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区别
![明朝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edcfd0b41a37f111f1855bb4.png)
明朝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区别明朝内阁的出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明太祖时期,废除宰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2)明成祖时期,内阁制正式形成;(3)明宣宗时期,授予阁臣票拟权。
明内阁属于君主个人专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
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
虽有内阁大学时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的重设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而在西方,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是民选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它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
另外,简单介绍宰相制度如下:“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
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丞相,该制度起源于战国。
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
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
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
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
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
总体而言,丞相和宰相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和清朝的大学士一样,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官职;唯一有区分的,在于朝代,早期的封建王朝设丞相、中后期的封建王朝设宰相;在有一个就是封建制度的发展,随着王权的渐渐集中,相权也在慢慢削弱,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宰相的实权没有丞相大。
“。
明朝内阁的设立
![明朝内阁的设立](https://img.taocdn.com/s3/m/c4701c5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9.png)
明朝内阁的设立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棣(即明成祖)时期。
明太祖在位期间建立了内阁制度,以便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处理政务。
明朝内阁的设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阁设置:内阁设立于皇宫内,最初称为“内府”,后来改为“内阁”,由内阁首辅进行主持和管理。
内阁首辅被赋予极高的权力,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和管理。
2. 内阁职责:内阁主要承担起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职责,负责起草和审议政令、文件,参与制定重要决策,以及管理和监察地方官员和吏治等。
3. 内阁组成:内阁由多名大臣组成,其中以内阁首辅地位最高,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内阁成员一般都是宦官出身,也有少数文官。
内阁中设有不同职务,如六部尚书、都察院御史等。
4. 内阁运作:内阁成员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会议形式讨论和决定事务,对内阁首辅负责汇报和执行皇帝的旨意。
内阁成员还负责监督和指导各地官员的政绩表现,以确保政策的贯彻
执行。
明朝内阁制度的设立为中央政府的运作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和集中的决策机制。
然而,内阁制度在明朝后期出现了许多问题,内阁首辅权力过大、宦官干政等问题逐渐显现,最终加速了明朝的衰落。
每日一解:明朝内阁制
![每日一解:明朝内阁制](https://img.taocdn.com/s3/m/c2b5797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9.png)
每⽇⼀解:明朝内阁制【题⽬】“⾃明⾰中书省,析其事权归之六部,⽽内阁惟司票拟之职;⾄世宗中叶,夏⾔、严嵩迭⽤事,压制六卿矣;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A.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B.内阁职能强化,⾏政效率提⾼C.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D.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解析】由材料“⾄世宗中叶,夏⾔、严嵩迭⽤事,压制六卿矣;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可见,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不断上升,六部⼏乎成为其下属机构,表明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故选C。
明朝内阁制只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产物,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效率问题,故B项错误;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且内阁并⾮中央⼀级⾏政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C【知识拓展】1.背景:明太祖废丞相后,皇帝事务繁多,遇到⼤事也⽆可协商。
2.形成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学⼠,辅助批阅奏章、传达诏令,主要作为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时正式确⽴内阁制。
选拔翰林院官员⼊值⽂渊阁,参与机务决策(此时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阁员官位较低,⽆实权)。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政权,明成祖成⽴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中,议政权分给内阁,⾏政权分给六部。
地⽅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然⽽,“阁⾂之预务⾃此始,然其时,⼊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陈述、禀告)。
”也就是说内阁此时仍然只是皇帝的私⼈秘书,不是权⼒机构。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幕僚和决策机构。
③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学⼠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票拟是指⼀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先拟写初步处理意见,与章奏⼀道呈给皇帝供裁决参考,这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皇帝对内阁意见⽤红字做批⽰、裁定称为批红。
明朝中后期,皇帝多不上朝,“批红”多由宦官代笔。
简述明朝内阁的基本运作流程
![简述明朝内阁的基本运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38a3125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1e.png)
步骤
描述
1. 奏章汇总与呈递
全国各地的奏章首先由通政使司汇总,然后经由司礼监的太监呈递给皇帝参阅。这一步骤确保了所有重要政务信息能够集中并上达天听。
2. 内阁票拟
皇帝参阅奏章后,司礼监会将奏章送至内阁。内阁大臣会详细审阅奏章内容,并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政务的理解,提出初步处理意见。这些意见会以墨笔书写在奏章的边缘,称为“票拟”。票拟是内阁大臣对政务决策的重要建议,供皇帝参考。
5. 廷议与决策
在处理重大政务时,内阁大臣会召集会议进行讨论,这被称为“廷议”。廷议是内阁决策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集体讨论和协商达成共识后形成最终决策意见供皇帝参考。
6. 封驳与监督
内阁还具有一定的封驳权,即对于皇帝下达的指令如果认为不适合或有违民意可以封还交还给皇上。此外内阁还负责监督政策执行情况确保政令得到有效贯彻。
3. 皇帝批红
皇帝在收到内阁的票拟后,会进行审批。审批过程中,皇帝会用朱笔(红色)在奏章上做出批示,称为“批红”。理论上,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采纳或修改内阁的建议,甚至完全否决。但实际上,由于政务繁忙或皇帝个人原因,许多时候皇帝会直接采纳内阁的票,相关命令就会通过六部和其他行政部门执行。内阁有时也会参与监督执行过程,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此外,内阁还负责将皇帝的批示和最终决策下发给相关部门和官员,确保政令畅通。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e2f893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6a.png)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其中明朝政府机构的组织制度尤其重要,其主要围绕内阁这个机构展开,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明朝统治者首先建立了朝廷内阁制度,这是一种以宰相为首,负责掌管朝政大政,并将朝廷各部门有效地统一组织起来的制度。
它由宰相、太子家仆、太师、介官、士林博士等机构组成,它们分别负责朝廷的各种职能,并且互相协作,从而为朝廷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明朝内阁也不断演变,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特设专门机构及官职,以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皇室中央集权,特设“大内九府”和“四大三小”机构,这些机构分别负责监督社会管理、审核官员犯罪、经济政策和外交事务等,为政府机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明制》的出现也影响了明朝内阁的演变。
《明制》的出现,使明朝政府的管理体制、行政制度、审核机制得以完善。
它们构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政府机构体系,为明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明朝政府不断改革其内阁制度,以提高其管理能力。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曾试行“中内政”制度,将朝廷内阁制度从内政机构中抽取出来,成立了特设的“中内”机构,其下设“大理寺”等机构,负责审理案件,加强政府管理,提高了朝廷的信仰。
总之,明朝内阁制度在明朝帝国的发展和统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反映了明朝几百年来的政府架构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演变,而且
也阐明了明朝政府利用内阁机构实现统治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改革、调整,使得明朝内阁制度有利于高效、有序地管理朝廷,使政府机构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为明朝帝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高三历史重点细讲: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
![高三历史重点细讲: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https://img.taocdn.com/s3/m/8d741c2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1.png)
重点细讲: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一、关于明朝内阁的创立:(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重。
(于是,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2)形成、发展经过: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某某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初年,首辅X 居正当权,权压众臣,“部权尽归内阁”(3)性质(及职能):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咨询、顾问的咨询机构(顾问机构、内侍机构)(4)地位:官员品位较低,不等于宰相。
但有一定的地位(较高)。
(5)职责:承担了宰相的部分职责;“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无名无实(无实?)(6)阁臣的产生及其权力来源:没有制度赋予的权利无决策权也无行政权。
内阁成员的去留升降和权力大小,来自皇帝的信任和支持,由皇帝决定。
(7)评价作用:加强了皇权。
不可能对皇权产生制约的作用。
实质:皇权强化的产物。
(8)与宰相制比较(9)与英国内阁的区别万历年间(1573-1620),中国的明朝政府实行的内阁制度,首辅X居正当权,位极人臣,权压众臣。
几十年后,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也确立起了内阁制度,试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内阁制度的不同。
提示:比较题首先要找出比较点,两种制度的产生在背景、内容、作用及影响等方面各不相同,故本题的比较点应在这几个方面入手。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内阁在必修一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对其性质、职能、作用等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本题的答案。
答案:背景:①中国的自然经济在明朝是仍然占主导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思想的控制也越来越严密。
②此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了联盟,君主立宪思想也得到一定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取得了胜利。
内容:①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行政机构,其性质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其(人员的去留升降和)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有皇帝决定),其产生及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对皇帝的权利不能起到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9fae3fe87c24028905fc346.png)
明朝内阁制度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内阁的出现: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十作为侍从顾问,但他们很少能参与决策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届机构。
内阁的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内阁的设立:1、原因: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②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③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成祖时期确立内阁制度)2、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明成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
3、实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5、职能: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升降、职权大小存在不确定性(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用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3b17c3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2.png)
明朝的内阁制度一、背景介绍明朝内阁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制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明朝的内阁制度于明成祖朱棣(即永乐皇帝)时期开始形成,并在明代的后期得到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对明朝内阁制度的来源、组织结构及作用进行详细描述。
二、内阁制度的来源明朝内阁制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西晋孝文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
虽然在中唐时期,玄宗皇帝采用了类似内阁制度的政治组织——中书省,但在明朝之前的政治体系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内阁的存在。
明朝内阁制度作为其独特的政治制度,主要受到北齐、北周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
明朝创立之初,官制中设有东、西、南三班府,类似于北方民族政权的监国府。
此后,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度。
三、内阁制度的组织结构明朝内阁制度的核心是东阁和西阁,它们分别代表皇帝的两种权力:东阁代表文武之权,西阁则代表朝政之权。
1. 东阁东阁是明朝内阁制度的核心机构,负责军事、财政和法律等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
东阁由中书舍人、东阁舍人和东阁大学士组成。
其中,中书舍人为中书省的高级官员,东阁舍人则负责起草奏章、参与辅佐皇帝等工作,而东阁大学士则是最高一级的东阁官员,直接辅佐皇帝进行重大决策。
东阁大学士的任命通常由皇帝亲自决定。
2. 西阁西阁是明朝内阁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机构,负责文学、文化和教育等事务的管理。
西阁由尚书舍人、西阁舍人和西阁大学士组成。
尚书舍人主要负责起草上奏的文书,西阁舍人则具体负责辅佐皇帝进行各类文学工作,而西阁大学士则是最高一级的西阁官员,通常由皇帝亲自任免。
3. 皇帝在明朝的内阁制度中,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明代的皇帝一般会根据东阁和西阁大学士的建议,做出重大的决策。
同时,皇帝还可以从东阁和西阁中选派官员充当自己的幕僚,帮助处理国家事务。
四、内阁制度的作用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制衡君主权力的作用,使朝政决策更加民主化和集体化。
通过东阁和西阁的官员们共同商议和建议,皇帝可以得到来自不同领域的意见。
明代内阁制
![明代内阁制](https://img.taocdn.com/s3/m/8b495415cc7931b765ce1531.png)
明仁宣两朝的内阁政治内容提要:明朝在朱元璋时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运行缺少不了梳理政务协调百官的宰相式的辅佐职任,朱元璋和朱棣又相继探索尝试文臣近侍的辅佐制度,最终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封建内阁制度。
内阁在仁宣两朝地位急剧上升,权威和作用不断加强,正式实现了制度化。
仁宣两朝依靠“三杨”等一批稳健老练的阁臣辅佐,成功实现政治政策从严猛治世到宽疏治世的转变,使得朝政巩固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明朝从此走向强盛。
本文重在探讨内阁制度在仁宣两朝制度化的演变和内阁政治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功,以期加深对明朝包括内阁制度在内的整个政治制度的理解。
关键词:内阁仁宣朝制度化职能作为明代内阁制度是明代政治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者从多方位、多视角对明代内阁制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其中,主要代表性的学术专著有:王其榘的《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王天有的《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关广发、颜文广《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杜婉言、方志远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谭天星的《明代内阁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张显清、林金树的《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代表性论文有:《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及其转化》(《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梁希哲《明代内阁与明代的官僚政治》(《史学集刊》1992年第2期),杜婉言《论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陈超《明代“大礼议”前后的内阁体势变化》(《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刘晋华《明代内阁制度与党争》(《社科纵横》2003年6月)。
本文主要关注仁宣两朝内阁制度的演变,内阁所负担的职能及内阁诸臣在仁宣朝的作为,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明朝内阁制
![明朝内阁制](https://img.taocdn.com/s3/m/812c1437f111f18583d05a90.png)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因为胡惟庸事件而废去有千多年历史的宰相制度,由皇帝亲自处理全国政策。
不过,由于国事繁重,凭皇帝一人之力,根本不可以完全妥善处理,故此有大学士的出现,帮助皇帝理政。
后来更发展内阁组织,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独立于已有的行政架构以外。
内阁制度随着后来的皇帝的重用而不断发展,然而同时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现将内阁的发展概况及其影响分述如下:首先是明内阁的发展。
在太祖时期(1382年后),皇帝侍从,以备顾问,秩不过五品。
到成祖时(1403-1424年),「内阁」之名正式确立,与皇帝议国家大事,章疏常直达御前,渐受重用。
至宣宗(1426-1435年),为内阁制的第一阶段。
宣宗时以三孤、尚书等官兼任大学士,地位日隆,内阁大学士掌「条旨」(票拟),俨然汉唐宰辅。
英宗(1436-1449年)时,为内阁制的第二阶段。
英宗开「首辅」专权之始,阁权已超过六部。
后来,世宗至神宗初期,为内阁的鼎盛期。
威权已超六部,无宰相之名,却有「相权之实」,不过此时阁臣互相争夺首辅之位,间接形成党争,造成政治的不稳定。
最后,到神宗后期(约1570年后),内阁权力渐衰。
皇帝一面仍以内阁首辅票拟,但同时一面假手宦官居间传递奏章,令宦官渐专权。
自此以后,内阁权力渐被宦官所夺,就算内阁的首辅,也要和宦官合作,才可以较为顺利地处理政策。
如神宗时的张居正便勾结宦官冯保。
之后,皇帝多信用宦官,内阁根本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明代的内阁乃前朝所未有的组织,它只不过是皇帝的秘书,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与一般的中央政府组织有别。
正因这样,故明代的内阁有以下的特点:首先,是变动性。
明代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缺此少彼成为常事,须视皇帝好恶而定,而大学土员额亦多寡不等。
至于内阁权力亦随皇帝宠信的程度而转变,若皇帝或信阁臣,或信宦官,或信奸臣,则内阁权力,便会因而增大或缩小。
其次,是附属性。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君主独裁时代,内阁权力常因皇帝委任与否而有轻重之别,且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向各部及地方政下达命令时,必须透过皇帝谕旨,可见内阁实属皇帝的附属机构。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4915d52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d.png)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明朝内阁首辅有黄淮、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杨溥等。
内阁首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
内阁首辅并无明文规定,而是政治实践的产物。
嘉靖、隆庆与万历初年,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之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拟权,次辅不敢与之抗衡。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黄淮(1367年~1449年)字宗豫,号介庵,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政治家、任内阁首辅2个月。
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大臣,文学家。
任内阁首辅5年、右春坊大学士。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胡广(1370年~1418年)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县人。
大臣、文学家,南宋名臣胡铨的十二世孙。
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
任内阁首辅11年。
杨荣(1372年~1440年)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政治家、文学家,三杨之一南杨,历仕五朝,任内阁首辅6年。
死后从祀历代帝王庙。
杨士奇(1365年~1444年)本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
初年重臣、学者。
三杨之一西杨。
历经五朝,任首辅21年。
杨溥(1372年~1446年)字弘济,号澹庵。
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人。
政治家、诗人,三杨之一东杨,官至少保兼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任内阁首辅2年。
曹鼐(1402年~1449年)字万钟,号恒山。
北直隶宁晋(今河北宁晋)人。
明朝名臣。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之后。
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
任内阁首辅2年。
陈循(1385年~1464年)字德遵,号芳洲,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人)人。
官至少保兼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任内阁首辅8年。
高谷(1391年~1460年)亦称高榖,字世用,今江苏东台人,辅佑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帝六代。
官至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兼东阁大学士。
徐有贞(1407年~1472年8)字元玉,晚号天全翁,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受封武功伯。
明朝历代内阁
![明朝历代内阁](https://img.taocdn.com/s3/m/c3918d0876c66137ee06196c.png)
明朝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
第一部分:内阁初期(此时内阁首辅并未直接指定,而是根据排序推论)1、黄淮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
1402年(即建文四年,年号由已篡位的朱棣废除,下同)2、解缙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
1402年-1407年3、胡广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
1407年-1418年4、杨荣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
1418年-1424年第二部分:内阁制度完善时期5、杨士奇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
1424年-1444年6、杨溥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
1444年-1446年7、曹鼐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
1446年-1449年8、陈循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
1449年-1457年高榖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
1457年9、徐有贞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
1457年10、许彬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
1457年11、李贤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
1457年-1466年12、陈文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
1466年13、李贤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
1466年14、陈文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
1466年-1468年15、彭时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
1468年-1475年16、商辂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
1475年-1477年17、万安成化十三年六月进,二十三年十月罢。
1477年-1487年18、刘吉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弘治五年八月致仕。
1487年-1492年19、徐溥弘治五年八月进,十一年七月致仕。
1492年-1498年20、刘健弘治十一年七月进,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年-1506年21、李东阳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
1506年-1512年22、杨廷和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丁忧。
1512年-1515年23、梁储正德十年三月进,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5年-1517年24、杨廷和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明朝权力体系
![明朝权力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dac0276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d.png)
明朝权力体系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的权力体系主要包括君主、内阁和六部等机构。
在明朝的权力结构中,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决策权。
皇帝由皇位继承制确定,通常由家族内的嫡长子继承。
内阁是明朝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和制定政策。
内阁成员由皇帝亲自选任,通常包括首辅、次辅和学士等职位。
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参与政策制定、审议重要文件和处理重要事件。
六部是明朝的政府行政机构,分别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六部负责管理不同领域的政务,如升迁、礼仪文化、财政收支、军事征调、司法审判和工程建设等。
各部由正、副两员官组成,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和决策。
除了内阁和六部,明朝还设立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机构,如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负责监察和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还有地方行政机构如府、州、县等,负责地方行政管理。
明朝权力体系相对集权,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和控制能力。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权力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平衡机制,如内阁成员的建议和六部的审核等程序,以确保决策的公正和合理性。
明朝朝廷官员职位表
![明朝朝廷官员职位表](https://img.taocdn.com/s3/m/4f45e33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a.png)
明朝朝廷官员职位表
明朝的朝廷官员职位表如下:
1. 皇帝:最高统治者,掌握重大决策权。
2. 内阁:负责执掌政务,包括内阁首辅、内阁学士等。
3. 中书省:掌管政府事务,包括中书令、中书舍人等。
4. 六部:全面负责朝廷行政事务,包括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
5. 阁部:承担内政、外交及军事方面的工作,包括礼部尚书、戶部尚書、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
6. 都察院:监察政府官员,包括都察院副使、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等。
7. 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地方行政管理,包括布政使、巡抚、知府、知县等。
8. 守备将领:负责军事防守,包括总兵、参将、游击将军等。
9. 县官:负责县级行政事务,包括知县、县丞等。
10. 家臣:皇帝的亲信,承担宫廷内务及私人事务,包括宦官、太监等。
11. 文官科举考试及官员选拔: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包括进士、举人、贡生等。
上述只是明朝官员职位表的一部分,明朝朝廷官员职位繁多,具体情况还需参考相关的历史文献。
【明朝历史】明朝的内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确立的内阁趋同
![【明朝历史】明朝的内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确立的内阁趋同](https://img.taocdn.com/s3/m/e5222dbf312b3169a551a4d1.png)
【明朝历史】明朝的内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确立的内阁趋同?首先来看明朝的内阁: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
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
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
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悉数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
此后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
明成祖靖难夺位后,召解缙、胡广、杨荣等人直入文渊阁,参与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然而,当时进入内阁的成员均来自翰林院编修、检讨与试读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
而九卿等官员上奏,亦不得向内阁通知。
洪熙年间,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于是从明仁宗起,内阁逐渐受到重视。
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
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后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14]。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万历首辅张居正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明朝内阁服饰特征
![明朝内阁服饰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fe6d4f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7.png)
明朝内阁服饰特征
明朝内阁官服:文武官燕服。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规定品官燕服为忠静冠。
1.忠静冠是参照古时玄端服的制度而定的,鉴纡当时服制出现混乱现象,故用忠静之名,勉励百官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通过服装来强化意识形态的效果。
忠静冠冠框用乌纱包裱,两山具列于后,冠顶仍方中微起,三梁各压以金线,边用片包镶,四品以下用浅色丝线压边,不用金边。
2.衣服款式仿古玄端服,古制玄端取端正之意,士之衣袂(衣袖) 2尺2寸,衣长亦2尺2寸,正裁,色用玄,上衣与下裳分开。
明代用深青色红丝或纱、罗制作。
三品以上织云纹,四品以下素,缘以蓝青,前后饰本等花样补子。
深衣用玉色,素带,素履,白靴。
凡在京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上翰林院、国子监、行人司,在外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县正堂、儒学教官及都督以上武官许穿之。
3.和清朝主要靠衣服补子来区分官级不同,明朝还可按颜色大致区分: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
简述明朝内阁的基本运作流程
![简述明朝内阁的基本运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a9ea94b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6.png)
简述明朝内阁的基本运作流程咱来唠唠明朝内阁的基本运作流程哈。
明朝的内阁啊,那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存在呢。
内阁成员最初就是皇帝找来帮忙处理政务的一些文臣。
内阁开始工作的时候呀,大臣们得先把各种奏疏看一遍。
这些奏疏就像现在公司里各个部门给老板交的工作报告似的,啥事儿都有。
大臣们看了奏疏之后,就开始想办法出主意,他们会在奏疏上写上自己的意见,这就叫票拟。
你想啊,这么多事儿,大臣们就得像个智慧小达人一样,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觉得可行的办法。
等大臣们票拟完了,这奏疏就会送到皇帝那儿去。
皇帝就像公司里的大老板一样,他可是有最终决定权的。
皇帝看了大臣们的票拟,觉得行,那就照着办;要是皇帝觉得不行呢,他就会驳回,让内阁重新再想想办法。
不过皇帝也不是每次都那么较真,有时候就直接同意了内阁的意见。
内阁除了处理奏疏,还得参与一些朝廷大事的讨论。
比如说,国家要打仗了,或者要修个大工程啥的。
内阁成员就得凑在一起商量,提出方案。
这就像一个小团队一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争吵吵的,不过最后得拿出个统一的意见来。
而且啊,内阁成员之间也是有等级之分的。
有首辅,就相当于内阁里的老大,权力比较大。
首辅的话在很多时候都很有分量。
其他内阁成员呢,也得听首辅的一些安排,但也不是完全听话的那种。
有时候也会有不同意见,就像几个好朋友一起商量事儿,也会有争论的时候。
内阁在明朝的政治里可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呢。
他们就像皇帝的得力助手一样,虽然没有最终的决策权,但他们出的主意、做的事情,对明朝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有时候皇帝比较懒,或者不太懂某些事儿的时候,内阁的权力就更大了,几乎能决定很多事情的走向。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们始终是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干活的,皇帝要是哪天不高兴了,也能把内阁成员换一批。
在这个运作流程里,内阁大臣们还得小心朝廷里的各种势力。
有的大臣可能会和宦官勾结,有的会和一些皇亲国戚有瓜葛。
这些关系都会影响到内阁的运作。
就像在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里,得小心翼翼地走路,不然就容易掉进陷阱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1:票拟是否表示内阁学士拥有决策与执行 的权力?
•
否。票拟仅仅是提供意见,是否采纳
的权力仍在皇帝手中,执行也并不是
由内阁学士负责,而是传达到六部等
有关机构。
思考2:内阁与宰相是否相等?
阅读教材P18 ,想一想:清朝军机处有哪些特点?
3、特点: 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②速:办事效率高 ③密:保密性强 ④专: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 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①直接原因: ②根本目的: 加强皇权; ③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 旨。 简(机构简单) 专(人员精干) ④特点: 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 ⑤作用: 志
3.高一学生大致了解和掌握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演进过程。 高一学生
教学分析
Teaching Analysis
教学目标
01
知识与 能力
02
03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图片,学 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 使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 中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
情感态 度价值
让学生了解明朝内阁,清 朝军机处,密折及边疆政 策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 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 2、军机处的职能:
材料: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 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 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 枢机构
二、内阁的出现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三、军机处的设立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清朝:军机处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宋:增设参知政事 隋唐:三省六部制 汉朝:中、外朝制度 秦朝:三公九卿制 军机处设立后,军机大臣只是跪 受笔录,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 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讲课人:李成洁 班级:2015级2班 指导教师:李荇
目录
CONTENTS
教学 分析
教学 方法
教学 流程
教学 反思
目录
CONTENTS
教学 分析
教学 方法
教学 流程
教学 反思
教学分析
Teaching Analysis
教材分析
教材
人民版必修一
思考一 思考二
清朝军 机处
君主专 制加强
教学流程
Teaching Process
一、导入环节
培养学生联系旧知识的能力
教学流程
Teaching Process
二、讲授新课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流程
Teaching Process
二、讲授新课
内阁的形成过程
合 作 探 究
票拟是否表示内阁学士拥有 决策与执行的权力?
通过讲解、分析明清专制制度强 化形成的原因和内容及影响,让 学生认识到一种制度的演进过程, 对祖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因其弊
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
史料、概括史料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
方法,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 题的途径。懂得论从史出的 历史学基本原则。
而全盘否定,不因其利而盲目推
崇。应该抱以客观的评价,做出 合理的判断。
清代雍正年间(大规模)
清代乾隆年间(基本完成) ④意义: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接西伯利亚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近代中国版图在清 朝前期基本奠定
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东 临 太 平 洋
南到南海诸岛
东南到台湾及 附属岛屿钓鱼 岛、赤尾屿等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权分六部
在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后,裁撤中书省,
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
部尚书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洪武
二十八年六月,太祖进而宣布,以后嗣君不
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
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从此废
除,皇帝的权利更大了。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 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660件。也就是说朱元
内阁的职能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不得专制诸司",故B、C两项错误。
2.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
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
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
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
内阁的实质:是皇帝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
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
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
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
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 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 读之官,不轩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 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二、讲授新课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重难点的能力。
教学流程
Teaching Process
三、课堂检测
检测学生 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
Teaching Process
四、板书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四、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目录
CONTENTS
教学 分析
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 1、设立的原因: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 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 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 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 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阅读材料,找出其中关键词,并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
一、朱元璋为什么要罢丞相?
•
①各朝丞相“专权乱政” ②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根本) ③胡惟庸案(直接原因)
•
•
胡惟庸案
朱元璋称帝后,先后任命过四名 丞相,其中胡惟庸任职时间最长,权 势最重,朱元璋感觉胡惟庸是极大威 胁,便于洪武十三年以“擅权枉法” 等罪名,杀了胡惟庸。并趁机将心怀 叵测,对皇家统治有危险的文武官员 都列为“胡党”,处死抄家,前后延 续达10年之久,株连杀戮者达3万余 人。
教学 分析
教学 方法
教学 流程
教学 反思
教学方法
Teaching Design
启发式 教学法
史料教学法
01 02
图片展示法
教学方法
Teaching Design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Teaching Design
多媒体
板书
目录
CONTENTS
教学 分析
教学 设计
教学 流程
教学 反思
教学流程
教学 设计
教学 过程
教学 反思
教学反思
Teaching Refletion
一、知识点能否落到实处
二、寓教于乐能否达到目标
谢 谢
聆
听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内阁制度的形成
讲课人:李成洁 班级:2015级2班 指导教师:李荇
朝代 秦朝 汉朝 隋唐
演变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时形成“内朝”与“外朝”并立局面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Teaching Analysis
01
明朝的内阁
02
清朝的军机处
。
03
清朝边疆政策
04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 影响
教学分析
Teaching Analysis
1
教学难点
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如何体 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2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产生的影响。
目录
CONTENTS
课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一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作用
承上启下
教学分析
Teaching Analysis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内阁,军机处 等知识一般只有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的印象。
2.初中知识不系统,在了解相关知识时有一定困 难
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
•
----清朝中央集权的强化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
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 大事集权,小事分权
•
因地制宜管理
2.理藩院:
(1)北面: 土尔扈特部回归 (2)西南: “改土归流”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机构, 负责蒙古、西藏和新疆事务.
3.改土归流:
西南地区
①原因: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 集权; ②含义: ③过程: 明代永乐年间(开始)
探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何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