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性别教育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家庭性别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容,教会儿童 如何做好“男孩”或“女孩”的性别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对个体 早期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 复杂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个体性别定向的主要机制是个体与同一性别的父亲 或母亲的认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是成人,主要是父母按照社会文化模式奖励 或惩罚儿童行为以及儿童观察模仿的结果。认知发展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柯尔伯 格认为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主要涉及两个阶段:一是性别自认阶段,幼儿便能
正确指出他人以及自己的性别,但并不清楚……个人的性别是不变的:二是性 别恒常性阶段,即不仅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而且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不会因 名字、服装或行为的变化而变化,该阶段始十四五岁,完成于七岁左右。性别 图式理论则主张性别定向起源于性别图式过程,性别图式即关于性别的认知结 构,是个人在后天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对男女不同的分工和要求构建起来的,它 控制着个体的行为,使其以服从于社会对两性的定义。发展心理学者们都认为 个体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分别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面分化了,表现出了 性别定向的趋势。可以说性别定向是个体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它关 系到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方向。虽然关于个体性别角色形成的这几种理论在某 些方面还存在分歧,但他们都认为个体的性别定向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 学习的结果。并确信无疑地指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父母起着不容忽视的十分重 要的作用( 2)。家长本身的男、女性别角色的扮演是影响个体性别角色形成 的 活教材,因此家庭性别教育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父母要克服刻板性别角色意识,为孩子提供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男女两性不是截然分开毫无僭越的。坚强勇敢、果断机智、温柔体贴、耐心细 致、胆怯懦弱、争强好胜……这些性格特征不应贴上性别标签,它们是两性共 有的。不要嘲笑男孩子哭鼻子,不耍嘲笑女孩子风风火火。只要是他们身上表 现出值得肯定的品质都要加以鼓励,鼓励女孩坚强勇敢又耐心细致,教育男孩 要果断机智又温柔体贴。其次,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应采取一致的抚养方式, 忽视孩子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异。父母在为孩子选购服饰时,没有必要强调性别 差异,迫使孩子过早地进入性别分类系统。在性别角色行为上,不要对他们有 过多的束缚。父母除了鼓励孩子玩各种本性别玩的游戏和玩具,还可鼓励孩子
生理特 征 自我心 理辨识 自我行 为建构 社会确 认 模型 雄性 男性 男人倾 向 男人 1 女人 2 女人倾
向 男人 3
女人
4 女性 男人倾 向 男人 5
女人
6
女人倾向 男人
7
女人
8 雌性 男性 男人 倾向
男人 9
女人
10 女人 倾向 男人 11 女人 12 女性 男人 倾向 男人 13 女人 14 女人 倾向 男人
上等。因此,有的男孩以为粗鲁无礼、咄咄逼人甚至暴力行为就是“男子 气”。而有的女孩却认为消极退缩、逆来顺受、不求进取就是“女人气”。这 些都是对传统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盲目认同。现代社会是男女平等的社会,男 女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趋向缩小和接近。因此没有必要把沉着、理智、勇敢、温 柔等这些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且本该为人类两性所共有的美好品质贴上性 别的标签。对现代人更应进行合乎科学、合乎时代要求的性别教育。
14 女人 16
其中模型 1 是百分之百的男性,在性别结构的四个层次都是男性倾向的, 而相应的,模型 16 是百分之百的女性。介于模型 1 与模型 16 之间则意味着, 拥有“双性化”特征的男性或女性(4)。从表中可以看出,人的性别并不只是 两元的,而是具有多样性的,从这一性别多元化的性别观念,家长对子女的性 别教育也许会有新的认识,克服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较为固定的看法或 信念。
家庭性别教育由于其针对性强、对个体最直接,因此是最有影响的性别角 色教育。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实行双性化教育,有利于形成个体双性化的性别角 色模式。这不仅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利,同时也利于缩小整个社会性别差异, 构建更为平等的两性社会。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教育不仅能够 得到家庭教育的重视,更有可能走进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未来性别教育的发 展趋势。
性别多元化的性别观念,为家长提供了一个打破两性性格特征对立壁垒的 理论可能。按照性别多元化的设想,在性别结构的各个层次上,个体具有选择 的多样性,这一选择过程主要是通过家庭性别教育来实现的。家庭性别教育应 选择怎样的性别模式来塑造个体,这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 用。1964 年此^1 提出了 “双性化”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 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从心理学 的角度来看,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 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 点。尤其指出的是心理素质双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 双性化人格的特征是: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 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许多研究者证明,双性人格的人可能在各种不同条件 下比性别典型的人做得更好。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全部特点能够在 适当的时候表现出男性气质,也能在适当的时机表现出女性气质。具有双性化 人格的个体不仅具有较高的自尊,而且较少有心理疾病,拥有较好的社会适应 能 力 等 ( 5) 。 随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 生 产 方 式 的 机 械 化 、 自 动 化 , 使 得 传 统 上 由 于 男女生理差异造成的社会分工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从事过去只有 女性才从事的职业,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过去只有男性才从事的职 业,这就要求男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女性的一些特质,同时也要求女性具有一
家庭性别教育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家庭性别教育性别角色
论文摘要:家庭性别教育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进行合乎科学、合乎时代要求的家庭性别教育是必要的,其关键在于家长应 树立性别多元化的性别观念,克服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的刻板印象,有意 识地对子女进行“双性化”教育
本文所指的家庭性别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其中主要 是 指 父 母 ) 对 其 子 女 形 成 性 别 角 色 所 实 施 的 教 育 和 影 响 ( 1) 。 性 别 角 色 的 形 成 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部分,对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是个体最 初接触的社会团体,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合 乎科学、合乎时代要求的家庭性别教育是必要的。目前我国家庭性别教育几乎 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家长对此很少有自觉的意识,更缺乏科学的指导。 鉴于此,本文尝试引起家长对性别教育的重视,并探讨如何进行合乎科学、合 乎时代要求的家庭性别教育。
目前家庭性别教育几乎都是在家庭里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家长对此很少有 自觉的认识,更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造成和扩大了那些无益于社会和儿 童自我发展的性别差异。家长受传统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影响,对未出生的孩子 就有了性别期待,在给刚出生的婴儿取名字时,他或她就被迫进入了一个分类 系统中,因为这不仅给了孩子一个性别标志,而且也告知了许多与孩子有关的 其他情况。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性别教育遵循着“男孩要有男孩样” “女孩要 有女孩样”的原则。在家长心目中,理想的男孩是勇敢的、坚强的、有竞争能 力的、果断的、有控制力的。理想的女孩则是文静的、纯洁的、漂亮的、温柔 的 、 顺 从 的 ( 3) 。 家 长 根 据 这 样 的 教 育 原 则 自 觉 或 不 自 觉 地 采 取 不 同 的 教 养 态 度和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子女关心照顾的多少上,选购的服饰玩具 上、游戏内容的指导上、所受教育的程度上、兴趣培养上以及家务劳动的分配
玩异性特点明显的游戏和玩具。第三,父母应努力创建一个两性平等互助的家 庭氛围,意识到自身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模式,尽可能避免典型男性化和典型女 性化倾向,为孩子模仿性别角色行为提供榜样。父亲要承担适量的家务劳动, 积极抚养小孩,同孩子游戏,指导他或她形成坚强勇敢、活泼开朗的个性。母 亲也应有自己的事业,鼓励孩子积极进取。孩子早期的性别角色行为是模仿成 人,主要是父母习得的,因此父母在对孩子性别教育或家庭生活中要注意自己 的言行。最后,在孩子青春期,应淡化社会性别角色差异,使其在性别角色模 式上有更多的灵活性。随着孩子的成长、知识的丰富,自我意识的觉醒及第二 性征的出现,性别角色类型逐步明确,并努力使自己的性别角色行为符合自己 的性别角色类型的要求。这时父母应该全面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析传统的性别角 色观念及形成的社会背景,让孩子积极地接受自己的性别,承认由于性别差异 给人带来的不同要求及容易存在的长处和不足,更要让孩子了解未来社会对性 别角色的双性化要求,并帮助孩子有意识地摆脱由于性别差异给自身带来的发 展的局限性,超越性别的局限。父母对孩子未来的社会成就及其职业选择应给 予更多的鼓励而不是以刻板性别角色限制其选择与发展。
性 别 分 为 自 然 性 别 和 社 会 性 别 。 自 然 性 别 (***) 也 称 为 生 理 性 别 , 它 是 指 人 与生俱有的生理特征属性,是生物意义上的男女之分。以自然性别为基础,人 的 社 会性 别 (Gender) 是指 人 作为 一 个社 会 人所具 有 的性 别 属性 , 它更多 的 是一 种文化上的定义,用来指有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 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具体来说,它包括四个层 次:翻我心理辨识,也就是作为个体的是如何从心理上标识自己的性别归属
的:翻我行为构建,是指作为社会生活参与者的成员,如何选择行为模式以及 形象塑造的倾向:社会确认,即指作为社会集团的他人对个人社会性别的总体 评价等。因此,包括自然性别在内,性别在结构上存在四个层次,而每个层次 又有两种取向,分别是:自然性别的雌和雄、心理辨识的男性和女性、行为建 构的男人倾向和女人倾向及社会确认的男人和女人。这样,性别区分就不再是 传 统 上 的 两 分 法 , 而 是 形 成 了 基 本 的 16 种 性 别 类 型 ( 见 下 表 ) 。
些男性的特质(6)。由此可见,介于模型 1 和 16 之间具有双性化特征的性别 类型,不仅在理论上成为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 求,具有双性化特征的男性或女性才是性别教育应塑造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庭性别教育的模式:“双性化”教育
发生在生命周期早期阶段的性别角色教育,是为男性和女性能在人生后期 阶段具有适当的性别角色意识和行为而作准备,家庭是人最初接触到的社会团 体,是性别教育初期,对其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双性化教育应该也必 须从家庭性别教育开始。家庭性别教育通过差别教养塑造孩子的性别角色。孩 子一降生,就因性别而受到不同的待遇,给予不同的教养方式。这些差别教养 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子女关心照顾的多少上、选购的服饰玩具上、游戏内容的指 导上、所受教育的程度上、兴趣培养上以及家务劳动的分配上等。这些差别教 养促使儿童形成了单一的性别角色模式,造成和扩大了儿童社会性别的差异, 不利于塑造儿童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模式。因此,进行双性化教育的关键是改变 差别教养的方式,以更一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社会团体,也是个体早期性别角色形成的教 育场所。家庭性别教育应得到重视,家长更应学会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 有意识的性别教育,使其人格得到更全而的发展。
二、家庭性别教育的关键: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性别教育是关于男女两性如何学做“男人”与“女人”的教育,即性别角 色的形成。性别教育所面临的首耍问题是:何为“男人” ?何为“女人” ?传统 的观念把人分为两类:“男人”或“女人”,即性别两元论。大多数家庭都遵 循着性别两元论的性别观念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把各种性格特征都贴上性别 标签,塑造百分之百的女孩或男孩。事实上,性别有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含义。 家长只有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才能对子女进行合理的性别教育,因此家庭性 别教育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