该器械不存在上市后引发生物相容性问题的证据,那么持证人可以认为原材料改变带来的生物学评价的风险已进行了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与已获批类似器械相同指的是应具有相同的配方或化学成分,并且,应经历相同工艺,包括灭菌(即:应与其拥有最终器械的材料进行比较,而不是在原料之间进行比较)。
此外,变更器械或组件的尺寸和几何构型、聚合物固化时间及新材料的使用量等也应属于评价的因素。
还应注意的是,与之前获批的器械相比较时,还应从接触时间及接触方式角度考虑,通过充分的化学表征及毒理学评价获得其与已进行评价的材料具有等同性,或具有更低的风险。
例如,如果持证人打算在短期接触器械中使用新材料,并且持证人在延长接触的获批器械中使用了相同材料,那么可以认为风险更低。
如果改变后的器械预期具有更危险的接触类型(例如,粘膜接触比完整皮肤接触更加危险,并且,血液接触比组织/骨骼接触更加危险)或更长的接触持续时间,那么持证人对该问题的答案应是否,如预期可植入时间超过30天,但比对产品虽然采用了相同的材料、工艺等,但原获批产品批准使用时间仅为不超过24小时,则不能认为新产品与获批产品相比具有相同的生物学风险。
另外,持证人不应将其变更材料与其他持证人合法销售器械的材料进行比较,除非已确认其他持证人合法销售器械的准确配方和加工信息。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部分产品的部分材料改变,除前述非临床评价要求外,还需要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具体可参考《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要求。
3.3 实验室研究材料变化除通过生物学评价消除其可能的生物相容性危害之外,还应对照产品安全有效性清单要求及设计开发时产品输入要求,评估对产品性能、灭菌、有效期、可沥滤物等的影响。
首先,持证人应考虑原材料改变是否通过影响其强度、硬度等来影响器械相关组件或最终产品的性能,比如力学性能、耐压性能、使用性能等。
其次,还应考虑设计开发阶段的其他相关性能,如有效期、可沥滤物影响等,比如某些管路类产品由聚氯乙烯变更为聚氨酯,鉴于不同材料的老化性能有所不同,应对此类变更后产品的有效期影响进行评估验证。
不仅是材料类型的改变需要考虑前述影响,材料组分或者牌号的改变时也应考虑,比如不同牌号的PVC中的增塑剂含量有所不同,体现在最终医疗器械成品的增塑剂残留也有所不同,因此,改变牌号或材料的组分还应考虑可沥滤物的影响。
第三,还应对照安全有效性清单,核对除前述风险之外的其他风险,比如包装验证、灭菌验证等均应在考虑范围之内。
在进行性能影响评估过程中,可考虑使用既往研究数据。
比如,有证据表明变更后选用材料能支持其在更复杂环境下使用的研究数据,则部分研究数据可以申请豁免。
比如某些管路类产品变更了原材料牌号,且有其他产品使用新牌号的产品有效期已进行验证,灭菌方法、加工方式均无改变情况下,可以申请豁免部分研究性试验。
3.4 风险评价及控制当实验室研究和生物学评价结束后,应评价其风险是否均被验证。
某些材料的改变可能产生临床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又无法通过前述试验或者评价进行充分论述时,则应考虑进行适当的临床评价。
如果材料变更后产品仍属于豁免临床试验目录产品,则可以不进行临床试验验证,但持证人应进行充分的论证,其与豁免目录一致,也与已上市产品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