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第4章 文化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

第四章文化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特征(一)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本书所讲的是广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二)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精神形态的文化,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文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3)共享性凡文化是都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

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

(4)累积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

(5)特殊性和共性世界上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而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文化。

凡文化都是民族的、特殊的,因此人类文化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从世界范围来说,文化是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一)物质形态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尤其是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凝聚了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物质要素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没有物质要素,人类便不能生产,就谈不上文化了。

(二)精神形态要素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以及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经验、技能等,都是文化的精神要素。

精神要素包括知识、观念、规范和模式等几个方面。

贯穿于各个方面的是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

精神文化产生于物质文化,依赖于物质文化,但是它反过来对物质文化有积极的推动或限制作用。

(三)语言符号要素语言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的,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后来在语言的基础上发明了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是语言的符号。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自考2012版)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自考2012版)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 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 上的社会角色。 • 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 (二)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 规定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 的规定,人们在充当这种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 的限制。 • 开放性角色,是指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 定。 • (三)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 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 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 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 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三)伙伴群体 伙伴群体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宽松的条件下进行充分的社会化; 二是在无意中社会化; 三是伙伴群体基本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社会化。
• (四)工作单位
• 工作单位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一是通过工作,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 • 二是职业的不同,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过程和经济状况 也不同,因而人的社会化状态呈现出鲜明的职业特色; • 三是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念,因而影响人生 目标和社会化目标; • 四是人的工作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的调试过程,这 一过程始终表现为以适应职业目标的角色学习过程; • 五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竞争、协调等意识; • 六是工作单位组织领导的施教,是现代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 二、环境因素 • 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 程的全部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的内容: • (一)家庭 • (二)学校 • (三)伙伴群体 • (四)工作单位 • (五)社区 • (六)大众传媒
• (一)家庭 • 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具体表现在四个 方面: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4-6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4-6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类型: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成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两种文化不是绝对的,也可能互相转化。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非评比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①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②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又称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③文化的象征性。

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④文化具有全括性。

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⑤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⑥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构成要素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构成要素
第四章 社会构成要素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社会 的内涵,了解构成社会的三大要素。明 确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与社会之间的 关系,把握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2021/3/10
1
• 社会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群体,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社会构成要素
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 孙本文最早使用社会要素这一概念。他提出了社会构成四要素理论,

在“六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8.06,(联合国标准,出生人口性别比
一般在102~107之间)。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
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算,届时
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而当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遭遇强烈的男孩偏好、B超胎儿
2021/3/10
19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是制约人口过程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生产 力为整个社会的人口提供了物质生活保证,它决 定了人口的需要量和可能的最高数量界限。
• 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稳定程度影响人口过程。 • 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口过程。 •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有很大的关系。 • 文化因素影响着人口生产与再生产。 • 人口政策是影响人口过程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因素。
人口构成: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按照不同的规 定和标准区分的人口内部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
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地理环境构成
2021/3/10
14
动态考察
• 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上发生的有
关人口变动的总和反映出来。
• 人口自然变动:由人口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
数量的增减和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变化的过程,同 时也包括人口体质某些因素的变动。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重点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社会学的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人口发展过程: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老龄化: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环境与社会运行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变化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第一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第二时期是农业时期;第三时期是工业时期环境保护经历的主要阶段: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一)社会主要有两大派别:1、社会维实派:也叫社会实体派。

他们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2、社会维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的论述: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第三:社会系统思想。

社会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三)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二、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1-4章(自考必备资料)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1-4章(自考必备资料)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孔德:第一个提出“社会学”、社会学之父:科学的分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资本论》涂尔干:社会学代表代是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的研究对旬是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人。

*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社会才得以稳定,否则社会失范*创建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

对社会现象进行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理解社会学*社会行动类型: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或情绪的行动、传统的行动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理想类型:韦伯理解社会学的概念工具:”科层制、权威等都发球理想类型*科层制: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科层制是法理型权威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社会学的发展一、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到美国: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3、创建符号互动腐化。

二、战后欧洲社会学的发展特点四、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传入、成长、建设、恢复重建时期。

(用表格形式)谭嗣同、严复、章太炎余天休、陈达许仕谦、张鸿钧、晏阳初、李景汉、费邦通、毛泽东第三节社会学本土化一、本土化: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壮大二、社会学本土化:是指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
区别性归因:行为是否具有特殊性 一致性归因:与他人行为是否相似 一贯性归因:不同时间、情境中是否一直如此
维纳的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
个人行为的原因可从两个维度考虑: 控制性:内在 (可控制) :能力、努力 外在(不可控制):难度、运气 稳定性:稳定:能力、难度 不稳定:努力、运气
第四章 社会互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分析,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及其 特点,了解社会互动的行为方式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 理论、主要类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系统讲授、提问。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中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行为方式
从众与模仿的区别:
(1)模仿是自愿行为,而从众并非自愿; (2)模仿没有外部压力,从众则受到外部压力 (3)模仿的对象可是多数人,也可是少数人,从众的
对象则一定是多数人。
二、合作型互动
含义: 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 合行动。
合作的条件:
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认识: 合作的资源:如知识、技能、财物
绑架、劫持人质、爆炸、纵火等; 3)攻击目标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目标一般为游客和大众,
间接目标是政府; 4)是所有犯罪中最能造成人们恐惧心理的行动; 5)崇拜者和实施者是极少数极端主义分子。
冲突结果有四种类型:
引退; 强加; 皈依; 妥协。
使对方就范的方式有三种:
作用分析:
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 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先入为主 ”、“以偏概全”,造 成认知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第四章人的社会化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般掌握社会化的条件及过程、个性的形成与社会的关系等。

一、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2.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人的需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外因,个人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内外因素矛盾辩证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

3.从全社会观察,怎样进行好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乃是社会能否发展,能否前进的关键。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生下来后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心理上不能独立生活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必须依赖父母或其他人抚养成人。

人类的依赖生活期,一般要在16年以上,跟其他动物相比,这段时期是较长的。

3.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所谓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社会化的重要性作一个比喻的说法。

因为青年期是指人的成长在生理上,心理上达到一定成熟的时期,也是社会化的成熟阶段,越过这个阶段,一个人就要走入社会,真正地成为广大社会中的一员。

因此把青年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意思是指人脱离母体是第一次诞生,而人被培养成才,脱离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监护,自己要跨入社会生活的大门去独立营生,则无异于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人出生到1岁左右,靠母乳成长,一岁以后,母乳数量、质量降低,就要实行断乳,让孩子多吃些饭菜饮食,才能更好的发育成长。

断乳是改变婴儿的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独立去生活,也会带来生活和思想的重大转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断乳。

社会学概论新修 重点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 重点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社会学概论要点

社会学概论要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识记(名词解释)1、社会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1)孔德(法国)—《实证哲学教程》: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同时也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社会学眼界的开拓者”。

(2)斯宾塞(英国)—《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其中《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于1903年在中国出版发行,成为中国从西方最早引进的社会学经典著作之一。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1)马克思(德国)—《法兰西内战》、《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著作,更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的社会学鸿篇巨著;马克思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2)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年鉴》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

代表作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3)韦伯(德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把所有权威分为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科层制(官僚制)是法理型权威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4、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代表人物有:斯莫尔—美国社会学会的主要创办者;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布鲁默。

5、战后欧洲社会学发展的特点(1)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2)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3)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4)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6、苏俄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列宁、普列汉诺夫、布哈林、斯大林7、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及代表人物(1)传入时期: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章太炎翻译的日本社会学家崖本能武太《社会学》是中国最早全文翻译出版的社会学著作。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的基础课程,在社会学概论中,第四章介绍了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

而社会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还与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有关。

社会化的过程是终身的,并伴随着个体的一生。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交往,逐渐习得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

例如,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使用语言等。

其次,社会化的过程是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重影响的。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对等社会团体等,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因素则包括遗传、个体的性格、能力等,也会对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

社会化不仅是个体主动地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个体主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再次,社会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被赋予的。

社会角色不同于个人身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子女的角色,在工作中扮演职员的角色。

社会角色赋予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定位和期待,个体在这些角色中扮演着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角色的形成与维持需要依靠社会互动与社会规范的支持。

社会互动是个体获得角色认同和角色要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学会了如何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能够满足社会的期待。

社会规范则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期待。

通过社会规范的约束,个体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角色表现。

总的来说,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之文化篇

社会学概论之文化篇

注意点:
一般来说,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 的文化。 承认非评比性文化的存在,意味着承认各民族的 平等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非评比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 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 力。 正确对待非评比性文化是我国改革与对外开放中 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 而我们的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重点绝不是中性 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 俗等联系密切、且无明显的高低之分,因此,我 们对于它的演变与发展不应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 而应听任其自然发展。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而 不是一盘散沙。文化所结成的这种系统、体系所 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就是文化的结构。 社会学主要从文化特质、文化集丛与文化模式三 个层次上分析文化的结构。
注意点: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在使用上是 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 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 用而不损耗。 当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 两者常结为一体。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 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又被称为次文化、副文化、潜文化。是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 群体特有的文化。 注: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 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一)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 的思想的东西。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 文化和社会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 文化和社会

• 三、社会结构 • 1。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会制度 • 2。社会结构的分类 • 1)社会经济结构 • 2)社会上层建筑结构 • 3)阶级阶层结构 • 4)人口结构 • 5)民族结构 • 6)家庭结构 • 3。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P86-88) • 1)斯宾塞和涂尔干的社会进化观 • 2)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二层论 • 3)帕森斯的社会结构论
• 3。对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
四、文化变迁
• (一)文化变迁的必然性 • 1.文化是适应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而自然、
社会环境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适应文化必然随 之发生改变; • 2.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物质、精神和秩序的需 要而创造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无止境的,文化的 创造也将是无止境的; • 3.文化具有可传播的活性特点,本身就蕴涵了文化的可 变性。
• 二、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概念 •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的总称,是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 2.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 1)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 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 3)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 • 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 5)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 • 6)工具型关系与情感型关系 • 3。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源 • 强关系(strong tie) • 弱关系(weak tie)
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 一、社会的基本要素 • 1.人口资源 • 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人
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 • 2.自然资源 •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外部条件。分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 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必要条件:影响制约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人类影响、改 变着自然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 3.文化资源 • 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物质的和精 神的)的总和。包括各种知识、技术、规范、艺术、习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社会导进功能。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4.2.2 文化的层次构成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 • • • • • •
1.符号或形象 一个文化的符号或形象是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他 是文化中有意义的象征物。(7)(P54) 符号包括体势符号、实物符号、艺术符号。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 物的东西。 符号的功能: 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通过把复杂概念与简单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前者 。 符号有时与他们所代表的事物很相象。
由美国人民独创,原意是为了
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 感 恩节庆祝模式许多年来从未改 变。丰盛的家宴早在几个月之 前就开始着手准备。
Silent Night
平安夜指12月24日晚, 传统上是摆设圣诞树的 日子, 布置圣诞节的
晚会,通常家长都会忙
一整天而在夜里祈祷平 安。现在人们经常在平
安夜送苹果等位他人送

4.1 文化概述
4.1.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 •
1.文化的概念 简单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 品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也 包括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非物质的产品。 (3) (P49)
4.1 文化概述
4.1.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P
七夕
“七夕”情人节是我国最浪 漫的传统节日,有着最美好 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在七 夕情人节给心爱的Ta送上一 份七夕礼物,是表达我们心 意最直接的方法,七夕情人 节快乐!
K
2.14情人节
情人节,又名圣华伦泰节,在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 统节日之一。情人在这一天互 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用以表 达爱意或友好。这节日原来纪 念两位同是名叫华伦泰的基督 宗教初期教会殉道圣人。
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
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
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中秋节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 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 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民间中秋节有 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是中国仅次于 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4.1 文化的概述
4.1.3 文化的功能
• • • • • • • • •
1.文化的区分功能 (1)文化是社会与自然界区分的标志。 (2)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 (3)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区别的标志。 2.文化的社会满足功能 马斯洛 3.文化的社会导向功能 (1)凝聚功能。 (2)社会整合功能。
中国国家大剧院、悉尼歌剧院
福建土楼、吉隆坡佩重纳斯大厦
4.1 文化的概述
4.1.2 文化的演进
• • •
大约三百万年以前 人类文化的最早标志出现。 人类最早的文化适应是由类人猿食用植物果实和死去动物的肉 向早期人类开始大动物狩猎。随着大动物狩猎的开展,食物共 享、依据性别分工、制造工具以至于语言的发展这样一些社会 模式中的文化因素才渐渐发展。 一方面,文化的发展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改造环境以利自己的生 存,同时他们也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换着的环境条件; 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类生理的变化。

价值观和规范
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但二者又不可混为一谈。规范是特殊 的,具体的,它受到具体情况的限制。它们通常被视为行动的 指针,决定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价值 观是一般的,而且经常被视为判断规范的标准。
4.2 文化的结构
4.2.3 文化的层次构成
• •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culture element), 它 是 组 成 文 化 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无论多么复杂的文化体系都是由一些 最小单位组成的。( 10 ) ( P56 ) 也是是指一种文化区别于其 他文化的最小文化单位。 文化元素既可以用物质产品来表示,也可以用非物质产品来表 示。前者如毛笔、刀叉、汉字、服饰、住房等;后者如跪拜、 作揖、握手、拥抱、点头之类的风俗或礼仪。
4.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较为一致的、持久 的、定型化的理想、信仰和信念,集中表现为人们对人生、社 会意义的认识,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 坏、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是对自己或其他群体的道 德、理论在真善美层次上的评估。(9)(P56)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4.2 文化的结构
4.2.3 文化的层次构成
• • • • • •
1.文化特质 文化元素有五个特点: 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 有其特殊的历史;有其特殊的形式; 有区别与其它特质的特点; 包含许多分子使其成为一种复杂的个体。
P
七月半鬼节
民间祭祖的日子, 传说这一天 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 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 圆,因此唤为鬼节,是中国三大 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 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 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 者照回家之路。
K
万圣节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的 “鬼节”—万圣节。不过这一天 的气氛不像它的名那样让人“毛 骨悚然”。每当万圣节到来,孩 子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 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 具,提着一盏“杰克灯”走家窜 户,向大人们索要节日的礼物。
4.1 文化的概述
4.1.2 文化的演进
• •
二十世纪后期 新技术革命,以生物技术、通讯技术为先导,使得科学技术产 业化,科技成果的享用平民化、人的生命期延长等等。 尽管人类的文化也给人类带来危险,有反文化因素在里面,但 文化的发展使得人类成为我们这颗星球上最成功的物种。 文化的多样性是指共同价值应该有多样的表现形式。( 6 ) (P51)


最重要的规范往往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公认的,也有一些规范 只对特定群体有效 。大部分的规范都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及所承 担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或者与特定的时期有关。 规范的类型 : 社会习俗 、 民德:特别严格的禁止性民德称之为 禁忌、法律、约制。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 •
侧面较量
—传统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 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 统节日。古人称夜为“宵”,而十 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
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 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
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
重要民间习俗。
端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 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 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
4.1 文化的概述
4.1.2 文化的演进
• • • •
约五千年以前 由几个社区组成的、具有共同的政府的独立政治实体——国家 在中东和希腊形成,并很快在世界上成为主要的政治形式。 十八世纪后期 工业革命,机器技术完全改变了整个经济、政治、社会结构, 她使世界范围的交通通讯成为可能,也使我们生产出大量工具 、节省人力的装置、奢侈品和娱乐设施,同时也使我们能生产 出毁灭自身的武器。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 • • • •
2.语言 语言: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语言使得我们与外在真实连结。 语言使得我们有记忆,有历史,传承文化。 语言不只描述状态,而且影响我们的行为与看待事实的方法。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 •
3.规范 规范是调节、约束人民行为、关系的准则。它是社会集团潜在 的社会约束机制,社会集团的成员只有在违反它时才能感受它 的存在。(8)(P55) 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这 样一种期望就是规范。 规范既有正式的,又有非正式的 。
九九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
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 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
“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
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重 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 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 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插茱萸、赏菊花。
侧面较量
—洋节 Easter
• • • • • • • •
4.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拥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 坏、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 价值观是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的和抽象的观念。价值 观通常是充满感情的,他为一个人的行为提供正当的理由。 特点: 价值观是通过符号系统传递下来的 价值观不能孤立存在 典型的价值观往往成对出现 价值观与行为
• • • • • •
2.文化的特征 (1)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 (2)传递性和变迁性的统一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4)(P49) (3)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文化 的 共同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国家所表现的文 化共同点。(5)(P50)
北京天坛、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 •
4.价值观 一方面,确实存在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它们成为每一个既定社 会的基础。另一方面,价值观并不是突然形成的,它们通过日 常生活而形成、强化和改变。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价值观取 决于行为,行为又决定于价值观。价值观与行为是相互作用的 关系。


4.1 文化的概述
4.1.2 文化的演进
• •
约四万年以前 人类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穿起衣服,建造房屋,适 应了从热带到北极的各种气候条件,用火做饭,埋葬死人,出 现各种宗教崇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