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在伤寒学术史上的地位

合集下载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着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

态度非常果断。

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

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

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着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

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

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

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

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

经方大师胡希恕

经方大师胡希恕

经方大师胡希恕经方大师胡希恕近拜读《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书?胡希恕》(以下简称《胡希恕》)一书,欣喜万分。

笔者被胡老先生研究《伤寒论》的丰硕成果所吸引,同时折服于其独特的临床经验,故撷其精华于同道一起赏析。

一、胡希恕生平简介胡希恕,1898年生于沈阳,清末太医之学生王详徵的弟子。

1936年悬壶于京城,1952年约陈慎吾、谢海洲共同开设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1984年病逝,享年86岁。

胡先生行医50余载,早年即以“经方派”著称。

20世纪60年代初,其“《伤寒论》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的报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解决“历代医学家缺乏论述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中医界称赞胡老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一书由胡先生的弟子冯世伦、李惠治等整理而成,汇集了胡老一生的理论建树与临证验案,对于后人学习、研究与运用《伤寒杂病论》有颇多启迪,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

二、胡希恕对《伤寒论》的阐释胡先生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提出如下独特的见解:其一,胡先生认为《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为最古三大流派(神农本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的神农本草派。

其根据为: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宋刻《伤寒论》序也有“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的记载;从药物理论来看,更能看出《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本一脉相承。

他指出,研究伤寒应重视它与《黄帝内经》体系有别。

其二,胡先生指出《伤寒论》于三阳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于三阴篇,也是先太阴、次少阴、而后厥阴,均把半表半里置于最末,这是论述上的需要或安排,但并不代表传变次序如此,临证也绝无阳明再传少阳,尤其传变又复回太阳之证。

他强调厥阴不是伤寒的最后阶段,只是重要的转归或枢纽。

其三,胡先生提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中医业界对胡希恕的评价

中医业界对胡希恕的评价

中医业界对胡希恕的评价1. 背景介绍1.1 胡希恕的简介胡希恕,1916年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教育家和学者。

他对中医药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中医药教育改革的旗帜人物”。

1.2 胡希恕的贡献胡希恕博士是中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先驱之一,他在中医药教育、研究和临床实践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以中医学为特色的高等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并亲自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久。

他还组织编写了多部重要的中医学教材和学术著作,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胡希恕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医业界对胡希恕的评价2.1 杰出的学术成就胡希恕在中医学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就,他深入研究中医理论,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还系统整理了大量散失的中医经典文献,为研究中医学的前辈和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胡希恕的学术成就被中医业界广泛认可和赞赏。

2.2 杰出的教育贡献胡希恕在中医药教育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中医药高等学府——北京中医学院,并担任了该校的校长,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还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以中医学为主干,综合中西医学的教育模式。

胡希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贡献被中医业界广泛传颂和传承。

2.3 崇尚实践的学术风格胡希恕崇尚实践,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提倡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归纳,重视中医药的实际应用。

胡希恕的学术风格深受学界和临床医生的赞誉,他的实践导向的研究方法,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结论胡希恕作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先驱之一,在中医学、教育和实践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理念深受中医业界的赞誉和尊重。

无论是他的研究成果,还是他在中医药教育上的贡献,都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胡希恕伤寒论171条

胡希恕伤寒论171条

胡希恕伤寒论171条
胡希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在《伤寒论》一书中总结了171条关于伤寒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以发热、寒战、体重减轻、全身疼痛等症状为特征。

胡希恕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搏等指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这171条中,胡希恕首先强调了伤寒病的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他指出,在病情初期,病人可能只表现出一些轻微的不适,但通过仔细观察,医生可以察觉到一些细微的变化,从而及早发现疾病。

此外,胡希恕还强调了精确的诊断方法的必要性,只有准确了解病人的病情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胡希恕提出了一些传统的中药疗法。

他认为,通过使用一些具有解毒、解热、清热等作用的中药,可以有效地缓解病人的症状。

此外,他还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适当的饮食可以提高病人的身体抵抗力,并有助于康复。

此外,胡希恕还关注了病人的个体差异,并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的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因此在治疗伤寒病时应该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来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胡希恕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通过总结
自己的临床经验,他对伤寒病的诊断与治疗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更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但胡希恕的理论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学和提高诊疗水平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名医名方?胡希恕?辨证腹痛腹泻

名医名方?胡希恕?辨证腹痛腹泻

名医名方胡希恕辨证腹痛腹泻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并将其方证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卓越的疗效。

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道。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

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

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验案赏析例1 (肠功能紊乱)罗某,男,32岁,病案号99211。

初诊日期1963年10月16日:一年多来腹泻,多数医生诊为“神经官能症”。

在本院已服中药三个多月,多为黄芪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皆未见明显疗效。

近症:腹痛、腹泻,每早晨起床即腹泻,每天腹泻4~5次,伴肠鸣、腰酸腿软,身畏寒.无力,阳痿,时失眠、头晕,咽干而疼,而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腻,脉沉细。

此证属少阳太阴合病,与四逆散加苓术附生姜:柴胡四钱,枳实四钱,白芍四钱,炙甘草二钱,川附子三钱,茯苓三钱,苍术三钱,生姜三钱。

结果:上方服八剂,腹痛止,大便日一行.头晕好转,可以看报,眠好、精神好,唯饮食欠佳,胃脘胀闷,仍腰酸,上方加陈皮五钱,服六剂,症已。

按:本例辨证较为复杂,必仔细审证方能明晰。

该患者常有咽干而疼,每说出后,医生就给凉药,服后腹痛腹泻加重。

所以后来看病时,不敢说有咽干而疼。

实际这是少阳郁热的表现。

《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此条冠之以少阴病,实质是原本是少阴病,今传入半表半里而转属少阳病,由于热壅气郁,血行受阻,因致脉沉细、四逆,形似少阴病的外观,实为少阳病。

伤寒名家:宋前八家与明清三派

伤寒名家:宋前八家与明清三派

伤寒名家:宋前八家与明清三派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了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书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立即受到人们的青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当时名医华佗就曾赞誉:“此真活人书也”。

由于东汉末年战乱频仍,该书曾一度散佚,未能广泛流传。

直到晋太医令王叔和通过收集整理,将其书中伤寒部分的内容重加编次,名曰《伤寒论》,成为流传后世的唯一传本。

后世医家所藉以研究的正是经过王叔和重编的《伤寒论》,由此导致了后世医家在《伤寒论》条文真伪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

总之,伤寒学派诸家以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指归,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1.宋金以前伤寒八家仲景《伤寒论》一直为后世医家所珍视,历代治伤寒之学者为数甚多,王焘《外台秘要》就汇集了唐以前21家的经验,共305条。

从晋迄宋,研治伤寒最有成就者约有八大家,他们是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兹分述如下:王叔和与张仲景几乎前后同时代,他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其所增诸篇内容反映了叔和研究《伤寒论》的成果,其在《伤寒例》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寒毒发病,引《内经》以例伤寒三阴三阳,重申风伤卫、寒伤营等,皆为首倡,而对后世学术研究起到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

他创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以揭示伤寒六经辨治的规律。

这种研究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研究之先河,也为其他多种分类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

孙氏研究伤寒的另一重要观点是他特别推崇太阳病桂枝、麻黄、青龙三法的运用,这一观点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方有执、喻嘉言宗其说而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成为错简重订派的主要观点之一。

伤寒的历代注家们

伤寒的历代注家们

伤寒的历代注家们伤寒的历代注家们成无己成无己(约1066~1156)中国金代医学家。

聊摄(今山东聊城)人,约生于北宋嘉祐治平年间,后聊摄为金兵所占,遂成金人。

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

他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皆有研究,尤其是对于《伤寒论》最为推崇。

他专力钻研该书数十年,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依据,对该书进行了全面注释,撰成《注解伤寒论》10卷,为现存最早全面注解《伤寒论》之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另撰《伤寒明理论》4卷,将经典著作与个人心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启迪后学产生了重要作用。

成无己,宋代山东聊摄(今山东茬平)人,后来聊摄并于金,故又称为金人。

约生卒于l063~1156年间,卒年九十余岁。

成氏世代行医,对理论与临床均有擅长,是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也是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

其著作有三,《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在成氏以前,研究《伤寒论》者虽已有孙思邈,在其同时代亦有朱肱、庞安时等人,但他们均未对《伤寒论》原文进行注解,成无已以《内经》、《难经》的理论为基础,对《伤寒论》条文加以注解,由于前无他人可鉴,难度很大,致使该书著成时成氏已至八十高龄,前后长达四十余年。

也正由于成氏注解《伤寒论》的古奥原文,致使这部有很大实用价值的著作才得以广泛流传,被医家所理解与重视,使研究者越来越多,促进了伤寒学派的发展。

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一书中,运用《内》、《难》之学的理论为指导,来分析其病机、治则、方剂等,使《内经》、《难经》与《伤寒论》之间一脉相承,完全符合仲景著书的原意,成为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注本之一。

例如,对《伤寒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一条,成氏解释说:“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肤不固也。

《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伤寒论》述要-2171-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伤寒论》述要-2171-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171-《伤寒论》述要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伤寒论》作者简介及成书
1、《伤寒论》成书于约公元()年
A、204
B、205[正确答案]
C、206
D、207
2、《伤寒论》的六经分证方法来源于()
A、《素问.病能论》
B、《素问.疟论》
C、《素问.风论》
D、《素问.热论》[正确答案]
3、少阳病的症状主要包括
A、头项强痛而恶寒
B、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
C、脉微细,欲寐
D、口苦咽干目眩[正确答案]
4、)在中医学中占重要学术地位,被誉为“经典临床学”、“医方之祖”“医门之圣书”
A、《温病学》
B、《伤寒论》[正确答案]
C、(脉经》
D、《针灸甲乙经》
5、《汉书.艺文志》载有医经七家,()卷,经方11家()卷
A、274,216
B、216,274[正确答案]
C、214,276
D、276,214。

跟刘渡舟学用经方:感悟胡希恕、陈慎吾的《伤寒论》学术见解

跟刘渡舟学用经方:感悟胡希恕、陈慎吾的《伤寒论》学术见解

跟刘渡舟学用经方:感悟胡希恕、陈慎吾的《伤寒论》学术见解张文选教授我曾经给我的学生们讲过,伤寒学界有“北斗三星”。

所谓“北斗三星”是指在中国北方,有三位泰斗级的伤寒学家,他们是胡希恕、陈慎吾、刘渡舟。

这三位“星”成倒“品”字形排列,胡希恕、陈慎吾位于前,刘渡舟位手后。

所谓“北”,小者指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者指北京,大者指中国北方。

胡希恕与陈慎吾先生关于伤寒学的研究对刘渡舟有较大的影响,刘渡舟先生对胡、陈两位前辈也十分尊重,十分推崇。

在我们跟诊过程中,他常向我们讲到胡希恕先生与陈慎吾先生关于《伤寒杂病论》与经方运用的学术见解。

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始研读胡希恕先生与陈慎吾先生的《伤寒论》之学。

由于胡希恕的门人近些年来出版了较多的胡希恕著作与音像资料,因此我们更多地专注于胡希恕先生著作、音频资料的学习与研究。

此将胡先生对我们影响最大,也是我们感悟最深的学术见解略述如下。

1.《伤寒论》来源于《汤液经法》而与《黄帝内经》无关(《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

这就提示我们,临床上不能用《内经》与现行《中医基础理论》的思维运用经方,而要以《伤寒论》自身的理论指导经方的运用。

例如,运用五苓散,如以《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此方为利水之方,用于气化不利的水肿。

而以《伤寒论》的理论用此方,其用方指征是,太阳病,表之阳证;根据第71、72、73、74条,以口渴、小便不利为辨方证的着眼点;其效应是“多用暖水,汗出则愈”,而不是水肿消退。

2.《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仲景发展者,是在表证与里证之间增加了半表半里证,又分辨阴、阳,从而形成了辨表阳证(太阳病)、表阴证(少阴病),里阳证(阳明病)、里阴证(太阴病)、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伤寒论》有独特的辨证体系,这就是,在辨明六经八纲基础上,再辨方证。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经方传真·绪论》)3.“六经”与经络脏腑无关。

299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299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辩方证。
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应学说的影响,胡老提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新观点。和挚友陈慎吾先 生的相互影响,被他们共同的朋友,当代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谢洲先生称为北京市中医药界的 双雄“焦赞孟良”,相互问难使两人共成大家。 独立思考,悟性超常,终成经方大师,从胡老的学习中医,研究伤寒,使用经方,终成 经方大师的成才之路,不难发现古今医学大家成才的共同规律: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熔合 提炼,自成一家。 理论研究有建树 胡老经过几十年潜心地读书,临证,在《伤寒论》理论研究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观点和认 识: 一、《内经》,《伤寒》体系异 《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黄帝内经》的医经派体系不同,《伤寒论》 本身有其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二、辨证论证寻规律 胡老学习了《西医病理生理学.》据其有“一般规律反应的论述”,促进了他对辨证施 治的认识,因而总结出中医辩证施治的实质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 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三、经方辨证体系是人经八纲辨证与辨方证的统一。 1.六经八纲是辨方证的总纲,既能辨外感、内伤,又能辨伤寒、温病。 2.《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其实质是八纲辨证。 3.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尖端,笔者将其总结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辨 方证是辩证的尖端。胡老认为《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辨。八纲,
术研究的著作多达15部,在学术界掀起了“胡希恕研究热潮”。胡老是何许人也?他对《伤 寒论》研究有何独到之处呢?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早年学 医于当地名医王祥徵先生,尽得其传。1936年,拜河南儒医朱壶山先生(唐宗海入室弟子) 为师,解放前,在北京自设诊所行医,擅用经方,疗效卓著,活人无数。解放后,曾自办“求 实中医学校”主讲仲景学说,填补了当时北京中医教育的空白。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 院任教,任中医内科副教授、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胡老对仲景学说研讨较深, 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伤寒 金匮约言录》、《温病条辨按》等书。晚年,曾指导日本留学生考察团,颇受日本行友的欢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

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

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

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

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

胡希恕伤寒论106条

胡希恕伤寒论106条

胡希恕伤寒论106条摘要:1.胡希恕简介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地位2.伤寒论106条的概述3.106条的具体内容解读与应用4.伤寒论106条在现代中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5.总结正文:胡希恕伤寒论106条,是中医学术领域中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胡希恕先生是近代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他在伤寒论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被誉为“伤寒论研究第一人”。

伤寒论106条,则是他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原则。

伤寒论106条涵盖了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药物疗法等多个方面。

其中包括了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治疗原则、药物选用等核心内容,是中医学子和实践者必备的临床指南。

具体来说,伤寒论106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辨证论治。

这些诊断方法在现代中医实践中依然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2.治疗原则:提出了“扶正祛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基本原则,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3.药物疗法:介绍了多种中药组方和单味药的应用,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

这些组方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仍广泛应用,疗效显著。

4.预防保健:强调预防为主,提出了“养精蓄锐”、“适度运动”、“调节饮食”等养生保健方法。

这些观点在现代健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伤寒论106条在现代中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不容忽视。

尤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医治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伤寒论106条提供的辨证论治原则和药物疗法,为现代中医抗疫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总之,胡希恕伤寒论106条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现代价值的中医经典。

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段治钧先生,代表著作《胡希恕越辩越明用伤寒》。 还有北京市中医院,李惠治教授,胡老的女儿胡跃女士,河北石家庄市张舒君先生参加 了胡老多部遗著的整理工作。 再传弟子中知名的有:王利军,彭景章,张立,张峥,赵丽,曹利,石应轩,邹芷均, 闫志安,鲍艳举,赵厚睿,李海天,李清峰,刘观涛,许明星,孙彦鹏,肇永前,廖立行, 陈思颖,洪裕峰等数十人,他们正在张、冯、段诸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提高疗效,志 在将胡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胡(希恕)氏伤寒学派完全符合上述条件,可以非常自豪地认 为胡氏伤寒学派已经正式形成了,并在成长壮大之中。 学术思想探渊源 受业师王祥徵先生的影响:胡老早年随河北乐亭的国文教师王祥徵先生学医,王系清末 迸士曾学医于某太医,王师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推崇唐容川,陈 修园的学术观点。胡老1919年参办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为胡老成为经方 大师奠定了理论基础。 受挚友陈慎吾先生的业师——河南名医朱壶山先生的影响:据恩师陈大启教授(陈慎吾 先生的哲嗣)讲,朱先生是中两汇通学派唐容川的高足,唐又对清代伤寒学家陈修园推崇备 至,著有《伤寒论浅注笺正》, 《金匮要略浅注笺正》,使胡老医术更加精迸。 受日本汤本求真《皇汉医学》影响:据恩师张长恩先生所述,胡老的早期著作《伤寒金 匮论言录》.就是从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摘出,当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使胡老抓出了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辩方证。 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应学说的影响,胡老提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新观点。和挚友陈慎吾先 生的相互影响,被他们共同的朋友,当代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谢洲先生称为北京市中医药界的 双雄“焦赞孟良”,相互问难使两人共成大家。 独立思考,悟性超常,终成经方大师,从胡老的学习中医,研究伤寒,使用经方,终成 经方大师的成才之路,不难发现古今医学大家成才的共同规律: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熔合 提炼,自成一家。 理论研究有建树 胡老经过几十年潜心地读书,临证,在《伤寒论》理论研究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观点和认 识: 一、《内经》,《伤寒》体系异 《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黄帝内经》的医经派体系不同,《伤寒论》 本身有其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二、辨证论证寻规律 胡老学习了《西医病理生理学.》据其有“一般规律反应的论述”,促进了他对辨证施 治的认识,因而总结出中医辩证施治的实质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 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三、经方辨证体系是人经八纲辨证与辨方证的统一。 1.六经八纲是辨方证的总纲,既能辨外感、内伤,又能辨伤寒、温病。 2.《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其实质是八纲辨证。 3.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尖端,笔者将其总结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辨 方证是辩证的尖端。胡老认为《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辨。八纲,

连黄煌都敬佩的医家,你知道吗?

连黄煌都敬佩的医家,你知道吗?

连黄煌都敬佩的医家,你知道吗?中医家推荐:他们的学术个性非常之鲜明,非常质朴、非常率真,一门心思研究医学。

他们不是商人,不是政客,也不是搞宗教的。

今天我们来研究经方家,来传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这对我们发展中医,做好经方惠民的工作非常重要。

让我们一起跟随黄老师领略经方家的魅力。

讲稿实录:经方就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一些经典的配方,当然也有人说是古代的经验方。

但是经方这个名词,我是反对翻译成classical formula的,一定要用经方的音译。

因为“经”字上的含义太多了,可以是经纬之方,可以是经典之方,也可以说是经常用的方,也可以说是古代的经验方,所以目前在翻译时还是用经方的音译。

应用经方的名医生,我们称之为经方家,他是我们中医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流派,称之为经方派,当然这个名称它主要是指在近代。

那么现在,经方派已经成为中医学中一个古老但是又具有活力的学术流派。

经方家,他们是一批擅长应用经方治病的医家。

从学术思想上来看,他们非常强调《伤寒论》的传承,非常强调方证相应,也非常重视药物以及配伍的一些研究。

他们在一些所谓的理论研究上做的不多,但是在经方的方证研究上,在经方的应用临床中做了很多的工作,而且大多数都是擅长使用经方大剂,临床的特色非常明显,所以后世称他们为经方派。

中医历史上医家非常多,名医也是多如牛毛。

但是在这些名医中间,我最钦佩的就是这些经方家。

因为他们的学术个性非常之鲜明,他们非常质朴、非常率真,一门心思研究医学。

他们不是商人,不是政客,也不是搞宗教的。

今天我们来研究经方家,来传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这对我们发展中医,做好经方惠民的工作非常重要。

所以今天我要把他们的魅力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经方家的用药首先我们来看看经方家的用药,都是喜欢用经方,用仲景方。

《伤寒论》、《金匮要略》这是经方家必读的书。

中医的书太多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是真正有学头的就是经典。

学针灸,一定要读灵枢、素问;学方药,一定要读伤寒、金匮,这也是我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比较出来的。

已故名中医胡希恕讲伤寒论,三言两语,直达本质,太精彩了

已故名中医胡希恕讲伤寒论,三言两语,直达本质,太精彩了

已故名中医胡希恕讲伤寒论,三言两语,直达本质,太精彩了胡希恕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元老之一,毕生沉醉仲景之学,精通伤寒、金匮,临床妙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被誉为“经方学派的大师”。

胡老将伤寒,常出妙语,直探本质。

下面是胡老讲解什么叫“中风”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讲解:太阳病,就是指上条提到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时又有发热汗出,这种汗出不是大汗出,为潮乎乎地出汗,汗并不太多,没有臭味。

不但恶寒而且恶风,恶风甚于恶寒。

缓脉与紧脉相对,比如香烟,裹得很紧,握在手上界限分明,感觉很清楚,要是将烟丝倒出一点,按之不再饱满硬实,就像缓脉,脉缓即是因为出汗后,水分丧失一部分,下条所讲伤寒,因为一点儿汗也不出,所以脉紧。

太阳病中,“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的证候叫作中风。

“中”就是用箭射中的意思,“中者中于内也”,言其邪深也。

这个邪,就是病邪,表邪所在的部位比伤寒要深,古人有句话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皮肤疏松,所以病邪可以乘虚而入,向内侵入,到达肌肉这一层,后面要讲“桂枝本为解肌”,就不叫发表了。

中风证,病邪不在表皮这一层,而在肌肉这一层,“中”字的应用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关于“风邪”的说法现在就不恰当了。

恶风是当然的,身上发热又有汗,一遇风是肯定要恶风的,以洗澡为例,洗过热水澡,汗出后,必然怕风,非披衣不可。

由于恶风,古人说它是“风邪”,是拿一种现象当作本质,这是不对的,但是中风和伤寒的命名在辨证施治上有着重要意义。

有人说,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不用内经以经解经,不用五行生克,不用五运六气,不用脏腑经络,直言中医治病背后的规律和本质,不信中医的看了能信中医,迷信中医的看了能怀疑中医。

胡老先生密切结合临床讲解伤寒论,每发真知灼见,时有振聋发聩之感!在85岁高龄时,思维依然敏捷,颇有口才。

讲伤寒论的篇章结构,气势高屋建瓴;而具体到每一条,甚至每一个字,又毫发毕现,细致入微。

胡希恕 伤寒论解说

胡希恕 伤寒论解说

胡希恕伤寒论解说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典籍,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部奇书,被誉为中医学经典。

其中所载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篇主要对《伤寒论》中有关伤寒的内容进行解说。

伤寒是由于寒邪侵入体内,导致人体经络气血阻塞、内脏功能失常而引起的疾病。

伤寒在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寒战等症状。

这些症状是由于寒邪与人体阴阳失衡而引起的。

因此,《伤寒论》中治疗伤寒首先要注意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在治疗伤寒中,中医讲究治疗因和病。

即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不同的症状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中分为八个部分:汤液部、脉证篇、上下论、别录、证治准绳、金匮要略、杂病论、阴阳家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汤液部,也是治疗伤寒最基础的部分。

《伤寒论》汤液部中介绍了许多用热药材煎煮成药汤治疗伤寒的方剂。

这些方剂具有温阳发汗、透热祛寒的作用,能够缓解伤寒病魔的症状。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

桂枝汤的主要成分是桂枝,这是一种辛温的草药,具有发汗解表、温阳化湿的作用。

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缓解外寒内热的症状,治疗身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此外,还有金银花汤、葛根汤等多种方剂能够治疗伤寒。

这些方剂都有其特定的治疗方法和方案,需要临床医生根据病情进行选择使用。

总之,中医认为伤寒是一种阴寒内盛、阳气外疏的病理状态,治疗伤寒应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驱除寒邪,让阳气恢复活力。

《伤寒论》中提到的方剂都是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具有较高的疗效。

因此,《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一直都是极为重要的。

伤寒论讲得最好的老师《伤寒论》谁讲的最好

伤寒论讲得最好的老师《伤寒论》谁讲的最好

伤寒论讲得最好的老师《伤寒论》谁讲的最好1, 《伤寒论》谁讲的最好我推荐胡希恕和刘渡舟的,应该是讲的最好的。

胡老是中医临证大师,一辈子从来没有发表过作品(好像只有一篇文章),为人谦虚严谨。

现在的书,都是他的弟子所写。

现在书店有他老人家在世时讲伤寒论的录音,与书配套,可作参考。

刘老也是大师,是郝万山的老师,才思敏捷,对中医理论研究相当深入,书比较多,但有些早年的书,现在是买不到了。

万方、维普可以找一找他老人家的发表的文章,学术思想浓厚,文化底蕴相当深。

网上有刘老在世时的伤寒论视频,百度上就能找到。

至于你说哪位的更容易懂,呵呵,这个问题太难,懂也要分到什么程度,看得懂,有些古文知识,就可以了;至于用经方看病……那可不是谁都行的,得需下苦功夫,而且要有悟性才行。

祝你成功!2, 伤寒论谁讲的更好。

更加透1、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这人临床很厉害的,但这本书很多人不认同他的观点。

但是至少,这本书对了解条文的字面意思是绰绰有余了。

此书很简单,易读,从此书起步。

2、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白话解》《伤寒明理论,白话解》《伤寒明理论药方解》。

三本都要看。

第一本内经来注释伤寒论,活了90多岁,写了40多年,必须看。

第二本症状学著作,要实际治病此书必看。

第三本详细分析了20首方子。

3、尤在泾《伤寒贯珠集,白话解》这本书从临床的角度注释伤寒论,必须读。

4、陈修园,必须了解此人的一个观点,就是津液的代偿问题是伤寒论的精神实质。

其余则不是必须。

5、伤寒学派名家的医案。

这个是必须花最大精力去研究的,主要是从症状去推导证型,病机等,主要是症状和病机的因果关系,在这个点上大量积累经验。

否则,学再多的理论都没用,而且还混乱繁琐。

名词解释伤寒论《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刘渡舟和胡希恕以及郝万山老师讲的《伤寒论》各有什么特点?哪个更好?应如何选择学习?

刘渡舟和胡希恕以及郝万山老师讲的《伤寒论》各有什么特点?哪个更好?应如何选择学习?

刘渡舟和胡希恕以及郝万山老师讲的《伤寒论》各有什么特
点?哪个更好?应如何选择学习?
刘渡舟,胡希恕和郝万山三位老师讲《伤寒论》各有千秋,但对《伤寒论》认识和讲述都是精辟的。

刘渡舟老师,偏于泥古,老道其成,信手拈来,听课如看古装戏,用药如同用兵布阵,颇有大将之风!
胡希恕老师讲课,尾尾动听,如行云流水,但又有酒糟陈醋酸遗风,细品则愈嚼愈香,回味无穷。

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如观万马奔腾,尤如提壶灌顶,使人茅塞顿开,融合了太多的现代思想,也使人走如一个暂新的世界。

非世外桃源,更如亲临其境。

风度儒雅,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知识渊博,结合紧密,通古博今,专业知识丰富,临床经验老道。

确实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简述我对现代伤寒学家们的看法

简述我对现代伤寒学家们的看法

简述我对现代伤寒学家们的看法
一.我不佩服的几位学者:北京刘渡舟,南京陈亦人,湖北李培生,福建陈慎吾.这几位先生,名望如日中天,桃李普及天下,属于超级学术领袖.然而他们的研究,基本是以字解字,以词解词,以文解文,以经解经,随文演绎,望文生义,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终日讨论某字当在某字之前/某句当在某句之后等问题,周旋于方寸之间,迷茫于云雾之中,经常为了一字一句的问题争论不休.这样脱离临床实践的研究,很难说有真正的价值.比如陈老,理论方面的造诣奇高,但是直到晚年才开始临床方面的探索;而"刘渡舟看病不行"的评价,在京城医圈更是广为人知.总之,他们属于读伤寒/学伤寒/论伤寒/注伤寒的一类人.
二.我很钦佩的几位医家:北京胡希恕,福建俞长荣,江苏陈伯涛,山东李克绍!这几位先生,名望以及影响,普遍不如上面的几位,但是他们却是有实际才学的真医家!他们属于证伤寒的一类人,能够把前贤的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伤寒论真正做到了继承以及发扬,生平解决疑难大症无数,是广大中医临床家心目中的楷模!许多人钻研伤寒之学,最初也是徒慕虚名,跟随上面几位先生,走了不少的弯路,最终认识到,将伤寒理论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才是最好的学习与论证方法,死读书/读死书是没有出路的.
再多说二句,其实兄弟我最尊崇的中医临床家,要属蒲辅周/许公岩二老.如果把他们比喻为皓月当空/如日中天的话,刘渡舟/王绵之等就只能算是萤烛之光,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一般不知情的人士,也许以为刘王一定很了不起吧?其实,他们的水平,远远没有他们的名望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在伤寒学术史上的地位
来源:徐风瑞的日志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

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

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

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

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

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后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

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

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

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3、强调厥阴不是伤寒的最后阶段,而是太阴。

4、经方辨证体系是六经八纲辨证与辨方证的统一。

5、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6、经方辨证为病-证-方证三级结构。

7、六经八纲是辨万病的总纲。

8、古方(经方)能治今病
9、可用排除法确认半表半里病。

胡老在经方体系内来解释条文与经方,使经方独特而又朴素的概念及脉诊得到正确的解读与总结,使《伤寒论》自身朴素的辨治体系重现于世,使整部伤寒论亲切可读,使辨证论治的实质得以体现。

既纠正了中国研究伤寒传统的错误观点,亦纠正了日本古方派不注重六经病机辨别的极大不足,为后人研究伤寒论指明了正确方向。

解放后,中医在中西医结合中迷失了自我,胡老虽苦苦坚守,奈何不为世人所重,胡老与陈慎吾前辈友善且学术思想相近,二人每相互促进,曾共同办学,皆为经方大师,但两个人命运不同:陈老水平高为人所知,但学术思想没有得到系统整理,我至今亦无缘购得其《伤寒论讲义》、《金匮释义》油印本;而胡老著作等身,我见过其所著《伤寒论讲义》、《金匮释义》、《温病条辨按》、《医案》、《伤寒约言录》(《金匮约言录》尚未见到,据说也是残卷)、《伤寒金匮方剂学》等手稿、笔记、油印本、书籍,且东直门医院保存有其最后一次讲课的录音(网上有种子可下)等,胡老自我要求甚高,文稿一再修改,身前皆未出版。

胡老一生,只在别人要求下发表一篇文章,足见其严谨与耿直。

幸赖其弟子冯世纶、段志钧传承学术、保存整理文献至今,矢志未改,胡老的宝贵学术才能保存至今(张长恩前辈为胡老早期学生,学过胡老一些方证,了解胡老一些早期情况,也曾作了些工作,始杂乱而终偏离),其功极大,犹如王叔和之于张仲景。

胡老的学术思想,较少经改动的,保存在《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据最后一次讲课录音整理,但整理痕迹多)、《伤寒论通俗讲义》(待出版,初拟名。

为其弟子段志钧听课10年的笔记,原书为《伤寒论讲义》)、《张仲景用方解析》(大部分由胡老讲稿及段志钧保存的《伤寒金匮方剂学》整理而来,初版为《经方传真》)、《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医案论文集,大部分由冯世纶先生据残存医案卡片整理(医案只剩原有的1/3),张长恩有参与整理部分论文)等书、《温病条辨按》(早期著作,残卷,尚未整理)。

尚有冯世纶进一步整理、发挥而为的《中国汤液经方》、《解读张仲景医学》等书,符合胡老学术精神,可为胡老之学的入门之书。

经方体系的辨病机就是辨六经,很简明。

它符合上古生命哲学中“一分为三”、“涵三维一”的核心思想。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六经辨证就是在"三"的阴阳和合中辨病机,脏腑经络等很多辨证方法是在"万物"这一层次来辨的,五行八卦九宫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三十二天罡六十四卦,令人眩目------"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很多有志之士便是深陷其中,白白消耗心血而不得其门而入.
自胡希恕大师横空出世,融合古今中外--“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伤寒论》自此方可读,古朴可珍,比它家更近仲景原意,可谓真得仲景之心,甚至可以说胡希恕前辈是近代研究《伤寒论》第一人,至今仍无人能及。

曾有听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在讲课中对其学生说到:有人统计,自东直门创院以来,病人数最多,疗效比较公认的就数胡希恕前辈,只是一般人难接受其学术见解,致了解他的人有限,范围不广而矣。

但有些内行人对其则有极高评价,如刘渡舟前辈就对其很佩服,多次在书面及口头赞其“擅用经方,出神入化”、“经方学派的大师”等,以及当时的很多名家如陈慎吾、谢海洲、任继学等大师级人物对胡希恕的经方疗效亦佩服不已。

然"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国人积重难返,多数中医至今仍对其不甚了解、不甚认同,良可惜也。

但是,我们坚信,只要中国在世界强盛起来,中华民族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中医就一定会发展,只要中医能发展,《伤寒论》的经典位置就不可取代,只要胡老的伤寒之学被广泛接受与推崇,大家就会充分了解《伤寒论》的真正价值,《伤寒论》就能真正充分发挥其作用,到那时,必将是中医真正的春天。

这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是个大大的福音。

胡老伤寒之学常青!!!
源地址:/GetEntry.do?id=761469196&owner=2261763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