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兴盛原因探析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心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学派,而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倡导以心为主体,实施实践和自省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修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心学的起源、核心思想和对当代价值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心学的起源心学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始祖为朱熹。
朱熹倡导了心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邪恶,只是因受外界影响而转变。
王阳明在朱熹的基础上发展了心学思想,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即知识与实践要相互结合,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
二、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1. 心即理:王阳明强调人的心即是人的理,是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根本依据。
他认为人的内心有着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能力,只有通过对内心的觉察和探索,人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世界的真理。
2.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的核心概念,意指人的内心拥有清晰判断善恶的能力。
他认为人的内心本身就具备了正义、道德、善行的本能,只需通过实践和自省,发现并引导内心中的良知,实现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
3. 实践与自省:王阳明提倡通过实践与自省来实现心学的目标。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不断的反思,才能真正改变自己,不断修正错误,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在个人层面上,心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控自己的内心。
人们常常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诱惑,容易迷失自我。
通过心学的实践,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其次,在社会层面上,心学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种实践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也关涉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心学的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心理,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最后,在教育层面上,心学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很大的启发。
浅析王阳明的心学
浅析王阳明的心学摘要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解放了自朱程以来对人性的束缚。
改变了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官方对于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垄断地位,更突破了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局限,一直被压抑、歪曲的“人”得到了空前解放。
而其“知行合一”的重要理论对于当代生活尤其是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知行合一,心学,王阳明,教育工作一,王阳明其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影响首先介绍一下阳明先生,王阳明, 名守仁, 字伯安, 阳明是他的号, 浙江余姚人, 生于宪宗成化八年( 1 4 7 2 年) , 死于世宗嘉靖七年( 1 5 2 8 年) 。
他的父亲王华, 是成化年间的状元, 一宫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在家庭的熏陶和时代的刺激之下, 既要做官, 又想当圣贤, 既仇视农民起义, 又感慨士风的败坏。
他曾被权阉刘瑾迫害流放, 却并不改变对朝廷的忠心。
他亲自带兵旗压了闽赣两广等地农民和少数民族的起义, 平定了宗室宁王宣嚎对朝廷的反叛。
同时, 他深入探讨了程朱理学这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庞大体某, 将它所论证和宣扬的纲常者分, 天理人欲等核心思想, 做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改造不论是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是统治阶级所玉需的人物。
他的主观唯心论, 是陆九渊学说的引伸和发展, 而i又带有更浓烈的佛教禅宗的色彩。
阳明心学是禅宗化的儒学。
明朝官方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 它在明初占有独尊的地位。
成化弘治以后, 长期被压抑的陆九渊的心学开始抬头, 王阳明则公开地打出了陆学的旗帜, 以全扬他的良知学说, 给了儒家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一个极端地发展。
嘉靖以后, 陆王心学在思想界风靡一时, 《明史·儒林传》说, 阳明学“门徒偏夭下, 流传渝百年”, “嘉、隆而后, 笃信程、朱, 不迁异说者, 无复儿人矣。
”程朱理学, 从根本上说来, 是适应封建制度、符合地主阶级要求的, 大体说来, 王阳明主要从两个方面做了这样的工作。
第一, 进一步强调主观精神( 人心) 的决定作用, 以整伤人们的封建道德; 第二, 给普通人指出一条道德修养乃至成贤成圣的迅速简易的道路, 也就是把百姓变为圣贤的愚弄人民的道路。
浅析阳明心学
王守仁(公元一四七二至一五二八年)生于明代,浙江人,人称“阳明先生”。
他不仅是以为杰出的哲学家,还是一位有能力、有道德操守的政治家。
他早年曾追随程朱理学,并决心依照朱熹的思想,从“格竹子之理”开始。
为此,他七天七夜专心致志地求竹子之理,结果并不所悟。
他被破放弃“格物”这条路。
后来,由于朝廷纷争,被贬贵州,在山区落后原始的生活环境里,有一天他得到顿悟,对《大学》的主旨有了新的认识。
由此而对《大学》有了新的诠释,完成了心学的思想体系。
王守仁对于宇宙的概念,认为宇宙是一个自身完善的精神实体,这个精神实体便构成了我们经验中的世界;此外,并没有另一个朱熹所强调的抽象的“理的世界”。
王守仁集明心学之大成,他在全面继承和批判儒家人性论的基础上,着重对孟子“尽心”说和陆九渊“心即理”说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创建了以注重内心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为色的新儒学——阳明心学,从而达到理学发展的高峰。
在阳明心学体系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个最为重要的论题,由此也形成了王守仁独到的思想体系。
心即是理。
王守仁认定:吾心便是天理,便是世界的本体,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又是事物变化的归宿。
因此,天地间诸事万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等等,无一不是根于吾心而森然毕具。
所以,他反复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提倡求“理需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
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知与行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同生共死的,不可能先知再行,也不可能先行再知。
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
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只有你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你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阳明心学与明代书院讲会的兴盛及制度化
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 ,也是书院区别于一般学校的重要标志 。① 其开端 可以追溯到南宋中期 。②朱熹就曾在白鹿洞书院举行讲会 ,并留下了《白鹿洞讲会次卜韵》 之诗 。但就整体而言 ,宋代的讲会活动并不多见 。明初出现了一些讲会活动 ③,但仍然属 于个别学者的行为 ,规模很小 ,影响也不大 。然而 ,到明代中期 ,书院讲会非常兴盛 ,各种 讲会活动声势浩大 ,影响广泛 ,引人瞩目 。据《明史》记载 ,明中叶以后书院讲会活动遍地 开花 ,风靡一时 “: 缙绅之士 ,遗佚之老 ,联讲会 、立书院 ,相望于远近 。”④ 当时学者也留下 了许多描述书院讲会盛况的文字 。如著名学者钱德洪谈到 ,当时书院讲会非常普遍 ,甚至 渗透到了社会的最下层 “: 穷乡邃谷 ,虽田夫野老皆知有会 。”⑤
115
很难在官学教育体系中取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 ,王阳明及其弟子 、后学在传 播其思想学术时 ,往往选择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网络相对边缘地位 、思想学术环境略为宽松 的书院作为依托 。他认为 “: 书院之建 ,譬如于军伍中择其精锐者别为一营耳 。”① 将书院 作为萃聚儒学力量进行儒学建构与传播活动的阵地 。
居越讲学时门庭兴盛的情形 “: 环先生而居者比屋 ,如天妃 、光相诸刹 ,每当一室 ,常合食者 数十人 ;夜无卧处 ,更相就席 ;歌声彻昏旦 。南镇 、禹穴 、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 ,徒足所到 , 无非同志游寓所在 。先生每临讲座 ,前后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 ,送往迎来 ,月无虚日 ; 至有在侍更岁 ,不能遍记其姓名者 。”⑤ 这种情形 ,可谓声势浩大 、盛况空前 。正是从王阳 明开始 ,书院讲会活动初步呈现出兴盛之势 。
王阳明不仅自己兴办讲会 ,还大力倡导讲会之风 。他在越中时 ,门人刘邦采创建惜阴 会于安福 ,定期讲会 。王阳明对此举颇为赞赏 ,为之作《惜阴说》,阐述讲会与致良知的关 系 “: 离群而索居 ,志不能无少懈 ,故五日之会 ,所以相稽切焉耳 。呜呼 ! 天道之运 ,无一息 之或停 ;吾心良知之运 ,亦无一息之或停 。良知即天道 ,谓之‘亦’,则犹二之矣 。知良知之 运无一息之或停者 ,则知惜阴矣 ;知惜阴者 ,则知致其良知矣 。”⑥ 嘉靖六年 (1527 年) 王阳 明在给刘邦采的信中也对惜阴会的成就大加称颂 “: 诸友始为惜阴之会 ,当时惟恐只成虚 语 。迩来乃闻远近豪杰闻风而至者以百数 ,此可以见良知之同然 ,而斯道大明之几 ,于此
浅谈阳明心学的新时代意义
浅谈阳明心学的新时代意义作者:孙永森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42期两会期间与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阳明心学不论是在其诞生之时还是后世都有大量拥趸,特别是在近代得到改革者的高度推崇。
在欧美保守主义、孤立主义兴起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声音的“走出去”,一方面需要“中国制造”的硬实力,另一方面更需要“文化输出”的软实力。
阳明心学研究、推广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其思想自身的精妙、浩渺,更是由于其在泛亚地区深远的历史影响。
古老的中华文明此时更需要鲜明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发出有力的中国声音。
一、发于本心,草根的价值观塑造阳明心学兴起于明代中叶,社会政治经济在经历前期严苛的政治环境逐步走向清明、繁荣,伴随着经济逐步发展市民阶层走上历史舞台,市民文化带来的是文化领域的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而这种由经济繁荣而兴起的平民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很接近于今日的“草根文化”,草根文化诞生是伴随相对“主流、精英”对立意味而形成的。
对于这种文化趋势,笔者认为在长远的未来将是必然趋势。
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个体意识的觉醒、解放。
如现代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名言:“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
”也成了最知名社交平台的建立理念。
文化领域的平民化需要如何看待,阳明心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
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将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区别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无形之中化解了对立的情形,更是在本质上将这种对立弭于无形。
阳明心学的“人人皆可成圣”与“每个人都是15分钟的名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后者是将艺术领域的偶像拉下神坛,阳明心学更是将文化领域的偶像推到大众当中去。
有个生动的例子,阳明先生在感化山中盗贼时,通过层层脱去衣裳激发了盗贼的羞耻之心,盗贼心也不愿被称为盗贼的“良知”。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历史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历史价值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学说是心学,强调人的本心本位,认为人必须依靠内心的直觉来认识世界和自我,而不是依靠理性和经验。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致良知”。
“良知”是人内心的本性或原则,是人的灵魂的核心,具有不可分割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能力。
“致良知”即追求良知的实现和发挥。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致良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致良知”成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最高目标和价值。
二、心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心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学传统。
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和修身齐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王阳明在儒学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了个体内心的重要性,深化了儒家思想的内在主观性和自我意识。
同时,他也借鉴了佛教禅宗和道教的思想,强调内心直觉和超越逻辑的瞬间通达。
因此,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既是儒家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东亚哲学和宗教思想的交融和创新。
三、心学思想的实践方法为了实现“致良知”的目标,王阳明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践方法,包括反省、明志、行诚、慎思、格物等。
这些方法强调了人的自我觉察和实践,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和改进自我。
这些方法完美配合了心学的理念,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心学实践模式。
四、心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深化了儒家思想的内在主观性和自我意识,为后来的文化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同时,心学思想的实践方法也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文化和政治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心学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触动了西方哲学的思考。
许多西方思想家和学者对心学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其进行研究和运用。
例如,西方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欧文·哈勃玛斯等人,从心学的角度对人的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心学是一门深奥的学说,而王阳明的心学被誉为最神奇的心学之一。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其心学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源于他对自我觉醒和道德修养的探索。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无穷的,内含着天地万物的法则和智慧。
然而,人们由于种种外在因素的束缚,常常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因此,王阳明提倡“致良知”,即通过觉醒自我内心的良知来找寻真正的道德原则。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自觉和自省。
在王阳明看来,心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体系,更是一种实践方法。
他主张通过实际行动来达到内在的清明和自我觉醒。
王阳明与传统儒家思想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强调实际行动的力量,而不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探究。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为来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真正体验到心学的奥妙。
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更加强调内外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觉醒自己的内心良知,人们能够与外界产生更加深入的联系。
他认为,人的心像一个镜子,只有通过自省和修养,才能反映出真正的自我的形象。
因此,他鼓励人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强调自我觉醒和道德的实践,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具有指导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对后来的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王阳明的心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神奇的心学之一。
通过觉醒自己的内心良知,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的自觉和自省,王阳明的心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修养方法。
他的心学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通过研究和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内心,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王阳明心学
开始走向自我和追求生命本真。王阳明在不背离 儒家传统和理学精神的前提下,对儒学和理学进 行了自我式的发挥,提出“心即理”、“致良知” 之说。王阳明“心学”的本意,是要把伦理纲常 灌输到人们的内心深处,使之成为人们内在的心 理需求,而不是像程朱理学那样,把伦理纲常说 成是外在于人们心灵的道德约束,像绳索一样束 缚着人们。这一理论标志着士大夫的追求由外部 世界进一步地转向内心世界,成为催生明中期以 后学术文化思想的媒介。明人焦竑曾说:“王学 一出,闻者豁然如披云雾而睹青天也。”[2]
侨汇的用途也逐渐扩展为投资实业和捐 建慈善公益事业。在侨眷集中地区,侨 汇对于繁荣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公益事 业更发挥了突出作用。
世界银行专家认为,正是由于大量侨汇 回流,输出移民的发展中国家有效改善 了居民教育卫生设施。他还认为,侨汇 带来稳定的外汇流入,可以改善一个国 家借外债的资信度。
范文澜先生把中国的士阶层分了四种。 第一种是学士,他们著书立说,创造文 化。第二种是策士,就是政治家、说客, 如苏秦、张仪以三寸不烂之舌谋生。第 三种是术士,是指拥有各种专门技能者, 中国古代对这些专门技能认为是第一等 的,如相面、阴阳、五行等。第四是食 客,他们流品最杂,人数最多,甚至包 括鸡鸣狗盗之徒。
C.司法程序十分严格缜密
D.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 我国有大量海外移民,他们向国内亲 属汇回职业所得,成为数目惊人的侨 汇。在侨乡大省福建,旅居海外者约 1100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美国、日 本、英国、以色列和东南亚等国,以 及港澳台地区。每年他们汇回国内的 外汇数目巨大。在举行的“改善金融 生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研讨会” 上,曾有与会人士透露,每年福建省 的侨汇至少有200亿元。
2、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 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 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 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 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 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阳明心学的发展与阻力
阳明心学的发展与阻力此文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选修课程作业1)心学的发展与阻力心学由明代王阳明创立,到明后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兴盛。
心学以“致良知”而达到“觉民行道”为主旨,凭着极具感染力的中心思想和学术活动,倡导了明代理学转向的新方向。
本文主要探讨心学的学术魅力,以及如何利用其学术魅力在“程朱官学”的主流思想的影响下,以草根性强的传播方式发展并对社会发挥其影响作用,并转化对其不利的政治因素,成为明代具代表性的学派。
2)明代政治背景与生态宋代对士大夫的礼遇在明代已不多见,宋太祖立下的“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在明时已不受用。
明太祖朱元璋对“士”的诛戮与凌辱和宋代称鲜明的对比。
不但有诛戮,做苦工,和鞭打,在正德元年的廷杖之刑更甚。
“触时君之暴威”(1)而遭到廷杖死的人增多,且将廷杖变更为更残酷的“去衣行杖”,甚至世代传承而制度化。
以威立权的皇帝使朝廷的生态十分不利于士,和其他朝野内的问题如宦官的霸权附在一起则成为了王阳明心学得到重视的契机。
余继登(1452-1527)《典故纪闻》卷一七记载:“正德时(1506-1521),逆瑾用事,使启去衣之端,酿有末年谏止南巡杖死之惨,幸遇新诏收恤,士气始回。
”(2)王阳明也遭此刑罚,可谓九死一生。
据《阳明年谱》正德元年二月“上封事,下诏狱”条:“是时武宗初政,奄瑾窃柄。
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以谏忤旨,逮系诏狱。
先生首抗疏救之。
疏入,亦下诏狱。
已而廷杖四十,即决复苏。
”(3)之后他在龙场悟道也是因为经历过这一劫而对帝王丧失信心,放弃了“德君行道”的途径,转而以民为本“觉民行道”成立了心学。
当时儒家思想和士大夫被明太祖作为政治工具,因为儒家的纲常对于他的统治起着很大的稳定性作用。
在建朝时他招揽刘基、宋濂等儒生加以任用,但是因为太祖单纯把儒学作为政治手段而并非对儒家思想真正有敬意,所以不能从善如流地善待臣子以“仁德”治天下,以至“明初文人多不仕”(《甘二史札记》卷三二),“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明史。
王阳明心学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
王阳明心学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1. 王阳明心学的由来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学自宋代诞生以来就具有深厚的影响力。
其中,明代思想家王阳明(1472-1529)的心学思想是整个心学体系中最为重要、有价值的一支。
王阳明心学源于儒学,但又是一种新的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概念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等。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人类心灵与自然和宇宙之间具有直接而内在的联系,心灵是一种能够感知天地万物本质的透镜,也是理性思考和行动的动力源泉。
因此,心即理,而理在心中生。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最为核心的概念,它强调知识和行动的密切联系。
王阳明认为,只有当人们将所知转化为实践时,才能真正领悟知识所含义,这样才会得到真正的“知”。
格物致知: 王阳明认为,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了解自然法则和人类与之相关的本质规律,进而从中获得知识。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人的内心天生善良,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善恶之分”产生了。
致良知就是要通过学习让人们重新认识自身本质、发掘内在的善良本质,从而重拾自我。
3.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除了上述几个基本概念之外,王阳明心学还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理念:善恶之辨:王阳明认为,人类本来天生善良,道德标准在人心中设立,让每一位个体可以判断自己的行为。
但在个人生活中,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善良本质会逐渐模糊和丧失。
王阳明提倡通过学习,让人们找到并强调自己天生的善良特性,重新审视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区分善恶以及行为模式。
忠恕之道:这是王阳明心学中最为核心的思想之一。
忠是指忠于自己本质,即忠于自己的良心;恕是指对人类宽容、权衡利弊、体察别人情感的品质。
王阳明认为,忠恕之道是一种宽容、理性的行动方式,它能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并商讨解决方案。
明世隐:这是一种重视思想实践的行为方式。
张九元:《王阳明心学》感悟(核心版)
《王阳明心学》感悟主讲人张九元课程介绍:习近平主席倡导国学,使国学日盛。
而国学中又以儒学为承上启下的骨干,王阳明心学则是骨干中的重要一支,也是中华国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后世无数王阳明的崇拜者,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这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
我们今天要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心学是非学不可的。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 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足见阳明心学是多么神奇的实用智慧之学!本课程结合当今中国新常态的宏观形势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为自己也会社会开启一股新的动力之源。
本课程的授课讲师张九元先生,出生于孔子故乡曲阜,有着40年的工作经验,加上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可谓学贯中西、融汇古今,18年来一直在政府机关、开发区、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总裁班上讲授国学课程。
相信他的授课,一定能够给学员带来贴合实际的启迪和帮助。
课程特色:1、系统思维。
本浓缩课程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和深刻感悟。
2、简明实用。
本课程特别注重中国社会的实际,立足于解释、解决现实问题,能够即学即用。
3、轻松愉快。
把心学理论融入实践,把人生感悟结合工作和生活,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课程重点:1、中华国学一脉相承的渊源2、阳明心学的基本理念解读3、阳明心学的核心及其应用4、如何运用心学进行人生修炼课程对象:高中层管理者培训课时:核心课程一天(6小时)。
阳明心学 成功的案例
阳明心学成功的案例(原创版)目录一、阳明心学的概述二、阳明心学成功的案例三、阳明心学成功的原因分析四、阳明心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一、阳明心学的概述阳明心学,又称王阳明心学,是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儒家哲学思想。
它强调“知行合一”,主张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认为人人都有向善的本性,只要努力修炼,人人都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阳明心学在我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阳明心学成功的案例阳明心学自创立以来,历经数百年,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成功案例层出不穷。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王阳明本人的事迹。
王阳明通过实践自己的心学理论,不仅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哲学家,更在军事、政治、教育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帮助他在战争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一位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三、阳明心学成功的原因分析阳明心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强调实践。
阳明心学主张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这一观点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使得阳明心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生命力。
2.强调道德。
阳明心学认为人人都有向善的本性,只要努力修炼,人人都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这一观点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强调独立思考。
阳明心学鼓励人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不盲从古人,这一观点有利于学术的发展和创新。
四、阳明心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阳明心学对现代社会仍有许多启示:1.强调实践。
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实效的社会,阳明心学的实践观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提高工作效率。
2.强调道德。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阳明心学的道德观念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3.强调独立思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阳明心学的独立思考观点可以帮助人们避免盲从,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创新能力。
明朝的王阳明思想与心学兴起
明朝的王阳明思想与心学兴起明朝时期,王阳明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心学思想在当时迅速兴起并成为主流。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的思想内容及其对明朝社会的贡献,以及心学在明朝时期的兴起和发展。
一、王阳明的思想内容及贡献1.知行合一王阳明的思想核心在于“知行合一”,他认为人们应该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
他主张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
2.心即理王阳明强调人的内心即是道德和智慧的根源,他主张要通过内省和自我反省来探寻自己内心深处的真理和道德准则。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3.格物致知王阳明强调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了解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体验和亲身参与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和智慧。
王阳明的思想为明代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和进步。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引导人们注重实践和经验,推动了社会的实际发展。
他的心即理观念使人们开始关注内心的重要性,催生了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的风气。
同时,他的格物致知观念引发了人们对于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的兴趣,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
二、心学在明朝的兴起和发展王阳明的思想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心学的兴起和发展。
1.明代社会背景在明朝时期,社会经历了战乱和动荡,人们对于精神寄托和精神寻求有着强烈的需求。
王阳明的思想契合了社会的需求,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思潮。
2.学术传承与发展王阳明的思想得到了一批志同道合者的支持和传承,他们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了心学。
例如,朱熹是王阳明的重要传承人之一,他将王阳明的思想与自己的理论相结合,对心学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发展。
3.社会影响与推广王阳明的思想得到明朝王室和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和支持。
明成祖朱棣是王阳明的朋友和支持者,他亲自前往王阳明的驻地访问,并主持编纂了《阳明心学》等重要著作,推广了心学的普及。
王阳明心学及其影响
• 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王阳明对竹子 之理并非一无所知,而是知之甚深。王 阳明曾在《君子亭记》中说:“竹子有 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 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 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 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宣,有君子之时; 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四夏, 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簌 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 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 容。”能说王阳明对竹子之理一无所知 吗?
•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 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 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为什么中夜有所悟而大声呼 叫?这就是长期困扰他的格物致知问题被他解决了, 特别是重新找到了作圣人之路令他充满了自信。真是 置之死地而后生!王阳明后来回忆说:“及在夷中三 年,颇见得此中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 格物之功,只在己身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 便自有担当了。” • “龙场悟道”意义最大的一次。是王阳 明思想转折的关键,也是整个宋明理学发生转折的关 键。
• 王阳明提到的《五经臆说》现存有臆说“十三条”,我们 略作分析,便可看到阳明心学独立与先秦儒学自强有为, 生生不息精神的联系。王阳明解释“元年春之正月”,说 “元也者,在天为生物之仁,而在人则为心;” 解释 ‘贞’,说“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说明人心即是天 心,天下事为皆由心而动,解释“易·晋”时说,“明出 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执竞”十四句, “言武王持其自强不息之心”。自昭明德,自强不息,阳 明在险恶绝境中再次体验到先秦儒学中自强有为,生生不 息精神的伟大感召力量,促使自我良知的昭苏觉醒。阳明 自己宣称在龙场时就已形成良知学说,良知的最根本的精 神就是自有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确立 支撑鼓舞,使阳明下定决心积极应付环境,克服困难,度 过危机,在艰难竭蹶中挣扎立起,大获成功!
明中后期阳明心学盛行的传播学解读
明代学者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绍兴余姚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人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其创立的阳明心学,内涵丰富深刻。
其“所蕴涵的思想观念、道德哲学、人文关怀,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内核所在”,甚至“对于解决当下人类共同的问题也具有独特价值”[1]。
阳明心学在王守仁生前就已广为传播,后来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黄宗羲在所著《明儒学案》中将王门后学分为浙中王门、南中王门、江右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以及泰州王门等七大派别,由此足见阳明心学传播之盛。
学者孟森亦指出:“自正德间,王守仁始有直接孟子以学孔子之说,于宋儒则尊陆九渊之学,而不甚满于朱子。
嗣是以来,其说亦风靡天下。
”[2]229阳明心学的迅速传播,自然离不开王守仁及其弟子对于传道、挽救世风的极高热情。
王守仁讲学“历时约二十二年之久,其中专门从事讲学活动的时间,是在五十岁以后回乡的五年间。
其余十七年中,也利用从政之余,进行讲学活动”[3]代序。
弟子王畿作为王阳明最得意的高足之一,40余年无日不讲学,在北京、南京及吴、楚、闽、越、江、浙等地都有讲舍。
弟子钱德洪,在野30年,亦是日日讲学,大力宣扬阳明心学。
高足王艮五子之中除王榕早逝外,其余人四处讲学并整理先人遗稿,积极为心学的发展尽力。
从传播学角度看,阳明心学之所以迅速兴盛并产生深远影响,除了王守仁及其弟子对于心学传播的主动自觉之外,也与传播者个人的高权威性、传播方式的灵活多样、受众需求被较好满足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一、传播者较高的权威性美国学者霍夫兰(Carl Hovland )认为:“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
”[4]202此处的信源为信息发布者,也可指信息传播者。
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信息传播者要有较高可信度,或者说要有较高信誉、威望、权威。
学者邵培仁也曾指出:“权威性是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
通常,传播者愈有权威性,其传播的影响力就愈大,受众就愈信从。
“王阳明心学”为什么备受推崇,却无法成为文化主流?
“王阳明心学”为什么备受推崇,却无法成为文化主流?2021-10-04 20:44·城主的地界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讲了关于"理学"的诞生发展史以及它的是是非非。
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核心思想没有问题,但理学的修行方式是"天理外求",要求人们必须通过外部学习才能获得天理,这就存在重大的缺陷。
既然是外部获取的知识,那么理解不理解,做不做,则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要表达出来,因此理学家都特别重视笔墨文章。
道理说得头头是道,科举考试文章写的辞藻华丽,但放在自己身上却不践行。
其实践行不践行也无所谓,因为没有人重视,所有人都在看你如何表达,而不是看你如何做。
时间长了,理学家们就退变成了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把道理拿来生搬硬套,文章讲话常常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所谓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早在朱熹时代,就有人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但为什么反对的声音无法撼动理学的影响力呢?其实逻辑很简单,理学要求人们外求天理,理学家们就一定会给人们划定一个"参考书目",在一个限定的文化圈子内进行研究。
这叫什么?这就叫"文化禁锢"。
人们不知不觉就陷入到了一种思想控制中,不能说"不"。
朱熹谁最喜欢这样?当然是统治者,因为这样民众思想统一,容易约束和管理。
所以,自明朝开始,理学都被树立为国家意识形态,只要脱离理学圈子,就是异端邪说。
有了统治者的加持,理学更加无坚不摧,甚至老百姓以为私塾里摇头晃脑的老先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却不知道其实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他的声音。
所谓"其他的声音"中,有一种与理学对立的思想,长期活跃在中国社会中,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日本。
尽管从来没有得到历代王朝政府的官方认定,但其门徒遍天下,对社会、政治,甚至企业经营,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就是"心学"。
王阳明明代心学的创始人
王阳明明代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仲弘,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与教育家。
他被誉为中国心学的创始人,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王阳明的背景与思想起源王阳明出生于浙江宁波,家境富裕,但在幼年时就失去了双亲,由叔父抚养成人。
他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并向朱熹的理学学派学习。
然而,他在后来经历了一次内心的剧变,转而发展出独特的心学思想。
二、心学的核心理念王阳明的心学强调人的内心心性(心即是理),认为人的本性即善,但由于外界的干扰和迷惑,使得人们产生了违背本心的行为。
他主张要通过"知行合一"来实现心性与行为之间的统一。
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根据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是通过相互依赖的三个要素来实现的:意识、知识和实践。
他强调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同时,他主张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强化自己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完善自己的行为。
四、心学在王阳明的实践中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他还将心学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他曾担任过军事统帅,通过实际的指挥与斗争经验,他将心学的智慧与哲学应用于战争之中。
他强调要养成正确的内心态度与意识,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五、心学的影响与传承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思想流传到日本,并在日本发展出了自己的学派——日本的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
同时,在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也对后来的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与教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结: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他创立了心学思想,强调了心性与行为的统一。
通过知行合一的理念,他提出了人应通过意识、知识和实践相互依存的方式来实现人的完善与进步。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及日本的教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元晦,号阳明。
他是明代中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心学”,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心学的基本概念王阳明的心学强调人的内在心性,认为心是人性的核心,是认知、道德和行为的源泉。
他主张“致良知”,即通过斗争和实践,通达和觉醒自己的内心,从而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完善。
心学的核心理念是“知行合一”,即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才能真正实践道德和达到真知。
二、心学的核心思想1. “致良知”的观念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良知,只需通过一定的修炼和实践来激发和发掘自己的内心潜能。
他主张个体的道德行为和智慧不是依靠外界的规范和教导,而是要依赖个人的内心反思和认知,从而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2. “知行合一”的原则王阳明认为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行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认为知识和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行为,使理念和实践达到一致,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3. “格物致知”与“反思实践”的方法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方法,主张通过观察外界的事物和实践中的经验,来认知和理解。
他强调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否正确,并通过修正错误来实现真理的逼近。
三、心学的实践应用1. 教育思想方面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通过启发式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2. 军事思想方面在军事领域,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他认为军事指挥官需要具备高度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来制定合理的作战方案和决策。
3. 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心学的思想也能够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越文化视域下明嘉靖初年越中阳明心学的勃兴与流播
越文化视域下明嘉靖初年越中阳明心学的勃兴与流播作者:华建新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20年第03期摘要:明嘉靖初年越中阳明心学的勃兴与流播,追根溯源是受到越文化传统精神的深刻影响,孝道、易道、士道之文化内核成为阳明心学孕育与发展的丰富土壤。
王阳明晚年居越城六年,虽身处逆境,但其通过著书立说、讲学论道、书信交流及山水游历等途径,兴起了一场以倡明“万物一体”学说为指归的王学振兴运动,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万物一体”学说的提出,最终圆通了阳明心学体系,扩充了阳明心学的境界,标志着王学发展进入最辉煌的阶段。
王阳明晚年在越城的传道活动,对于越中王门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量,对于彰显越文化的时代精神则是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关键词:越文化;阳明心学;勃兴;流播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3-0049-08DOI:10.15958/ki.jywhlt.2020.03.007Abstract:In the early years Jiajing era of Ming Dynasty,the rise and spread of Yangming’s ideology of mind in Yuezhong area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Yue culture. The cultural core of filial piety, Yi Dao and Shi Dao became the fertile soil for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Yangming’s ideology of mind. WANG Yangming live d in Yuecheng for six years in his later years. Although he was in adversity, he raised a movement, with an unprecedented height in terms of scale and impact,of revitalizing ideology of mind which advocated the doctrine of “integration of all things” thro ugh writing books, lectures and discussion, letters exchanges, and travel. The proposition of the theory of “integration of all things”finally completed the Yangming’s ideology of mind system and expanded the realm of Yangming’s ideology of mind. WANG Yangming’s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Yuecheng in his later years had a huge appeal for the formation of his academic school in Yuezhong area, and injected a strong vitality into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spirit of era in the Yue culture.Key words:Yue cu lture; Yangming’s ideology of mind; rise; spread王陽明于正德十六年(1521)奏请朝廷省亲获准,自此告别戎马生涯,回到浙江老家,居家讲学,“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此作闲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明心学兴盛原因探析作者:陈寒鸣转贴自:心学联合论坛[内容摘要]一种新的思想潮流的产生与发展,有多种原因。
阳明心学自亦不能例外。
其兴盛于中晚明,既合乎儒家思想传统自身发展之轨迹,又是当时社会危机的反映,同时也适应了处于危艰政治生存环境中士人群体的心态。
[关键词]明代中后叶;阳明心学;儒家学术;社会危机;士人心态明代中后叶,阳明心学兴起,并成为整个中晚明影响十分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思潮。
这无疑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阳明心学所以兴起并蔚然成潮,固然是儒家学说思想逻辑发展的结果,但更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先就前者言之,南宋朱熹以“天理”论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十分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
他讲求“格物致知”、泛观博览,虽有益于知识累积,却亦难免过重读书考索之弊,诚如章学诚所说:“朱子求一贯于多学而识、寓约礼于博文,其事繁而密,其功实而难。
”(1)与之并时的陆九渊已斥其“支离”。
陆氏为学主张“尊德性”、“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直指人心,以求顿悟,对纠正朱学之弊自有裨益,故由宋而至元,“和会朱陆”乃成潜生暗长的思潮。
元明之际学者多受之影响,故而洪武学术颇显生动活泼气象。
但永乐独尊程朱,诏颁《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将朱学著为功令,遂使读书求仕之人不得不拜倒在朱熹脚下:“世之治举业者,以《四书》为先务,视六经为可缓,以言《诗》,非朱子之传义弗敢道也;以言《礼》,非朱子之《家礼》弗敢行也。
推而言之,《尚书》、《春秋》非朱子所授,则朱子所与也。
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
”(2)迨至明代中叶,凡有不合于朱学之言者尽遭申斥。
如据《明世宗实录》卷九十九记,太仆寺亟陈云章进奏所著《书传疏》六秩、《大学疑》一秩、《中庸疑》一秩、《夜思录》一秩,嘉靖帝览之怒曰:“《大学》、《中庸》经传,先儒俱有言论。
我祖宗已表章颁示天下,迩时造邪说者又有旨禁约。
云章辄敢剽窃谬言,淆乱经传,何狂诞若此!所进《书传疏》,礼部姑收看;《大学》、《中庸》疑,《夜思录》,即毁之。
有踵此者,罪毋赦。
”朱学既成为神圣不可改易的官学,学者也就只能奉程朱为极致,谨守朱学矩镬,极尽推崇而不敢稍有逾越,如薛瑄谓:“《四书集注》、《章句》、《或问》,皆朱子萃群贤之言议,而折衷以义理之权衡,至广至大,至精至密,发挥先圣贤之心,殆无余蕴,学者但当依朱子,精思熟读,循序渐进。
”(3)在朱学独尊的情况下,认为道理已被朱熹说尽实是一种流行观念。
这种独断观念表明朱学已丧失了进一步发展更新的张力,故而欲求儒学发展便需另辟新路。
陈献章(1428-----1500年)早年锐意科举,后绝意仕宦而迫求学术,并将“作圣”当作为学的根本目的。
他针对朱学的“穷理”,针对汉、唐以来的训诂、辞章、科举之文而提出圣学在于“人心”,“圣朝仿古设学立师以教天下,师者传此也,学者学此也”(4)。
他又慨叹世之学者蒙昧而不知觉悟,“眼前朋友可以论学者几人,其失在于不自觉耳”(5),遂提倡“贵疑”:“前辈谓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几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6)他所称引的这位“前辈”正是陆九渊,陆氏曾告诚弟子“为学贵知疑,疑则有进”(7),“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8)。
陈献章一反崇朱的时论,认为濂、洛的学脉是“主静”、“主一”,继承这个学统的是陆九渊而非朱熹:“周子《太极图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问者曰:圣可学欤?曰:可。
孰为要?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
二程之得于周子也,朱子不言有象山也。
此予之狂言也。
”(9)自谓“狂言”,这是陈献章在朱学独尊的情况下使用的遁辞,其实正表明其思想已背离朱学领域而进入陆学藩篱。
与陈献章大体同时的朱学家程敏政亦在朱学极盛时代,感觉到了时弊,深忧“近世学者类未探朱子之学及其所学肯綮所在,口诵手录,铝研训释,只徒曰我学朱子云尔”(10)。
他与那些拘守门户的朱学学者不同,能以超越心态看待朱、陆两家之学,提出朱、陆“早异晚同”论,指出:宇宙之间,道一而已。
道之大原出于天,其在人则为性而具于心。
心岂有二哉?惟其蔽于形气之私,而后有性而非其性者,故圣门之教在于复性。
复性之本则不过收其放心焉耳。
颜之四勿,曾之三省,与子思之尊德性、道问学,孟子之先立乎大者而小者不能夺,其言凿乎如出一口,诚以心不在焉,则无以为穷理之地,而望其尽性以至于命哉!中古以来,去圣益远。
老、佛兴,而以忘言绝物为高;训诂行,而以讲析偏缀为工;词章胜,而以哗世取宠为得:由是心学晦而不明,几焉不行。
虽以董、韩大儒尚敞于此,而亦何觊其他哉?子周子生于千载之下,始阐心性之微旨,推体用之极功,上续孟氏之正传,而程子实亲承之,其言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此言之切要,意之诚恳,所望何学者何如?而卒未有嗣其统者。
于是朱、陆两先生出于络学销蚀之后,并以其说讲授于江之东西,天下之士靡然从之。
然两先生之说不得不异于早年,而卒同于晚岁。
学者犹未之有考焉,至谓朱子偏于道问学、陆子偏于尊德性,盖终身不能相一也。
鸣呼,是岂善言德行者哉?夫朱子之道问学,固以尊德性为本,岂若后之讲析偏缀者毕力于陈言?陆子之尊德性,固以道问学为辅,岂若后之忘言绝物者悉心于块坐连城?惧夫心性之学将复晦且几于世,而学者狂于道之不一也,考见其故,详著于篇。
(11)程敏政从“道一”即“道”统于“一”的观点出发,认为洛学销蚀之后,继起的朱、陆之学虽“异于早年”,然而毕竟“卒同于晚岁”,其所同者,即为历圣相传,且由周、程相续之“道”,亦即朱、陆皆为“道统”的继承者。
因此,他不同意将“道问学”与“尊德性”分为两途,认为这会妨碍道学的发展。
他在《淳安县儒学重修记》中说:朱、陆之辨,学者持之至今。
……其流至于尊德性、道问学为两途,或沦于空虚,或溺于训诂,卒无以得真是之归。
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
(12)在《送汪承之序》中讲得更加具体明白:中世以来,学者动以象山藉口,置尊德性不论,而汲汲于道问学,亦不知台之所谓问学之道者何也?或事之文艺而流于杂,或专训诂而入于陋,曰我之道问学。
如此孰知紫阳文公之所谓道哉?(13)这里,程敏政批评那些目光短泼的朱学学者盲目排斥陆学,不知自身支离芜杂之失。
在他看来,“尊德性、道问学,只是一事”,二者不可偏废,而应交养互发。
他说:“所谓尊德性者,知吾身之所得皆出于天,则无毫发食息之不谨,若《中庸》之‘戒惧’、‘玉藻’、‘九容’是也;所谓道问学者,知天下无一事而非分内,则无一事而非学则,如《大学》之‘格致’、《论语》之‘博约’是也。
……大抵尊德性、道问学只是一事,如尊德性者,制外养中,而道问学则求其由中应外之节:即《大学》所谓求其极者,实非两种也。
”(14)陈献章、程敏政从不同角度顺承了宋元以来和会朱、陆的思潮,体现出背朱入陆即摒弃朱学过重读书考索之弊而转向“求心”的学说思想发展之路向。
王阳明就是沿着这路向进一步开展而提出其心学思想的。
阳明曾坦言其受程敏政《道一编》影响而编《朱子晚年定论》以张扬其心学思想(15)。
他一生虽未齿及陈献章,但与白沙大弟子湛甘泉友善,且对湛氏之学深为契合,故而陈、湛之学对其影响甚明。
总之,阳明心学在明代中后叶的兴起,乃是儒学逻辑发展的结果。
再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方面来看,弘治、正德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商业的繁荣,江南一带新兴市镇不断涌现,社会生活开始崇尚奢侈,价值观、人生理念、生活趣味、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影响及于士风,就是个性张扬与名利观念滋长。
嘉靖四年(1525年),吏部尚书廖纪上疏称:正德以来,士多虚誉而希美官,假恬退而图捷径,或因官非地,或因职业不举,或因事权掣肘,或因地方多故,辄假托养病致仕。
甚有出位妄言,弃官而去者。
其意皆籍此避祸掩过,为异日拔擢之计,而往往率遂其所欲。
以故人怠于修职,巧于取名,相效成风,士习大坏。
(16)嘉靖十一年(1532年),郭维藩进言论士风道:今者士风渐漓,一切好更张以取声誉,以夸张为变通,安静为迂腐,严怠为才干,宽厚为无能,好恶任情,不以为耻。
如此,则俗薄而政龐,非细故也。
(17)嘉靖十八年(1539年),右都御史王廷相应诏自陈,说:臣观今日士风臣节而知灾异之所由来矣。
大率廉靖之节仅见,贪污之风大行。
一得任事之权,即为营私之计,贿路大开,私门货积。
但通关节,罔不如意。
湿薪可以点火,白昼可以通神。
夫岂清平之世所宜有乎!昔在先朝,盖有贿者矣,然犹百金称多。
而今则累千钜万以为常;盖有贪者矣,然犹宵行畏人,而今则张胆明目而无忌。
士风之坏,一至于此。
真可痛也!大臣贪浊而日在高位,则小臣仿效,将无不惟利是图矣。
京官贪浊而安处无息,则外官鼓动亦无不惟利是图矣。
大小效尤,内外征利。
由今之道,无变其俗,将民穷盗起,而邦之厉阶由此起矣。
(18)可见其时,繁荣掩盖着腐败,而腐败从社会诱发而入于廷臣,上行下效,宦风士习大坏。
处于官学地位的程朱理学因僵化而对此种状况无能为力,王阳明遂以良知之学代之而兴。
他说:“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养,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济了大同。
则仆之狂病固然脱然以愈,而终免于丧心之患矣,岂不快哉!”(19)明言其倡致良知的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
阳明弟子多对其师之学出现的这原因有所理解,故亦多追求存理去欲,如王畿主张下苦功节制欲望以防止纵欲:“嗜欲深痼,割情极难。
此已一句道尽。
若非极下苦功,令本心时时作得主宰,未有不以纵欲为自然者。
”(20)欧阳德亦提倡“纤欲不留”:“人心纯粹至善,本无许多偏邪回曲。
学者必纤欲不留,得其本心,种种荣辱得丧、欣戚喜惧、世俗情态无能干扰,此心直是其介如。
”(21)总之,为改变世风士习,阳明心学以回归自性良知,重新修持道德以臻于止善为最终目的。
阳明对其学兴盛的这一社会原因屡有言及,如谓:“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
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屑,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
”(22)“后世大患,全是士夫以虚文相诳,略不知有诚心实意。
流积成风,虽有忠信之质,亦且迷溺其间,不自知觉。
是故以之为子,则非孝;以之为臣,则非忠。
流毒扇祸,生民之乱,尚未知所抵极。
今欲救之,惟有反朴还淳是对症之剂。
故吾侪今目用功,务在鞭辟近里,删削繁文始得。
然鞭辟近里、删削繁文亦非草率可能,必须讲明致良知之学。
”(23)“近世士大夫之相与,类多繁文弥诳而实意衰薄,外和中妒,徇私败公,是以风俗日恶而世道愈降。
……仆已无所可用于世,顾其心痛圣学之不明,是以人心陷溺至此。
思守先圣之遗训,与海内之同志者讲求切靡之,庶亦少资于后学,不徒生圣明之朝。
”(24)由此可见,王阳明是为拯救当时“天下波颓风靡”,“何异于病革临绝”(25)的社会危机而提出其心学思想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