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酸碱平衡
7.酸碱平衡紊乱
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第1节概述一、概念维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举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须要条件。
普通哺乳动物的细胞外液为弱碱性,PH为7.25-7.54,平均值为7.4,变动范围较小,各种动物之间差异不大。
在正常代谢过程中,固然机体不断生成酸性或碱性物质,也常常摄取一些酸性或碱性食物,但是依赖体液的缓冲系统,以及肺和肾的调节功能,血浆pH值仍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维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性,称为酸碱平衡。
病理情况下,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酸碱超负荷或调节机制障碍而导致的体液环境酸碱稳定性破坏,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主要调节机制:①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最重要的缓冲对是[HCO3一]/[H2CO3]缓冲对。
②肺的调节:通过CO2呼出量调节H2CO3的浓度。
③肾脏的调节:主要通过重吸收HCO3一和排出H+举行调节。
④细胞内外的调节:通过细胞内外H+-Na+、H+-K+等离子交换的方式举行调节。
二、常用指标1.血液pH:与呼吸性因素及代谢性因素密切相关。
pH大于正常表明碱中毒;pH小于正常表明酸中毒。
2.血浆CO2分压(PaCO2):指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障碍的主要指标。
·呼吸性酸中毒时,PaCO2高于正常(通气不足有CO2潴留)·呼吸性碱中毒时,PaCO2低于正常(CO2呼出过多)3.血浆CO2结合力(CO2CP):指血浆中呈化学结合状态的CO2量,即血浆中HCO3—含量,是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障碍的主要指标。
·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浆CO2CP降低,血浆中HCO3—含量降低·代谢性碱中毒时,血浆CO2CP升高,血浆中HCO3—含量升高第 1 页/共8 页第2节酸中毒体内[HCO3—]↓或[H2CO3]↑时,[HCO3—]/[H2CO3]比值减少,血液pH值降低,称为酸中毒。
一、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是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pH值降低,是酸碱平衡紊乱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见于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如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酮病)、酸性物质摄入过多(如大量使用水杨酸)、酸性物质排出减少(如肾功能不全)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如肠液走失)。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内容提要: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
本章为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
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任务一酸碱平衡的概念正常人血液的酸碱度即pH值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其变动范围很小。
血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机体每天在代谢过程中,均会产生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并不断地进入血液,都可能影响到血液的酸碱度,尽管如此,血液酸碱度仍恒定在pH值7.35-7.45之间。
健康机体是如此,在疾病过程中,人体仍是极力要使血液pH值恒定在这狭小的范围内。
之所以能使血液酸碱度如此稳定,是因为人体有一整套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使体内酸碱度保持相对平衡状态。
这种在生理条件下维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性称为酸碱平衡。
疾病过程中,尽管有酸碱物质的增减变化,一般不易发生酸碱平衡紊乱,只有在严重情况下,机体因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而导致体液正常酸碱度稳定性破坏的基本病理过程,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任务二反映酸碱平衡的指标及其意义1、pH值(1)概念:pH值为H+浓度的负对数。
正常人动脉血pH值为7.35~7.45,平均为7.4。
(2)意义:pH值的变化反映了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及严重程度,pH值降低为失代偿性酸中毒;pH值升高为失代偿性碱中毒。
但pH值的变化不能区分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是呼吸性还是代谢性。
pH值在正常范围内,可表示酸碱平衡正常,亦可表示代偿性酸碱平衡紊乱或酸碱中毒相互抵销的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概念: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是指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分类及常用检测指标
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HCO3-/H2CO3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缓冲系统,缓冲力强、开 放性调节、只能缓冲固定酸碱、HCO3-与H2CO3的浓度比决定血 pH高低 。 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碳酸氢盐缓冲对以外的缓冲对,对固定酸和挥发酸均有 缓冲作用。
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的调节
H2CO3
弱酸
H ++HCO3-
Na +
H+
H2 CO3 CO2 +H2O
Na +
H+
H PO4 2 -
Na H 2 PO4
pH
NH4+的排出
管周毛 细血管
+
Na HCO3-
Cl-
近端肾小管
CO2+H2O H2CO3
Na+
CA
+ NH4+
HCO3-
H
+NH3
谷氨酰胺
酶
谷氨酸
α-酮戊 二酸
NH3
ClHCO3-
H+
H+
ATP
集合管
H2CO3 CA
BE负值增加,代谢性酸中毒 BE正值增加,代谢性碱中毒
(六)阴离子间隙(anion gap,AG)
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
差值。
AG =UA - UC
Cl-
+
Na
HCO3-
AG UC UA
=Na +-(Cl-+HCO3-) =140 - (104 + 24) =12mmol/L (10~14)
CO2+H2O
肾小管腔
Na+ Cl-
NH
+
4
NH4Cl
NH3
H+
NH
+
4
4.组织细胞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细胞的缓冲作用主要是以离子交换方式进行的. 如:H+-K+,H+-Na+交换
无机化学~第七章酸碱平衡
Ka0 越大,酸给质子能力越强,酸性越强; 越大,酸给质子能力越强,酸性越强;
讨论: 讨论:
越大,碱得质子能力越强,碱性越强。 kb0 越大,碱得质子能力越强,碱性越强。
共轭酸碱对HA 共轭酸碱对HA和A- 有如下关系 HA和
Kaθ·Kbθ= Kωθ
另外,多元酸、碱在水中逐级离解,强度递减。 另外,多元酸、碱在水中逐级离解,强度递减。
[C O ] = =
2− 2 4
[H ] = C [ H ] + K ⋅[ H ] + K ⋅ K K ⋅[ H ] [ HC O ] = = C [ H ] + K ⋅[ H ] + K ⋅ K
+ 2 + + 2 a1 a1 a2
+ 4 a1 + 2 + a1 a1
] [
] [
]
a2
C
[H ]
+ 2
三、酸度对弱酸(碱)型体分布的影响 酸度对弱酸( 1.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 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 分析浓度: 分析浓度:指溶液中所含的某酸(碱)总的 物质的量浓度。 平衡浓度: 平衡浓度:指平衡状态时,溶液中某一型体 的浓度。 体系达平衡后,某酸(碱)各型体的平衡 浓度之和等于该某酸(碱)的分析浓度。
半反应1 半反应1 半反应2 半反应2 NH3(碱1)+ H2O( 酸 2 ) H+ NH4+(酸1) OH-(碱2)+ H+ OH- (碱2) + NH4+ (酸1)
NH3(碱1) + H2O (酸2)
共轭酸碱对
续
NH4Cl的水解 (相当于NH4+弱酸的离解) Cl的水解 相当于NH 弱酸的离解) NH4+ + H2O H3O+ + NH3
第七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多元弱酸(碱)
多元弱酸 Ka1ө >>Ka2ө >>Ka3ө ,c(H+) 主要 决定于第一步电离, c(H+)计算同于一元弱酸:
c/Ka1ө ≥500时 c(H) Ka1c 在二元弱酸中,Ka1ө >>Ka2ө , 忽略第二步 电离,其酸根浓度近似等于Ka2 。
例: 计算0.10mol .L-1 Na2CO3溶液中的c(OH-)、 c(HCO3-)、c(H2CO3) 。
1.浓度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H A c A c -+ H +
平衡浓度 c(1-α)
cα cα
Kaθ
c(H)c(Ac)
c(HAc)
c 2 1
当< 5%时 Kaө=c2 Ka /c
稀释定律
2.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甲基橙
0.1mol·L-1
HAc
滴加0.1mol·L-1NaAc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一种含有相同离 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向 左移动,从而降低弱电解质电离度的现 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Kθ a[c(H 3Oc()cH /θ]A c[(cθA c))cc//θ]
Kaθ
c(H)c(Ac) c(HAc)
A c - + H 2 O H A c + O H -
Kb c(HcA(A )c(cO) H)
电离常数的大小,表示了弱酸弱碱的电离 程度的大小, Kaө、Kbө越大,表示弱酸 弱碱的电离程度越大,溶液的酸、碱性越 强。
6.1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理论发展的概况
1100-1600年 发现盐酸、硫酸、硝酸等强酸 1774年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提出:
酸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 十九世纪初 认为酸的组成中都含有氢元素 1884年 瑞典科学家Arrhenius提出电离理论 1923年 Bronsted和Lowry提出酸碱质子理论
第七章 酸碱平衡
+
• • •
+ OSO 2OH-
•
碱1
酸2
酸1
碱2
• 综上所述,酸碱的质子理论告诉我们,酸与碱是相互对立的, 又是统一的。它们间的强弱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强酸的共轭 碱是弱的,强碱的共轭酸是弱的;反之,弱酸的共轭碱是强 碱,弱碱的共轭酸是强酸。因此,通常可以比较酸的强弱, 再由此确定其共轭碱的相对强弱。
• 如要区分强酸 HCl 、 HNO3 、 HClO4 等的强弱,必须选取比 水的碱性更弱的碱作为溶剂。如在 100% 的 HAc 中, HClO4 与HAc发生如下反应:
OH + HClO4 [ H3C C OH ]+ + ClO_ 4
H3C
O C OH
区分效应的应用
• 其它强酸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研究结果区分了通常所说的各种强酸的强 弱顺序为: HClO4 H2SO4 HI HBr HCl HNO3 冰醋酸能区分HClO4、 HCl等的强弱,也体现了溶剂的“区分效应”。 在水中 HClO4 完全解离,是“强酸”;在冰醋酸中它只能部分解离,是 “弱酸”。水的碱性比醋酸强,前者接受质子的能力强于后者。 不难看出,溶剂的碱性愈强时溶质表现出的酸性就愈强。 所以,区分强酸要选用弱碱作溶剂,弱碱对强酸有区分效应; 同样,强碱对弱酸也有区分效应。 如乙炔是极弱的酸,由于酸性太弱,它不能同 OH- 发生反应,而能同比 OH-更强的碱NH2-在液氨中反应:
这类物质称为两性物质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在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质子转 移过程。 HAc + NH3 NH4+ + Ac- (酸碱中和反应) HAc + H2O H3O+ + Ac- (解离反应) H2O + AcHAc + OH- (盐类的水解反应) (酸1)(碱2) (酸2)(碱1)
普通化学第七章酸碱平衡
HI > HBr > HCl > HF
H2Te > H2Se > H2S > H2O 普通化学
22
酸碱平衡
c) 含氧酸根的稳定性
由共轭酸的概念可知,酸根越稳定,它结合 H+重新 生成共轭酸的趋势就越小,酸的强度就越大。酸根的负 电荷分布得越好,酸根的稳定性就越高。如: 酸强度顺序: HOCl < HClO2
21
酸碱平衡
b) 键的强度
提供质子的能力还决定于 HX 键的强度, HX 键 越弱,H+越容易解离出来。HX键的强弱又决定于X的 半径,X的半径越大,HX键就越弱。如:
HF HCl HBr HI HO HS 键能(kJ· mol-1): 酸强度顺序: 565 431 366 299 463 338
N O 3.44 F 3.98 P 2.19 S 2.58 Cl 3.16
电负性:
3.04
同周期酸强度变化顺序:
NH3 < H2O < HF NH3 < PH3 H2O < H2S PH3 < H2S < HCl HF < HCl
但是对同族而言,酸强度变化顺序:
说明除电负性之外,还有其它影响因素。 普通化学
C M OH C [OH ] 2
-
2 M OH
4K w
普通化学
15
酸碱平衡
§4 酸碱在水溶液中的相对强度
酸或碱的强度是指它们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能力 大小,这种能力越大,则酸或碱的强度越强。
酸或碱的强度不仅仅决定于酸碱本身给出质子或接 受质子的能力,同时也决定于溶剂接受或给出质子的能 力。因此,酸碱强度的比较必须选定同一种溶剂,最常 用的溶剂是水。 强酸和强碱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但只是少数;大 多数是弱酸和弱碱,它们只能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并 建立电离平衡。换句话说,酸碱平衡研酸碱平衡
第七章 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2
HbA(亚基) N …—Thr— Pro — Glu —Glu—Lys—… … … TGT GGG CAT CTT TTT … … … … ACA CCC GUA GAA AAA … …
DNA 异常 mRNA
Hbs (亚基)N … —Thr — Pro—Val — Glu—Lys—…
肺泡里
O2被摄取主要靠: 肺泡气中PO2 O2自由扩散能力 还原血红蛋白(HHb) 对O2的亲和力。
细胞外液的阳离子以 其次以HCO3-;
Na+
为主,阴离子以Cl-,
细胞内液的阳离子以 K+ 为主,其次Mg2+,, 阴离子以HPO42-和蛋白质为主。 细胞内外钠钾离子转运---Na-K-ATP
Donnan平衡学说:体液中阳离子总数与阴离子
总数相等。
阴离子间隙(AG): ECF中阳离子总数和阴离子总数之差 AG =(Na+ + K+)-(Cl- + HCO3-)
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电解质离子产生.
第二节
体液平衡紊乱
一、水平衡紊乱 二、钠平衡紊乱 三、钾平衡紊乱
一、水平衡紊乱 脱水
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
失H2O>Na+
失H2O=Na+
失Na+ > H2O
一、水平衡紊乱
水肿
高渗性水肿
等渗性水肿
低渗性水肿
二、钠平衡紊乱
(一) 钠代谢
食物
Na+ 细胞外液:50% 骨骼肌:40-45%
尿液
肉类
K+
150mmol/L
粪便
水果 汗液
血清钾3.5-5.5mmol/L
肾脏调节钾的特点
普通化学 第七章 酸碱反应与酸碱平衡
_
弱酸或弱碱是指在水溶液中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 只部分解离为H+或OH-离子的酸或碱。
弱酸:HAc,H2S;弱碱:NH3·H2O
强酸强碱盐
盐: 强酸弱碱盐
NaCl, KNO3
NH4Cl Na2S, Na2CO3 NH4Ac
弱酸强碱盐 弱酸弱碱盐
离子碱 H+
Ac-+
碱(1)
H2O
酸 (2) H+
= OH- + HAc
碱(2)
酸 (1)
NH4Cl水解
离子酸
NH4+
酸 (1)
+
H2O = H3O+ + NH3
碱(2) 酸 (2) 碱(1)
酸碱质子理论
无论是酸碱中和、酸碱解离、盐类水解反应,从质子 理论观点来看,这些都是酸碱之间的质子传递反应。 质子理论中不存在盐的概念,如NH4Cl中NH4+能够 给出质子,是离子酸,Cl-能够接受质子,是离子碱;
其大小不仅与弱酸(碱)的本性有关,还与溶液浓度有关。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及水溶液的pH
设浓度为c的弱酸HA的解离度为α,解离常数为KaӨ HA在水中存在解离平衡 HA + H2O= H3O+ + A0 0 初始浓度 c
平衡浓度 c(1-α)
cα
cα
2
Kaθ
(c /cθ )α {cα /cθ }2 = = θ 1-α {c (1-α) /c }
KiӨ ≤10-4:弱酸或弱碱 ;
10-2 ≥ KiӨ≥ 10-4:中强酸或中强碱。
KaӨ(HCOOH) =1.8 ×10-4 KaӨ(CH3COOH) =1.8 ×10-5
第七章 化学平衡与平衡原理第四节 酸碱平衡
H3O+ + Ac-
●说明
H+
(1)H2O分子 也可发生质子转移反应。称质子自递反应
2023/2/20
H2O + H2O
OH- + H3O+
4
水合质子H3O+简写为H+
H2O
OH- + H+
反应的平衡常数称水的质子自递常数,或水的离子积(ion product)
K
w
c(OH )
c
c(H ) c
第七章 化学平衡与平衡原理
本章要求
1. 掌握用热力学平衡的原理导出化学反应等温式、标准摩尔反应 吉布斯函数和标准平衡常数的方法,能运用反应等温式判断反应的 方向和限度。
2. 掌握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
3. 了解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定量影响和平衡移动的原理;能进 行与平衡常数、平衡组成和平衡转化率有关的计算。
b2
2023/2/20
7
二元酸H2A及对应二元碱 A2-的解离常数间有如下关系
K
a1
K
b2
K
a2
K
b1
[H ][OH ]
K
w
三元酸H3A 及其对应的三元碱 A3- ,有
K
a1
K
b3
K
a2
K
b2
K
a3
K
b1
[H ][OH ]
K
w
•意义
用此关系,可由已知的
K
a
(
K
b
、SO
3、Ag
。配位体皆是碱。所有正离子皆是酸,负离子
10
(2) 根据酸碱电子理论,一切盐类都是酸碱配合物。广义酸碱的中 和反应就是碱的未共用电子对通过配位键跃迁到酸的空轨道中,生 成酸碱配合物。电子论把所有化合物(包括有机物)看作酸碱配合 物,把氧化还原反应之外的所有化学反应都认为是酸碱反应
无机及分析化学_第七章_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第七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学习要求:1.熟悉弱电解质的特点,弱电解质的离解平衡,离解度及其影响因素,离解平衡常数,离解度和离解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稀释定律。
掌握酸碱平衡理论及溶液pH值的计算;2.掌握缓冲溶液的含义;掌握缓冲溶液酸碱度的计算,了解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3.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掌握其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掌握指示剂的选择。
4.掌握各类酸碱滴定曲线的特点、化学计量点pH的计算及指示剂的选择;掌握影响pH 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5.掌握各类酸碱准确滴定、分步滴定及指示剂的选择依据,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掌握酸碱滴定结果的计算。
前面已介绍了化学平衡的一般规律,本章主要讨论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酸碱平衡在生物体中也同样存在,生物体液需要维持一定的pH范围,pH的改变将会影响生物体内细胞的活性。
因此酸碱平衡及其有关反应与生物化学反应有密切关系。
与气相中的反应相比,溶液的反应活化能较低,热效应较小,因此反应速率快,而且其平衡常数受温度、压力的影响较小,一般可以只考虑浓度1对平衡的影响。
酸碱滴定法是酸碱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它不仅能用于水溶液体系,也可用于非水溶液体系,因此酸碱滴定法是滴定分析中最重要的和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在酸碱滴定中,溶液的pH如何随滴定剂的加入而发生变化,如何选择合适指示剂使其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接近,如何将酸碱滴定法用于实际测定中等,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章将学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
第一节电解质溶液一、电解质的分类电解质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
凡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解离出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如NaCl。
1923年,德拜(P. J. W.Debye)和休格尔(E. Hückel)提出强电解质理论,电解质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大类。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能完全解离成离子的化合物,如离子型化合物:NaCl、=1,因此处理问题通常可进近似地1在本章讨论中的所涉及的溶液都是较稀的溶液,活度系数i用浓度代替活动度。
临床免疫学检验-第七章 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
三、血中的氧
氧的运输
血标本中 ctO2=O2Hb + cdO2 O2Hb是O2可逆地结合在红细胞中血红素的Fe2+上 1摩尔血红蛋白结合1摩尔O2 。 一升血中含血红蛋白浓度为9.3mmol/L(150g/L)
所有血红蛋白都结合O2时,可携带9.3 mmol/L O2 。
三、血中的氧
血红蛋白
HbA(正常成人基因产物)能结合O2 病态血红蛋白没有能力与O2结合:
渗透压
血浆中主要渗透物质:Na+、Cl-、葡萄糖和尿素计算:
mOsm/kg(水)=1.86(Na+[mmol/L])+葡萄糖[mmol/L]+尿素 [mmol/L]+9
*: 9 代表血浆中其他渗透物质:K+、Ca2+和蛋白质等 参考值: 275~300mOsm/kg(水)
第二节 体液平衡紊乱
一、水平衡紊乱 二、钠平衡紊乱 三、钾平衡紊乱
一、钠、钾测定
标本要求
钾标本 血浆与血清钾有什么差别 溶血 冷藏 孵育
钠标本 脂血标本
一、钠、钾测定
钠、钾测定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火焰光度法(FES) 离子选择电极法(ISE) 分光光度法 临床实验室常采用的是FES、ISE和分光光度法
一、钠、钾测定
火焰光度法
发射光谱法,被推荐为参考方法 样本用含有锂或铯的溶液稀释 被丙烷气雾化后燃烧 通过各滤光片,被光检测器接收 Li+ 或Cs+作为内标准与Na+、K+比较
一、血液气体特性
仪器校准
校准气体含有15% O2、5% CO2、其余是N2 。 摩尔分数(F)分别为0.15、0.05和0.80。 混合气体在37℃用水蒸汽饱和后(模拟病人血液 或肺泡气),送入仪器测定室(37℃)校准仪器计算 可得校准气体PO2=105 mmHg;PCO2 =35 mmHg 。
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答案
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答案一、A型题1.④2.②3.③4.①5.③6.③7.②8.③9.⑤10.①二、X型题1.①③2.①④3.②④4.①②③④⑤5.②④6. ③④7.①②③④8.②③9.①②④⑤10.①②③④⑤三、名词解释1. 酸碱平衡:指生理情况下,机体自动维持体内酸碱相对稳定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2. 酸碱平衡紊乱:指病理情况下,因酸碱超负荷、严重不足或/和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内酸碱稳态破坏,称为酸碱平衡紊乱或酸碱失衡。
3. 挥发酸:即碳酸,可以CO2形式从肺排出体外,故称为挥发酸。
4. 固定酸:又称为非挥发酸,指体内经肾由尿排出的酸性物质。
5.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指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
6. 标准碳酸氢盐:指在标准条件下(即PaCO2为40 mmHg、血氧饱和度为100%、温度为38℃)测得的血浆中HCO3-的含量。
7.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指由HCO3-或PaCO2其中一个因素原发改变引起的酸碱失衡。
8. 代谢性酸中毒:是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导致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9. 呼吸性酸中毒:是以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原发性增高导致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0. 代谢性碱中毒:是以血浆[HCO3-]原发性增高导致pH上升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1. 反常性酸性尿:指低钾血症时,由于细胞内的K+向细胞外转移,同时细胞外的H+向细胞内转移,引起细胞外液碱中毒、细胞内酸中毒并缺K+,肾小管上皮细胞H+-Na+交换增多,而K+-Na+交换减少,H+排出增多使尿液呈酸性,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12. 盐水反应性碱中毒:指胃液大量丢失或长期应用利尿剂时,在丢失H+的同时也伴有Cl-和K+的丢失、细胞外液减少和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从而影响肾排出HCO3-的能力,使碱中毒得以维持,仅用生理盐水治疗就能使碱中毒得以纠正。
13. 盐水抵抗性碱中毒:主要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s综合征、血容量减少引起的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严重低血钾及全身性水肿使用利尿药后等,碱中毒的维持因素是盐皮质激素的直接作用和低血钾,单纯补充盐水往往无效。
第7章酸碱平衡
NaOH = Na+ + OH-
★ 反应的实质 H+ + OH- = H2O
★ 水溶液中电解质部分电离
已电离的溶质粒子数 原有溶质的粒子1数00%
7.2.2酸碱电离理论的贡献
从物质的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 本质,提高了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并 且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定量地描述了 溶液的酸碱性,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起 了重大的作用,至今仍然普遍应用。
驾车时搁在牛颈上的曲木
酸中有碱,碱可变酸,知酸便知碱,知碱便知酸
共轭关系体现了酸碱这对矛盾的相互依存和相互 转化的辩证关系。
给出质子能力强——strong acid,对应的共轭碱弱, 接受质子能力强——strong base,对应的共轭酸弱。
酸给出质子的趋势越强,生成的共轭碱越弱 ,反之亦然;碱接受质子的趋势越强,生成的共 轭酸越弱, 反之亦然。
H+
HCl + NH3 强酸I + 强碱II
NH4+ + Cl弱酸II + 弱碱I
较强的碱与较强的酸作用生成较弱的共轭酸和共轭碱
强强
弱弱
较弱的化学键
较强的化学键
能量较高
能量较低
(1)实质: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
H+
HCl + NH3 = Cl- + NH4+ 酸1 碱1 碱2 酸2
HCl Cl- NH3 NH- 4+
⑤酸碱的强弱取于它们对质子的亲合力的相对大小
和存在的条件(溶剂等)。
例: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下列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C)
A.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的转移 B.化合物中没有了盐的概念 C.酸愈强,其共轭碱也愈强 D.酸失去质子后就成为碱 E.酸碱反应的方向是强酸与强碱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PO42-是酸,也是共轭碱。两性物质
H+ +
H2PO4-
H+ + HPO42-
酸给出一个质子后转变为其共轭碱;碱接受一个质子后 转变为其共轭酸。相应的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共 轭酸碱对之间,共轭酸的酸性越强,其共轭碱的碱性越 弱,反之亦然。
2. 酸碱反应
HCl
H+
NH3 碱(B2 )
第7章 酸碱平衡
内 容 提 要
本章在酸碱解离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酸碱
质子理论。并根据化学平衡原理,讨论了水溶
液中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规律。介绍弱酸弱碱
平衡的有关计算和缓冲溶液的原理、pH计算及
配制等知识。
7.1 酸碱理论
酸碱电离理论认为:在水溶液中解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 (离 子) 的物质叫做酸。解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物质叫做碱。 优点: 1.揭示了酸碱的本质 。 2.解释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即H+ + OH- = H2O
例如 HNO3 ,NH4+,H3O+,H2PO4 -等是酸; NO3-,NH3 ,CO3 2-,OH- ,Ac-是碱; H2O ,H2PO4 - ,HCO3 -等是酸碱两性物质。 在质子论中,酸或碱,可以是中性分子,也可以是阴阳离子。
酸(A) HCl NH4+
质子 + 碱(B) H+ + Cl- HCl酸的共轭碱是ClNH3
K w = [H+][OH-]=1.0×10-14
称为水的质子自递常数,或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离子积。 是一个温度的常数。
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写出下列分子或离子的共轭 酸的化学式:
SO42- 、S2- 、H2PO4- 、HSO4- 、NH3 HSO4- 、HS- 、H3PO4 、H2SO4 、NH4+
3
4. 一元弱酸(碱)溶液中c(H+)或c(OH-)的计算 计算一元弱酸溶液[H+]的简化公式
以HAc为例,平衡时c(H+) = c(Ac-) = cα,
[H+]
= cα
即:当α<5%,即c/Ka°≥400时,
Ka c
[ H ] Ka c
同理计算一元弱碱溶液[OH ]的简化公式为: 当α<5%,即c/Kbθ≥400时,
NH4 + OH
+
-
[ NH 4 ][OH ] Kb [ NH 3 ]
Kb :弱碱的解离常数 Ka 或Kb 的意义:解离平衡时弱电解质解离为离 子的趋势大小。
θ θ
θ
可用解离常数的大小,比较同类型弱酸或碱的相对强弱。
2.共轭酸碱对的解离常数间的关系
离子碱Ac-与水之间的解离平衡为: H2O + Ac
H + CO3
θ
+
2- θ
K a2
[ H ][CO3 ] 5.611011 [ HCO3 ]
θ
2
∵H2CO3的Ka1 >> Ka2 且c/Ka1 >>400, ∴溶液中的[H ]只需按第一级解离平衡计算。
+
[ H ] Ka1 c 4.3 107 0.02 9.3 105
1. 解离常数 例如醋酸的离 HAc H + Ac
+ -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解离平衡时,根据化学平衡规律,各物质的 相对浓度存在下面的关系:
Ka
K
Θ 称为弱酸的解离平衡常数,简称解离常数。 a
[ H ][ Ac ] [ HAc]
同理对于弱碱如氨水的解离: NH3 + H2O 平衡时有:
Ka1 、 Ka2 分别是H2CO3的第一、第二级解离平衡常数。 多元弱酸解离的规律:逐级解离常数依次减小。
K a1
K a2
[ H ][HCO3 ] [ H ][CO3 ] [ H 2CO3 ] [ HCO3 ] [ H ] [CO3 ] K a 2.4 1017 [ H 2CO3 ]
∴共轭酸碱解离常数之间的关系为:
K a K b Kw
3. 解离常数和解离度的关系 Kθ与α的关系:
相同点:都能表示解离的程度
不同点: 解离常数Kθ表示反应程度,是生成物浓度乘 幂与反应物浓度乘幂的比值,不直接表示反应物转化 的百分数。 解离度α,表示弱电解质达解离平衡时解离 的百分数,直接表示平衡时反应物变化了多少。
-
[OH ] Kb c
例.已知25℃时, 0.200mol· -1氨水的电离度为 0.934%,求 L c(OH-)的pH值和氨的解离常数。 解: NH3 H 2 O NH OH 4 开始 0.200 0 0
平衡0.200(1– 0.934%)
0.200×0.934% 0.200×0.934%
NH 4 酸(A2 )
Cl 碱(B1 )
酸(A1 )
解离反应、中和反应、盐的水解反应及同离子效应等都 是质子传递的酸碱反应。
(1) 解离反应 电解质的解离反应就是水与电解质分子间的质子传 递反应。酸解离出质子给水,转变为共轭碱:
H+
H 2 O(l)
H+
NH3 (aq)
NH (aq) OH (aq) 4
2、写出下列各分子或离子的共轭碱的化学式:
NH4+ 、H2S 、H2SO4 、H2PO4- 、HSO4-
NH3 、HS- 、HSO4- 、HPO42- 、SO42-
课堂练习
总结:质子论的评价
质子论扩大了酸碱反应范围,既适用于水溶液,也适 用于非水溶液和无溶剂体系,是电离理论的发展。局 限性是只限于质子酸(即质子的给出和接受 )。 7.1.2酸碱电子理论 路易斯酸碱理论
H+
NH3 (aq)
NH (aq) 4
H 2 O(l)
HAc(aq)
OH (aq)
H 2 O(l)
Ac (aq)
(3) 水解反应 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盐的水解反应也是质子 传递的酸碱反应。 H+ 如:
H 2 O(l) Ac (aq)
H+
HAc(aq) OH (aq)
c(OH ) 0.200 0.934% 1.87 103 pH 14 pOH 14 ( lg1.87 103 ) 11.27 c( NH ) c(OH ) (1.87 103 ) 2 4 K ( NH3 ) b 3 c( NH3 ) 0.200 1.87 10 1.76105
2
5
Ka 5 0.5 mol· HAc中, L 1.77 10 0.5 0.6% c -1 0.1 mol· HAc中, [H ] c 0.11.33% 1.33103 L
0.5 mol· HAc中, [H ] c L
-1
0.5 0.6% 3.0 10
2 2
2
K a1 K a2 K a
多元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也是分级进行的,逐级解离常数 也依次减小。
PO3 H 2 O 2 OH HPO4 4 HPO2 H 2 O H 2 PO OH 4 4 H 2 PO H 2 O 3PO4 OH H 4
HAc(aq)
H+
H 2 O(l)
H3O (aq)
Ac (aq)
OH (aq)
H2O(l)
H2O(l)
H3O (aq)
(2) 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在质子理论中也是酸碱反应。
如:
H+
H3O (aq)
H+
OH (aq)
H 2 O(l)
H 2 O(l)
H3O (aq)
如Fe3+ ,
lewis 酸:凡是可以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 Fe, Ag+, BF3等; lewis 碱:凡是给出电子对的离子或分子. H2O: 等;
如 :X-, :NH3, :CO,
lewis酸与lewis碱之间可以配位键结合生成酸碱配合物。
7.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7.2.1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7.2.2多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如:H2S、H2CO3、H3PO4、H3AsO4等。多元弱酸在水 中的解离是分级进行的,如H2CO3
H2CO3 H + HCO3 HCO3 H + CO3
θ θ
- + + -
Ka1
K a2
2-
[ H ][HCO3 ] 7 4.3010 [ H 2CO3 ] 2 [ H ][CO3 ] 5.611011 [ HCO3 ]
2
θ
c ,即 Ka 1
2
当α=5%时 ,即c/K ≥400,1-α≈1,则上式简化为:
Ka c
2
或
Ka c
为稀释定律表达式。
稀释定律的意义:
即溶液越稀,解离度越大;
同一弱电解质的解离度与其相对浓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相同浓度的不同弱电解质的解离度与解离常数的平方
根成正比,即解离常数越大,解离度也越大;
局限性:
1. 把酸碱这两种密切相关的物质完全割裂开来,并把酸碱以及酸碱反应局限 在水溶液中。
2.非水溶液中发生的酸碱反应以及在水溶液中明显呈酸碱性的物质(如NH4Cl 和Na2CO3等)不能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