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00字(精选7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00字(精选7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00字(精选7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00字1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

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

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

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

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

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

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心得5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心得5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心得5篇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心得体会是议的一种表达方式,但表达方式略微丰富,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心得篇1通过本次专题学习,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标准、与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关注了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改革,内容实在,可读性强,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我们要学习他们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教育措施的细致性,教育成果的全面性,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我谈三点学习体会:一、转变教学理念想要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必须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要切实为学生能“学”服务,正确对待教师的“少教”,给学生以更多的“多学”主动权。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变学生“听懂了”为“学懂了”“学会了”。

我也结合了自己英语课堂的实际,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自信了,也更乐于用英语大胆的进行交流和表演。

二、领悟有效教学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

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提倡“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需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会阅读课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思想,学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会帮助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行思考。

我认真学习并思考着每一个观点,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也深刻地领悟到: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120xx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

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应。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

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

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

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

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

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

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

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

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通用7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篇1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

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余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共分为三篇,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飞速向前,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幸福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3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3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3篇价值观的重要性本章让我对知识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将物理知识比喻为一棵大树,由枝叶、枝干、树干、树根、水分和养料构成。

每一部分都很重要,但仍有主次之分。

在初中阶段,形成物理观念是重点。

物理观念是物理思想的延续,也是物理思想的凝结。

它为枝干树叶的生成扎下基础,能源源不断地吸收物理精神的养分,长出枝繁叶茂的物理方法和物理知识。

养成物理观念需要从细节入手,比如计算过程中数字要带单位,每个物理量都有其表示符号,坚决杜绝用XY简单替代。

还应该养成用物理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如看月食时想起月食的成因,看到小鸟飞过时想到小鸟是在运动。

碎片化研究的弊端我们生活在知识碎片的时代,电脑和手机的介入使得我们看不进去长篇巨著,只能接受碎片化的知识。

百度、词条等工具给我们带来了很大便利,但这些拿来主义的碎片知识我们真的消化吸收了吗?没有!学科知识应该形成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网络,形成由点、线、面筑成的立体式的整体知识结构网络。

而知识碎片对这个网络的建成全无用处。

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让人对阅读尤其是纸书的阅读丧失兴趣。

我们应该重视价值观的培养,建立正确的研究态度,认识到碎片化研究的弊端,努力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

自媒体的文字风格通常都是简洁明了,段落也短小精悍。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但是,我们在研究研究时应该以书本、文献和专业书籍为基础,这些书籍通常都很深奥、艰涩难懂。

然而,碎片化研究带来的便利也养成了我们的惰性,让我们很难静心读书。

即使我们强迫自己阅读,往往也会分心,看几行就忍不住拿起手机刷微信,看几行就忍不住打开电视。

碎片化时代不仅粉碎了知识,也粉碎了我们的耐心。

我和孩子看同一本书,但她比我更专注,也更快读完。

这是因为她目前接受的是学校体系化教育,尚未接触到知识碎片化的“甜头”,也没有因此走上错误的研究道路。

核心素养命题改革的目的是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的得,转变为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0篇)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0篇)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0篇)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范文篇1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

但是看过本章后我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学科本质一节中作者将物理知识比喻做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枝叶,枝干,树干,树根以及水分和养料构成了大树的全部。

作为一棵树每一部分都重要,作为一个学科构成这五部分的每一版块也同样重要,但这之中还是有主次之分。

而初中阶段,正是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全新认知的起步阶段,相比较循序渐进的构建知识,方法,思想,形成物理观念应该是这个学段的重点。

文中将物理观念比喻做树根,这很贴切,物理观念是物理思想的延续但更是物理思想的凝结。

它为枝干树叶的生成扎下基础,它能源源不断的吸收物理精神的养分进而长出枝繁叶茂的物理方法和物理知识。

那么该怎么养成物理观念?我觉得从一开始接触学科时就有意识地从细节加以培养是最有效的手段。

比如,物理计算区别于数学计算,计算过程中数字也要带单位。

比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其表示符号,坚决杜绝用XY简单替代。

这是从习惯入手潜移默化形成属于本学科的特有观念。

但这还不够,还应该养成用物理的观念去看待世界。

比如别人看月食只当天文奇观,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本能的想起月食的成因,别人看到一只小鸟飞过,我们的学生应该在心里加上相对于地面小鸟是运动的。

这些细节构成了物理观念的相关要素,有意无意的培养使物理之树的树根深埋地下,源源不断吸取养料,最终使学科之树茁壮成长。

碎片化学习的弊端。

这几年我基本看不进去书。

不同于少年时代的如饥似渴挑灯夜读,现在看见长一点的段落都没有耐心看完。

我以为是年龄和家务的琐事造成的,可直到我学习了“学科结构”这一块我才找到了问题的本源。

由于电脑和手机的介入,我们生活在知识碎片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知识大爆炸,同样也是知识粉碎机。

百度,词条等工具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写论文不需要钻研长篇巨著,需要什么知识点,上网检索,省时省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读后感范文(6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读后感范文(6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读后感范文(6篇)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读后感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读后感 1202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也成了现如今最流行的一个词。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个方面。

其中,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特别是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今天我们既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文化精华,又要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国家情怀。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

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

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

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主要路径。

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最新5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最新5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最新5篇篇一: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不破不立,破而后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广阔一线老师唯有打破惯性思维,突破固有套路,才能真正适应新课标、新高考的须要,全面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

如何在变革中求生存、得发展,福建师范高校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要从课堂意识转向课程意识,从基于老师教学的学习转向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对于学科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拘泥于狭隘的课堂,而要对课程具有宏观的、整体的理解、看法、观点和看法,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意识,这样才能从学科表层进入学科深层。

这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可持续发展,要强调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要关注生成性的活动。

在过去的输入型教学中,多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问。

事实上,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须要变革和重建教学关系,从过去的以教为重心转变为以学位重心,让教学能够围绕学来组织、设计、绽开。

这须要老师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建立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的教学文化和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主线、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和结构。

二是在教学策略上,要从学科学问导向转向学科素养导向,从传统式教学转向议题式教学。

(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般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所以,须要老师从关注学科学问转变为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敬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实行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索中感悟真理的力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书中,余教授重点介绍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种教学策略,即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精选22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精选22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精选22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1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

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

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

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

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

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3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篇1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

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应。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

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

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

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

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

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

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

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

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3篇)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3篇)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读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感受很深。

核心素养介绍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有:(1)输入能力(阅读)(2)加工能力(思考)(3)输出能力(表达)。

必备品格有: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人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责任。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史宁中教授将其概括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即人从外界输入信息: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即人自身处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即人向外界输出信息。

我着重看了核心素养的教学观重建,我发现我的教学离核心素养甚远,主要表现在:(1)教学方向,没深刻体现出教学的根本是立德树人;(2)教学过程中,没有读透课程内涵与学科本质;(3)教学主体上,没正确树立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结合实际教学,我有以下思考:一、在教学目标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引导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从教学活动的源头抓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重难点进行,它忽略了数学文化的培养,新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以学科价值取向为依据所制订,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去看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本学期数学学习指数函数时,可结合新冠疫情传播,引入函数指数爆炸性质,加强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的生活中,喜欢某一件事物的基础就是发现其美好的地方,并由这种美好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数学之美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通用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通用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通用4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

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

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

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

”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

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

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之上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大全(17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时常有这样的苦恼:有些知识点课堂上讲了好多遍,自以为已经讲得很详细、很透彻,练习得也够充分,可是一到检测环节,就发现自己之前的努力“事倍功半”。

教来教去,发现自己卖力地想拉着学生往前跑,可是学生却慢悠悠不迈步子,尽管还有很多家长很给力地在学生身后做“推手。

”我曾经一直在思考背后的原因,但找不到精准的答案。

读了《从教走向学》这本书,我的思维才渐渐清晰。

这本书让我明白,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让学生走得更远。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

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从教走向学》这本书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教师的视角,结合已有的经验和探索,通过具体案例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维度、策略与方法,给大家提供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工具和脚手架,提示一些容易出现的误区。

这本书从七个维度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下面我主要从“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这一维度谈感受。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是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是教师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教师每天备课都要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哪里来,主要来自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

反观自己的教学,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的是教材,依据的是学情,依据的是考试说明,甚至是教辅资料,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的次数真的是屈指可数。

一个不研读课程标准的教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

我的教学活动距离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定距离,文中的四个问题为我以后依据课标制定目标提供了方向。

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化的落实?我的教学目标是否从知识维度上升到了素养维度?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问题解决作为了重点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对学科大概念的理解?课标指导教师,应更加关注人的培养,综合品质的提升;要更加关注真实生活,聚焦真实的问题情景,聚焦现实问题的解决;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真实学习和深度体验中,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范文(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范文(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范文(4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XXX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诲的聚焦点和出力点。

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枢纽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

教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白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枢纽能力”。

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理想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进修方式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阐发办理题目。

枢纽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进修的根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

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当真(责任)三方面。

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枢纽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

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

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研究、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1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

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阅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系统回应。

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

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见,学生的阅读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称:'小学欠下的‘阅读帐’迟早是要还的!再不多看书,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做不完!'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近两年,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于重视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

我们在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应该读一些书呢,甚至是列给学生的一些必读书呢?当我们在给学生开的必读书书目也好,还是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书也好,那么学生到底读的怎样,阅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监控。

当然指导和监控的方式有多种,调查问卷、读书沙龙、写读书笔记等。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3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3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3篇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下面是收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欢迎阅读。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

但是看过本章后我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学科本质一节中作者将物理知识比喻做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枝叶,枝干,树干,树根以及水分和养料构成了大树的全部。

作为一棵树每一部分都重要,作为一个学科构成这五部分的每一版块也同样重要,但这之中还是有主次之分。

而初中阶段,正是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全新认知的起步阶段,相比较循序渐进的构建知识,方法,思想,形成物理观念应该是这个学段的重点。

文中将物理观念比喻做树根,这很贴切,物理观念是物理思想的延续但更是物理思想的凝结。

它为枝干树叶的生成扎下基础,它能源源不断的吸收物理精神的养分进而长出枝繁叶茂的物理方法和物理知识。

那么该怎么养成物理观念?我觉得从一开始接触学科时就有意识地从细节加以培养是最有效的手段。

比如,物理计算区别于数学计算,计算过程中数字也要带单位。

比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其表示符号,坚决杜绝用XY简单替代。

这是从习惯入手潜移默化形成属于本学科的特有观念。

但这还不够,还应该养成用物理的观念去看待世界。

比如别人看月食只当天文奇观,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本能的想起月食的成因,别人看到一只小鸟飞过,我们的学生应该在心里加上相对于地面小鸟是运动的。

这些细节构成了物理观念的相关要素,有意无意的培养使物理之树的树根深埋地下,源源不断吸取养料,最终使学科之树茁壮成长。

这几年我基本看不进去书。

不同于少年时代的如饥似渴挑灯夜读,现在看见长一点的段落都没有耐心看完。

我以为是年龄和家务的琐事造成的,可直到我学习了“学科结构”这一块我才找到了问题的本源。

由于电脑和手机的介入,我们生活在知识碎片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知识大爆炸,同样也是知识粉碎机。

百度,词条等工具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写论文不需要钻研长篇巨著,需要什么知识点,上网检索,省时省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4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刚开始读这本书,倒不是很难理解,但真的很难读下去,第一章全是关于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知识,稍微一走神,就不知道其所云了,为了克服自身的这个问题,用笔比着读,读到有意义的地方还可以勾画下来,读着读着,我总感觉这本书像是赵校长写的书,里边关于教育、课程的一些真理完全和赵校长如出一辙,终于知道为什么271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学校遍布各地,屹立不倒了,我们走的教育方向和国家完全一致,符合道。

浅谈一下我的理解:一、素养这本书讲的是核心素养,自然必须清楚的知道素养、核心素养、学科素养的内涵,概念不清、离路径不明,必然会迷失方向。

作者讲了很多素养和教养、修养、涵养的关系,这几者之间有共通之处,涵养与修养可以说是素养的一个体现,素养是积淀下来的东西,素养跟人的关系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二、素养的DNA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即精华所子啊,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我的课堂中排队、不喧哗、杯子摆放等等,都是一种品格。

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知识,才培养出了书,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

文中讲到了三种不管哪门学科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1、阅读能力在课堂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坚决不要讲了,自己需要讲的就是学生看不懂你的内容,养成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

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应。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

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

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

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

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

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

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

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

这样,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

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

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一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

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

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

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

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

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

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

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

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