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这样和世界相处》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兴趣超越自我

——读阿德勒的《这样和世界相处》

《这样和世界相处》一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个犹太人,1937年去世的,距离现在已经快有80年了。他生前和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工作过一段时间,和弗洛伊德既是对手又是朋友。后来,他创造的理论和弗洛伊德有冲突,这两个人就分道扬镳了,各自发展各自的理论学派。

阿德勒创造的这个分支叫做个体心理学,也就是我们现在最流行的社会心理学的鼻祖。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必修知识,该学科主要研究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这个学派和弗洛伊德学派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更注重人格的整体性,重点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行为,而不像弗洛伊德将人格分成自我、本我、超我那样。

这本书是阿德勒去世以后出版的,是一本合集。里面收集了阿德勒一生的重要思想,包括怎么样去对待自卑,家庭对一个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怎么样去培养社会兴趣,怎么样融入社会等等。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都有详细的解释。如果你总是害怕和陌生人说话,总是觉得和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总是觉得缺乏安全感,根据阿德勒的说法,这很有可能是童年的时候留下的印象。下面就挑选阿德勒最重要的三个观点,

我们和世界联系、自卑的起因、如何增加社会兴趣,这三点来说一说这本书的内容。

一、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阿德勒认为我们在社会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别人的表演。这个表演中包括了自己的生存模式、生活风格,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形成相应的生活风格。他认为,早起的生活风格在三到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所以我们能从小孩子的行为预测出他将来的风格。这就像我们中国人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这里,作者给我们总结了四种常见的生活风格。

第一种叫做支配统治型。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种人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喜欢通过控制别人获得满足,认为我能控制你就是比你厉害。比如我们经常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特别想买路边的零食。他妈怕不卫生就不给他买,于是这孩子就在大马路上撒泼打滚。你可不要小瞧这种行为,虽然他没有用强权打击,但是他这种手段就是试图控制他的妈妈。如果这个妈妈妥协了,或者是习惯性的妥协,就会给孩子一种想要不断控制别人的冲动,这会形成他和别人相处的行为风格。这种支配统治型的行为风格,和我们说的领袖型的人格还不一样。领袖型的人格是通过正当性的方式鼓励、合作,让别人愿意主动跟随你、支持你,但这个就不是了,这个是强迫你、威胁你,反证就是用你不喜欢的方式让你服

从。

第二种叫做索取型。这种人做什么事都很被动,从来不知道主动这两个字怎么写。最希望的是别人什么都给我安排好,就等着吃现成的。比如大家一块儿吃火锅,总是有人干坐着,也不帮忙,就一直问熟不熟啊?能不能吃啊?这种喜欢坐等吃胜利果实的人,很明显也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这种人在那种什么都包办的家庭里,比较容易出现。因为从小要做的事都是家里安排好的,吃饭张嘴、穿衣伸腿,自己完全不用主动做任何事。等走出家庭以后,他还会用这种方式向别人索取,他自己往往意识不到他有什么问题,总是觉得别人对我好,那都是应该的。

第三种是回避型。这种生活风格也是非常常见的。就是没有信心,不敢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遇到点什么问题,就会选择习惯性的逃避,还死要面子。比如说,我觉得这个项目太困难了,自己估计完不成,完不成就会觉得好丢脸啊!怎么办?干脆扼杀在摇篮里,我压根不做不就完了吗?再比如,我想拿一个资格证,但这个资格证过关率太低,要是没考过怎么办呢?付出努力还没有考过,这不就说我是个笨蛋了吗?那算了吧,那我就不要报名了。人家问我为什么没有证啊?我就可以说,我没有报名,总比报了名没有考过好听点吧!因为,报名是选择问题,但是考没考过就是能力问题了。

第四种是社会利益型。这种生活风格的人能够和别人合

作,有着亲社会行为,通常小时候家庭成员相互理解和尊重,有着和谐家庭氛围的人有着这样的生活风格。这样风格的人,喜欢和别人打交道,热于帮助别人和照顾别人的感受,这也是作者认为最健康的一种社会风格。

这四种行为风格在平时的表现可能并不明显,但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前三种都是选择躲避,习惯给自己找借口,只有最后一种会迎难而上,把困难当做一种挑战。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大多是在很小的时候和家人的关系里就形成了。

二、自卑感和追求优越

我们和世界相处,免不了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面对苦难,人会有不一样的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的差异是怎样出现的呢?阿德勒认为,主要是由于对优越的渴求和对自身自卑感的抗拒。自卑和追求优越是成对出现的,咱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有自卑心理。比如说,看到光彩照人的女神,我们会觉得自己差的好远;又比如见到某个领域的大神,也会觉得自己好菜。但这个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因为这种感觉,推动着我们摆脱现在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向着更好和更强大的自己过渡。从这个方面来说,自卑反而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最终让我们达到卓越。

自卑是有两种程度,一种叫做自卑感,一种叫做自卑情节。自卑感不是病,但是自卑情节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了。自

卑感是我们每个人的自卑情感,可能在遇到我们不擅长啊,不熟悉事的时候,这种感觉会比较明显,而且我们在做自己拿手的事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存在了。我对我喜欢的人,紧张的说不出来话,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但是我和其他的朋友我就可以正常的聊天吹牛,这就不能说明我是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的过分的自卑情感,就好像一个人做什么事都往后缩,就好像自己不行。在生活中,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是有自卑情结的,需要进行心理疏导。所以,我们平时说,很多情况下的第一种的自卑感,就是心理的平衡被某些人或某些事打破了,比如说年底考核,部门同事都是A,就自己是C,这种落差会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让我们自己觉得尴尬。

在我们受到挫折,产生自卑情绪后,可以转化成动力,实现补偿。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心理的平衡被打破了,产生了自卑感,通过补偿建立优越感,来抵消自卑感,强化优越感。这里我们说补偿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死磕到底,哪儿不会我就练哪,就不如说那些残奥会上带假肢跑步的运动员,以前口吃的演说家都属于这一类。还有一种,就是从另外的方向进行补偿,比如说,我不擅长和别人交流,那我就可以做一些科研和创作的工作。这些工作和人打交道就比较少。再比如,有些人身体残疾就从事脑力活动,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霍金,没有手脚的演说家尼克胡哲,他们都是有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