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提纲标准版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教案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3. 通过欣赏《梁祝》,提高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1.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介介绍《梁祝》的创作背景、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特点。
2. 音乐分析分析《梁祝》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节奏韵律等。
3. 欣赏与讨论播放《梁祝》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并展开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
2. 欣赏:播放《梁祝》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3. 分析:详细解析《梁祝》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节奏韵律等。
4. 讨论:引导学生就音乐的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梁祝》的音乐特点及欣赏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介绍《梁祝》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
2. 学生能分析《梁祝》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节奏韵律等。
3. 学生能通过欣赏《梁祝》,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1. 教学课件:包含《梁祝》简介、音乐分析等内容。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梁祝》片段。
3. 参考资料:关于《梁祝》的书籍、文章等。
4. 网络资源:可用于查找更多关于《梁祝》的信息。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梁祝》音乐中表达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2. 音乐描绘:让学生尝试用文字描述《梁祝》音乐中的场景和情感。
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方式,表达对《梁祝》音乐的感受。
七、实践环节1. 音乐演奏:邀请学生演奏《梁祝》片段,或者使用音乐软件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乐曲。
2. 音乐欣赏会:组织一个小型音乐欣赏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梁祝》的理解和创作。
3. 反馈与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表演和创作,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八、拓展学习1. 比较学习:让学生欣赏其他小提琴协奏曲,比较《梁祝》的特点和风格。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讲解学习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
1.引子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
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背景。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
2.呈示部(1)相爱: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
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此主题的旋律特点强弱强,强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弱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
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和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分别出现,大小提琴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
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
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
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
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
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
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
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
接着,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和倾慕之情。
(2)连接部:为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
在华彩乐段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连接部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歌谱为高清矢量文件)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描写了秀丽的江南景色。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
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
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
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
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
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
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
(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
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
)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
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
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
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
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
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抗婚主题)。
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
音乐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19:00.00]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
[19:30.00]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20:30.00]
[20:40.00](三)再现部 化蝶 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
[07:00.00]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07:50.00]
[08:00.00]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
[08:20.00]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
[08:40.00]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
[09:00.00]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
[09:10.00]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
[17:00.00]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
[17:15.00]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
[17:30.00]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
[18:00.00]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
[18:15.00]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回婉转,
[13:15.00]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13:30.00]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
[13:50.00]
[13:55.00]楼台会 B徵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
[14:25.00]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
[20:50.00]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
[22:10.00]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
[22:50.00]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
(完整版)《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鉴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上海初演,《梁祝》是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先生与陈刚先生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国音乐史上成功地将西洋乐器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一个里程碑,它将低回婉转的小提琴协奏和缠绵悱恻的历史传说故事相融合,综合采用了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淋漓的展示了一部柔美又激昂的乐章。
乐曲一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华彩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接着双簧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题。
整个引子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下,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接下来,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谓煞费苦心。
何占豪先生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
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
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
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
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
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
这个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旋律轻松活泼。
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
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
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
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
抒情而徐缓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
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和陈刚创作于1959年5月。
作者以越剧的曲调为素材,选取了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比较有代表的三部分情节——相爱、抗婚、化蝶作为了音乐的主要内容。
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祝家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
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
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
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
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
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选择了故事中的“草堂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分别作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内容,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
用奏鸣曲式写成。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第一部分——呈示部开始用长笛模仿出各种鸟的叫声,然后配合双簧管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境界,随后小提琴和大提琴共同开始演奏出爱情的主题,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
开始小提琴悠长的声音似乎是祝英台向人们讲述着她同梁山伯之间的爱情往事,又似乎展现的是她对往昔的回忆。
紧接着,代表祝英台的大提琴登场,大小提琴共同演奏,向人们展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始相识的快乐岁月,听着让人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相遇,在草堂结拜,并一路嬉戏游玩去求学的场景,感受到两人之间纯洁的友情和互相爱慕之心。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无论它是以何种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其意境和美的感觉都是相通的,比如:文字是以纸张或网络为载体,作者用神奇的方块汉字描述了自己的感悟和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是以肢体的语言,配以欢快或忧伤的乐曲,舞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感触展现出来,给观众以动态的美的享受。
而音乐的语言,则是通过跳跃的音符,跌宕起伏的旋律,或欢快,或忧伤,或激昂,或悲壮!我认为,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它可以吹响战斗的号角,也可以唤回迷失的灵魂;它可以是气势恢弘的交响乐,也可以是温柔缠绵的小夜曲;它可以是一首温婉的小诗,也可以是一首犀利的檄文。
它可以波动心弦,也可以撼动心潮。
……而在我所听过的乐曲当中,我认为只有《梁祝》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具备上述的任何一种特质。
是的,它既是一曲缠绵哀婉的爱情颂歌,又是一部慷慨悲壮的爱情悲剧。
不知多少次夜深人静时,用心聆听这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总会被它那优美的曲调打动,心儿不知不觉中总会随着音符的跳跃而颤动不已,总会沉浸陶醉在那美妙的天籁之音里……这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取材于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用奏鸣曲式完成,乐曲的开头用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小提琴一遍又一遍地奏响爱情的主题旋律,缠绵悱恻,优美动人的旋律,仿佛是在诉说着那段心心相印,耳鬓厮磨,剪影共读整三载的同窗生活……接下来一段欢快活泼的大小提琴协奏描绘了两人追逐嬉闹的情景,纯洁的友谊在祝英台的心中慢慢幻化为纯真的爱情,祝英台暗暗倾慕才气俱佳的梁山伯,无奈自己女扮男装,难以启齿倾诉衷肠,只有草堂结拜为异性兄弟。
祝英台倾心相许,情深意长。
梁山伯心无猜忌,坦坦荡荡。
学业完成了,祝英台要返回故里,十八相送,英台欲言又止,山伯难分难舍,过了一山又山,英台借水里鸳鸯,借观音大士,借山中樵夫,如此种种都未能点化憨厚老实的梁山伯,只有把他比做那只呆头鹅,乐曲中小提琴悠扬缠绵的独奏将英台那种似嗔非嗔,又爱又怨的.娇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慢慢的,一声低沉严厉的声音传来,这是以祝父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怒吼声,一声急过一声,一声强过一声,暴风骤雨一般劈天盖地的席卷而来。
《梁祝》赏析(一)

《梁祝》赏析(一)呈示部1 、引子: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2.主部: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
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
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3.连接部与副部: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4.结束部: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
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展开部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在欣赏时老师做相应的提示:(播放“展开部”音乐)1.“抗婚”: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
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
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
2.“楼台会”: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
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再现部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
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
音乐鉴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音乐鉴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第一篇:音乐鉴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音名著鉴赏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学院:班级:学号: 姓名:日期:2013/10/26《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大千世界声音是必不可少的,而声音中最美妙的就是音乐。
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
没有声音的世界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生机。
因此音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首先,我很高兴我们学校开设了艺术方面的课程,同时这学期我很幸运地选上了这么艺术课程--音乐名著赏析。
它给了我一次正面面对艺术的机会,让我从过去对音乐的懵懵懂懂逐渐开始更加深刻的认识音乐。
半个学期以来,我们欣赏了国内外许多优秀的作品,通过各方面方面系统的认识,我领略到了世界各个地方的艺术之美。
柴可夫斯基说过:“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通过音乐名著赏析这门课程作为平台,我们才能安安静静的欣赏音乐,也只有在这门课上,我们才能用心聆听每一句歌词背后的故事,从繁杂的事物中脱离,给自己的精神补给营养。
这个学期的音乐课虽短,所欣赏的音乐和音乐电影也有限,但并不妨碍我们对音乐的了解,因此我选择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来赏析。
其实从高中开始,《梁祝》就一直是我的最爱,在我手机的音乐播放器中,《梁祝》一直是保留曲目,标准的28分钟的音乐,每次听完都是一次享受。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何占豪两位老师根据同名越剧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此曲融合了中西方的音乐元素,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曾经看过有关《梁祝》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
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
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提纲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提纲11级体育系十班王帅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由何占豪、陈钢作曲,于1959年写成并首演。
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
《梁祝》最为经典的是它的主题旋律,这是《梁祝》得以流传且深入人心,并能打动异国观众的关键之所在。
而这经典的主题旋律音乐,便是来自于越剧的神韵。
真的很佩服曲作家居然能从如此众多的越剧《梁祝》音乐素材中提取出如此精华的音乐形象,它亲切、柔美,极富江南越乡神韵,且清新脱俗,独立于纯越剧音乐之上而又紧紧相连,堪称完美!《梁祝》的音乐叙事手法,也是极好的借鉴了越剧的叙事手法。
完全用音乐旋律,将梁祝所有的故事一一展现。
聆听《梁祝》,就像在看一部电影,或在听一个故事,这就要归功于戏剧化的音乐叙事手法。
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抗婚、楼台会……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曲作家都用旋律表现出来,且用叙事的手法将它们串联起来,这一幕一幕的音乐形象,向人们娓娓道来一个凄美的故事,使整部音乐作品一气呵成、生动完整、极富感染力。
《梁祝》对音乐的处理,也是借鉴了越剧和一些民乐的演奏技巧。
在作品创作和演奏手法上模仿了琵琶、古筝、二胡以及戏曲中的紧拉慢唱。
如在主部音乐的第二插部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
一起来看看吧。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供大家参阅!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梁祝——1.[呈示部-相爱]-引子(春景)[1~11小节]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简短的引子音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春光明媚,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草桥亭畔,好一派秀丽的江南春色!梁祝——2.[呈示部-相爱]-主部(爱情主题)[12~49小节]在轻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了主部爱情主题,它纯朴、甜蜜而深沉:这个旋律取材于越剧唱腔,它先由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呈示出来,然后又低八度重复一遍,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
接着,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这里运用了复调写法。
这段音乐感情深挚婉转,为我们展现了梁祝草桥亭畔深情结拜的动人情景。
对答以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主部到这里结束。
梁祝——3.[呈示部-相爱]-连接部(小提琴华彩)[50小节]接下来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小提琴奏出技巧高超、节奏自由的华彩乐段。
它是主部到副部的过渡段音乐。
梁祝——4.[呈示部-相爱]-副部(同窗三载)[51~243小节]副部主题是根据越剧中的过场音乐变化而来的: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这段欢跳、轻盈的小快板与温柔、深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着是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替出现。
这段音乐时而明朗欢快,时而温柔幸福,时而热情奔放,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梁祝三载同窗、朝夕相处的各种生活画面:他们或是欢歌笑语,或是促膝长谈,或是追逐嬉戏,或是脉脉含情。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马友谊作曲的一部协奏曲,它的前奏曲
和主歌独具灵气,令人耳目一新。
前言采用飞燕舞的旋律,清新优美,创造出一种浪漫且亲切的情调,让梁祝传说中的怦然心动之感洋溢于
每一个音符,仿佛置身梁祝俩人间的圆舞曲。
主题曲从节奏结构上来看,有着十分精巧的组合配置,在节奏上
搭建出一个又婉约又高昂的气氛,节奏的变化也构成了乐章中的悬念
设置,更能引发观众对梁祝故事的想象。
同时,它的旋律也凸显出马
友谊自己的国风特色,延续了自然的感染力,尤其是在高潮时刻,更
能够体现出曲折的激情与婉约的优雅,令人耳目一新。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优美的旋律,精巧的结构,架构出一个
绚丽多姿、灵动跳动的梦幻般的舞台,以浪漫的节奏,感动人心,带
时所闻闻后。
它的激情深沉,动情无比,又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传统音
乐精神,可谓一曲得之不易,独步天下。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马友谊谱写,是一首经典的小提琴协
奏曲。
它是根据古老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而成的。
这首曲子以大乐队形式配置,其风格独特而多彩,使人情感激荡。
“梁祝”的开场以小提琴演奏一段浪漫的小调旋律,为这首曲子揭开
序幕。
其次,小提琴曲将前奏旋律延伸,展现出深沉的悲怆情绪,表
现出祝英台的懊悔之心。
曲调又有羞怯、温柔的態度,雅而浪漫,令人不禁想起李白诗中“梁祝挽歌一曲中”的恩怨。
極高声部用一種簡單、高亢而激昂的表
達方式,夸張着爱情的美好,深沉而芬芳。
詮釋者通過游刃於天馬行空與精準把握的方式,把作品的情調和
精神力量完整地表達出來,尤其是在考虑到快速的演奏技術,令人信
服而又讚嘆不已。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马友谊谱写,它是一首经典的小提琴协
奏曲,有着浪漫而又懊悔的曲调,把爱情的恩怨及力量完整地表達出來,這首曲子處於激情與憂傷關係中,不成文地影宿了每個人心中深
夜的憂傷。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1)

柔的弦乐背景上奏出了明亮、秀美的曲调,接着双簧管 奏出了优美迷人的旋律。展示了第一幅画面:明媚春光 下,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接着在竖琴清淡的琶音 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美丽动人的爱情主题。随之
第一部分一呈示部。乐曲一开始独奏的长笛在轻
[13]郭树群.略论中西音乐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J].中国音乐
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了戏 曲中歌唱的表现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 性的“对话”形式,来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展开部中的 “哭灵投坟”则较多借鉴和运用京剧的“倒板”和越剧嚣板 “紧拉慢唱”,使英台哭灵的悲剧性气氛逐步高涨,达到顶
点。
配器上尽量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在独奏小提琴的演 奏技术上,有意识地靠拢和借用我国某些弓弦乐器的技 法和效果。如呈示部中的副部,独奏小提琴用E口调模仿 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 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小提琴 还借鉴二胡“半音来回滑指”来表现如泣如诉的情绪;展 示部的“楼台会”,吸取了琵琶曲中常用的节奏型。即强烈 的切分节奏,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 泪控诉。小提琴吸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和声、配器。 整个处理上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的形象与悲 切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 正是中外艺术的巧妙结合,使《梁祝》虽运用外来的 “奏鸣曲式”,但群众完全能够接受,尽管是西洋管弦乐队 演奏的交响音乐。但老百姓却完全可以欣赏、理解,使得 这部协奏曲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梁祝》的成功,不惟它的题材、内容家喻户晓。更在 于它的音乐有着扣人心弦的力量,把每个情节画面都表 现得淋漓尽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 成功的尝试。加上巧妙的中外艺术结合,使得它至今仍焕 发着蓬勃生命力。
《梁祝》 小提琴 协奏曲_赏析

蓝衫团是中央苏区的一个文艺团体,它创建于1933年4月4日。
兴国也于同年6月成立了蓝衫团。
蓝衫团演员每人备有一件蓝衫,上襟缝有一块三角旗状、外红内白的夹层布,红色代表革命人物,翻出白色的一面代表反动人物。
蓝衫团的名称是因袭苏联的称呼。
在表演艺术上,蓝衫团立足并扎根在客家赣南这块土地上,融入了客家民间舞蹈、说唱等艺术形式,使剧目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剧目内容上,真实地反映了客家人耘田、收割、砍柴、挑担等劳动场景,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蓝衫团的演员队伍中,也以客家民间艺人为主体。
最著名的有《海军舞》、《新海军舞》、《军事演习舞》、《耘田花鼓》、《葡萄仙子》、《可怜的秋香》等。
蓝衫团的文艺演出活动,为争取广大群众以及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红色政权、消灭反动势力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
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
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
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
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在他去世后的60多年里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
从冼星海的生平事迹透视其人格品质,并对其人格品质生成的历史文化基因与现实土壤进行分析,对于当今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小提琴协作作曲(梁祝)的欣赏提纲

小提琴协作作曲(梁祝)的欣赏提纲一、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1.作者何占豪1933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农民家庭,以唱绍兴剧维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在何占豪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他送到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没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
一次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并且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粱祝》。
但是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他鲜有作品问世。
有人说这首作品不仅是何占豪本人音乐生涯的最高峰,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陈钢,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
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
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这首流传最广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曾先后荣获五次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
2.作品的时代背景首先,结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约四世纪中叶),此一时期,士族与庶族之间界限分明,门阀士族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殊地位,反对士族与庶族通婚,形成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制度。
故事是讲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
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
当两人分别时,祝英台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梁山伯,但是她害羞不敢说出口,于是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
一年后,梁山伯得知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英台求婚。
可是祝英台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山伯不久即悲愤死去。
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被雷裂开,祝英台毅然投入墓中。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
一、呈示部1. 【引子】(1)写景: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画面。
(2)抒情: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2. 【主部】(单三部曲式:A+B+A)(1)展示主题: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
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少人听了这段旋律都为之陶醉。
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谓煞费苦心。
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剧团当演员。
据他所知: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
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
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
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
此主题的旋律特点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上行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下行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
(2)草桥结拜: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
(3)再现主题:接着,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之情。
3. 【连接部】自由华彩:为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
在华彩乐段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
此处的演奏较自由,难度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
作曲家在此采用华彩乐段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4. 【副部】(回旋曲式:A+B+A+C+A)三载共窗,共读共玩:是整个作品中最轻快、最欢悦的乐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提纲人文系 2011级公管(3)班胡旋宇学号:20110403051.作者和作品的的时代背景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
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
在求学期间,在1958年冬,他与何占豪合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何占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
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在近几十年时,他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
实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1958年秋,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何占豪、俞丽拿等同学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并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学院党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号召。
当时,在选材方面同学们意见不一,于是定下三个题材征求院党委书记孟波的意见。
孟波决定“在越剧《梁祝》音调基础上创作”后,何占豪一鼓作气把越剧《梁祝》中的几段唱腔音乐连接起来,用小提琴实验演奏。
由于他只是小提琴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从未学过作曲。
于是他向作曲教授丁善德“求援”。
丁教授把作曲系的高材生陈钢介绍给何占豪。
从此,陈钢和何占豪“联姻”,与“蝴蝶”同时成对高飞。
《梁祝》在向国庆10周年献礼时独领风骚,声誉鹊起。
而孟波为扶持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何占豪、陈钢进入创作阶段时分别发动院、系的专家给予具体的艺术指导:丁善德对陈钢进行“单独的曲式辅导”,并一次次地审读《梁祝》的每一个乐段,提出修改意见;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家赵志华、陈又新向实验小组同学介绍各种小提琴演奏技法,为他们提供艺术示范;国乐家卫仲乐开设讲座,向其小组同学讲解民族乐器的各种演奏技巧,帮学生们实现小提琴演奏的“洋为中用”。
当陈钢、何占豪决定将二胡的指法写进协奏曲时,有人认为,“用两条弦演奏不能发挥小提琴功能”“把二胡的滑指用到小提琴上去,是破坏小提琴的演奏法则”。
两位学生犹豫了,于是系党支部书记刘品组织全系专家展开论证,最终为两位学生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实践与理论依据。
2.作品的创作个性协奏曲为单乐章奏鸣曲式结构。
包括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
从这里可看出,作者是遵循了欧洲古典音乐中协奏曲的曲式结构类型来完成作品的。
但是作者又对结构进行另外创新,即采用了叙事的手法来陈述音乐的进行与发展。
音乐的进行与发展就像一部完整的故事一样,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详细的讲述一遍。
因此,在《梁祝》总谱中可看到作者在每一段故事的开始处的乐谱上均有一些提示内容的语言。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同窗三年美好生活,接著十八相送。
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抗婚不成、楼台会、哭灵投坟。
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
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下面我将对乐曲从整体结构与各段落间的关系入手,来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艺术原理的规律来使中国民间音乐特点与西方音乐特点相结合进行创作的。
引子——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乐队的弦乐部分奏出柔和的泛音,象征着清晨的到来。
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传来秀丽的笛声,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
接着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旋律,呈现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图画。
这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听众不会感到陌生的。
虽然不是由中国乐器(竹笛、二胡、扬琴等)奏出,但中国民间音乐风味是很浓郁的。
长笛的音色柔和淡雅,弦乐的泛音又是如此的清丽,结合中国的五声调式音阶,使人感到江南的清晨是如此恬静,但又充满了水乡的灵气。
3.作品的民族特征由于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影响深远,它也在不同的地区,被改编成不同的地方戏种传播,从京剧到昆曲,从豫剧到粤剧,从河南绑子到豫南花鼓,几乎所有的中国民间戏曲,都或全部或部分的取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堪称拥有中国民间拥有戏曲版本最多的一个传说故事,不过这其中最为出名的还是越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它在1953年被搬上银幕,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戏曲彩色电影。
越剧为中国五大民间戏曲剧种之一,由当地民音歌曲逐步发展而成,因为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而流传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江、浙、沪地区。
而日后小提琴协奏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创作者之一的何占豪,就出生在与越剧起源地嵊县接壤的诸暨。
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于诸暨何佳山村,因为越剧迷奶奶的影响,自小就对许多传统越剧曲目耳熟能详。
而天生对音乐的热爱,也让他随后考入了浙江省文工团当演员,并于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
五四前后的中国,群星璀璨,尤其是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大师级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新文化的理论和治学方向,都奠定了一个相当扎实的基础,直至今日依然在许多方面影响恍恍惚惚和着新一代的学者。
而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大师扎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大师都具有一个相当扎实的国学基础,无论是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陈寅恪,还是徐悲鸿。
而让他们的学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从而达到一种学问新境界的,则是他们在求学期间所接触的西学。
正式西方的语言、西方的思维模式和西方的治学体系,让这些学者在比较中得以融会贯通,从而将国学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4.作品的标题梁祝故事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传说故事,以“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享誉世界。
数百年来各种关于梁祝的传说故事在为人们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典范。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民族劳动、智慧的体现;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是维持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也被世界人民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说作者取名《梁祝》有着很深层寓意,让世人知道我们中华门组也有这样美丽的爱情故事!5.音乐语言与表现功能作品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则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
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在显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来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在小提琴演奏上,借用了我国民族乐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听来别有风味。
这部协奏曲旋律优美,色彩绚丽,通俗易懂,艺术性很强,在国内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故事情节包:结拜、共读、相恋、送别、抗婚、楼台、哭坟、化蝶。
6.曲式和体裁小提琴协奏曲:以小提琴为主,由多种乐器组成,按乐器种类的不同分为若干组,各组分别担任多声部音乐中的某些声部,演奏同一乐曲。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
作品内容与曲式的对应图式如下:1.引子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背景。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2.呈示部(1)呈示部——相爱: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
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
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剧团当演员。
据他所知: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
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
此主题的旋律特点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上行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下行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
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
接着,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之情。
(2)呈示部——连接部:为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
在华彩乐段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
此处的演奏较自由,难度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
作曲家在此采用华彩乐段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3)呈示部——副部:是整个作品中最轻快、最欢悦的乐段。
它由越剧的过门变化而来,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与抒情的主部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速度采用活泼的小快板,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速度更为轻松欢快。
速度是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采用轻快的速度、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的幸福时光。
(4)呈示部——结束部:音乐采用惋惜的慢板,其素材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
作曲家在结束部巧妙地运用了两个休止符,使音乐断断续续,细腻地描绘出英台面对前来送行的山伯感慨万分、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
缠绵的旋律,缓慢的速度,带着无限的伤感与惋惜,使人宛如看见梁、祝十八相送的镜头,真是“三载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3. 展开部(1)展开部——抗婚:当人们仍沉浸在梁、祝惜别的氛围中,突然闯进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响,定音鼓和弦乐的颤音中夹杂着可怕的锣声,不祥的征兆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
接着,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一个代表封建势力的主题。
这是展开部的第一主题,此主题每一乐句均出现休止符,并采用较强的力度,生动地表现出封建势力的残暴。
接着,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英台的惊惶,这是展开部的第二主题。
此主题中的乐句采用强烈的切分节奏,同时配合很强的力度,表现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场面。
作曲家此处运用恰当的节奏、力度,使音乐内容得到深化,以达到更富感染力的效果。
展开部的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并不断激化,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节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形成了抗婚的悲壮场面,掀起了全曲矛盾冲突的第一高潮。
终于,强大的封建势力占据了优势,音乐突然转入了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诉的音调,乐曲由此转入“楼台相会”部分。