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代代传-----浅述对联知识

合集下载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高中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高中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对联的演变与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文学艺术形式。

在多种文体叠加的文学环境中与相应的音乐文学环境中,还跟明清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对峙与糅合有关。

关于对联起源的传说有许多种,有“先秦对子”的说法,有“唐宋对联”的说法,但是最常见的说法是宋代时期对联的相对独立地出现,是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技巧,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与形式对联通常由两句诗构成,分为上联和下联。

上下联语义相关,但表现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形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效果。

对联的句子一般都是七言或五言,句式要对仗,意义要对偶,语言要整齐简练。

对联在形式上具有对称性,上下联的字数要对称,词语要对称,句式要对称,要形成整体上的对称美感。

对联的美感可以体现在韵律、声调、对仗、意境等方面,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

三、对联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联是一种含蓄而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上有独特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首先,对联在形式结构上有对称性,这种对称美在视觉上给人以愉悦感,有平衡和和谐的美感,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中和之道。

其次,对联在表现方式上善于对比和对偶,通过对比表达相对的观点和情感,营造出活跃的文学氛围,塑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再次,对联在语言表达上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利用反衬、对偶、排比等手法,加深语义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使作品充满了生动的艺术张力。

最后,对联在意境营造上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文学意义和情感内涵,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描绘出富有韵味的文学图景,令人回味无穷。

四、对联的分类和特点对联按照其内容特点和表现方式,可以分为平仄对联、意合对联、音合对联、形象对联以及隐喻对联等多种类型。

平仄对联是指上下联的平仄音节相对对应,形成韵味和声调的对比,是对联中最基本的一种形式。

意合对联是指上下联的意义相关,但表现相反或相对的观点和情感,形成对比和对偶的效果,多用于对立的话题和情感的表达。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的总结

对联的总结

对联的总结引言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它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将两句话相互呼应、相互对应,形成平衡、和谐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对对联的起源、特点以及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进行总结。

起源对联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但其形式和流行则发展到明清时期。

北宋文学家韩愈可谓是对联的奠基人,他在文章中运用韵律,在开头和结尾进行呼应,影响了后世。

明清时期,对联在文人士大夫中间普及,成为社交交流和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也越来越注重对联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

特点对联的特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对仗互补:对联的两句话必须相互对仗,平衡呼应,形成一种完美的互补。

这种对仗可以是平仗、仄仗、声调对比或者意义上的对比等。

2.简洁明了:对联的句子应该简洁,不啰嗦,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主题和意境。

3.富有意象:对联的句子应该表达出深刻的意象和创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4.艺术性:对联之间的平仗和韵律的运用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使人们在欣赏对联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享受。

对联与中国文化对联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表达、传播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首先,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富有创作力和表现力,能够通过简短的句子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文人雅士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是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人们常常会贴对联在门上,寓意着新年的祝福与美好的期许。

其次,对联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平衡与和谐。

对联的两句话相互对仗,呼应形成平衡,这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追求平衡和谐的价值观念。

同时,对联也是中国人喜庆、祝贺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和谐、团结的社会氛围。

此外,对联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对联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成就。

通过对联,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社会变迁,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结论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对联知识

中国文化: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知多少。

1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珍品,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的对仗,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

对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

现在这一古老艺术,老树发新枝,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如春节贴春联,祝寿写寿联,行业开张贴行业联等。

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964年命笔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已知的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春联的知识点总结

春联的知识点总结

春联的知识点总结春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人民在春节期间挂在门上的对联。

它用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对新年美好祝愿的文学形式。

春联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下面将从春联的历史渊源、特点、写作技巧、传统和现代春联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知识点总结。

一、春联的历史渊源1. 春联起源于汉代据史书记载,最早出现春联的时代是在汉代,当时人们用春联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可见春联的文化渊源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2. 春联在唐代发展成为习俗唐代,春联的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与春节密切相连的一项习俗。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年联句》就是早期春联的代表作之一。

3. 春联在宋明时期达到鼎盛宋代和明代是春联发展的巅峰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春联成为了重要的新年文化表达形式,并逐渐形成了一些传统的格式和风格。

4. 春联在清代开始流行清代是春联的流行时期,民间艺人、文人雅士都纷纷参与到春联的创作和传播中,使得春联文化更加广泛深入人心。

5. 春联在现代得到传承近现代,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春联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不少人通过发表春联作品来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二、春联的特点1. 简短明快春联的文字必须简短明快,一般为四个字或七个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2. 寓意深远春联的文字一般寓意深远,不仅仅是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还要寓意吉祥、幸福、团圆等吉利之意。

春联的写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格律规范,如平仄对应、协调搭配等,这也是为了保证春联的语言优美和传统风格。

4. 形式多样春联的形式多样,包括对联、横批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创意进行灵活运用。

5. 寄托情感春联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祝福的文字,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渴望,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情感。

三、春联的写作技巧1. 确定主题春联的写作首先要确定明确的主题,如幸福、团圆、吉祥等,这有利于写作时把握文意。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是一种传统的汉字书法艺术,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字数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对呼应,形式上相互对偶。

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文字游戏,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最早的对联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文人雅士们在诗歌和书法的基础上,开始将两句诗句对称排列,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

而到了宋代,对联开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的流派也逐渐形成,如横批、对仗等。

在对联的制作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要素需要考虑。

首先是字数的平衡,上下两句的字数要相同或相近,以保持整体的平衡感。

其次是意义的呼应,上下两句的意思要相对对应,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

同时,用词要准确得体,语言要简练清晰,以达到文字的优美效果。

对联的内容可以非常丰富多样。

有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心想事成,家庭幸福”;有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如“山水相依,亲情永恒”;还有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理想和追求的追逐,如“追梦飞翔,创新未来”。

无论是哪种表达方式,对联都能够通过简洁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对联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等有所影响。

同时,对联也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中都有广泛的传承和应用。

每逢佳节或重大活动,人们都会挂起对联,以表达祝福和庆祝。

因此,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哪些对联知识点

有哪些对联知识点

有哪些对联知识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两句对仗的诗句组成,通常以平仄、韵脚和意义的相互呼应为特点。

对联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

下面将介绍一些对联的知识点。

1.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

最早的对联可以追溯到汉朝,而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对联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2.对联的分类对联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抒情对联、描写对联、警句对联等。

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对仗对联、描绘对联、补充对联等。

不同的分类方式反映了对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对联的要求对联的写作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对仗要准确,即前后两句的韵脚要相对应。

其次,对联的意义要相互呼应,形成一种整体的意境。

此外,对联的平仄要平衡,以保持整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4.对联的技巧对联的写作需要一定的技巧。

首先,要注重对仗的选择,使得整个对联的平仄、韵脚和节奏感都能够协调一致。

其次,要注意意义的呼应,可以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对联的意境。

此外,还可以运用反转、衔接等手法来增加对联的趣味性。

5.对联的应用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书法作品的装裱,也可以作为门联、墓志铭等的饰文。

此外,对联还经常出现在节日庆典、喜庆活动等场合,用于表达人们的祝福和美好愿望。

6.对联的欣赏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审美对象。

对联的欣赏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境和艺术之美。

欣赏对联可以增长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起来,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

了解对联的起源、分类、要求、技巧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

同时,学习对联的写作技巧也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让我们一起重拾对联这一传统艺术,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明代代传----浅谈对联知识

中华文明代代传----浅谈对联知识
梁代以前的对偶是不自觉的创作。 • 唐以后,盛行律诗、绝句,促进了对联形式的完善与 规范。对联开始单独应用。 • 五代后蜀主孟昶,用联语取代了桃符后,对联成为一 种民俗。 •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尤其是到了清代,对 联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对联的基本知识
• 2、挽联: 姓在名在人不在,思亲想亲不见亲。 • 3、交际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书赠青年) (交际联地般不张贴在门边,多数是挂于房内的,有 时也不张挂,只题写在赠书等物上。) • 4.名胜联: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 (西湖三潭印月) (名胜联是为名胜古迹题写或题刻的对联。) • 5. 行业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悉架上药生尘。 (药店) •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店)
家乡的风景真妩媚!
中华文明代代传
-------浅述对联知识
授课教师:边晓林
学习目标
• 了解对联有关知识; • 能简单对联练习,提高语文审美情 趣; •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对联知识定义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
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 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既有社交 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形式
四、对联的基本知识
• 3、根据格律来讲,分为严对(讲究词性、音韵)和宽 对。 • 严对:对联一般要求上下句相对的词要词性、结构、 平仄相同,比如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 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 行白鹭上青天” • 宽对:词性、音韵、结构接近即可(一去二三里,烟 村四五家;行以秋将晚,交情老更亲。),甚至字数 可以不等(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后,一位四川文 人写了一幅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对联知识介绍

对联知识介绍

对联知识介绍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门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的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等.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着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大的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婚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对联的要求: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颈联五、六句完全相同.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具体说来,对联的要求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另外,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对联的作法: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如:工业为主导自力更生建祖国,农业是基础奋发图强夺丰收.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如:忆苦思甜莫忘旧社会苦难,溯源追本牢记共产党恩情.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如:溪旁电机唱万盏明灯亮山村,山颠银锄舞千亩新苗绿荒坡.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如:共产党象太阳普照革命千秋业,总任务似灯塔辉映江山万代红.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所要表达到中心思想.如:马列主义旗帜红光四射普照大地,民族解放运动波涛汹涌威震四方.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如温州的江心亭上曾有过这样一幅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上联中一、三、四、六、八之“朝”,读音为“朝夕”之“朝”,其余读为“朝拜”之“朝”,下联中一、三、四、六、八之“长”,读音为“长短”之“长”,其余读着“生长”之“长”.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了解一点对联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创作和欣赏对联.。

对联的起源简介

对联的起源简介

对联的起源简介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今天店铺就来告诉你对联的起源简介,欢迎阅读。

对联的起源简介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的由来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

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

《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对联,又称“对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之一,具有典型的汉字文化特征。

对联每幅都包括两句平行排列的诗句,通常是七言或者五言,内容通常对仗或呼应。

对联要求表达简明扼要、意义深远、富有对比和对仗之美。

1.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形式起源于中国的古典文化,其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诗人韩愈和苏轼相继在文学作品中应用了对联的形式,开创了对联这一传统文学形式。

宋代时期对联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艺术形式。

据传,古代文人酷爱游览名胜,每到一处都要留下对联以示纪念,逐渐地在文人士大夫中风行。

明清时期,对联的艺术性逐渐被推崇重视。

在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联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2. 对联的规范对联应当符合规范,包括严格的字数要求、句式要求以及表达要求。

举例来说,对联的字数通常是七言或者五言;对联的对仗要求严谨,既要形式上对仗,语意上也要呼应。

对联的两句必须内容相关,要贴近主题,不可脱离,也不可离题。

同时,对联的形式要求亦需遵循平行、对仗、通顺的原则。

3. 对联的类型对联的类型主要包括喜庆对联、祝福对联、抒情对联、题画对联、春联等,每个类型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写作方式。

- 喜庆对联:通常用来在喜庆的日子和场景中使用,表达喜庆的氛围。

例如:福寿双全、天天向上。

- 祝福对联:用来对朋友、家人或者社会各界进行祝福和慰问。

例如:长命百岁、幸福安康。

- 抒情对联: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真情实感,通常含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例如:春风得意、秋水澄清。

- 题画对联:用来赞美画作或者配合画作展现某种意境或主题。

例如:山水悠悠、云雾缭绕。

- 春联: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一般贴在门上,以驱逐厄运、邀请好运。

4. 对联创作技巧对联的创作技巧包括字词的搭配、意境的描绘、对仗的呼应等。

对联要求画龙点睛,简明扼要。

在对联的创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 字词搭配:对联的每一个字都要精心挑选,使得字词之间含义呼应,用词地道,富有韵味。

写春联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写春联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写春联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它是春节期间贴在门上的对联,通常由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

春联用以迎接新春,传递喜庆、吉祥的祝福,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下面将从春联的起源、形式和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春联的起源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相传,春联最早起源于汉朝,那时人们将一种称为“卧春联”的床罩贴在门口,用以驱邪、祈福。

后来,春联逐渐发展成现在我们熟悉的对联形式,成为庆祝新春的重要表达方式。

二、春联的形式春联通常由上下两行文字组成,意味着两个相对的平衡与和谐。

上联和下联在形式上需要对仗工整,字数和字形的排列要求得体。

除了字形的要求外,春联还要求与春节和节令相关,并体现出祝福和吉祥的寓意。

三、春联的意义1.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对联的形式和内容传达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在春节期间,人们贴春联的习俗,使得春联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

这种传承方式不仅通过文字的表达方式传递了祝福和吉祥,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团结和和谐的价值观念。

2. 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春联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通过春联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精神可以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中,并以一种庄重而又有活力的方式展示给世人。

无论是古诗文、祝福语还是现代创作,春联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从而弘扬了中华文化精神。

3. 增强节日氛围和文化认同感春联贴在门上,不仅能够增添节日氛围,还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春节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而贴春联可以加深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通过贴春联,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身处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之中。

总结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它不仅承载着新年祝福的美好愿景,更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紧密相连。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由两句意思相对应、声韵相呼应的诗句组成的文学创作。

对联语言简洁明了,押韵翔实,形式多样,寓意深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是对联知识的大全。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个相对应意思的诗句组成的对子,常用于年画、楹联、黄梅戏等文艺形式,具有祝福、警策、抒情等多种作用。

二、对联的分类1. 国画对联:与国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写意画和花鸟画上。

2. 山水对联:与山水画搭配使用的对联,通常描绘山水之美。

3. 人物对联:与人物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4. 楹联:一种常用于庙宇、宫殿、牌坊等建筑物上的对联。

5. 年画对联:拜年时用的对联,多为祝福之意。

6. 诗联:由两首诗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组成的对联。

三、对联的要求与技巧1. 对仗:对联两句之间要有对仗关系,包括平仄、声调、声母韵母等。

2. 合乎意境:对联的意境相对应,要体现出主题的内容和情感。

3. 字数对称:对联的字数要保持对称,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4. 内容鲜明:对联的内容要表达明确,不可模糊不清。

5. 押韵规范:对联的韵脚要规范,要求字音谐和。

四、对联的价值与作用1. 艺术价值: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水平。

2.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教育指导:对联常常用于警策和教育引导,能够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4. 智力训练:对联的创作需要结合语言的音韵和意义,对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著名对联家1.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对联创作造诣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邵雍:南宋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对联家,对联造诣深厚,作品流传至今。

3. 梅辉祥:晚清著名对联家,对联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追求艺术和品质的高度统一。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对联知识点

对联知识点

对联知识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通过对仗、对调、对称的技法,以两句为一组,用对仗的格律和平仄的韵律相衬托,创造出形神兼具的语言艺术作品。

对联以其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特点,成为了民间喜庆祝贺、赞颂吉祥如意的表达方式。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诗人们在创作古体诗时,经常以一句写景,另一句写情,形成了对仗的技法。

宋朝时,因着词牌、曲调的发展,对仗句的应用范围扩大,使得它逐渐独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明代时,随着画院对题及铭牌的使用,对仗句的应用更加广泛,对联开始出现在寺庙、宫殿、园林等场所。

清代对联则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书法艺术和审美效果的形式,成为了当代文人雅士艳丽言辞的抒发方式。

对联的创作技巧包括对仗、韵律、意境和艺术语言等方面。

对仗是指对联的前后两句在词义上需要呼应,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或和谐,给人以美感;韵律是指对联的前后两句需要在音韵上保持和谐的关系,以增强对联的韵律感;意境是指对联的内容需要呼应或对比,形成一种富有想象力和美感的意境;艺术语言则是指对联的文字要选用精练、优美、富有想象力的词语,以增强对联的艺术效果。

在对联的创作中,需要注意表达的简练明了、字数的平仄搭配、形式的和谐统一等方面,才能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而对联的欣赏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对联的内涵和意义,欣赏对联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和形式之美。

对联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在庆祝活动、新春祝福、展览会场、书画作品上。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通过对联的写作和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交流、促进和谐。

总之,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创造出了千姿百态、富有内涵的语言艺术作品。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才能真正体会到对联的美妙之处。

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通过对联的写作和欣赏,人们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含代代传颂的对联

含代代传颂的对联

含代代传颂的对联代代传颂的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简洁明了的形式,传递着深刻的哲理和美好的祝愿。

下面是十个以含有“代代传颂”的对联为题的例子,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1. 代代传颂国威昌盛,世世称颂民族辉煌。

这副对联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辉煌的美好祝愿,希望这种繁荣和辉煌能够代代传承下去。

2. 传颂千秋文化瑰宝,代代弘扬民族精神。

这对联强调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希望我们的文化瑰宝能够代代传颂,民族精神能够代代弘扬。

3. 代代传颂英烈事迹,世世崇尚爱国精神。

这副对联表达了对英烈事迹和爱国精神的传承和崇尚,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代代传颂,世世崇尚。

4. 传颂千古仁义之道,代代传承家风家训。

这对联强调了仁义之道和家风家训的传承,希望这些美德能够代代传颂,家风家训能够代代传承。

5. 代代传颂科技创新成果,世世追求卓越品质。

这副对联表达了对科技创新和卓越品质的追求,希望这些成果能够代代传颂,人们能够世世追求卓越品质。

6. 传颂千年经典之作,代代传承文学艺术。

这对联强调了经典之作和文学艺术的传承,希望这些作品能够代代传颂,文学艺术能够代代传承。

7. 代代传颂友谊的真诚,世世弘扬和平的力量。

这副对联表达了对友谊和和平力量的珍视和传承,希望这种真诚和力量能够代代传颂,和平能够世世弘扬。

8. 传颂千秋婚姻的美满,代代传承家庭的幸福。

这对联强调了婚姻美满和家庭幸福的传承,希望这种美满和幸福能够代代传颂,家庭幸福能够代代传承。

9. 代代传颂师生情深,世世弘扬教育的力量。

这副对联表达了对师生情深和教育力量的传承和弘扬,希望这种情深和力量能够代代传颂,教育能够世世弘扬。

10. 传颂千年传统医药智慧,代代传承健康生活方式。

这对联强调了传统医药智慧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承,希望这些智慧能够代代传颂,人们能够代代传承健康生活方式。

这些含有“代代传颂”的对联,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传承和弘扬的愿望。

它们提醒我们要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传递正能量,让美好的价值观和品质代代相传,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对联文化文档

对联文化文档

对联文化引言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形式,以及诸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对联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对联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起源与发展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辞章文化。

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人以对仗的方式来写作,这种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对联。

对仗法则是对文句的总析分句切分,通过语言的相互关系来达到对仗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体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对联文化。

到了唐宋时期,对联已经成为文人雅士的热门文艺形式。

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喜欢以对联的形式相互对诗,以此来锻炼才情和琢磨文辞。

对联由此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开始渗透到民间。

随着明代文学的繁荣,对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成为了当时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代以来,对联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现代社会,对联多以春联、对联与年画相结合的形式出现。

春联是春节时期人们贴在门上的对联,以祈求新年的吉祥和好运。

对联的艺术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并创作对联。

对联也开始进入到互联网时代,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创作的对联作品。

对联文化的影响对联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对联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对联以简练、互补、对仗的形式表达,传递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使人们对生活和社会有更深入的思考。

其次,对联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

对联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已经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通过对联的交流和对外推广,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对联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对联被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庆典、节日、商业广告等。

对联内容知识点总结

对联内容知识点总结

对联内容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个时期的《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就已出现了一些类似对仗句的形式。

到了唐代,对联的形式更加完善,而到宋代,对联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表现形式。

明清两代,对联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很多文人学士都以对联为乐。

在现代,对联依旧保留并传承了下来,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二、类型对联按照其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1. 抒情对联:以表达作者对人生、情感、自然等方面的感悟为目的。

2. 讽刺对联:以嘲讽社会现象,批评社会弊端为目的。

3. 议论对联:以论述思想、宣扬理念为目的。

4. 对牒对联:两贴相对问答,言Zi相伴,常见于牌匾上。

5. 对趣对联:意境深邃,意象悠远,以天人合一、图画境界、以意会意、意有所指见长。

6. 对仗对联:横批工整,上下呼应,包括对仗理、对仗字、对仗音、对仗意。

7. 反衬对联:凸显对比,由上联贬低自己,下联衬托神来。

8. 巧合对联:上下句有意外的相似,或某个字偶然一重。

9. 象形对联:在对联上下与意义有关的同时,图画也有话。

主要在题字、横批上有此的。

10. 问答对联:类似对牒对联,动问答,上下句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问答含义。

11. 春秋对联:作对联策划可能性大的古今同义词,不仅现代风采如此,古人作对联亦多采用同义词。

12. 凹凸对联:有别于一般横批,抿抒法,象形等等。

这些类型所代表的对联形式各异,涉及面广泛,可以满足不同作者对于艺术表达的需求。

三、形式对联形式严谨,对仗工整,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

对联一般由上下两联组成,每联一般由四、六、八个字构成。

其韵律、平仄、字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以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对联的体裁非常灵活,既能体现作者深邃的思想,又能表现出优美的诗意。

四、技巧对联的写作技巧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要求作者必须有丰富的词汇量和文字功底,在创作时要注重对仗工整、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对联的简介

[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对联的简介

[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对联的简介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者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者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者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普通不需要压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压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于是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合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2005 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宏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历史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

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其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文化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 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 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1、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 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 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 脚)应平仄相反。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 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四)、按联语来源分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 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 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 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 作出来的对联。
(五)、按内容分
1、节令联 2、喜庆联 3、哀挽联 4、名胜联 5、行业联 6、题赠联 7、杂感联 8、学术联 9、趣巧联
三、对联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 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 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 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 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 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 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的平仄规律, 与诗基本相同, 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 四六分明的基本 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
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 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 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 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 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 落。

对联文化的基本知识

对联文化的基本知识

背景说明: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品,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

对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

现在这一古老艺术,老树发树枝,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如春节贴春联,祝寿写寿联,行业开张贴行业联等。

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或自勉,或赠友,或感事,或抒怀,将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宏富的读书联珍品佳作,其内容、意境、格调丰富多彩如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目的:•我们学习对联文化的宗旨在以富有创意的形式去解读语文,做到内外结合,活学活用;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训练学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汉语表达水平;在以成功的体验激发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培育我们对汉语的审美情感,使其自觉继承汉语文化的瑰宝。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的普遍问题,因此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自主性的缺损,运用意识的淡薄,实践能力的低下是我们的主要问题,所以要想方设法唤起我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承传汉文化。

活动收获:•通过对本次课题的研究,我们懂得了对联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同时也增进了我们对语文知识的了解,让我们更深的体会到了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传承中华伟大文化的使命。

让我们想进一步的了解、探究那些中华文化。

我们作为中华的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好我们的文化。

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历史、特点、艺术手法和社会功用。

使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这次课题研究我们很有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代代传-------浅述对联知识
【教学目标】了解对联有关知识;能简单对联练习,提高语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语: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对联知识,文化奇葩;爱祖国,就从了解、学习、传播祖国的文化吧,本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既熟悉又有趣的对联天地。

二、对联知识定义
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既有社交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形式
三、生活处处有对联
古有记之:《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今有传承:
1、贺联。

a.婚联: 男好女好百年好;天和地和万载和。

b.春联: 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

c.寿联:青山不老人长寿;华夏长春花永红。

D.新居联: 燕喜新居春正暖,莺迁乔木日初长。

2、挽联:姓在名在人不在,思亲想亲不见亲。

3、交际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书赠青年)
(交际联地般不张贴在门边,多数是挂于房内的,有时也不张挂,只题写在赠书等物上。


4.名胜联: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

(西湖三潭印月)
(名胜联是为名胜古迹题写或题刻的对联。


5. 行业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悉架上药生尘。

(药店)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店)
四、对联历史源远流长。

梁代以前的对偶是不自觉的创作。

唐以后,盛行律诗、绝句,促进了对联形式的完善与规范。

对联开始单独应用。

五代后蜀主孟昶,用联语取代了桃符后,对联成为一种民俗。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尤其是到了清代,对联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五、对联的基本知识
1、从外观看上下句字数相同。

对联的字数可多可少,多者上百字,甚至上千字。

最短的对联,只有两个字。

如:死;生。

(隐喻“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

)又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根据内容来讲,上下联内容相关,思路相近或正或反。

正对: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墙上芦苇头重尾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有钱难买命,无药可医贫。


3、根据格律来讲,分为严对(讲究词性、音韵)和宽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严对:对联一般要求上下句相对的词要词性、结构、平仄相同,比如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等。

宽对:词性、音韵、结构接近即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行以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甚至字数可以不等(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后,一位四川文人写了一幅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六、传承文明可借鉴
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清对淡,薄对浓。

暮鼓对晨钟。

奇对偶,只对双。

大海对长江。

七、有趣的对联故事
1、闭门推出窗前月,一石冲起水中天;
2、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3、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4、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八、小试牛刀-----我来试试
1、生活常见: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2、身边对联:
草----------- 花
绿草----------红花
雨润绿草--------------风拂红花
静听雨润绿草------------------笑看风拂红花
3、跃跃欲试:风------雨
狂风------暴雨
吹狂风------下暴雨
山上吹狂风------地面下暴雨
山上吹狂风草木东倒西歪------地面下暴鸡鸭上窜下跳
九、结束赠与: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只走进了她的方寸之间,古语说的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苦不累,劳动没味;不拼不搏,人生白活。


(2012年6月27日学校公开课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