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学习指南
王珂 古代汉语 学习指南
《古代汉语》学习指南课程编号:02012课程名称:古代汉语所属专业:语文教育专业开设学期:一学年计划时数:108课时一、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黑体四号)1、《古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既是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科研方法,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并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
使学生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使他们有能力自主地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为他们今后从事人文科学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关系密切,学好古代汉语是正确深刻的理解赏析古代文学的基础。
而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并使得理论知识得到感性的印证。
两者相互促进。
总之,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古代文化联系紧密,所以,学好古代汉语对于促进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古代文化教学,实现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文化史一体化,避免重复教学,节约时间,整合教学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黑体四号)(一)主要内容1、了解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汉语工具书的基本知识。
2、掌握汉字造字的特点及演变、古汉语词的构成特点、古汉语句式的特点、虚词的常见用法、音韵基本知识、格律诗词基本常识及常见的修辞方法等知识。
3、熟练掌握常见汉字的造字的特点、常见古汉语词的构成特点、典型古汉语句式的特点、虚词的常见用法及较为浅显的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二)本课程的重点难点1、重点:汉字造字的特点及演变、古汉语词的构成特点、古汉语句式的特点、虚词的常见用法、音韵基本知识、格律诗词基本常识及常见的修辞方法等知识。
2、难点:汉字造字的特点及演变、古汉语词的构成特点、虚词的常见用法、格律诗词基本常识等知识。
《古代汉语》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第一节扩大眼界,到学校图书馆社科阅览室翻阅本节常识介绍的工具书。
学用结合,在实践中学会查检常用工具书。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通过网络课件的学习,掌握有关汉字结构的知识和理论,识记一部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义及其同形体结构的关系,掌握形声字的本义同形符的关系。
把汉字结构知识的学习同对汉字结构分析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学会使用查检汉字结构和本义的工具书。
第三节古书的用字本节内容具有一定难度。
建议学生通过网络课件的学习,把握四种用字现象在主要特点及其区别特征,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四种用字现象的一部分常见用例。
第四节古今词义的异同学习本节常识所介绍的内容,了解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特点,在学习文选的基础上,切实把握一批古今词义变化的实例,尤其是古今词义微殊的实例,以此打下文言文学习的扎实功底。
第五节汉字的本义本节内容的学习应当和第二节《汉字的结构》及第三节《古书中的用字》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学习和理解,以此掌握汉字本义的探求以及引申义的分析和假借义的判断。
第六节同义词的辨析查阅相关工具书等,了解常用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学习文选的时候尤其注意同义词意义的异同,区分其用法。
第七节判断句学习本节常识所介绍的内容,理解古代汉语单句的分类,了解古代汉语判断句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特点,並通过谓语性质的对比,理解古代汉语判断句和其他句子的区别。
第八节被动句学习本节常识所介绍的内容,了解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的特点,关注介词在被动句构成中的作用,注意古代汉语被动句和现代汉语被动句的不同。
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理解古今语法的继承性和发展变化;明确“前置”与“倒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切实掌握宾语前置的各种类型;通过上下文语境理解常见的句子成分的省略。
第十节词类活用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注意从词在句子里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句法功能)及词与别的词搭配使用的习惯(搭配功能)两个方面理解词性的变化和活用的发生。
古代汉语学习指南 汉语教研室古代汉语组
古代汉语学习指南汉语教研室古代汉语组:晁瑞课外阅读1史记选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来新夏王连升《史记选注》,齐鲁书社,1998。
2左传选朱东润《左传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十三经注疏》之《毛诗正义》读5-10篇电子书籍:北大出版社,横排版。
4《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文字词汇部分郭锡良常用词157个对应小篆结构分析和本义书写。
爱谤币毙兵池除党贰访愤粪羹购馆国恨给怜脸赂勤穷去劝乳色售树睡塘涕诬写臭淫狱逐走表策端纲更构管获及集监来临零佞趣然受叔岁探题天田行修引造旨质诛主字报北被布裁长采承诚错达当道豆都发封奉复概干顾官果好和机即极间将脚节介金居举绝狂理立利流廉慢明钱禽身胜时书术斯寺所听亡围为伪文息习乡相效信须绪阳要益因隐宇御遇约张振直治子作爱。
形声字,从夊suī㤅声。
谤。
形声字,从言旁声。
币。
形声字,从巾敝声。
毙。
形声字,从死敝声。
兵。
会意字,从廾从斤。
除。
形声字,从阜余声。
党。
形声字,从黑尚声。
贰。
会意字。
从贝从弍。
访。
形声字,从言方声。
愤。
形声字,从心賁fèn声。
粪。
会意字,从廾。
羹。
会意字,从羔从美。
购。
形声字,从贝冓声。
馆。
形声字,从食官声。
国。
会意字。
从或从囗。
恨。
形声字,从心艮声。
给。
形声字,从糸合声。
怜。
形声字,从心粦声。
赂。
形声字,从贝各声。
勤。
形声字,从力堇声。
穷。
形声字,从穴躳(躬的异体字)声。
去。
会意字,从大从凵qiàn。
劝。
形声字,从力雚声。
乳。
会意字,从孚从乙。
色。
会意字,从人从卪jié。
售。
形声字,从口雔省声。
树。
形声字,从木尌shù声。
睡。
会意字,从目从垂。
塘。
形声字,从土唐声。
涕。
形声字,从水弟声。
诬。
形声字,从言巫声。
写。
形声字,从宀舄què声。
臭。
会意字,从自从犬。
淫。
形声字,从水㸒声。
狱。
会意字,从言从㹜yín。
逐。
古代汉语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1.处理好语感与语理的关系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学习文学作品还可以学一篇算一篇,接受文化遗产就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是非有基本训练不可。
”(《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见《吕叔湘语文论集》)“自由阅读古书”是一个较高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际内容是:形成一种文言文阅读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拿起文言作品来可以凭着自己的语感自由阅读,也可以运用已知的知识对其中的现象加以解释。
也就是说,在这儿学的知识,可以自由地迁移到那儿去用。
碰见什么文章都适应,都能读懂、理解、鉴别、欣赏、吸收。
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形成这种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积累:一是关于文言知识的积累,一是实际阅读量的积累和语感的形成。
这两方面的积累都要达到足够的数量,才能转化为能力。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需要比较系统的知识,杂乱无章的知识转化不成能力。
知识体系不是主观的构想,而是知识结构客观规律的体现。
在学习文言的过程中,初学者最先遇到的是词汇和词义的积累问题,这类问题固然要逐个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要从理论上有总体的认识。
用理论来指导积累,既可以加快积累的速度,又可以保证积累的质量——也就是准确性。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字形与它所记录的词的意义有着密切关系,古代汉语单音词是多数,所以很多单字也就是单音词,字义直接关系词义。
为此,学习文言文必须具有文字学的知识,以便依据造字方法和造字意图了解字义、词义。
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句话中所有的字都认识,字义也都知道,就是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这往往由于不懂古代汉语语法和特殊句式所致。
为此,必须了解古代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以便解决由于语法不通而误解句意的问题。
要读懂文言文,修辞、古注、句读、工具书等与古书阅读有关的常识,也是不可缺少的。
前面说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理性知识,还要靠大量阅读文言文作品培养语感。
知识与语感相辅相成,才足以达到阅读基本能力培养的目的。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属教研室:中文系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古代汉语(Ancient Chinese)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就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下基础。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阅读与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基本理念。
古代汉语课程使用的教材通常就是北京大学王力先生或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王氏教材自1962年首版后,经过多次修订,现属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确立了古代汉语课程通论、文选、常用词三结合的编写原则,代表着古代汉语教材的最高成就。
郭氏教材具有内容精练,编排合理;知识准确,重点突出;通论与文选结合紧密等特点。
以上两种教材比较适合综合性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使用。
但根据我们的学生实际与我校培养目标,我们选用该教材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学生问题。
王氏、郭氏教材就是从北京大学“一本”招生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的,我们就是地方二本学院,学生入学程度远远低于北京大学学生。
北京大学就是研究性大学,我们就是应用型学院。
2、自学问题。
王氏、郭氏教材,有些注释过于简略,不适合于我们的学生自学。
3、篇幅问题。
王氏、郭氏教材篇幅过多,一学年时间学不完。
为此,我们在选择《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做教材的同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1、压缩传统的课程内容。
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讲究面面俱到,因而不可避免的有轻重不分、详略失当的弊端。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舍弃了许多与其它学科有共性的内容,重点突出讲解古代汉语中“异”的部分。
例如我们把《古代汉语》的通论“古代文化常识”放到“古代文化常识”课上讲,“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放到“文献学”课上讲。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第一章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使用。
工具书能够解答疑难问题,指引治学门径,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并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线索。
提供研究资料。
但工具书中存在错误和时代局限性。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一)编排方式:1.部首法:按部首进行编排,部首以笔画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在同一部首中,字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确定,笔画少的排在前面,笔画多的排在后面。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部首不容易确定,而且查检的速度比较慢。
另外,要注意两点:(1)部首与汉字的偏旁不能相混:部首是统率汉字的一部之首,而偏旁是汉字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左为偏,右为旁,上下左右合称为偏旁。
所以,部首和偏旁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2)各个字典的部首并不一样。
《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个,而《汉语大字典》的部首是200个,《康熙字典》的部首是214个。
2.笔画法:按照汉字的笔画的多少进行编排。
汉字笔画相同的,又根据横、竖、撇、折、点的顺序进行排列。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不熟悉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的容易出错,另外,查检的速度也不快。
3.音序法: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或者是注音符号、平水韵等)的顺序进行编排。
这种检字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
只要您懂得汉语拼音,掌握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查检速度也比较快。
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中,也有使用平水韵排列汉字的先后顺序的,也有按照平、上、去、入古代的四声进行编排的。
这种检字法的缺点是如果不知道汉字的拼音,就会无法查检,而且,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给查检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查检汉字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查检的速度。
4.号码法:按照四角号码(或者三角号码等其他号码)的顺序进行编排。
古代汉语讲课纲要概要
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朝:早晨
朝见朝拜 直接引申义
朝廷朝堂
朝代
间接引申义
词义引申的方式1-连锁式
:讨债
索取已经 允许过的
要求
指责 过失
钱财
:数飞也
温习
习惯
:走
过,经过
超过、胜 过
过错、犯 错误
一种。
汉语大字典
• 1986年开始出版,是目前收字最多 的字典。
• 按部首排列
汉语大词典
• 1986年开始出版,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汉语词典。 • 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新华字典
• 是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 • 按音序排列
现代汉语词典
• 是一部记录普通话语汇的中型词典。 • 按音序排列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有关的字来作形符,取读音与新字相同或 相近的字作声符来合成新字,江字、河字 就是这种字。
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意符,又叫 形符,形旁;声符又叫音符、声旁。
裹
问
物
攻
棠
到
肓
杞
5、转注:
定义:
《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 受,考、老是也。”
“建类一首”是说,转注出来的字和本字属于同 一个部首。
• 学习古汉语的入门及必备工具书,为帮 助初学古汉语的人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 常用义而编写的字典
• 按音序排列
《说文解字》
• 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 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
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词典。 • 按部首排列,540个部首
经籍籑诂
《古代汉语》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一、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
看不懂古书主要是古汉语的词汇与今天不同,很多词古今都用,但含义有别,初学者很容易拿今天的含义去理解古书,造成误解。
如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
”我们容易把这里的“僵”理解为僵硬,实际上是倒下的意思,今天的“僵”已经没有这样的含义了。
二、注意古今用字的差异
文字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的文字规范或用字习惯是不一样的,学习者要关注古今用字方面的区别。
例如古代汉语中既有“愿”,又有“願”,含义不同。
“愿”是朴实、恭谨的意思。
如《荀子·王霸》:“無國而不有愿民,無國而不有悍民。
”“愿民”指老实忠厚的百姓。
“願”是心愿、愿望的意思。
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
既要学习今人编写的古代汉语方面的理论著作,同时也要认真阅读一批有代表性的古籍,如《左传》、《论语》、《韩非子》、《战国策》、《史记》、《三国志》、《世说新语》、《敦煌变文集》等,这是理论知识的实践和应用。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的古汉语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属教研室:中文系课程编号:01414102课程名称:古代汉语(Ancient Chinese)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下基础。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基本理念。
古代汉语课程使用的教材通常是北京大学王力先生或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王氏教材自1962年首版后,经过多次修订,现属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确立了古代汉语课程通论、文选、常用词三结合的编写原则,代表着古代汉语教材的最高成就。
郭氏教材具有内容精练,编排合理;知识准确,重点突出;通论和文选结合紧密等特点。
以上两种教材比较适合综合性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使用。
但根据我们的学生实际和我校培养目标,我们选用该教材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学生问题。
王氏、郭氏教材是从北京大学“一本”招生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的,我们是地方二本学院,学生入学程度远远低于北京大学学生。
北京大学是研究性大学,我们是应用型学院。
2、自学问题。
王氏、郭氏教材,有些注释过于简略,不适合于我们的学生自学。
3、篇幅问题。
王氏、郭氏教材篇幅过多,一学年时间学不完。
[为此,我们在选择《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做教材的同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1、压缩传统的课程内容。
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讲究面面俱到,因而不可避免的有轻重不分、详略失当的弊端。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舍弃了许多与其它学科有共性的内容,重点突出讲解古代汉语中“异”的部分。
例如我们把《古代汉语》的通论“古代文化常识”放到“古代文化常识”课上讲,“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放到“文献学”课上讲。
音韵学学习指南
方法一般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有: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照二(庄组)归精说等。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 、 《楚辞》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一个是《说文解字》 中的谐声字。研究上古韵部的方法是首先通过系联方法归纳出先秦韵文的韵部,然后通过《说文》中的谐 声字去印证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韵部并扩大每一韵部的归字。清代是上古韵部研究的鼎盛时期,先后出现 的古韵学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和江有诰等。 上古韵部主要就是由他们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清代以后研究上古韵部的学者主要有章炳麟、黄侃、王 力、罗常培、周祖谟等人。顾炎武研究上古韵部的结论是 10 部,江永是 13 部,段玉裁是 17 部,戴震是 25 部,孔广森是 18 部,王念孙和江有诰都是 21 部,章炳麟是 23 部,黄侃是 29 部,王力是 29 部或 30 部, 罗常培和周祖谟是 31 部。 关于上古声调清人的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三派:一派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 看待上古的声调;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 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今人关于上古声调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力先生为代表,认为上古没 有去声,一派以周祖谟先生为代表,主张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既已存在。 根据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将上古的声母和韵部分别确定为 31 个,将上古的调类确定为平上去 入 4 个。 上古音的研究除了声、韵、调外,一般还涉及到“阴阳对转”和“因声求义”这两项内容。所谓“阴 阳对转”是指汉语的一种演变规律,即阴声韵和阳声韵(也包括入声韵)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相互转化的 现象。这一规律是由孔广森首先提出,由章太炎进一步发展完善的。 “因声求义”是对音韵学知识的运用, 它是透过字形的外表通过字音去探求字义的。这种方法所以能够成立,一方面是由于汉语特定的声音往往 表达了特定的意义,另一方面是由于古籍中通假、声训、错字等现象的出现主要都是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 所造成的。因声求义是清人对训诂学的重大发展,由于这一方法的出现,使古籍中的许多千年疑窦涣然冰 释,怡然理顺。 学习上古音应熟练掌握前人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结论,牢记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名称,如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王力及本书所确定的上古声母和韵部等。这些都是学习上古音的重点 所在。除此以外,还应了解阴阳对转和因声求义的基本内容。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
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
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
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
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
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
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
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
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
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
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
古代汉语0导言(王宁)
•
• •
• • •
•
怎 历不 的关 提 注 身养 必 言古
样 史断 积键 倡 意 阅成 须 的代
语提 累在 熟 读 读良 摆 基汉
言高 现对 实积
于 读 注 古好 正 础语 有 和 书的 语 理是 理 背 打阅 理 论工
学 习
古 的淀 论 诵 下读 与 课具
锐在 指
良习 语 课
敏现 导 性代 的
代 好惯 感 ,
寻常
“寻”与“常”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古8尺为 寻,两寻——即1丈6尺为常。《庄子·庚桑》: “夫寻常之沟“,《左传·成公十二年》:“争寻 常以尽其民”,都已将“寻常”连用,但都还有 长度的意思。唐诗中的“寻常”已脱离长度之义。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 来稀”,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都已不再有长度之义,而当 “平常”讲。现代汉语承袭中古而与原初词组义 偏离。
的, 的 也
层进 面行 上词
基为 关 是
础今 系 历
后
史
汉 语
的汇
终
语
“质”的引申义列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质”多次出现,具有以下7个义项,只有第8个义项是课本 以外的:
(1)质地,底子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天资,素质 《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由心不若余之
物色
“物”字在古代有“颜色”的意思,《周礼·春 官》:“以五云之物辨吉凶。”这个“物”就是 “颜色”。古代还有一种旗子,是由杂色的帛缝制 的,叫作“物”,也与“颜色”之意有关。现代汉 语双音词“物色”的“物”采用的仍是“物”的古 义。
用古汉语解释现代汉语现象
《古代汉语》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绪论1、对汉语的发展史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古代汉语书面语长期存在两个变体,即文言和古白话;初步了解汉语史各个阶段的基本特点、重要语料。
2、文选部分的经典篇目,旨在积累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通论部分则是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理论抽象。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而言,二者具有同等重要性。
第一章工具书1、学会利用各种类型的工具书解决古代文献阅读中常见的字、词问题。
2、适当翻阅古汉语字词专著,掌握其成书背景、适用范围、编纂体例等方面基本知识。
第二章文字1、六书说是分析汉字结构的传统理论,着重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六书理论分析常见汉字的结构;2、通假字、古今字、异形字、繁简字是古代文献中大量存在的特殊用字现象,理解其基本概念,能够在具体语境中辨明其用法;第三章词汇1、古今词汇的差别主要体现词义方面。
掌握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概念;理解古今词义演变的三种主要方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理解词义引申的具体方式;了解古代汉语中不同类型的双音词,能够分析双音词的结构;2、从词语的核心义以及词义的范围、轻重、色彩等方面比较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第四章语法1、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
了解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词类活用现象。
能够结合具体语境,辨识上述词类活用现象。
2、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序、句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掌握宾语前置、被动句式以及部分习惯句式等语法现象;熟悉古代汉语中常用虚词及其特殊结构的基本用法;能够结合具体语境,辨别其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第五章古注1、着重掌握古书注释中“曰、为、谓、貌、读若、浑言、析言、一声之转、如字”等常用术语的含义;了解“传”、“注”、“章句”、“义疏”、“集解”等古书注释的差异;了解《十三经注疏》的编纂体例。
2、掌握《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经典释文》、《广雅疏证》、《经籍纂诂》等训诂学著作的基本情况,了解其传承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学习指南“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是文言文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文言文是指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上古书面语以及汉代以后模仿这种书面语的语言,诸如《尚书》《周易》《诗经》《礼记》《左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言,《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著作的语言,《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的语言,唐宋八大家作品的语言,等等。
文言文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以前。
理论知识包括工具书、词汇、文字、语法、修辞、音韵、诗律、词律、文体以及天文、历法、地理、名物、典制等文化知识。
由于这门课的难度相对较大,故学好这门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端正态度,刻苦用功所谓端正态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古汉语的重要性,充分估计到古汉语的难度,并且能从内心热爱古汉语。
古汉语学习大则关乎到继承祖国古代优秀文化、保持民族传统、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小则关乎到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
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祖先思想和智慧的所在,我们的思想情操、文化心理、语言行为、审美情趣、传统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古代汉语,故我们从感情上要热爱它,维护它,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热爱古代汉语对于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来说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很难设想,一个不热爱古汉语的人能够将古汉语学得很好。
如果在津津乐道西方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时却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不甚了了,那就是数典忘祖了。
古代语作为书面语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其中有许多词语被现代汉语继承了下来,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成语的情况就是这样。
古汉语突出的特点是典雅凝练,含蓄有致,其表现力用白话往往是无法代替的,例如“述职”、“履新”、“对质”、“伊始”、“阙如”、“不可或缺”、“节哀顺变”这类词语至今还找不到合适的白话词语去代替。
又如假若把“走马上任”说成“乘车上任”、把“拂衣而喜,奋袖低昂”(杨恽《报孙会宗书》)说成“拍打一下衣服高兴了,甩开袖子跳起舞来”、把“搏髀而歌”(李斯《谏逐客书》)说成“拍着大腿唱歌”,把“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说成“毫无联系”都会大为逊色,原话含蓄、凝练、典雅的色彩就没有了。
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时间跨度有几千年之久,所以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古汉语、彻底解决古书的阅读问题是不可能的。
“古代汉语”这门课的开设只是起到一个打基础的作用。
只有充分估计到古汉语的难度,认识到古汉语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才能重视长期积累,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不断进步。
当然,也不能认为“古汉语”太难,难以逾越。
“古代汉语”毕竟是汉语,从解决一般阅读问题来说,古汉语比外语还是容易学,何况大家从中、小学就已接触到“古代汉语”,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端正学习态度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前提,但是如果没有刻苦用功的精神,仅凭态度端正仍然难以奏效。
所谓刻苦用功是指在学习上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刻苦用功的主要表现是自学意识很强。
根据文献记载,清代国学大师赵翼十二岁能为制举文,十五岁即继父做私塾教师,王念孙年十岁即读完了十三经,且旁及史书,黄侃年九岁即遍读经书,刘师培年十二即读完了四书五经,钱大昕年十八即能开馆授徒,显然他们的学问主要都是靠自学获得的。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国学大师的精神,建立自学意识,勇于吃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必然能够获得成功。
二、重视课堂教学,兼顾课外学习课堂教学,是老师传递前人知识经验的讲解,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启迪,会使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在瞬息之间得到解决。
那种轻视课堂学习、放弃老师指导、自以为是的保守封闭式的自学是不可取的。
正如《礼记》上说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则是远远不够的。
为课时所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全部讲完,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学生通过课外自学去完成。
所以,作为学生,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搞好课外学习。
如果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听讲,浅尝辄止,沾沾自喜,课后不复习,不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则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外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是完成课程学习必备的规定性的要求;另一个是自我规定的课外学习任务,它是课程内容的延伸。
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为课程学习服务的,分量一般较轻;自我规定的课外学习任务则是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设计的,分量一般较重。
作为学员,首先要完成前一任务,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个人需要规定自学任务。
三、重视理论学习,牢记特点规律古代汉语理论知识是指教材各单元所设的“基础知识”,它是前人对古汉语各种特点和规律的总结,应高度重视,真正领会并牢记,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例如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一语法规律,就是前人对大量语法现象总结后得出的结论,明白这一点,凡是遇到同类的句子,就知道如何去分析了。
又如根据前人的研究,汉语许多词都有“音同义通”的特点,根据这一结论,我们就可以将一些声符相同或字形完全不同而音同(或音近)的词在意义上联系起来,例如:第一组:浓、秾、襛、脓、醲此五个字的声符相同,都有“多”义:浓:露水多。
《说文》:“浓,露多也。
”秾:花木茂密。
《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唐棣之华。
”襛:衣多貌,盛装貌。
《说文》:“襛,衣厚皃。
”脓:肌肉溃烂后产生的粘液多。
《灵枢经·玉版》:“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
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
”醲:味道浓的酒。
《淮南子·主术训》:“肥醲甘脆,非不美也。
”第二组:洪、闳、弘、訇、鸿、轰此六个字的字形完全不同,都有“大”义:洪:大水。
《说文》:“洪,洚水也。
”曹操《步出夏门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闳:巷门。
引申为“宏大”。
《韩非子·难言》:“闳大广博,妙远不测。
”弘:弓声,引申为“大”。
《尔雅·释诂》:“弘,大也。
”訇:大声。
《说文》:“訇,骇言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鸿:天鹅。
《说文》:“鸿,鸿鹄也。
”轰:群车行进的声音。
《说文》:“轰,羣车声也。
”再如《說文》部首,是东汉许慎对九千多个汉字字义归纳的结果,均和字义有关,和今天的检字法部首不尽相同。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根据部首义推知同部字的基本意义,此以部首“页”为例。
“页”的本义是“头”,据此可推知与“页”同部的字都和“头”义有关:頭:《說文》:“頭,首也。
”顏:《說文》:“顏,眉目之間也。
”頌:《說文》:“頌,皃也。
”顛:《說文》:“顛,頂也。
”“頂”即頭頂。
顙:《說文》:“顙,額也。
”題:《說文》:“題,額也。
”頰:《說文》:“頰,面旁也。
”頸:《說文》:“頸,頭莖也。
”領:《說文》:“領,項也。
”項:《說文》:“項,頭后也。
”碩:《說文》:“碩,大頭也。
”頒:《說文》:“頒,大頭也。
”顆:《說文》:“顆,小頭也。
”四、重视文选学习,多读多背多翻译阅读文选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和理论学习同等重要,不可忽视。
其实,理论学习本身就是为阅读古文服务的。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设计中,文选学习一般都会多于理论学习的课时,于此可见文选学习的重要性。
“古代汉语”课涉及的文选,一般都在一百篇左右,甚至更多。
怎样才能将文选学好,实在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通过多读、多背、多翻译去解决。
所谓多读,首先是要通读教材选列的所有文选。
其次是要将每篇文章多读几遍,其中重要的文章至少应读十五至二十遍,像司马迁《报任安书》这样的文章不读上十几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再其次是要进一步扩大范围,阅读一些课外的古代文选或古书原著,例如《古文观止》《论语》《孟子》《战国策》《左传》和《史记》等。
许多学习古汉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学一篇,会一篇;学十篇,会十篇;学百篇,会百篇。
百篇之后,如果遇到新的古文仍然读不懂,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阅读量不够。
百篇古文不为小数,但对于浩如烟海的古籍来说,不过是毫末之在马体,渺沧海之一粟。
所谓多背,是指对一些篇幅不是很长的名篇要多背诵。
背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掌握古文的词义和语法特点,更可以增加我们的词汇量,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和自身的修辞能力。
古汉语教学大纲对背诵多少古文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教学中对一些短小的名篇都是要求背诵的,比如本教材上所选的《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原宪居鲁》《齐桓公伐楚》《楚归知罃》《张骼辅轹致师》《论语》各篇、《礼记》各篇、《更法》《老子》各篇、《秋水》《惠子相梁》《鲁少儒》《运斤成风》《舜发于畎亩之中》《谏逐客书》《兰亭集序》等文章都在背诵之列。
所谓多翻译,是指多动手翻译一些文选,包括未经今人标点过的白文。
通过翻译,可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翻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以直译为主,使字字落到实处;以意译为辅,不得已而为之。
不可离开原文漫无边际地添枝加叶,肆意发挥,使译文雍肿离谱,不可卒读。
第二,不可以注释代翻译。
即将注语原封不动地抄入译文,这样的翻译肯定不成功。
例如过去有的学生把《巫山·巫峡》中“良多趣味”一语译作“的确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这就是以注语代翻译,改变了原文的句型和明快的特色。
注释和翻译的要求不同,注释要求对句子中的字、词包括形、音、义、语法、修辞、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一一解释清楚,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同一个问题,甚至可以借题发挥,故注文常常很长。
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无论多复杂的句子,都必须用大致对等的句子翻译,不允许任意发挥、重复或改变其句型结构。
第三,不可望文生义。
不看注释、按照今义想当然地翻译现象应极力避免。
例如有些学生把《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都城过百雉”一语译作“有一百只野鸡从首都的上空飞过去了”,把《左传·泓之战》中的“天之弃商久矣”一语译作“皇上抛弃商业已经很久了”,把《荀子·劝学》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语译作“借用舟楫过河的人,不会游泳,掉进江河中付出了生命”,把《史记·循吏列传》中的“丁壮号哭”一语译作“男子的哭声象雄壮的号角”,等等。
这些笑话都是望文生义所致。
还有些翻译错误是由于不明古汉语语法所致,也属于望文生义,例如把“陈胜者,阳城人也”一语译作“陈胜是阳城人啊”,把《论语·微子》中的“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译作“杀鸡当饭吃,被两个小孩看见了”等。
“也”在古汉语中的基本功能是表示肯定语气,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对等的词,无需翻译,而译者误把它当成了感叹语气词。
“见”字是使动用法,义为“使拜见”,而译者把它误当成了一般的“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