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传统课堂的弊端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也得到了更为重视。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下面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进行分析。
一、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考试得高分,往往强调知识点的讲解与训练。
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变成“知识的储存器”,只能背诵和死记硬背,而缺乏思
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初中语文教育应该把知识灌输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讲述式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教师的角色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
种教学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采
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综合活动等,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促进学生
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四、重视学生的应试心理,忽视价值观的塑造
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被视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评价标准。
因此,学生的应试心理往往很重,这使得学生缺乏自信、热爱探究,并产生消极的情绪。
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价值观的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
生内在的动力,培养他们独立、创新的精神。
总之,初中语文教育应该注重知识、能力、思维、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培养,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面向未来的
管理思想和创新精神,培养出具有深度思维和综合素养的优秀学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
献。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传统课堂的弊端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传统课堂的弊端新课标旗帜下语文课种种不良现象现象一,文本涉及什么样的内容,就上成什么课。
一节初中语文课,上的是韩愈的《马说》,教师整节课没有接触课文,仅仅领着学生讨论什么是千里马,千里马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在识别与培养千里马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什么?——这节课就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怎么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在文理不通的情况下,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没有文本的诵读与品味,学生如何感悟母语的魅力,如何继承与发扬祖国的语言文化?失去了语言的依托,主旨如何体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自然的语言》上成物候课,《看云识天气》上成气象课,《死海不死》上成环保课,这还算不上什么,更严重的是很多年轻教师执教经典古文的时候,根本就忽略了古汉语常识和语言品味的教学,为了展示亮点,直接介入文章形象的分析。
正如浙江永嘉县城西中学的黄琼所言,“教《胡同文化》能够教相关胡同的文化,教《化石吟》能够教相关化石的文化。
如此,将文化当成文本阅读的目的,那么如果舍弃文本就能够发现其中的文化内容,舍弃就会成为必然。
”现象二,为追求媒体效应,把语文课变成媒体的奴隶。
在今天,哪位教师参加优质课评选不用多媒体,就显得有点另类。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资源,引起课堂教学的革命,这是积极肯定的一面;但其负面效应,就是滥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变成媒体的奴隶和附庸。
作者曾参加过一次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参赛者都是从各县区层层选拔出来的教学能手,其中一位选手抽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执教者洒脱的气质、流畅悦耳的普通话显示了一位语文教师良好的素质,其制作的课件——多媒体幻灯片更是流光异彩,“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在水底软泥上招摇的青荇”、“康河的柔波”、“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那榆荫下的一潭”等等的优美意象均被形象为次第播放的精美图片和动画,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和执教者的画外音把听课者引入诗的境界,课堂中多伴有唏嘘感叹之声。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措施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措施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兴趣。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来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并提出改善措施,希望对广大教师和家长有所启发。
一、教学内容的误区及改善措施1. 误区:过分追求经典文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常过分追求经典文学,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学生可能对古诗文、古文化缺乏兴趣,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改善措施: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教师可以适量引入当代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等,让学生更加融入当下社会和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误区:以考试为导向很多学校将语文教学过度以应试为导向,教师和学生都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导致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缺乏对语文的真正理解和应用能力。
改善措施: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教材,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文学、历史和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
3. 误区:忽视语言运用能力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导致学生在表达、阅读、写作等方面能力不足。
1. 误区: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于固执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和灵活性,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改善措施: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课外拓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误区:被动接受传统文化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让学生被动接受文化知识,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
改善措施: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文学赏析、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
3. 误区:过分注重传统的教材传统的教材往往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改善措施: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时代感强的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及应对策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及应对策略】一、序言传统课堂教学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课堂教学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1.死记硬背传统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点为主要目的,往往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
学生只是消化和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导致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弱。
2.学生被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单向,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辨和独立探究的机会,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3.教学内容单一传统课堂教学以教科书为主要依据,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多样化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疲倦和厌学情绪。
三、应对策略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激发其学习动力。
3.多样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引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开放性问题、案例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在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增强教学能力,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也应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相信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将逐渐得到解决,教学质量也将得到提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能阻碍他们语文能力的提升。
我们有必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误区是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思考、独立实践的机会。
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撰写文章、演讲、模拟情景对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个误区是重视应试而忽视素养培养。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普遍以应试为导向,注重知识的堆砌和技巧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我们应该尽量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愿望。
还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和社团组织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个人兴趣。
第三个误区是重复传统教学而缺乏创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和变革。
这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和动力。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创新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
还可以引入合适的教学资源,如名人演讲、优秀作品欣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第四个误区是讲解过多,学生实际操作机会较少。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课堂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降低,对语文学习也会感到枯燥乏味。
我们应该尽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让他们能够亲自动手去实践。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课堂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提升他们的学习参与度和主动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主要包括重视理论、忽视实践;重视应试、忽视素养培养;缺乏创新;讲解过多、学生实际操作机会较少等方面。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分析作为中国传统的学科之一,语文教学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本文将通过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以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
一、误区分析1. 重视死记硬背,忽略语文素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过分重视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情况。
学生们被迫去背诵大量的古文,写作文的套路,却往往忽略了语文素养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枯燥乏味,让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而且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养。
2. 莫名其妙的划分在一些学校中,语文教学划分的范围过于狭窄,只是纯粹的“课内教学”,没有对课外阅读和实践的引导和指导。
这种局限性的教学范围导致学生缺乏语文认知的整体性和深度性,无法真正理解语文的内涵和价值。
3. 忽视语言实践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语言实践的培养。
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大量的语言知识的灌输,却缺少实践的机会。
学生们对语文的运用能力很弱,词汇量有限,表达能力不足,更别提修辞和写作的能力了。
4. 忽略多元文化和跨学科的融合语文教学往往停留在传统文化的阐释和传承上,忽略了多元文化的渗透和跨学科的融合。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语文教学应该适应这种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理解多元文化,通过跨学科的融合,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
二、改善对策提出1. 注重培养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方式,真正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和价值,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不再追求死记硬背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理解、领悟、体验古代文化和现代价值,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 拓展教学范围,引导课外阅读教师应该拓展教学范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推荐,学生可以接触更广泛、更丰富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拓展阅读视野,从而增强对语文的理解和领悟。
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阶段。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认识。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我们需要认识和解决这些误区,制定相应的对策,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一、误区一:注重课文背诵,忽略语文阅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过分注重课文的背诵,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忽略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阅读能够扩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对策一:注重阅读要改变这种误区,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比如课外阅读、课内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老师也可以选取一些生动有趣的课文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学习表达、提高思维能力。
对策二: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比如语文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语文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对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误区二:重视知识传授,忽略语文素养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注重语文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审美鉴赏、文学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对于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情节,分析课文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情感投入,在情感沟通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情趣。
语文素养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诵和诵读来实现。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诵读、文学名篇朗诵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文表达的自信心。
三、误区三:只注重知识教育,忽略语文实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语文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语文实践的重要性。
语文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
语文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一、语文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语文课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这些问题源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学内容、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及教学方法等。
【二级标题】1. 教材内容单一当前的语文教材往往过于单一,注重传统经典文献和古代作品的阅读与解析。
这种局限性使得学生缺乏对现代科技、社会新闻等当下话题的了解与关注。
青少年群体通常更感兴趣于现实题材和时事评论,并倾向于通过这些主题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级标题】2. 学习方式被动化目前许多语文课堂以“灌输”式为主,强调听讲与记忆知识点。
学生仅仅是信息接收者,而没有机会积极参与到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中去。
这样形成了只重视应试成绩而非人才全面发展的倾向。
【二级标题】3. 缺乏启发性互动环境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缺乏活动性和互动性,教师以讲解和学生的回答为主,而没有足够的探究、发现和分享机会。
这种学习环境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且导致了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兴趣逐渐减退。
【二级标题】4. 教师角色固化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是权威、有限制地进行灌输式教育。
这种角色定位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并且阻碍了他们个人能力与特长的培养。
应该鼓励教师扮演更加引导者或伴随者的角色,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成长。
二、改善语文课堂不足之处的建议为了改变上述问题并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二级标题】1. 增加多样化内容输入更新和完善现有教材范围,并在其中添加包括科技、社会新闻等当下热点话题。
通过广泛涉猎不同题材,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发现、了解和思考。
【二级标题】2. 培养多元思维与表达能力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例如,在课堂上引入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在语文领域展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二级标题】3. 创造有趣互动氛围设计各类活动以增加互动性,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开展小组合作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对话。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及改善对策:误区一: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
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容易使学生变得被动,缺乏对语文的兴趣和创造力。
改善对策: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活动,注重学生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的培养,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创造力。
误区二:对语文学习要求单一有些教师认为语文学习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背诵,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多样性和融入性。
这种单一的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厌倦感,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改善对策:教师应该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引入社会实践、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误区三: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有些教师注重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只注重争取高分,容易使学生产生应试心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改善对策: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成长。
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误区四:讲解教学老师主导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过多地进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改善对策: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误区五:缺乏文化熏陶与精神引导有些教师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递,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熏陶和精神引导的重要性。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陷入纯知识的追求中,缺乏对文化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改善对策: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关注社会现象和人生道德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一、引言语文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误区,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进行探讨,并提出改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们往往过于追求“知识的面面观”,而忽略了“能力的全面培养”。
2. 恶性竞争导致“应试化”倾向严重由于考试占据着学生评价的主导地位,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过分重视分数,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应试化”倾向。
这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倾向于面向应试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3. 教材与生活脱节,内容不符实际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和体验式教学的内容,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4. 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很多语文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练、测”教学模式,往往只着重讲解知识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兴趣。
5.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与考察。
三、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误区,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以期能够改善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果。
1. 注重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将重点放在知识的灌输上。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2. 调整评价方式,注重综合素质教学评价应该向综合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不仅仅侧重于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应该从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
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接受。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只会机械地记忆和模仿,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重视知识点而忽略语言运用小学语文课程虽然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但过分强调知识点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违背了培养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目标。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阅读、写作等实际操作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孤立陈述、缺乏联系一些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时,习惯于将知识点孤立地陈述,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也无法将所学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创新运用。
四、题海战术、偏重应试由于小学语文与各科目综合成绩相关,一些教师过分注重应试,将课堂变成了题海战术。
过多的刷题和应试训练不仅会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容易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倦感,降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五、忽视情感、缺乏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忽视情感的培养和体验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富含情感的学科,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创作,应引导学生感受情感的表达和情景的描写,培养情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六、忽略多元文化、缺乏实际应用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化,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许多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单一的文化形式,忽视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
七、机械纠错、过分苛责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纠错,但有时过分苛责和机械纠错会削弱学生的写作自信心,造成他们对写作的抵触情绪。
针对以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改进:一、创设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师应提供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意见。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分析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了解这些误区并提出改善对策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一、误区分析1. 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思维能力培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教师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能主动思考,容易形成机械记忆,对于语文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难以提高。
2. 偏重应试技巧,忽视语文素养培养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对于应试技巧的重视使得语文教学过于应试化。
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应试技巧训练,而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
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深,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情感体验的培养。
3. 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统一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好。
二、改善对策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启发式教学。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授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平衡应试技巧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有机的语文素养培养课堂设计,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在学生的应试技巧训练中,也可以适当注重学生对于应试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既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又能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差异化教学,注重个性化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用差异化教学的方式。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应对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应对当前,对照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包括误识、误解、认识不足等等。
一、在语文性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教师认识工具性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但是,没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单纯的机械的训练,无异于“鹦鹉学舌”,适度的基于特定目标的训练才是必要的。
另外,叶老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它学科的工具。
可见,“工具性”不仅是“言语训练”,还应当包括“思维的训练”,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能力要素:形象思维、分析、推理、概况、评价以及反思、质疑、多元认知能力等。
二、识字写字教学中的误区1、单纯地从“工具性”出发,把识字、写字仅仅看成是掌握“书写工具”这就比较狭隘了。
2、在书写姿势的要求上,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注重“坐姿”,而忽略了“握笔姿势。
”三、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误区一些教师把口语交际教学混同与一般的生活口语的操练。
甚至一些土话都出现在课堂上。
口语交际教学是综合训练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因此,要想“文明和谐”课堂上的口语应当是某些程度的“书面化”口语。
力求文明、温文尔雅、文质彬彬。
四、阅读教学中的误区1、对待“初读”浮光掠影,不深入。
2、精读阶段,过分强调文本内容的理解,忽略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把握。
3、就“说”而言,这里的“说”不是师生的一问一答,否则学生练习的还是“对话语”,而不是这一年龄儿童急需的“独白语”。
4、读写结合:许多教师在处理读写结合时,如要求学生写一段,往往只有“道”的要求,缺乏“文”的规定,应做到“文道统一。
”五、习作教学中的误区习作教学应该做到“双线统一”,“生活——观察——阅读”与“选材——表达——修改”统一。
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内容上综合、学习目标要综合,学习方式要多元等。
应摒弃接受式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为主。
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语文课作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的重要途径,在培养思维能力、提升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知识内涵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语文课堂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点,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师角色、学生参与度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1. 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过于注重知识应试性和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材内容缺乏针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和案例分析,无法与学生个体经验产生联系,使得教学缺乏深度与广度。
2. 教师角色过于主导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过于主导和单向传递知识的角色。
他们往往是课堂上唯一发言人,在大量时间里进行讲解和答疑,导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这种单一模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真实感受和表达需求。
3. 学生参与度不高很多语文课堂缺乏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氛围,使得学生在课堂中难以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过多注重知识输入而忽视对知识输出的要求,导致学生思维迟钝、口头表达不流畅。
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记住教科书内容,而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
4. 评价体系偏向应试当前语文考试过于注重答题技巧与规范化标准,评价体系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需求。
尤其是在写作方面,因为时间有限及标准化要求,教师通常只给出模板答案,并缺乏具体指导性意见。
这样规范化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成长。
二、改进语文课堂的途径1. 优化教育内容设计制定更加注重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的教育内容,使语文知识有机融合于学生日常生活中。
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形成综合素养。
2. 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向引导者和促进者。
鼓励多种授课方式,如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交互式的教育活动。
倡导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效激发其主体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分析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语言文字的学习,还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是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对策,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误区一:强调死记硬背,忽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注重课内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大量的课文、诗词默写和古文文言文的默写,让学生形成了“无非诗歌词作作文,无非文言文背古文”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大大降低。
改善对策: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调整。
应当多安排一些有趣的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多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评价方式上也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创造力,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能力。
误区二: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讲解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课堂上很少有互动和探究的氛围。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
改善对策: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误区三:缺乏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关注。
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彩,但在课堂上往往无法得到表达和尊重,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改善对策:要改善这一状况,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背景介绍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关乎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
二、问题分析1. 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采取老师讲、学生听、背诵、默写的方式,这种单向传递知识的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参与感和主动性,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发挥。
2. 重视记忆过程而忽略理解和思考为了应对升学压力,很多语文教师过于注重记忆而忽视对文章内涵、情感表达以及阅读策略等方面的探讨。
这导致了学生枯燥繁琐地记忆,却失去了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文字背后真正意义的机会。
3. 针对大众而非个体差异化教育由于班级学生数量众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对一部分学生过于简单而对另一部分过于复杂的情况。
这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
4. 缺乏实践与应用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成为优秀读者和写作者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实际上课堂内缺少相关实践活动和应用项目,在许多时候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水平。
三、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1. 推行探究式教学运用问题导向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发现,探索语文知识和技能。
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小组探究等形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2. 培养阅读习惯和审美能力除了传统课堂外,鼓励孩子们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引导他们在闲暇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不断锤炼审美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3. 差异化教育与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评价方式。
采用以小组合作、个人独立写作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发言机会和展示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4. 融入实践与应用将语文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去应用,在教授作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撰写日记、文章或者举办写作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分析语文教学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误区分析1. 重视知识点,忽视语文素养在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重视背诵课文、填空、判读语病等基础性知识,而忽视了对阅读理解、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2. 课文讲解过于理论化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过于注重对词语解释、句子成分分析等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课文情感、情境和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感悟和理解。
3. 题海战术导致应试训练过度很多学校为了应付考试,会采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应试训练,这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丧失,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4. 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二、改善对策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文理解、阅读欣赏和作文创作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情感。
2. 将课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生活情感和生活哲理,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人生,增强对文学的情感认同和审美情趣。
老师还可以通过街头巷尾、社区茶社等实践活动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3. 减少应试训练,注重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减少应试训练的比重,避免题海战术对学生的影响,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媒体、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误区及改善对策的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中误区及改善对策的思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实际情况却是初中语文教学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误区,该怎么办呢?下面就深入探讨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对策。
一、教育教学误区1. 教师教学理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仍常用“习题解析→实例演练→模仿练习→自主创新”这一模式教学,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常常使学生产生腻烦的感觉,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同时,这种教学方式难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成才。
2. 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初中语文教育一直是以文言文为主,这些古文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除了文言文之外,一些教师在教授课文时也不合理地把课文理解过多地局限在语言文字层面,往往缺乏对文本内涵的深刻剖析和深度理解。
3.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差由于语文教学的单调性和缺乏趣味性,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被激发,在课堂上缺乏参与性,听课效果很差。
同时,这些问题也导致学生成绩上的欠缺,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改善对策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方法不应仅限于解析习题、演练实例的单一模式。
教师应进行多元化的教学,例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设计任务、独立思考等。
这将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而且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能进行锻炼。
2. 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应补充更多新的学科,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应该引入更多的现代中文,如杂文、小说、报纸、杂志等,它们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文化背景,比文言文更易于被学生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到现代文化。
3.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存在的学习兴趣问题,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通过优秀作品的阅读、自我表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写文章、组织文学活动,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亲密度。
结语:初中语文教育是学生成才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条路,但现实情况却存在一些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传统课堂的弊端新课标旗帜下语文课种种不良现象现象一,文本涉及什么样的内容,就上成什么课。
一节初中语文课,上的是韩愈的《马说》,教师整节课没有接触课文,只是领着学生讨论什么是千里马,千里马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在识别与培养千里马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什么?——这节课就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怎么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文理不通的情况下,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没有文本的诵读与品味,学生如何感悟母语的魅力,如何继承与发扬祖国的语言文化?失去了语言的依托,主旨如何体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自然的语言》上成物候课,《看云识天气》上成气象课,《死海不死》上成环保课,这还算不上什么,更严重的是很多年轻教师执教经典古文的时候,根本就忽略了古汉语常识和语言品味的教学,为了展示亮点,直接介入文章形象的分析。
正如浙江永嘉县城西中学的黄琼所言,“教《胡同文化》可以教有关胡同的文化,教《化石吟》可以教有关化石的文化。
如此,将文化当成文本阅读的目的,那么如果舍弃文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内容,舍弃就会成为必然。
”现象二,为追求媒体效应,把语文课变成媒体的奴隶。
在今天,哪位教师参加优质课评选不用多媒体,就显得有点另类。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资源,引起课堂教学的革命,这是积极肯定的一面;但其负面效应,就是滥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变成媒体的奴隶和附庸。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参赛者都是从各县区层层选拔出来的教学能手,其中一位选手抽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执教者洒脱的气质、流畅悦耳的普通话显示了一位语文教师良好的素质,其制作的课件——多媒体幻灯片更是流光异彩,“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在水底软泥上招摇的青荇”、“康河的柔波”、“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那榆荫下的一潭”等等的优美意象均被形象为次第播放的精美图片和动画,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和执教者的画外音把听课者引入诗的境界,课堂中多伴有唏嘘感叹之声。
但这节课的问题是,在过多的画面压缩了学生语言形象再创造空间的同时,课堂语言成了电影的解说,在学生的失语中教学成了媒体的附庸,语言的品味与鉴赏几乎被挤出了语文课堂。
现象三,为追求轰动效应,寻求语言之外的课堂“亮点”。
近期教育在线网站的语文论坛上发有以“语文味斑竹”著称的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的《荷花淀》课例。
程老师开宗明义就说,以往大家是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读小说,今天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读这篇小说。
果然程老师从环境描写中从对话描写中从心理描写中归纳出中国的文化讲究和谐这一结论。
这堂课的目标是明确的:从文本中挖文化,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和谐”内核;做法是粗陋的:与其说是从文本中挖,不如说以文本为引子,引出文化的话题;和谐这一文化主题与小说的联系是勉强的,它并不内于文本,更多是程先生灵感一现的个性解读。
这是一堂典型的泛语文“语文课”。
再说,“以往大家是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读小说”,这个“大家”指谁?如果包括语文教师,究竟有多少语文教师这样做了?程老师焉知西方文化就不讲究“和谐”了?你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语文,但白马非马,语文的核心是语言文化却不是文化,“一千个林黛玉还是林黛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寻找自己的突破口解读一篇文章,这是个人的自由,文本的意义在于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由建构的空间。
但放弃语文教学的宗旨,牵强地附会文化(不知程老师对文化有多深广的研究,而且是从东西文化比较的角度),作秀,还是一如文革期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的附庸?现象四,为追求信息含量,打造全天候效应,课堂成为无中心的大杂烩。
近来,笔者曾听过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执教者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内容涉及大自然风花雪月的经典诗文、有关物候学的科学知识、物候现象的各类图片、重视物候现象服务于各领域的成果和忽视物候现象或对物候现象不了解酿成的天灾人祸、物候问题的探究、物候资料的搜集等等,从已知的掌握到未知的探索、从自然知识到文艺鉴赏应有尽有;就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言,幻灯片、课堂剧、诗文诵读、知识竞赛、讨论质疑无所不及。
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其内容含量、环节设计和起承转合的天衣无缝,使你不得不佩服执教者的课堂驾御能力和幕后编导者的匠心独运。
但这节课的核心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它还姓“语”吗?现象五,为吊受众的胃口,随意课堂恶搞,玷污民族语言。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取悦学生而不负责任地课堂恶搞(多见于跨越时空的经典作品课堂剧改编或作文改写),把庸俗文化(情色、娱乐、追星、绯闻等)和大量的网络语言引入语文课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语言的精神品位因语文教学庸俗化,课堂教学挖掘不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欣赏不到悠久绵长的韵味而在不断下降。
现象六,为追求标签效应,把语文课变成“课标”的模特,疑似炒作。
现在的语文课堂,不搞点标签形式,是不上档次的。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如是,你走进时下的语文课堂,一定见到的情景如下:四人一组的讨论(一分钟或几分钟,不知讨论到什么样的广度和深度,是否真正解决了什么问题)、质疑辩论、课堂剧表演、片段小品,再加上学生们稚嫩肤浅不着边际自以为是的回答和教师频繁而廉价的赞美肯定,正所谓教师得解放学生乐逍遥。
这已经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的浮躁的哗众取宠。
你怎么知道师生为文本语言的深沉品味和心灵震撼而引起的课堂沉默就不是精彩的对话?现象七,忘记课程的目标和教学任务,课堂成为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
新课标对大语文概念的无边际界定和某些学者们对语文课程的广义文化学解读,以及获得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教师,这三个因素的奇妙组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基本内核的语文素养可以忽略不计,但你擅长什么就可以展示什么。
于是以革命的名义,他们尽情挥洒才情。
一堂堂语文课就是他们的创作,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修养和爱好,“作品”自然多姿多彩。
如果你是电脑高手,语文课上就会有很多的动画展示;如果你是影迷,语文课就可能欣赏经典电影;如果你长于表演,你的学生就会经常改编课本剧;如果灵感上来,你还可以挂着语文的羊头兜售“文化”的狗肉。
语文课就与教师的个人才情有太多的联系,借着课改的春风,拿着《课标》》做令箭,语文老师有一种“翻身农奴得解放”的快意。
在翻身情结的驱动下,所有的“创新”都会被认为正当,所有的指责都会被“文化”一词轻轻挡回。
语文教师欣喜地开掘空间,以为置身于旷野四面都是前进的方向。
语文就是语文,学习、运用、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是语文课程的唯一要义。
学会了语言就等于掌握了交际和文化承载的工具,领悟语言就是文化的熏染和人文精神的培植。
在和语文课程紧密联系的语言、工具、人文和文化这四个概念中其内核就是语言,而工具和人文则是一切文化成果和现象的普遍属性。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模糊界定和某些学者对语文课程的广义文化学解读,使语文承受了太多的不该承受之重,使语文课程在外延无边际的延伸中缺失了自己的本体内涵。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和局限(一)“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
的确,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
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抓住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
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
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认知目标。
(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
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
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
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
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
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
因此,我们说教学“贵在得法”,就体现在教师如何作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
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
但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黑板上即使板书并不那么美观,甚至让学生参与板书,又何尝不可呢?相反,如果让所谓的多媒体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让所谓的板书限制了学生的理解,那才是一堂既可悲又失败的课。
传统的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使得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或者说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哪些方面?为此我们研究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