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doc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目的为确保我市一旦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能迅速查清疫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范围内涉及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各项预防控制工作。

二、疫情监测、报告、分级2.1 监测按照《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按方案要求及时上报疫情。

2.2 报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中心应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和程序,及时、准确上报疫情。

2.3 分级根据疫情规模、发展态势和危害程度,将疫情分为一般疫情、较大疫情、重大疫情和特别重大疫情四个等级。

三、应急响应3.1 Ⅰ级应急响应发生特别重大疫情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1)成立应急指挥部,由市领导担任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启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度机制,确保应急物资供应。

(3)开展疫情调查、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工作。

(4)加强疫情信息公开,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防范疫情。

3.2 Ⅱ级应急响应发生重大疫情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1)成立应急指挥部,由市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启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度机制,确保应急物资供应。

(3)开展疫情调查、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工作。

(4)加强疫情信息公开,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防范疫情。

3.3 Ⅲ级应急响应发生较大疫情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1)成立应急指挥部,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指挥长。

(2)开展疫情调查、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工作。

(3)加强疫情信息公开,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防范疫情。

3.4 Ⅳ级应急响应发生一般疫情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1)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应急处置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o C),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

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

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螭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螭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螭、防蜻: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螭。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

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出血热预防工作预案

出血热预防工作预案

一、背景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为有效预防出血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1.成立出血热预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出血热预防工作。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的出血热预防工作。

三、预防措施1.加强疫情监测(1)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建立健全出血热疫情监测体系,加强对出血热病例的监测和报告。

(2)加强鼠类密度、鼠带病毒情况、易感人群等监测工作。

2.防鼠灭鼠(1)开展大规模的防鼠灭鼠活动,减少鼠类数量。

(2)采用药物、机械等方法灭鼠,重点对鼠类栖息地、食物来源和水源进行灭鼠。

3.健康教育(1)普及出血热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2)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出血热防治知识。

4.疫苗接种(1)开展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

(2)按照疫苗接种程序,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5.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1)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清除鼠类栖息地。

(2)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3)皮肤伤口应及时包扎,避免被鼠的排泄物污染。

6.食品卫生(1)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

(2)不吃生食,生熟食品要分开处理。

7.其他措施(1)加强动物实验安全管理,防止病毒传播。

(2)加强疫区作业人员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防虫剂等。

四、应急处理1.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治疗,并按规定报告。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病例来源,切断传播途径。

3.对疫区进行消毒、灭鼠等应急处理。

4.根据疫情发展,适时调整预防措施。

五、保障措施1.经费保障: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出血热预防工作的经费投入。

2.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防鼠灭鼠药物、疫苗、消毒剂等物资。

3.人员保障:加强出血热预防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标题: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引言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为了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该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教案,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

一、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1.1 接触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1.2 空气传播:病毒也可通过空气传播,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传播。

1.3 病媒传播:流行性出血热还可以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特别是登革热病毒。

二、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2.1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衣、保持环境清洁。

2.2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避免密切接触患者。

2.3 防蚊虫叮咬:在蚊虫活动频繁的季节,使用驱蚊剂、穿长袖衣裤、使用蚊帐等防蚊虫叮咬。

三、加强社区防控3.1 提高群众防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教育大家如何预防疾病。

3.2 定期消毒: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消毒工作,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3.3 做好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的传播。

四、医疗机构防控4.1 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医护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做好手卫生等措施。

4.2 隔离患者:对疑似或确诊病例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4.3 加强医疗废物处理:医疗废物要进行规范处理,避免废物污染环境。

五、应急响应措施5.1 建立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要建立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做好疫情应对准备。

5.2 加强联防联控: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疫情。

5.3 提高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加强社会公众的应急意识培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结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疾病的传播。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单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单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等途径而感染。

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

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

因此,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抓好人间和鼠间的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

1、开展以防鼠灭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在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采取大面积投放鼠药等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从而控制和消除传染源。

2、村民应搞好室内卫生,室内保持整洁,定期通风,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晒。

3、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村民在野外或田间劳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

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

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减少受感染的危险。

5、加强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灭螨防螨: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

流行性出血热紧急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紧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该病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的1. 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2.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时的应对工作。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疫情应对工作。

2. 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疫情监测与报告组:负责疫情监测、信息收集、报告和数据分析。

(2)流行病学调查组:负责病例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风险评估。

(3)医疗救治组:负责病例救治、医疗资源调配和医疗救治指导。

(4)卫生防护组:负责疫情现场消毒、隔离和防护用品供应。

(5)物资保障组:负责疫情防控所需物资的采购、调配和供应。

(6)宣传培训组:负责疫情防控宣传、培训和健康教育。

五、疫情监测与报告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疫情监测,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2. 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疑似病例时,医疗机构应立即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24小时内完成病例核实,并逐级上报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六、流行病学调查1. 流行病学调查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病例调查。

2.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经过、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3. 根据调查结果,评估疫情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七、医疗救治1. 医疗机构应按照《流行性出血热诊疗指南》开展病例救治。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情病情突然,病情重,死亡率高,对人类的威胁较大。

为了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份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教案。

一、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1.1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埃博拉病毒等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1.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血液、呕吐物、粪便等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传播或食物污染传播。

二、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原则2.1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血液、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等。

2.2 确保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卫生间、避免密切接触感染者等。

2.3 提高防护意识:及时就医、避免到疫情高发地区、避免参加人群密集的活动等。

三、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3.1 接种疫苗:定期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提高免疫力。

3.2 隔离感染者:将患有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隔离治疗,避免传播给他人。

3.3 加强监测:定期监测疫情,及时发现疫情蔓延的迹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传播。

四、应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突发情况4.1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可能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应立即就医。

4.2 避免传播:避免接触他人的体液和血液,避免传播疾病。

4.3 配合医疗: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医嘱服药,保持休息。

五、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宣传教育5.1 宣传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 提高意识:提高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避免恐慌情绪。

5.3 加强培训:开展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通过以上教案的学习和实践,相信我们能够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遵守相关预防措施,共同维护社会的健康稳定。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方案

制定防治方案
根据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和防治经验,制 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明确防治目标 、措施和责任人。
加强疫情监测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人群 和重点地区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
做好医疗救治
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 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确保 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培训内容
演练内容
组织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置 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疫 情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断标准、 治疗原则和防控措施,加强实践操作 技能的训练。
做好个人防护
防护重点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勤洗手、 戴口罩、避免接触可能的传染源。
防护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 高身体免疫力;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 所,尤其是疫情高发区域;注意食品 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06
监督与评估
监督机制
设立专门的监督团

组建由医疗专家、流行病学家、 公共卫生专家等组成的监督团队 ,对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监督。
定期汇报和公示
要求各级防治机构定期向上级主 管部门汇报工作进展,同时向社 会公示防治工作的最新动态和成 效。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鼓励社会各界和公众对防治工作 进行监督,设立专门的反馈渠道 ,及时收集和处理相关反馈信息 。
促进科学研究与创新
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更多针 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探索更加有 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方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背景介绍 • 防治目标与策略 • 重点工作内容 • 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 资源需求与保障措施 • 监督与评估 • 总结与展望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方案一、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现状和流行趋势流行性出血热是《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的一种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传播范围广。

今年截止到7月9日,全省共报告出血热病例616例,较去年上升1/3,死亡10例。

我省自1994年以来,流行性出血热每年都有病例发生,而且发病范围不断扩大,流行趋势由丘陵、半丘陵地区向平原地区扩散,由老疫区向新疫区演变,由农村向城镇蔓延。

二、防治原则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工作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以“政府领导、依法防治、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为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进一步加强全县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工作。

三、工作目标到20__年,控制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上升势头,发病率低于“十五”平均水平,努力使发病率控制在3/10万以下,发病率平均每年递减1.5/10万。

重点人群免疫接种率达到80%以上,降低出血热病人死亡率。

四、组织领导成立__县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出血热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组长:__县长副组长:__副县长成员:__县政府办公室主任__县卫生局局长__县农业局局长__县教育局局长__县财政局局长__县粮食局局长__县广电局局长__县水利局局长__县林业局局长__县卫生局副局长__县爱委办副主任__县疾控中心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

办公室主任:__(兼)各乡镇与村委会、村委会与村防疫员、村防疫员与村民层层落实责任。

各乡镇、各职能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履行职责,认真做好本辖区、本部门的出血热防治工作。

五、防治措施(一)加强出血热疫情监测按照方案要求,继续做好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间感染情况等全方位的监测工作,以发病数较高的乡镇为监测点,做好人群自然感染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保证各类统计报告数字的真实、可靠、准确,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力争对疫情进行预测,为制定出针对性强的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效果。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正文:----------------------------------------------------------------------------------------------------------------------------------------------------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1987年2月4日)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

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由于病原学研究的进展,特异性实验诊断方法的应用,对非典型病例已可能确诊。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30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确定了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基本上查清了我国的疫区范围,明确了我国存在野鼠型、家鼠型和家鼠野鼠混合型3种出血热疫区,这些研究进展使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措施更有针对性。

但是,近年来作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鼠类的数量增多,更多的疫区不断被发现,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农业区、林区和城镇又不时有暴发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影响经济开发、四化建设和国际交往。

当前,防治本病尚缺乏经济、简便、特效的方法。

但是实践证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有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部门的作用,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组织工作,落实防治措施,完全有可能控制本病流行,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部分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一、何谓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肾综合症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二、出血热的传染源?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

四、哪些人群易患出血热?人群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其他人群亦可发病,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

五、出血热的潜伏期?出血热病毒侵入人体需经一段时间才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从感染病毒到发病的这段时间称潜伏期,该病潜伏期4~46天,一般2周左右。

六、出血热和鼠疫是一回事吗?出血热和鼠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传染病。

鼠疫是由细菌(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为野鼠间的烈性传染病,通过染菌的鼠蚤,经人皮肤或呼吸道传入人体后引起鼠疫。

本病发病急骤,传播迅速,病死率高,为国际检疫的传染病,我国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的第一位,而出血热为病毒感染,在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

七、出血热的临床特征?临床特征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五期经过。

三种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

五期经过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八、出血热的“三红”、“三痛”指的是什么?“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重者呈酒醉貌。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三痛”是出血热的早期(发热期)表现,常做为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九、出血热的出血现象?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常呈条索点状或搔抓样瘀点,粘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少数患者鼻衄,黑便、血尿,严重在注射部位出现大量瘀斑和腔道大出血。

十、本病早期诊断要点?1、急性发热,有乏力、全身酸痛等感冒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特别是热退后症状加重。

2、“三红”和“三痛”表现。

3、皮肤粘膜有出血点。

流行性出血热及预防控制(宣传单)

流行性出血热及预防控制(宣传单)

流行性出血热及预防控制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二、流行性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老鼠。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⒈呼吸道。

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⒉消化道。

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⒊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⒋母婴传播。

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⒌虫媒传播。

因此要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

为此预防工作必须做到:(1)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2)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3)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4)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

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三、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原则1.病人:必须尽快明确诊断,做好疫情报告;积极治疗病人,抓紧抗休克和预防大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保证有一个安静、整洁、卫生(消毒)的休养环境。

2.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本病虽未见人传人的报告。

但必须对“危险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和消毒),对接触者必须严密观察其是否发生疾病。

四、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据调查,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热流行;鼠密度在1%左右,就能控制出血热发病。

因此,在疫区应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做好个人防护,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

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

出血热防控工作方案

出血热防控工作方案

出血热防控工作方案流行性出血热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

为有效控制我镇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危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按照上级有关通知要求,制定此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加强对防控工作的领导,成立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各行政村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层层落实防控工作责任,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将防控工作列为当前重要工作内容,加强防控工作部署,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防控工作有效落实。

卫生院、行政村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卫生院负责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鼠情监测和疫情监测,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处置和病例救治工作,负责灭鼠技术指导;各行政村负责组织开展本村的灭鼠、环境卫生整治、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人员组织、宣传教育等工作。

相关站办所要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加大力度,共同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

二、落实防控措施(一)开展灭鼠工作由于老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所以,消灭老鼠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

各行政村要落实责任,采取集中与经常灭鼠相结合的办法,以药物毒杀为主,做好鼠药的发放工作。

同时号召农民饲养家猫进行生态灭鼠,组织群众采用鼠夹、粘鼠板、电猫等物理方法开展日常灭鼠,最大程度降低鼠密度,减少传染源。

(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各行政村要发动群众,搞好环境卫生整治,消除鼠类栖息、繁殖和活动的场所,使鼠密度降低到不足为害的水平,切断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三)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疫苗是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有效手段。

卫生院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发动,全力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

要根据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流行趋势,对易感人群及时开展预防接种,保证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要保证疫苗接种的覆盖率,重点人群接种率要达到80%以上,建立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三、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条幅、宣传单、入户宣讲等方式,广泛而深入的向群众宣传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和危害.卫生院、行政村要张贴宣传标语、书写宣传板报、悬挂宣传条幅。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发病初期有发热、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可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以及面部、颈部、上胸部皮肤有出血点,皮肤颜色变红(即三红),或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重的病人面部像喝醉酒一样。

该病流行范围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我市为流行性出血热老疫区。

每年的冬春季发病有季节性高峰,该病只要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完全可以痊愈。

二、流行性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人群可以通过接触病鼠的排泄物、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吸入病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等途径而感染。

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也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无论男女老少都容易感染该病,但青壮年、农民因接触机会较多而发病较多。

三、怎样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措施是灭鼠防鼠,减少与鼠类接触的机会,才能避免感染发病。

可采用投鼠药、布鼠夹、堵鼠洞等办法进行灭鼠。

同时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保存好家中的粮食及食物,防止鼠类污染。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理院内的杂草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不在野外留宿,不坐卧草地或柴草堆,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是预防出血热最有效、最经济、最直接的手段,注射疫苗最好在流行前(10-12月份)14-30天完成,接种人群以15-60岁最为合适。

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早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莱州市疾控中心。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预防和社区预防。

一、个人预防措施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动物、垃圾等污染物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手部。

2. 避免接触病毒携带者: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人或动物,特别是在疫情高发地区。

3. 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动物产品,如血液、肉类等。

确保食物煮熟彻底,避免食用过期或不洁食品。

4. 穿戴防护用具:在疫情高发地区或接触患者时,应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等,以减少病毒的接触。

5. 注重个人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体力和免疫系统,通过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等方式提高身体抵抗力。

二、社区预防措施1.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传达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包括病毒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

2. 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病例信息,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

3.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社区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垃圾、消毒公共场所,并加强对蚊虫的防治工作。

4. 防控措施宣传:向社区居民宣传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措施,如避免蚊虫叮咬、消灭蚊虫滋生地等,提高居民的防护意识。

5. 预防接种:根据疫情情况,推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三、应急处理措施1. 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监测疫情,掌握病例信息,并向上级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2. 隔离患者:对于疑似或确诊的患者,应尽快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传播。

3. 接触者追踪:对于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员,进行追踪调查,并采取必要的隔离和观察措施。

4. 加强医疗救治: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包括补液、控制出血、维持生命等措施,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引言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严重且传播速度快。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蔓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教案,包括个人卫生习惯、防护措施、环境清洁和病毒传播途径的认识。

正文内容:一、个人卫生习惯1.1 勤洗手: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体液而传播,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每次接触患者或者接触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后,务必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要洗20秒钟。

1.2 使用纸巾或者肘部遮掩口鼻:当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或者肘部遮掩口鼻,以避免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使用完纸巾后,应立即将其丢弃并洗手。

1.3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通常源自野生动物,因此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特别是在疫情流行地区,应远离野生动物市场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二、防护措施2.1 戴口罩: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戴口罩是非常必要的。

选择符合标准的口罩,并正确佩戴,确保口鼻彻底被覆盖。

2.2 空气消毒: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可以在空气中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在封闭空间内,使用紫外线灯等空气消毒设备可以有效杀灭病毒,减少传播风险。

2.3 避免近距离接触:与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

特殊是在疫情高发地区,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三、环境清洁3.1 定期清洁物体表面: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定期清洁物体表面是非常重要的。

使用含有酒精或者含氯消毒剂的清洁剂,对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擦拭,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

3.2 保持室内通风: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在封闭的环境中传播的风险更高,因此保持室内通风非常重要。

时常开窗通风,增加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3.3 清洁个人物品:个人物品如手机、钱包等也可能被病毒污染,因此定期清洁这些物品也是必要的。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讲座第8期)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讲座第8期)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一、流行性出血热的概念: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潜伏期8~39天,一般为2周。

约10%~20%的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胃肠道功能失调。

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但也有交叉重叠。

(一)发热期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羞明、视力模糊、口渴、恶心、呕吐、腰痛、腹泻等。

发病后体温急骤上升,一般在39~40℃之间,热型以弛张型为多,少数呈稽留型或不规则型,颜面及眼眶区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

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

肋椎角有叩痛。

束臂试验阳性。

本期一般持续5~6天。

(二)低血压期一般于病程第4~6天出现,也可出现于发热期。

轻者血压略有波动,持续时间短。

重者血压骤然下降,甚至不能测出。

休克时(除晚期者外)患者的皮肤一般潮红,温暖,出汗多,口渴,呕吐加重,尿量减少。

可有烦躁不安、谵语、摸空等,重者有狂躁、精神错乱等。

脉搏细速,可出现奔马律或心力衰竭。

本期一般持续1~3天。

(三)少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5~7天。

此期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显著。

患者有口渴、呃逆、顽固性呕吐、腹痛、谵语、幻觉、抽搐、鼻衄、呕血、便血、咯血、尿血等,皮肤、粘膜出血点增多。

血压大多升高,脉压增大。

肋椎角叩痛显著。

尿量明显减少。

24小时少于400ml,或甚至发生尿闭(24小时尿量少于50ml),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高钾血症等。

由于尿少或尿闭,加上血浆等液体的大量回吸收,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

并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等。

本期一般持续1~4天。

(四)多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10~12天。

由于循环血量增加,肾小球滤过功能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逐渐修复,但再吸收功能仍差;加上少尿期在体内储留的尿素等代谢产物的排泄,构成渗透性利尿的物质基础,故出现多尿和夜尿症。

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出血热的预防措施标题:出血热的预防措施引言概述: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为了有效预防出血热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个人防护1.1 定期洗手:出血热是通过病毒传播的,保持手部清洁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1.2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接触有病毒感染的动物或患者,减少感染的风险。

1.3 戴口罩和手套:在疫情高发期间,出门时应佩戴口罩和手套,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二、保持环境清洁2.1 定期清洁环境: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清洁,定期消毒物品和表面。

2.2 避免密闭空间:保持通风良好,避免在密闭空间长时间停留,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2.3 饮用干净水:确保饮用水的卫生安全,避免因水源污染引起的疾病传播。

三、加强个人免疫力3.1 合理膳食: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增强身体抵抗力。

3.2 锻炼身体: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

3.3 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增强免疫力。

四、遵循官方指导4.1 关注疫情动态:及时了解出血热的疫情情况,遵循政府部门的预防指导。

4.2 接种疫苗: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相关疫苗,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3 遵守隔离措施:如有接触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应主动进行隔离和观察,减少传播风险。

五、保持健康生活习惯5.1 戒烟限酒: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影响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

5.2 避免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影响免疫系统,应保持心情愉快,减轻压力。

5.3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疾病,提高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结语:出血热的预防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通过加强个人防护、保持环境清洁、提高免疫力、遵循官方指导和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出血热的发生,减少疫情传播。

愿我们共同为建设健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控制病媒传染病的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我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与防控工作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宣传培训
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普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知识,以高发疫区和新发疫区为重点,保持全民健康教育与重点人群教育相结合,把出血热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

有针对性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并对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进行流行出血热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诊治水平,做到“三早一就”。

二、加强监测
指导建立“四害”密度监测网络,给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消灭“四害”的科学依据。

启动传染病三级疫情监测报告网络,继续按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做好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之间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提高出血热防治效果。

三、加强防鼠灭鼠
防鼠、灭鼠是我国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成功经验与主要措施。

灭鼠方法,以药物为主,多种方法结合,对城乡居民
家内褐家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居民区周围500米范围以内的褐家鼠、大仓鼠、小仓鼠和黑线姬鼠进行消灭。

灭鼠指标:居民区内灭鼠后鼠密度(夹夜法)低于3.0%。

野外鼠密度控制在3.0%以下。

四、开展疫苗接种
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控制和降低本病发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本县实际情况按照“三统一、四重点”原则应用Ⅱ型或混合型出血热疫苗,认真做好本地区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免疫保护率。

五、开展环境治理
加强社区与农村居民区,尤其是疫点周边地区的环境综合治理,搞好环境卫生,阻断传播途径,控制出血热的流行。

咸阳周陵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止工作实施方案

咸阳周陵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止工作实施方案

咸阳周陵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止工作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保障全体师生身体健康,根据区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我校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如下:一、领导小组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流行性出血热防止工作,特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组长:副组长:组员:二、工作内容(一)加强宣传,提高师生防治知识。

1、利用校广播、橱窗等形式进行有关出血热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宣传。

2、各班通过班会深入宣传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知识,使每一位学生都深刻了解出血热的防控措施,并以此为内容出一期黑板报。

3、利用全干会向全体教职工宣传出血热防控相关知识,使人人都参与到流行性出热血防治工作中来。

(二)强化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做好灭鼠防鼠工作。

1、全体师生都积极参与校园环境卫生大整治。

学生负责打扫好自己的宿舍、教室及卫生包干区;教师打扫好宿舍、办公室及卫生分包区域,力求彻底清除卫生死角。

2、动员全体师生参与灭鼠防鼠工作。

尽量不要在教室、宿舍存放可能引诱老鼠的食品等物。

特别是校食堂要彻底打扫和清洗,消除鼠类栖息繁殖的条件,做好食品消毒和储存工作。

3、积极开展灭鼠工作,投放老鼠药、粘鼠板等,降低校园的鼠密度。

(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1、倡导全体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好个人卫生,勤换衣物。

2、倡议全体师生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等,对鼠类动物的尸体及其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3、避免坐卧草地,不在草地上晒衣服。

4、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应及时消毒包扎伤口。

5、有条件的还可以接种疫苗。

(四)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做到疫情早报告、早控制。

1、学生若发现感染的,由班主任联系学生家长,将学生带回隔离治疗并由班主任上报政教处,政教处上报学校,学校再进行逐级上报。

2、教师若发现有感染出血热的,上报学校,学校再进行逐级上报。

三、注意事项1、全体师生必须提高认识,认真参与到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工作中。

2、若发现有出血热早期症状的,一定要及时上报及隔离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发文单位:卫生部发布日期:1987-2-4执行日期:1987-2-4生效日期:1900-1-1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

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由于病原学研究的进展,特异性实验诊断方法的应用,对非典型病例已可能确诊。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30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确定了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基本上查清了我国的疫区范围,明确了我国存在野鼠型、家鼠型和家鼠野鼠混合型3种出血热疫区,这些研究进展使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措施更有针对性。

但是,近年来作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鼠类的数量增多,更多的疫区不断被发现,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农业区、林区和城镇又不时有暴发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影响经济开发、四化建设和国际交往。

当前,防治本病尚缺乏经济、简便、特效的方法。

但是实践证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有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部门的作用,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组织工作,落实防治措施,完全有可能控制本病流行,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部分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

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一、监测:监测是卫生防疫部门防治疾病的耳目,应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好。

但监测是手段,控制是目的,监测要为控制服务。

出血热流行病学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鼠间疫情(或称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监测、疫区监测、病原类型监测、传播途径监测、易感人群免疫情况监测和预防(控制)效果监测等。

各疫区应普遍开展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监测。

(一)人间疫情监测:主要由相当于县级防疫站来做。

内容包括及时掌握确实的疫情,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疫情登记要详细,必要时应进行个案调查和采血检查抗体,以核实疫情。

1.新发、偶发和散发地区:对每个病例都应进行个案调查,用间接免疫萤光方法进行血清学核实。

2.高发地区:抽取50-100个临床诊断病例,进行血清学核实。

3.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流行高峰期或家鼠型出血热暴发时,对临床病例和发热病人,抽样检测血清抗体,以检查误诊和漏诊情况。

4.疫情统计分析:每年要画出1张疫情分布地图。

发现病例随时点出,1个点代表1个病例,以便观测疫情发展趋势。

要统计历年的发病数和病死数,计算发病率和病死率。

统计逐月的发病数和发病率,明确发病高峰季节。

(二)鼠间疫情监测:凡有条件的县级防疫站,要逐渐查清疫区和非疫区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和带毒率,并进行宿主动物带病毒率的动态调查。

在带病毒鼠聚集场所或病例较为集中的居民点,在其周围200米范围内进行疫区处理。

1.监测地区:重要城市、港口和交通要道等。

2.监测时间:在家鼠型和野鼠型出血热发病高峰前进行。

3.监测对象和数量:家鼠、野鼠各100只以上。

实验用的大白鼠等也要定期检查。

4.方法:对不清楚是否疫区的地区,可先应用免疫萤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抗体。

已确定存在有本病疫情的地区,要同时检测鼠类等动物特异性抗原和抗体携带情况。

二、灭鼠防鼠:为了取得预防和控制本病的良好效果,必须加强领导,认真落实组织措施。

以灭鼠为主,灭鼠和防鼠相结合。

重视效果评价,坚持长期战斗。

(一)灭鼠1.指标:无论家鼠、野鼠,灭鼠后的密度都要低于3%。

2.重点:在疫区普遍动员灭鼠的前提下,要着重抓好发病率大于十万分之30的发病区的灭鼠工作,港口、机场、车站和码头等地也要重点灭鼠。

3.时机:无论家鼠型、野鼠型出血热,均要在本病流行高峰前进行灭鼠。

家野鼠混合型疫区,春季着重灭家鼠,秋冬季着重灭野鼠。

4.次数:每年进行2-3次突击灭鼠,在高发病区,还要抓好经常性灭鼠措施的落实。

5.范围:以居民区内及其周围3-5华里为重点。

6.方法:以毒饵法为主,结合器械捕打和改变鼠的栖息条件。

由于猫能携带病毒,本病疫区不宜提倡养猫。

7.效果考核:毒鼠前后要用鼠夹法进行鼠密度调查。

有条件地区可结合测抗体调查鼠感染率、测抗原调查鼠带毒率。

8.本病系通过接触带毒鼠或其排泄物传播,因此在灭鼠时应尽量减少人与鼠的接触。

疫区应严禁玩弄鼠类,发动群众灭鼠时,严禁采用交死鼠或鼠尾的做法,应根据效果考核的结果来评价灭鼠成绩。

(二)防鼠:新建和改建住宅时,必须遵照防鼠要求,安装防鼠设施,以防止鼠类侵入。

三、灭螨防螨: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敌敌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

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四、食品卫生及其管理: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

在本病疫区特别是家鼠型疫区,除开展灭鼠工作外,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

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五、加强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六、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体防护:凡是在疫区生活或劳动的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

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

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

七、严格执行《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以防发生实验室感染。

八、野外作业工地的预防措施:水利、农垦、国防、桥梁、铁路等野外作业工地,在施工前均应进行流行病学侦察和疫源的监测,如属出血热疫区或可疑疫源地,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事先做好灭鼠防病工作。

(一)施工前应开展灭鼠工作,鼠密度应控制在3%夹次以下。

如工地内发现螨类,还应采取灭螨措施。

(二)建立工棚时,应选择地势高、干燥和向阳的地方,工棚要搭成“介”字形,粮仓和厨房应与工棚分开搭盖。

(三)在野外施工时,尽可能不住工棚。

必须搭工棚住宿时,住宿工棚亦应单独搭盖,架高床铺(铺面距地面不应低于0.5米),铺不靠墙,铺下不放杂物和食品。

铺草要喷洒杀虫药物,经常翻晒。

宿舍、工棚应保持干燥、无鼠、无螨。

(四)应搞好工地的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藏等工作。

(五)搞好宣传和培训,抓好防治出血热的“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措施。

诊断和治疗部分一、诊断依据:目前,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在基层单位虽已逐渐推广,尚不能广泛普遍应用,本病的诊断仍需以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调查为主要依据。

(一)临床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在发病季节,于发病前两个月内曾到过疫区,或有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病毒的实验动物史。

2.症状: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

3.体征:面、颈、上胸潮红(即三红)重者似酒醉貌,眼结合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集簇状),并可伴有眼结合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肾区有叩击痛。

4.实验室检查:(1)早期尿中出现蛋白,且迅速增多,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

(2)血象: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增高,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

(3)血生化检查:血尿素氮(BUN)或非蛋白氮(NRN)升高。

5.病程经过:病程中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五期经过。

不典型病例或经早期合理治疗,可不出现低血压或少尿期。

(二)确诊依据:经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4倍增高者(间隔1周)。

二、早期诊断: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如有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病人,应首先考虑本病可能,应仔细观察以下临床表现,并按疑似出血热处理。

(一)发热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痛及消化道症状。

(二)体检时应特别注意球结膜、面、颈及上胸部充血、皮肤、腋下出血点、咽部及软腭充血、瘀点和肾区叩痛。

(三)发热病人如早期出现尿蛋白阳性(偶有尿蛋白阴性者),且迅速增加者。

(四)血象检查有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对本病诊断有帮助。

(五)有条件单位可早期作血液和尿蛋白细胞内病毒抗原检测,并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三、临床分型:根据病情轻重对确诊病例区分为五型:(一)轻型:1.体温在39℃以下,中毒症状轻。

2.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

3.除皮肤与/或粘膜有出血点外,无其他出血现象。

4.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有明显少尿期。

(二)中型:1.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的球结膜水肿。

2.病程中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26mmHg.3.皮肤、粘膜及其他部位有明显的出血现象。

4.肾脏损害明显,尿蛋白可达“+++”,有明显的少尿期。

(三)重型:1.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渗出现象严重,或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者。

2.病程中收缩压低于70mmHg,或脉压低于20mmHg,并呈现临床休克过程者。

3.出血现象较重,如皮肤瘀斑,腔道出血。

4.肾脏损害严重,少尿持续在5日以内,或尿闭2天以内者。

(以上(一)、(二)、(三)型,各具备2项或2项以上者方可诊断。

)(四)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任何严重症候群者。

1.难治性休克。

2.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3.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超过5天以上,或尿闭2天以上;或尿素氮超过120毫克/dl以上。

4.心力衰竭,肺水肿。

5.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如脑水肿、脑出血、脑疝形成者。

6.严重继发感染。

7.其他严重合并症。

(五)非典型:1.发热在38℃以下,没有中毒症状。

2.皮肤或粘膜可有散在出血点。

3.尿常规检查阴性,或尿蛋白士。

4.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四、治疗:出血热的特效疗法已开始试用,疗效有待观察,目前仍然以综合疗法为主,应抓好“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休息和就近治疗)。

特别应抓好发热期的治疗,认真把好“三关”(休克、出血及肾功能衰竭关)。

(一)发热期治疗:1.早期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