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 第1章 绪论

有机化学 第1章  绪论
有机化学
第一章 绪 论
【本章重点】
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属性、诱导效应。 【必须掌握的内容】 1. 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 2.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法。 3. 共价键的形成——价键法(sp3、sp2 sp杂化、σ键与π 键)和分子轨道法。 4. 共价键的基本属性及诱导效应。 5. 共价键的断键方式及有机反应中间体。 6.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
2Cl·
△H = +242kJ / mol (
双原子分子键能也就是键的离解能;多原子分子 同类型共价键的键能,是各个键离解能的平均值。
如: CH4 +435.1 ·CH +443.5 ·CH2 +443.5 ·CH +338.9 而CH
4 3
离解能△H(kJ / mol) ·CH3 + H· ·CH2 ·CH ·C ·C + H· + H· +物通过蒸馏、结晶、吸附、
萃取、升华等操作孤立出单一纯净的有机物。
[结构] 对分离出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和物理行为的了解
,阐明 其结构和特性。
[反应和合成] 从某一有机化合物(原料)经过一系列反
应转化成一已知的或新的有机化合物(产物)。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通常可用五个字概括: “多、燃、低、难、慢”。
△H = (435.1 + 443.5 + 443.5 + 338.9)= 1661 kJ / mol 故甲烷C-H 键的键能为:1661 / 4 = 415.3 kJ / mol 键能是指破坏或形成某一个共价键所需的平均能量。 一般来说,有机分子的键能越小,键就越活泼;键能越 大,键就比较稳定。
4. 键的极性与偶极矩 由两个电负性不同的原子组成共价键时,由 于成键的两个原子对价电子的吸引力不同,使成 键电子云在两个原子间的分布不对称,造成共价 键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形成极性键。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2、农业的根本特性
(1)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农业具有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等一般特征。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亦可理解为: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
社会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社区活动;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可以消除贫困,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粮食安全功能指所有人在人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其构成要素为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等。其实现途径为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靠进口及二者结合。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反之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要发挥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保护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维持其高度农业保护政策的口实。

《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

《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

生理性适应:是指身体内部的协调性反应,例如,在强光 照射下,瞳孔缩小以减少光线进入眼内,使视网膜免遭损 伤。 行为性适应:常有躯体活动的改变,例如,在低温环境中 机体会出现趋热活动;遇到伤害性刺激时会出现躲避活动。
四、生殖(Reproduction)
生殖是生物体繁殖后代、延续种系的一种特 征性活动。成熟的个体通过无性或有性繁殖方式产
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具备的条件:
(1) 强度 1)阈强度或阈值: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 激强度。
2)阈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
3)阈上刺激: 4)阈下刺激: (2) 时间 (3) 刺激强度变化率
三、适应性(Adaptability)
适应(adaption):机体按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的过 程。 适应性(adaptability):机体能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 体内各种活动,以适应变化的能力。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生理学的概念及任务
(一)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机 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二)任务:研究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
特别是各器官、细胞的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不同细胞、器官、 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理解机体作为一个整体。 在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或某些部分发生的变化,器官在 疾病时发生的功能变化、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对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当组织、细胞受到一次刺激发生兴奋时,组织、细胞的兴奋性将产生 一系列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组织、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依次分别为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ARP)、相对不应 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RRP)、超常期(supernormal period, SNP )和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 绝对不应期是指组织细胞在一次兴奋初期很短的时间内,对于任何强

上海交大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上海交大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粮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之一,粮食安全是古今中外任何国家政府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

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曾指出,一个国家或政府若能“足食、足兵”,则“民信之矣”。

中国还有一句流传久远的俗语:“民以食为天”,可见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粮食与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粮食的储藏与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举措。

中国在粮食储藏储备方面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曾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据考古发现,远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粮仓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正规的粮仓。

隋唐时代的洛阳含嘉仓,设施完善,造型优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型粮仓[1]。

由国家出面进行的粮食储藏与储备行为,即为国家战略粮食储备。

依靠国家战略粮食储备,熟练应用买入与抛出的价格平衡杠杆,在丰年可以帮助农民销售盈余的粮食,防止谷贱伤农;在歉年可以平抑物价,防止物价飞涨,乃至直接赈济灾民,维护社会安定。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某些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国家粮食储备崩溃,成为引发社会大动荡的导火索。

粮食储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此重要,如何有效地进行粮食储藏便成为一直以来人们不懈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认识的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战略共识的形成,对于粮食储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在过去所追求的高质量、高效益基础上,还要加上低能耗以及低污染。

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积极探索减少储粮损失、保持储粮品质、降低储粮成本、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的绿色储粮新技术。

其中,低温储粮是最被看好的绿色储粮技术之一。

所谓绿色储粮,是指采用有效的生态手段,避免化学药剂污染,延缓粮食陈化过程,确保粮食安全、卫生的综合性防治方法,它是以储粮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储粮技术。

低温储粮,则是指利用自然低温条件或机械制冷设备,降低仓储粮食温度,并利用仓房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确保粮食在储藏期间的粮堆温度维持在低温(15℃)或准低温(20℃)以下的一种粮食储藏技术。

第1章 绪论-全

第1章 绪论-全

石油产品自给率,%
10
29
39
41
19
浙江海洋学院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概况
(2)1960-1978年全面大发展时期

自 1960 年开始的大庆石油会战到 1978 年,我国原油产量 突破1亿吨,这19年是中国原油生产实现历史性转变和持 续大幅度增长的时期,也是中国石油加工工业全面大发 展时期
第一阶段:1960-1965年
12
浙江海洋学院
1、世界炼油技术的发展过程
进入1980s’ ,从世界范围来看,炼油工业的规模和 基本技术构成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对具体的各项技 术,如工艺设备、催化剂、系统优化、过程模拟和 先进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进步和 发展 纵观炼油技术发展的历史,促进炼油技术发展的最 基本动力:


建设了大庆、南京等大型炼油厂


改扩建了上海炼油厂、大连石化七厂
将过去主要生产加工人造石油的抚顺石油一厂、二厂、 五厂、茂名石油公司改为加工天然石油的炼油厂
浙江海洋学院
20
21
浙江海洋学院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概况
第二阶段:1966-1978年

我国新建的几条长距离输油管线投入使用 在技术方面,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即流化催化裂 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催化剂、添加 剂五方面工艺技术开发成功 国内各个老厂都进行了技术改造扩建,并且发挥中央和 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全国建设了一批大中型炼油厂和地 方、油田小炼油厂
充分利用 技术进步
合理加工利用
节约
32
浙江海洋学院
意培养兴趣
5
浙江海洋学院
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林世雄.《石油炼制工程》(第3版),北京:石油 工业出版社,2000 寿德清,山红红 .《石油加工概论》,东营:石油 大学出版社,1996

第一章 绪论 心理学概论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心理学概论课件
• 目的:正在研究脑波外形和振幅与情绪认知的 相关关系,这是许多想理解大脑的思维及情绪电 化基础的步骤之一。如果妇女的名字闪过,引起 脑电波的激烈变化,则表明她对这个名字有一些 惊讶。
2020/6/30
• 一位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作人虽握住一只怏 怏不乐的实验老鼠的头,同时,—位助手灵巧地 翻开老鼠左眼皮,在里面放上一块不透明的隐形 镜头。
• 5、与两个陌生人在一起
30%
• ······
• 他人在场,责任分散
2020/6/30
3、调查法
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 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 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 方式进行,一种是问卷法,另一种是访谈法。
盖洛普的民意测验 1936年成功预测罗斯 福的当选,误差不到1%
基本原理 矛盾论 中和论
西方:古希腊的传统,以逻辑和分析思维为主 同一律
基本原理 矛盾律 排中律
2020/6/30
孔子的观察人的道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
2020/6/30
二、心理学研究什么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 )
个体心理
2020/6/30
•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 •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心理学基础》,科学教育出版社。 • (3)格里格、津巴多 著,王垒、王苏 等
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 • (4)戴维 . 迈尔斯 著,侯玉波等译:《 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6/30
(二)应用心理学
(6)管理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 (8)法律心理学 (9)医学心理学 (10)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11)工程心理学 (12)体育运动心理学 (13)航空航天心理学 (14)政治心理学 (15)经济心理学

(逻辑学课程课件)第一章绪论

(逻辑学课程课件)第一章绪论

一、形式逻辑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辅助工具
资料:形式逻辑的作用———从未知到已知的方法
二、形式逻辑是论证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必要工具
例如:有一份关于重大责任事故案的判决中写道:“李XX在这次事故中 不负责任”。
还有一份判决书中:“由于被告王XX长期与流氓鬼混,经常旷工,致使 该厂连续3个多月没有完成生产任务。”
第二节 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
逻 辑
形式逻辑
归纳逻辑 演绎逻辑
传统的演绎逻辑 现代的演绎逻辑
数理逻辑 内涵逻辑
数理逻辑与形式逻辑
数理逻辑是近三百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数理逻辑在它发展的初期,是 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形式逻辑中的某些问题。例如,用数学中原来代表数量的变 项“x”、“y”、“z”来代表概念,用数学中原来代表数量运算的符号“+”“”、“X”来代表概念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由概念构成的判断形式转变为类似数 学的公式。
如,“逻辑性强”,“不合逻 辑”。
(4)逻辑学。
如,“逻辑讲座”。
练习题
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逻辑”一词的含义 1. 帝国主义者的逻辑和人民的逻辑是这样的不同,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
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 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客观事物的规律) 2. 写文章要讲逻辑。(思维的规律性) 3. 在某些人看来,清官比贪官还要坏,这真是奇怪的逻辑。(特殊的理论、观点) 4. 关于思维过程本身有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逻辑学) 5. 干部要学点逻辑与文法。(逻辑学)
(1)三种基本思维形式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四种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 律)的内容和逻辑要求;

第1章 绪 论

第1章 绪 论
CH3 CH3CH2CH2CH2CH3 CH3CH2CHCH3
• 为表示分子的立体形象可用立体 结构式:
H C H H H
科学的步伐是不会被“鸿沟” 阻止的。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 勒(1800—1882)首次从无机物人工 合成了有机化合物——尿素.给 “生命力论一次巨大冲击。 维勒起初是想用氰作用于氨水 以制取氰酸铵(NH4CN0)、然而却 意外地得到一种白色晶状物质, 经分折这是一种与动物机体内的 代谢产物尿素相同的物质。这一 实验结果震动了整个化学界。
B
+
H
+
• 酸与碱的关系:
• 酸放出质子后产生的酸根即为该酸的 共轭碱。 • 碱与质子结合后形成的质子化合物即 为该碱的共轭酸。 • 酸越强,它的共轭碱越弱 • 碱越强,它的共轭酸越弱。
• 酸
CH3COOH H2SO4

H2O CH3OH
碱的共轭酸 酸的共轭碱
H3O+ CH3O+H2 CH3COOHSO4-
4、共价键的极性和极化之间区别
• 键的极性是由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产 生的,其大小取决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之 差。键的极性是键的内在性质,是永恒的 现象。而键的极化则是在外界电场作用下 产生的,是一种暂时现象,当外界电场除 去后即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
三、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分类
• 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有机化合物分子 结构中能反映出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有时又叫功能基,功能团。 • 有机化合物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按 照骨架分类,另一种按照化学性质分类。
• 异裂(heterlysis): 另一种断裂方式是成键的一对电子保留 在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上,由此而产生 正负离子。按异裂而产生正负离子的 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

《公共政策导论》第1章-绪论

《公共政策导论》第1章-绪论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1 什么是公共政策?
• 政府的行动 • Public policy is whatever governments choose to
do or not to do. • 广义政府(government)与狭义政府(administration) • 广义政策与狭义政策
1.3.6 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也叫“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 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 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3.7 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
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 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 public goods)是指那些 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 私人物品 ((private goods)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 个人消费的物品。
• 曼昆《经济学原理》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THANK YOU!
•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 • 该做不该做?道德不道德?伦理观:对于伦理问题的根本
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 8种价值取向不同的伦理观:功利主义、义务论、利己主
义、情感主义、直觉主义、德性论、契约论、神圣命令论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 什么是公共政策? 2.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3. 公共政策有哪些表现形式? 4. 如何从公共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5. 如何区分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 6. 公共职能包括哪些内容? 7. 如何界定公共利益? 8. 政治行动有哪些基本类型? 9. 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0.什么是经济自由主义?什么是国家干预主义?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11.如何进行公共政策的伦理分析?

生理学 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生理学 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三)细胞和分子水平:离体细胞、分子实验法
研究组成机体的细胞及分子的功能,机制 及相互关系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慢性实验 2、急性实验
离体实验 在体实验
学习生理学的方法: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机体的某种结构,必然有相应
的功能,,功能建立在结构之上,•所以应对相关组织结 构内容进行必要的复习。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机体以其整体适应于自然界,
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
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弄清这些生命活动的 发生机制、相互关系以及内外环境的各种变 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
在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或某些部 分发生的变化,器官在疾病时发生的功能变 化、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对其 他器官的影响等等。
研究的意义是要为临床服务,促进医学 事业的发展
调节方式: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 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 传出神经 中枢
效应器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调节方式:激素(有的是神经调节的一个延长部分)
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表现
新陈代谢 兴奋性 适应性 生殖
一、新陈代谢
物质、能量
机体
环境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二、兴奋性
(一)刺激与反应 刺激: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反应:可兴奋性组织对刺激作出的相应反应。
兴奋: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
活动弱→强的过程。
抑制: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静息
第三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机体的环境
1.外环境: 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外界、大气环境)

材料结构表征与应用第一章-绪论-课件

材料结构表征与应用第一章-绪论-课件

1表面成分分析 (可作深度分析)
2表面能带结构分 析
3表面结构定性分 析与表面化学研究
约0.4~2nm(俄歇 约0.5~2.5nm(金属
电子能量
及金属氧化物);
50~2000eV范围内) 约4~10nm(有机化
(与电子能量及样 合物和聚合物)。
品材料有关)
1表面能带结构分 析 2表面结构定性分 析与表面化学研究
第一章 绪论
方法或仪器
分析原理
透射电镜(TEM)透射与衍射
检测信号
基本应用
透射电子与衍 射电子
1形貌分析(显微组织、晶体缺陷) 2晶体结构分析 3成分分析(配附件)
扫描电镜(SEM)电子激发二次 电子;电子吸 收和背散射
二次电子、背 散射电子和吸 收电子
电子探针 (EPMA)
电子激发特征X X光子 射线
第一章 绪论
材料分析是通过对表征材料的物理性质或 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及其变化(称为测量信号或 表征信息)的检测实现的。即材料分析的基本 原理(或称技术基础)是指测量信号与材料成 分、结构等的特征关系。采用各种不同的测量 信号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分析方法。
材料结构的表征(或材料的分析方法)就 其任务来说,主要有三个,即成分分析、结构 测定和形貌观察。
7、拉曼光谱分析:是一种散射光谱分析方法。
第一章 绪论
分析方法
基本分析项目与应用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AES)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AAS)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XFS) 紫外、可见(分子) 吸收光谱分析(UV、 VIS)
元素定性、半定量、定量分析。对 于无机物分析是最好的定性、半定 量分析方法。 元素定量分析
约0.4~2.0nm(光 电子能量 10~100eV范围内)。

《流体力学》课件-(第1章 绪论)

《流体力学》课件-(第1章 绪论)

流体力学
流体
强调水是主要研究对象 比较偏重于工程应用 土建类专业常用
力学
宏观力学分支 遵循三大守恒原 理
水力学

力学
§1.1.1 流体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二、研究对象 流体 指具有流动性的物体,包括气体和 液体二大类。
流动性
•即 任 一 微 小 剪
切力都能使流体 发生连续的变形

流体的共性特征
基本特征:具有明显的流动性;气体的流动性大于液体。 流体只能承受压力,不能承受拉力,在即使是很小剪切力
二. 表面力 是指作用在所研究的流体表面上的力,它是相邻流 体之间或固体壁面与流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的大小与流体的表面积成正比; 方向可分解为切向和法向。
• 设 面 积 为 ΔA 的 流 体
nFLeabharlann 面元,法向为 n ,指 向表面力受体外侧, 所受表面力为 ΔF ,则 应力
F f n lim A0 A
第一阶段:古典流体力学阶段 奠基人是瑞士数学家伯努利(Bernoulli,D.)和他的 亲密朋友欧拉(Euler,L.)。1738年,伯努利推导出了著 名的伯努利方程,欧拉于1755年建立了理想流体运动微分 方 程 , 以 后 纳 维 (Navier,C .H.) 和 斯 托 克 斯 (Stokes , G.G.)建立了粘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拉格朗日 (Lagrange)、拉普拉斯(Laplace)和高斯(Gosse)等人, 将欧拉和伯努利所开创的新兴的流体动力学推向完美的分 析高度。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流体静力学 第3章 一元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 第4章 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 第5章 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 第6章 量纲分析与相似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第一部分学习指导生理学、机体、机体功能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学习生理学的目的。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一节兴奋性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繁盛反应的能(特征)。

一、刺激与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是引起反应的条件。

按刺激性质分为:物理刺激、化学刺激、生物刺激、社会心理性刺激(生理学多用电刺激)。

刺激具备的条件: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反应: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是刺激引起的结果。

反应的形式:兴奋: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或者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机体受刺激后,由活动变为相对静止,或者活动由强变弱。

二、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刺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兴奋性∝1/阈值。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兴奋性搞、反应迅速明显、能产生动作电位)。

三、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表1-1)表1-1 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分期对刺激的反应兴奋性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强大的刺激不起反应基本消失相对不应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降低超常期对阈下刺激其反应稍微增高低常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稍微降低绝对不应期的意义:决定组织单位时间内反应的最多次数。

第二节人体与环境一、人体与外环境外环境:人体生活的自然界,人体与外环境相互影响。

二、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稳态: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意义: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的反射。

高等数学第一章第二章总结

高等数学第一章第二章总结

高等数学第一章第二章总结1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是高等数学的绪论,其中介绍了数学的定义、作用、历史及其发展等。

在第一章中,数学是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其结构、关系及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由实数、整数、有理数、分数和平面几何等基本概念组成,用各种计算、逻辑推理及分析等方法来描述客观的现象或思想的抽象模型,从而得出准确的结果。

另外,数学涉及到它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应用,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数学发展史从古代有算术、代数、几何等学科,逐渐发展至近代以及现代,学科不断壮大,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

2 第二章:初等数学第二章主要介绍初等数学,包括数论、向量运算、数列和统计等。

数论是计算数值的研究,它涉及到质数分解、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随机数等概念,数论在正文、加密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向量运算是向量和向量、向量和物体之间的运算关系,它包括线性组合、内积、外积等,向量运算在物理、声学、飞行、机器人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

数列是按数次递增或递减的数值序列,它包括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比如阶乘及斐波那契数列,它们能够描述物理几何尺寸及次序关系,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最后,统计是从测量、计数、比较等不同数据中抽象出的概念,它包括平均数、标准差、概率分布等,是综合应用概率论、数理逻辑及数学知识。

统计学主要用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意见、举措等,对于改进社会的规划、预防未来的决策都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数学的定义、作用、历史及其发展,第二章介绍了初等数学,包括数论、向量运算、数列和统计等,它们都是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知识。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管理学研究方法》PPT课件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管理学研究方法》PPT课件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1 什么是研究
1.1.1 研究=思考+表述 3.根植于理论的研究与根植于实践的研究 (2)开放性研究模型
图1-3 开放性研究系统中的理论的三个去向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1 什么是研究
1.1.1 研究=思考+表述 3.根植于理论的研究与根植于实践的研究 (3)唯“悟”模型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3 科学研究与非科学研究
1.3.3 科学研究和非科学研究的兄弟关系
1 2 3 4 5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1 什么是研究
1.1.1 研究=思考+表述
2.表述过程
表述过程本质上是将人的大脑已得的潜在知识转化为可以传递、保存、扩散 的显在知识的过程。思考过程可以离开语言(或文字,或符号),但表述过程 不能离开语言(或文字,或符号)。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1 什么是研究
1.3.1 科学研究
1.科学方法的四特性
客观性
01
普遍性
04
02
03
规范性
实证性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3 科学研究与非科学研究
1.3.1 科学研究
2.人类知识进步的“三部曲”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3 科学研究与非科学研究
1.3.2 非科学研究
1.非科学方法的四特性
主观性
01
图1-9 扩张了概念分切和 测量工作的实证研究过程
PART
02
1.2
什么是好的研究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2 什么是好的研究
好研究=好思考+好表述

第1章 绪论(2) 中国文字学简史

第1章  绪论(2) 中国文字学简史

著錄銅器及其銘文的專書: 有呂大臨《考古圖》、趙九成《續考古圖》、宋徽 宗勅撰的《博古圖》兼錄器形和銘文; 有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王俅《嘯堂 集古錄》、王厚之《鐘鼎款識》單錄銘文。 呂大臨《考古圖釋文》為最早的金文字典。
博古圖

北宋時發現戰國秦王 詛咒楚王的刻石,即 所謂詛楚文,對於秦 大篆研究頗有價值。
東漢 熹平石經
許慎《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研究、 解釋漢字的專著,其問世宣佈了漢語文字 學的建立,《說文解字敘》對漢字的起源、 發展、六書等漢字理論都有深入的研究, 奠定了傳統文字學的理論基礎。 劉熙《釋名》,從字音角度解釋字義,也 對後世的漢字研究產生了影響。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主要表現在字書的編纂上。 自三國至隋,所著字書將近百部,如: 按漢字形體編排的《字林》(晉· 呂忱)、 《玉篇》(梁· 顧野王), 按字音分韻編排的《聲類》(魏· 李登)、 《韻集》(晉· 呂靜), 識字課本《千字文》(梁· 周興嗣)。
在其他古代铭刻,诸如玺印、货币、石刻、 陶器文字方面,清代均有专门研究的著作 问 世, 吴 大 澂 《 说文古 籀补 》 、 初 尚 龄 《吉金所见录》、张廷济《清仪阁古印偶 存》、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桂馥 《缪篆分韵》等书反映了这些方面所获的 成绩。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殷墟甲骨文被发现。 王懿荣为认识甲骨文字的第一人。 刘鹗《铁云藏龟》是首部甲骨文著录书。 孙诒让《契文举例》开研究甲骨文的风气。 孙诒让《名原》把金文、甲骨文、石鼓文和《说 文》中古文、籀文等古文字结合起来互相校勘, 这是用甲骨文考订金文的第一部著作。 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最早考定甲骨文的真 实出土地点为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即殷都故墟, 甲骨文是商王朝占卜的遗物,推进了甲骨文的 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 绪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
•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 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法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统一
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 的自然观 唯物辩证 的历史观
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 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是 这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和 突出表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
“资产阶级生产关系 和交换关系,资产阶 级所有制关系,这个 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 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 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 资产阶级社会,现在 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 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 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唯物史观
从必然到自由
客观事物
唯物主义
实事求是
研究、认识 认识论
客观规律
辩证法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 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1、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 • 2、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从狭义上说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 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从阶级属性讲
——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
人类解放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 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十月革命胜利
2006年1月21日,人们高举列宁画像在列宁 陵墓外聚集敬献鲜花,纪念列宁逝世82周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测量方法的选择原则 基本原则: 1、不损害被测量;2、不损害测量仪器 设备;3、满足测量要求。 具体原则: 1、被测量本身的特性;2、所要求的测 量准确度;3、测量环境;4、现有测 量设备等。
1. 4 电子测量仪器概述
测量仪器是将被测量转换成可供直接观察 的指示值或等效信息的器具,包括各类指示仪 器、比较仪器、记录仪器、传感器和变送器等。 利用电子技术对各种待测量进行测量的设备, 统称为电子测量仪器。 一、测量仪器的功能 各类测量仪表一般具有物理量的变换、信号 的传输和测量结果的显示等三种最基本的功 能。
二、测量仪表的主要性能指标 1.精度 :不仅用来评价测量仪器的性能,也 是评定测量结果最主要最基本的指标。精度 又可用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三个指标加 以表征。 (1)精密度 ( ) 精密度说明仪表指示值的分散性,表示在 同一测量条 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时,得到的测量结果的分散程度。它反映了随 机误差的影响。精密度高意味着随机误差小, 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好。
惠斯登电桥零示法测量电阻示意图
微差式测量法示意图
微差法测量直流稳压源的稳定度
三、按被测量的性质分类 1.时域测量:也叫瞬态测量,主要测量被测 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频域测量:也称稳态测量,主要目的是获 取待测量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3.数据域测量:也称逻辑量测量,主要是用 逻辑分析仪等设备对数字量或电路的逻辑状 态进行测量。 4.随机测量 :又叫统计测量,主要是对各类 噪声信号进行动态测量和统计分析。这是一 项较新的测量技术,尤其在通信领域有着广 泛应用。
二、电子测量 电子测量是泛指以电子技术为基本手段 的一种测量技术。它是测量学和电子学相互 结合的产物。 包括以下几个含义: 1、被测对象为电量、电参数; 2、更多的借助电子测量仪器进行; 3、测量原理、方案基于电子技术原理。
1.2 电子测量的内容和特点
一、电子测量的内容 通常人们把电参数测量分为电磁测量和电 子测量两类。电磁测量主要指交直流电量的指 示测量法和比较测量法以及磁量的测量等。电 子测量是指以电子技术理论为依据,以电子测 量仪器和设备为手段,对电量和非电量进行的 测量。
三、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 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下面几类。 1.电平测量仪器:各种模拟式电压表,毫伏 表,数字式电压表,电压标准等。 2.电路参数测量仪器:各类电桥,Q表,R、 L、C测试仪,晶体管或集成电路参数测试 仪,图示仪等。 3.频率、时间、相位测量仪器:电子计数 式频率计,石英钟,数字式相位计,波长 计等。

第1章


1.1电子测量概述 1.2电子测量的内容和特点
1.3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
1.4电子测量仪器概述
1.1
电子测量
一、测量 测量是为获取被测对象量值而进行的实验过程。 意义: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大量的观察和测量, 形成定性和定量的认识,归纳、建立起各种定理 和定律,而后又要通过测量来验证这些认识、定 理和定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经过如此反复实践, 逐步认识 事物的客观规律,并用以解释和改造世 界。
二、按测量方式分类
l .偏差式测量法:测量过程中,用仪器仪表 指针的位移(偏差)表示被测量大小的测量方 法,称为偏差式测量法。 2.零位式测量法:又称零示法或平衡式测量 法。测量时用被测量与标准量相比较,用指 零仪表(零示器)指示被测量与标准量相等(平 衡), 从而获得被测量量值。 3.微差式测量法:指偏差式测量法和零位式 测量法相结合,构成微差式测量法。它通过 测量待测量与际准量之差(通常该差值很小) 来得到待测量量值。
4.波形测量仪器:各类示波器,如通用示 波器,多踪示波器,多扫描示波器,取样示 波器,以及记忆和数字存储示波器等。 5.信号分析仪器:失真度仪,谐波分析仪, 频谱分析仪等。 6.模拟电路特性测试仪器:扫频仪,噪声 系数测试仪,网络特性分析仪等。 7.数字电路特性测试仪器:逻辑分析仪, 这类仪器内部多带有微处理器或通过接口总 线与外部计算机相联,是数据域测量中不可 缺少的设备。
5.利用各种敏感元件和传感装置将非电量 如位移、速 度、温度、压力、流量、物 面高度、物质成分等变换成电信号,再利 用电子测量设备进行测量。
二、电子测量的特点
1.测量频率范围宽
2.测量量程宽
3.测量准确度高低相差悬殊
4.测量速度快
5.可以进行遥测
6.易于实现测试智能化和测试自动化
7.影响因素众多,误差处理复杂
1.3 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
一、按测量手续分类 1.直接测量 2.间接测量 3.组合测量
Rt R20 (t 20 20) (t1 20)2 Rt 2 R20 (t2 20) (t2 20)2
8.测试用信号源:各类低频和高频信号 发生器,脉冲信号发生器,函数发生器, 扫频和噪声信号发生器等,由于它们的主 要功能是作为测试用信号源,因此也叫供 给量仪器。
1.电能量测量:各种频率、波形下的电 压、电流、功率等的测量。 2.电信号特性测量:波形、频率、周期、 相位、失真度、调幅度、调频指数及数 字信号的逻辑状态等的测量。 3.电路元件参数测量:电路元件参数测 量包括电阻、电感、电容、阻抗、品质 因数及电子器件的参数等的测量。 4.电子设备的性能测量:增益、衰减、 灵敏度、频率特性、噪声指数等的测量。
1.变换功能 对于电压、电流等电学量的测量,是通 过测量各种电效应来达到目的的。对非电量 测量,通过各种对之敏感的敏感元件(通常称 为传感器),转换成与之相关的电压、电流等, 而后再通过对电压、电流的测量,得到被测 物理量的大小。 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和需要,现在往往 将传感器、放大电路及其他有关部分构成独 立的单元电路,将被测量转换成模拟的或数 字的标准电信号,送往测量和处理装置,这 样的单元电路常称为变送器,它是现代测量 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准确度 ( ) 准确度说明仪表指示值与真值的接近 程度。正确度反映了系统误差(例如仪器中 放大器的零点漂移、接触电位差等等)的影 响。
(3)精确度 精确度是精密度和准确度的综合反映。 精确度高,说明精密度和准确度都高,也就 意味着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都小,因而最终 测量结果的可信赖度也高。
2.稳定性
稳定性通常用稳定度和影响量两个参数来 表征。 稳定度也称稳定误差,是指在规定的时间 区间,其他外界条件恒定不变的情况下,仪器 示值变化的大小。造成这种示值变化的原因主 要是仪器内部各元器件的特性、参数不稳定和 老化等因素。 3.输入阻抗 测量仪表的接入改变了被测电路的阻抗特 性,这种现象称为负载效应。为了减小测量仪 表对待测电路的影响,提高测量精度,通常对 这类测量仪表的输入阻抗都有一定要求。
2.传输功能 在遥测遥控等系统中,现场测量结果经 变送器处理后,需经较长距离的传输才能送 到测试终端和控制台。实际问题需要考虑传 输过程中造成的信号失真和外界干扰等问题 都会存在。 3.显示功能 测量结果,数字式仪表通过数码管、液 晶或阴极射线管显示测量结果,一些先进的 仪器如智能仪器等还具有数据记录、处理及 自检、自校、报警提示等功能。
前言

课程情况:从理论和实用角度出发,着重讲述 电子测量中的基本概念,主要物理量(电压、 频率、时间、相位)、元件参数、阻抗的基本 测量原理、方法以及常规仪器(示波器、信号 源、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测量的原理与方 法,掌握常规电子仪器原理及操作使用。
前言



课时分布:总学时:40 (理论学时32,学分 2.5 ;实验学时8,学分0.5 )。 理论课程成绩评定: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 绩(包括作业、课堂练习)占30%。 实验课程成绩评定:实验操作占50%,实验报 告占50%。
前言

教材:电子测量原理,古天祥,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1]张永瑞.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 2010.2第30次印刷,西 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林占江. 电子测量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2004 [3]万国庆. 电子测量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测量仪表输入阻抗引起的负载效应
4.灵敏度 灵敏度表示测量仪表对被测量变化的敏 感程度,一般定义为测量仪表指示值(指针 的偏转角度、数码的变化、位移的大小等) 增量△ y与被测量增量△x之比。
灵敏度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叫作分辨力或 分辨率,定义为测量仪表所能区分的被测量 的最小变化量,在数字式仪表中经常使用。
5.线性度 线性度是测量仪表输入输出特性之一, 表示仪表的输出量(示值)随输入量(被测量) 变化的规律。
6.动态特性 测量仪表的动态特性表示仪表的输出 响应随输入变化的能力。例如模拟电压表 由于动圈式表头指针惯性、轴承摩擦、空 气阻尼等因素的作用,使得仪表的指针不 能瞬间稳定在固定值上。又如示波器的垂 直偏转系统,由于输入电容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输出波形对输入信号的滞后与畸变, 示波器的瞬态响应就表示了这种仪器的动 态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